Ⅰ 什么是视觉文化 图象文化 虚拟文化
1 什么是视觉文化?
现代对现实的解构不是在先锋派的工作室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正如情境主义者从报纸上收集那些貌似常态但却稀奇古怪的事情一样,我们也能借助大众视觉媒体看到日常生活现实的大崩溃。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像舍瑞·莱文(Sherrie Levine)和理乍得·普林斯(Richard Prince)这样的后现代摄影师,试图通过征用别人拍摄的照片对摄影的本真性提出质疑。现在,对摄影再现真实的理论的否定,已成了像《世界新闻周刊》这样的杂志和其他更受人尊敬的出版物谈论通俗文化的一个主要话题。摄影在这样一个可疑的社会风气中发挥着效力:O.J.辛普森的律师很可能驳斥这样一张照片是伪造的--照片显示他的当事人穿着杀手穿的、不同寻常的鞋子,为此,他必须再找出另外三十张甚至更多的照片。单独一张照片已无法代表真相。同样,某些人们看得特别痴迷的电视连续剧与现实也毫无共同之处。肥皂剧构造出相似的情景:一个失散已久的双胞胎兄弟与家人重逢几乎不会引起议论,一个人物的死亡也决不意味着他或她下周将不再回来。用希区柯克的话来说,是因为肥皂剧是不真实的表演,而不管它表现什么。肥皂剧也许是最为国际化的视觉形式,它博得了如俄国、墨西哥、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各个不同国家的全民性的关注。在全世界,真实的东西每时每刻都被颠覆着。
2 图象文化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留下的原始历史纪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记录和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物质文化...图象具有原始记录性这一本质属性;由此派生出图象所具有的保存备查属性。由于图象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般活动。
3 ,虚拟文化现象
在人们的社会生命中,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主观需求或违背了人的主观需求时,能够使人产生快乐感觉或痛苦感觉,并且能够引起情感器官的行为反应;人与故事中的虚拟的客观事物发生关系时,也同样能够使人产生快乐感或痛苦感觉,并且也同样能够引起情感器官的行为反应[6]。而且, 故事中的客观事物比起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更容易引起情感器官的强烈行为反应。如,现实生活中的“小芳”会让人觉得善良美丽,会让人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然而,故事里的“林妹妹”更会让人觉得柔情万种,更会让人为她失魂落魄,伤感万分,痛不欲生。现实生活中的“小芳”经常不能够满足人的主观需求,而故事中的“林妹妹”却能够对人的主观缺憾产生非常好的慰籍作用而使人产生“别具滋味”的快乐感觉。
情感交流,是人的情感器官经常性的行为需求。心里的缺憾向他人倾诉一下,内心的欢喜事向他人陈述一下,听听他人讲些新鲜的事情,或有新鲜的事情向他人讲述,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情感交流行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经常都会发生一些“有意思”的和“值得说说”的悲伤或欢喜事。实际上,人们相互交流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相互听来或看来的关于他人的事,尤其是采用夸张和虚拟的方法编造出的关于他人的情节曲折内容精采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说故事和听故事,具有非常好的情感交流效果和对主观缺憾的慰籍效果。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也非常喜欢编故事。听故事的人总想听更精采的新故事,编故事的人也总想编出更精采的新故事。想听故事和编故事,早已成了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主观需求。非常自然地,听故事和编故事,就发生和发展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其功能的主要方面是专门满足人的主观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的,其文化形态
Ⅱ 【文化系列】文化打造工具——虚拟组织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全面洗牌,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明知熬过寒冬,必将迎来春天。
如何与这只突袭中国经济的“黑天鹅”共舞,却是不得不面对的当务之急,危机之中,考验的是企业的软实力。
一个企业或者组织想要长久生存、经历风浪不倒,不仅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流程来保障,还需要提炼出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成为业务发展的驱动力。
企业文化、价值观对企业起到多大的作用,在顺境当中,不一定可以看出来。尤其是对初创型的企业来说,在逆境当中,真的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可是如何把文化这个“虚”的东西在企业中落“实”,真正对企业发挥作用呢?
今天与大家分享文化打造工具之一——虚拟组织
虚拟组织是在职场关系之外,寻求另外一种互信关系,以此来连接情感,打造企业文化的工具。
盖洛普商业咨询公司出版的《伟大管理的12要素》一中提到,在研究了1000万个企业员工和管理者的数据后发现:
影响员工满意度的12个主要因素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因素是: 在企业中至少有一个好朋友。
而在企业中建立虚拟组织就是一种让员工成为好朋友的方法。
企业中的虚拟组织可以根据爱好建立,也可以建立与业绩有关的虚拟组织。例如我们熟悉的阿里,最大的虚拟组织就是“阿里十派”。员工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分别加入10个不同的“帮派”:有电影派、英语派、摄影派、宠物派等。
不要低估虚拟组织的作用,文化往往是 在潜移默化中对业务产生刺激作用的 。
我是晏子出刀,希望今天的内容,能让你有所启发。
Ⅲ 什么是文化虚无主义
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本质及治理
共青团中央
共青团中央知乎官方帐号
红旗文稿:警惕!文化虚无主义
在国内网络舆论场上,有一部分被网民称作“公知”“美分”“精日”的人物,总是挖空心思地制造话题,大肆泼投文化虚无主义的“迷魂汤”和“毒气弹”,妄图动摇中华文化立场、销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兜售西方价值观。这类言论有哪些表现,又该如何治理?
近年来,在国内网络舆论场上,有一部分被网民称作“公知”“大V”“美分”“精日”的人物,总是挖空心思地制造话题,大肆泼投文化虚无主义的“迷魂汤”和“毒气弹”,矮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质疑革命文化,消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妄图达到动摇中华文化立场、销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兜售西方价值观的目的。揭露文化虚无主义的险恶用心,寻求文化虚无主义的治理之道,有助于正本清源,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
文化虚无主义是近代中国一种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主张全盘西化为特征的文化思潮,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选择性虚无,重点是对支撑我国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史实、人物、事件进行歪曲宣传。比如,认为传统文化中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的行为不是爱国而是狭隘的汉民族主义,意在污蔑历史英雄人物,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抹黑他们的正面形象,从而误导人们的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在文化市场中,把历史人物形象世俗化、戏谑化的低俗文化屡见不鲜,如宋代包拯在某话剧中被恶搞成了好色之徒;花木兰成了捧着烧鸡、满嘴胡话的“大傻妞”;关羽在网络游戏中竟成了性感女性等等。二是对革命文化的选择性虚无。非议革命领袖、丑化党的领导人、抹黑党的形象。比如,借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全盘抹杀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功伟绩,从而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通过侮辱、恶搞革命烈士,抹杀英勇无畏、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消解国人的精神动力。如质疑黄继光、刘胡兰、邱少云等革命烈士英勇事迹的真实性,造谣狼牙山五壮士偷老百姓的萝卜等,破坏革命英雄光辉形象,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三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选择性虚无。“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在2018年央视春晚给全国人民送祝福之后,却在微博上遭到了无端诋毁。黄旭华院士为了大国重器,30年隐姓埋名,以身许国,是真正的国之栋梁、人民英雄和全国道德模范。对英雄、模范的肆意侮辱,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然挑衅和蓄意背叛,这是文化虚无主义的惯常表现和真正意图。
值得高度警惕的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移动化的自媒体时代,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呈现出新形态、新趋势、新特点:其一,传播主体的高知性。文化虚无主义的很多文章有观点、有数据、有分量,而且呈系列化,煽动性强,这绝不是一般网民所为,很多出自知名度高的网络“公知”“大V”“意见领袖”等。他们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学术能力,拥有一定数量的“粉丝”和受众,其影响力不容低估。其二,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长篇大论和系统阐述,新媒体时代的文化虚无主义为迎合公众阅读习惯,往往通过一篇几百字的所谓“解密”网文、一段三五分钟的所谓“内幕”视频、几张PS过的或摆拍的图片、甚或只有几句简短的“麻辣”点评、心情日志等,碎片化地推销其零散的错误观点,将其不可示人的政治图谋分散渗透到角角落落、点点滴滴。其三,传播手段的即时性。文化虚无主义的思想观点经常出没于一些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客户端以及视频网站等,移动互联网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散布文化虚无主义的主要平台。其四,传播观点的迷惑性。文化虚无主义往往与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等沆瀣一气、互为表里,不惜乔装打扮甚至改头换面为自己披上“时尚”外衣,通过娱乐、恶搞等方式迎合大众猎奇心理,采取迂回隐蔽的策略掩盖其用心,兜售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具有很大的欺骗性、隐蔽性、渗透性和腐蚀性。
虚无主义代表着现代社会的悲观与颓废精神,是集怀疑主义、自由主义、解构主义与颓废主义于一身的一种现代文明危机,把任何信仰、价值都看作可有可无,不仅贬损主流、权威等崇高价值,而且无视传统精神价值和现代社会价值,最终导致价值无序、信仰危机、道德滑坡和思想迷茫。
文化虚无主义把人的精神本能化、物欲化、个体化,否定崇高、正义、奉献等先进价值观念,使文化日益呈现出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恶俗化。
Ⅳ 文化虚无主义
当我们要瞥向文化现象的时候,首先必须划定它的界限。文化一词在它的使用中具有多种意义。“概而言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物质活动层面。文化作为人的现象,是人向人的不断生成过程。因此‘文化’就是‘人化’。如果将人化理解为一个现实的事实,那么它就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第二,精神活动层面。文化不能直接等同于人心理、情感和思想,而是它们的表现,因此文化指人们对于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建构,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和制度的设立。第三,文字符号层面。因为文字符号是人的精神活动的聚集,所以它是文化最集中的显现。于是人们毫不奇怪将学文化等同与学文字,把文化哲学也命名为符号哲学”。 在我们的日常语言的使用中,这三种文化的意义可以说是同时使用的。其中也许第二种语义的使用最为广泛,如人们熟知的联合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和卫生组织中的文化就是第二种语义的文化。
虽然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但它只是在当代世界成为了一个突出性的问题。为什么?人类漫长的历史主要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而不是精神活动的历史。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时候,人基本上是依靠自己的身体,凭借自己的双手。只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人才逐渐地不断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获得自由。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作为机械技术是人的身体的解放的话,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为信息技术则是人的大脑的解放。当代世界的文化问题实际上是信息技术时代的产物。信息技术使人在从事物质生产的同时具有更多的可能去从事文化生产和消费。不仅如此,它还使文化生产和消费本身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前景。在这样的意义上,当代世界的文化在根本上是一种信息文化,或媒介文化,如书刊、电影、电视、互联网、移动电话等成为了当代文化的主要载体。
中国当然是一个文化的古国和大国。与西方以基督教为主体的文化不同,中国形成了儒家、道家和禅宗的文化,它们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但十九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一样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一方面,基督教及其相关的西方文化借助于帝国主义更进一步侵入中国,给与中国文化致命的一击;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自身由于其衰败也导致中国人自身对于其根基发生了怀疑。文化的危机固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严重问题,但比它更严重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的危机。因此政治问题压倒了文化问题。这表现为:首先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民族的斗争,其次是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阶级斗争,最后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这里的经济被理解为最大的政治。只是当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文化问题才迫切地突显出来。
这在于文化的发展和整个社会整体的其它方面如经济和政治等的发展失去了平衡并发生了矛盾。它表现为:物质文明的建设相对向前,而精神文明的建设相对落后。这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许多问题,不仅生活缺少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且出现了心理和精神的病态。但这种种问题促使了一种时代意识的觉醒:不仅要建设小康社会,而且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全面性就意味着不只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而也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所谓的精神文明就其主体而言就是文化的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的使命在根本上是克服社会的种种矛盾。但一种真正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包括了三个根本的方面。首先是社会和谐,是人与社会的公平正义;其次是生态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最后是精神和谐,即真善美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中的精神和谐方面实际上给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除了设定文化建设的理念之外,还给它提出了一种制度转型的要求。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的文化机构和设施是属于政府并为政府所管理的,因此毫不奇怪它要服从行政干预并为行政服务。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整个社会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与此不同,文化机构及其设施仍然固守于计划经济的限制之中,依然是远离市场经济的。为了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文化建设必须考虑新的出路。它就是人们所提出的文化产业的问题。这无非表明,尽管文化自身有其社会性和公益性的意义,但它也必须将自身看成是一种产业,如同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一样。于是文化就必须将自身作为一个商品,置于市场之中,遵守市场的游戏规则,去生产,去交换,并去被消费。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那么文化就不仅会成为文化产业,而且可能会产业化。
文化建设变成文化产业的建设势不可挡。事实上,这不过是开端而已,远不是终结。虽然一些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但整体而言依然具有许多困难。对此姑且不论,就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中国和西方如美国相比还存在非常大的距离。但关键不是人们是否要坚持走文化产业的道路,而是人们如何走文化产业的道路。
目前的文化产业建设必须面对当前中国文化现状的种种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文化在不同方面的非均衡性发展。
首先是精英和大众文化的差异。中国的文化精英在文化的消费方面无疑具有优越性。他们是大学教授、文学家、艺术家和其他文化专业人士,除了阅读哲学、宗教和艺术等方面的书籍之外,还在各种不同的时间出入美术馆、画廊、剧院等。与此不同,一般大众也许主要是消磨在电视机前,为各种节目特别是流行的电视剧所吸引,当然也有可能到歌舞厅去唱歌和跳舞。精英和大众文化的差异无疑是显着的,正如传统所说的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差别。但现在的问题是,精英文化缺 少对于大众文化的引导,相反,大众文化往往借助于流行文化构成了对于精英文化的冲击。
其次是城市和乡村文化的距离。因为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异常突出,所以在文化方面的差距特别触目惊心。城市的发展日益趋向现代化,但乡村的建设比较而言是落后的,甚至是停滞不前的。当城里人借助各种现代的技术如有线电视、互联网和各种先进的文化设施享受各种文化产品的时候,乡下人只能收看电视中的几个节目。也许乡土文化更多的是各种传统的节庆,婚丧嫁娶,还有麻将和赌博等。一个典型的城市和乡村文化的距离的范例是超级女声的比赛。当城市为此狂欢和痴迷的时候,乡村对此却极其冷淡和毫无兴趣。
最后是中国和西方文化的矛盾。当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对世界封闭的国家,而是面向世界,以主动的姿态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这也导致中国当代的文化不仅保持了中华民族自身的,而且包容了世界的,其中主要是西方的。于是我们看到两种情形,一方面是儒家文化的复兴,如读经、尊孔和办国学院,另一方面则是基督教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引进,如最突出的是在青年大学生中基督教神学的介绍和西方生活方式的接受。在一定范围内,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强势。一个极其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面对西方情人节的玫瑰、烛光、美酒和咖啡,中国富有浪漫、想象和诗意的七夕却被人遗忘,而且即使被冠以中国情人节的美名,也激起不了那些痴男爱女的向望。
除上述所说的问题之外,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它们都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和必须解决的。但这种文化产业的非均衡性或者是非和谐的发展还不是当代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最根本性的问题在于文化本性受到了伤害。必须承认,文化的产业化从行政控制中解放出来,甚至从某种狭隘的政策、政治、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文化产业的发展自身却具有一个致命的危险,即文化在产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时候,逐渐丧失文化自身的本性。在市场经济的游戏中,对于当代中国文化构成威胁的因素有三个: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它们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三种文化。
第一,虚无主义的文化。虚无主义主要否认人生和世界意义,也就是基础、目的和价值等。在当代中国文化中,传统的价值也就是儒家所主张的价值已经不再具有规定性,它至多只是一个文化遗产和遗迹。如传统的春节不仅是家人的团圆,而且也是对于天地的膜拜和对于祖宗的追思,但现在的春节却完全改变了其本性。在饥饿的岁月里,它是饱餐的时机,但在温饱的年代里,它几乎只是一个例行公式。人们不敬畏天地,但未必就崇拜上帝。如在西方的圣诞节,人们到教堂去赞美上帝,在家里和亲人相聚。但在中国的圣诞节,人们往往和朋友们狂欢。既不是天地,也不是上帝,而是各种体育和娱乐明星成为了我们时代的偶像。他们并不代表某种最高的原则,而是因为他们在某个领域里第一,是名人。但最具时代特征的是各种类型的造星运动,它将一个非英雄变成英雄,如芙蓉姐姐。这些人物几乎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虚无主义的明星。
第二、技术主义的文化。当代的各种文化只要它试图进入市场的话,那么它们都必须借助于技术,最主要是传媒技术、信息技术。例如广告就是极端情形。一种文化产品已经被技术处理过了,而广告对于这样一个技术化的文化产品还要进行再度技术处理。就技术方面而言,当代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虚拟化。一个虚拟的文化产品所呈现的特性为:假的如同真的。因此人们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如同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一样。但这容易混淆现实和虚拟的界限,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网络依赖症就是如此。正如人们依赖酒精和毒品所制造的麻醉和幻觉一样,网络依赖症就是对于虚拟世界的依赖。它无非表明,人被技术化了,人被技术所制造的虚拟世界所控制了。
第三,享乐主义的文化。当文化成为产品的时候,它就要提供给人消费。所谓消费就是满足人的欲望。人有各种欲望,有身体的,有社会的,还有精神的。但身体感官欲望的满足,亦即享乐,成为了消费最直接的形态。因此一些文化产品便直接或间接地将享乐主义作为自己的原则。于是不仅所谓的娱乐文化,而且一般的文化也奉行这样的口号:娱乐至上,娱乐至死。更有甚者,有的文化产品为了刺激人们的欲望,诲淫诲盗,宣传色情和暴力。这种文化就不是一般的享乐主义了,而是假丑恶,是走向犯罪。
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必须针对上述三种倾向,开辟新的道路。反对虚无主义,让古今中外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世界;反对技术主义,让技术不要控制万物和人;反对享乐主义,让欲望不要越过其当代历史所确定的边界。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建设一个中国的现代的文化。它是中国的,因此是民族的;同时也是现代的,因此是与时俱进的。这种中国的现代的文化便实现了文化自身的本性:陶冶和塑造人性,让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Ⅳ 企业文化怎么做才不虚
一些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虚的、空洞的,做企业文化是花钱不挣钱的事。那么,我们在做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是不是在走过场呢?
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果是只说不干,光说不解决问题,不断强调而没有具体措施,那就是虚的。但如果不仅说了,还要落实具体措施,追求结果和提高,那就是实的。由此可见,是虚是实,完全看人怎么做。但在一个组织中,只做不说看起来是务实的,但那是不够的。所以,“虚与实”都是需要的,仅仅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有问题的。
企业文化本身并不是虚的,而是某些人把企业文化做成虚的了。广义的文化是人的主观意志对自然的改变。企业文化则是人的意志、行为和结果的连续统一体,是优化了的人的行为与结果,而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企业文化的这一种属性也是基于企业现实中的许多教训认识到的。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并通过管理思想的发展与创新,确立具有自己企业特性的、符合人性发展规律和企业运作规律的价值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工作行为和管理措施。与许多工作一样,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是光说不做和不重视结果,而是要用结果来验证,这才是符合科学原则的企业文化系统。而如不遵从这种科学规律,企业文化就不能产生效果,不能赢得全体员工的信任和主动参与;而如果企业文化只成为领导在大会上喊的口号和对员工的要求,而不能从结果上造福于员工,这种企业文化恰恰是我们要摒弃的、糟粕的东西。把企业文化做实,才会让企业文化这样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行为模式创造出应有的效益。
一些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只讲员工对企业的责任,而不讲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只讲企业文化口号,而没有行动计划,没有组织保证,没有进程的安排。我们看到,一些企业拨出经费做宣传,而没有把企业文化要达成的结果转化成为考核指标,让许多人误认为企业文化是只花钱不挣钱的事。
通过对以上种种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文化本身并不是虚的,做虚做实,完全取决人怎么做。如果从员工满意度调查入手,发现员工最不满意的方面,以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并遵循以下的程序可能你就觉得企业文化建设是实实在在。
1.企业文化诊断与评估:发现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2.企业文化定位和企业理念提炼:明确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等,形成文化手册;
3.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融合:将企业理念融入到人力资源的各项制度中去;
4.企业文化的推广与贯彻执行:利用培训、研讨、内部学习等方法,集中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 。
Ⅵ 什么叫虚拟文化
就是网络文化。
Ⅶ 民俗文化中什么是实体,什么是虚体
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 根据名字就能区别出来。但是重要的是虚体经济是从实体经济演化而来的。是经济发...
Ⅷ 什么是虚拟文化现象
在人们的社会生命中,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主观需求或违背了人的主观需求时,能够使人产生快乐感觉或痛苦感觉,并且能够引起情感器官的行为反应;人与故事中的虚拟的客观事物发生关系时,也同样能够使人产生快乐感或痛苦感觉,并且也同样能够引起情感器官的行为反应。而且,故事中的客观事物比起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更容易引起情感器官的强烈行为反应。如,现实生活中的“小芳”会让人觉得善良美丽,会让人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然而,故事里的“林妹妹”更会让人觉得柔情万种,更会让人为她失魂落魄,伤感万分,痛不欲生。现实生活中的“小芳”经常不能够满足人的主观需求,而故事中的“林妹妹”却能够对人的主观缺憾产生非常好的慰藉作用而使人产生“别具滋味”的快乐感觉。
情感交流,是人的情感器官经常性的行为需求。心里的缺憾向他人倾诉一下,内心的欢喜事向他人陈述一下,听听他人讲些新鲜的事情,或有新鲜的事情向他人讲述,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情感交流行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经常都会发生一些“有意思”的和“值得说说”的悲伤或欢喜事。实际上,人们相互交流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相互听来或看来的关于他人的事,尤其是采用夸张和虚拟的方法编造出的关于他人的情节曲折和内容精采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说故事和听故事,具有非常好的情感交流效果和对主观缺憾的慰藉效果。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也非常喜欢编故事。听故事的人总想听更精采的新故事,编故事的人也总想编出更精采的新故事。想听故事和编故事,早已成了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主观需求。非常自然地,听故事和编故事,就发生和发展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其功能的主要方面是专门满足人的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的,其文化形态的本质特点是虚拟人们的现实生活。这种文化现象,称为虚拟文化。本文把这种专门为了满足人们的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虚拟文化现象,称为艺术。一直以来,艺术的内含没有过明确的界定,每个对艺术有所关注的人对艺术 都有自己的界定,这是因为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界定艺术的客观标准。本文对艺术的界定,一方面给出了明确的客观标准,另一方面明确定义了艺术的本质,从理论上把艺术同普通的娱乐游戏行为严格地区分开来,从而能够明确指导人们的艺术实践。本文对艺术的界定,也许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艺术”原来的词意,这并不要紧,因为类似的先例在理论界是有过的。
为了人们的精神快乐而虚拟现实,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项文化创造。这种文化创造,为人类的社会生活生产出了非常丰富的精神食粮。人的梦境虽然也多是虚拟的生活现实,但梦境的创造不是人的主观行为,不能把梦称为艺术。编瞎话骗取他人财物或故意损害他人利益,所用的手法也是虚拟现实,但骗人财物或故意损害他人利益不属于娱乐游戏。所以,也不能把编瞎话称为艺术。
Ⅸ 什么叫做文化模式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文化的作用
(1)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
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2)导向。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
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3)维持秩序。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
(4)传续。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
Ⅹ 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针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刀切”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提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梯、三种模式 。总体上看,这三个阶梯分别是东部阶梯、中部阶梯和西部阶梯。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作为东部模式或东部阶梯的代表城市,文化产业已经占据非常高的比例。在北京,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占GDP比例已经连续数年超过12%,北京已经形成了这种以文化产业为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产业形态或者产业格局。相比之下,西部某些县市文化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仅有百分之几甚至百分之零点几,与东部地区差距非常之大。因此,东部应有东部的发展模式,中部应有中部的发展模式,西部应有西部的发展模式。从发展模式的角度来讲,东部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整体中的高端形态,要率先实现文化产业走向国际,作为中国的国家队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 。
西部的这一阶梯的特色是主要以文化旅游为龙头来发展文化产业,从而使得文化旅游成为这一阶梯模式中起到领头作用、带有全局观念的文化产业形态。对于西部9省区来讲有着以下几大优势,第一、有丰富独特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风情。第二、第二产业(指工业)不是非常发达,自然环境没有受到破坏,保留了原生态的山川美景,拥有众多美好的风光景色,尤其是那些独特的地形地貌吸引无数人向往。第三,有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加上民俗风情、自然环境,形成了非常强大的旅游基础。比如云南的丽江、西双版纳,还有贵州、新疆、宁夏、青海、西藏等省区,这些地方的三大特色非常鲜明,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因此,以文化旅游为龙头去发展和带动文化产业是非常切实可行的。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要依据各地具体情况,实事求是,适度的、有前瞻性的发展,发展模式要符合整个国家国情的现实和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