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世纪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其历史地位如何(800字)
写作思路:通过客观的眼光对于中世纪的文化特点进行描述,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总结出中世纪文化的历史地位。
正文:
西方基督教的兴起,象征着古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开始。漫长的中世纪是“上帝”统治人类的时代,时间跨度将近一千年。自公元393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西方进入了“政教合一”神权体制的思想黑暗年代。
中世纪无异于“黑暗时代”的代名词。可是,如果以相因而持续的眼光来观看这三个世代相承的历史阶段的时期更替,“史学家现在认识到中世纪欧洲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因为“经年累月的研究已经表明,中世纪社会仍在持续发生变化”,这就是“约在公元1500年左右,中世纪时代结束时,欧洲的技术与政治的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当中占有决定性的优势”。然而,当这一优势以殖民扩张的方式来体现时,往往被视为邪恶而与中世纪联系起来。
这样,中世纪的黑暗表象,也就完全地遮盖了中世纪的文化成就,促使欧洲以外的人们满怀着对于邪恶的愤恨而认同于欧洲之内的人们关于中世纪的说法,并且将中世纪这一概念普遍化,用来作为对于人类文化与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特定时期进行的时代命名,从而使中世纪成为具有批判性文化概念:“今天,在一般人的头脑里,‘中世纪’这一名词臭不可闻,它已经成为反动或者停滞的同义语。
因此,如果一个现代改革家想要指责他的保守的对手的思想,他只要把他对手的思想贴上‘中世纪’的标记够了。”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中世纪并非是一个漆黑一团的历史世代,但由于欧洲中世纪文化发展的主要时代特征的独特性,使其有别于古代与现代,这就是基督教以其国教化及国家化,不仅使基督教神学垄断了思想而成为官方哲学,而且使基督教教会插手了政治而具有统治权力
在基督教从思想到政治的直接影响下,在保障与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的同时,又妨害与阻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因而这一影响的正面性与负面性之间的对比十分强烈,较之文化发展的评估需要整体性的综合考察,作为个人的观察者往往具有偏于一隅的局限性,因而更容易注意到这一影响的负面性。
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上帝之道深入人心,特别是文化发展空缺之中的艰难生存环境,使教徒们感受到人间地狱的滋味,力图以自己的苦行来为自己深重的罪孽进行赎罪,不仅出现了众多的修道院,而且出现了更多的不愿脱离人间生活的教徒,故而他们采用朝圣这一最普遍的苦行方式来实现自己的赎罪愿望,由此让上帝之光普照众生。
所以,到《启示录》所说的“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去,亲临沐浴神的荣耀光照,亲自在“城的光里行走”,已经成为每一个信徒的最大愿望。 这样的朝圣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于是,在公元1065年,就出现了一幅由一位主教带领一支由7000个日尔曼信徒组成的朝圣队伍,浩浩荡荡地向耶路撒冷行进的浩大场面。
当他们来到耶路撒冷这基督耶稣受难的地方,沿着当年基督耶稣身背十字架走过的道路,亲眼目睹基督耶稣被钉死的那座头骨形状的小山丘——髑髅地时,心中就感到应该像基督耶稣承受十字架的重负与苦难来为世人赎罪那样,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来自我赎罪,因而十字架已经不是痛苦耻辱的象征,而是天国福音的象征,成为每一个信徒坚守信仰的标记。
来到圣地耶路撒冷,就是通过苦难的考验来虔诚地信仰,在灵魂的净化之中来走向新天新地。 可是,此时的耶路撒冷,并不仅仅是基督教的圣地,除了是犹太教的圣地之外,它还是伊斯兰教的圣地。
公元637年,阿拉伯人占领了耶路撒冷以后,就修建了清真寺与岩石殿,从此,圣地耶路撒冷在大多数岁月里都在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下,好在基督教的朝圣者只是对圣地耶路撒冷充满了崇敬向往之情,并没有夺取它的打算,因而也不会受到多大的限制。
不过,在公元1077年,当塞尔柱突厥人占领耶路撒冷以后,基督教的朝圣者开始受到限制,并且,占领者还向他们征收高额的费用,因为此时的塞尔柱突厥人正在猛攻拜占庭帝国,他们需要源源不断的军费开支。最后,在公元1085年,日耳曼信徒前往圣地耶路撒冷的道路已被完全切断。
中世纪的思想特征是蔑视物质,重视记号所表达的意义。“代表本身的事物(用于实用的目的)在文化代码结构中占据最低层;作为另一类事物(用于观念表达的目的,如权力、神圣、高贵、力量、富有、智慧等)则与前者不同。
由于意义问题与价值相联系,就产生了把各种文化记号的表达与内容分等的问题。此外,记号的价值学不仅受事物的价值影响,而且受内容与表达之间关系的某些定量特征的影响。”如宗教的物品,它的内容相对应的价值就可能达到较高的层面。
如十字架原本是罗马帝国执行死刑的刑场标记,由于基督教将其作为圣像装饰物,其内含的价值意义使这个标记成为教民崇拜的对象。这种崇拜行为是符号性的,因为教民崇拜的不是圣像装饰物的物质性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宗教观念与权威。
在这种意义等级结构中,占据最高位置的是不含有物质性的记号,称为零记号(即表达抽象意义的记号,没有现世的物质可以与其相匹配)。正是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中世纪艺术作品反映的都是宗教题材,而人的现世生活却很少表现。
② 如何评价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教会学校在西欧中世纪教育中占有最大比重(可以理解为垄断)。神学研究在这一时期达到最高潮,对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的传播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但教会的神学教育束缚了思想,偏重人文而抛弃科技,并将一切非基督的文化封杀,甚至出现了教会曲解圣经的笑话 在中世纪末期,因为人权思想的萌芽,在压迫性的教会教育下出现了进步的曙光—大学开始出现,渐渐有人发出学术自由的呼声。大学教育快速取代教会教育,并在中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顶峰………………观察年表可以看出,西欧中世纪教育在中前期一直处于思想封闭的状态,但同时又在压缩、积蓄着力量。虽然启蒙思想家称中世纪为黑暗野蛮的时代,但不可否认,西欧中世纪教育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之后乃至于现代西方世界的思想模式,对于世界教育起到了决定性的促进作用(PS:以上为手打,纯属个人观点。爪机无力,实在打不动了…………)
③ 中世纪文化的特点
西方基督教的兴起,象征着古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开始。漫长的中世纪是“上帝”统治人类的时代,时间跨度将近一千年。自公元393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西方进入了“政教合一”神权体制的思想黑暗年代。人民遭受着宗教和国家权威的双重奴役。如果说古希腊艺术是以存在为主体、重视视觉直觉的自然化艺术,那么中世纪的艺术则是以宗教为主体,重在表现情感和理念的理念化艺术。 中世纪艺术是非个人化和非自然化的。所有的艺术只与上帝和上帝的教义有关,所有类型的艺术品如雕刻、绘画、彩绘玻璃等只能在上帝的世界——教堂里存在。艺术成为宗教的奴仆和宗教意识形态的宣教工具。艺术只用来图解《圣经》,以形象直观生动有力的视觉样式直接作用于教民,尤其是广大的不识字的教民,使他们接受并崇拜宗教所宣扬的道德和精神的意义。基督教中“不要崇拜偶像”的教条使得曾经是古希腊艺术主体的大型人物立体雕像蜕变为依附于教堂建筑上的神像浮雕。立体雕像艺术沦为浮雕是艺术丧失其独立性的象征。古希腊雕刻中所崇尚的人体力与美的风貌在中世纪丧失殆尽。 后人至今可以通过欧洲的教堂艺术来想象和认识中世纪的世界。中世纪艺术的风格与希腊艺术迥然相异:远离现实生活,趋于装饰性、象征性和概念化的抽象表现手法。 中世纪艺术风格的形成源自于两个思想源泉:一是柏拉图的“超验理念”,人们崇拜精神追求,鄙视世俗欲望;二是基督教的教义:只有上帝基督才全知全能,人类对上帝顶礼膜拜而失去自我的独立思考。中世纪的文化结构具有高度的符号学性质:每一事物都有社会价值,一切事物都有相对应的意义,即也就有对应的指号。意义即为存在的指号,并与价值观念相关。中世纪文化的内容与表达之间具有很大的肖似性。很多的概念都有着相对应的记号(如十字架为上帝的象征)。
中世纪的思想特征是蔑视物质,重视记号所表达的意义。“代表本身的事物(用于实用的目的)在文化代码结构中占据最低层;作为另一类事物(用于观念表达的目的,如权力、神圣、高贵、力量、富有、智慧等)则与前者不同。由于意义问题与价值相联系,就产生了把各种文化记号的表达与内容分等的问题。此外,记号的价值学不仅受事物的价值影响,而且受内容与表达之间关系的某些定量特征的影响。”[4] 如宗教的物品,它的内容相对应的价值就可能达到较高的层面。如十字架原本是罗马帝国执行死刑的刑场标记,由于基督教将其作为圣像装饰物,其内含的价值意义使这个标记成为教民崇拜的对象。这种崇拜行为是符号性的,因为教民崇拜的不是圣像装饰物的物质性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宗教观念与权威。(Fig.x 意义层面等级结构图)在这种意义等级结构中,占据最高位置的是不含有物质性的记号,称为零记号(即表达抽象意义的记号,没有现世的物质可以与其相匹配)。正是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中世纪艺术作品反映的都是宗教题材,而人的现世生活却很少表现。
④ 中世纪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第二: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特别是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与确立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中世纪文学突出了各民族文学遗产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很多作品描写和反映了欧洲封建国家形成和确立时期的社会现实,歌颂了为保卫国家和民族而献身的英雄人物,赞美了在确保王权中起过重大作用的英明帝王。但有些作品又将歌颂英雄和爱国思想与忠君思想、宗教思想结合起来,这实际上是爱国思想和英雄主义的中世纪化,也是东方古代文化中特有因素对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影响的反映。
第三:特定阶层的现象
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还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例如骑士阶层、市民阶层的出现,就使得在正统的基督教文学占统治地位的同时,世俗文化的传统也以新的形态发展着,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骑士文学将爱情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肯定现世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承继了古代文化精神,背离了禁欲主义。市民文学将笔触指向城市市井生活和世态人情,具有较强的反封建意义。
发展系统
古代系统
一般是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如《亚历山大传奇》、《特洛伊传奇》、《埃涅阿斯传奇》等。这些传奇虽然写古希腊罗马故事,但它们的英雄却具有中世纪骑士的爱情观和荣誉观。
不列颠系统
一般是围绕古凯尔特王亚瑟的传说发展起来的,主要写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西欧国家流传非常广,法国诗人克里蒂安·德·特鲁瓦和德国行吟诗人沃尔夫拉姆·封·埃森巴赫(1170年-1220年)是这一类型传奇的代表作家。在15世纪的英国,出现了《亚瑟王之死》,是这一系统中成就最高的着作,全书包括八个故事,由诗人托马斯·马洛里(?-1471)依照亚瑟王与圆桌骑士法文版的传奇翻译编纂而成
⑤ 中世纪文化特点 最好分一下条理,谢谢
首先说明,中世纪全球不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是以亚欧板块各国(包括西非部分国家,如埃及、叙利亚等)为主流(至少现在还是这么认为),像什么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和非洲、澳洲的土着文明,先且不提!
1.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宗教大发展,并最终形成了政教合一、神权至上的畸形政治形态,直到中世纪晚期西欧民族国家意识的大觉醒才打破基督教世界的神权至上,伊斯兰教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仍主导着中东各国的格局和国家关系
2.西欧社会由于长时间征伐割据,支离破碎,文化创新大不如前,甚至对于古典文化的保留和传承也很勉强,且在这一时期,基督教世界还普遍歧视实用性的发明创造,认为只有哲学和修辞才是高尚的文化,发明创造只是奇技淫巧,上层社会都不屑一顾,但在这一时期,宗教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像最着名的三大拉丁教父都是在这一时期的。直到12~13世纪,西欧才普遍意识到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的巨大力量,各种技术有所突破。
3.伊斯兰世界相对于希腊罗马和拜占庭古典文化都有很大的传承,翻译了很多着作,甚至文艺复兴是的好多古典文献都是用的这些翻译,值得一提的是,大唐帝国和阿巴斯王朝的达罗斯之战,大唐战败,大量战俘被掳往伊斯兰,中国三大发明随之传入阿拉伯世界比以此为契机传入西欧
4.拜占庭文化,上承希腊罗马文化,下启文艺复兴文化,不得不说是中世纪文化的璀璨明珠,而且东罗马皇帝大多都比较注重文化的保存,君士坦丁堡大图书馆就是很好的证明,不过,土耳其人攻城后只化为满天灰烬徒留叹息。而且,为了树立自己的正统地位,东罗马帝国创立东正教,基督教大分离,后东正教背东欧和俄罗斯多个国家接纳,不得不说也是一大奇葩
5.亚洲文化圈,大唐文明和印度佛教文明占据主流,并有着长足的发展
6.蒙古帝国时期,亚欧板块各民族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文化有了大的交流,特别是出现了诸多的专职旅行家,像马可波罗之类的,对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
总之,中世纪文化总体上创新少、传承保存多,不论是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还是佛教文明都是
⑥ 如何评价中世纪文学
一说到中世纪,就不禁让人想起文艺复兴三大巨匠之一的彼特拉克对这1000年的评价。至今为止,不管是在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眼中,中世纪给人的感觉都是灰色的甚至是黑暗的。虽然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失偏颇,但也说明了中世纪本身的特质确实是让人害怕和恐惧的。试想一下,在一个充满了杀戮和残暴,人性堕落,世俗生活被操控,疾病肆虐的时代中生活,也许人人期盼的长寿也会成为一种煎熬和折磨。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思考往往并不是一刀切的概念,就像中世纪文学虽然是诞生于比较黑暗和缺乏人性的时期,但它的很多作品和文学形式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⑦ 如何评价中世纪文化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
可以说事奠基和源泉吧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英雄史诗 例如罗兰之歌 各种骑士传说等等 十字军东征也推动了欧洲文化发展
而
⑧ 中世纪的文化特征
“那黑暗幽深的地方,响着不绝于耳的雷鸣般的哭声,我定神往底下望去,除了感到深不可测,完全无法看见任何景象。”就如但丁在《神曲》地狱篇中所描述的一样,中世纪在许许多多眼中就是“黑暗、没落”的代名词,那个时代就连水都是墨黑发臭的,人们走的路或许两旁林立的都是坟墓,甚至他们能听见坟墓里面或许是熟人或许是陌生人尖锐凄凉的呐喊。
但事实果真如人们所想当然的那样吗?
从文化学的角度上讲我们通常将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公元十四世纪古典文化复兴中间的这一段时期定义为“中世纪”。一直以来人们受到经验主义和“废墟论”的影响对于中世纪的文化都有一定的误解。人们歌颂古希腊文化、赞扬文艺复兴的文化,但却对这两者之间的“中世纪文化”却嗤之以鼻。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事情想要质变都必须积累足够的量变,古希腊文化的繁荣也是扎根在爱琴海地区高度发展的“克里特-迈锡尼”古代文明的消亡的基础上的, 那么为什么我不能认为中世纪文化也为文艺复运动的兴盛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呢?
我们所周知的中世纪文化不外乎就是宗教文化,通俗易懂的说就是“上帝文化”也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禁欲主义,这是中世纪文化最为显着的一个特征。禁欲主义总体来说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建立在对于现实主义的怀疑和否定的基础上产生的来世主义文化和天国主义文化。中世纪前期也就是人们通常用“黑暗”“堕落”“欲望”等词来形容的时期,由于纷繁的战乱和基督教自身发展的局限性,现实生活彷徨痛苦,悲观主义的乌云久久停留,基督教对于理想天国的虚幻构建满足了当时人们枯涸的心灵,他们相信天国是美好的,那里有最香的糕点,最醇的美酒,最动听的音乐,最华丽的衣裙……而现实生活的一切苦难不堪不过是为了有朝一日能通往理想天国的道路,人生的苦难就是一场修行,这辈子苦了下辈子便甜了。这是人们在精神世界极度贫乏的情况下为自己找的一个海市蜃楼,虽然知道他是虚无缥缈的但好歹有了追求的目标。另一部分是引导人们信仰的超验主义文化和神权主义文化,这两种文化体现的是一种神权至上的观点。基督教致力于为人们创造一个完美的神,然后人们的一切都围着这个神转动,为了靠近神,为了洗刷原罪,为了来世幸福……人们节制禁欲甚至束缚生活所必需的东西。但是这种神权主义文化并不是完全负面的,共同的信仰让无数信徒走到了一起有利于社会人际交往,另外正因为神权文化后来的畸形发展这才导致了人们对现实人生的再次关注进而为十四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埋下了了伏笔。很多人对作为中世纪精神领袖的机构——教会不抱好感,认为他们用宗教束缚人性,肆意敛财,罪大恶极,但其实教会向全社会的各个阶层征收大量的、名目繁多的费用及捐税,包括什一税、遗嘱检验费、丧葬费、诉讼费等,甚至还以出售赦罪符等名义征收来的钱财都大范围的投资到公共事业的建设中去了,欧洲早期的学校、医院、济贫院等公共设施都是在教会的支持下才办起来的。所以凡事并非非黑即白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而不是一棒子打死所有人。
中世纪文化的另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封建制度。欧洲的中世纪是个充满矛盾的时代,灵魂与肉体、精神与物质、信仰与理性形成了尖锐的二元对立,教会宣扬原罪、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而封建君主则宣扬忠君爱国、关注现实世界获取实实在在的功名利禄。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同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一样都是建立在封土的基础上,但它却有些不一样的地方,正如十四世纪法国流行的那句话“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由此可知欧洲的封建制度是建立在纯粹个人关系上的,也就是他们的封建是想对独立的,这其中也隐藏了相对平等的理念。
“我们曾在因太阳而喜悦的甜美空气中愠怒,我们厌倦了心中阴沉的迷雾,现在我们在发黑的污泥中悲痛。”中世纪黑暗吗?我们无法否认确实黑暗。但黑暗是自己来的吗?显然不是。所谓黑暗不过人心陷入迷茫,只有从迷茫中走出来的灵魂才最清醒,就像从黑暗的中世纪走出来的文艺复兴运动才那么灿烂。
⑨ 法国史家对中世纪文化怀有怎样的情感
法国史家对中世纪文化怀有情感,视其为法兰西民族生命力的源泉。18世纪思想家认为历史会走向进步,有其历史的背景为后盾。随着科学革命的开展,西欧的一些地区在17世纪后期开始慢慢工业化,其结果是欧洲领先于其他地区,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当今的全球史家认为东西文明在18世纪中叶出现了"大分流",便是指的这个现象。
所谓"大分流"是指工业文明取代了人类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农业文明。由此,欧洲(以西欧和当时刚刚新建的美国为代表)开始领先于其他文明,成为引领世界历史前进的火车头。这句话并不只是比喻而已,因为火车的发明和使用,无疑是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工业文明的兴起,主要是一个经济现象,但也有相应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表现。因为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套政治制度、宗教观念和思想形态。工业社会的兴起,必然会与之对抗。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系列政治事件,其背后既有宗教信仰分歧的原因,更是新兴的社会政治力量对旧制度冲击的结果。
荷兰、英国和美国的革命,其原因和过程各不相同,而其结果却大致相似,那就是新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逐渐形成。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或许是这种新旧制度更替表现最为激烈的一个事件,其影响也最为深远。从政治层面来讲,法国大革命的最大遗产体现在推进了欧洲各地的民族主义浪潮。法国革命激烈、激进的程度,不但让尚未改革的普鲁士等地感到恐惧,而且也造成已经经历过改革的英格兰、荷兰等国的不安。英国学者对于法国革命一般都持批评的态度,其中以埃德蒙·伯克(Edmond Burke,1729—1797)最为典型。
法国国家档案馆(Archives Nationales)创建于1790年,是欧洲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近代档案馆。而作为法国国家博物馆的卢浮宫(LouvrePalace)在1793年正式向公众开放,也是欧洲最早、最大的国家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于1759年向公众开放,为欧洲最早)。
就民族史的写作而言,法国史家也不落人后。奥古斯丁·梯叶里(Augustin Thierry,1795—1856)、弗朗索瓦·基佐(François Guizut,1787—1874)和儒勒·米什莱(Jules Michelet,1798—1874)都以不同的方式写作法国史,其中,米什莱以其高昂的热情、史诗的笔调歌颂法兰西民族的光荣历史,不但被誉为"法国史学之父",而且还是欧洲民族史学写作的典范。
这些法国史家的性格、治学和经历各有不同,但都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长大,因此他们的史观又有相似之处。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不同,他们对中世纪文化怀有浪漫主义的情感,并视其为法兰西民族生命力的源泉。
虽然程度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受到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和史学大家夏多布里昂(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1768—1848)的影响。基佐在年轻的时候,还曾评论夏多布里昂的名着《殉道者》(LesMartyrs),得到了后者的称赞。同时,这些史家在思想上又受到法国革命的洗礼,看到了大众在历史中的作用,因此特别希望从整个民族的角度写作法国史。
⑩ 中世纪欧洲文化
中世纪文化的实质是宗教神学文化,又主要表现为上帝文化.上帝文化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天国主义文化和来世主义文化,第二是超验主义文化和神权主义文化,这两个层面的文化又构成了禁欲主义文化.在上帝文化的两个层面中,前者表现为对现世主义的否定,后者表现为对人文主义的否定,二者合而为一共同构成了禁欲主义文化.上帝文化通过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通过禁欲,完成了对人类生命的控制,束缚了人的全面发展,也阻碍了文化的全面发展.
要深入研究中世纪的文化特征,就离不开研究宗教文化。中世纪的文化实质上主要表现为宗教神学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中世纪的文化就是基督教文化,当时鼓吹君权神授、来世主义、禁欲主义、要人们抛弃世俗,否定现实。文艺,是用来宣传宗教教义,现世全是隐喻来世。基督教文化说到底,其本质是上帝文化,这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层面:
超验主义文化→神权主义文化
上帝文化 禁欲主义文化
天国主义文化→来世主义文化
所谓上帝文化,是指中世纪文化主要是围绕着上帝而创造的,上帝为万物之源,从大自然到人工各种产品,无不是上帝的杰作,这是中世纪宗教文化的本质特征。
超验主义文化,是指宗教文化对上帝的超验性所建构的各种宗教学说。在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徒总是试图证明上帝的存在,证明上帝的真善美。实际上,上帝的存在即使在主观上是可以证明的,但在客观上又是超验的,是超出经验认识范围的、虚幻的观念存在物,因而任何人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
神权主义文化是对人文主义文化的否定,即中世纪的神权至上所建构的宗教神学文化。其表现为宗教神学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神权大于皇权;宗教建筑、宗教音乐、宗教绘画、宗教文学等凌驾于世俗艺术之上;甚至连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也体现出神权主义特征,如“七艺”中的前三艺是文法、修辞和逻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后四艺是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其中把算术中的“l”解释为唯一的神;“2”指耶稣基督具有神性和人性两种性格;“3”指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4”指四个福音传道者。中世纪的科学文化都成了神的奴婢,由此可见一斑。
天国主义文化是指基督教对理想天国虚幻的建构及人们对理想天国信仰与追求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方式等宗教文化。耶稣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两种根本不同的社会:一是现世王国;二是理想天国。现世王国是罪恶的,理想天国是纯洁的。天主教会的《要理大全》描绘了天堂极乐世界,天堂里黄金铺地,宝石盖屋,眼看美景,耳听音乐,每一感官都有相称的福乐。因而,基督教徒总是把天国看成是人们理想生活的神圣境界,是一种快乐的未来社会。
来世主义文化就是在天国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必然产物。既然天国如此美好,现世如此罪恶,那么活着就是要受罪,人的一生就是奔向天国的旅程,把一切幸福的希望都寄托于来世的天国之中。来世主义本质上是对现世主义的怀疑与否定。与天国文化相联系,来世主义能够给受苦受难的教徒以一定程度的精神奇托与安慰,尽管这种寄托与安慰是虚幻的花朵。
通过上述四种文化分析,超验主义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主要表现为以想象为翅膀的逻辑思维,其思维结果必然是建构一套完整的宗教神权组织,从而走向神权主义文化;天国主义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主要以逻辑思维为基础,以想象、形象思维为主导,其思维结果是建构了一个虚幻的理想天国,并导致人们对来世主义的信仰。神权主义文化与来世主义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前者表现为对人文主义文化的否定;后者表现为对现世主义文化的否定。二者形式不同,但又合而为一,共同构成了禁欲主义文化。也就是说,为了超验的上帝,为了忠实于神权主义,为了理想的天国,为了来世的幸福.也为了救赎原罪,人活着就要禁欲,就是要扼制、束缚甚至扭曲了人类生命正常的各种需要,来完成受苦受难的生命之旅。由此观之,上帝文化正是通过上帝、神权、天国和来世,通过禁欲,完成了对人类的控制。究其实质,上帝文化就是一种禁欲主义文化。
纵观中世纪的文化历程,上述这些文化特征既与中世纪落后的生产力和落后生产方式相关联,是中世纪历史发展缓慢甚至倒退的文化表现,又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世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也抑制先进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这种状况到了中世纪后期,才终于有了较大的改观:在上帝文化内部孕育了一批对上帝文化的离经叛道者;在超验主义文化中滋生了对上帝和(圣经)的怀疑;在神权主义文化中发出了人文主义的呐喊;在天国主义文化和来世主义文化中张扬了现世主义的生命;在禁欲主义文化中讴歌了人情和尘世的美好。……历史以长期的沉寂和曲折,终于迎来了文艺复兴的曙光。
宗教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阶段,作为一种文化体系,有它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的文化结构.它包含着民主与专制、科学与迷信,进步与落后、文明与愚昧。从美学角度来看,中世纪文化的审美与反审美并存;艺术与反艺术同在。它以神秘象征的艺术特征,去歌颂上帝及其理想天国,成为中世纪文艺美学的重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