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太原如何打造文化

太原如何打造文化

发布时间:2022-11-14 11:59:08

Ⅰ 今年年初,太原市提出的城市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关于本期主题

经过一年多的审视、梳理和提炼,龙年伊始,太原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确立了城市核心价值观——“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为铸就兴国之魂赋予了地域特色,而且为锤炼以坚韧不拔、锐意进取、务实守信、敢于超越为核心内涵的“山西精神”提供了实践载体,成为引领太原率先转型跨越发展的旗帜。

2月8日,光明日报社和中共太原市委共同主办了“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研讨会”。会上,专家们围绕一个城市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专家们认为,太原的城市核心价值观具备了三个要素:延续了太原的历史文化血脉、符合太原目前的实践需要、能引领太原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太原如何把城市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专家们指出,既需要党政部门和民众的有机互动,也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良性联动,让核心价值观建设进社区、进课堂。他们希望太原能进一步总结、完善弘扬城市核心价值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加主动地用城市核心价值观引领太原的科学发展,为全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邢兆远、李建斌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原副所长虞和平

凸显公共价值观的历史属性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体系,规定和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向。树立一个正义向上,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价值观,有助于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亦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太原市构建自己的城市价值观,其用意就在于此,即为太原市的当前建设和未来发展,树立一个为全体市民遵循的公共价值观。

价值观也可以说是人的行为的根本指导思想。从功能概念上说,价值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属哲学的范畴;从培育过程上说,它随人的社会实践和认知而逐渐形成,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会因时而变,属历史学的范畴。尤其是城市价值观,作为公共价值观,已脱离具体人而被抽象整合为一种社会的公共价值观,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结晶,同时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更替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更具有历史属性。因此,在构建和培育某一城市和地区的公共价值观时,既要与传统社会因素相结合,更要与现实社会因素和未来社会因素相结合,体现其产生、延续、变化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

太原市提出以“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为城市核心价值观,其每个方面都包含着对历史传统的提炼,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对未来社会的追求,体现了继承与创新、传统与未来、地方与国家的关系。其内涵定位,既有地域历史渊源的阐释,如作为边陲中心的包容精神、作为晋商之都的诚信精神等;也有现实需要和未来作用的考量,如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和全省的首善之区,重振太原雄风。太原市所构建的价值观,在其内涵阐释中指出了自己的特有历史渊源、特有实践表现和特有未来诉求,体现了地方个性与国家共性的统一。

太原市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将有利于太原人民的“文化自觉”,增强目标认同和凝聚力,提高人民和干部的品德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太原市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强国”方针的一个重要举措。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贾春峰

引领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建设,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思路清晰,整体创意和做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

一是在城市建设、城市发展中,强化和突出核心价值观建设意义重大。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的关键时期,太原市明确提出“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全面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增强城市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形象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科学持续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落实、生动体现和具体实践、有效实践,是一个省会城市进行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典型范例,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自觉,其影响力(包括现实的影响力和深远的影响)之大、之长久,可载入太原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册。

二是要重视研究如何才能提炼好、概括好城市核心价值观。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概括,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好识、好记、好用、好传播,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对于“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这五个词,从总体上看,可以说是既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又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还体现了山西太原特有的地域文化。

三是在形成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市领导和有关部门作了认真调查和研究,对于城市文化的内涵与城市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都有准确的说法和分析。太原的做法,强化、突显城市核心价值观建设,对于城市发展和全面建设,以及文化建设来说,具有极大的引领、带动和内在驱动的作用。

四是从城市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程度来说,提出和发布能体现自己城市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只是第一步,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意味着新阶段的开始,以后的贯彻实施工作更为重要。下一步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两“化”:化文本为行动,化理论为实践。要让城市核心价值观在全市人民心灵中扎根,化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孟建伟

用核心价值观凝炼古今和未来

今年年初,太原市向社会公布了“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太原人民做了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用核心价值观来凝炼太原城市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这不仅对于太原本身的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全国各大城市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意义。

这短短十个字是对太原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凝炼。在“包容”的背后,是一部关于中原农耕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以及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相互融合的历史;在“尚德”的背后,是源于华夏文化中心厚德重义的优秀传统;在“崇法”的背后,是三晋法家思想的深刻印记;在“诚信”的背后,是“晋商之都”的商业精神;在“卓越”的背后,是“北朝霸府”、“大唐北都”等等在中国历史上的非凡和辉煌。

这短短十个字又是对太原当今现实生活的凝炼。凝炼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在市场经济大潮里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太原人民所表现的海纳百川的气度,向善厚德的品格,敬仰公正的风范,诚实守信的情怀和争创一流的精神。这里汇聚着商界、学界、政界和广大市民的心声,蕴含着践行核心价值观追求卓越的成功经验。

这短短十个字更是对太原未来美好生活愿景的凝炼,是建设包括“一流新兴产业基地”、“一流现代宜居城市”、“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在内的“一流省会城市”和“让太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的“文化强市”这种美好愿景相吻合的城市核心价值观。这里聚集着一股巨大的升华的力量,它将引领太原追回雄风,建设美好幸福的家园。

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的凝炼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现实的根基,更有未来的高度,从而真正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活的城市之魂。这无论对于其它城市还是对于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马俊峰

从价值导向到价值取向

太原市提出“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以之作为统领其文化建设、城市建设的灵魂。提出和确立了城市核心价值观,就是提出了任务和目标,需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将人们所期盼的价值变成人们能够实际感受到的、确实享受到的价值。

这个“实际感受到、确实享受到的价值”应体现在太原人的为人方式、处事态度、精神气质上,体现在太原的政风、民风、市风上。因为城市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落实就意味着要使之成为人们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是人们确实按照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要求,以核心价值观作为标准而选择的行动。这中间,价值规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制度、体制、政策都是价值规范,价值导向再好,若不能具体化为制度、体制和政策,就很难成为人们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说,落实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一环,就是要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指导改革深化改革,确立起一整套体现和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体制和政策,并在执行中维护这些制度政策的权威性。只有这样,价值导向才能变成人们的实际价值取向。

太原市是省会城市,太原应成为山西的首善之区,而提出和落实太原市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把太原建成山西的首善之区的过程,也是充分发挥其模范作用,发挥其对山西各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的过程。我相信,经过大家的长期艰苦努力,这个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所长吴彤

提供一种文化转型的范例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反映这个灵魂的是城市建筑、文化教育机构与设施以及民间风俗等。太原是一座历史名城,有中国最古老的大学,最早的商号与工业,文化文物也同样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如何突出太原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的特色,不与其它城市文化趋同,非常重要。

太原提出“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成为太原城市文化的核心,表明我们开始重视城市建设的内核建设和文化建设。我就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符号的关系谈几点想法。

第一,太原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从工业文明转变为生态文明过程中,如何创新,能否提供一种重工业城市转变为生态城市的范例,在文化转型方面可能是一个大课题。当然,这问题对于太原也许稍有超前性,因为煤炭仍需开采,重工业仍需发展,但却是不得不思考这个重要问题。

第二,要尊重历史和文化。一个有历史的文化名城,能否继承和保护好各个时代的文化是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大问题,也是摆在市长议事日程的重要事务。举例来说,工业遗迹、历史博物馆、城市雕塑……它们都是极有意义的文化符号,重工业城市的特色如何通过城市布局和规划有所反映?着名的大学、特色小吃、老字号、民俗等如何保存,是否应该扶持?有了良好的文化符号固化在太原城市建设上,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够稳定下来。

第三,城市价值观要能保持城市文化的记忆。城市不是纯粹的经济体,文化、艺术,大学、学院与学校,博物馆、书店等是否得到重视是保持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方面,它们才是让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有文化自豪感,愿意生活于斯、愿意回来探望这个城市的魅力所在,是一个城市是否有文化品位的重要印记。

太原社会科学院院长刘锦春

为城市转型提供价值选择

从社会学的文化观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的主文化,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价值观之所在。在弘扬国家主文化的前提下,形成同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相结合、与市民现实需要相一致、独具特色的城市核心价值观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对地域亚文化的积极探索和构建。太原市提出的“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必将为这个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转型发展提供重要的价值选择与不竭精神动力。

作为一项主动塑造城市主流价值的工作,城市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更需要切合城市当下发展的实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凸显其引领实践的战略意义。

在太原全力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今天,“包容”一方面要包容地球村和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也要包容先行先试中出现的失误与创新发展中内含的风险,以制度性包容实现合作共赢共富的结果。“尚德”的核心是引领全社会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德,形成以“德”为先的社会风气和行为准则。“崇法”要作为全社会行动的中正之基。“诚信”则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内涵、规范与实践,使其成为一切社会交往的准则,作为社会控制的基本要素。“卓越”就是紧紧围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奋斗目标,凝聚精、气、神,以一代乃至几代人的努力,重振太原雄风。

下一步应在全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学习和讨论活动,深入研究设计一系列重大活动、重要举措特别是必要的政策制度安排,用实际行动表达价值,通过行动效果来彰显价值选择。让城市核心价值观催生坚定信念,使城市的发展更有灵魂,更具品质,更显魅力。

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李福明

使城市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

太原率先提出城市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提炼“山西精神”。

弘扬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城市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实现形式、有效载体和具体抓手。通过提炼城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更加深入民心,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中得到升华。

其次,要不断扩大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只有广泛运用各种载体、途径和资源,不断扩大城市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才能使城市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人们所理解、认同和接受,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要加强研究阐释和理论宣讲,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解读,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要整合媒体资源,注重发掘典型人物和事迹,推广先进经验和成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综合运用丰富的艺术形式,把城市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火热的文字、鲜活的表演、美妙的旋律、生动的画面,以丰满的艺术形象展现省会太原的精、气、神。

第三,要用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使城市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城市核心价值观更应转化为所有城市居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成果。既要使其入脑入心,也要解决实际利益问题;既要诉诸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也要注重榜样示范作用,努力形成社会普遍关注、党员干部带头、市民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要根据时代特征、行业特色、年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简便易行的活动载体,把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当中,融入到各行各业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融入到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推动全社会共同践行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力量。

太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春根

引领率先转型发展的精神旗帜

太原提出城市核心价值观,在省会城市中率先走了一步。提出和贯彻城市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太原的具体实践,是我们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兴市之魂。

一座城市为什么这样发展而不那样发展,为什么更看重这些东西而不是其它东西,皆源于它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城市核心价值观,旨在回答“什么最重要”这样一个关乎城市未来前途命运的重大命题。

文化体现一个城市的软实力。思想和精神是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引导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太原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尤为需要文化的提振、支撑和引领。首先要思考和推动价值观建设,赋予兴国之魂地域特色。

培育城市核心价值观,是对这座城市共有的文化基因的一次寻找和认同,是对蕴藏于全市人民中的精神文化追求的一种尊重和回应,是对文化引领城市发展实践的一种自觉和担当。

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陈川平刚来太原工作时,就向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一个问题: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太原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面向市内外各界人士广泛进行了城市核心价值观的征集、讨论活动。经过了一年多的反复研究、梳理和提炼,最后确定为“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

“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旨在展示太原人民海纳百川、多元和谐的开放胸襟,突出向善厚德、重礼守节的城市品格,表现公平正义、敬仰法律的文明风范,体现诚实重义、守信践诺的人文情怀,彰显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奋斗精神。

城市核心价值观是太原魂之所系、神之所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突出了太原的地域特征、历史传承、时代特点、现实需要,贯穿于全市人民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共同追求中。

通过此次研讨会,集合各位领导、专家的智慧,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必将内质更为丰盈、意蕴更为深远,为全市人民所珍视和呵护,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太原也将成长为一座有着强烈道德荣誉感和崇高价值观的一流省会城市。

Ⅱ 山西太原的文化产业有哪些,细化的产业

用“三晋文化产业园区”的形式来集中晋源区文化内涵,可以突破以晋祠为核心的“点”式发展思路,形成“点———线———面———体”整合模式:以西部山岳景区为线,从北向南,延伸绿化带,保持原生态植被,展现蒙山大佛———太山龙泉寺———龙山大佛———天龙山石窟———悬瓮山的多层次立体景观;在山腰、山脚的北部风景协调区和南部晋祠景区,串联式保护和开发以神堂沟为模本的难老泉及清徐龙湖泉温泉水系,提高利用价值,全新包装晋祠;盆地区北为长风商务区、晋阳湖景区、中间是古城遗址景区、南为高级服务区,形成文化产业核心区。尽快实施汾河南延,人工开凿联通汾河公园、晋阳湖、晋祠三大水景的黄金水道,南北相接,贯通龙脉,涵养晋祠水源,保护历史文脉;提升黄金水道两侧的土地价值,体现生态、人性、亲水、文化特色;恢复晋祠周围南北大寺十里稻花香、遍地荷花香的生态景观。形成西山以生态建设为主,平地水系开发,湖光山色,回归大唐盛世悬瓮山麓、晋水流域的群鹿奔驰、百鸟鸣唱、鱼翔浅底的美丽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韵味,综合立体的黄土高原小江南。

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为,太原市加快文化强市建


(1)①文化建设能够促进该市经济政治的发展,壮大城市的经济基础,强化城市达人民主管理;(3分)
②文化建设能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市民,有助于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持续建设城市的热情;(3分)
③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市民的的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促进其全面发展。(3分)
④文化建设能够提振城市的精气神,提升城市的整体实力,扩大其影响力。(3分)
(如果答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可给2分。)
(2)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分)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2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就是能在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分)
②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汉族和诸多少数民族在太原杂居相处、互通有无,造就了太原人民海纳百川、多元和谐的开放胸襟。(3分)
③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分布在太原的部分少数民族显然已经融入太原这块热土,与本地居民逐步融为一体,丰富了中华民族大家庭。(3分)

Ⅳ 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与环境设计利用价值

“我们搞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最怕听到的两个词就是打造和开发……”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先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班开班式上的一句坦言。如乌先生所述,博大精深的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来源于不当开发的巨大威胁。这样的忧虑不仅来源于乌丙安先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老师和着名博物馆学专家苏东海先生也都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了十分相似的担忧。田青老师在其《传统与现代化》主题学术讲座中谈到:“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对传统的极度憎恶中开始的,所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在对传统严酷破坏的基础上开始的。”苏东海先生更是在城市文化研讨会上明确指出:“城市的高速建设将会导致文化遗产的快速消失”。面对诸位先生前辈的担忧和感叹,作为一名文化遗产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十分谨慎的重新审视各种形式的“打造”、“开发”与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我们也不禁要问一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真的形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吗?
一、不同角度的不同观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的具有知识性、技艺性和技能性的文化事项。比如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节日、传统仪式和生产生活知识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漫长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面对这笔巨大的文化财富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
站在遗产工作者的角度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妥善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客观认识历史、开展文化创新、保护文化多样性、重建社会秩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具有实物形态,使其较之有形的文物(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在识别、保护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性,也使其在历史变革与时代冲击时比有形文物更加脆弱,比有形文物更容易消逝。正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上的这种困难性和其本身的这种脆弱性,对它的保护才显得更加的急需和紧迫。
站在旅游和经济工作者的角度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民留给今人和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应当鼓励各方对非物质遗产的活用,从民俗表演到旅游开发,从工艺品销售到文化创意发展,多手段全方位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艺术的同时也为开发人文旅游景观、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开发破坏和保护桎梏
前文的两种观点看似有较大的分歧,但细细想来却各有其合理之处。笔者认为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上,以上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保护遗产与开发遗产同样都可以对遗产传承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基于不同的认识往往会引发不同的行动,对遗产、对社会、对国家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不论是遗产工作者还是经济工作者,面对祖先遗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我们心态正常、方法得当,不论是保护行动还是开发行动都会是对遗产有利的活动,但如果不能端正心态或使用不正常的方法则往往会给珍贵的文化遗产造成一些不良影响有些甚至是不可消除的。
1、开发破坏损害遗产
开发活用非物质遗产本无可厚非,但是在最近我们却总能听到因为开发活用不当给遗产造成不良影响的例子。从民乐改良增加交响乐指挥,到邦子演员穿上歌剧演出服,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开发者热情过高,又不了解遗产的文化内涵,在开发的过程中盲目的追大求全,导致经过“开发”的文化遗产已经失去了应有的韵味。民间小戏像京剧大戏,民族音乐像西方交响乐。本来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的向主流文化和西方文化趋同,而文化趋同的过程往往正是文化遗产消失的过程。从云南石林的天天“三月三”,到民俗村里的随意“拉郎配”,我们又发现一些开发者只看到了遗产之中的经济价值,对于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开发过后的文化遗产形式与内涵分离,文化遗产中蕴藏的风俗、信仰反而在文化遗产保护大潮中快速消失,如此一来经济开发也就成了经济糟蹋。
2、过度保护桎梏社会
经济开发可能给遗产造成开发性的破坏,这一点也许不难理解。但是仅仅按照遗产保护的工作规范对遗产进行保护就完全利于遗产发展吗?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尽然。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遗产,它需要由传承人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承人所生活的社会也不断发展,遗产也会发生变化。如果遗产工作者仅是教条、机械的对遗产进行保护,不注意随着社会发展改变保护手段,并且总是希望遗产处于一个历史的时间点,与遗产有关的一切都一承不变,那么这种保护就成为了一种过渡的保护。过渡的保护是不现实的,比如我们不能为了保护一个民族地区的民族习俗就让当地的女孩子不去上学,比如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船工号子就让河流上的航运交通停止使用机械动力而恢复拉纤。像这样的过渡保护往往会桎梏经济甚至是社会的发展,并且也往往不会被社会所接受。
三、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它也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论是开发还是保护,只要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总会变得不切合实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同时明确指出:“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紧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和滥用。”“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给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出了一个基本方针,在这个大方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也似乎并非不可调和。适度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会相辅相成的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但在适度保护与合理开发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要点值得注意:
1、 不能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
要走出保护与开发“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怪圈,保护可以是为了开发而保护,开发也可以是为了保护而开发。不能盲目的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单纯为了保护而禁止开发或为了开发而拒绝保护。开发者要有效利用保护者的工作成果,依照文化传统进行传承性的开发,而保护者则应当针对开发者的工作给出有效建议,以便开发工作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
2、 可以利用遗产开发当代文化产品但要与遗产加以区分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并非为表演和旅游而设计,在需要进行商业演出和旅游开发时就难免会对遗产的部分内容进行变更,比如为了增强视觉效果在民间戏剧中加入声光电元素,为了增强音响效果在民间音乐中加入新式乐器的伴奏,为了提高制作效率在民间手工艺制作过程中加入现代工艺等等,经过这样的变更原本非为商业演出和旅游开发需要的文化遗产,就成为了一种既具有全新形式,又带有遗产元素,适合商业演出和旅游开发的当代文化创意产品。为了经济开发需要而利用传统文化遗产开发当代文化创意产品是应当给予支持的,因为它一方面带动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扩大了遗产的社会影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当代文化创意产品应当在推广时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区分,让当代创意产品的受众对于其改动内容有明确的认识,防止对于遗产的误解。
3、 要允许遗产的自然发展但不能人为干预其发展
如前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遗产,需要由传承人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传承人所生活的社会不断发展,遗产也会随着时代发生变化。比如在部分传统的苗族村落,火把节中的火把早已被工业文明的手电所取代;又比如在部分原来生产力落后民族地区,随着先进生产工具,人们已经在一些传统手工艺使用原来没有的电动工具。这些都是遗产的自然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对此遗产工作者要持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不能过度的干预。但是文化遗产的自然发展也要尊重自然归律,不能人为的“拔苗助长”加速其变化,防止“邦子演员穿上歌剧演出服”的闹剧重演,防止对于遗产的歪曲。
4、 通过科学记录的方式保护遗产的现状并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产力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和农村,当今在这些地方正发生着快速的社会变革。在社会变革中人们思考的往往不是如何保护文化遗产,而是如何摆脱落后文化的束缚。当他们有朝一日过上他们盼望的“幸福生活”时,他们会发现他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消逝,一些与时代发展“不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亡。面对这种情况遗产工作者不可能人为的阻碍社会变革,让遗产的传承人选择他们不愿接受的生活。我们应该做的是积极的通过多媒体的科学记录方式保护对于遗产记忆,通过收集与遗产有关的作品、工具保护遗产的现状,并通过改善传承人生活状态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尽可能真实的保持文化遗产的原貌,让后人更加真切的了解遗产的全貌,防止以后可能发生的对于遗产的滥用。
看到今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领域中保护与开发之间的辩驳,使我不禁想起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一面是具有悠久历史又现实岌岌可危的文物建筑,另一面是生活在近乎是危房的文物建筑中渴望改变生活又经济拮据的居民,面对这一对矛盾,因为我们的一些城市管理者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些文物建筑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一些曾经的文化名城正在变成与西方大都市面貌相仿的“水泥森林”。面对这一切,我想说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也不能走文物保护、旧城保护的老路,要从开始就做好规划。特别是我们这些遗产工作者更是不能愧对这份历史的重托。
1949年解放军解放北平之前,曾向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求教,让他在北京城地图中划出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人民解放军会对把这些建筑视为雷池禁区一样绝不加以破坏,在战争中对这些建筑的所在区域宁可增强伤亡,也要用步枪、用手榴弹去打,决不使用炮击。58年后的今天,这个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而我们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正是要拿出58年前梁思成先生的气度为我们国家文化建设标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雷池禁区。而我们的领导干部也应当拿出58年前人民解放军的风骨,宁可花费更大的成本,也绝不破坏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愧对历史,愧对祖先。

Ⅳ 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太原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在太原市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从事规划、建设、管理和其他活动的,均应遵守本办法。第三条太原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实行科学规划、严格保护、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四条市、区、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领导,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第五条市人民政府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其主要职责:

(一)指导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二)审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大事项;

(三)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相关事项。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规划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其日常事务工作。第六条市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市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监督和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建管、国土、房产、市政、财政、园林、水务、文化广播、宗教、民政、旅游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义务,并有权对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出建议,对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进行劝阻、检举和控告。第八条政府应当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第二章保护内容第九条太原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内容包括:府城整体格局、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依法应当保护的其他内容。第十条府城保护内容包括:河湖水系、传统街巷格局、建筑高度、城市景观线、建筑色彩等。

府城保护应当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方式。第十一条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东三道巷历史文化街区、明太原县城历史文化街区、矿机苏式住宅历史文化街区、太重苏联专家楼历史文化街区等。根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原则,应当保持其历史遗存真实性、传统风貌完整性与历史文化街区居民生活的延续性。第十二条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文庙-文瀛湖历史文化风貌区、督军府-钟楼街历史文化风貌区、迎泽大街历史文化风貌区、城西水系历史文化风貌区、小东门街历史文化风貌区等。第十三条历史建筑包括:太原古县城关帝庙、市政府南北办公楼、原晋绥铁路银行大楼、迎泽宾馆西楼、工人文化宫、山西大学主楼、太原火车站、太重一金工二金工厂房、太重苏联专家住宅楼等建(构)筑物。第三章保护规划第十四条市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市文物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要求,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由市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保护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当广泛征求社会公众和专家的意见。

其他各类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应当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十五条经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公布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确因公共利益需要调整的,应当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并组织专家论证,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后公布实施。第十六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衔接;

(二)注重保护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

(三)严格控制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和风格;

(四)适应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第十七条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不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详细规划的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按照规划要求进行改造。不能改造的,依法迁建或者拆除。

未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但能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建 (构)筑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由市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勘查。对符合条件的,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规划控制范围并向社会公布。第四章保护措施第十八条建设单位和个人在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建设,应当符合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要求,依法取得市规划主管部门的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开工建设。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设计,不得违反规划要求向建设单位提供设计图纸。

市规划主管部门对保护规划范围内的建设项目进行审批时,应当征求市文物主管部门和专家的意见,不得违反保护规划要求进行项目审批。

Ⅵ 如何打造令人惊艳的企业文化墙

打造令人惊艳的企业文化墙要把背景墙通过修饰的方式来宣传企业,再与企业的环境进行相结合。将企业的形象品牌有效融合,描绘和谐、文明、人文、艺术的企业环境。一面好的公司企业文化墙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1、公司企业文化墙是用来表达公司的企业形象,传达企业文化,展示自己的实力,可以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而且公司企业文化墙会对员工所以想要呈现什么样的文化墙给客户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个客户刚跨入公司时,他首先肯定是从文化墙上面的信息去了解该公司。产生凝聚力,对企业的外在形象也有重要影响,是文化墙上必有的内容。如企业目标,企业宗旨,企业精神等,这些内容最好以图文并貌的方式展示出来,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2、其次公司的文化墙必须要体现出对员工的重视,而不是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如各种激励员工的标语,团队精神标语,形式比较丰富,而不是简单的文字,如果采用的独特的风格来表达内容才更加有吸引力。企业文化墙可以提高团队凝聚力,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心态,统一部门目标,提高工作效率。

3、最后公司不同的部门,文化墙的布置内容也是不一样,文化墙主要是为了来突出不同部门的重点,这样的员工才会更加有积极性以及动力。

华澳来文化传媒拥有加工生产工厂以及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和服务团队,可以为企业量身定制自己的需求,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并满足品牌个性化。

Ⅶ 有关 太原的地方文化

从人文环境来说,太原自古处于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从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先后有群狄、诸戎、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回纥、女真、契丹、蒙古、满等民族在此与汉民族进行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或缘于仿效,或缘于抵御外敌,保家立国,太原一带“人性劲悍,习于戎马”,如杜佑在《通典》中说的“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形成了尚武,强悍、侠义的民风。太原“乱世出英才”,“并州自古多英豪”。晋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原人见多识广,对于战争极为熟悉。历朝历代统治者利用这一优势,在当地招募、组织素质精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这是晋阳在历史上占据重要战略地位的人文因素。
卓尔不群的气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自然造化赋予太原这样一种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使得太原在文化层面上具有了极富个性、极具风采的特点。
包容性
由于自古地处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因而太原必然在文化层面体现出包容的特性。
首先表现在政治上的包容。汉族、胡民族政权统治时,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常常照顾对方的利益,以缓和矛盾,加速民族融合,以维护巩固其统治。如周初,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地(今太原地区)时,就为其定下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在生活习俗上又照顾戎狄的传统习惯,从国家大政方针上兼顾戎狄的利益。
其次表现在民族上的包容。汉民族主导下的游牧民族内迁,使太原成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丰富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东汉末年,政府在太原地区的汾阳、祁县、忻州、文水等地大规模安置内迁的匈奴部族,共计15万人,开中国大规模接受游牧民族的先河,此后,游牧民族内迁的趋势不断。李渊父子太原起兵时,就有胡人成员参与。胡人安禄山曾兼任河东节度使,驻守过太原。唐晚期,李光弼保护太原时,用的军队基本上都是以胡人为主的朔方军。到五代末期,太原地区的各民族大致已经完成的融合,汉胡之间的界限,特别是文化上的差距渐少,生活习性趋同。今天,曾分布在太原的部分少数民族已经不见了踪迹,显然已经融入了太原这块土地,成为太原人的一个组成部分了。因此太原人身体里流动的不仅仅是汉族的鲜血,更有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血缘基因。
第三,文化上的兼容并蓄。政治的包容与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在太原南郊出土的春秋赵卿墓,其中有不少青铜器物兼有中原和草原文化的特点。
开放性
不同民族间的反复冲突与交融,各种政权你来我往的攻伐征讨,促进了人员的频繁流动,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开放性。太原早在原始社会就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来往。考古资料表明,太原光社文化,其影响涉及内蒙、河套及陕西东北部。夏商周时期,太原盆地的诸戎群狄一直与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所谓“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也”。春秋时期,大原盆地的汉族,就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周边的戎狄,与戎狄通婚,进行贸易。当时晋与活动厂太原西南的狐氏之戎交好,晋公室与其首领狐突的两女儿联姻,一位成为晋文公重耳的母亲,一位成为晋惠公夷吾的母亲。汉民族这种对外开放的态势一直沿续了下来。战国时期,赵国与周边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在晋阳制造的货币流通于中原各国,甚至在今内蒙古的赤峰都发现过晋阳货币。南北朝时期,是古代民族大冲突大融合的黄金时代。从太原近几年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到,太原在北齐时,与周边的交流是非常活跃的。隋唐时,太原也是东西方交流的通道,甚至同远在万里之外的西域、波斯都有着相当的联系和交往。宋朝,太原地区是中原与契丹、辽、西夏进行互市贸易的重要枢纽。元时,太原与西方交往更频繁。着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来过太原,并在其游记中,留下大量的记载。明清时期崛起的晋商,以太原为主要基地和商端口码头,与外省甚至外国贸易,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木材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换取江南的丝绸、茶等,再转销西北、蒙、俄等地。清代中叶,山西商人不惧艰险,远涉重洋,在日本的东京、大阪、横滨、神户以及朝鲜的新义州等地,设立了票号海外分庄,从事国际汇兑业务,开创了我国金融机构向海外设庄的新纪元。其开放的意识在当时领中国风气之先。
多样性
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错与过渡的地理因素,汉胡融合杂处的人文环境,其在文化上必然体现出一种多样性的特点。首先是种族的多样性。我国古代几次大的民族融合,太原地区都是重要的场所。从古代最早的戎狄到后来的鲜卑、匈奴、羯、羌直到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在晋阳大地历史舞台上演出一幕幕的历史活剧,至今,太原仍然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26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太原。其次是性格上的多样性。久受儒家文化教育的熏陶,太原人知义、尚信、讲求气节,务实纯朴。又因久居边塞和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要冲,频临战事,强化了太原人尚武的精神,使他们具有了粗犷豪放,坚韧刚烈、尚武侠义的性格。
完备性
太原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它表现在文化层面上所具有的完备性。
一是历史传承的完备性。2500多年的悠久的建城历史,使太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西周春秋时期。三家分晋,赵以太原为都城,在此拉开战国序幕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并与封建社会共进退,经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在太原的履历表上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它也见证了中国所有朝代的兴衰更替。因此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古城;
二是社会环境上的完备性。易守难攻,可进可退的地理形势,丰饶的物产和发达的手工业,强悍的民风,再加上几个朝代苦心经营的坚固城池,这几种因素汇集起来,决定了太原具有一个自成一体,小而全的社会环境。在外敌来犯时,它可以据险自守,长期不依赖外界,自给自足,独立存在。又可以在条件具备时,主动出击,影响中原政权。谁占据了太原,谁就拥有了逐鹿中原的基础和资本。这种既能独善其身,又可兼济天下的战略优势,在历史上成就了许多政治家的宏伟抱负,或建一姓王朝,或成千古英名,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前进。但同时,恰恰正是因为这种自成一体的完备性,常常在国家动荡之时,给封建割据势力以支持,逆潮流而动,与历史前进的趋势相抗衡;
三是城市角色的完备性。太原可称得上是千面之城。它曾经是九个封建政权的都城,同是又是历朝历代重要的军事重镇。它既是古代重要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基地,又是古代北方重要的贸易枢纽,特别是明清以后,随着晋商的崛起,又成为一个商业和金融业的都会。中国古代城市所应有的各种角色与功能,太原都经历过、扮演过,因此,是历经世事沧桑的集大成者。这种完备性,自古以来不断塑造着太原人自信进取、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在天下太平、战事不兴时,也常常助长太原人万事不求人、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处世哲学。太原所表现出的这种完备性,在全国范围内绝无仅有,成为我国城市文明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
太原文化是一种混杂了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民风民气民俗民性的文化,是一种顽强进取、刚健有为、多元开放、勤俭务实的文化。太原也许没有江南那么的儒雅风流蕴藉,但更多的是铮铮铁骨、飒飒豪气、猎猎侠风以及金戈铁马和古道驼铃。

Ⅷ 太原城市群的文化底蕴

它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融地。太原古称晋阳,是我国省会城市中少数几个建于春秋时期的古城。古晋阳城自公元前497年前由晋国正卿赵简子家臣董安于筑建 。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太原逐渐形成了晋阳文化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太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晋阳文化所独具的融合北方和中原两大区系的特殊文化特征,也决定了太原在历史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同时,太原经济圈特殊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连接东部和中西部的纽带。

Ⅸ 太原是九朝古都、龙兴之地……

太原是九朝古都、龙兴之地。针对太原是十三朝、十一朝、九朝、七朝古都等众多说法,会议进行了广泛讨论。有专家提出,自公元前497年太原建城以来,太原先后是赵国、前秦、李晋、北汉四个政权的都城,是北齐、唐朝、后唐、后晋、后汉五个政权的陪都;也有专家认为,太原是赵国、前秦、北汉三个政权的都城,是东魏、北齐、唐朝、后唐、后晋、后汉六个政权的陪都。鉴于此,会议基本达成了太原是九朝古都的共识。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古代太原虽然多为少数民族和割据政权都城,或者只是中央王朝的陪都,但建都的时间跨度之长,王朝政权之多,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之重要,在中国古都城市中异常显赫。除北京、西安、南京等八大古都外,是其它古都所不能比拟的。

太原遗存丰富、文物众多。太原市现有馆藏文物20余万件,古遗址、寺观、宫殿、石窟、古塔及石刻、雕塑、壁画等各类文物近千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8处。其中,国保单位13处,省保单位32处,市保单位46处。从全国来讲,有如此众多文物资源的城市是少见的。与会专家高度关注太原丰厚的文化遗存:晋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祠堂式古园林建筑群之一,聚合了整个中国古建园林要素,浓缩了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符号及佛道儒三教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太原历史文化的发端和发展;晋阳古城遗址是太原2500多年文明的有力见证,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当时历经20余年建成的蒙山大佛,是太原文化的精神支柱之一,距今已经1456年,比四川乐山大佛还要早。所有这些,不仅有效地延续着三晋文脉,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太原城市文化的增值点。

太原是三晋文脉的源头与龙头。面对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遗址、众多的资源,身为太原人理应有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自信,更应不断增强文化自觉,通过建设特色文化名城,为传承三晋文脉、弘扬中华文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关于太原城市文化的特色

本次研讨会,围绕太原的城市文化特色,从历史积淀的层面,进行了多角度的解析。

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是太原城市文化的核心基调。晋阳所处位置是北方和中原多民族频繁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多民族文化是晋阳文化倚以立足的根基,纵贯晋阳文化发展的历史全程。长期的多民族融合使得太原城市文化具有明显的“多元融合、大气包容”的特征:既有中原农耕文明的礼仪、含蓄,又有北方游牧文化的豪放、不羁,兼纳两者之精华,成为一种具有鲜明开创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地域文化。与会专家认为,2005年提出确定的太原城市精神——“兼容和谐,诚信卓越”,正是太原历史文化传承的主流。

龙兴之地的唐尧文化是太原城市文化的突出理念。这次研讨会上,有专家在分析李唐王朝龙兴之地时,溯本清源,找寻到了形成太原理念文化的重根。传说李姓出自皋陶,皋陶为尧时执掌刑狱的“大理”,以官为姓,后改“理”为“李”。尧为陶唐氏领袖,也称“唐尧”,这是“唐”的来历,该部落传说居今山西地区。迄商,尧的后裔仍封山西,称唐国。周成王灭之,封其弟叔虞于晋,称唐叔虞,今太原西南的晋祠即唐叔虞家祠。叔虞子燮父,改“唐”为“晋”。这就是李渊家族和“唐”渊源。故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太原起兵后因爵位自称“唐王”,后定国号为唐。所以“唐”称溯源自山西。李唐王朝和太原城市关系十分密切,不仅是其“龙兴之地”,且是立国后的“北都”。

辅佐王基的陪都文化是太原城市文化的明显特点。太原曾是历史上北齐、唐、五代后唐、后晋、后汉等朝代的陪都。正因为是响当当的“陪都”,千百年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陪都文化。专家们认为太原陪都文化集中体现于北朝与唐两朝,研究北朝文化非太原莫属。作为唐朝的陪都,太原凝集中华佛教文明,带动中外文化的传播,同时特殊的政治地位以及交通的发达,使它成为唐代着名的商业和文化都会。唐代的北都与中都分别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构成了大、小两个“金三角地带”,而“大金三角地带”又包含了“小金三角地带”,正是唐代政治地理版图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枢纽区”。

Ⅹ 山西太原杏花岭区文化底蕴的分析,要五千字,请大家帮忙!谢谢!

杏花岭区位于太原市区的东北部,居汾河之畔,是太原市的中心城区。全区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2.2平方公里,农村面积138平方公里。总人口53.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5万,农业人口3.4万。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有103个社区居委会、41个行政村。区内交通便利,距太原机场仅15公里。北同蒲铁路、东山过境高速公路横贯南北,太原市最大的铁路货运站太原东站也坐落于此。辖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有煤炭、石膏、耐火粘土、铝钒土等多种矿产。
杏花岭区是省会太原的政治中心和商贸中心,山西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太原市委、市政府等省、市党政军机关均驻在该区。区内人文自然景观荟萃,既有汾河公园、龙潭公园、卧虎山动物园、城西水系等观光浏览景点,又有城隍庙、钟鼓楼、关帝庙、进山楼(梅山)、五福庵、龙角山、拱极门等文物古建,还有国民师范旧址、太原解放纪念馆、徐向前元帅纪念馆等园林化革命教育基地。全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3%,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245天,人居环境优美,充分展现了中心城区的新形象。
近年来,杏花岭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五区并重”战略(即:商贸兴区、民营富区、环境优区、科技强区、依法治区),以率先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步入全面协调发展的新轨道。“十五”期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78974万元,财政总收入达到606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81元,工业总产值达到416841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2106万元。全区三次产业之比达到0.1:34.4:65.5。商贸服务业繁荣,第三产业发达。阳光、江南、中联等一批大型商贸集团涌现,华联、美特好等诸多大型连锁超市兴起,国贸、华宇精品、中盛国际、中联世纪广场等一大批标志性楼宇建成,全区初步形成了“东起五一路,西至新建路,南连府东、府西街,北接北大街”的中心商务圈。该区工业基础雄厚,区内拥有山西机床厂、晋安化工厂、太原矿山机器厂、太原机车厂等一批省市大型企业,产业技术工人资源非常丰富,各类机加工能力和研发能力优势明显。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特色种植、养殖取得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
杏花岭区素有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教科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更是获得了飞速发展。区内教育资源雄厚,拥有中学9所,小学70所,幼儿园83所,特教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驻地大专院校14所,成人院校、职工大学12所,种类民办学校48所,社区教育学院1所。文化设施健全,文化宫、青年宫、影剧院、歌舞厅等现代娱乐设施遍布全区,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医疗保健网络覆盖全区,拥有山医二院、省肿瘤医院、省儿童医院、市中心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等三级甲等大中型医院。自1998年建区以来,杏花岭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和“全国青年文明社区示范区”等。
在太原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作为太原市的中心城区,杏花岭区面临着难得的、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该区将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要求,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即中心商务区、绿色农业区、休闲旅游区、历史文化区、文明法治区)。围绕“中心商务区”建设,全力推进经济建设,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大力发展高层次第三产业,加快推进中心商务圈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建设,提高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围绕“绿色农业区”建设,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城市型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面貌。培育新型农民,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新风尚。围绕“休闲旅游区”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和社区建设,推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塑造现代城市新形象。加快创建生态园林城区步伐,打响休闲旅游品牌。提高社区建设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社区。围绕“历史文化区”建设,充分挖掘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构建起具有杏花岭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营造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抓好以传统民居民俗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项目开发建设,建成以督军府、拱极门为代表的一批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景区。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围绕“文明法治区”建设,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打造和谐杏花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切实保障社会稳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民主团结安全和谐的政治局面,创造诚信文明的社会环境。
杏花岭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优美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将秉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宗旨,热忱欢迎四海宾朋、五洲客商前来参观考察、投资兴业,为实现打造“历史文化区、中心商务区、休闲旅游区”的目标,携手共创新的辉煌!

文化底蕴建议从红色历史、煤炭历史、晋商历史方面看看是否有更多可以入手进行分析,但前期条件是各方面的资料收集到位。建议去当地的图书馆以及档案馆去查询一些资料会比较合适。

与太原如何打造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9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7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1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3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8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7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8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
© Arrange www.lianjie114.net 2012-2022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