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的年文化(春节文化和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⑵ 春节有哪些文化韵味
春节文化有多个方面的意义,我认为团圆和谐、辞旧迎新、传承孝道应该是春节文化意义中最为重要的三种。
春节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于团圆与和谐。外出远门的的人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回家过年,因此春运每年都是热点话题,春节是中华民族团圆的节日,几千年来已经融入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春节文化内涵中的和谐,首先是每个人都要心情舒畅。我们常说:“新年快乐。”它不仅仅代表着祝福,更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体现,希望每个人都能快快乐乐、和谐相处,与家人、亲友、邻居、同事保持和谐,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才是快乐的幸福的。可以说,春节就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黏合剂。
我们常说:“辞旧迎新。”辞什么,迎什么?辞的当然是过去一年中所有的一切,但我想我们要抓住最重要的,总结得失,吸取教训,“一年之计在于春”,为迎接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各项事情做好充分准备和计划,而不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各个单位到年底都要进行述职,这就是辞旧迎新的好的方式,也是对春节文化内涵的正确阐释。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孝道文化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整个华夏民族。一年忙到头的人们,离家再远,事务再忙,也得回家。几代人在鞭炮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骨肉情深体现得淋漓尽致。每年春节祭祀祖先,敬奉神灵的活动,更是传统孝道的一种延伸,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及对自然的敬畏。儿孙们在春节的各种仪式中耳濡目染,自然就不自觉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中了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宣扬了孝道文化。
有关社会学者说,团圆饭、红包、压岁钱、新衣裳等等只是春节的表层,其内在的精神意义才是它具有永恒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充分挖掘春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具体可感的形式构筑人们的道德素养堡垒
⑶ 中国的春节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现象,说它特殊,因为它不像一种普通的生活方式,可以简单的替换或改变的。它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回家团聚,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习惯。
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推进,我国也世界的联系显着增强,中国社会由传统进入现代的进程明显的加快了,传统文化的大节---春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真正冲击。春节本来是主体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却成为漂浮在现代文化体系之外的“遗留物”,或一种文化符号,或商业运作的机会。时下洋节流行一些时尚青年可以送圣诞贺卡,但却吝啬春节的祝福。虽然这其中大多是时尚好奇,但的确在消解着传统的春节民俗心理。
我们进入现代社会,享受着网络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并不一定要以抛弃传统,特别是主动抛弃传统为代价。因为传统与现代并不天然为敌,传统的智慧反而可以作为现代社会建设的文化资源。春节关联着我们的民族情感,春节成为我们文化的胎记。传统虽然作为整体的文化体系被打破,但其中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片段,可以作为我们连缀当代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金缕玉衣。尤其是春节这样的民族文化节日,它有着独特的时间优势。在冬尽春来的这样一个自然时节,人们就着天时的便利,举行各种春节的仪式,重温着家庭的亲情,协调的着人际关系,放松身心,脱离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节奏,回归传统的休闲。
当然,春节的变化正在发生,春节传统中的确也有需要更新调整的部分。比如祈求神灵的意识应该淡化,繁琐而耗费资财的祭神仪式以及铺张浪费应该减少等。
春节节俗的传承更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该重视具体的春节民俗事象,特别是那些关联着我们的民族情感,具有生活情趣的节俗。正是春联、年画、鞭炮、龙灯、狮舞、团年饭、拜年、庙会、社火、压岁钱、春节礼物等民俗节目营造了春节的气氛。
在现代社会时间机器的操纵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匆忙而功利,人们的精神焦虑而孤独,我们不妨在民族节日中对礼仪的、象征性的、微细而温情的文化事象多加强调、提倡。
⑷ 春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春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你知道春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吗?我们每个人都会过春节,从出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十多二十年,但你真的了解春节吗?我为大家搜集和整理了春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的相关信息,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传统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春节代表的是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美好祝愿,人们都在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表达和释放情感时候、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的精神支撑。
其中的文化内涵
1、合家团圆,国泰民安。
每逢春节,不管是风和日丽的暖冬,还是大雪漫天的寒冬,人们总要从四面八方回到自己的家乡,和父母亲人们团聚,一家围坐在一起吃一顿热气腾腾的`年夜饭,为的就是要享受那份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不论是北方吃饺子,还是南方吃年糕,其内涵追求的都是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盼望的都是国家强盛,民富国强。
2、孝老爱亲,尊老敬贤。
春节期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成了一切活动的主题。晚辈要向长辈拜年,祝长辈们健康长寿,长辈要向孙辈寄于希望,并发给压岁钱,小朋友们就是在这些活动中受到了孝道的教育和爱心的洗礼,而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无疆,善行天下的社会风尚也得到了发扬光大。
春节文化注重“感恩祝福、慎终追远”。
古代先民们认为,要想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就须祭神、敬祖。祭神的目的主要是向神灵们表达感激之情,感谢他们赐予阳光雨露,感谢他们教会我们谋生的本领,让我们得到了温暖,收获了粮食,捕猎到了鱼和野兽。祭祖的目的则是慎终追远、礼敬祖先,感恩祖先的恩典和保佑,感恩祖先开创的良好家风、族风和开拓进取精神,呼唤祖先回家过年,同时祈求祖先继续保佑子孙后代繁荣昌盛、诸事顺意。有的地方,春节时家家户户在堂屋中悬挂祖先画像,供奉祖先牌位,并在牌位前摆好美酒佳肴、时令果品,点燃香纸蜡烛,家长率子孙行叩拜祭礼。祭神敬祖这些活动,都是以喜庆丰收、预祝人丁兴旺、风调雨顺、祥和平安、生活幸福作为主要内容,同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无疑反映了人们对丰收、平安、祥和的期盼和对神灵先祖的感恩祝福之心。
春节文化追求“团圆和谐、亲情友爱”。
回家过年、吃团圆饭、送压岁钱、拜年……对于远方的亲人,能够回家过年,是一年的企盼,是满满的幸福。“一年不赶,赶三十晚”、“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些话,深刻地表达了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以及人们对与亲人团聚的渴望。正是对于回家过年的渴望,才会有春运返乡壮观的场面;正是对于合家团圆的期盼,才会有“摩托大军”日夜兼程的信念。一年一度的“团圆饭”,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民俗文化活动,充分表现出了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与天伦之乐。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这种天伦之乐,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试想“除夕”之夜,全家男女老少几代人围坐一桌,推杯换盏,夹菜敬酒,家长里短,气氛是何等温馨而和畅!吃完团圆饭,长者要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敬老爱幼,暖意融融。对于中国人来说,除夕不仅仅是一场欢乐的聚会,更是一场精神的仪式,强化着家族成员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此外,春节拜年,走亲访友,礼尚往来,和睦相处,也体现出“亲情友爱”的内涵。拜年之俗促进了朋友、邻里关系,增强了彼此的和谐融洽,成为人心互动的有效平台。
春节文化彰显“辞旧迎新、憧憬未来”。
俗话说,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春节意味着万象复苏、草木更新,在这个辞旧迎新的大好日子里,除了家人团聚、亲友拜年之外,还有一系列让人兴奋、充满激情、充满欢乐的习俗与活动。例如贴春联、挂年画、逛庙会、舞龙灯、划旱船、踩高跷、耍狮子、扭秧歌等。整个节日期间,花灯满城,游人盈街,彩龙飞舞,热闹非凡;鞭炮声、叫卖声、奏乐声、锣鼓声此起彼伏,一浪接着一浪。人们一扫平时的疲累和严肃,精神焕发,笑逐颜开。春节的喧闹和热闹,既是人们对一年成就的庆祝,也是辛勤劳作一年后的彻底放松,更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憧憬和梦想。春联、窗花、爆竹,年夜饭、守岁酒、拜年送福,这些带着强烈仪式感的习俗,寄寓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对家庭价值的坚守、对团圆共享的追求,其真正的含义是播种希望、编织梦想、憧憬未来和实现人生理想。
⑸ 在你心目中,春节文化是与中国人不可分割的吗
新春佳节做为大家中华文化的盛大游戏节日已承传了2000很多年,它并不是一个的时间范围,它承载着中国人过多的情感、心愿、伦理道德、信念和理想。尽管它发源和广为流传于农业社会,但在历史进程中,它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趋势转变、破旧立新,丰富多彩着大家的生活,滋润着大家的内心。
一、天人合一中国人依照当然规律生活辛勤劳动、春播夏锄,秋收冬藏,充足在意了日月星空、四季更替、地球上和人们中间的关联,从而产生社会发展生活中的传统式节日,分配得这般恰当,是华夏民族们时间观念主动的物质,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人生观的实际反映。在春节中大家感受“天人合一”的意识,提升对人生的含义和针对生命价值的了解,能够提高人生的人生境界,见性,启迪德行,明德修身养性。新春佳节所对焦的不恰好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具体内容吗?
二、喜迎春迎福一元复始、春回大地之时,热情地追求完美“新年迎福”,提心吊胆地“解灾”,这就是春节民俗中迎福文化艺术存有的根由。时迄今日,大家的日常生活急匆匆而功利性,很多人精神焦虑情绪而孤单,谁不期待明年“吉星高照”、有一个好运?!谁不期待避开灾难和病厄呢?!
八、释放压力调整如今常能听见一句话,叫“活得好累”,假如一个人的心老是为追逐名利吊住,你觉得能不累吗?根据释放压力调整,内心平静,使我们在红尘滚滚中,让人事部门重归纯粹,让尘事重归本色,学会放下懂得,投身于当然,看云卷云舒,望看花开花落,让内心流放,任心绪飞舞,若有所悟而未作他想,无拘无束,安之若饴。倘能那样认真地思考,这难道说并不是新春佳节假日交给大家的实际意义吗?
⑹ 从古至今 春节文化习俗有哪些
春节的由来
中国过春节历史渊源,相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
在我国历史上,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一直是叫“元旦”的。民国以来实行公元纪年后,元旦一词专用于公历新年,而传统的元旦则称春节。然而,几千年的传统印痕再现了古代国人过春节的喜悦心情和当时的狂欢场面。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至于互相拜年宴请,则起自汉初。
春节即将来临,又到了送礼的高峰期,今天就让我们从春节习俗的变迁来看“春节送礼的那些事儿”~~
古代人春节送礼
? 古代百姓之间送礼
古代的人,没有今天的人那么精明,预备礼品也无非是合理搭配的点心匣子,里面各种点心都有,年节老百姓拎着到处送,有时候,一个匣子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据三国时的记载,大年初一,南方家家户户用大蒜、小蒜、韭菜等味道辛辣之物制作“五辛盘”,互相馈赠亲友,一来发五脏之气,二来欢迎新春到来,万物复苏,后来逐渐演化为春卷。
送黄历的习俗古已有之,因为黄历是大家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指导手册。清朝过年送荷包,因为当时荷包是必需品,类似现在的手提包,用来放散碎银钱、熏香、零食等。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这是世俗的送礼至高境界。宋代,一进腊月,路上便可见挑担者送酒肉,称为“送年盘”,不计数量多少,价格高低,主要在于祝贺新春之意。
? 古代官员之间送礼
自唐朝开始,正月初一才开始享受假期,据唐六典记载,过年有7天假期。宋代的时候则延续了这个天数,但到了元明清3个朝代则缩减成了3天,官员新年休假是可以不上朝不办公的走亲访友、旅游宴请。
在古代,无论你是几品的官员,春节前大多要忙着送礼和收礼。春节官员之间相互送礼,几乎成了古代官场的一种潜规则。而且这种送礼的潜规则,不是你想送就能送得到的。在古代,下属给上司送礼打通关系,首先要打通的人际关系是:看门的人。
⑺ 中国传统春节的意义是什么
春节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节日起源: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
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⑻ 中国南北方春节文化差异是怎么样的
中国南北方春节文化差异有:
1、小年腊月二十三和腊月二十四
现实中,南方和北方的小年相差一天,这与一向节俭的雍正皇帝有关。当时,腊月二十三宫廷在坤宁宫举办祭天大典,雍正为节省开支,下令当天将祭天和祭灶的仪式一起进行。
民间逐步形成了“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小年的日期各有不同,皇家提前腊月二十三,民间沿袭腊月二十四,水上船家延期腊月二十五。而北方民间纷纷效仿皇家,造成北方的小年比南方提前一天。
2、元宵咸和甜
品味的不同,衍生出甜党和咸党。甜党力挺芝麻馅元宵作为人气担当,咸党强调鲜肉馅元宵成为“当红王道”。小伙伴们普遍认为甜党代表的是南方,咸党代表的是北方。其实,不但是元宵,粽子和月饼也存在着咸甜之争。
3、放鞭炮鞭炮和利市
利市和鞭炮显现出重商和重农之间的差异。北方屡经战乱,大量人口迁居南方。人口的增加,带动了南方的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受此影响,出现了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偏离的现象。
南宋以后,“两浙之富,国之所恃”,南方的经济一枝独秀。北方依旧保持很高的政治地位,重农抑商的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如今,利市北上,鞭炮南下,互有交集,营造出浓郁的新年气氛。
4、年夜饭饺子和鲜鱼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南方湖泊水系众多,鱼类资源丰富,逢年过节、家宴聚餐吃鱼早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北方受传统文化影响,对饺子情有独钟,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说法,可见饺子的影响力之深。
⑼ 春节文化意义
1、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2、春节是个欢乐祥和、合家团圆的节日,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过节前,别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3、春节也是敦亲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是人类在远古生存活动而创造出来的期望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信仰活动。
4、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9)中国新春文化怎么样扩展阅读
春节习俗的意义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其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