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宋诗有哪些诗歌散文化

宋诗有哪些诗歌散文化

发布时间:2022-11-19 07:56:45

Ⅰ 宋诗10首及赏析, 越短越好

1、田园乐

北宋·贺铸

甲子八月,与彭城诗社诸君会南台佛祠,望田亩秋成,农有喜色。诵王摩诘《田园乐》,因分韵拟之,余得村字。
昔我未去国,幽栖淇上村。
分辞侠少事,喜与农老言。
农老孰追从,四邻皆世婚。
机中工织妇,籍上成丁孙。
青驹自走磨,黄犬长候门。
昨日春火开,逍遥望高原。
西照牛羊下,东风花草繁。
今朝夏鸡鸣,麦熟田头喧。
归来息树荫,课汲灌中园。
秋赛方及辰,酿秫烹膏豚。
丛祠响腰鼓,免杖奉神樽。
冬雪断门巷,蚕庐清且温。
地藉熊豹席,炉明荆枥根。
起居就安适,非复系晨昏。
不识百里面,不知千骑尊。
供输先众期,于我何维恩。
太上复淳古,坐超羲与轩。
敢忘天地施,击壤声如埙。
毕此百岁愿,泰然长夜魂。
避秦谁氏子,客死武陵源。
《全宋诗》卷1103

【赏析】
贺铸生长于卫州,此诗写贺铸曾居家乡淇上村时的所见所闻,写出了作者感受到的田园生活的乐趣。全诗特写一位淇上老农的生活,描绘了一幅美妙无比的淇上淳朴风俗图。也可看出作者对《桃花源》式的生活的向往。

2、寄杨轩

北宋·邵雍

淇水清且泚,泉源发吾地。
流到君家时,尽是思君意。
《全宋诗》卷381
【赏析】
生活在淇水上游的河南辉县的邵雍,寄此诗给生活在淇河下游的杨轩,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这不由使人想起宋·李之仪的《卜算子》中的句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诗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3、送云卿知卫州

北宋·司马光

汗简成新令,褰帷刺剧州。
韦平家法在,邵杜治声优。
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
三年归奉计,肯顾石渠游。
《全宋诗》卷504

【赏析】
贾云卿要到卫州做知州,作者写此诗送行。此诗作为临别赠语劝勉对方勤于政务,体验淇水卫地风情,三年任满,重叙友情。

4、登上水关

北宋·苏辙

淇水沄沄入禁城, 城楼中断过深情。
空郊南数牛羊下, 落日回瞻观阙明。
岁月逼人行老大, 江湖发兴感平生。
画舫早晚笼新屋, 慰意来看水面平。
《全宋诗》卷851

【赏析】
诗写游览淇水所见所感。治平二年(1065) 至熙宁二年(1069),苏辙任北宋陪都大名府留守推官。当时淇河中下游位于大名府辖域内。此诗或即写于这期间。首联写淇水流入古都朝歌的情景;颔联 写暮霭之下淇滨漫山遍野的牛羊及落日余晖中的楼阙亭台;颈联感慨“岁月逼人”,人事难料;尾联写坐在如新屋般的游艇中,看到平静的淇河水面,有一种欣慰和解脱之感。哀愁中包含着淡淡的喜悦。“画舫早晚笼新屋”一句,昭示着淇水关上游一段淇河从唐朝的“淇水流碧玉,舟船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李白诗句)以来仍一直是文人官宦等的游览胜地。

5、陌上桑

北宋·文彦博

佳人名莫愁,采桑南陌头。
困来淇水畔,应过上宫游。
贮叶青丝笼,攀条紫桂钩。
使君徒见问,五马亦迟留。
《全宋诗》卷273

【赏析】
此诗是一首汉乐府《陌上桑》的仿制品。写一位淇河采桑女,美貌、勤劳、智慧,和被“使君”爱慕的情景。同时也反映了淇水流域当时桑织业的发达。

6、舟中别后中夕无寐偶成四十言奉寄中辉大卿聊致黯然之怀

北宋·文彦博

五十年亲友,如今两鬓霜。
相逢在淇澳,所乐似潇湘。
话旧如春梦,听歌放酒狂。
压关楼下别,一夕九回肠。
《全宋诗》卷276

【赏析】
文彦博与中辉大卿“相逢在淇澳”,曾在淇水中尽情荡舟游乐,分手后,夜里不能入睡,写成八句四十字的短诗,表达分别后的伤感。首联写二人交往历史之长和老来情谊弥笃,颔联忆淇澳相逢之乐,颈联写相会活动内容,尾联写分别地点和别后的思念。

7、题墨竹画扇

南宋·黄 庚

淇澳分清入素纨,一梢潇洒胜千竿。
此君不受人间暑,叶叶生风夏亦寒。
《全宋诗》卷2880

【赏析】
此首七绝明写画扇,实写竹子,以极简练的笔触描绘了画扇上墨竹之神韵,赞誉画竹技法以少胜多之高超,并美其为闻名天下的“淇澳”之竹。画扇本来是用来生风取凉之物,其上所画墨竹更增凉意。

8、床屏墨竹

南宋·黄庚

淇澳新梢笔下分,枕屏墨晕点寒云。
诗人纸帐眠清夜,不梦梅花梦此君。
《全宋诗》卷3638

【赏析】
前两句写床屏上(含枕屏)的墨竹的情态、画技,后两句写床屏上的墨竹在夜里入睡之后,会使人“不梦梅花梦此君”。作者以“淇澳”代竹,可以看出作者对《诗经·淇奥》一诗已烂熟于心,也说明他对竹子的喜爱。

9、自赞

南宋·李昴英

竛竮山癯,搭飒野服。
煮茗松根,煨芋岩曲。
且农且渔,非仙非俗。
淇傍何有,秋鹤霜竹。
《全宋诗》卷3260

【赏析】
作者隐居淇滨,孤单一人,形身消瘦,粗服乱头,在隐秘的地方用芊草、松根煮茶,并且靠种地和打渔为生,自食其力,仙风道骨,自得其乐。古时淇水之旁有盛德满天下的卫武公亲建的淇园,盛产竹子,伴有仙鹤栖息,唐以来又有很多崇尚卫武公的人在这里隐居修行。作者以象征高寿吉祥之仙鹤、和不怕雪压霜欺之绿竹自喻,说明作者甘心远离名利场,安贫乐道,洁身自好。

10、清燕亭

宋·司马光

波澄荫群木,永日淇清华。
碧筱静秋色,白苹低晚花。
松声工醒酒,泉味最便茶。
外事付丞掾,无妨风景嘉。
《在线诗歌大全》

【赏析】
登亭赏景,借景抒情,有点暂求排遣解脱的味儿。亭上四顾,淇水澄澈,群木垂荫,秋日的绿竹更显青翠清幽,傍晚的河面上白萍开满小花。这清秀美景从早到晚始终如一。松涛声声最宜醒酒,泉水澄澈更便烹茶。其他杂务都让属官(副职)去处理吧,不妨我尽情欣赏这淇水美景。

Ⅱ 你们谁知道宋诗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文学史上提到宋诗,有时作为宋代诗歌的简称,有时则指某种与唐诗相对的诗歌风格。其成就虽不如唐,但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宋代诗歌依时间先后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沿袭期 从北宋开国到宋真宗赵恒朝七八十年的时间里,宋诗基本上沿袭唐风。主要流派有以王禹偁(954~1001)为代表的白居易体(简称白体),魏野(960~1019)、林逋(968~1028)为代表的晚唐体和杨亿(974~1020)、刘筠(970~1030)、钱惟演(977~1034)为代表的西昆体。从个人成就讲,以王禹偁为最大。他是宋代提倡向李白、杜甫、白居易学习的第一个诗人,写下不少关心民间疾苦的诗篇。就流派言,以雕章丽句、多用典故的西昆体影响为最大。11世纪初二三十年的诗坛,基本上为它所把持。

复古期 宋仁宗赵祯时,欧阳修、梅尧臣 (1002~1060)、苏舜钦(1009~1048) 等青年文学家,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同时,连带反对杨亿、刘筠片面追求偶切、不重内容的近体唱和诗风,上承宋初王禹偁关心现实的精神,主张大量创作以反映国计民生为传统的古体诗,以配合当时的政治改革运动。这一时期,梅尧臣同情民间疾苦的名篇《田家语》、《汝坟贫女》,苏舜钦反映宋廷积贫积弱社会问题的《城南感怀呈永叔》、《庆州败》,欧阳修揭露官府腐败的《食糟民》,蔡襄(1012~1067)、石介(1005~1045)等人直接干预政局的《四贤一不屑》和《庆历圣德颂》等古体之作陆续问世,名重一时,朝野诗风为之一变。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独特面目,也在此时初步形成。

革新期 11世纪后半期,王安石、苏轼相继主盟诗坛,宋诗创作形成第一个高峰期。王、苏两人政治见解和诗歌主张多所不同,但锐意创新,力图建立个人风格的不倦追求则一。代表作如王安石的《明妃曲》、《乌江亭》诗,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充分发挥了宋诗长于议论的特点,读后耐人回味,被公认超出唐人的同类作品。苏轼则在“以诗为词”的同时,将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开了头的“以文为诗”推进到“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的地步。苏诗的超迈豪纵,触处生春,富于创新精神,其名作《百步洪》诗中一气呵成的七个联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是最好的自然写照。王、苏两人刻意求新而创作的一些小诗,如王诗《泊船瓜洲》,苏诗《题西林壁》,或以新鲜的意象示人以奇想,或以丰富的哲理发人以深思,历久而传诵不衰,也为宋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还有黄庭坚(1045~1105)、陈师道 (1053~1101)等,并出苏轼门下,但诗风与苏氏不同。

凝定期 黄庭坚作诗,有所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方法,目的是“以故为新”,尚不失宋诗革新期的首创精神。后来起而效法者,以此为定式,形成在南北宋之际影响十分巨大的江西诗派,宋诗重新走上了模仿前人,只在文字技巧、声韵格律方面颠来倒去的形式主义道路。直到南渡之际,陈与义(1090~1138)等人由早期江西诗人对杜诗声律的偏爱转向学习杜甫懮国懮民的精神和苍凉沉郁的风格,在诗歌中反映出民族灾难降临之初知识分子的爱国感情,宋诗停滞不前的现象才有所改变。

中兴期 南宋前期,抗敌、北伐成为诗人表现的重大主题,爱国诗的大量涌现,使宋诗在这方面成为超越前代并给后世以莫大影响的典范,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贡献。以陆游为代表的中兴诗人,纷纷从江西诗派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建立起自己的风格。陆游的“从军乐”、杨万里(1127~1206)的“诚斋体”、范成大(1126~1193)的田园诗,均能独自网开一面,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除爱国、抗战之外,农村下层民众的生活,也是他们的共同题材。诗歌语言也开始趋于通俗、自然和口语化。杨万里的“活脱”,陆游的平易,范成大的明白如话,包括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诗歌的平直质朴,均使这一时期的诗歌表现出与前几个时期以及唐诗的不同面貌。

飘零期 南宋后期,再也没有出现比较重要的诗人。先后活跃在诗坛上的“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为诗宗贾岛、姚合,重新走宋初的沿袭晚唐诗风的老路,虽也写出一些清新可读的作品,但总的来说,宋诗也如当时的政局,已是风雨飘摇,每况愈下。直至宋末文天祥等爱国志士以血泪凝成的正气歌留名汗青,宋诗才最后迸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亮光。

关于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以文为诗”,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犟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征,有着深刻的时代根源。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分,“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征。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习,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蔚为风气,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分。所谓某人好议论,主要就是由这两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促成。

与宋诗议论化相关的还有另一个特点:理趣。所谓理趣,指寄寓在诗歌形像中的人生哲理。宋诗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学,而是佛门的禅机。宋诗中最富有理趣的几首代表作品,多出于理学形成之前而哲学思想自成体系的王安石、苏轼及其追随者黄庭坚、陈师道之手。如苏轼的《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即源于《高僧传》所载醋头和尚斗机锋的偈颂。

此外,两宋诗坛还有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一是诗歌派别的出现和形成风气,一是“诗话”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方式的产生和流行。宋诗多流派,当与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党争纷繁的原因有关。如北宋末吕本中(1084~1145)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以下二十五人,后又有所谓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一如禅宗之“法嗣”传衣。列名之人均以名节自励,气味相投。至于文学观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诗家的门户之见,壁垒森严,则与“诗话”的党同伐异有着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

关于宋诗的评价,自南宋严羽《沧浪诗活》起就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直至在文学史上形成了“尊唐”与“崇宋”两大派系。大抵唐诗主情致,宋诗重理性,从艺术的角度看,宋诗不少作品缺乏形像性、音乐美,感染力不犟,是它的缺点。从文化史的立场上讲,宋诗在唐代诗歌格律完备、意象纯熟、臻于顶峰的情况下另辟蹊径,为近世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榜样,是它的成功之处。

Ⅲ 宋诗的发展历程

宋诗的发展历程:宋诗是一个从自然到理性再回归自然,多体现出对理性的追求。
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宋初三体:以徐铉、王禹偁师法白居易而形成的一大流派白体诗,但是他们的诗文辞粗浅。之后杨亿,刘芸,钱惟演等极力模仿晚唐的李商隐,师其善对偶、用典故、尚辞藻的艺术风格,代表作为《西昆酬唱集》谓之西昆体。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2、庆历新政之后以欧阳修为代表发起了北宋的诗歌革新。他们力求摆脱晚唐柔弱诗风,矫正西昆体之浮靡,开始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长于议论,语言趋于散文化,体裁上多用古体。风格或自然流畅、或清新放逸、或古硬奇峭。他们的创作走上了平淡之路,为宋诗自己风格开先声,基本确定了宋诗的特色。
3、之后王安石、苏轼相继主盟诗坛,王安石诗作思想丰富,政治倾向性很强,而苏东坡以文为诗开拓了宋诗的散文化与议论化。后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风行二百余年。此三公将宋诗推向一个真正高峰。
4、到了南宋建炎之初,民族的耻辱与悲愤形成了本期文学的主旋,诗歌呈现出激愤与悲怆的情调。本期的代表诗人是受江西诗派影响的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人,但他们的诗歌,尤其是陈与义已经不再完全牢笼在江西诗派的影响下,更多接近杜甫。
5、南宋中期涌现了“中兴四大诗人”。 其中杨万里与范成大初学江西诗派,但都有自己的突破。杨万里幽默诙谐、以俚语入诗,但又不乏生活理趣的诗体,人们称为“诚斋体”。 范成大深沉含蓄和典雅华贵。陆游是南宋最伟大的诗人,诗中充满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沉郁。
6、南宋后期,永嘉四灵、江湖诗派,包括姜夔、刘克庄等人,多以写日常生活的情怀、流连自然风光为多,诗歌的基调转向淡泊和伤感,重感情轻理趣的倾向出现。
7、在南宋灭亡以后,诗风又变,历史的变迁,王朝更替所带来的苦难以及国仇家恨使诗作风格沉郁悲壮,代表有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金陵驿》《正气歌》等。

Ⅳ 宋代诗歌的整体风貌如何

宋代诗歌的整体风貌主要体现为以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宋代诗歌的散文化,首先表现在以古文章法写诗,讲究转折顿挫,虚实正反;其次是句子结构的散文化;长短句杂出,骈偶对仗者甚少,句子结构与散文无异;再次是诗中直接运用散文常用的语气助词或在句子中用介词及结构助词等。宋代诗歌的散文化,以其新异的面貌起到了打破诗歌常规体制的作用,但从艺术性来说,那些极度散文化的古体长诗,确实找不到多少诗趣。但是宋代整体的诗歌大多琢磨很细,意脉完足,有一种亲切流畅的风格~

Ⅳ 宋诗有哪些诗

欧阳修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春日词之三》
红雾初开上晓霞,共惊风色变年华。
香车遥认春雷变,庭雪先开玉树花。
黄庭坚
《王友画桃杏花二首》之一
凌云一笑见桃花,三十年来始到家。
从此春风春雨后,乱随流水到天涯。
徐玑
《新凉》
水满田 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底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翁卷
《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赵师秀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Ⅵ 宋代有哪些古诗,包括诗意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成就虽不如唐,但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比较着名的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轼的《题西林壁》等。
原诗:
泊船瓜洲
作者:王安石 (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赏析:
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静结合,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宋代诗歌依时间先后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1、沿袭期
从北宋开国到宋真宗赵恒朝七八十年的时间里,宋诗基本上沿袭唐风。主要流派有以王禹偁(954~1001)为代表的白居易体(简称白体),魏野(960~1019)、林逋(968~1028)为代表的晚唐体和杨亿(974~1020)、刘筠(970~1030)、钱惟演(977~1034)为代表的西昆体。从个人成就讲,以王禹偁为最大。他是宋代提倡向李白、杜甫、白居易学习的第一个诗人,写下不少关心民间疾苦的诗篇。就流派言,以雕章丽句、多用典故的西昆体影响为最大。11世纪初二三十年的诗坛,基本上为它所把持。
2、复古期
宋仁宗赵祯时,欧阳修、梅尧臣(1002~1060)、苏舜钦(1009~1048)等青年文学家,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同时,连带反对杨亿、刘筠片面追求偶切、不重内容的近休唱和诗风,上承宋初王禹偁关心现实的精神,主张大量创作以反映国计民生为传统的古体诗,以配合当时的政治改革运动。这一时期,梅尧臣同情民间疾苦的名篇《田家语》、《汝坟贫女》,苏舜钦反映宋廷积贫积弱社会问题的《城南感怀呈永叔》、《庆州败》,欧阳修揭露官府腐败的《食糟民》,蔡襄(1012~1067)、石介(1005~1045)等人直接干预政局的《四贤一不屑》和《庆历圣德颂》等古体之作陆续问世,名重一时,朝野诗风为之一变。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独特面目,也在此时初步形成。
3、革新期
11世纪后半期,王安石、苏轼相继主盟诗坛,宋诗创作形成第一个高峰期。王、苏两人政治见解和诗歌主张多所不同,但锐意创新,力图建立个人风格的不倦追求则一。代表作如王安石的《明妃曲》、《乌江亭》诗,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充分发挥了宋诗长于议论的特点,读后耐人回味,被公认超出唐人的同类作品。苏轼则在“以诗为词”的同时,将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开了头的“以文为诗”推进到“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的地步。苏诗的超迈豪纵,触处生春,富于创新精神,其名作《百步洪》诗中一气呵成的七个联喻:“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是最好的自然写照。王、苏两人刻意求新而创作的一些小诗,如王诗《泊船瓜洲》,苏诗《题西林壁》,或以新鲜的意象示人以奇想,或以丰富的哲理发人以深思,历久而传诵不衰,也为宋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还有黄庭坚(1045~1105)、陈师道(1053~1101)等,并出苏轼门下,但诗风与苏氏不同。
4、凝定期
黄庭坚作诗,有所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方法,目的是“以故为新”,尚不失宋诗革新期的首创精神。后来起而效法者,以此为定式,形成在南北宋之际影响十分巨大的江西诗派,宋诗重新走上了模仿前人,只在文字技巧、声韵格律方面颠来倒去的形式主义道路。直到南渡之际,陈与义(1090~1138)等人由早期江西诗人对杜诗声律的偏爱转向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和苍凉沉郁的风格,在诗歌中反映出民族灾难降临之初知识分子的爱国感情,宋诗停滞不前的现象才有所改变。
5、中兴期
南宋前期,抗敌、北伐成为诗人表现的重大主题,爱国诗的大量涌现,使宋诗在这方面成为超越前代并给后世以莫大影响的典范,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贡献。以陆游为代表的中兴诗人,纷纷从江西诗派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建立起自己的风格。陆游的“从军乐”、杨万里(1127~1206)的“诚斋体”、范成大(1126~1193)的田园诗,均能独自网开一面,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除爱国、抗战之外,农村下层民众的生活,也是他们的共同题材。诗歌语言也开始趋于通俗、自然和口语化。杨万里的“活脱”,陆游的平易,范成大的明白如话,包括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诗歌的平直质朴,均使这一时期的诗歌表现出与前几个时期以及唐诗的不同面貌。
6、飘零期
南宋后期,再也没有出现比较重要的诗人。先后活跃在诗坛上的“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为诗宗贾岛、姚合,重新走宋初的沿袭晚唐诗风的老路,虽也写出一些清新可读的作品,但总的来说,宋诗也如当时的政局,已是风雨飘摇,每况愈下。直至宋末文天祥等爱国志士以血泪凝成的正气歌留名汗青,宋诗才最后迸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亮光。
关于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以文为诗”,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征,有着深刻的时代根源。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分,“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征。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习,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蔚为风气,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分。所谓某人好议论,主要就是由这两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促成。
与宋诗议论化相关的还有另一个特点:理趣。所谓理趣,指寄寓在诗歌形象中的人生哲理。宋诗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学,而是佛门的禅机。宋诗中最富有理趣的几首代表作品,多出于理学形成之前而哲学思想自成体系的王安石、苏轼及其追随者黄庭坚、陈师道之手。如苏轼的《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即源于《高僧传》所载醋头和尚斗机锋的偈颂。
此外,两宋诗坛还有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一是诗歌派别的出现和形成风气,一是“诗话”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方式的产生和流行。宋诗多流派,当与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党争纷繁的原因有关。如北宋末吕本中(1084~1145)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以下二十五人,后又有所谓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一如禅宗之“法嗣”传衣。列名之人均以名节自励,气味相投。至于文学观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诗家的门户之见,壁垒森严,则与“诗话”的党同伐异有着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

Ⅶ 宋诗有哪些

1、《元日》王安石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Ⅷ 宋诗的发展史包括每个时期的划分和代表作家,重要的诗歌现象

宋代诗

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所开拓创造,出现许多优秀
诗人作品,形成许多流派,对元、明以后诗歌发展有深
远影响,在清代更引起了尊唐、宗宋之争。可见在古代
诗歌史上,宋诗是继唐诗而取得显着成就的又一高峰。
宋诗的成就 ①宋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
有新的开拓和创造。宋诗比之唐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
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等方面都有所
扩展;特别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剧烈的历史背景下,诗中
所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更炽热和深沉,成为南宋
诗歌的基调。在艺术旨趣和风格上,则主要向思想、显
露、精细方面发展。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评:“诗
有词、理、意兴”,“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
意兴而理在其中。”杨慎《升庵诗话》卷八说:“唐人
诗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理,去《三百篇》却
远矣。”今人钱钟书《谈艺录》说:“唐诗多以丰神情
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虽然褒贬态度不同,
而指出“理”、“思理”为宋诗特点则同。重情韵者往
往含蓄,重思理者则较显露。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凡
例》说:“唐诗蕴蓄,宋诗发露,蕴蓄则韵流言出,发露
则意尽言中。”吴乔《围炉诗话》卷一亦指出唐诗重比
兴,因而“其词婉而微”;宋诗重赋,“其词径以直。”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称:“唐诗妙境在虚处,宋诗
妙境在实处。”宋诗又追求精细。《石洲诗话》卷四又
说:“诗则至宋而益加细密。盖刻抉入里,实非唐人所
能囿也。”颇有见地。所谓“细密”、“刻抉入里”,
一方面指宋诗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刻画,趋于求新、求细,
形容尽致,纤微毕现,与汉魏六朝唐诗的浑成凝重各异
其趣。如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评苏轼诗“情与事无不
可尽”,就是一例。另一面指宋诗对用典、对仗、句法、
用韵、声调等用工更深,日臻周详。如刘克庄《江西诗
派小序》中评黄庭坚:“会粹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
体制之变,□讨古书,穿穴异同,作为古律,自成一家。
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祖。”即指出黄诗
在句律、体裁方面的穷极变化。与上述数点相联系,宋
诗又呈现出议论化、散文化和以才学为诗的倾向,则对
诗歌艺术的发展造成好坏兼具的影响。②宋代产生了许
多杰出的和优秀的诗人。宋代诗人如梅尧臣、苏舜钦、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陆
游、范成大、杨万里等,在中国诗歌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和唐代的一些重要诗人相比,各有特色。他们以自己的
优秀诗篇,赢得了后人的称赏。其中特别是苏轼和陆游,
人们是把他们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相提并论的。
他们的诗歌作品,在某些方面具有典范的意义。③宋代
产生了数量很大的诗歌作品。宋诗流传至今的,估计要
超过《全唐诗》数倍,已知的诗人,估计有8000人左右。
宋诗不仅数量大,而且其中确有大量的好诗。那些杰出
的和优秀的诗人留下了大量的好作品,即使一些并非特
别负有盛名的诗人,也往往有佳篇流传。宋代的诗歌经
过了长期的各种探索,一般说来,诗人们都很重视学习
唐人,有的偏重模仿,有的力求在学习中创新。前者如
宋初的九僧,南宋后期的四灵诗派等;后者则更为普遍,
呈现出争奇斗艳、推陈出新的局面。因此,宋诗中流派
较多,各种流派之中也常常有发展演变,诗歌的风格也
因之丰富起来,不断地产生出大量好诗。
清代干隆二十六年诵芬楼刻本《宋诗百一钞》
宋诗的发展 严羽《沧浪诗话》曾论到宋诗的流派。
一直到清初,研究宋诗的人,大都着眼于流派的演变。而
在流派演变之外,同时注意历史发展变化的,始于全祖望
《宋诗纪事序》。他讲了宋诗的“四变”:一变是仁宗
庆历以后;二变是在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崛起之时;三变
是在四灵派出现以后;四变是宋末。清末民初的陈衍,编
选《宋诗精华录》,仿照唐诗,分宋诗为初宋、盛宋、中
宋、晚宋四期。他在第一卷开始时说:今略区元丰、元
□以前为初宋,由元丰、元□尽北宋为盛宋,南渡为中
宋,四灵以后为晚宋。他在全祖望“四变”说的基础上
作了一些改进,较为合理。
参照陈衍的分期法,可分宋诗为四个时期。第一时
期为北宋前期,即从北宋开国到英宗(960~1067)末。第
二时期为北宋后期,即从神宗到北宋(1068~1127)末。
第三时期为南宋前期,即从南宋初到宁宗开禧(1127~
1207)末。第四时期为南宋后期,即从宁宗嘉定初到南
宋(1208~1279)末。
北宋前期 宋太祖、太宗、真宗时期,诗人们基本
上偏于消极地接受唐诗的影响,还没有来得及积极地创
造发展。他们主要师法的是白居易、贾岛、李商隐等人。
叶燮《原诗》说:“宋初诗袭唐人之旧,如徐铉、王禹
□辈纯是唐音。”效法白居易的,以王禹□为代表。王
禹□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清代
翁方纲《石洲诗话》说他“五言学杜,七言学白”。实
际上他主要学白居易。王禹□在宋初是一位有成就的诗
人,称赞他的人说他和欧、苏相伯仲《宋诗□□集》),
但他的诗毕竟没有多少显着的特征。当时学白居易的还
有徐铉,李□等人。
效法贾岛的,主要有九僧和魏野、寇□等人。他们
除贾岛外,还效法晚唐其他某些诗人。他们声气相通,成
为一个流派,有名于世。
效法李商隐的主要有西□体。西□体以诗集《西□
酬唱集》而得名。收入这本诗集的作者有17人,其中主
要是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葛立方《韵语阳秋》说:
“西□体大率效李义山之为,丰富藻丽,不作枯瘠语。”
他们效法李商隐的善对偶,用典故,尚辞藻。其诗伤于
雕琢堆砌。
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的诗歌创作,主要在仁宗、
英宗时期。他们都致力于改变当时的诗风,所针对的是
当时流行的西□体。和他们同时的石介,反对西□体最
激烈,曾作《怪说》加以抨击。欧、梅、苏三人却以他
们丰富的创作成果来影响当世。宋诗在很大程度上是沿
着他们开创的道路发展前进的。
这一派共同的倾向和特点是重视思想内容,力求摆
脱唐诗的风调。梅尧臣《答裴送序意》有“我于诗言岂
徒耳,因事激风成小篇。词虽浅陋颇□苦,未到二‘雅’
未忍捐。安取唐季二三子,区区物象磨穷年”之句,代
表了这一派人对诗歌创作的要求。
由于重视思想内容,他们爱在诗歌中发议论。特别
是一些涉及政治、社会问题的较长的诗,往往议论纵横,
反复述说,明代袁宏道《雪涛阁集序》说:“其弊至以
文为诗。”“以文为诗”,即散文化,散文化是为了议
论化。
由于重视思想内容,他们有意识地矫正晚唐以来直
至西□诗人崇尚近体、专务对偶声律的诗风,因此多作
古体,古体在他们的诗集中要占一半以上。
北宋后期 北宋后期的诗歌成为宋代诗歌繁荣时期。
这时诗人辈出,形成不同的流派。主宰诗坛风气的是王
安石、苏轼、黄庭坚三人。他们的诗歌被称为“荆公体”、
“东坡体”、“山谷体”。黄庭坚在当时影响尤大,为
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三人之中,王年辈晚于欧,受到欧
的推重。苏出欧阳修门下,黄庭坚又出自苏轼门下,从
中可以看出北宋后期的诗是欧阳修一派的继承和发展。
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有共同的倾向和特点:
他们都比较重视思想内容,他们写的古体诗,不同程度
地有着以文为诗或以议论为诗的习气,这都是接受了欧
阳修一派的影响。
王安石早期的诗,叶梦得《石林诗话》说他“少以
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含蓄”,这实际
是受当时风气影响的表现。到了晚年,讲求诗律精严,陈
师道说他“晚年诗伤工”(《王直方诗话》),可见与
早年不同。王安石喜欢杜诗,对杜甫评价很高,曾说“杜
甫则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斯其所
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滹南诗话》引)。他“深
得老杜句法”(《苕溪渔隐丛话》),开宋人学杜的风
气。
苏轼在接受欧阳修一派的影响方面表现很突出。他
在“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方面,如果不是超出
欧阳修等人,至少不相上下。但是,苏轼为宋代其他诗
人不可及处是他的才气奔放,随物赋形。苏诗风格是多
方面的,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坡诗略如昌黎,有
□漫者,有谨严者,有丽缛者,有简淡者。翕张开合,千
变万态,盖自以其气魄力量为之,然非本色也。”刘克
庄的所谓“非本色”,大约是说他不受一定体制的束缚。
苏轼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放笔快意,纵恣自如,他对于
从学的晚辈诗人,也任其自由发展。所以苏轼门下的诗
人虽然很多,如秦观、张耒、黄庭坚、晁补之等等,都
是一时俊彦,但他们各有特点,不受“东坡体”的限制。
西园雅集图 (图绘苏轼兄弟、黄庭坚、米芾等16人的
聚会)
从欧阳修、梅尧臣到王安石、苏轼,一脉相承,完
成了自晚唐、西□以来的一次诗风转变,使得宋诗在唐
诗之外开辟了疆土,显出了自己的特色。随后的黄庭坚,
就在新的疆土上苦心经营,使得它的特色更加鲜明显着。
黄庭坚写诗,在注重思想内容的同时,用了很大的心
思来研究形式技巧。诗歌在他手里,可说是成了专门之
学。他下了很大的功夫学杜甫,如《岁寒堂诗话》所说:
“子美之诗,得山谷而后发明。”他从杜甫那里学拗律。
他的拗律数量之多,远远超过杜甫。他极力发展韩愈、
梅尧臣以来的那种横空排□的奇句硬语,使诗中的这类
语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又在运用典故、押韵等
方面下功夫,功力超过苏轼。他又很好奇,喜用奇事、奇
字等。这些都比较易于学步,因此愿意学黄庭坚的人很
多,并形成江西诗派。陈师道本来是苏门六君子之一,见
到黄庭坚后,就“尽焚其稿而学焉”(陈师道《答秦观
书》),自认“初无诗法”,见到黄庭坚才学到了“诗
法”。此外,如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等等,都效
法黄庭坚。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
下列陈师道等25人,成为宋代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一个
诗歌流派。
南宋前期 江西诗派讲究拗律,喜用硬语,本来容
易导致杈桠粗犷之病。江西诗派盛行后,这些弊病充分
显露出来,引起了人们的不满。陈岩肖《庚溪诗话》说:
“山谷之诗,清新奇峭,……然近时学其诗者,……必
使声韵拗捩,词语艰涩,曰江西格也,此何为哉?”南
宋初期的一些江西派诗人吕本中、陈与义、曾□等,注
意到这一点,想作一些补救。这几个人在北宋末期已开
始了他们的创作活动,陈与义在南宋只活了12年,吕本
中只活了18年,但他们的创作倾向,和前一个时期的江西
诗派中的某些人相比,毕竟有一些区别。吕本中作《夏
均父诗集》序,提出“学诗当识活法”,说“谢玄晖有
言: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此真活法也”。方回《瀛奎
律髓》称赞他,说“居仁在江西派中,最为流动而不滞
者,故其诗多活”。陈与义虽然和黄庭坚、陈师道被列
为江西诗派“三宗”,但艺术风格和黄、陈有些不同;同
时人张□为他作墓志铭,称他的诗“清邃超特,纡余闳
肆”,独具特色。曾□的诗,赵庚夫称为“清于月出初
三夜,淡似汤烹第一泉”,也不同于江西诗派的词语艰
涩。到此时,江西诗派的变化已是势在必行了。
方回《跋遂初尤先生尚书诗》:“宋中兴以来,言
诗必曰尤、杨、范、陆。”他们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
“四大家”(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中,尤
袤的诗集已佚,清尤侗辑有《梁□遗稿》,只有两卷。
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流传的作品都很丰富,特别是陆、
杨二人,数量之多是惊人的。陆、杨都曾受过江西诗派
的影响,但他们在当时能取得那样卓越的成就,就在于
最终摆脱江西诗派,自立门户。由于他们和江西诗派有
渊源,在诗里难免留下若干江西诗派的痕迹。如《四库
全书总目》说杨万里“不免有颓唐粗俚之处”,沈德潜
《说诗□语》说陆游“古体近粗”。但是,他们诗歌的
风格,就其主要方面来说,恰好和江西诗派相反。如杨
万里的诗被称为“清圆”(曾燠),被称为“飞动驰掷”
(方回《南湖集序》)。陆游诗被称为“敷腴”(《诚
斋集》卷八十一《千岩摘稿序》),被称为“熟”(朱
□尊《书剑南集后》),被称为“晚年造平淡”(赵翼
《瓯北诗话》)。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陆、杨等人在
创立独特的诗歌风格上所作的努力。
这个时期,别具一格的诗人姜夔在《白石道人诗集
叙》里写他和尤袤的一段对话:“近过梁□,见尤延之
先生,问余诗自谁氏。余对以异时泛阅众作,已而病其
驳如也,三薰三沐,师黄太史氏。居数年,一语噤不敢
吐;始大悟学即病,顾不若无所学之为得,虽黄诗亦偃
然高阁矣。先生因为余言:‘近世人士喜宗江西,温润
有如范致能者乎?痛快有如杨廷秀者乎?高古如萧东夫,
俊逸如陆务观,是皆自出机轴,□有可观者。又奚以江
西为?’”从姜夔和尤袤对当时诗歌创作的议论中,可
以知道在这个时期,有成就的诗人都在力求突破江西诗
派的限制了。
南宋后期 从“永嘉四灵”(见四灵体)开始,宋
诗发生了一个新的转变。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虽矫江西派之弊,但他们的诗,还是上承欧阳修、梅尧
臣、苏轼、黄庭坚,“四灵”却转学晚唐,似乎又回到
宋初的时代。
“四灵”兴起的动机,是出于矫江西派之弊。徐玑、
徐照、翁卷、赵师秀,这四个诗人都是永嘉人,都出于
永嘉学派叶□之门。叶□在替徐玑作的《墓志》里说:
“初,唐诗废久,君与友徐照、翁卷、赵师秀议曰:‘昔
人以浮声切响单字只句计巧拙,盖风骚之至精也;近世
乃连篇累牍,□漫而无禁,岂能名家哉!’四人之语,遂
极其工,而唐诗由此复行矣。”这里所谓“唐诗复行”,
其实是晚唐诗。具体地说是贾岛和姚合的诗,而且主要
是姚合。“四灵”主张“以浮声切响单字只句计巧拙”,
他们一生的努力就在这方面。他们喜作近体,专工五律,
局度狭小。刘克庄《野谷集序》说:“紫芝之言曰:‘一
篇幸止有四十字,更增一字,吾未如之何矣!’”可见
他们的精力不能超出四十字之外。他们写诗不重视思想
内容,少用典故,不发议论,少用古体,讲求精工,和
欧阳修、梅尧臣以来一直到江西诗派的宋诗传统大不相
同。这在当时一些人中间,产生了新鲜的感觉,对于一
些腻味于江西诗派的人来说,更能引起兴趣。
江湖派以临安的一个书商陈起刻的《江湖集》而得
名。陈起会作诗,结交了一批江湖诗人,即流落不遇或者
官位较低的诗人。他在理宗宝庆初刻了一部《江湖集》,
收入了刘克庄、曾极等人的一些诗,其中有的诗句触犯
了当时宰相史弥远,《江湖集》遭禁,被劈板,史弥远
死,禁令始解,陈起又继续刊刻《江湖前集》、《江湖
后集》、《江湖续集》等书。陈起所收录的,主要是一
些江湖诗人的诗,还收入了一些前辈已故诗人之作。
江湖派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它不象“四
灵”派那样专精五言,他们古体诗和近体诗都写。诗风比
起宋代盛时的诸家来,气格较卑弱,但是,比较真实地
反映了宋末一些地位比较低微的士人的思想、生活和情
感,写法上也放任而无拘检。江湖诗人中有成就者为戴
复古。
宋亡前后的代表诗人,有文天祥、汪元量、谢翱、
林景熙、郑思肖等人。他们有的投身抗元斗争,被执不
屈,壮烈牺牲;有的转徙流离,悲歌慷慨。他们从“四
灵”派、江湖派多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感触的狭小天地中
摆脱出来,写南宋灭亡前后的情况,写他们的斗争经历
或“麦秀”、“黍离”之思,被目为“诗史”。他们有
的接近杜甫的沉郁悲壮,如文天祥;有的接近李贺、孟
郊、贾岛的奇崛幽峭,如谢翱。各家诗往往有其独特的
风格,在艺术上也有一定成就。诗歌到四灵、江湖的时
代,出现了衰颓的景象,宋末诗人出而振兴,尤以沉郁
悲壮的诗篇为宋代诗坛增添了最后的光彩。
宋诗的影响 诗分唐、宋,主要是在于时代风格的
差别,而后世诗歌的发展,也基本上未能越出唐、宋诗
的风格范围。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好尚和艺术见解的不
同,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最早发难攻击
苏、黄及江西派,从而开始唐宋诗之争的,是张戒。张
戒认为“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
坏于苏、黄”,“苏、黄习气净尽,始可以论唐人诗”
(《岁寒堂诗话》卷上)。继之永嘉四灵和江湖派以晚
唐为宗,力矫江西派粗硬之弊。严羽《沧浪诗话》又以
盛唐为法,“说江西诗病”。这些都是南宋时尊唐抑宋
的重要表现。而在金代,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下斥黄
庭坚及江西派为“剽窃之黠者”,则夹杂着南北地域的
成见。降及明代,前后七子创“诗必盛唐”之说。李梦
阳提出不读唐以后书,李攀龙编《古今诗删》这部历代
诗歌选本,宋元两代诗竟只字不录。前后七子在当时文
坛影响极大,这又引起公安派的不满。袁宏道痛斥他们
的复古摹拟,反对“以不唐病宋”(《与丘长孺书》),
但直到明末的陈子龙,仍持扬唐抑宋的观点。清代是宋
诗受到重视、广为流传的时期,一在清初,一在同治、光
绪时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三说:“当我朝
开国之初,人皆厌明代王、李之肤廓,钟、谭之纤仄,于
是谈诗者竞尚宋元。”陈□《宋十五家诗选叙》亦称:
“昔敝于举世皆唐,而今敝于举世皆宋。”吴之振等编
选《宋诗钞》大力推广宋诗,叶燮《原诗》提出宋诗后
出转精的论点,都提高了宋诗的地位和价值。其时重唐
轻宋者亦不乏其人,如朱□尊、王夫之、毛奇龄以及专
主晚唐的冯班、贺裳、吴乔等,但尊宋者亦旗鼓相当,如
翁方纲、蒋士铨等。晚清“同光体”盛行,标志着宋诗
的“中兴”。这场长期论争,除了门户、地域成见和故
作偏激论者外,是有积极意义的。尊唐派往往从批评宋
诗缺点和弱点出发,阐发了诗歌的艺术特性,坚持了形象
性和抒情性的要求,如刘克庄提出“风人之诗”与“文
人之诗”相对峙的概念;严羽强调的“意兴”也接触到
诗歌的形象思维的特性。而宗宋派从诗歌发展流变的角
度肯定宋诗,反对“以不唐病宋”,坚持了诗歌风格的
多样性,亦颇具识见。如叶燮《原诗·内篇》以“地之
生木”喻诗歌发展,自《三百篇》为根,唐诗则枝叶垂荫,
宋诗则能开花,“而木之能事方毕”。自宋以后之诗,不
过花开而谢,花谢而复开。蒋士铨《辩诗》说:“唐宋皆
伟人,各成一代诗”,“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陈
衍《石遗室诗话》卷一、十四论宋诗继承唐诗但又“力
破余地”、“变本加厉”,而形成独特风格。这些观点
都对深入认识和研究宋诗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具
有重要的作用。
宋诗的流传 宋代的诗歌创作非常丰富。诗人迭出,
大诗人一生所作,有达万首以上。据说杨万里一生作诗
两万首,陆游今存的诗,也有九千多首。加上宋代印刷业
发达,刻印方便,因此出现了大量的诗文集。《宋史·艺
文志》所载诗人将近600家,所录还不全。但是,亡佚的
也不少,即使着名的作家如晏殊、尤袤等,他们的集子
也不传,只能看到清人的辑佚。《四库全书》所载宋人
诗文集,只有400来种,还包括了不少辑佚本。明代成化、
弘治年间,重刻过一些宋人集。今天看到的明版的宋人
集,大部分是这个时期刻的。宋代诗文集散佚严重,当
和明代中期排斥宋诗有关。
宋人诗文集的被人注意,开始于明末。潘是仁编选
《宋元诗四十三家集》,其中有宋诗26家。曹学□《历
代诗选》506卷,其中有宋诗107卷。汲古阁也刻印了一
些宋诗。到了清初,许多诗人喜学宋诗,搜集整理曾经
成为一时风尚:①重刻宋人诗文集。有些宋代诗人的后
裔或同乡,曾取明刊本重刻,宋人诗文集得以刊布流传。
②辑佚。如《晏元献遗文》和《梁□遗稿》等。《四库
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人诗文集 140余种,
更属规模巨大的辑佚。③编录总集。从明末已开始,如
文内提到的潘是仁《宋元诗四十三家集》等。清初陆续
大规模地进行。如陈焯《宋元诗会》,所选宋诗有497家。
陈□有《宋十五家诗选》。吴之振《宋诗钞》列 100家,
其中未刻的有 16家。曹庭栋《宋百家诗存》亦列100家,
不与上二者重复。厉鹗《宋诗纪事》是一部介于总集与
诗话之间的书,它选录宋诗,兼附逸评语,收3812家,
搜集甚富。清末陆心源又编《宋诗纪事补遗》,较厉鹗
《宋诗纪事》增多约3000家。④藏书家收集。清初一些
藏书家很注意收藏宋人诗文集,如季振宜《沧苇宋元书
目》、朱氏《结一庐宋元本书目》、朱□尊《潜采堂宋
元书目》、陆其清《佳趣堂书目》(其书今已大部不明
去向)等。这些藏书家对于当时宋诗的收集整理,曾作
出一定的贡献。
(胡念贻 王水照)

Ⅸ 宋代诗歌的主要特点

宋诗特点
折叠"以文为诗"
关于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以文为诗"﹐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

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征﹐有着深刻的时代根源。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征。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习﹐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蔚为风气﹐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份。所谓某人好议论﹐主要就是由这两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促成。

折叠理趣
与宋诗议论化相关的还有另一个特点﹕理趣。所谓理趣﹐指寄寓在诗歌形像中的人生哲理。宋诗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学﹐而是佛门的禅机。宋诗中最富有理趣的几首代表作品﹐多出于理学形成之前而哲学思想自成体系的王安石﹑苏轼及其追随者黄庭坚﹑陈师道之手。如苏轼的《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即源于《高僧传》所载醋头和尚斗机锋的偈颂。

折叠前所未有
此外﹐两宋诗坛还有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一是诗歌派别的出现和形成风气﹐一是"诗话"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方式的产生和流行。宋诗多流派﹐当与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党争纷繁的原因有关。如北宋末吕本中(1084~1145)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以下二十五人﹐后又有所谓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一如禅宗之"法嗣"传衣。列名之人均以名节自励﹐气味相投。至于文学观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诗家的门户之见﹐壁垒森严﹐则与"诗话"的党同伐异有着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

Ⅹ 宋诗的主要艺术特征有哪些

宋诗多散文化,好发议论,点出道理,上者富于理趣,下者生涩枯淡,情韵不足。题材方面,宋诗取材广泛,但相对唐诗而言,宋诗缺乏边塞豪雄之作。相对宋词而言,宋诗则缺少哀艳缠绵之作。
宋诗以意胜,贵深析透辟,美在气骨。但过于炫耀才学,字字讲究来历,喜欢搬弄典故,失却雍容浑厚之美,有损意境。宋诗往往求新求奇、求细求透,但缺少天真兴致。
关于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以文为诗”,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征,有着深刻的时代根源。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征。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习,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蔚为风气,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份。所谓某人好议论,主要就是由这两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促成。
宋诗议论化还有另一个特点:理趣。所谓理趣,指寄寓在诗歌形象中的人生哲理。宋诗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学,而是佛门的禅机。钱锺书的《谈艺录》第一条即是“诗分唐宋”,“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中最富有理趣的几首代表作品,多出于理学形成之前而哲学思想自成体系的王安石、苏轼及其追随者黄庭坚、陈师道之手。如苏轼的《次韵法芝举旧诗一》:“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即源于《高僧传》所载醋头和尚斗机锋的偈颂。
此外,两宋诗坛还有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一是诗歌派别的出现和形成风气,一是“诗话”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方式的产生和流行。宋诗多流派,当与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党争纷繁的原因有关。如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以下二十五人,后又有所谓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一如禅宗之“法嗣”传衣。列名之人均以名节自励,气味相投。至于文学观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诗家的门户之见,壁垒森严,则与“诗话”的党同伐异有着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
钱钟书评价宋诗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那就是他们都在竭力模仿前人。”[1]关于宋诗的评价,自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起就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直至在文学史上形成了“尊唐”与“崇宋”两大派系。大抵唐诗主情致,宋诗重理性,从艺术的角度看,宋诗不少作品缺乏形象性、音乐美,感染力不强,是它的缺点。钱锺书在《宋诗选注·序》里评价宋诗说:“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从文化史的立场上讲,宋诗在唐代诗歌格律完备、意象纯熟、臻于顶峰的情况下另辟蹊径,为近世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榜样,是它的成功之处。

阅读全文

与宋诗有哪些诗歌散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9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7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1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3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8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7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8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