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药的药性理论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中药药性理论很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中药文化历史和思想这两个元素。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中医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关键,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和毒性等。而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则是个很大的范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般我们熟知且认同的有:汉字,民俗,服饰等等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元素。
首先,中药有着很深的文化历史,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中药的命名,以及古代中药家是如何通过实验去确定中药的药性,怎样去归纳总结出中药药性理论。这段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上弥足珍贵的一段时光,也使得中国有着自己的用药和治病的理念与方法。
其次,就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理论其实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思想,例四性中把寒凉归为阴,把温热归为阳,就是很好的体现了中国阴阳理论的思想。还有中药中与自然的联系非常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密切关系。
B. 学习传统文化教育的好处能治病吗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本人认为有两点受益无穷。一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不迷失,能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二是自己的心灵能够得到慰籍,心态更加平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我们了解它、顺应它就会心态平和。子曰:仁者爱人。这个爱人不同于西方的博爱,中国人的爱是有层次的,是以血缘为中心逐次递减的爱。一些社会现象能够说明这个问题,过年了要回家看父母,这是因为与父母的血缘关系最近,谁能说过年回不回家无所谓,这是在无形中的影响。过年对中国人提高凝聚力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尽管我们有时说过年太麻烦。“义”是调节血缘关系之外的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它的局限。例如儒家思想里有没落贵族的呻吟声,但毕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主基调是对的,它的天人合一思想,以人为本理念,都是现代社会缺失的东西。我们学习它、了解它,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 中医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世界有两大医术,一个中医,一个西医,中医治本所以缓慢,西医治表所以快速,现在很多人不承认中医,说中医都是幌子,没有一点点实用价值,但其实仔细观察生活中处处充满着中医,中医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什么科学依据吗?神农尝百草是真的,本草纲目是真,就连我们炖只老母鸡要用补药也是真的,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方方面,这足以说明它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近些年来屠呦呦所获得的诺贝尔奖就是中医强大的体现,在古典里面,屠呦呦发现青蒿有治疗疟疾的先例,所以这足以证明中医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应该为之自豪。
D. 有人说中医是传统文化,不是科学,为什么用它来治病
首先中医不光是传统文化,更是我们几千年赖以治病的医疗体系。中医在千年岁月中,为人口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中医是可以治病的,虽然他不想西医那么严谨,让人对病情一目了然,却依然是我国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出现,而且几千年来我们一直沿用中医的医疗体系。但是在20世纪中期,中医在我国的地位却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甚至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西医从兴起之时就走在了科学的正确道路上,毕竟西方医学对于药物、疾病等方面的研究都是要反复论证的。正是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认真态度,让很多人更愿意相信西医。而中医往往是号号脉、看看舌面部、问问情况就下定论了,并且开的药全是一些草木之类的。这种“随意”的态度,自然引来很多人的质疑。
中医确实有很多现今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现今无法解释就否定中医的合理性。此外,中医也不应该不自信,要相信“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不能让别人的思想束缚了我们自己的脚步。
E. 中国古人病了吃中草药,在没有现代西药的古代,外国人如何治病
古代时期的西方社会里也是充满了迷信和巫术传说,所以那个时候的治病手段可以说同样都是非常落后的,如果你在古代的西方世界生活,生病后最有可能的是被带去教堂或是神殿之类的地方,由专人给你祈祷,希望你的疾病能够得到上天怜悯从而自愈,但这是愚昧的。
我们现在已经明白,在以前的外国,基本活着就是靠运气,医生是没有能力能把你的病治好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人死在了治疗时出现的伤口感染,这些都是在没有现代医术知识下的愚昧时代犯下的错误。
F. 1.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哪些中医药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以下中医药理念:
1、中医的两大特色: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整体观念包括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说明你做什么事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如春天要晚睡会早起,冬天要早睡会晚起,冬天吃萝卜,夏天吃姜,春天不注意身体夏天就好拉肚子,夏天不注意身体秋天就可能得疟疾等等。
2、辩证论治:根据症状分析出病因来,再治病。不像西医看你发热就给你退烧药,看你疼痛就给你止疼药,中医分析疼痛,发热是怎么引起的,就拿胃疼来说,可能是吃多了引起的,那么就吃些消食的要,可能是受凉引起的,就吃发汗的药等等。
3、中国传统医学讲“气”,主要有四种: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若以现代科学眼光来看,命门的“气”与冠状动脉有直接关系。很多心脏萎缩或衰竭的病人,直接是命门受伤的结果。因为流到心脏的循环与命门的血液循环共振状况相关,所以当命门受到压迫、命门不松时,会直接影响到心脏。
相关要点:
中医药文化包括天人合一、顺应四时、形神兼顾、阴阳平衡等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医药文化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融入百姓的饮食起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巨大贡献。
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必须正本清源、澄清事实,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和贡献。
G. 传统文化真的能治病吗
不知道你所说的传统文化是指的哪类的?如果是民间的偏方的话,有时候对有些小的病痛确实有效。但如果是比较的严重的病,建议还是上医院比较保险。
H. 传统文化真的可以治病救人这么灵验吗
传统文化只能救你心里上的病,生理不行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1]、华夏文明[2],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I. 中医治病思路
我怎么如此幸运,每天都有新收获。中医治病用药如同用兵打仗讲究战术战略,根据子午流注节气变动,五行生克四季流转和五运六气来治病,战略如同诊断一但确诊,会制定相应的战术,战术灵活会借力,因时应势,四两拨千斤用巧力。时刻让自己占有主动权,即使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还能化被动为主动,避实就虚,比如治肝病,用泻南补北,不直接作用在肝脏,而是用迂回战术,类似围魏救赵。还有用王时治病,讲究以逸待劳,反守为攻,一鼓作气。张士杰被人称为张太溪就是因为善用太溪穴治疗疑难杂症,这就是因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刺激一个小小的穴位达到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虽然看似不起眼,但最后作用于病灶时,已经形成一种泰山压顶之势,达到一种指数级的叠加效果。张仲景的经方组合也是如此,因为是积累了上古时期上万年的经验,运用易经的思维,将之总结归纳,形成的经方就像各种阵法,治疗各种相应的病症,可以灵活运用进行加减,甚至必要时可以多方组合使用或者多方交替使用,类似战争中方阵圆阵长蛇阵等,历史上,在井陉之战中,韩信采用的就是方形阵,配上三面环水,阻止了士兵的溃逃与敌军的包抄,用三万老弱,击溃的敌方二十万大军,中药用的好用的巧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吧。可见中医理论和思路是深植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古人在周朝周公制礼作乐以后的贵族教育是六艺,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分别是礼是礼仪,乐是指祭祀和国家社稷有重大节日时的一种仪式不是单纯的音乐,射就是射箭,御是驾车,书就是以易经为首的各种书籍,数就是象数,后来周室衰微,诸侯争霸,贵族教育开始走向平民化,以孔子有教无类开办私学以后,象数和书籍在民间普及开来,才有后来的百家争鸣。秦汉以后,象数不受重视,义理占主流,中医思维也发生变化,形成张仲景时的中医形成断层。
J.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怎样看待医生的责任
“仁和精诚”是作为中医最核心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仁”是中医人的最基本要求,体现了中医从业者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大成国学院研究中医的责任在于传承阴阳之道,完善天地本性,在于治病救人。中医作为“生生之具”是帮助人类生命健康长寿的,是呵护人类生生不息的工具和技术。中医的最高道德理想是能够参赞化育、效法天道、救治生命以实现“生生”仁德。
“和”是中医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中医人崇尚和谐的价值追求。中医认为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形与神三个层面的和谐。大成国学院张成院长说中医认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所以会生病,就是因为失“和”违逆了天地阴阳四时的规律,进而引发自身阴阳失和,于是治疗疾病就需调和致中。进而言之,中医提倡医患信和、同道谦和,强调医疗行为中各种关系的中和、和谐之美,“和”表达了中医药观念和方法、手段和目标的统一。
“精”是中医职业精神的最高概括,体现了中医人的职业要求。生命至重,有贵千金。所以对医术的要求至高,必须做到至精。孙思邈《大医精诚》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所以要求从医者首先要有精湛的医术,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礼记》上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意思是没有研究透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脉诀》或《伤寒论》这三世之书,不能算称职的医生,不敢服用他开的药。后世医学教育、医疗实践中,对医生的职业素养要“精”的要求一以贯之,成为中医的核心价值追求之一。
“诚”是中医行为的最高准则,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孙思邈《大医精诚》要求医者必须诚心救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亦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的大医之体是“诚”的形象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