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古戏台有什么样的文化遗产

古戏台有什么样的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22-11-20 17:03:55

① 上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二〇〇七年一月十五日

第一批上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50项)

一、民间文学(9项)
1、虞舜传说
2、魏伯阳与凤鸣山的故事
3、王充的故事
4、谢安与东山传说
5、曹娥与曹娥庙的故事
6、女儿红的传说
7、梁祝传说
8、白马湖与春晖中学的故事
9、上虞地名传说
二、音乐 (7项)
1、十番行牌
2、背敲
3、孙文明二胡曲
4、花二场(吹打乐)
5、大敲(锣鼓乐)
6、真一派道教音乐
7、上虞吹打
三、舞蹈 (11项)
1、哑目莲
2、小越蚌舞
3、甩煞龙
4、敬酒姑娘
5、夹塘太平会
6、水彩会
7、双狮舞
8、木头人摔跤
9、调无常
10、上虞马灯
11、仙鹤高跷
四、曲艺 (2项)
1、岭南蒋仙根独角戏
2、绍兴莲花落
五、杂技与竞技 (1项)
1、崧厦耙棒会
六、美术 (14项)
1、曹娥庙的壁画、楹联及其雕刻
2、渔渡村的石牌坊
3、天香楼碑帖
4、倪元璐的书法艺术
5、汤浦永元秀塔
6、九狮桥
7、魏征太廉堂古戏台
8、罗村杨太尉古戏台
9、梁湖年糕与糕塑
10、东关玉雕
11、小越竹木雕
12、虞南麦杆扇
13、上虞剪纸
14、越窑青瓷
七、手工技艺 (2项)
1、女儿红酿酒工艺
2、崧厦工艺伞制作
八、民俗 (4项)
1、曹娥庙会
2、东关五猖庙会
3、百官老十六庙会
4、道墟蟋蟀

② 山西古戏台

山西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早在汉代,山西就出现了戏曲的萌芽,到了元代,山西已是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北宋年间,当汴京的演出场所还被称作 "勾栏"、"瓦舍"、"乐棚"的时候,山西早已有了固定的砖木建筑、被称作"舞亭"、"舞楼"、"乐楼"的正式戏台了。目前山西省现存元、明、清时期的旧戏台三千多座,在全国排名第一。全国仅存的6座元代戏台,都在山西省晋南一带,成为珍贵的"活历史"。
古戏台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人间的悲欢离合,世上的喜怒哀乐,在这里都被演绎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说到底呀,这古戏台就是老百姓离也离不了、忘也忘不掉的一块精神圣地。位踞黄河东侧、太行之右的三晋古地,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主要发祥地,戏曲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山西的戏曲艺术,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在中国剧坛占有重要的地位。就剧种而言,山西地方剧种多达52个,那些五彩缤纷的地方小戏和朴实古拙的古剧遗音,生机盎然,姿色动人。现今保存的剧目,多达4000余本,真可谓百花竞放,灿若繁星。

山西的戏多,戏台自然也就多,离开了戏台就唱不成戏,戏台上唱做念打,写意传神;戏台下触景生情,褒贬善恶,说到底,自古以来这戏台就是百姓们离不了忘不掉的一座精神家园。

因为自古就有了戏,因而也就有了古老的戏台。山西的古戏台林林总总、星罗棋布,我们发现,山西的古戏台总是与古寺庙相伴,建庙不忘搭台,戏台伴随着寺庙,这颇有些耐人寻味。据文献记载,原始社会初期,“若国大旱,则率无而舞鱼”,这直接说明了原始歌舞与祭祀仪式的合二而一,歌者舞者是为了求神赐雨,解除天灾。在那无力与大自然一争高下的年月里,灾难一旦临头,人们往往求助于神灵,敬歌献舞,祈望平安,这样天长日久,那些具有浓郁宗教味道的歌舞和戏剧便一代又一代地承传下来,宗教和戏剧也就这样一同衍生、相依相伴,时至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华,佛寺的香火日渐兴旺,人们便用它作为表现演技的场所,一时间寺庙演出轰轰烈烈、铺天盖地,久而久之,慢慢地就形成了固定的传统。

庙宇多起来了,庙会也跟着多起来,各类的表演斗艳争奇,台上百戏杂陈,台下百姓终日观戏,真可谓乡村庙会如戏中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各戏场声腔至婉幽情,如此火爆热闹的演出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这才有了元代杂剧的鼎盛,从而使戏曲在众多的艺术中实实在在地站稳了脚跟。

既然唱戏是源于祭祀神灵,那么戏台自然就和庙宇沾亲带故,中华之大,各地风俗各异,送戏敬神的办法也就不尽相同,戏台的建造也就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一般的戏台与庙宇同处一个寺院,山门、戏台、过殿和主殿在一条中轴线上纵向排开,一板一眼错落有致,因为是给神献戏,所以戏台都坐南朝北,台口恭而敬之地面向神殿,表示对神的敬仰,以求它降福人间,村村的戏台都按这个规矩搭建,形成一个模式。当然也有戏台建得与众不同的,山西介休板峪村的一座戏台,戏台可三面唱戏三面观看,似乎有些打破常规,然而毕竟未离其宗,这座戏台有它自己的讲究,戏台正东是一座进士庙,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朝东面唱戏,以祭祀进士爷,为的是避灾免祸;戏台正北面朝龙王庙,农历六月初八,向北唱戏,祭祀龙王爷,为了别闹水患;戏台南面对着关帝庙,农历五月十三向南唱戏,祭祀关老爷,为尽忠取义,天下太平。三神祭过才觉四季平安,心里踏实。戏台下留下的是百姓们的苦乐,也表明了自给自足经济下人们的文化心态。

山西的古戏台与古寺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三晋大地上的生民们举着神的牌位,供着供神的庙宇,发展起了属于自己的戏曲艺术,建造出了形式各异的古老戏台,这山西的古戏台是中国戏曲发展的见证。

如今这一座座历经战火和岁月磨难的古戏台,经受了百年的风雨,它如同饱经风霜的老人,虽然已失尽往日的风华,但却筋骨犹存,望着它,人似乎回到了那被湮没的岁月,隐约感到那古老而又深沉的曲调还在这些古戏台上回荡。

山西的古戏台最初为露天戏台,以夯土筑成,砖石砌边,只是一个上面没顶的大平台。

亭式舞台的出现最早见于宋金时期,岁月的流逝与磨难已使我们无法看到它最初的模样,不过,在山西侯马的金代墓穴中还依稀见到它的影子,它用4根立柱,顶着一个大方顶子,方方正正,四面开敞,古人称之为“舞亭”。

时至元朝,元杂剧的发展一枝独秀,狭小漏风的舞亭被砖木结构的舞楼所取代,位于山西临汾魏村牛王庙的元代古戏台就是这样的一座舞楼,这座戏台重建于元至治元年(1321年),前、左、右三面空口,宽敞开阔,音响效果极好,演出的时候,在两根辅柱前悬挂帷幕,将戏台分割为前台后台,它是我国戏曲艺术演变的重要佐证。

从山西洪洞广胜寺戏班坐场的壁画我们得到了印证,画中有一后台掀幕窥视者,这表明了有后台的存在,同时也说明在元杂剧鼎盛时期已经有了较完备的舞台。

戏台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单状舞台,一种是双状舞台,另有一种是三状并联式舞台。

双状式戏台的前后相对独立,它的起源主要由于南北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南北两地因时代的发展而来往增多,南来剧种在北方上演,方言较重,北方人很难听懂,因而演员表演更多依靠眉目传情,动作表意,双状戏台在分离出后台的同时,也使前台凸现出来,变得宽畅亮丽,即使方言听不明白,动作和神情也可以一目了然。

三状并联戏台是在单状戏台的基础上两边各加一个耳房而成的,使后台的底盘进一步扩大。现存山西晋城贺坡村的五帝庙戏台,是三个联体建筑高架于院门之上,又在东西两侧搭起了二层绣楼,一楼是戏班的下榻之处,二楼为观戏者的看楼。从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明朝末年戏剧艺术兴旺,演出规模更加完备,扩充后台能有足够的地方安放戏装和道具,寺庙的厢房成为演员的公寓,神、人同处一处,不能不说是反封建礼教思潮下人的觉悟的一种流露。

山西的古戏台,历经宋、元、明三代的积累演进,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完整的式样,它是我们研究古典戏曲演出的活标本。

山西的古戏台历经了风风雨雨,时至清代,戏剧的种类越来越多,工匠和手艺人们也运用奇思妙想,把戏台建造得多姿多彩,千形百态。

有些戏台因地势不同,建造得出奇制胜。地处山西高平的沟村有一座空心戏台,戏台神庙相对而视,与东西厢房围成一处大院,大院地处全村的心脏地带,是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戏台处于往来行人车马的必经之路,于是凿开了一条通道,方便平时的过往行人,每逢唱戏时,便在台上横着搭起木板,既能过人又可以唱戏,这种空心活动戏台,在北方寺庙中十分少见。

此时的古戏台建造已颇具规模,它不再是简单的房顶和几根立柱,而是造型富于变化,建造结构也更趋复杂。

山西万荣庙前村建有3座互为联络的“品”字形戏台,前面的一座戏台与庙的山门浑然一体,平时是山门的过道,演戏时在榫洞里插上木杠,搭上台板,立刻就成为戏台。在它前面40米处,又有两座戏台并排而立,这两座戏台顶部相连,下有通道,与前一座戏台呈“品”字形布局。这三座戏台,立在古老黄河的岸边,面向直上青天的秋风楼,每逢庙会,3个戏班一同前来唱戏,在人们热烈的喝彩声中,黄河滚滚的波涛之声连同3座戏台上一同敲打的鼓乐声,雄浑激烈,那真是一种声势浩大、气势磅礴的恢弘景致。

在戏台尺度的演变中,从宋到清,山西的古戏台也有其独特的规律。山西临汾东羊村的东岳庙戏台始建元代,它是典型的四方形,台的进深与台口的宽度都是7.7米,顶部为装饰性的方形斗拱,既富于造型变化,还能使雨水分流。像这类的方形戏台,还有山西翼城县曹公村四圣宫戏台,山西临汾魏村牛王庙戏台,山西永济董村三郎庙戏台等。

在元代戏台中,也有些例外的现象,与其他戏台相比,山西翼城乔泽庙戏台,台口和进深都在10米左右,从尺度上讲,可以算得上是元代戏台中的极致。山西石楼殿山娘娘庙戏台,尺寸又非常小,台口和进深都只有5米左右,称得上是元代戏台中的精品。这两座戏台之所以超越常规、与众不同,是由于这两座戏台是在宋金时期旧有的台基上重修的,外形已是元代戏台,台基仍是旧时建制,而宋金时期的戏曲发展并未规范化,在表演动作上不讲究严格程式,因而戏台的尺寸自然也就未能统一。

进入明朝,原有的台口尺度已无法满足很多观众看戏的要求,于是,台口放宽,以方便更多的观众看戏,戏台也随之由方变长,这样,明代戏台便由元代戏台的正方形变为长方形。台口的加长尺度是由当时的演出情况所决定的,当时南北文化进一步融合,元杂剧中一人主唱的老规矩已被打破,一出戏里有了多人主唱、分唱、轮唱、合唱等规格,而且既有武术套路,又有载歌载舞。

时至清代,戏台中的一部分向着两极分化的方向发展,除了建造金碧辉煌、装饰华丽、气势非凡的皇家戏台外,与宫廷戏楼相反的是尺度小巧、造型别致的家院戏台,这种戏台十分精致,台面一般不过丈余,反映出家庭的殷实与富有。清朝的达官贵人为追求享乐,显示荣耀和附庸风雅,往往在自己的朱门大宅之中建造属于自家所有的戏台,这种戏台的尺度,只能供家庭之中唱堂会所用,故而限制了演出的规模,说到底,这是戏台发展走入畸形化的一种表现。
全国元代以前的舞台屈指可数,而山西宋、金、元时期的舞楼就有十余座,其姿态各异,气势雄伟,使浏览者叹为观止。

太原晋祠明代戏剧舞台

侯马金董氏墓戏台模型

运城百戏楼

临汾魏村元代戏剧舞台

临汾东阳元代戏剧舞台

戏台的尺度作为建筑中的重要因素,不仅展示了戏台自身空间建造的关系,还为戏曲艺术的演变发展及社会历史的进程作了重要的注脚。

古戏台盛载着文化,散落在三晋古地的每个角落,哪个村、哪个镇,如果有一座戏台,就像是有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村镇的富有,人们的兴旺,文化的繁荣,从建立戏台中得以显现。古老的黄河孕育了灿烂的戏曲文化,而承载这如黄河流水一代一代永不停息的文化的,是那历尽沧桑的古戏台,古戏台在历史的变迁中默默地注视着人世间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它留给我们的是那沉重的、难以说尽的历史。

③ 关于乐平的古戏台的作文600字的开头

乐平素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之称,该市古戏台为“中华一绝”,现存412座。她们灿若星辰,遍布全市农村各地,其中宋明各4座,清代70余座,民国时期的60余座。最早的是后港镇菱田村的皋二公戏台,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距今已有880多年的历史。古戏台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按属性分,有祠堂台、庙宇台、会馆台、宅院台和万年台;按功能分,有晴台和晴雨台;按结构分,有木质结构台、石质结构台和石木混合结构台。无论何种戏台,其造型之雄伟,气势之恢宏,工艺之精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以镇桥“浒崦戏台”最为着名。乐平古戏台是熔建筑、工艺、雕塑、美术和文学于一炉的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和国内外罕见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观赏价值已引起国内外众多的新闻媒体、专家学者和广大游客的普遍关注与浓厚兴趣,近年来海内外有40家新闻媒体对她作了专题报道。乐平古戏台具代表性的有:
(1)涌山昭穆堂祠堂台 涌山昭穆堂祠堂台建于明崇祯年间。三间四柱歇山式。戏台简约古朴、精致灵巧,“工艺之精细,建筑之宏伟,堪称鬼斧神工矣”。该台是我市古戏台中年代最久远的戏台之一,因而弥足珍贵。
(2)项家庄五桂堂祠堂台 项家庄五桂堂祠堂台建于清雍正庚戊八年(1730年)。重檐三翘歇山顶,三间四柱三凤楼式。戏台正面与祠堂对视,戏台背面不倚联大门,巧妙改变了明末清初祠堂戏台一律倚大门的定制,丰富了这一历史时期戏台与祠堂在格局上的审美情趣。
(3)车溪敦本堂戏台 车溪敦本堂戏台属祠堂戏台,坐落在涌山镇车溪村朱氏宗祠敦本堂内,属明清时代古建筑,始建于清干隆丙寅十一年(1746年)。三间四柱三凤楼式。重檐双戗歇山顶。戏台额楼层次丰厚,雕镂精细,不仅戏台隆重精美,气势恢宏,而且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功能复杂,堪称饶徽二州祠堂戏台之代表。
(4)南岸双面台 南岸双面台清隆三十八年始建为祠堂单面台,后改为双面台。三间四柱三凤楼式,重檐三翘歇山顶。该台以气势大、雕工精、装饰美,一时显赫乐平市郊。
(5)浒崦名分堂双面戏台 浒崦名分堂双面戏台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3年)。双面台,当地人称为“晴雨台”、“鸳鸯台”。晴台三间四柱三凤楼两硬山,重檐双翘歇山顶。戏台里外遍布戏台人物故事百余幅,雕镂精致,装饰豪华,放眼望去,一派金碧辉煌、美仑美奂。雨台呈敞口伸出式,悬山顶,整体气势与繁华程度虽不及晴台,但倒显几分典雅、秀美与别致。
浒崦戏台以“建筑奇巧复杂装饰豪华艳丽”着称,属乐平古戏台精品中之精品。
(6)戴村上房、中房戏台 戴村上房戏台,古瓷串脊,绿瓦盖顶,鳄鱼充顶,屋脊中央由大小褚砂古瓷坐中,四个檐角系有微风响铃,恰似正在腾飞的雄鹰,发出锐耳叮当之声,回荡全村,十分宏伟壮观。台中别出风格的精巧雕艺,金碧辉煌,麒龙顶上的飞檐让人叹为观止!中堂正中一块镀金横扁“以古为监(金监)”四个大字金光闪闪。据县史记载,此戏台名盖阳河。 戴村中房戏台,建于道光十四年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戏台属砖木结构,坚固耐久,雕工独特,梁、 壁、沿上都雕有戏文人物,龙凤花鸟,精工细作,技艺超凡,虽经岁月沧桑一百七十多年,大部分仍保存较好。戏台四角腾空而至,每角悬挂一个两公斤重的铜铃,风吹铃动,响声悦耳。
(7)坑口万年台 坑口万年台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后在改建中成功地将双面台变成万年台,因与浒崦戏台近乎相象,有乐平戏台“姊妹双芭”之美誉。
(8)韩家万年台 韩家万年台为民国十年(1921年)动工,越七年油台告竣。三间四柱两檐两金一楼式,硬山屋顶。戏台虽无飞檐翘角,然以其构架奇巧,雕工精细,通体施金而翘楚于乐平东南乡之一隅。
(9)观峰张家万年台 张家万年台为民国三十年代建造。五间四柱五凤楼式,重檐三翘歇山顶。戏台檐翘、阁罩依次向前推出,曲折有致,使得屋面轮廓线与额楼层次感极其丰富。
(10)横路万年台 横路万年台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956年依原样于原址翻新重建。此台品味甚高,整体造型优美典雅,结构比例缜密匀称,是万年台中不可多得之精品。
(11)南界首万年台 南界首万年台始建于清干隆年间,1982年改建。五间四柱五楼两硬山式,重檐三翘歇山顶。屋顶层层叠叠,峥嵘嶙峋,虽采钢筋混凝土结构,却为乐平较早成功模仿大木作镶嵌雕件的万年台之代表杰作。

④ 晋商古戏台有文字介绍吗

有。
说起山西说起山西风物,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煤炭、陈醋、晋商等词语。除此之外,那些星罗棋布的古戏台,却默默无闻地藏在乡野。山西现存金、元、明、清古戏台三千多座,数量占全国古戏台的五分之四。戏曲已经没落,但古戏台身上的华彩从未消失—在山西人心中,戏台曾是他们无法离开的精神圣地。山西地方剧种多达52个,至今流传着四大梆子和各种朴实古拙的地方小戏,保留着元代杂剧的遗音。因为戏曲文化繁荣,山西各地有了星罗棋布的乡间戏台。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的汤帝庙戏台至今还延续着每年一度的庙会传统。庙会上,人们在祭祀神灵的同时,少不了要请戏班在古戏台上演出几场大戏。
高平市王报村的二郎庙戏台是目前存世的金代戏台中格局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一座。该戏台于2003年被发现,年代被文物专家确定为1183年,比山西临汾牛王庙的元代戏台早了110年。这张摄于十几年前的照片上,戏台屋顶的灰瓦多数已经脱落,斑驳的墙壁保留着800多年前的面貌。
明末,神庙戏台两侧出现了一种新建筑—双层看楼,底层充当厢房,上层则是专门的观剧场所。这种看楼的出现,也是对双层门楼式戏台的适应。明代以前,戏台多为单层建筑,双层门楼戏台一层可做办公之地,也可以提供公共活动空间;二层为演出场所,舞台两侧的厢房可供演员化妆使用。

⑤ 戏台为什么可以建在祠堂大门口外

戏台

是戏曲演出的专门场地,从最早出现的“露台”到金代三面观的戏台,至元代,戏台分前后场已经非常普遍,这是戏曲完全成熟的重要标志。它的出现与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戏曲艺术的兴起和演变。

祠堂的对面总有一个重要的建筑物——戏台。为什么在祠堂的对面设置戏台?那是古人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表现,古人希望通过文艺的形式给以人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劝导,使其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道德教化。再看现在的社会,媒体对歌星、影星,哪怕一点小小的新闻,都炒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对于那些善德善行却宣讲得甚少。这种对比就能使我们对现在社会风气一落千丈的原因一目了然。

在宗族文化兴盛的地区,不仅祠堂的香火鼎盛,每逢祭祀和赛会,几乎都要演唱当地的地方戏曲,所以戏台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建筑。加上乡村宗族的攀比斗富以及流行于当地乡村的“攀华宗”习俗,以及风水术的说法,认为戏台可以镇邪、驱邪,都使得戏台在乡土社会中的盛行。

故而戏台的布局经常和祠堂、寺庙等古代的公共空间紧密配合;并且,为了观赏的需要,戏台经常采用减柱造和移柱造,挪动前端金柱的位置来满足使用功能。

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江西省乐平市镇桥镇浒崦村“名分堂戏台”位列其中。

名分堂为程氏宗祠,坐北朝南。名分堂为两进式宗祠建筑,前后依次为戏台——天井、两廊—享堂。戏台为宗祠的组成部分,位于宗祠的前部,戏台之后为天井、廊、厢楼,再后即为享堂。侧廊两层,楼上为女性观戏台。表现出鲜明的程朱理学的特点。

戏台是遍布大江南北的建筑,可以说有乡土的地方,就有戏台。面对“乡村振兴”和“复兴传统文化”的发展方针,我们不仅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除了对文物古迹各构成要素的保护,还须考虑对整体的城镇历史景观的保护,同时也应保护、延续仍保持活力的文化传统。

⑥ 古戏台前面为什么有围墙

保护该建筑。古戏台是指山西古戏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样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华丽的承载者,前面有围墙是为了保护该建筑而建造的,可以阻挡游客上前观察,防止一些没素质的人在该建筑周围乱涂乱画。

⑦ 郴州的文化遗产

嘉禾民歌是郴州嘉禾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遗产,它集诗、歌、舞、剧于一的综合体,既是倾诉妇女情感的抒情长诗,又是反映妇女婚嫁习俗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歌舞剧。现已搜集整理的民歌、民谣2369首,有伴嫁歌、情歌、劳动歌、生活歌、儿歌等。

汝城香火龙起源于庆贺丰收、祈福祛灾的图腾信仰,特定于每年春节的正月至元宵节期间夜晚隆重举行,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集中表达了人民追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祛邪消灾的美好愿望,蕴含了尊敬祖先,追求进步,遵礼崇教的文化底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综合艺术活动。

昆剧(又名昆曲)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被称之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与古希腊悲剧和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是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极高的声誉。

(7)古戏台有什么样的文化遗产扩展阅读:

民族文化:

郴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全国56个民族中,郴州辖区内有27个民族,民俗资源丰富,地域特色独特,既有美丽动人的传说,古老质朴的民间戏曲,又有巧夺天工的民间工艺,如傩戏傩舞、安仁赶分社、瑶族盘王节、伴嫁哭嫁歌、香火龙、元宵花灯及遍布农村各地的赶圩场等。

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汝城香火龙,起源于庆贺丰收、祈福祛灾的图腾信仰,特定于每年春节的正月至元宵节期间夜晚隆重举行,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集中表达了人民追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祛邪消灾的美好愿望,蕴含了尊敬祖先,追求进步,遵礼崇教的文化底蕴。

嘉禾民歌是郴州嘉禾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遗产,它集诗、歌、舞、剧于一的综合体,既是倾诉妇女情感的抒情长诗,又是反映妇女婚嫁习俗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歌舞剧。现已搜集整理的民歌、民谣2369首,有伴嫁歌、情歌、劳动歌、生活歌、儿歌等。

戏曲文化:

郴州传统文化艺术厚重,仍广为流传的戏剧有:昆剧、祁剧、京剧、越剧、花鼓戏、花灯戏、皮影戏及杂技等,其中尤以昆剧最负盛名。昆剧(又名昆曲)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被称之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与古希腊悲剧和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全国六大昆剧院团中郴州占有一席的湖南省昆剧团,成立于1964年,是中国文化部确立为全国专业昆剧保护院团之一,在充分吸收郴州地方戏曲、语言和民情风俗的基础上,其创作、演出的《雾失楼台》、《荆钗记》、《彩楼记》等昆曲被列为经典剧目。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郴州

⑧ 乐平古戏台怎么样

走进赣剧之乡--江西乐平,人们会发现一个奇特的文化景观,这里分布着412座造型优美、风格各异的古戏台,因其数量众多、艺术绚丽、风格独特而被建筑专家誉为“中华一绝”和“江西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乐平也因之被称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
乐平古戏台,是指中国江西景德镇乐平市内所保留大量古代戏台,主要用于演出赣剧用。乐平市保存有400多座古戏台。主要为砖木建筑,可以分为宅院台、庙宇台、会馆台、祠堂台和万年台五大类。
为什么一个面积只有1973平方公里的乐平市,方圆百里的村庄里有这么多、这么精美的古戏台?从由政协乐平市委员会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倾力打造的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图书《中国乐平古戏台》画册(中英文对照)中可窥一斑。
乐平处于赣东北山地向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居民多是唐末动荡后由四方迁移而来,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移民们既带来了强烈的生存愿望,也带来了四方文明。定居下来的人们不断奋斗、碰撞,也不断交往、交融,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也能拿得出去的独特的戏曲文化、民俗文化。
有了戏曲演出,戏台便应运而生。赣剧的演出活动在乐平城乡盛况空前。有民谣曰:“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见谁都有气,一月不看戏,做事没力气”,这是对乐平人赣剧情结的真实写照。乐平镇桥等乡镇在乐平素称“赣剧之乡”,着名的“乐平腔”又称“高腔”,是历史上赣剧的主要支派。
随着赣剧在乐平的形成和发展,乐平古戏台也相继出现和增多,逐渐成为与赣剧血肉相连且并驾齐驱的独特建筑艺术。与辉煌灿烂的赣剧相比,古戏台建筑更是灿烂辉煌。一座座精美绝伦的戏台,演尽了千古风流。
乐平古戏台是江南近古乡土建筑的典型模式,均为砖木结构,既兼庑殿式建筑的庄重,又寓楼阁式建筑的灵巧。枋昂斗拱层层叠叠,遍布木雕戏文,其中梁的图饰多以文武天官、满堂福、九老天官、万寿图为主题,枋的图饰则以狮子木雕为主,如九狮过江、五狮抢宝等,敷金施彩、极尽豪华。屋脊中央矗立着一串叠起的红黄蓝数色彩瓷宝顶,一组方天画戟直指云天,不仅是戏台的主要标识,而且寓含了老百姓镇邪驱灾保平安的美好愿望。
屋脊的两端分别饰有造型优美的鳌鱼,正面上方都有做工精致、直冲云霄的飞檐翘角,使戏台在端庄中显露出冲天豪气,这种造型在中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戏台天棚中央缀有十分考究和华丽的藻井,藻井有方形顶和圆形的穹隆顶,主要起拢音和反射音的作用,藻井及其以下空间,是戏台最中心部位,其中藻井象征着天,戏台面代表地,天地合一#,构成了演绎生、旦、净、末、丑的特定艺术表演空间。
乐平十大古戏台,具代表性的有:
浒崦古戏台,是指中国江西乐平市内保存比较好的古代戏台之一!主要用于演出赣剧用。目前乐平市保存有400多座古戏台。主要为砖木建筑,可以分为宅院台、庙宇台、会馆台、祠堂台和万年台五大类。
(1)涌山昭穆堂祠堂台
涌山昭穆堂祠堂台建于明崇祯年间。三间四柱歇山式。戏台简约古朴、精致灵巧,“工艺之精细,建筑之宏伟,堪称鬼斧神工矣”。该台是我市古戏台中年代最久远的戏台之一!因而弥足珍贵。
(2)项家庄五桂堂祠堂台
项家庄五桂堂祠堂台建于清雍正庚戊八年(1730年)。重檐三翘歇山顶,三间四柱三凤楼式。戏台正面与祠堂对视,戏台背面不倚联大门,巧妙改变了明末清初祠堂戏台一律倚大门的定制,丰富了这一历史时期戏台与祠堂在格局上的审美情趣。
(3)车溪敦本堂戏台
车溪敦本堂戏台属祠堂戏台,坐落在涌山镇车溪村朱氏宗祠敦本堂内,属明清时代古建筑,始建于清干隆丙寅十一年(1746年)。三间四柱三凤楼式。重檐双戗歇山顶。戏台额楼层次丰厚,雕镂精细,不仅戏台隆重精美,气势恢宏,而且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功能复杂,堪称饶徽二州祠堂戏台之代表。
(4)南岸双面台
南岸双面台清隆三十八年始建为祠堂单面台,后改为双面台。三间四柱三凤楼式,重檐三翘歇山顶。该台以气势大、雕工精、装饰美,一时显赫乐平市郊。
(5)浒崦名分堂双面戏台
浒崦名分堂双面戏台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3年)。双面台,当地人称为“晴雨台”、“鸳鸯台”。晴台三间四柱三凤楼两硬山,重檐双翘歇山顶。戏台里外遍布戏台人物故事百余幅,雕镂精致,装饰豪华,放眼望去,一派金碧辉煌、美仑美奂。雨台呈敞口伸出式,悬山顶,整体气势与繁华程度虽不及晴台,但倒显几分典雅、秀美与别致。浒崦戏台以“建筑奇巧复杂装饰豪华艳丽”着称,属乐平古戏台精品中之精品。
(6)戴村上房、中房戏台
戴村上房戏台,古瓷串脊,绿瓦盖顶,鳄鱼充顶,屋脊中央由大小褚砂古瓷坐中,四个檐角系有微风响铃,恰似正在腾飞的雄鹰,发出锐耳叮当之声,回荡全村,十分宏伟壮观。台中别出风格的精巧雕艺,金碧辉煌,麒龙顶上的飞檐让人叹为观止!中堂正中一块镀金横扁“以古为监(金监)”四个大字金光闪闪。据县史记载,此戏台名盖阳河。 戴村中房戏台,建于道光十四年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戏台属砖木结构,坚固耐久,雕工独特,梁、 壁、沿上都雕有戏文人物,龙凤花鸟,精工细作,技艺超凡,虽经岁月沧桑一百七十多年,大部分仍保存较好。戏台四角腾空而至,每角悬挂一个两公斤重的铜铃,风吹铃动,响声悦耳。
(7)坑口万年台
坑口万年台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后在改建中成功地将双面台变成万年台,因与浒崦戏台近乎相象,有乐平戏台“姊妹双芭”之美誉。
(8)韩家万年台
韩家万年台为民国十年(1921年)动工,越七年油台告竣。三间四柱两檐两金一楼式,硬山屋顶。戏台虽无飞檐翘角,然以其构架奇巧,雕工精细,通体施金而翘楚于乐平东南乡之一隅。
(9)观峰张家万年台
张家万年台为民国三十年代建造。五间四柱五凤楼式,重檐三翘歇山顶。戏台檐翘、阁罩依次向前推出,曲折有致,使得屋面轮廓线与额楼层次感极其丰富。
(10)横路万年台
横路万年台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956年依原样于原址翻新重建。此台品味甚高,整体造型优美典雅,结构比例缜密匀称,是万年台中不可多得之精品。
更多关于乐平古戏台怎么样?,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0c82931615732077.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⑨ 古戏台的建筑格局是什么样子的

整个古戏台呈“凸”字形,分前、后台、厢3部分。8根一抱粗的大木柱支撑着整个戏台,宽敞的舞台在前面,演员的化妆室和休息室在后面,布局合理、规范。戏台雕梁画栋,并写有工整的对联。

如第二道的台柱上就刻有令人叫好的一副对联:

闻其声乐则生矣,不妨既竭耳力;观其色入焉瘦哉,必须继以心思。

屏风中镶有“可以兴”3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凝练地道出了戏台当时起到的作用。后台的左厢房门楣上,写着“飞燕”,右厢房门楣上写着“惊鸿”。

门楣上端各有一画,分别是《古松寿鹤图》和《梅花鸟语图》。前台的天花板中央又有一幅画,为《双凤奔月图》。走进戏台,这些书画作品令人目不暇接,给人以高雅的艺术享受。

⑩ 浅谈古戏台历史价值

凝结着民众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地方演剧文化的重要载体

阅读全文

与古戏台有什么样的文化遗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9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7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1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3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8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7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8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