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文化造就什么人

文化造就什么人

发布时间:2022-11-21 04:33:30

㈠ 文化对人生活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作用: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3、文化塑造人。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爱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优秀的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的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诗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优秀文化为人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㈡ 中华传统文化造就怎样的中国人

中华传统文化造就怎样的中国人
----- You are the result of the culture that impacts you.

㈢ 文化属性决定了人的命运!强势文化造就强者 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转】

(注意:以下文章中所引用的个别词汇只是为了方便说明主题思想,例如:“强者”并非是指那些自强、坚强的人,在此文中多有贬义,“弱者”并非是歧视那些真正的弱者,而是指弱势文化中相对意义上的弱者,可能有不当之处,望读者自行体会个中含义,勿要生疑,也请别误解)

“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以做人、对事的诚实支配自己的价值取舍,尊重客观规律,做一个懂得尊重自己内心、尊重客观规律的觉者。文化属性决定了命运,一个人对任何知识和理论,只有自己用心地觉到、悟到,才能有所为;对于个人来说,文化属性就是认知态度、价值观、人生观、思辨能力。

一、弱势文化

什么是弱势文化?自我麻木的文化就是弱势文化,其特点为:服从、依赖、麻木。

弱势文化的形成需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失望阶段、对抗阶段、妥协阶段、麻木阶段

1、失望阶段

失望阶段是在经历初次失败以后,无视于规律,再次进取不成,最终失望,这个阶段提供了弱势文化孕育的土壤。

失败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社会的人尤为正常,那时的我们还不知道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规律这种东西。因此这个阶段还看不出来个体最终是走向弱势文化还是走向强势文化,一切都只是尽情的体验而已。这个阶段几乎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

2、对抗阶段

对抗阶段是在经历多次失望以后,对抗于规律,多次对抗不成,最终绝望,这个阶段推动了弱势文化的最终形成。

这个阶段的对抗其实也是无奈的事情,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失败得多了就会有些懊恼,这一懊恼就极有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我们在潜意识中会想着去对抗规律,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宁愿把这种行为叫做“上进心”,因为渴望成功是人的天性,此时的对抗不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这也是大多数人会经历的阶段。

当然会有一部分人,我们姑且叫他“聪明人”吧,这部分人会跳过这个阶段,直接进入下一个阶段。这部分人里面又分为两拨,一拨跳入了妥协阶段,另一拨跳入了觉醒阶段。后者我们可以理解为比较有先知先觉的人。

我特别想要强调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会长期停留或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的人,尤其是后者可以说是特别不幸福的人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国的“人定胜天”的曲解,总有不少的人以为自己可以战胜大自然,可以征服高山、海浪、地震,可以控制别人、控制一个群体,等等等等,无限的高估自己的能力,无限的看高自己的价值,这便是“妄”了。“虚妄之心”一起,便“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失去本真,便少了诚、少了信,“灵性”也渐渐消磨,最后如同机器一般,只有机械似的逻辑应变,而无灵性般的生生不息。

“人定胜天”之本义是说人能认知自然的规律,最能学会如何顺应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来使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今天的我们其实最缺的就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何谓敬畏?敬是对自然造化的认知,进而内心升起尊敬之情,因为这般造化上达宇宙,下至一个星球、一个社会、甚至是一个人的命运,怎能不令人尊敬?畏是当认知了自然的造化之道,知“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知万灵之生死无非一瞬间,知“沧海桑田”、知“海枯石烂”,怎能不令人畏惧?

故而,有了敬畏之心,自然知道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也自然能在这个阶段少些时间停留,因为停留在这个阶段的时间长短决定着一个人所受痛苦的多少。至于为什么要停留那么久,大概是因为当事人觉得自己能够控制一个人、控制一个团体、或征服一座高山、征服一个社会吧

3、妥协阶段

妥协阶段是在经历多次绝望以后,妥协于强者,多次妥协成性,最终服从,这个阶段滋养了弱势文化的生存生长。

人世间,最容易做到的事情莫过于“妥协”二字,因为这不需要任何的付出、也无需承受心灵的恐惧,只需低下头来便好,所以这是最为“省事”的做法。但这种做法“省事”却不“省心”,为什么不“省心”?因为这得需要你忍受着心灵的不愉快,承受着无边无尽的痛苦,这种痛苦不像是失恋那般心如刀割,更像是一个人买不起房的“长久的隐痛”,一个人不会因为买不起房而想要轻生,只会因为买不起房而不停的懊恼、叹息,偶尔看到别人都有房住的时候,或者因为自己租的房房租涨了而又不得不搬的时候,那是种隐隐的痛,是一种阵痛,但痛过便好,好了又痛,正如租好了新房,慢慢的开始忘掉自己之前因没房而伤感,过了一段时间,房租又涨了,便又开始了新的阵痛。

妥协本质上讲是“低估了自己的智慧”,以为自己没有能力认知和运用规律。但实际上,人之为人,俱有灵性,只要有灵性,则不缺乏智慧及增长智慧的能力。这个社会在无形中教导了我们“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强者可改天换地,弱者则贱如蝼蚁”,因此强者可“为所欲为”,弱者则“苟延残喘”。我无意挑起“强者”与“弱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样于两者都没什么益处,但这种“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对抗与成见是我们需要深思的地方:是谁界定了“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定义?是谁发扬了“强者”与“弱者”之间必须要对抗的文化?又是谁揭示了“强者”与“弱者”之间不能互为转化、互为提携、互为融合?仔细想想,好像是我们自己。因为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被贴上了“卑贱”或“高贵”的标签。很多时候,一种身份的自我认同要比社会给他的定义更为残酷、更为悲哀,我们老是喜欢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却忘了贴标签的人,忘了我们也有撕标签的能力,忘了那些标签背后的那个“我”。

这个阶段与强势文化的“觉醒”阶段看起来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妥协本质上是“放弃自己的信仰,接受强者的信仰”,而觉醒本质上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增加新的信仰”。放弃信仰是为逃避内心的良知,接受强者是为了利用强者的力量继续对抗;坚守信仰是为坚守自己的良知,增加信仰是为了根据天道改善自己的信仰。因为不是所有的信仰都是好的,便有了改善一说。

所以这个阶段本质上还是一种变相的对抗,找一个强者,讨好他,利用他的力量为己所用。到达这个阶段,弱势文化基本上就形成了,因为只要妥协了就意味着“低估了自己的智慧” ,给自己贴上了“弱者”的标签。当这样的人变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开始相互传递“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观念,慢慢的便形成了一种文化,我们姑且将这种文化称为“弱势文化”

4、麻木阶段

麻木阶段是在经历多次服从以后,依赖于强者,多次依赖成性,最终麻木,这个阶段将弱势文化推向了新的顶峰。

一旦经历过妥协阶段,到达这个阶段几乎是毫无悬念的事情,因为妥协得久了,便麻木了。当然,也有人从妥协阶段飞跃到觉醒阶段,这部分人是幸运的。

麻木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网络一下“麻木,指身体某部分感觉发麻甚至丧失感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不灵敏”。这个解释是合理的,但不全面,麻木是“对已知逻辑之外的事物反应不灵敏,对已知逻辑之内的事物反应灵敏”,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机械式的反应”,就是一切的反应都是有规律的、都是被提前设定好的,不管是 5 年还是 10 年,他的反应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真是“十年如一日”。这样的生活很单调,单调到没有任何的乐趣,单调到为了生存而生活,而忽视了生存之外的意义。

“机械式的反应”有一个最大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当他碰到一个在逻辑习惯之外的事物时,即便这事物关系到自己的良知,关系到自己的荣辱,他也不会采取任何行动,甚至在心理上都不会有任何的起伏。例如:有人看到老人在马路中摔倒,他第一意识是会想到如果我去扶他,万一他讹我怎么办。这个时候,逻辑机械性的利益权衡反应会战胜内心的良知。可是,你能说这个人没有良知吗?你能仅根据这个人就判定他是个坏人吗?不一定。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即使是十恶的人,只是人一旦麻木了良知就会被埋葬起来,显现出来的只有利益的计较,只有内心的偏私,只有日渐的贪、痴、妄。

在如今盛产麻木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必要找回原本属于自己的良知,找回自己的灵性,根本之法就在于“戒贪弱念,消痴疗心,去妄存慧”,走出认知障,脱离执守碍,进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实的了然万事万物的本真,如实的观照自己的内心,概言之为“返璞归真”。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灵性,生活该有多么的无聊,总不能让一个机器去观月赏花、看雪听雨,还要傻傻的问它“你觉得美吗?”,然后它很“聪明”的回了句“你说美就美”。

这个阶段要飞跃到觉醒阶段是有可能的,但要比上一个阶段难得多,这取决于个人的决心,也取决于对的机缘。

麻木可是说是弱势文化发展的顶峰,就是说已经发展到极致了。如果再发展下去,可能就是沧海桑田了,这一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意识到。

二、强势文化

什么是强势文化?自我觉醒的文化就是强势文化,其特点为:觉醒、顺应、应用。

强势文化的形成需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失望阶段、对抗阶段、觉醒阶段、应用阶段

1、失望阶段

失望阶段是在经历初次失败以后,无视于规律,再次进取不成,最终失望,这个阶段提供了强势文化孕育的土壤。

和弱势文化一样,强势文化也需经历这个阶段,并且在这个阶段看不出与弱势文化有任何的区别。由此可见,就这一点而言,无论是强势文化还是弱势文化,他们的起点都是一样的,不存在谁比谁条件更优的情况。

有人反驳说: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比别人有钱,这些人岂不是拥有更好的条件来向强势文化方向发展?

恩,这个问题提得好,并且也是很多人的困惑,金钱与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少基本成正比关系,并且也只是大概率的可能,不排除有变数的情况。但是金钱与文化却构不成正比的关系,有关联,但是关联性不大,更与强势文化的形成关系更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如果你认真的读完此文,便会明白为什么关联性不大了。这里的文化不是指诸如学历、证书、文化水平之类的东西,如果非要这样理解下面的文章便没有必要再看了。

2、对抗阶段

对抗阶段是在经历多次失望以后,对抗于规律,多次对抗不成,最终反省,这个阶段推动了强势文化的最终形成。

这一阶段与弱势文化的对抗阶段也是一样的,同样看不出来个体在这一阶段到底是属于强势文化还是弱势文化。但是一般性而言,强势文化在这个阶段的对抗性反而更强一些,也就是说那些属于强势文化的人在这个阶段更具有反抗性,这源于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所畏惧的勇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见一些特别叛逆的孩子往往长大以后反而比较有成就。但这并非属于普遍性的情况,不要被误导。换句话讲,这些品质在弱势文化的这个阶段里也是存在的。

值得一提的时,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会经历这个阶段就直接跳到下一个阶段的,这部分人可能有条件的使然、也可能有悟性的使然,不一而足。

但在这一阶段与弱势文化有一点不同的是,强势文化在对抗阶段的中后期会有一个不断反思、反省的过程,会总结自己为什么总是失败,会改进对抗的方式,这种改进的过程便有可能会促使自己向觉醒阶段发展,为什么这样讲?很显然的即便是改进了对抗的方式,仍是不可能打破规律的,因为在这个阶段他连规律是什么都不知道,如何打破?但是他在不断改进、不断对抗的过程中会磨砺自己的心性,磨平自己的棱角,会建立起基本的道德和信仰基础,因为这种基本的道德和信仰基础是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建立的,所以稳定性更好,更不容易被外界所影响,这些都为自己向觉醒阶段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但请注意此时也仅仅是可能,如果最终无法过渡到觉醒阶段则极大可能会向弱势文化方向退化。有时候进退就在毫厘之间,但就是这毫厘之差便高下立判。

一般情况下,我建议不要在这个阶段停留太长的时间,因为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让人耳聋目盲,无法本真的看待事物,迷失在困顿与痛苦中,最后产生的只能是愤怒,愤怒越强,退化到弱势文化的可能性则越大。

3、觉醒阶段

觉醒阶段是在经历多次反省以后,觉察于规律,多次觉察体悟,最终觉醒,这个阶段滋养了强势文化的生存生长。

上一阶段的对抗对这一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往往对抗越是强烈觉醒的程度也就越高。这是因为在对抗阶段,人的性格、意识都有了极大的转变,少了几分戾气,多了几分和气,这都是为人处事必要的一些条件。有很多事为什么做不成,而别人却做成了?基于相似的条件之下,旨在有些人一直在变通,而有些人只会穷极,还美其名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如果一定要说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有什么最明显的区别,我觉得应该是在于“学习”这两个字,前者专注于“学”变通于“习”,概括之:修正自己的一言一行;后者专注于“苦”穷极于“靠”,概括之:上天为什么对我不公。当然,学习的方向也应与天道规律相近,否则也会退化到弱势文化。

这一阶段也有反省,只不过反省的程度更强,且此时的反省已经脱离了对抗,进入了“静思”,说是“静思”其实就是个体意识到自身是无法与规律抗衡的,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也无论对抗的时间有多长,规律就是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对抗没有任何的意义,只能退下来,进入“静”,而有了这个“静”才能更好的“思”。

所以,觉醒是有两方面的意义的:

一是认识自己: 分析自己以往的行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自己的性格、能力所存在的优势和缺陷,就是反省自身。

二是认识规律: 根据自己的经历、学识总结和发现来自人性的、社会的、自然的规律,需要说明的是这部分规律的总结因为是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印象最为深刻,很有可能就奠定了每个人独特的个性。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经历越丰富,觉醒的程度则越高,对强势文化的掌握也就越好,但这些都是建立在觉醒的基础之上的,也有经历丰富却发展为弱势文化的人,那是因此缺乏了觉醒的过程或觉醒的程度还不够。

以上内容是属于“觉”的,分为自觉和觉他。那什么是“醒”呢?“醒”就是根据自己的“觉”去改善自我、提升自我,也分为两部分:

一是自醒: 就是改善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发挥自己性格上的优势,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人际交往的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等等,改造自己,是为“有德”。

二是醒他: 就是更进一步的系统的学习人性的、社会的、自然的规律,这里的学习可以是从书本中、从能人中、从社会中去学习,去觉察这些规律,并深刻的体悟,这种学习体悟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将这些规律容纳成自身内在的一部分,成为自己独特的个性,是为“有道”。

所以这个觉醒的阶段最终使自己变成了一个有“道德”的人,“道”为自然、社会、人性的规律,“德”为顺应、运用这些规律的能力。

这个阶段的意义非常之重大,最终的成果也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会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格局、命运。每个人在这个阶段觉醒的内容、程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才使得不同的人对强势文化的运用有所不同,其成就也会不同。这与每个人不同的境遇和性格有关。

那是不是经历了这个阶段就一定会过渡到下一阶段呢?不一定的,这也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地方,就是觉醒了不一定就能应用。这里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觉醒的程度或者方向还不够,尚不能很好的应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自我感觉良好却失败的原因;另一种是觉醒了却无法承受,什么意思呢?例如当有些人知道了“人性本恶”的人性特征以后,颠覆了之前他对“人性本善”的认知,他接受不了这样残酷的事实,对规律的应用便无从谈起。

觉醒阶段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功晋级,有走火入魔的,有偏激执泥的,有自甘堕落的,有心灵脆弱的,有自视甚高的。。。等等等等,难以概全,所以有一段丰富但不极端的经历,有一个正常但不偏激的性格,对于觉醒阶段的晋级就有比较大的帮助的,可以达到有效的避险。当然,这些条件并不绝对。

那么,什么时候标志着自己可以过渡到应用的阶段呢?那就是自己成为了一个有道德的人,这里没有一个标准去量化什么情况下算是成为了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有,那这个标准只会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4、应用阶段

应用阶段是在经历多次觉醒以后,顺应于规律,多次顺应学习,最终运用,这个阶段将强势文化推向了新的顶峰。

能走到这个阶段的人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也是非常难得的。世间之人,“知道易,行道难”,要做到“知言易行”、“言行如一”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突破自己的知见障,需要突破自己的执守碍,还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同的人其道德、智慧的层次不同所能应用的程度也不同。

我们前面所经历的所有的阶段,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这一阶段的应用。应用不同于对抗、妥协,也不同于觉醒,但依赖于觉醒阶段的历练,应用是在掌握了规律以后利用规律达成自己的目标。重在“应”和“用”,“应”是分析现状制定相应的策略,并且策略应随着规律的变动而调整;“用”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实现最初的目标。最难的是“策略”、“调整”、“资源”、“可利用”,有策略就有高低,有调整就有适与不适、宜与不宜,资源有多少、优劣,利用有能利用和不能利用、有该利用与不该利用,这些条件的把握稍有不当则前功尽弃。

应用之道自古被视为高深、神秘的学说,其实没有必要,小到一个家庭的维系,大到一个国家的治理,无不是对规律的应用,故而每个人成就有高低,能找到自己的应用之道,快乐的生活,就是最大的“道”了。但如今快乐反倒成了奢侈品,这多与“无道”相关,此处的“无道”可不是大家理解的“无道”,而是指违背基本规律的生存方式,大家不要误解了我的意思。

应用之道涉及到对规律的应变、对规律的预测,甚至是对规律的引导,为免有人误入歧途就不细说了。但这些应变啊、预测啊、引导啊,这些方式方法又是通过了解规律本身学习到的。例如我们根据 24 节气的规律就可以知道,当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多学习、多实践、多积累,而不能太贪图享受、太注重交际关系。这就像一棵树如果在春天发芽过早,受寒气的侵略则会影响树的发育;太过于贪图阳光,则会导致树的根系不发达,不利于夏天的成长。

这个阶段同时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一开始可能对有些规律的认知出现误差,在应用的过程中误差必然会有所反馈,可能还会出现失败,这就需要调整自己的应用策略,通过调整,对规律的应用也就变得越来越完善。

可是即便是到了这个阶段,就一定会走向强势文化了么?同样是未必然。这得看对规律的运用如何。也有人因为无法应用规律而走向了一个极端,这个极端似魔、似邪,是弱势文化里的强者,但却不属于强势文化。

以上,我们通过这四个阶段彻底了解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异同,及产生的根源,对个体的影响。

㈣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什么是强势文化什么是弱势文化

所谓的强势 文化是指高素质,有智慧的人吧他所带领的人能站在高的地方,弱势文化是指文化基础不高所带领的人素质也不高当然想法也不多了

㈤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

01

在这段时间里,我自己一直在用心研读《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我深深地被这本书的一些内容所折服。

而且,我自己的一些思维方式,以及一些个人成长,也因为这本书的到来,我自己觉得提升很多。

我自己也在想,丁元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能够拥有如此丰富的见识,也拥有如此多的学识,不禁对他产生了深深地佩服之情。

而且他在这个角色里,所阐述的一些东西,足以让我领悟一生,并且得以改变。

今天,我的这篇文章,不谈小说剧情,也不谈论他们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只分享《遥远救世主》里面,丁元英所说的一些话,以及我此时此刻对于他们的感受。

其实,我以前从来没有那么认真地看过一本书。

而在今天,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认真看一遍就够了,而是看许多遍都有可能意犹未尽。

因为这其中的道理,足以让我学习一辈子。

02

在这里面,它有很多很多的金句良言,但我只摘抄丁元英所说的话,至于其他几个角色人物所说的话,我个人觉得都是其次。

闲话少说,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他的风采。

人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

其实这几句话,就是这本书的核心,也是作家豆豆想要给读者带来的信息:

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差别。

我个人觉得,她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部小说,揭示了现代社会所出现的一些情况,以及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别,究竟是什么。

而且她还生动形象地在后面的文章章节中,把这两个概念给深入,让我们读者看得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明白它们之间的真正差异。

关于这句话,就足以让我领悟一生了,因为当我掌握了强势文化的一些真正内涵,那我自己也可以学到更多,并且成长地更快。



对于这一段话,我体会不了它其中的道理,但是我也看过很多人,对于这句话的评价:

只要有人真正地理解和明白这句话,并且把它灵活运用出来,那么假以时日,这个人肯定可以功成名就。

其实我自己觉得,现在的很多电影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

比如《我和我的祖国》,它用了七个感人而又真实的故事,让我们大多数人的灵魂,得以抚慰。

并且也可以给我们增添国家荣誉感,社会责任感。

就仅仅凭借这两点,这部作品就肯定可以火爆起来,因为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是作为我们中国公民应有的质素。

还有之前上映的《中国机长》,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坐飞机,飞机上面的一些事情。

它是贴近我们的生活,而且是我们经常去做的一些事情。

而当飞机发生了一些故障,飞行员以及乘务员们的举动,以及乘客们的各种反应,也是很容易打动人心的。

它们都是很有市场的,因为它已经掌握了更高思维空间的文化密码,并且启迪了人的觉悟,震撼了人的心灵。



这简单的一句话,就把基督、道家和佛教的精义给概括了,你这个年龄不该有这样的学识。

这是王明阳临死之前,对于芮小丹的评价。

对于基督、道家和佛教,我没有过多地了解,但我仅凭这几个字,就能看出这里面的学问,是会有多么的渊博。

芮小丹能够在丁元英的影响下,得到启发。

那么,我觉得对于我这样“觉悟开明”的人来说,多读几遍这样的书籍,我个人的思维能力,思维层次,也是可以提升更高的水平。

对此,我深信不疑。

丁元英对于《流浪者之歌》的曲子,他的评价真的是刀刀见血,剑剑封喉,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

以他们三个各自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相比较,我觉得穆特是心到手没到,海飞兹是手到心没到,只有弗雷德里曼是手到心到。

心是愿望,神是境界,是文化、阅历和天赋的融会。

其实对于这一段,我自己原本不想写出来的,因为我也不懂音乐,更不懂里面的一些问题。

但我就是觉得他所讲的东西,很合情合理。

而且能够把一件原本不怎么清晰的事情,说的透彻、明亮。

这个东西,是我值得去学习的,也是值得去探讨的。

因为你在做事的时候,能够直指核心,直指要点,比很多虚伪的把式要强很多。

而且当你习惯了“通透”、“直击要点”之后,你的成长也会越来越快。

《自嘲》

没见过世面、没有学识的人,偶然的机会登上了大雅之堂。自我陶醉地卖弄藏经阁万卷之一的皮毛学问,坐井观天的一孔之见。

志向远大到戏弄功名,以海为斗度量人生福祸。忽然一摸口袋自己的钱比别人的少,破口骂娘了,都是世道的不对。

每次看到这样的句子,我自己的内心是很坦荡的,也是很让人赏心悦目的。

我觉得一个人能有这样的胸襟,何愁大事不成,何愁伟业不立。

人这辈子,是要有一些志向,有一些梦想,只有这样,活着才更加有奔头,自己也才会更加上进,并且变得更加强大。

现在有事没事的时候,拿着这些话和别人交流。

我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逼格,只是觉得这些话,真的很实用,而且一针见血,不带一点含糊的成分。

我也希望被我说的朋友,不要记恨于我,我也是为了你们好,希望你们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其实丁元英在制造这起神话的时候,就知道这件事情的结果了。

而且,他心中早有打算,只是想着怎样才能让纷争来了慢一点,缓和一点而已。

在这个社会上,没有真正的“神话”,那些被别人称为“神话”的人或者事情,都是因为他们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尊重社会规则,然后去做并且取得的一些成绩。

所以,那些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懂得运用这些规律的人,才有可能被他人称为“神话”。

圆融世故,多么美妙的一个词语,说明了一个人真正成长了。

而我自己,也要学会这一点,这个不仅是自我保护的需要,而且更多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为只有懂得了这些,我们做事情,才能做得更好,为人处事才会更加到位。

这其实就是现在公司企业,所需要遵循的生存法则。

一个企业的发展,就看这两点之间的间距。

丁元英用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概括了企业发展的生存法则,足以看得出他的功力。

而这对于他而言,也只是皮毛而已。

《悟》

这一首词,是丁元英为了拜访五台山的大师,提前准备的一首词。

关于具体的内容,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而且在此之后,他们彼此之间的对话,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毕竟大师与偶像级别的人物,他们之间的交流,肯定可以擦出思想的火花,观念上面的碰撞。

而我最想看的就是他们之间斗智斗勇的过程,以及如何收尾的事情。

这是我看了一些《遥远的救世主》,然后摘抄下来的。

我觉得写的特别不错,所以就分享出来了。

并且我相信,在我的学习书籍中,这本书应该是我迄今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本。

我也会很用心地去学习,并且和朋友一起讨论。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这些东西,都可以得到提升。

㈥ 文化有哪些功能

1、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

(6)文化造就什么人扩展阅读:

文化概念:

文化,就词的释意来说,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人类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海洋文化学者李二和早在《舟船的起源》和多篇文章中就曾指出:相信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推移,随着人类更理性地认识事物和探索世界,随着人类在科学文化上的逐步觉醒,人类会把文化辨析的更加清楚,进而从更宽泛的生命文化谱系中更加的获益。

李二和第一次将“文化”这个概念引入到更开放、更宽容的生命思维高度,从而更真实的思考和解读文化。作为一种对文化与生命的独特思考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参考资料:

网络--文化

㈦ 文化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都有哪些影响呢

文化艺术事实上是一种社会发展精神力量,它的功效就取决于它可以正确引导我们的社会实践,做到推动历史时间发展的目地,优秀的观念基础理论更能使人振奋和充满希望。文化艺术干扰大家的相处个人行为和相处方法。文化艺术干扰大家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运动和思维模式。

文化艺术给人的危害,具备耳濡目染、长远长久的特性,一般并不是有形化的、强制性的。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价值观念是大家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和标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价值观念是在长期性的衣食住行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是多种人文要素互动危害的结果。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价值观念一经产生,就具备明确的专一性,对人会的能力素质和终生发展趋势造成长远长久的影响。

文化艺术营造人。出色的文化艺术可以丰富多彩人的内心世界。积极参加爱健康有益的文艺活动,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塑造人格健全的有效途径。出色的文化艺术能提高人的精神力量。

㈧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细想下来,这话是真理。

很多时候,一个人会选择适合他生活的环境,同时他生活的环境又会反过来影响他,进而让他的人格形成一种稳定的状态。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 大多数人,都是文化的产物,他一直在文化之中,而从来不会跳出来审视他所处的文化环境。

审视文化的结果,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相反,遵从主流文化价值的要求,兢兢业业去成为这个主流文化洪流里面的一滴水,加大主流文化的力量,才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但只有逆流而上,我们才能越走越高,顺流而下,我们只会越走越低。

当然,文化并没有高低之分,但是有离本源远近之别。

或许又有人要问,远近有何不同?

或可曰:离本源越近,我们越能主宰自己的生命,在人生旅途中,主动性就越高。

如果是生命是一只飞扬的风筝,那么控制风筝的柄就是本源的存在,而影响风筝飞扬方向的风,就是你生活的主流文化。

手柄在心里,只有紧紧地握住手柄,才能把握住自己生命的方向,朋友,风的方向未必就是你的方向,千万不要为了在距离上飞得高飞得远,就随风而去。

我们如果在风里,则自身只会随风而去。

当年第一次离开我的小镇,到几千公里外的另一个城市去上学的时候,我坚定地想着,此去无论如何也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改变那该死的内向。

小学我只是不喜欢说话,不喜欢人多的地方,但初中之后,班主任给我妈说:你家孩子,学习还行,就是太内向了,就他这样,茶壶煮汤圆,有嘴倒不出,以后是要吃亏的。

家里的亲戚来了,看到我,总会说内向不好。

当然,他们不带恶意,只是单纯打打趣罢了。

但是,一次又一次,我心里就觉得,一定要变得外向,因为有说出来的成功,但从来没有沉默着的功业。

进了大学,我开始学着向所有人说话,跟着一些“前辈”在人前学习演讲,学习参加各种活动。

演讲自然是到现在也没有学会的,但是说话倒是学会了。

很多人对我的印象,都是活泼开朗。

我后来经常回想那段时光,想要找到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给我好与不好的标准,为何内向在那么多人竟成了一种不好的东西,而活泼和外向,则那么受人欢迎呢?

后来我发现了,也许是我们看过太多关于内向者失败的的故事,又看过太多靠一张嘴说出来的事业。

那种未经思索的好与坏,不过就是一阵你没法阻挡的洪流。 不只是内向与外向,包括很多东西,都这样被未经思考地接受着,比如懂事才是好孩子,比如山珍海味是好日子,比如一个人应该上进,仿佛这些结果就是神意。

至今想来,那“神意”之所以被奉行,不过就是迫于“群体”的压力,一个处于潮流中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抵抗,就要做好被潮流带走的准备。

文化是什么?这潮流汇聚起来,就是文化。所有文化里面声音最大的那个,就是主流文化。

我们所处的社会,每一处都有“文化”,寝室有寝室文化,公司有公司文化,圈子有圈子文化······这些文化就是一种潜在的规则,你在其中,就需要遵守。

大学时,我们宿舍四个人,自从第一次聚齐之后,我们似乎就形成了一种共识,吃饭的时候一起去,上课的时候一起去,出去玩一起去,每个人都在遵守着这个从来没有明文规定的规矩。

直到大四搬家了,宿舍重新分配了,宿舍文化才算完成使命。

而宿舍之外,我在另外的许多群体当中,还感受过很多的文化。

其中一个就是,一群渴望成功,渴望赚钱,渴望快速积累社会经验的人,所共同组成的,这群人不可谓不多。

我们那时候热衷于聚会,热衷于喝酒,热衷于去崇拜一些带有偶像色彩的“前辈”。

这个群体的愿望也很朴实,心里极其相似地有着同样的东西,也许是穷怕了,也许是想突然长大到自己能照料自己,我们拼命地寻找着一些机会,向一些再我们看来“很厉害”的人拼命取经。

那个时候,发现身边大多数人都是那样,我们想成功,想成为一个有钱人,成为一个能赚钱的人,想要成为一个为人处世都很“厉害”的人。

这是那时候身边最大的声音。

最开始的时候,我热衷于这样的事情,三天两头出去找人厮混,喝酒聊天,只要有聚会,都想去看看。

我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有这些想法,并且就去做了。

但那时候的我,不做他想,只是如此去做,似乎只要做了就是好的。

时至今日再看,那时候的确实带着一种无明的淳朴,带着一种盲目的真诚,梦想是简单的,做法也很简单。而指引着我们的,不是别的,正是我们所处的那个群体本身所带有的文化属性。

“渴望成功”、“梦想出人头地”,许多人拼命赚钱,拼命追赶着日夜上涨的欲望,其内在就是不想做他们所处的文化群体中的“失败者”,也许,用那个文化群体的话来说,应该是我们不接受失败的人生,必要达到标配的生活。

此种文化,也许才是最大的潮流文化,不管是当初关于内向外向的挣扎,还是在校园里那种渴求赚钱的朴实追求,还是工作中的拼命追赶。不都是一种“成功”文化吗?这种文化死死地把人抓住,让人欲罢不能。

一种文化的形成,可能就是一群人共同坚守了一些规则,可能只是一群人把一个东西当成了应该去遵守的准则。

只不过,有些坚持很短暂,而有些坚持则很长而且力量很大,大到让人无法反抗。

青春时我们宿舍的文化,不短也不长,才三年。

但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里,所形成的的男尊女卑等封建伦理文化,时间是多么长,对人性的摧残又是多么大啊。

然而,几千年来,人们并没有奋起反抗,直到辛亥革命,才渐渐得到改变。究其不反抗的原因,不就是因为其潮流太强、力量太大吗?

他能轻易地将人淹没。

当一种文化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个人在其面前,太过渺小。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身处在某种文化潮流中的人们,却不以为奇怪,反而以为很正常,因为他们缺乏审视的能力,也缺乏参考东西,属于“人”的东西,被潮流文化死死地压制着。

可笑的是,作为整体的文化生生不息,而作为局部的文化,却是不断变化。

也许,今天奉为经典的一些规则和标准,在明天突然就被无数人唾弃。

这么多年,在每一种潮流文化里,其实都有一种感觉,指导我们生活的,并非是自己,而是那文化当中的一些潜规则,是那些没有被写出来却被遵守着的规则。

我们像是走在路上,被规则用鞭子抽着走。好像耕地的老牛,拼命耕种着这块主流文化形成的土地。

不可否认的是,人类文明就是一代又一代,一个又一个人创造的,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做什么事情,其本身都是一种文化活动。

近两年,李子柒因为田园风格火遍世界,甚至一度成为传递中华文化的代表,虽然被很多人诟病,但那不就是文化吗?

我们始终处于文化之中,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你的每一个行为,可能都是某一种文化的结果,只不过文化属性不同,造就的结果也就有所不同。

关于文化属性:

《遥远的救世主》里面有一段描述: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

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当然,这里的强弱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强弱,这里的强者,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最强大的国家,经济远比很多地方要发达得多,但德兰修女在去美国之后,她却感叹道:这是我见过最贫穷的地方?

美国作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人都渴望追求更多的物质,不是“标配”,胜似“标配”。

在物质上,美国确实当仁不让是强大的,但德兰修女依旧觉得贫穷,这就是弱势文化造就的弱者。

当然,并不是说强势文化好,弱势文化不好,只是着眼处不同,所看到的风景就不一样,追求的东西也就不一样,强势文化在靠近本源处,追求对自我生命的主宰,力求自己掌控自己的生命,而弱势文化,则是把生命交给文化的潮流。

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产物,只不过有些人被文化主宰,而有些人学会主宰文化。

文|帝小羽,我从山里来,欲回山里去!

㈨ 强势文化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呢

强势文化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呢? 当然只能造就出吃力不吃理的尚武之人。

㈩ 是人造就文化,还是文化造就人

如果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角度来讲,当然人创造了文化,称之人类文化,包括文化这个概念。只能说文化反过来影响人们,从绝对自由角度看,文化是人类作茧自缚的一个过程!

阅读全文

与文化造就什么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9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7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1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3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8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7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8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