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良渚文化属于什么朝代
不属于哪个朝代,在距今5000-3700年。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和玉钺等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当细致。
良渚文化遗址中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西北部瓶窑镇,核心部位于良渚古城,“反山、莫角山、汇观山,11条水坝”均在瓶窑境内。
历史意义
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项课题。
良渚的发现让人更加确信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诞生于距今11000年至6500年之前。
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原有认识,标志10000年前(前9684----2020年)的良渚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化发展阶段。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国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国境内的1万年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的圣地。
② 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良渚文化是什么
良渚文化是以杭州余杭的良渚遗址为代表的一处新石器晚期文明,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极广,包括长江下游太湖流域36500平方千米的区域面积,但良渚遗址就是良渚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
③ 良渚文化遗址的历史意义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300─4000年
,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
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
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项课题,它关系到国家的起源。良渚城
柱形玉器
新石器时代良渚墙的发现让人更加确信中华文明至少诞生于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前。良渚文化一向被誉为“文明的曙光”。在中国史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考古人员2007年11月29日在杭州宣布,一座290多万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被发现。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等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同时代中国最大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至今所发现的,可称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国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文化延续上千年后突然消失了,后来有学者认为这是过度依赖单一粮食作物稻谷造成的。[2]但若是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前述观点显然并不能成立。因为在此之后的马桥文明尽管在文化层面上与良渚时期差异甚大,可这两个时期的同地居民却令人出乎意料的拥有着完全一致的独特遗传结构,所以较大可能性的排除了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劫难。并进一步以此来判断,其文明程度在末期的急遽衰退更有可能是由人文因素所造成的,例如遭受到同一时期境外不同文明的毁灭性入侵及征服,从而致使当地的原有文明体系产生了巨大的转变。
④ 良渚遗址玉器象征着什么
良渚文化距今已有4000~5300年的历史,目前已发现的良渚遗址群面积约有30平方公里,各类遗址有30余处。主要位于浙江太湖流域。
反山遗址是良渚文化遗址群中等级、身份、地位最高,具有“王陵”性质的墓地。
反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于1986年历时3个多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工程完成。
反山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土台,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高约5米。发掘证实,它是良渚文化时期人工营建的土台,兼有祭坛和墓地双重功能。在太湖流域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江、浙、沪考古学家发掘、调查得知,这类称之为“山”或“墩”的地点,已有100多处,皆由人工营建,埋葬着大大小小、等级不同的贵族墓。
考古工作者在反山发掘了660平方米。
在距地表1.60米深的地方,发现了一处祭坛遗迹和9座良渚文化的贵族大墓,这是一座高度超过5米的人工土台,也就是反山的主体。9座墓葬分列南北2排,南列5座,北列4座。墓葬均是南北向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3米多长、1米多宽,大多深1.3米,这在良渚文化时期是很少见的。这些墓葬内随葬了丰厚的器物,多则数百件,最少的也有数十件,总数达到1200多件(组),其中以玉器为主,超过1100件(组),以单件计达到3500余件。
众所周知,中国并非产玉大国,在四五千年前的古代,中国最有名的玉器文化中,以辽西和内蒙东部的红山文化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最突出。据不完全统计,良渚文化玉器出土的数量大约已超过万件,而反山一处几乎占了1/3。而且种类丰富,有琮、壁、钺、柱形器、环、镯、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半圆形器、璜、串饰、坠、带钧、长短不一的管、形态不同的珠、鸟、龟、蝉及大量镶嵌用的玉片、玉粒等20多种,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良渚文化玉器种类,其中很多是新发现的,极大地丰富了良渚玉器的器种。
反山玉器的雕琢技艺和形式也属一流水平。除了光素无纹的玉器外,共有100余件玉器雕琢了对称和谐、规整精致的纹样。纹样主要以神人面纹和兽面纹相结合的为主,这是良渚文化独特的标志,即集中反映了良渚文化对神的尊敬和崇拜,也体现了良渚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另外还有少量新发现的龙首纹。
神人面纹和兽面纹既能组合,又能分解后单独出现,有的雕琢繁褥复杂,有的则十分简化。反山玉器上发现了完整的神人和兽面复合的图像。这是在玉器器表仅有3×4厘米的面积上,用浅浮雕和阴刻线两种技法结合的手段雕琢而成的。图像的上部是头戴宽大羽冠的神人面纹,脸面作倒梯形,圆眼重圈,两侧有小三角的眼角,宽鼻以弧线勾出鼻翼,阔嘴内用长线、短线刻出16颗牙齿。神人的双手呈抬臂弯肘,扶在所骑跨的兽头之上的状态,五指呈伸展状,细腻之处清晰可见关节。神人之下为骑跨之兽,兽面以椭圆形的凸面为眼睑,中以重圈为眼,眼睑以桥形凸面相连,宽鼻上勾画出鼻梁和鼻翼,阔嘴刻出嘴唇、尖锐的牙齿和两对獠牙,兽的前肢作蹲伏状,有尖利的爪子,这种兽的外貌特征与虎相似,是一种食肉动物。神人和兽面复合,表达了良渚先民“通天绝地”的神巫观念,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的深层内涵。如此完整的神人兽面图像,堪称微雕一般的工艺水平,只有在反山玉器中出现,它代表了良渚文化玉器雕琢技术的高峰。
反山良渚文化玉器的大量出土,引发了学术界、古玉爱好者、收藏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学术界迅速掀起古玉研究的热潮。八十年代以来,“北有红山,南有良渚”,加上三星堆、大洋洲、石家河、凌家滩、三门峡虢国墓地、曲村晋侯墓地、成都金沙遗地等等,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春秋,中国古代玉器的频频出现,使得玉器文化更灿烂辉煌,极大推动了研究的进展。
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玉琮。这种造型奇特的玉器是良渚先民的创造,器形为外方内圆,中间是上下贯通的圆孔,所有的良渚玉琮均刻饰神人兽面纹。对于玉琮的用途、功能,可说是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研究者在论述时,都把玉琮与神、巫联系起来进行阐说,而玉琮的主人,则应是掌握神权的人。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的地点,也不过十余处,凡是随葬品中有琮的墓葬,其他随葬品一定比较丰富,反映了墓主人身份、地位之高。反山共出土了21件玉琮,其中最大的重达6500克,而且是所有良渚玉琮中唯一在中间直槽上雕琢了八幅完整的神人兽面纹的一件,被称之为“琮王”,成为国宝级文物。
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唯一不雕琢神人兽面纹的器种,以厚重、圆大、光素为特点。在良渚文化随葬品中较多见,反山23号墓出土玉璧多达54件。研究者多认为玉璧是财富的象征物。
玉钺是与石钺形态基本一样的器物,石钺是良渚文化常见的石器,作为砍伐的工具或武器。用玉材制成钺,就不具实用性,但意义就不同寻常了。在大型的良渚文化玉器中,玉钺的数量最少,而随葬品中只要出现玉钺,尤其是那种钺的上端带王冠饰、把手也用玉制作的豪华型玉钺,其主人的身份、地位就特别高。不具实用性的玉钺,象征着军事指挥权。
反山墓地的主人们拥有代表神权的玉琮、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体现大量财富的玉璧,以及装饰在冠帽上、佩带在身体上的各种特殊玉饰件,充分显示了他们是凌驾在广大平民之上的贵族阶层。
⑤ 良渚文化是哪个时期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
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良渚遗址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实证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价值
历史意义
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项课题。
良渚的发现让人更加确信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诞生于距今11000年至6500年之前。
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原有认识,标志10000年前(前9684----2020年)的良渚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化发展阶段。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国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国境内的1万年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的圣地。
⑥ 谁发现了良渚遗址谁命名了良渚文化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镇一带发现并发掘了多处史前遗址。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称。
遗址特点:
1、良渚遗址空间布局上以城址为核心,分等级墓地分布于城址东北约5公里的瑶山以及城址内的反山、姜家山、文家山、卞家山等台地,城址北面2公里至西面11公里范围内则分布着外围水利系统。
2、城址是良渚古城遗址的核心,北、西、南三面被天目山余脉围合。长命港、钟家港等古河道逶迤穿过这片城址,与城址内外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共同形成了山环水抱的选址特征。
研究价值:
1、良渚遗址所反映出来的“良渚精神”,是中国文明传统的部分之一,开创了曾经盛极一时的“良渚社会”。
2、良渚遗址可实证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多元一体,并真实、完整地保存,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
(6)良渚文化遗址标志什么扩展阅读
历史意义:
1、良渚文化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纹饰和成组使用的固定形器、具有象形和表意功能的刻画符号所反映的文化形态,对后来中国社会意识和思维的发展影响深远。
2、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的原有认识,标志5000年前的良渚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3、良渚文化规模农业和大型营建工程显示当时社会剩余劳动空前增多。社会财富的非平均分配导致社会分化日益加剧并成为普遍现象,使显贵者阶层、准国家制度形成,露出后来中国宗法政治之端倪。
参考资料
网络-良渚遗址
网络-良渚文化
⑦ 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古城遗址是什么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城是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1936年在浙江杭县(现属余杭县)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历史意义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项课题,它关系到国家的起源。良渚城柱形玉器新石器时代良渚墙的发现让人更加确信中华文明至少诞生于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前。良渚文化一向被誉为“文明的曙光”。在中国史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考古人员2007年11月29日在杭州宣布,一座290多万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被发现。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等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同时代中国最大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至今所发现的,可称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国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文化背景良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被誊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对“良渚遗址”出土的人物,经基因鉴定确认,良诸人是骆越后裔。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国家文物局已正式将良渚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清单。良渚文化是分布于环太湖地区一支着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距今5300~4000年。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遗址和文化命名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瓶窑两镇。1986年,良渚反山遗址先被发现,发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这几年,良渚文化遗址从40多处增加到135处,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