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下乡做活动怎么吸引人来
1月8日启动的西安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受到了现场广大村民的热烈欢迎。
活动现场,市文旅局组织的文艺工作者为村民们带来歌舞、相声等精彩演出。市科技局、市卫健委、市司法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等均在广场上设置了咨询台、科普台,吸引了2000余名村民前来观看、咨询。
市司法局、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为村民免费发放宣传册,现场为村民们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和种植技术;市科协工作人员将科技实验设备带到了现场,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科技的奇妙;市中心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现场免费为村民义诊,每个测量血压、血糖的咨询台前都排起了长龙;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手把手教村民掌握急救技巧,向村民赠送“家庭包”。
市文联组织的书法家在现场挥毫泼墨,不一会儿,喜庆的春联摆满了道路两旁。村民张大妈和老伴一大早便来这里排队,最终他们收到了上联为“天地和顺家添财”、下联为“平安如意人多福”的“定制版”春联。“这样的活动太好了,我们收到了书法家的春联,看了演出,还能免费体检呢。”张大妈说。
据了解,除此之外,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科技局、市卫健委、市司法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体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文联还计划将电影、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送进灞桥区群众家,向他们赠送医疗药品、学习器材、全民健身器材、图书等物资。同时,还将开展文化、技术技能、就业创业等培训,在这个寒冬,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B. 如何丰富新农村文化生活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较为薄弱,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进展缓慢,农民文化生活单一枯燥,给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带来了一定困难的现实问题,宾县县委宣传部利用一个月时间,专门组织开展了调研工作。通过现场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多种形式,深入到宾县乡镇农村地区,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利用阵地开展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全方位了解,结合现实的成功经验,探索一些能够加强和改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有效措施。 农村文亿阵地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宾县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推动了农村文化的繁荣,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1、公益性文化阵地不断完善 宾县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新建成210平方米的中共北满分局史迹陈列馆一处;争取哈尔滨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万元,新建了300平方米的县文化馆多功能展厅,功能及配套设施齐全,并对外开放;建有图书馆一处,露天体育场一处。同时,重点在全县部分乡镇开展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农村体育健身工程。2006年以来新建了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宾西综合文化站和建筑面积460平方米的新甸综合文化站两处。全县新建农民党校和新型农民学校(综合活动室)10余所,年培训人数近万人次。投资近20万元在休闲广场建文化长廊一处,便民阅报栏两处。 2、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 通过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全县农村环境卫生有了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新变化、文化阵地建设有了新突破。除了传统的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等阵地外,又增加了有线广播电视、新型农民学校、农家书屋、阅报栏和科技文化中心户等,其中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6%,活动室和示范户创建率分别达到76%和78%,到2008年农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创建达46个,建阅报栏46个,新添置图书4万多册、乒乓球桌等设备;自2006年以来,分别在全县各乡镇建设了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该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标准化篮球场地一处,标准化篮球架子一付,7件套健身路径一套。2007年在宾西镇、平坊镇、民和乡、满井镇等4个乡镇分别建设了城市路径工程。该工程项目主要包括:11件套健身路径一套。这些农村文化阵地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条件,为繁荣农村文化夯实了基础,为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创造了机会,利用率较高,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3、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深化 多年来,宾县自上而下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现有文化场所和设施为阵地,以各乡镇文艺骨干为核心,以村级文化中心户为主体,以县级专业文艺人员为保障,建成三级文化网络,自编自演以歌颂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主题,宣传党的好政策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成绩,既注重思想教育性、群众参与性、艺术欣赏性,又有地方特色、乡村特色和群众特色的各种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开展“三下乡”、送电影下乡、广场文艺汇演、文化大篷车下乡等活动不断,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县共举办各类群众性广场文艺活动130多场。仅2008年就有大型文艺活动13项近30场,小型文艺活动近50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节庆活动有声有色,重大活动主题鲜明。2008年开展了“迎奥运、迎大冬”为主题的系列文体活动,掀起农民体育运动新高潮,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全县农村和民间得到推广。此外,基层各地组织建起了篮球队、乒乓球队、巧手编织队、读书小组、书画小组、文艺演出队、乡间乐队等队伍。群众性广场文艺活动逐步形成了组织网络规范化、内容特色多元化、参与对象社会化、表演形式系列化的格局。做到“乡乡有活动,村村有歌声”,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让公民道德行为走进千家万户。创建失地农民培训学校,根据农民自身和企业的需求,对失地农民开展技能培训。2008年对全县就业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基本上轮训一遍,引导农民“洗脚上岗”、“洗脑进城”,至今已有多批农民从学校结业走上了致富之路。为做好服务“三农”这篇文章,县电视台开设了集政策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专题节目《这方热土》,每周一期,每期15分钟,至今已播出50多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也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村里无文化活动场所,无文娱活动设施,更谈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的滞后,导致封建迷信及腐朽没落的黄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复燃;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具体表现出以下“三少三低”的现象: 1、文化场所少,阵地使用率低。比如有一个乡镇共有7个村、56个自然屯、23000口人、农家书屋3个、文化活动室2处、村级休闲活动场所2处,活动室有的就是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和几张报纸,图书类型比较单一,很多内容都已经过时陈旧,适合当代农民阅读的书刊极少,因此文化活动很少,许多场所长年处于闲置状态,农村文化阵地的使用率极低。 2、资金投入少,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基础相对薄弱,乡村两极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造成乡村文化事业经费严重短缺,活动室无力充实,图书室的藏书更是有减无增,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开展。与此同时,现有文化资源配置又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多年来,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投入,建立了一些文化阵地,添置了一些文化设施,但是,这些建设都是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管理,致使农村有限的文化资源过于分散,难于发挥作用。以图书为例,彼此互不交流,其结果是除少数图书室使用效率较好,大多数图书长年无人问津,利用率极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形式创新少,活动吸引力低。随着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文化消费结构、消费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对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但目前农村的文化生活仍比较单调、乏味,农忙时干活农闲时打麻将、看牌,还是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目前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生活自下而上依次为:看电视、打牌、闲聊、参加文体活动。不能说我们没有开展文化活动,而是我们对农民文化需求的特点研究滞后,文化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多少创新,给农民提供的活动缺乏时代性和吸引力。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受地域因素影响。有些乡镇相对闭塞,经济上并不很富裕,政府目前根本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2、受认识因素影响。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上重视不够,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3、受主体因素影响。由于各种因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乡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妇女和小孩群体,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使农村文化建设难有更大进步。 4、受载体因素影响。当前,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样性,但一些文化干部对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够,不善于运用新手段、创建新载体,组织活动过于简单和老套,对群众缺乏吸引力,社会效益不佳。 加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1、思想促动,把握群众文化需求方向。一是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要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与教育,在社会伦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在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二是注重从满足农民需求出发建设农村文化。当前,农民的文化需要出现了“求富、求知、求乐”的特点,探索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我们就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2、投入拉动,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经费投入问题,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国家、社会一起办的方针。实践证明,在政府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由政府包办农村文化建设,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而由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有巨大的潜力,而且具有日益高涨的积极性。为此,必须建立以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一方面,当地政府要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优先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农村文化阵地的设备更新、图书资料订阅、活动开展等必要的经费开支;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为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或通过集体、个人联建、联办等形式,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3、队伍带动,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最困难的问题不是阵地如何建起来,而是如何确保阵地的永续利用。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覆盖面广、牵涉领域多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才能摆脱“一年轰轰烈烈,两年四分五裂,三年自生自灭”的窘境。首先,要稳定和充实文化工作队伍,各乡镇文化站要保证有一名专职文化干部,同时要配齐各文化场所的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并保证他们的各种待遇。其次,要着力培养文化人才,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一支业余文艺队伍,同时特别要充分发挥老人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和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等的余热,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文化部门要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培训,为农村培养文化人才。再次,要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对文化工作开展得好的乡镇、村予以奖励,对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文化工作专业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最后,要建立内部规章制度,根据农村文化阵地的特点,及时建章立制.完善措施、规范管理,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4、管理驱动,发挥现有文化资源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投入,建好阵地,完善设施,另一方面还要注重现有文化资源作用的发挥。一是要充分发挥现有阵地的作用,要走出“建阵地红红火火,搞活动冷冷清清”的怪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广大农民群众从庙堂里、从牌桌上吸引到文化阵地里来。可以借鉴居仁镇三合村把文化阵地交给老年协会管理、使用的做法,将乡村文化阵地与老年协会、教师、妇女、青少年等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的群体联合使用与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二是要发挥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对图书、音像制品进行整合,可以成立“中心图书室”或“文化超市”将全乡镇的图书、音像制品全部集中起来,并建立“流动文化服务站”,定期在各站所和各村开展图书借词、音像播放等文化服务,使有限的文化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5、创新推动,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农村文化要做到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不断创新。要注意研究新时期农民文化需求的新特点,设计一些符合农村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来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要创新文化阵地建设。根据目前农村的实际,要重点抓好以农家书屋、农村活动室、农村休闲广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文化阵地工程建设,特别是要注重将互联网引入乡村文化阵地,添置一些电脑。免费让群众在网上查找一些需要的信息,农民群众同样可以享受免费的上岗服务。同时,管理人员还可定期将在网上获得的有关信息在固定的“信息栏”中发布。二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要摒弃过去那种“地点老在集镇,节目吹拉弹唱,时间都在晚上,观众政府组织,领导上台讲话,群众远远观望”的陈旧模式,成立一支老教师、老干部、老艺人组成的文艺小分队,开展村头文化、田头文化、庭院文化活动。同时。要抓好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将当地流传的传统文化搬上舞台,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村民最具有召唤力,可以极大地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C. 该如何规划乡村旅游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来游玩
首先:
一、乡村旅游规划一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坚持宜发展就发展,不要盲目发展和恶性竞争。要在创新上下工夫,坚持以特取胜,提升乡村游的文化品位。绝不能千村一面。而乡村千篇一律,到处都是一样的商业化、城市化氛围和人造景观,就会既失去了个性,也失去了乡村的魅力。
二、乡村旅游属于一种服务业,要在保持乡村独有田园风光和农家文化的基础上去引导需求。现在不少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大拆大建,以为这就是新农村之“新”,于是不仅重蹈许多城市建设中“只开发,不保护”的覆辙,而且随着新楼一片片崛起,承载历史的记忆也同时被抹去,使乡村传统文化的根脉面临从此全部切断的危险。为了避免这种灾难性的发生,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乡村旅游规划是一种新型旅游业,讲究创新,这就要求不能够完全保持“乡土特色”。如果要完全保持乡土特色的话,就是顺其自然发展了,就没有乡村旅游规划的诞生了。由此可见,发展乡村游若不在规模和层次上有所讲究的话,想长时间兴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只有在充分开发本地特色的基础上做到“土洋结合”,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要保持乡土特色,因为乡村旅游本身就有别于其他旅游,首先要突出“乡村”特色。这就叫做取“乡村旅游之精髓,而去其糟粕”。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乡村旅游才能首先获得存在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
其次:
乡村旅游的规划,在解决了乡村基础设施、居住环境改造、旅游元素提升的前提下,更应该注重乡村旅游价值的挖掘以及特色的塑造。
第一、乡村旅游品牌与特色资源的塑造:乡村旅游规划着眼于乡村独特的文化、手艺、民俗、生态、环境等资源,并找到将乡村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特色的有效途径,将传统的乡村打造成乡村民居遗产、农村生态公园、乡下旅游度假区或者别致的乡村景观等多种旅游形态,将传统的村落变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村。
第二、对乡村的接待设施改造:对乡村闲置的接待设施进行改造再利用,通过重新设计、重新整理,将保持原有风貌下的乡村闲置农宅变成乡村独有的旅游接待设施。
第三、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活动。全域旅游下的乡村旅游塑造,应该遵循“随地是景,景即乡村”的理念,将乡村中传统的日常生活与传统的生产活动,经过一定程度上的深度挖掘,变成游客可体验的各种乡村旅游活动。
第四、乡村产业体系的转型以及升级:乡村旅游规划应该注重创意的开发,将乡村中的传统农牧业变成具有高附加值价值的休闲旅游农业以及阳光农业,例如生态茶园、手工作坊等。以此来实现乡村产业体系的转型和升级。
第五、乡村旅游应体现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乡村旅游规划要通过对传统的花草树木、传统物件以及老旧的生活用品等,转变成乡村中独具特色、属于自己的乡村景观,行程不同于传统旅游景区的乡村景观体系。
第六、乡村旅游的公共设施应该遵循“居游共享”的理念:乡村旅游规划应遵循“居游共享”的理念,在乡村公共设施上注重与乡村周边景观的整体环境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最后:
乡村旅游规划作为旅游规划的一种特殊类型,必须遵循旅游规划的一般原则与技术路线。规划技术路线是规划过程中所要遵循的一定逻辑关系,其中包含了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制定规划的基本步骤。根据旅游规划的一般性要求,结合乡村旅游规划的实际需要,乡村旅游规划的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规划准备和启动
主要工作包括:(1)规划范围;(2)规划期限;(3)规划指导思想;(4)确定规划的参与者,组织规划工作组;(5)设计公众参与的工作框架;(6)建立规划过程的协调保障机制等。
第二阶段:调查分析
主要工作包括:(1)乡村旅游地基本情况、场地分析等;(2)乡村旅游资源普查与资源综合评价;(3)客源市场分析与规模预测;(4)乡村旅游发展竞合分析、SWOT分析等。 第三阶段:战略方向研判
通过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现状,文脉、地脉及客观形象,横纵向分析,诊断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包括乡村旅游形象策划、发展方向与布局、开发策划等,确定规划目标。
第四阶段:制定规划
制定规划构建乡村旅游规划内容体系的核心,依据发展乡村旅游的总体思路,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措施,包括乡村旅游产品策划与开发、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容量、支持保障体系等。
第五阶段:组织实施与综合评价
依据乡村旅游规划的具体内容,做好乡村旅游规划管理;根据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做好信息反馈,以便对规划内容进行适时的补充、调整和提升。
由于规划受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府部门结构、行政级别等因素的影响,特定地方的规划可以是其中的某些环节,视具体乡村旅游规划具体对待!
D. 如何打造吸引人的农旅结合场景
1、乡村旅游与农业科技相融合 一是展示农业新品种。 充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和人工培育的优势,挖掘开发新颖的农作物蔬菜园艺等新品种,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体现不同乡村旅游景点的差异性。二是展示农业生产新工艺。 无土栽培、高架立体等现代园艺栽培新方法会给游客带来新的感受。三是展示农业新产品。 农业科技使餐桌上的食品更加丰富和多彩,水果蔬菜、药材蔬菜、野生蔬菜让游客大开眼界,迷你瓜、超大果、创意葫芦等让游客爱不释手,跑山鸡、乌嘴鸭、藏香猪等让游客谗馋涎欲滴。 2、乡村旅游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典型代表,为乡村旅游的智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开发微博、微信、网络社区、易信等自媒体平台,可以提升乡村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游客提供导游、导购(团购)、导览、导航等智慧化服务。 乡村旅游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仅仅是信息的推送、新的营销推广平台,更要创新服务、产品、市场。如通过可穿戴移动终端,将虚拟信息和现实世界的画面相融合,打造全新的旅游体验。 开发乡村旅游动漫、游戏等产品,将旅游信息和文化嵌入到游戏中去,让游客玩游戏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当地乡村文化和历史,从而增加游客黏性。 伴随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精准定位乡村旅游消费者地域分布、消费特征,进行精准营销、跨界营销。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产生的大数据对乡村旅游进行客源分析和流量预测,帮助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提高监控和危机管理能力。 3、乡村旅游与乡土文化相融合乡村旅游的根本在于“乡村性”,要从旅游要素出发,深度挖掘并融合乡土文化、休闲文化、创意文化,突出生态、绿色、环保、休闲特色,抓住文化、资源、生态和生活差异,满足市场需求。一是与乡土文化有机融合。 挖掘村落文化,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同时合理改造,优化布局,培育以美丽田园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游。 挖掘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文化内涵,形成与观光、体验相结合的旅游业态。 举办农味鲜明的乡村旅游节庆或乡村美食节,营造出有别于城市的乡村文化旅游氛围。二是与休闲文化融合。 培育知识型乡村休闲旅游、休闲型乡村休闲旅游、养生型乡村休闲旅游,形成不同层次的乡村休闲文化游,实现引人、怡人、动人、养人目的。 三是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培育乡村文化旅游创意项目,如形成乡村演艺、影视等创意案例。用创意升级乡村旅游产品,用创意强化乡村旅游营销,用创意文化引领乡村旅游消费。 4、乡村旅游与特色专业村建设相融合乡村旅游的发展能拉动和提升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的建设,而后者又能为前者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及资金积累,加快其发展。应积极推进以乡村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专业村建设,形成乡村科技旅游社区、乡村景观旅游社区、风景名胜旅游配套服务社区、农家乐服务群旅游社区等,从而实现乡村旅游与特色专业村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村应坚持产业集聚、差异化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建设中须强调城镇特色与文化氛围,尊重乡村风貌、记得住“乡愁”,打造特色、注重体验; 注重引导、强调社区参与,多模式共建;整合资源、塑造品牌; 强调土地利用的适度集约,坚持保护优先、注重智慧平台构建,建设资源型乡村旅游小镇、乡村旅游服务型小镇,发挥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 5、乡村旅游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融合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同时,旅游市场的开发、创意产品的营销更新了农民的市场观念; 另一方面,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进一步做大做优旅游产业,实现良性发展。 因此,有效推动两者的融合创新,既能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也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E. 如何进一步增强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要求,是要通过宣传思想工作、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把党和政府的工作目标转化为全体人民的统一行动。其中,增强实效性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方法和手段,增强针对性是实现实效性的关键。
要把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转化为群众的统一行动,宣传思想工作要努力促成三个共鸣,即利益一致的共鸣、目标统一的共鸣和感情相通的共鸣。要善于把理论宣传转化为群众对共同利益的深刻认识,善于把发展蓝图转化为群众对共同目标的准确把握,善于把道德建设转化为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切实需求。
因此,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贯彻十六大精神为主线,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导,以加快发展为主旨,以成就宣传为主要内容,不断丰富宣传思想工作的内涵,拓展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域,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手段,整合宣传思想工作的资源,打造宣传思想工作的品牌,使宣传思想工作创造出强大的舆论“辐射场”。
一、察民情、合民心、顺民意,是增强宣传思想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宣传思想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做到有的放矢。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是要对干部群众的基本思想状况体察在前。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首先来自于对形势的正确估价和判断,只有通过经常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通畅的舆情反馈,才能耳聪目明,形成对社会思想状况的基本把握,形成正确的工作方针和基本原则。自1999年7月以来,北京市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完善并坚持了定期分析社会舆情的制度,对群众思想动态了然于胸,使宣传思想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
二是要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国家和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最大期望,是最大的民心民意,是整个社会最基本的共识。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针对这一基本国情民情,保证社会的稳定。
第一,要不断强化群众对保持稳定重要性的认识,反复宣传今天的成就得益于稳定,稳定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对稳定的共识,是我们做好今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多少年来,我们党的政策之所以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于稳定的理解和维护是重要的原因。展望未来,我们仍将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引起的一系列利益调整。群众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种种疑虑和想法,其最根本的出发点,也是基于对社会稳定的迫切要求和愿望。这是最基本的舆情,抓住这一点,思想政治工作就有了最符合实际的切入点。
第二,要引导全社会在维护稳定这一共同前提下统一步伐。以稳定和发展这一全民族共同的根本利益为基点,注意调整各方面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在解释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时,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立场应当是“告民以国情,晓众以大义”,努力营造全社会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的氛围。
第三,要反复向群众宣传稳定才能发展,发展才能长久稳定的道理。让人民群众经常感受到社会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切实利益,不断增强群众的信心和希望。
三是要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宣传思想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宣传教育群众同热情服务群众相结合,在办实事中贯彻思想教育。宣传思想工作要反映群众意愿,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近年来,我们在主要新闻媒体上先后开办了《这事给您问了》、《每天帮您办好事》、《北京热线》、《再就业岗位介绍》等直接服务民众的专版、专栏和专题节目,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
二、加强正面宣传、成就宣传、亮点宣传、典型宣传,树立党和政府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形象
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党。这些年来,党和政府每年都为群众办大量的好事实事。但有时却不为群众所了解、所理解。探究起来,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还不够到位,信息传达还不够充分,应当是原因之一。党的宣传工作应当起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作用,新闻媒体要着力宣传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营造同心同德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一是要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广大群众多从大局看问题,多从总体看问题,多从主流看问题,多从发展看问题,多从长远看问题。比如,对于城市建设和拆迁,就是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大家看牺牲暂时眼前利益和部分个人利益,会为社会为将来带来更多更大更好的利益,以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使群众理解党和政府是在为人民谋利益。
二是要加强成就宣传。群众最注重实际。宣传工作不仅要讲道理,更要摆事实,特别是要大力进行成果宣传和成就宣传。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宣传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增强群众的成就感、自豪感。
新中国成立50周年成就展、建党80周年成果展、申奥宣传等等,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三是要抓亮点宣传。工作亮点、建设亮点,最能吸引人、打动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和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北京这些年发展很快、变化很大、亮点很多,特别是最近几年,建成了一大批新景观,一大批亮点工程,四环路、五环路、城铁、中关村科技园区、亦庄高新技术开发区、明城墙遗址公园、菖蒲河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莲花池公园、北京CBD、北京金融街等,市委、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广大干部群众也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十六大之前,我们把40个景点分成四条线路,持续两个月组织数万名市民参观。参观后,大家感叹不已,看到北京这么漂亮,了解到市委、市政府为群众办了这么多好事实事,群众发自内心拥护党和政府。
四是要抓典型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最有说服力,可亲、可信、可敬、可学。我们坚持持续不断地抓典型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拿2002年来说,年初,宣传了同仁堂、呼家楼煤气站,前者是以德治企的先进典型,后者是敬业为民的先进集体;3月份,我们宣传了一等功臣、个体修鞋匠孟宪峰,这是新时期雷锋式的先进共产党员的典型;5月份,我们宣传了老劳模新奉献的先进典型,大力讴歌普通劳动者的光辉形象;“七一”前后,宣传了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支部,特别是十六大前,在中宣部等部门的领导下,在全国大力宣传了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一分院副检察长方工“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扎扎实实做事,公公正正执法”的先进事迹,树立了优秀领导干部和人民检察官的良好形象。
三、深入阐释、宣传各项改革政策,使人民群众充分了解、理解、支持、拥护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重大改革政策,增加政策的公开透明度,使广大市民充分知晓,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宣传思想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着力点之一。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改革事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只有让市民充分知晓各项政策,他们才能更加理解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
近年来,北京市医疗保险、劳动保障、危旧房改造、物价调整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政策出台时,我们都做到了宣传解释工作先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确保市民了解情况,理解政府,积极参与,保证了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和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是对党和政府重大改革政策的宣传,要做到公开透明,全面到位。重点是做好政策出台的背景介绍、政策解释、疑难解答。比如,市委、市政府每年为市民办的60件实事,年初在市属各主要媒体发布,年内对于每件实事的进度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报道,让群众知晓,年底总结验收,告诉市民完成情况。60件实事的实施,自始至终完全公开、高度透明,使广大市民真切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和群众是一条心,人民群众对相关的宣传报道更加信任,对党和政府的各项改革政策更加拥护。
二是对群众关心的比较敏感的改革政策的宣传,要做到耐心解释,消除误解。比如,危旧房改造,关系首都城市建设的大局,同时也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了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在媒体上开辟危旧房改造政策解释专栏,把《北京市加快城市危旧房改造实施办法》说清讲透,做到拆迁地区家喻户晓。在危改拆迁过程中,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了解部分群众对政策的理解程度,针对群众对“危改加房改”不理解的问题,及时与群众沟通思想,宣传“危改加房改”是使全市危改步入良性循环的有效办法,帮助居民提高认识、解疑释惑。几年来,全市拆迁了200多万平方米的危旧房,群众思想平稳,积极配合,保证了危改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再比如,为“建设新北京、办好新奥运”,北京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许多在建的市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给市民带来了不便。为了取得市民的理解,一方面我们通过各种媒体,介绍新北京新奥运的美好前景,说明各种市政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而且归根到底是服务于民。另一方面各建筑工程单位也努力做好周边市民的思想工作,告诉市民今天的不便是为了明天更大的便利,取得广大市民对工程建设的理解和支持。
正是由于对各项改革政策全面、到位的宣传,才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改革的热情和积极性,保证了各项改革政策的顺利实施。
四、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宣传思想工作凝聚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新的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也同经济工作一样,面临着塑造品牌、打造精品的问题。这既是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决定的,也是由人们精神需求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所决定的。打造宣传思想工作的品牌,核心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本质是开拓创新精神,关键是符合时代特征和群众要求。品牌就是吸引力和感染力,品牌就是效率和效益。在这方面,我们的体会是:
一是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推出具有北京特色的品牌活动。我们认为,打造宣传思想工作的品牌,就是要适应形势发展要求、适应群众需要,通过最佳主题、最佳方式,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群众,最大限度地宣传和教育群众,力求取得宣传思想工作的最佳效果。几年来,我们结合北京实际,把创品牌、出精品作为提高宣传思想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整合资源,集中人力、物力、智力,形成了培养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百人工程”、“首都记者基层行”、“北京国际音乐节”、“新年音乐会”、“北京的士之星”和“逛北京、爱北京、建北京”等一系列品牌活动,达到了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活泼、参与广泛的教育效果。
二是要牢固树立发展意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品牌活动的内涵。在实际工作中,品牌活动要立得住、叫得响,还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群众的需要合拍,不断注入新的因素以丰富其内涵,使品牌活动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很强的针对性。比如,北京市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日游”活动进行了多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品牌活动。几年来,我们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在坚持活动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每年确定不同的教育主题,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2002年9月至11月,为迎接党的十六大,我们组织开展了“金秋时节看京城一日游活动”,突出环境建设、文物保护、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三个主题,组织群众观看北京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全市两万余名干部群众积极参加,反响热烈。通过看景观、看成就、看变化,充分宣传了北京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为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深化教育,扩大覆盖面,不断拓展品牌活动的外延。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以及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决定了宣传思想工作统一思想的任务很重,改革发展的任务很重,维护稳定的任务很重。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是一个不断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也决定了宣传思想工作光有几个品牌活动还不够,各项工作都要创品牌、出特色。要不断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不断拓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外延,不断用宣传思想工作的品牌活动占领阵地,扩大覆盖面,深化教育。2001年,我们根据群众对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开展了“文化广场年”活动,在首都城乡上百个文化广场组织了2500余场广场文化活动、6000余场露天电影、2.8万多个群众文艺节目,吸引群众500多万人次,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下一步,我们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结合北京实际,推出新的品牌活动。比如,围绕“建设新北京、办好新奥运”创办“奥林匹克文化节”,围绕加强网络宣传和管理,推出以千龙新闻网为核心的网吧连锁工程等,认真把握好巩固与提高、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把北京市的宣传思想工作继续创出品牌、创出特色。
五、遵循规律,把握适度,牢牢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
新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要着眼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又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宣传工作者要洞悉全局、把握大局,对宣传工作规律有深刻的理性思考。有思考、有认识,才能形成科学的方法,形成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措施,才能牢牢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开展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达到多种利益下的思想统一、多种需求下的认识统一、多种组织下的行动统一和多种舆论下的导向统一。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我们认为,在研究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上,要努力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要把握好准确与深入的关系。宣传思想工作承担着统一思想和解放思想的任务。“统一”什么样的思想、“解放”什么样的思想,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不能与中央精神有任何偏差,也半点马虎不得,因此首先要准确。只有准确地把握要宣传什么,掌握宣传任务的精神实质,才能更好地深入贯彻。准确是深入的前提,深入是准确的目的。多年来,北京市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方针,坚持在宣传中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前,宣传思想工作队伍首先把精神弄懂吃透,包括严格纪律和制度,在每项宣传工作中牢牢把关,认真把握准确与深入的辩证关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认识到行动,切实达到了把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共同目标上来,贯彻到实践中去的目的。
二是要把握好声势与效果的关系。宣传思想工作要有一定的声势,更要实事求是、注重效果。正确处理好声势和效果的关系,让宣传思想工作的形式直接为内容服务,尤其重要。因此我们认为,要使良好的声势为实际的宣传效果服务,就一定要加强调查研究,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找准在实际工作中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宣传思想工作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是要把握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与发展在带给人民群众实际利益的同时,也必然涉及部分利益的调整,这时就需要掌握有度的宣传,服从大局的宣传,讲政治的宣传。北京是首都,稳定是第一位的工作。近些年来,全市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注意引导人民群众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要求宣传工作者自身首先要搞清楚应该宣传什么、在什么范围宣传、宣传到什么程度,千方百计地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四是要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3年来,宣传思想工作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经验,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被实实在在的成效所证明了的成功做法。我们感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既要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思考方法,又要有回头看、研究规律、总结经验、分析得失的谨慎态度,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很好地继承。
F. 乡村旅游如何规划设计更吸引游客
城市中的人们没有青山绿水的好生态,向往着乡村的生活以及乡村特有的乡土味道,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放松心情的好地方。那么乡村 旅游 怎样才能吸引人呢?
1、要具有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现在很多记忆中的乡村印象都在逐步消失,要保护好乡村的乡土味。自然风光资源优的地方,特别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古镇粉墙黛瓦的古民居建筑,要保护修缮。
2、乡村的民俗风情要丰富。我国民族众多,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等各不相同,春游踏青、赛马、龙舟、对歌等都具有 旅游 开放价值。
3、要有乡土的文化艺术。我国地大物博,古老的艺术源远流长,文化艺术要有基础和底蕴,也就是通常说的要有灵魂,东北二人转、舞狮子、大秧歌、农家乐、新疆的羊肉串、刷羊肉等这些文化艺术和美味佳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让游客感受不同的乡村味道。
4、要有乡村的人情味。城市中的人生活压力大,缺少人情味。乡村人纯真笑容、质朴的言语是独有的人情味,在乡村发展中一定要保护好,切记不要为了赚钱而失去这份宝贵的财富。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相关设施齐全、服务到位
1着重宣传和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居、民俗。
2最好多加入能体验到乡村生活的项目。
只有口碑和实际体验好了,才能越做越好
乡村 旅游 应该坚持以农为本,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民俗文化为灵魂。
乡村游的几个共性
乡村游的客群:主要针对的是城市及周边城镇居民市场,因此旅行的距离较短,不同于一般性的中长线休闲度假;
乡村游产品的价格:可能与现在乡村游市场还不是太成熟有关,乡村游一般距离近, 旅游 时间短,游客对乡村游的产品心里期望值普遍偏低,相对而言散客游和家庭游,单位集体出游产品对价格敏感度不高;
乡村游的市场定位:市民活动和农民活动基本是大众化的 旅游 ,属于比较低档的消费。
基于对乡村游的基本属性的分析,发展乡村游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多作规划来吸引游客
1、彰显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吸引游客;我国有56个民族,如云南的傣乡、贵州的苗乡、广西的壮乡、湖南的瑶乡、海南的黎乡、新疆的维乡、浙江的畲乡、西藏的藏乡等都具有引人入胜的民俗风情景观。
2、通过各自特有的乡村自然风光吸引游客,由于乡村所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我国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
3、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我国的乡土文化艺术古老、朴实、神奇,深受中外游人的欢迎。如盛行于我国乡村的舞龙灯、舞狮子,陕北农村的大秧歌,东北的二人转,西南的芦笙盛会,广西的“唱哈”会,里下河水乡的“荡湖船”等脍炙人口。
4、风格迥异乡村民居建筑
乡村民居建筑,不但能给游人以奇趣,而且还可为游客提借憩息的场所。不同风格的民居,给游客以不同的精神感受。由于受地形、气候、建筑材料、 历史 、文化、 社会 、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民居可谓千姿百态,风格迥异。
4、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乡村传统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尤其是在边远偏僻的乡村,仍保留有古老的耕作、劳动方式,有些地区甚至还处于原始劳作阶段。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 旅游 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这些劳作诸如水车灌溉、驴马拉磨、老牛碾谷、木机织布、手推小车、石臼舂米、渔鹰捕鱼、摘新茶、采菱藕、做豆腐、捉螃蟹、赶鸭群、牧牛羊等等,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诗情画意,使人陶醉留连。
发展乡村 旅游 ,首先要发掘乡村文化。文化是乡村 旅游 的灵魂,没有文化的乡村 旅游 很难长期的发展。乡村曾经是中国文化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家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维持乡村秩序、加强乡村治理的重要基础。
十九大报告指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通过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滋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振农民的精气神,增强农村凝聚力。
深入发掘 历史 文化资源,推动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既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承传播,提高文化自信。在此过程中,非遗等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关键在于创新,注重打造 历史 文化体验,让 历史 文化融入生活、走进现实,使人们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认识 历史 、传承智慧,以推动沉淀在文物保护中的文化资源真正留下来、活起来,变得灵动。
同时,要重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独有的 历史 记忆和思想表达,充分发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发挥其在凝聚人心、引导村民、淳化民风中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引领。
乡村文化做好了,乡村的 旅游 也会自动带起来,更多的城市人群将会到乡村 旅游 ,体验乡村的独特文化。
你好,我是小张还是那个小张的小张,一个 旅游 领域创作者。同时也是个热爱乡村 旅游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同也也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乡村 旅游 应该发挥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就拿我家乡来说吧,我那里最大的优势是就水。我家乡村是靠近赣江,沿江而建的村庄,这就是最大的优势。同时我们那里在赣江中心有个近万亩的绿洲,以前是用于种植用地。
最近十几年农村搞种植的越来越少了,这块地也荒废在那里。正好可以,利用起来做一个农场,而通过农场带动为主线带动同边的 旅游 业。农场可以养殖一些牛、马、羊等动物,通过它们来带动家民收益。
搞乡村 旅游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住宿的解决。这几个新农村的建设,有一大片老屋荒废在那里。荒废老屋利用起来就可以解决住宿问题了,这也解决了大面荒村的问题。
同时也有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通过谁来解决老屋的二次改建的问题?是通过村民自己的改建?还是通过 旅游 公司的发展来改建?无论是哪一种都有不小的困难?解决方法还是要当地政府的帮助。
乡村 旅游 开发 旅游 项目也是个很重要的环节,怎么样的 旅游 项目才能吸引人来游玩?乡村 旅游 的项目开发可以根据当地情况,例如发展乡村的耕种,采摘,捕鱼,垂钓等,都是可以很好的利用起来。如果当种有传统文艺哪就更好了。
我家乡是在江边,我就想发展起渔业,水上项目、耕种、养殖等,都是可以做这方便的延伸项目。
这是个比较客、严俊的问题,一个项目做的再好,如果没有人过来,人家不知道这里,也是一样的产生不了经济价值。
现在自媒体发展已经很成熟了,可以通过自媒体来扩大自己家乡的宣传。现在各大自媒体平台都在大力发展、支持三农版块,正好利用这个风口大力宣传自己的家乡 旅游 项目。
乡村 旅游 设计的三层面:
一,乡村 旅游 规划设计乡村和周边自然环境最大限度保持原貌,改善消费者活动区域舒适性,便利性,观赏性。
二,乡村 旅游 定位明确,围绕主题延伸产品线(农旅产品系列,体验活动系列,民艺表演系列等),四季和节庆节点活动丰富,运营的思维来经营乡村 旅游 。
三,服务人员的培训,乡村 旅游 服务者是场景体验关键点,连接乡村与客户重要环节,与服务的满意度和活动的设计决定二次传播,建立乡村 旅游 粉丝群体。
好的乡村 旅游 规划是与长期运营不可分裂,许多乡村 旅游 只重视硬件投入,忽视从业人员的培养,把运营看成是一蹴而去思维,结果是最好的规划也不可能搞好乡村 旅游 。
乡村如何更好的吸引游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交通便利;乡村本来就是乡下,道路是关键,道路下雨就坑坑洼洼的肯定不行,游客来玩一趟,完了回去身上沾满泥……心情也好不了。
消费项目;尽量做到全村不宰客,不坑人消费,游客来 旅游 ,如何让游客花更少的钱,体验更好的服务?这是必须要重视的。
态度;村里人的态度,这个至关重要,游客来 旅游 ,需要一定的安全感,而良好的态度,会给游客一定的安全感。
卫生条件;这个必须是重中之重,道路,房间,厕所,一些角落,必须要干净整洁,看着就很舒服。
乡村特色;特色这东西全靠宣传,只要服务好,一条小溪也是特色。
这是我曾经骑行,见过最干净的地方……宣传一下。
打造乡村成为 旅游 景点,吸引更多游客,首先要揣摩现在游客的心里,及景点的定位,既然是乡村打造景点,我们就要以乡村的优势打造景点,利用乡村的生态环境,古典建筑,乡情民俗等,使乡村更美,现在城里老年人,生活越来越好了,加上空气雾霾,他们老一代也越来越怀旧,对乡村更有感情,乡村再建一些大棚,种一些水果蔬菜,供游客采摘,还有乡村的石滚,磨,农村种地的一些工具,聚在一起,也是一道不错的风景,住宿,农家乐都要一条龙,真正的叫游客有到家的感觉,如果在建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冒险刺激项目,会更好。
要整改
G.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这种适合举办什么活动,可以吸引人群
休闲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部分。要举办活动,主题很多,例如,花期赏花,果期采摘体验配套销售。结合农业种植的品种,进行农业科普知识方面的小课堂讲座、亲自体验。
除农业方面之外,还可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开展文化活动,如舞蹈友谊邀请赛,民歌比赛,传统技艺展演,配以历史文化解说等等。春夏秋冬都可开展。
H. 活动方案怎么做能吸引人
1、阵势要大,人都是要有好奇心的,阵势越大,越是吸引人过去看个究竟。这是做促销活动的第一步,让人因强大的阵势而产生好奇心。
2、给路过的人发小礼品,很多人都有喜欢占小便宜的心理。看到有免费的小礼品,不管是自己需不需要,都喜欢接受。
3、活动要有活动性,比如让观众上台,发表一些简单的感言,还有奖品可拿。并且奖品还吸引人,勾起观众愿意上台的欲望。
4、活动带有表演性,通常见到的歌舞表演其实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了,毕竟套路毕竟老了。可以搞些魔术,或者相声之类的。
5、抽奖活动经常别商家用上,但是这招可以说是屡试不爽。因为人都有种,看看自己有没有这种运气的心理。可以搞个抽奖环节哦,应该很吸引人。
I. 如何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在80~90年代的农村,文化生活的几大标志性事件——“看电影”、“看大戏”、“逛庙会”、“祭祖先”,其中与思想相关的“看电影”、“看大戏”这两样牢牢的吸引了农村人的心,每逢这样的机会出现,总是会出现人山人海。
到了2000年以后,农村的生活随着网络的接入和智能手机的覆盖,弱化了“看电影”、“看大戏”的吸引力,而且现代农村的文化生活与生活节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农忙、农闲、传统节假日时的文化生活各不相同,打麻将、赌博成了农村的习俗。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目的是什么?这点要说的清楚,如果是一味的控制思想,那么以前很难,现在信息获取这么容易怕是难上加难,但如果是拉近思想的距离,加强思想的丰富程度,还是有很多方法的,但总归一点——【趋利避害】,凡是都是为了百姓的利益考量,或游戏、或比赛、或激励,均可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