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怎么写

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2-11-26 23:41:04

❶ 客家的民风民俗的作文怎么写

醴陵位于湖南东部,罗霄山脉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渌水流域。东界江西省萍乡市,北连浏阳市,南接攸县,且紧邻长株潭金三角经济区。总面积2157.2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8℃左右,日照时数1588-1321小时,年降雨量1719-1423毫米,无霜期305-279天。
醴陵盛产陶瓷、鞭炮烟花,有“瓷城”和“花炮之乡”的美称。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瓷器是中国独创的发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称之为“china”。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是全国重点粮食高产地区,长江流域第一个亩产过吨粮的县(市)。醴陵自然资源丰富,林业用地面积占总面积57%,有树种396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有水杉、银杏等13种,树种以用材林、经济林为主。1986年,油茶产量居全国第四位,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非金属矿有瓷土、耐火土、煤炭、石灰石、萤石、粉石、石材等,金属矿有金、银、铅、锌、钨、锑、铀等。醴陵降水丰富,地表水充沛,境内地表径流年平16.3亿平方米;有渌水、昭陵河、涧江三个水系,大小河溪57条,总长914公里;大中小型水库169座,大小山塘2.6万口,发展淡水养殖业有着巨大潜力。
各项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科技工作围绕“科技兴市”发展战略,抓好了27项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编制、实施;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星火计划”奖1项,申请专利33项,增长57%。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初等教育进一步普及,教育质量得到提高。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事业继续发展。
醴陵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古迹甚多。李立三、左权、耿飚、宋时轮等老一辈革命家及程潜、陈明仁等爱国将领,着名生物学家汤飞凡和彭道儒等一批有影响的科学家、知名人士都生长在醴陵这块热土上;农民瞿永寿被联合国授予“国际杰出稻农”称号。境内有风景名胜115处,其中,奇峰15处,洞穴22处,奇石30处,泉井48处。主要古建筑有贺家桥的云岩寺、市郊的清兴寺、东门上的文庙、城东的梯云阁、王坊乡的平山寺、西山的渌江书院和宋名臣寺、市郊马背岭的起元塔、姜湾对岸渌水河畔的财源塔和东堡乡的袁氏贞节牌坊。丰富的人文景观,为发展醴陵旅游事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醴陵 的介绍~~~!!

❷ 客家文化带来了什么旅游效益

(一)客家文化的简介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广义的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客家人生存、奋斗、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创造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被客家人广泛认同和传承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客家话、客家风俗、生活习俗、客家人的性格、气质、心理、思想观念、意识以及它们的载体,客家人物、客家建筑、装饰、艺术品、客家服饰、客家文艺、客家文献资料等等,都是客家文化的具体体现。(二)梅州客家文化资源简介地处粤东地区的梅州,生活着500万客家人。梅州素有世界客都之称,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也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因此梅州客家文化资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主要体现在:客家历史文化资源、客家民居文化资源、客家民俗风情资源、客家民间艺术资源、客家饮食文化资源、客家古汉语资源、客家服饰文化资源、客家精神文化资源、客家旅游文化资源等。(三)梅州客家文化资源的开发意义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利用以及保护对梅州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从整体来看,客家文化资源不仅是梅州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梅州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客家文化资源的规划性开发利用,有利于为梅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多个途径,多个方向,为梅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后盾。x0dx0a更多关于客家文化带来了什么旅游效益?,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1c6e751615731999.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❸ 客家民俗的特征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论文

客家人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客家文化源远流长,而客家人过春节也有自己的习俗!在春节前的几天,每家每户都会进行大扫除、炸脆角、糍粑、酿糯米酒等。
到了除夕这天,每家每户都会早早的起床,准备年夜饭。一早起来,大人们就负责杀鸡、鸭、鹅、孩子们则负责打扫家里的卫生,到了下午一点钟,家人就会用柚皮、黄竹叶煲好的热水(说是可以避邪气),每人轮留洗澡,一家人穿上新衣新鞋。下午三点左右,家里的男人们就会把煮熟的大公鸡拿到家族的祠堂拜祭,比比谁家的鸡最大个,就表示那家的收入是最多的,然后回家再拜祭,放很多的鞭炮,家门口一地都是一片红色的海洋!拜祭完后,一家人围着吃年团圆饭,餐桌上白切鸡、一条完整鱼(代表年年有余)、客家酿豆腐(代表富裕)是必不可少的!吃完了年夜饭,家长就会给孩子们“利是”,孩子们拿了自家大人给的“利是”,就会到堂叔、堂哥的家继续领取他们丰厚的“利是”,然后村中的孩子们就会聚集在一起,比比谁的“利是”钱多,孩子们的“利是”钱多数用来买鞭炮、烟花!而家中的大人们,则会留在家里守年,把家里的卫生搞干净、把衣服洗干净。十二点之前,所有的孩子们都要归家迎接财神的到来!
年初一,客家人吃素,喝自家酿的黄酒!吃了早餐,家里的所有人都到族中的祠堂聚集,开始看在祠堂门口燃放鞭炮、烟花、土炮,燃放的时间长达到二小时,这是所有族人共同捐资购买的。放完了鞭炮族人相互之间进行新年的拜访!在大年初一,客家人是不花钱买东西的,也不扫地、不洗澡,要到年初三晚上才能洗澡,大人们说那叫做“堵财”!年初二,外嫁人回娘家,客家人还有一个习俗,外家女不能在娘家过新年!
年初三一大早,客家人就早早起床,打扫卫生,把几天堆积的垃圾清扫出去,大人们说那叫“送穷鬼”!年初三,不能到别人家拜访,更不能送东西给别人!记得有一年,堂哥家母猪在年初三生了一窝小猪,堂哥的脸是黑黑的,结果那一年他的运气真的不是很好,也许只是巧合罢了,呵呵!
客家人过年还有许多风俗,如果你要到客家人那儿过年,你可要先了解清楚呀!其实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习俗都在慢慢的消失了,而年轻人对习俗这种东西看得很淡了!

❹ 写一篇论文:中国民俗旅游 要求:以小见大,从小事出发。。再大方面写... 多多帮助啊啊 啊啊 啊!

民俗风情,在旅游中作为人文景观的一个极为重要内容,以其美学风貌,具
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在于人的美的昭示和显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开放、改革的近十几年来,我们又在如何开展民俗
风情游、加强美育薰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很值得总结和发扬。本文围绕以
上的三个问题,进行论述。

(一)
中国旅游的审美对象,一般依次排列有: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
…等。民俗风情,次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排列老三,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是
因为我国幅员十分广阔,地质地貌多样,名山大川遍布,山水美一直享有盛誉,
列为榜首,理所当然。同时,我国又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璀璨无比的历代
的文化遗产;帝王将相、名哲圣贤、道长高僧、文人雅士等在名山大川留下了众
多的名胜古迹。所以,我一直坚持中国旅游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密不可分”
的观点。如今要把“排行老三”单挑出来,改变传统的模式,开拓新的旅游领域
和项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从旅游审美来看,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等,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都是“全身心”的感官开放和接纳、高级的精神享受,都是动静结合的休闲、娱
乐的活动。但是,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相比较,在旅游审美中,在
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陌生新奇。
我国有五十五个民族组成一个大家庭,平等和睦,繁荣昌盛。就旅游资源的
分布来看,五岳、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四大名山,都在汉族居住地,少数民族的
民俗风情游,比山水风光游的开发、利用,更占优势。就国内旅游客源的组成来
看,由于汉族在全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他们到汉族文化复盖的旅游风景区,与
到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游览区相比,凭添了由新奇、神秘引起的陌生感,大有不
到异域胜异域的感受。本来,旅游,就是生存和生活时空的一种移动或更换。由
新奇、神秘引起的陌生感,相对于日常生活、工作的环境来说的。蔡元培曾揭示
了人有一种“习久的心理”,“常住繁荣城市的人,一到乡村,觉得格外清幽。
”(《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72页)美在发现中得以开拓,又经过对照,变
得更加强烈和新鲜。要知道人类不会倒退到旧石器时代,以良好环境能定居下来
为满足了。游人的陌生新奇感,既可以扩大“新知”,又可以激起游兴。正如沈
明编着《旅行》一书所指出的:
我国是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都有着独具一格的诱人的习俗,到少数民族聚
居区作风情旅游,了解那里的历史变迁、生活现状和风情民俗,采集那里的民间
文艺珍品,直接感受特定的民族文化氛围,会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有着更为形象的
知识。总之,旅游处处皆学问,只要留意学习,定会得益非浅。(广西民族出版
社1990年版,第29页)
第二、参与亲切。
山水是自然物,古迹虽能“睹物思人”,毕竟是伴随着历史的回声,游人无
法直接参与,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而民俗风情则不一样,它是一种多功能
的群众性的活动,可以把游人裹夹进去,士农工商,全心投入,忘乎所以。如火
把节的习俗,至今在我国西南十几个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节日那天,人们穿起
民族盛装,杀牲庆贺,举行各种文体娱乐,晚上举着火把,排成火龙,在山间田
野上漫游,并互相“泼火”,互换吉祥。这个“泼火”,与云南傣族的“泼水”,
形成了鲜明对比,提供了人人参与的特定氛围。这样,“旅游经历就将新鲜程度
和亲切程度联系起来,将旧习惯的可靠性与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兴奋联系起来”(
〔美〕罗伯特?麦金托金和夏希肯特?格波物《旅游学》,第81页),促使整
个身心健康,获得美的享受。
第三、喜庆认同。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通过审美主体个体进行的,其目的在于发现美、体验美、
认同美。这种发现美、体验美、认同美,在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的
旅游活动中,是相同的。香港华莎《母女浪游中国》一书中,就对山水风光、名
胜古迹、民俗风情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发现美、体验美、认同美的忠实的记录,
充分体现了“龙的传人”寻根探美的心迹。如,敦煌的鸣沙山从“单纯一致”的
形式美的角度,描绘了这座傍晚下的金黄色的山的色彩,线条和整个画面,鲜明、
晶亮,没有深浅,没有参杂,没有渗透,给人一种美的惊奇、爱的震摄。于是,
她说:“如果草原象征了青春的欢乐,荒漠象征了暮年的悲苦,那么鸣沙山就象
征了壮年胜利的喜悦了。”(第98―99页)但是,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
名胜古迹在审美认同方面,还有差别。主要在于从美学的范畴来讲,山水(如,
桂林、西湖)偏于优美,古迹(如,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偏于崇高,而
民俗风情大多与节日活动联系在一起,则偏于喜剧性的范畴了。普天同庆,其乐
融融,使审美认同,比其他旅游审美对象来说,来得轻松、自如,不费什么心思。
这从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越办越火红,就看得出这个审美认同
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而被称为“新民俗”。(《厦门晚报》1995年2月16
日刊《新华社发表春节晚会笔谈,认为电视观众欣赏心理成熟了》)

(二)
民俗风情美属于社会美的一种。但它又与社会美中社会事物的美,有所不同。
社会事物(如,劳动产品、工具)一般取物化形态,很难直接看到创造的过程。
而民俗风情,多为一种社会的群体活动,有着创造者本身的全过程的参与,可以
进行直接沟通、交流和对话。因此,作为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来看,社会事物
美的显现程度,当然不如民俗风情美了。具体说来,大致有四方面:
第一、民俗风情与人的形体美。
民俗风情中,保留了不少远古的遗迹。那时,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
远古人面临着生存和生活的艰难和困苦。为了社会生产和自身生产,必须具有健
壮的体魂。这在一些民俗风情的艺术表演中充分体现出来。如,泉州的拍胸舞。
“表演者上身赤膊,头带草帽,上肢随着节拍有节奏地拍击胸膛、腋窝、大腿,
时而上跳,时而下蹲,头部诙谐地摇摆。舞蹈音乐配以脍炙人口的南曲《三千两
金》或其他车鼓乐。基本动作有击掌回音,八拍雄姿、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
才抢牌、青蛙出洞、小阉鸡行、大阉鸡行,等”(厦门市思明区文艺联谊会《闽
台民俗风情》,鹭江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页)试想,如果表演者都是
些鲁迅笔下的“驼背五少”,岂能赤裸干瘪的上身,又岂能进行如此的高难度的
舞蹈动作呢?同样,民俗一些节日,本身就含有旅游的审美意义,也与参与主体
(游人)的形体的健康、壮实有一定的关系。我在《登高、踏青、远足(旅游别
称的审美意义)》一文中,指出:
中国古代旅游的大众化的趋势,与西方不完全一样。西方现代旅游,依托着
交通工具中火车的出现、组团的经营手段。中国宋元明以后,旅游大众化的趋势,
主要是利用民间节日。登高与重阳节、踏青与清明节,早已成为民间习俗。远足,
一般也安排在公休假日。(《中国旅游报》1992年3月24日)
至于有的民俗的体育竞技项目,成为健、力、美的象征,规模宏大,深入人
心。“如端午赛龙舟,近年发展为跨县跨省的大型体育竞技活动,得到跨国公司
的赞助。1988年广东番禺县举办的莲花杯和希尔顿杯龙船大赛,观看者达二
十万人之众。近几年来每年重阳节到白云山登高者,也在三十万人左右。”(叶
春生《民俗美》,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第二、民俗风情与人的装饰美。
服饰是人的装饰主要方面。服饰,不仅是人的“第二肌肤”,是文化的表征,
而且是各少数民族相互区别的外部特征。我国55个民族中,除了西北几个少数
民族为白种人外,大都为黄种人。我读一本人类学的书,说中国黄种人,北方为
蒙古种,南方为马来种。这就是说,一个标准的北方人和一个标准的南方人,在
体质上还是有区别的。而我们的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散布在全国各地,无法用是北
方人,还是南方人这个标准来衡量。服饰往往成了少数民族外部标志。或者说,
什么民族有什么样服饰,什么样服饰就是什么民族。这在民俗风情游的审美对象
中,也是十分突出的。
维吾尔族的小花帽、傣族的统裙、满族的旗袍、瑶族的花裤、藏族的哈达、
蒙古族的马靴,等等,无不装点着旅游的景观,制造了特定的审美氛围,保留着
诱人的魅力。有的经过一定文化教育或长期生活在他乡城镇内,不愿意穿本民族
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也不想也不可能在这里讨论。但有一条,既然作
为旅游部门组织的民俗风情游,在接待地的各少数民族应该依据民俗要求来着装,
才能体现出一定的风情来,这是肯定的。
第三、民俗风情与人的风度仪表美。
在民俗风情美中,有两大部分,即社交风俗美和婚嫁民俗美,涉及人的风度
仪表美。我国素称为礼仪之邦。无论在行为、举止上,还是在待人接物上,均有
优良的传统和现行的规范。其中有一部分沉积在民俗风情上,时而清醒,时而狂
迷,烘托出人自身和人与人之间的美。如,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花兰瑶胞,是
个很讲礼节的民族,他们有一种迎客仪式,瑶语叫“离贯侯棋”,直译为“远方
的朋友”,意译为“礼歌会”。又如,我国许多民族都有“打同年”的风俗。苗
语称为“嘎江”,直译为“老树的根”,意思是“结交最知心、最忠实可靠的朋
友”,俗称“拜把”、“结义”。不但在同一民族中,在不同民族中也相当盛行。
它成了团结的纽带,友谊的桥梁,在生活中留下了许多佳话。
第四、民俗风情与人的精神美。
民俗风情的形成、流传,与其蕴含的民族的深层心理有极大关系,张扬一种
人格精神。清明与纪念介子推、端午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老幼共知,耳熟能详。
至于“在我们源远流长的民俗礼仪中,婚姻习俗,最为繁缛,也最为有趣。千百
年来,这些礼俗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而不断变化,它从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了人
民的心理、德行和品格,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强烈的地方和民族色彩。
许多场面本身,就是一幅美好的民俗风情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
美》,第141页)
以上只是简单地将民俗风情与人的美的四个不同层次,作了一点探讨和研究,
无非是说民俗风情在旅游中真正能够发挥使用的,在于人的美。人的美是民俗风
情美的核心。作为民俗风情游的组织、策划和实施者应该明白这一点。否则,这
一活动,不是搞成徒具形式的大轰大嗡,就是搞成庸俗、猎奇的走火入魔。

(三)
大力开展民俗风情游,深层发挥旅游审美中的人文资源。基于以上的认识,
结合开发、利用的实践,大致说来,要注意处理好三组关系。
第一、拳头产品和联片开发。
每一民族、每一地域都应该把自身民俗风情的旅游资源,作一次全面的模底
排队,进行学者、专家的论证,什么是这一民族、这一地域民俗风情的拳头产品,
力争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前一段,厦门市文化界一次聚会,讨论到南
音问题。泉州有南音,厦门也有南音。两地南音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已有所不
同,开始形成流派。有人主张有。有人主张不分。这说明已是个客观存在。厦门
南音就应该助长自身流派的更加成熟,拿出整套、整台的节目出来,形成拳头产
品。
然而,旅游有日程安排,不能过于单调。要在形成拳头产品后,相应地进行
联片开发,点面结合,才能留得住游人。这里民俗风情自身有宽度和深度以外,
还可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等积极地配合、穿插地进行,不能单打一。
第二、维护传统和开发新项。
日本进入现代化以后,十分重视民俗风情的发扬光大,将传统注入新的时代
意义。在东南亚,民俗风情,是他们旅游中的强项。近几年,山东曲阜的祭孔、
潍坊的国际风筝节、广东春节花市、广西三江口的歌圩和福建妈祖文化节,公祭
客家母亲河(汀江)、土楼文化节等,为我国旅游事业增加了异彩。我们应该看
到,民俗风情有双重性。一面有变异性、革新性,另一面有陋俗恶习,有惰性。
报载:“我国禁放烟花爆竹的城市今年已达到40多个,其中主要是北京、南京、
沈阳、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厦门晚报》1995年2月13日),就是革
除陋俗恶习的一例。我们在组织、策划和实施民俗风情游中,要坚持这一审美标
准和审美理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三、旅游搭台,经贸唱戏。
据新华社电讯,“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的最新统计结果表明,1994
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达73.2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950亿元人民币,
两项合计折合1600亿元人民币,说明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新兴的重要产业。…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我国已在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中跃居第八位。”(《厦
门日报》1995年2月10日)这说明,旅游业本身给社会既带来了经济效益,
又带来了社会效益。由于民俗风情这一旅游审美资源,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相
比,它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参与性,几乎是它所依附的那一民族、那一
地域的人民,都须介入其中,更应该注意在开发、利用这一旅游项目时,给那一
民族、那一地域带来经济上的实惠。而“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是个较好的组
织形式。上引的新华社电讯中,还有一段话说,“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
改革开发以来,旅游业发展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旅游资源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
现实生产力。”(《厦门日报》1994年2月10日)这段话中的第二句话,
“各级政府重视”,也得到了旅游为经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的回报。既然
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已为实践证明了的较好的活动方式,就应该把民俗风情游
尽量纳入其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构成良性循环。当然,任何问题不能绝对
化。我们强调旅游与经贸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否认民俗风情游有
独立的审美价值。

❺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凭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传统,民俗文化旅游给予了人们更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享受,从而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当前旅游市场中极具竞争力的文旅项目。

民族文化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现已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开发资源,具有相当高的旅游价值。

民俗文化旅游的兴起,在于其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首先,民俗文化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其次,民俗文化中包含各种独具特色的娱乐活动,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促进游客融入当地民风民俗;最后,民俗文化维系着各民族情感,能够满足社会的精神需求,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正因此,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从开发现状来看,民俗文化旅游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其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因此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同时,国家政策加大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倾斜,不断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迈向新阶段。

其二,形式愈加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取得显着成效,表现形式多样,皮影、剪纸、民歌等内容越来越丰富。

其三,区域旅游不断加强合作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是提升旅游形象、增强旅游文化软实力、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民俗文化旅游在这点上成效显着。

尽管近年来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取得长足发展,但在开发过程暴露出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例如,过度开发问题,对稀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再如,商业气息过重,失去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原真性,背离了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初衷,无法实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资源的目的。除此外,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使得传统民俗文化遭到严重冲击,甚至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民俗特色。

❻ 客家人的民风民俗作文

哈哈 我也是六年级地 是不是2单元的作文哈!!嘻嘻
客家人是汉民族中的一支优秀民系,自古以来以重礼、讲礼貌着称。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保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属之间,邻居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都有一定的礼节。这种礼节人人都得遵守,若不,就会被人耻笑,甚至会骂你“早死爷爷少教导”。
客家人的礼节很多,很繁杂。由于笔者的知识浅薄,加之在一篇短短的文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略举几例。
待客。客人光临,男客人由男人陪坐,敬烟,女人奉茶。不能“打赤膊”、“穿内裤”接待客人,亦不能随意弯腰曲背、架“二郎腿”,抠鼻子、玩脚丫。奉茶也很有讲究,单独奉茶给客人时要用双手端,客人多时用托盘端茶。客人接茶坐着要起身,不起身要说对不起,我没有起身。主人回答不用客气。用右手五指,左手四指,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人生何处不相逢”。
进餐。主人与客人进餐时,要客人或长辈坐上席,宴席上给客人斟酒要按座席的大小顺序。以方桌、圆桌为例:陪客的在方桌坐8号位、圆桌坐10号位,斟酒则按座位的大小顺序。这些规矩目前仍很讲究,尤其是广大农村。主人要给客人盛饭,请客人吃菜,不能侵占客人座位,不能脚踏别人的凳子横木,夹菜时只能夹自己一方的菜,不能目中无人乱夹乱挑。同一席的人吃饱时,不得离席,要把自己的筷子搁在自己的饭碗上表示等候之意(如遇有全席人把筷子搁在饭碗上,则表示不满或表示没有吃饱)或说一声某某请慢吃,对不起我没有等你。待客人回答:别客气,才能离席送客。
送客。当客人提出要走时,主人要先挽留,客人确实要走,主人应为客人拿物、开门、送出大门。客人说请留步,主人才与客人拱手或握手告别。多人同行的,客人长辈或老者先行。
客家人还有很多礼节,如子女早晨起来、晚上临睡要向父母或长辈问安,晚辈外出回来要给长辈打招呼,这是不可违逆的礼节。亲友有了红、白喜事都能主动相帮,互送礼物,就是平时有了什么新鲜食品,均要与邻里共享等等。
同年人 希望对你有帮助哈1

❼ 河源客家民俗旅游开发现状怎样

河源客家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对它进行开发,能极大地带动河源地区经济的发展,并将有助于客家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河源政府对其境内客家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工作非常重视,目前已开发出多处客家民俗文化旅游景点.

1.客家民俗博物馆,位于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距市区12公里,依托一座古老的“府第式”民居——锁头独角楼而设立。仙塘镇附近有古民居建筑30多座,选作客家民俗博物馆的这座民居建于明末清初,干隆17年,公元1949年11月12日进行复修和扩建后栋。该民居已发展到1500多人,其中华侨近百人,本座民居共有66间房,23个厅,12个天井,此外,还设有书房、楼阁、厨房、澡堂、斗门、走廊、后花园及禾坪。厅分上厅(老人百年归寿时停放的地方)、中厅(拜祖、议事的地方)和下厅,中厅的大梁是“吊灯”用的,如果围里那家生了男孩,正月十五那天,要在此挂大花灯,并要在此摆酒,请家族的长辈来受拜、上族谱。上、中、下厅之间用两扇屏风相隔,一般在举行婚礼时打开下厅屏风,在老人百年归寿时才同时打开两扇屏风。下厅屏风的门槛很高,新娘跨过这道门槛,再跨火堆,踩簸箕,才算自家人。下厅左右厢房的两个龙窗,表示吉祥、平安。每天太阳照射龙窗时,厢房内的地面上便有两条活生生的龙闪动着。以往,这两个厢房为客家妇女怀孕安胎专用,此窗有“集天下灵气生龙子”之意。该民居建筑初始,在每个天井放了一只龟,意祈住在屋内的人能长命百岁,同时还可作疏通下水道用,现在仅剩下了一只。最上方的天井中间有一块石头名为“发誓石”,如果这家子有人犯错误、违家规,要跪在这石头上对着祖宗、对着苍天发誓。
客家民俗博物馆即是“鹤湖新居”,原为罗氏所建,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即1817年),共历三代、数十年建成。占地面积24816平方米,建筑面积14530平方米,南北宽166米,东西长109米,共有179个居住单元房,每单元由数间屋构成,共有房屋数百间。在围墙内民居似“回”字形,整座建筑群由内外两围相套而形成,外围平面前宽后窄,呈银锭状;内围有高墙与外围相隔,平面呈方形。屋宇、厅、堂、房、井、廊、院布局错落有致,像座迷宫,易守难攻,有“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
客家民俗博物馆内陈列有100多件客家人在不同年代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都配有文字照片资料,陈列品中,有石磨、碓、八卦床、八仙桌、棕笼等实物。说明客家人的历史变迁和用具的种类、功能等。l00余件陈列品中,有石磨、碓、八卦床、八仙桌、棕笼等实物,且均按照客家人生活习惯依样摆设,分为卧房(男、女各一间)、厨房、作坊、厅堂,卧房里的枕头是木制的,男人枕的则是长方型的木箱,挂上锁,里面可以放家中的贵重物品如地契、财物等,男式的八卦床上刻有“诗酒琴棋阁、风花雪月开”等诗句,反映了客家人的祟文思想。生产用具中全部都是耕田所用的农具,这又反映出了客家人的重农思想和小农经济意识。客家民俗博物馆对研究客家民俗文化及其源流、客家宗族制社会结构、宗法观念和家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这座客家民俗博物馆是迎香港百年回归、电视连续剧《香港的故事》前十集的主要拍摄地,开镜仪式就在此举行,并拍摄电视剧中许多的精彩镜头。
2.佗城是佗城镇的简称,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河源市龙川县南部,西南毗邻河源市的柳城,蓝口,叶潭等镇,东北与龙川县的黄布, 附城,鹤市等乡镇接壤,西北连义都镇。总面积163,5平方公里,人口36780人,距河源市区99公里。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中部有广东四大河流之一的东江,从东北向西南斜穿而过,河两岸多为狭窄的平原谷地和丘陵地带。
西北部多山地,与本县义都镇交界的大帽山,海拔1175
米,为本镇最高峰。其余地区多为丘陵地带。镇政府所在地佗城,座落在本镇的中心,西南距广州302公里,东北距龙川县新县城劳隆镇10公里,北枕险峰连绵的熬山,南频奔腾不息的东江,205国道自西向东横贯北郊。这里自古以来是往返粤中,兴海,赣南乃至闽西之间的必经之处,为东江流域兵家必争之地。

佗城是岭南最早设置的古县龙川县城,又是广东省首批公布的十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原称龙川城,后称循州城。民国30年(1941年)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教育会通过改名为佗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南平百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设县治于今佗城。自秦代至民国,佗城都为龙川县治所,同时又是五代南汉至明初循州(路)治所。佗城历经2000余年沧桑,曾为粤东北部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古城初为土筑,方形,城东至老城街,城南至县前街,城西至城东,城北至北角塘,城垣周长约800米。据原《龙川县专》载:“宋熙宁年间(1068——1077)龙川迁至老龙(按老隆)”。民国28年(1939年)拆毁老城墙时,发现刻有“循州砖石使白”、“循州造”、“甲寅”等字样的城砖。“甲寅”为宋神宗赵项熙宁七年(1074年),据此可证,熙宁年间曾改建县城。改建后,老城街东扩至小东门、大东门,县前街向南扩至南门街的南门,北角塘向北扩至北门,城垣周长增至约2400米。城池外围增辟护城河。
明嘉靖年间,佗城又扩筑上五里城、下五里城、下廓城和新城等4个附城,以保护主城。
佗城商业颇盛,至建国前夕,保持完整的仍有县前街、南门街、大东门街、小东门街、百岁街等,店铺约300多间。
佗城至今仍留下众多古迹和古建筑,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坑子里、牛背岭;秦时古城基、越王井、赵佗故居、马前岗等遗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时代的城隍庙、越王庙、孔庙、东河 、仙塔桥、新塔、考棚等旧址及古建筑。

❽ 客家文化发展论文

客家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客家宗族的仪式文化

【摘 要】 各种仪式活动不仅涉及传统记忆、文化传承,而且还涉及到对群体的归属和群体教育。尤其是对于一个族群来说,客家族群聚族而居,千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一系列的仪式活动在族群的生活中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些还蕴含着丰富与深刻的教育意义。分析和研究这些仪式,对于理解客家独特的仪式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客家;宗族;仪式;教育意义

Abstract variety of ceremonial activities involves not only traditional memory,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to the ownership of the community and ecation groups. Especially for an ethnic group, the Hakka clan clust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o form its own unique cultural system, a series of ritual activ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communities of life, some of which also contains a wealth of and profound ecational significanc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se rituals, rituals for understanding the unique Hakka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Key words Hakka; clan; ceremony; ecational

仪式,即是一套以行为方式和象征符号为要素,通过结合在一起进行表演的一种实践活动。最早有我们所知道的是原始社会人类在战争、播种、狩猎、求雨等活动中所进行的各种仪式。进入文明社会后,虽然涉及迷信和巫术的仪式活动逐渐消亡了,但其它民间和官方的各种仪式活动却不断涌现,如民间的宗教、祭祀、文化仪式活动等,官方的政治、行政、教育仪式活动等,无不在时刻的告诉我们:仪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它们的影响。

客家族群是一个独特的汉族支系族群,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他们习惯于聚族而居,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聚居社区。江西省赣南地区的白鹭村就是非常典型的这样一个社区,历经八百多年,形成了一个以人口98%为独一“钟”姓的客家宗族聚集区。在这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仪式体系,其中有一项仪式笔者认为最能反应客家独特的文化以及本文所要探讨的客家宗族的仪式教育,那就是白鹭村的“祠堂仪式”。所谓“祠堂仪式”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具体说来,即是把祠堂作为族中一个固定的场所举行各种仪式,并且这些仪式能够给宗族成员带来某种程度上的教育意义。

白鹭村“祠堂仪式”中最主要的一个仪式就是祭祖仪式,每到大年初一清晨,族中便有德高望重者带领宗族成员到总祠堂祭祖,准备好祭器,有专人置办三牲等祭祀用品。而后由这些德高望重的长辈主祭,族中男女老少在主祭人的指挥下对着列祖列宗的牌位和画像行叩拜礼,献上祭酒及三牲等果品,然后诵读祭文、鸣炮、吹唢呐、敲锣打鼓。中午祭祖仪式结束后,全体族人会餐,餐席就设在祠堂的大厅里,全族人谈笑风声,一起缅怀客家先祖,追远思源。除此外,还要在祠堂中唱三天“东河戏”(赣南客家剧种之一,由昆曲演变而来),全族男女老少一同前往观看,甚是热闹。不仅在祠堂唱“东河戏”,族里还要请戏班到村里的庙里演三天的木偶戏,这种习俗在白鹭村世代相沿。

其中第二个主要的仪式便是抢“打轿”,这是白鹭村独有一种习俗。在正月七日晚,在总祠堂里,焚香点烛,礼炮齐鸣,村中各个支房(宗族下面的各个分支,白鹭村有六个支房)派出精壮的后生,每三个房为一支队伍,分成两支队伍,各五至六人左右,分别簇拥在一个“井”字形的粗大木架两边,抓住木架,从总祠堂内开始,各队往各队方向拼命的拉。整个过程异常激烈,双方争斗的架势就像是真的红了眼的恶斗一般,个个身上都要挂彩,用鼻青脸肿、皮开肉绽来形容都不为过。这样来来回回要持续好几十个回合,少则十几分钟,多则一个多小时,族中各支房的族人都为自己的队伍呐喊助威,场面极其震憾。直到双方抢的精疲力尽,最后看哪一方能把“轿”拉到自己方向的才算赢家。赢得那家不仅能为自己支房带来荣誉,而且还能得到两筒麻饼的奖赏。结束后双方到祠堂开怀畅饮,又是一家人。抢“打轿”有一种说法说是白鹭村村后的山形似五虎,村中人忌讳其煞气太重,抢“打轿”意在敲山震虎。另一种说法说客家人逞勇好斗,一年一度的抢“打轿”活动可以满足族中后生的斗勇之欲,同时还能使族人团结合睦,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最后一个仪式便是在祠堂中举行的各种惩戒活动,客家人历来重视教育,在白鹭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农而优则商,商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所以族中文风盛行,族人都好礼教,特别看重一个人的品行。因此族人待人接物都是规规矩矩,特别注重礼数和教养。但有时也有不懂事的族人会违反礼数和规矩,据笔者所了解的有大致三种情况:一是有偷盗及为非作歹者,二是不尊老爱幼者,三是没有礼数及蔑视风俗习惯者。对于第一种情况,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将其所做所为广而告之。尔后各支房及族中有头有脸的人把为非作歹者及其亲属叫到总祠堂中来,族人大多在旁围观。要其当着大家的面陈述自己的罪行,同时写下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再犯。为了起到警示惩戒作用,还要其脱去上衣跪在祖宗牌位前,其父亲用三根细竹条扎成一把,在其背上施行鞭刑,直至打到皮开出血。最后大家上前将其救起,鸣放鞭炮,以示族人原谅了他,望他从此改过自新,仪式结束时长辈们还郑重要求大家以后不准再议论此事,对受惩戒人需同等对待。而对于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的惩戒仪式则轻微了些,同样是由族中长老们组织,要求受罚者跪在祠堂祖宗牌位前,忏悔反思,当着所有族人的面承认错误,保证改正错误,要全族人当其监督者和见证人。

白鹭村独特的祠堂仪式涉及到社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们对于整个社区的健康运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增强群体凝聚力,强化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宗族所举行的祭祖仪式以及抢“打轿”可以将族人周期性的聚集在一起,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与宗族群体之间的联系,使他们进一步肯定了宗族群体的存在价值,加强宗族的内部团结。而惩戒仪式则能让每个族人意识到人人在宗族里都是平等的,意识到宗族对于每一个族人的宽大仁慈,增强族人对宗族的认同和归属感。

第二,约束成员行为,保证群体规范。

最明显的莫过于祠堂的惩戒仪式了,一些最朴素的道德伦理观念通过这样一种在公众面前的表演仪式得到了传播,同时也保持了族人对于道德伦理规范的敬畏之心,不敢轻易以身试法。族人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在其生活中的各方面发挥效用,最佳程度的保证了群体规范的贯彻落实。

第三,升华成员精神境界,促进群体动员。

在这样一种集体仪式的氛围中,自我的一切,如自私、自卑、胆怯等,被大大的削弱了甚至抛弃了。就像某种宗教仪式样,引导人们对于一种美好境界的精神向往,将美好的品行和修养作为自己言行的标准,努力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这一系列的仪式可以动员整个宗族的成员,同时,也就是动员了整个宗族的资源,这对于宗族想要实现公共目标是非常有利的。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白鹭村的祠堂仪式并不单单是几个简单的风俗习惯,整个宗族通过祠堂仪式被有序地组织起来,各种仪式在社区生活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它们增强了整个宗族的凝聚力,强化了族人对宗族的认同和归属感;约束了成员行为,保证了群体规范;同时升华了成员的精神境界,促进了群体动员。由此可知,我们在接触一种文化时,要充分发掘各种群体仪式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和其所发挥的功能,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维的学科角度上去认识群体仪式对于群体和其成员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弗朗兹・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M].刘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2]爱弥乐・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钟显泽.话说白鹭[Z].赣县政协,1999.

客家文化对客家经济影响的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诺斯和格雷夫的理论,简单探讨了客家文化对客家经济的影响,发现客家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商业精神的缺失使得有效率的组织无法建立和客家经济秩序无法有效扩展。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经济 影响

文化与经济表现一直是经济研究里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诺斯强调文化决定制度变迁,制度影响经济绩效。格雷夫用比较制度的观点来把文化信念化,把信念内生化,用博弈论的方法证明了不同文化环境影响人的行为,不同行为下交易成本的不同导致了组织形态和绩效的不同。所以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广东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影响经济表现的例子,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经过了长足的'发展,但地区间的差异明显扩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日益凸显,尤其是客家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差异尤其凸出。对客家地区的文化进行剖析是必要的,努力分析客家文化中适合经济发展的和阻止经济表现的,做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对客家地区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一、客家文化的界定和主要表现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 L.克罗伯和K. 科拉克洪这样定义文化: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 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 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样式。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 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过来,随着与当地的融合,交流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客家人的先祖多居于“中原旧地”,为避战乱,不断地向南迁徙,曾迁徙到达安徽、江西等地,后来又从福建汀州和江西等地迁到广东粤东北部山区来。客家文化呈现的是山区文化特色。粤东北部客家地区的开发史就是一部开发垦辟山区的历史。为求出路,客家男子苦读求功名和外出谋生,使社会生产的重担落在了妇女的肩上,妇女集樵采、畜牧、灌种、纫缝、炊 爨 于一身,这是客家人一个特别之处。客家文化从本质上是一种农耕文化。传统的农耕文化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重视功名。俗称的耕读传家。实际上重功名是自给自足下的被动选择和相应反应,传统的自然经济,生产的产品大同小异,贸易带来的收益有限,所以重功名是寻求更高收益的出路之一。如果说从中原迁徙过来的客家人有着很强的家国情怀和忠诚。

二、客家文化对经济的影响途径

格雷夫( 1994) 从文化信念与社会组织和制度安排的角度解释文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他认为:(1)经济制度由文化信仰和组织这两个相关的因素组成, 由于文化信仰是未经协调的各种预期, 经济制度的变迁受其历史的影响;(2)制度结构之所以表现出路径依赖, 是因为过去的行为、文化信仰、社会结构和组织都影响着价值观念和社会实施机制的发展, 从而压制了背离旧有行为模式的灵活性。国内学者韦森( 2003) 沿着格雷夫的思路, 系统研究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赖以生存的文化因素以及不同的文化传统对社会制度结构的影响, 指出中国历史上信奉的集体主义文化因子决定了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内卷性(深层次的路径依赖) , 而西方社会个人主义的文化因子决定了西方社会制度变迁外卷性( 进化演变) 的路径, 不同的文化传统导致了不同的变迁路径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增长路径。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文化因子是欧美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必要条件( 尽管不是充分条件)。基于农本文化的客家文化毫无疑问带有集体主义因子,而本着求仕的客家文化又使得客家文化中缺少商业气息。考虑到经济活动是人们之间的活动, 市场扩展则是人们交易活动范围增宽和深化的一个自然结果, 而近现代以及当代历史上的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 说到底只不过是市场扩展的一个外在表现。由于市场经济活动归根结底只是一种人们的商品和劳务交换行为的集合, 所以,市场参与者的商业精神和其动机 , 就成了市场秩序扩展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深层的或者说根本的动因了。

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来分析, 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言, 制度确实是重要的。然而, 制度的发挥是要环境的,文化及其氛围是极其重要的正如历史学家布雷戴尔所述谜题一样,只有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 一些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方能发挥其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激励作用。这也导致了同样性质的制度, 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精神遗产中的作用链条和绩效不尽相同,且有时差异甚大。客家文化的商业性缺失削弱了市场经济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根据格雷夫(1993)诺斯的思路客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和重仕使得客家组织带有严重的科层色彩,而科层毫无疑问降低了组织的效率。根据诺斯所言经济增长的核心是有效率的组织。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客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和耕读阻碍了市场的扩展和有效率组织的形成,最终带来了低效率的经济表现。

参考文献:

[1]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2]韦森;《从文化传统反思东西方市场经济的近代形成路径》. 载《世界经济》2002 (10).

[3]何东霞�何一鸣:《文化与制度:一个文献的综述》 《学术研究》,2006(10).

[4]诺斯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6》, 中文版, 49~~65 页,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5]格雷夫: 《大裂变》 中信出版社 ,2001.

[6]韦森 ;《从传统齐鲁农耕文化到现代商业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东岳论丛》2004 (6).

;

❾ 如何发展民俗旅游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其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着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2.1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2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

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2.3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海外华人来说,通过体会祖先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因此,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旅游者旅游愿望的需要。在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较早,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则尚处于起步阶段。尽力发掘、保护和开发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国内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3.1 集锦荟萃式

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3.2 复古再现式

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举苹式共同的缺点。

3.3 原地浓缩式

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

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3.4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

3.5 主题附会式

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近期网“师园”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

3.6 短期表现式

以上五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生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港捷的艺术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

4、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两大原则

4.1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保存原则

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地反映文化与真实地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

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业已出现,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旅游者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我们固然要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文化,联合国把横断山区的一个小村落划定为世界民族人文保护区的做法毕竟不可能推广到各地,也很难保证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所应当做的,一方面是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民俗尽量予以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除了极少数野蛮的、愚昧无知的民治行为外,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

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后者则是决策关键。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相近(均在l991年底),199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6亿元和630万元,199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亿元和691万元,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区位是关键,前者处于口岸城市,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众多,且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因此,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慎选区位,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且具体位置与依托城市之间不宜超过1小时车程,与主要客源区尽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围之内且交通便利。如距离偏远,应尽量与其他较具吸引力的景点组合成二日游旅游线路。在投资规模上宜尽量予以控制。

5、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

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其内容相当庞杂丰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是什么?是旅游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决定于当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内容精选时应精选其具有特色的部分。

6、结论

民俗文化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此民俗旅游也就显得丰富多彩。民俗旅游的开发虽然有一定的模式,但因其自身的特征,它的内容选择和开发都应讲究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坚持民俗的独特性,只有保持各民俗旅游的独特性,所开发的民俗资源才是可游的,其旅游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❿ 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

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着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客家风俗
1、客家农村的“打吊聚”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2、客家轿下酒风俗
在客家地区,农家的妹子到了婚嫁年龄,在与男方确定了婚期后,在出嫁的前一日,女方家要宴请亲朋好友,这一天就叫“轿下酒”。

轿下酒这天,出嫁妹子家的屋大门上贴上对联:爱女出阁,佳婿乘龙,横批:喜庆盈门。这对联表达了妹子的父母对出嫁女儿的关爱和呵护,对未来女婿的赞赏!这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阵阵欢笑,一声声祝福,非常热闹。另外,参加喜宴的亲朋好友,要为出嫁妹子送上红包,对出嫁妹子讲吉利话,以表示关爱和祝福。

轿下酒后的次日(一般都是在轿下酒后的第二天),男方家的迎亲小汽车来到女方的家门口,出嫁妹子动身出门前,手里撑着雨伞,妹子的父亲先拿一杯茶泼到雨伞上,口中念:“茶香酒香,子孙满堂。”再拿一杯酒泼到雨伞上,口中念:“百年好合,五代同堂。”出嫁妹子坐进迎亲小汽车里。迎亲车队向着男方家进发。

阅读全文

与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