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伏羲给人们带来了哪些进步
伏羲文化博大精深,几乎囊括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上,伏羲立九部,设六佐,使原始人类社会由无序、原始的部落形式向国家管理的雏形过渡;经济上,伏羲发明了网罟,教民佃渔,发展了原始的农、牧、渔业,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伏羲在文化上的贡献更是灿烂辉煌,他创立的八卦,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乃至东方哲学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制甲骨文,尝百草,兴嫁娶,造书契,制琴瑟,这些都开了中华传统的天文历法、诊疗医药、婚俗制度、语言文字、乐器音律的先河,奠定了中华民族古文明的基础,影响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Ⅱ 人在旅途‖游淮阳太昊陵,逛天下第一庙会
快到农历二月二的那几天,婆婆就念叨着要去淮阳人祖庙烧香祈福,叹惜着自己有多少年没有祭拜人祖了。婆婆是个虔诚的烧香拜佛之人,每到初一十五必烧香。
我妈没有烧香的习惯,从小我家没有烧香的氛围,我接受这么多年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一直觉得烧香这样的祈求神灵保佑是虚无缥缈的迷信思想,觉得所有理想的实现、美好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去奋斗和创造,但随着年龄和世事阅历的增长,心中的界限感在慢慢地松动,开始学着包容。
真正走进太昊陵,走进太昊陵二月二庙会,我才感悟到,来,是正确的。在这里,我感受到一场上古遗风,领略到华夏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这里,我感受到一场民俗的盛宴,这盛宴承载着人们对伏羲先祖的崇敬,对宗族血缘的恪守,对生殖繁衍的期许,对平安喜乐的祈愿,携带着大量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令人惊叹!
01 游太昊陵,感受一场上古遗风
郑州出发,一直向东,高速行进2个小时就到了太昊陵。距离羲皇文化广场一公里的时候,为避免交通拥堵已经禁止车辆驶入。
太昊陵,位于河南周口淮阳。考古学家说:“中国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阳,六千年看淮阳。”淮阳,在河南省东部,现在是周口淮阳区,是人类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古称宛丘,是《诗经·陈风》里的那个宛丘,唱出优美陈风乐章的宛丘;又称陈州,是着名的豫剧《包公下陈州》之陈州;淮阳也是古陈国都城所在地,也称陈。
太昊陵,是太昊伏羲氏长眠之地。相传,6500年前,伏羲氏作为“三皇五帝”之首,率部从成纪(今甘肃天水)沿黄河东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在此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都城,实现了上古多部族在中原大地第一次大融合。伏羲逝于宛丘后,民众将伏羲“厚衣之薪”即堆柴火化,入土墓葬,伏羲墓诞生、存世。此墓,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自卫来陈,陈灵公陪他拜谒伏羲墓。
汉代曾在这里建祠,三国魏陈思王写有着名的《伏羲赞》,唐太宗李世民为太昊陵颁诏禁民刍牧,设守陵户,从宋代开始,太昊陵被皇家列为全国祭祀伏羲专祀地,宋太祖赵匡胤亲颁修陵奉祀诏,祀以太牢,大事建筑;元代全国通祀三皇;后陵墓渐毁坏,元末,宋之前遗物仅留下一块墓碑。
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驻跸幸陈,亲临太昊陵祭祀,四年,朱元璋下诏尽数废止各地三皇庙,太昊陵被确定为祭祀伏羲的唯一合法场所,并御制祝文,派遣大臣前来致祭,这种制度为后代帝王所效仿,明至清末,帝王亲祭或遣官致祭达52次之多,祭祀规格非常之高,海内外无出其右。后,明英宗朱祁镇批准重建了太昊陵,结构与明皇宫相仿。
远望太昊陵,殿宇巍峨,肃穆庄严。在进口处,每个人赠送一炷香。朝祖进香的人们潮水般地涌入。
太昊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
顺着人流,我们来到午朝门前,门上方悬有“太昊陵”、“午朝门”、“开天立极”匾额,气势磅礴。从午朝门进入陵园内,面前是一条青石铺就的主甬道,甬道的两侧龙旗飞舞,据说,太昊陵的主体建筑均贯穿在这条中轴线上,如果从午朝门开始把所有的大门都打开,可以一直看到伏羲的陵墓,这就是“十门照相”。陵园内古柏森森,老砖斑驳古青,碑碣林立,来这里进香的老百姓手里拿着香,埋头只走在中轴线的大路上,很少关注周边的景物。
过玉带河,来到道仪门,道,是道德,道学,伏羲创造的先天八卦是导学之源。仪,是义理、礼仪。想了解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必须以一种谦卑的的礼仪着手,才能进入道仪门,这是完成德业的第一步,也提醒参拜的人要整冠束带,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要恭恭敬敬地严肃前行。
穿过到道仪门,来到一座高台前,高台上面写着“滥觞”大字,是先天门。两边一副对联“尽宇宙之妙;通天人之际”。在想滥觞的涵义,滥,江河的源头,殇,动物头上的角做成的酒杯。滥觞,江河的发源处水小,小的仅可浮起一只微小的酒杯,这是说伏羲先天八卦创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这高台是在高度评价伏羲先天八卦的地位。
过先天门、再过太极门,每一道门都构思精巧,内涵丰富,每一道门上都有历代书法家、圣贤、名士的题字横副对联,无不融合着知识性、趣味性和朴素的原始梦想,反映着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对伏羲始祖的崇敬。
来到喧嚣的、气势更为雄伟的统天殿前,殿前聚集的人流更多,殿内日前不让进入,进香的人们争先恐后地虔诚地跪拜在殿前的垫子上磕头跪拜,拜垫不够用,有的中年妇女甚至随便一个地方朝着殿内磕头跪拜,有的念念有词,有的痛哭流涕,有的嚎啕大哭。宫殿东西两侧有一副楹联“炎黄尧舜汤文武周孔老庄无不追踪人文始祖,帝王将相三教九流诸子百家若非羲皇谁敢统天?”。我站在殿外向内看,殿内塑着伏羲像,头生双角,项饰兽牙、蚌壳,手托八卦,肩披树叶,腰缠兽皮,赤脚袒腹,伏羲像东侧侍者为朱襄,号飞龙氏,左手拿龟甲,右手持骨针,作书契;西侧为昊英,号潜龙氏,双手持蓍草,作甲历,两者皆为六职之一。
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想象着6000年前,伏羲氏“一画开天分阴阳,推演万物定干坤”,在以陈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上,拉开了华夏文明的序幕。他发明网罟,教百姓渔猎畜牧,开创了原始畜牧业;他自认风姓,教人循规蹈矩;他制嫁娶之礼,使原始生民摆脱了愚味的群婚状态;他发明了最原始的乐器琴瑟,教人礼乐之大化;他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分理海内;特别是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万物,创立八卦,结束了结绳记事,开启了人类的智慧,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他的一系列的发明创造,犹如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伏羲因此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人物,被后世推崇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成为中华民族尊崇敬重的人祖、龙祖、中华共祖。
出太始门,经八卦台、陵桓门,就是伏羲的坟陵所在,这里同样挤满了拜谒的香客。伏羲氏的坟墓是一个大土堡,上圆下方,土包下方被方石围拢,看上去,有七八米高的样子,气魄非凡。民间传说中用家乡的土给人祖添坟,可以生儿育女,免除灾祸,所以,前来朝祖的善男信女都要从家乡带了一袋黄土,撒在坟头,久而久之,就有了山丘这么大。陵前有宋代青石碑一通,碑上面的字年代久远,已经依稀难辨。坟墓上长着几棵樟树,在伏羲氏坟前祭祀上香的人用摩肩接踵是不够力度的,人潮一浪一浪地涌向陵前硕大的香炉,香灰已经高出香炉边,炉前地上,香灰也积了一层,烟雾缭绕,空气中飞舞着灰白色黑色的纸屑,如翩翩蝴蝶。很多人,围着伏羲氏的坟转一圈,抓起地上的土给添在坟上。
在伏羲坟陵的后面,是蓍草园,蓍草是神草,是用来占卜算卦用的,伏羲用蓍草创下了先天的八卦。据说全国只有太昊陵、山东曲阜、汤阴羑里城三处可以生长,历代帝王每次派官员替自己朝拜伏羲,返回复命时都需要带回一束蓍草作为信物。
蓍草池边的栏杆上,系满密不透风的红色祈愿条,池边柏树上,也垂着数百条祈愿条。
伏羲陵墓的西侧有两根柏树共生一体,柏树树杈中间又长了一棵檀树,就叫“柏抱檀”树,檀树从柏树树心穿心而过,很多人往柏抱檀的中心扔钱币,祈福。
太昊陵的一草一木,一风一俗,都在彰显着历代中国人对伏羲氏的尊崇,伏羲氏传说中的伟大功绩现在已经有人提出了质疑,因为每一项伟大创制的完成,需要数千年的实践,而在一个寿命很短的先祖那里,也绝不可以一蹴而就,因此,对于伏羲氏,我觉得是一种精神的,形而上的,他给了我们一条文化上的根,他使所有的华夏子孙,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称——“龙的传人”,我想对太昊伏羲的崇拜,不仅仅在于庙会期间的跪拜祈祷,更在于民族精神在我们血液里的澎湃流淌。
02 逛庙会,感受一场民俗盛宴。
当时在前往太昊陵的路上,心中有一个疑惑,这参会回来的人,人人手中拎着一袋饼。我从太昊陵出来,走在龙湖前面的羲皇文化广场,才理解了这些人的举动。
伏羲逝后,葬于湖边高地。每逢仲春之月,百姓云集朝祖进香,是为“二月会”。
数千年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各地的百姓,都赶来朝祖进香。在2008年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约82.5万)的庙会”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太昊陵庙会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间庙会,被称为“天下第一庙会”。太昊陵人祖祭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年古庙会有多火爆?非亲眼目睹者,难以置信。
羲皇文化广场全是人从众,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庙会上各种充满民俗特色的小商品琳琅满目,商贩吆喝声,高音喇叭声,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人间烟火味在这里混合,在人流中弥漫。
人气最旺的就是卖饼的摊位,看商铺上面广告横幅才知道,之前看到的人人手提一袋的饼叫“压缩馍”,在店头上拉着横幅“27万网红打卡店”“97万网红打卡店”的,门前更是人满为患。跟着潮流,买了一袋压缩馍,它是一种圆形的小饼,陕西肉夹馍的饼有点像,外面一层都是蘸上的芝麻粒,吃起来不干不柴,还略许有柔感,入口后,丝丝的甜味非常让人愉悦,甜味和面香融合,形成又甜又香的口感。孩子一口气吃了几个压缩馍。
太昊陵庙会,还有一个淮阳特色——泥泥狗。庙会上的泥泥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有鸟兽虫鱼,奇禽怪兽等各种图案,用泥捏制,全涂黑底,然后用红、黄、绿、白、粉红五色,艳而不俗,每个泥泥狗都有孔可吹,音韵浑厚。据说,赶太昊陵庙会,一是拜祭人祖爷,二是要买“泥泥狗”。民谚说:“老斋公,慢慢走,给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泥泥狗俗称“灵狗”,“陵狗”,为人祖爷守陵、报警和传播人祖圣德于四方的象征,泥泥狗不仅是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更是远古女娲抟土造人遗风的延续,被海内专家誉之为“真图腾、活化石”。
布老虎具有驱邪避灾的作用,可当枕头,可当玩具,所以,买了两个布老虎回家。
几百年过去了,古柏依旧在,香烟依旧在,变化的只是焚香的人群,但是中华文明经历磨难而生生不息,传承至今,仰仗的正是这种根植于血脉的祖先崇拜,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之源。
着名作家邵丽撰文说。
太昊陵,是我们所有人“慎终追远”的所在。
Ⅲ 伏羲文化节的发展
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公祭伏羲大典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甘肃省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相传这一天是华夏始祖伏羲的诞辰,而天水就是伏羲的故乡。
Ⅳ 伏羲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品质
伏羲文化 五千多年前出现的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源头。传说伏羲皇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创八卦,别姓氏,倡导彩陶文化、玉石文化、龙文化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伏羲皇用爻片创作的“日月三爻图”是中华文字与数字的开端,也是中华易学的开端。因此,伏羲皇被历代中华儿女尊称为【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伏羲时代产生的龙文化、玉文化、观天文化、姓氏文化、渔猎文化、太极八卦文化,原始文字与数字文化的总称。太昊伏羲皇首创的龙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精神纽带,成为民族传统、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学习伏羲文化各种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至于影响人们!
Ⅳ 为什么说伏羲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也是一种地域文化
伏羲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也是一种地域文化。关于伏羲及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多种史籍都指向同一地方,那便是地处陇右的古成纪,所以是一种地域文化。伏羲的故事和着名的大地湾(天水市秦安县境)等古文化遗址相对照,可证陇右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就大的地域而言,伏羲的故事及相关遗址遗物遍布祖国各地,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最好的见证,所以是历史文化。
Ⅵ 伏羲最大的功绩是什么这个是从哪个角度堤的
据传伏羲生日为农历三月十八日。中原地区有在农历三月十八日祭祀伏羲的风俗。[3] [4]
相传上古时代,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6] [7]
伏羲
(注:伏羲女娲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华胥氏是后世文献才出现的,因此伏羲女娲是否是华胥氏儿女目前学术界尚存争议,一般认为华胥氏儿女的“伏羲女娲”人属性高于神属性,而楚帛书中的伏羲为创世神,是最早诞生的生灵,与华胥氏和雷神毫无关系。[8] 女娲最早记载在先秦的《楚辞》,也和华胥没有关系。)
伏羲故里真相:不在天水、淮南,而在山东!且看十一条证据(上)
浩然文史
赞125
阅读1.5万
全国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称,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独特之处?
浩然文史
赞51
阅读7230
伏羲故里真相:不在天水、淮南,而在山东!且看十一条证据(下)
浩然文史
赞113
阅读1.8万
天水是哪个伏羲的故里?专家说:是不是故里,要回答这七个问题
浩然文史
赞124
阅读2.6万
天水还是山东?古史传说中伏羲诞生的成纪,到底在哪?
浩然文史
赞118
阅读4.1万
人文始祖
伏羲有神圣之德,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定都在陈地,封禅泰山[9] 。伏羲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10]
伏羲仰观天上的云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闪,看地上会刮大风、起大雾又观察飞鸟走兽,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用于捕鱼打猎。他还创造了文字替代在绳子上打结的记事方法。
伏羲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实行男女对偶制,用鹿皮为聘礼。并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11] [12]
历史上形成的各地伏羲文化,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共性?
浩然文史
赞87
阅读1.3万
党双忍:大秦岭——伏羲女娲壁合山!
柴广翰
赞359
阅读6.2万
朱大可:文明神伏羲和他的女人
文化先锋
赞69
阅读1.5万
主要成就
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伏羲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
二、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
伏羲教民渔猎图
三、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四、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
五、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
六、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14]
Ⅶ 伏羲文化的文化贡献
现代学者在解释“民族”的意义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从种族血缘和文化传统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我们在讨论民族始祖的确认过程时,要同时看到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历代典籍对伏羲的文化贡献所载甚多,这些贡献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 首先,从民族文化的形成上来说,传说伏羲始画八卦,开启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源。《周易》、《史记》等典籍记载了伏羲“作八卦”的重要贡献。《论衡·齐世》:“故夫宓牺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智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故宓牺作八卦以治之。”描述了伏羲时代的社会状况。《礼记·礼运篇》注引《中侯握河纪》谈到与伏羲关系密切的“河图洛书”以及八卦:“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我们民族思想方式的基础。所以,可以说,伏羲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先河,是汉族文化的原点。另外,传说伏羲确立了天文历法;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养六畜以充庖厨;造琴瑟,作音乐等。这些均反映了伏羲在汉族文明和文化初创时的贡献。
与中华民族另外两个重要始祖炎帝和黄帝相比,炎帝是农业文明之初的代表,主要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黄帝是农业文明进化时期的代表,主要是华夏各族政治和制度上统一的象征。而伏羲所代表的是比炎黄二帝更早的渔猎文明时期,是中华文化最早的源头,是文明初始的象征。 其次,从民族血缘的凝聚上说,伏羲时代是一个部族融合的时期,史载伏羲“正姓氏,制嫁娶”。《路史》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姓氏的主要作用就是明血缘、别婚姻,纯正血统。不同部族的人分别有不同的姓氏,“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各个部族相互通婚混血,从而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基础。这是伏羲在民族血缘方面的伟大贡献。
太昊伏羲氏还赋予了我们民族以总徽号——龙。《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均证明,伏羲“人首蛇躯”。蛇是伏羲氏的图腾。中华民族的总图腾“龙”,正是以蛇为基础,汇合了多民族图腾而成的。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面产生的混合的图腾”。龙图腾的形成,象征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文化的奠基。从此,普天下的中国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龙的传人”,共同尊奉同一个祖先——伏羲。在伏羲的旗帜下,多民族团结和合,统一为中华一家。太昊伏羲因此而成为中华民族血缘和文化的广泛代表。
Ⅷ 中华文明的始祖伏羲对华夏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伏羲(生卒年月不祥),风姓,燧人氏的儿子。又创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也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又被称为青帝,是五天帝之一,生在成纪,所在时期大约为旧石器中后期。伏羲是神话传说中中华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书记载的最早王,是中国药业开山鼻祖之一。流传伏羲人头蛇身,与女娲娘娘姐弟相婚,传宗接代,他依据万事万物的改变,创造发明了占卜八卦,创建文本结束“结绳记事”历史的。又绳结为网,用于捉鸟捕猎,并教给大家捕鱼的办法,创造了瑟,创作了歌曲。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之后过世,留下很多有关伏羲的神话故事。
第六大贡献:创造发明占筮方法。《管子·轻重戊》说自己作九九之数,创造了乘除法。占筮是中国华夏民族预测吉凶选择做法秘术,伏羲画八卦创办了占筮方法用以决疑,在一些层面上具体指导大众的生活和生产经营活动。八千年来一直承袭着,演化与发展着。无论普通百姓,王公贵族,朝中做什么但凡琐事都需要提早占一卦,看一下吉凶祸福,再决定,变成中国百姓千百年来的风俗,也是一种独有的文化艺术。新中国创建至今,破除迷信,列入最原始的唯心论理学类。其实不然,人类的祖先在数千年至今,归纳了一套预测分析星体循环系统,人身安全生理变化,自然地理转变积累的经验,而导致应用推广。尤其是黄河河段,尤其精确(由于人类的祖先最开始繁殖在黄河河段)。
Ⅸ 伏羲文化的文化灵魂
在赞颂伏羲的匾联上,“一画开天”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匾联之一,所谓“一画开天”就其实质,即伏羲在质朴、简易、无框框条条局限的原始思维状态下不断探索,在凡人俗事背后找到了一个思维的制高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层次考察,从而感悟到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最基本规律,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阴”和“阳”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并用“日月三爻图”这种特殊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打开人们认识世界的闸门。以“伏羲日月三爻符”为基础的易学,作为中国人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基本模式,深刻影响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是汉族文化的灵魂。
以上三个方面是从大处着眼的,如果细化论述,则伏羲文化的精神实质还可表述为:①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②兼容并包的团结协作精神;③百折不绕的奋斗精神。伏羲和伏羲时代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而伏羲的精神仍涌动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历朝历代对伏羲的崇拜,其实就是对文明和进步的礼赞,对劳动和创造的肯定,对无私奉献者的感恩,这与我们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富强和谐国家的时代精神是相一致的,也无疑会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起到积极的作用。
Ⅹ 关于伏羲
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
相传,他的母亲名叫华胥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就生下了一个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当地的人为了纪念伏羲的诞生,特将地名改为成纪,因为在古代,人们把十二年作为一纪。据史学家考证,古成纪就是今天的天水。《汉书》中说道:“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历来被称为“羲皇故里”。
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作为人类文明始祖,伏羲的主要功绩是:一、教民作网用于渔猎,大大地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二、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三、始造书契,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四、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五、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六、创制古代历法。
但是,伏羲的最大功绩还是创立八卦。
在天水麦积区(原叫做北道区)渭南乡西部,有一卦台山,相传这里就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传说在伏羲生活的远古年代,人们对于大自然一无所知。当下雨刮风、电闪雷鸣时,人们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聪慧的伏羲想把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经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观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围的地形方位,有时还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身上的花纹。
有一天,他又来到了卦台山上,正在苦苦的思索他长期以来观察的现象。突然,他听到一声奇怪的吼声,只见卦台山对面的山洞里跃出一匹龙马。说它是龙马,那是因为这个动物长着龙头马身,身上还有非常奇特的花纹。这匹龙马一跃就跃到了卦台山下渭水河中的一块大石上。这块石头形如太极,配合龙马身上的花纹,顿时让伏羲有所了悟,于是他画出了八卦。
后来,那个跃出龙马的山洞被人们称为龙马洞,渭水河中的那块大石就叫做分心石。现在去卦台山,你还能看到这些地方。而且,龙马洞里还有石槽和石床的残迹。
至于八卦的功绩,在于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以它为特征的伏羲文化,到现在仍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在探索、研究。而且,当代的许多学科也都深受其影响,并从中得到启示。据说,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也是受了八卦的启发。
有这种可能: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都是出自伏羲氏的部落首领,他们处于不同时代,但地位相同,且都可称 “伏羲”(因为都出自伏羲氏的部落)。
追溯伏羲传说的源头,有两条路径,除了上述从古代传世文献中找寻其踪影外,还有一条路径,即神话学、民俗学的方法。
近人对于伏羲最权威的考论是前辈学者闻一多所着《伏羲考》[1],闻一多此文前半部分从传世文献中搜集了大量龙蛇记载,加上当时已发现的汉代画像砖石,证明伏羲为龙图腾;后半部采集了近 50则西南少数民族关于伏羲女娲在洪水过后兄妹婚配再造人类的故事和民俗资料,并加以语音训诂,证明伏羲是南方苗蛮各族的祖先神。此文在以后半个多世纪中被广泛征引,已为不易之论。但近来亦有疑议者,林声认为伏羲的传说不是由古苗蛮民族的遗裔传入的,南方少数民族中洪水后兄妹相婚的传说起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所记载的盘古;伏羲与女娲也本不相干,两者合谱归宗成为“一家人”是在唐开元之后[2]。常金仓认为闻一多是从抗战时“中华各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的政治目的出发立论,以政治代学术,以西方图腾说和人类学理论附会民间传说,伏羲女娲创世立据不足[3]。二人均对伏羲是南方民族的创世神和祖先神的身份提出疑问。
《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说文》中释“一”时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列子·天瑞》:“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浑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混沌。这个混沌之物即元气,元气未分的状态即太极。
《太一生水》之所谓的“太一”,《老子》之所谓的“道”,《周易》所谓的“太极”,均为宇宙初始时混沌无形的元气。《淮南子·天文》:“宇宙生元气。”《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万物,谓之太一。”汉高诱注:“太一,元神总万物者。”这个总万物的“元神”,应该就是伏羲。
考索于文字训诂可知,伏羲即为“元气”,其字本义是“司气”。《说文解字》释“伏”为:“伏,司也,从人从犬。臣铉等曰:司今作伺。”段注:“司者,臣事于外者也。司今之伺字。凡有所司者必专守之,伏伺即服事也,引申之为俯伏。”“羲”,《说文解字》释为:“羲,气也。从兮,义声”。“羲”的义项可从“兮”字求索,《说文解字》释:“兮,语所稽也。从八,象气越亏也。”又释“亏”为:“亏,于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兮”字的本义是气息缓慢延长、越来越弱(故常作为语气词,用于语末表达语气)。因而“羲”的字义本源就是“气”,“羲”字读音也像吹气之声,所以段玉裁从音训上注“羲”为“谓气之吹嘘也。”至于伏羲又写为“伏戏”、“伏犠”等,皆为“羲”字的演化。
“太一”、“太极”形为“混沌”,宇宙起源于混沌。同样,伏羲也源于“混沌”,其原型也是太始之初的混沌之气。
在上文所述《楚帛书甲篇》所记载的创世神话中,伏羲即是生于混沌之中。而且《淮南子·精神》所描述的宇宙创生过程与《楚帛书甲篇》颇为相似:“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鸿蒙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世界开始于一团混沌之气,后阴阳剖分,化生万物。对照《楚帛书甲篇》,这里的“二神”当指伏羲、女娲。伏羲、女娲为阴阳二神。从哲学角度上说,是阴阳两仪;从神话角度上说,是伏羲、女娲二神。在汉墓壁画、画像砖石中,伏羲手捧太阳或日规,代表阳;女娲手捧月亮或月矩,代表阴。伏羲、女娲结婚生育四子,才育有万物,这是阴阳化育万物的开始。
在原始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创世之前的这个混沌体被形象地表述为葫芦。从混沌到世界的创生过程,被形象化地叙述为葫芦从中央剖开。亦即所谓天地剖判,阴阳分离。《诗经·緜》便有“緜緜瓜瓞,民之初生”的记载,这是古文献所见把人之由来,追溯到葫芦瓜的最早一例。而后在民间神话中,葫芦剖判的母题衍生出大量洪水方舟型的故事,葫芦作为容器成为人类再生的象征,并进而将葫芦人格化为是盘古、伏羲。
盘古神话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此书已佚,《太平御览》卷二引有其中一则文字:“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是一位创世大神。而对于盘古与伏羲的关系,前辈学者多有定论:盘古就是伏羲,二者皆由葫芦(混沌)而出。1941年常任侠在《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一文中说:“伏羲一名,古无定书,或作伏戏、庖牺、宓羲、虑牺,同声俱可相假。伏羲与盘瓠为双声。伏羲、庖牺、盘古、瓠,声训可通,殆属一词。”他并结合《述异记》有“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之说而论断:盘古氏夫妻当即是兄妹自相婚配而繁衍人类之伏羲氏夫妻。伏羲女娲在汉画像石中是人首蛇身交尾,与盘古龙首蛇身雷同,进一步证明盘古即伏羲氏。[6] 闻―多在《伏羲考》第五部分“伏羲与葫芦”中,以大量古籍和民俗材料论证指出,盘瓠、伏羲乃一声之转,“明系出于同源”,伏羲与盘古都是葫芦所生,或者说伏羲、盘古均为葫芦的拟人化。伏羲由此而成为人类的始祖。
从音训上说,“混沌”与“葫芦”是对音关系,“混沌”犹言“糊涂”,“糊涂”在俗言俚语中转为“葫芦”。《红楼梦》第四回回目《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其意即为“糊涂僧”判断“糊涂案”。而闻一多考论“葫芦”即是“盘古(瓠)”,“盘瓠”、“伏羲”同声之转,故“盘古”又是“伏羲”。这样,“混沌——葫芦——盘瓠——盘古——伏羲”转化演变的路径则十分清楚。
由上可知,伏羲的原型本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随着文明的演进,人们对历史思考和探究越来越深入,这种思考和探究具体说就是对文明事实的一种根源性的说明。对世界起源的探究开始只是一种构想,它首先以神话的形式存在。神话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必经的初期阶段,它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而消失在哲学和历史之中。先是追询宇宙是如何起源的,接着想象一个创世之神,再把这个创世之神想象为自己的祖先。伏羲形象的产生即是这样一个将神话传说哲学化、观念化,又将这一传说和观念历史化的过程。
伏羲的四个儿子重、该、修、羲,长曰羲仲,次曰羲叔,三曰和仲,四曰和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