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谈论一本你未曾读过的书》:打造个人文化素养
法国的作家、文学教授皮耶·巴亚德写了一本名叫《如何谈论一本你未曾读过的书》的书,书中的观点是读书是不用读完的,不止不用读完,甚至你可以对着一些你从来没读过的书去高谈阔论。对比于当下的浮躁社会,高节奏的生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静下来读书几近成为一种奢望。一则社会总体没有良好的读书氛围,一切都是以“赚钱多少”为普遍的价值观,衡量一个人的成就时不是这个人读了多少的书,还是赚了多少的钱。二则忙忙碌碌的工作不允许,很多人是工作了一整天,非常辛劳疲惫,有的晚上回家还要照顾孩子,如此辛苦了一天就再也没有激情和力量去研读一本书。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个人爱好,修养层面的因素。一个人如果非常热爱读书,那即便是身处闹市之中也会不受其扰,安心静心读书。显然这是非常少见的,从广大群众范围出来,更多的是达不到此类投入状态的。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个良好的阅读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那这本书的许多观点就可以给大众一个崭新的阅读视角,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阅读方法。 这两点相信大家在现实生活中是经常能过遇见的,比如《三国演义》,很多人都说读过了,小时候就读过的,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系统条理的理顺三国的总体脉络,用比较流畅的话语给予相关历史事件一个总体的表达概述,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好像是那样的吧?”如果一本书读完连对这本书的总体感知都没有的话,我认为,这本书,虽然你读过,但是我不承认你读过。因为你和许多没有读过的人一样,不能进行交流与沟通,那是毫无意义的。 作者在文中同时提出来有一种“内在书籍”这个观念,所谓“内在书籍”是什么呢?就是就算你把一本书看完了,读过了,可是你往往还是会没办法真正读到那本书的意思。或者准确的讲,没有一本书是任何人都能够把它完全摸透的。这里就参考了接受美学,或者诠释学的理论。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在看任何一本书之前,都已经有一些先存的判断,或者是偏见,会影响、妨碍,或者促成了我们对这本书的理解。而这些我们先前的偏见跟认识,你就可以叫做是一本“内在书籍”。 除此之外,巴亚德还提出一个概念叫“虚拟图书馆”。什么叫虚拟图书馆呢?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里面,总有这么一些书,虽然我们不是每个都读过,但是我们每个好像都知道它大约是在讲什么,都对它做很多的评论。那么于是我们对它的这些评论,甚至盖过了这本书原来具有的地位,跟它实际的含义。那么这些围绕着它的所有的讨论,围绕这些书组成起来的巨大的文化遗产,就可以叫做是虚拟图书馆。 “内在书籍”相当于主观层面的存在, “虚拟图书馆”则相当于客观层面的存在。两者同样不可避免。 关于“内在书籍”,“一千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能很好的说明问题。 关于“虚拟图书馆”,生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更能真真切切,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强大乃至悍跋的“虚拟图书馆”的存在。比如说马克思主义,相信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认真读过马克思。但是为什么很多人总是侃侃而谈的,谈到《马克思主义》很多的术语或概念呢?原因是因为在我们国家这个生长环境、教育体制底下,你是不需要认真读过马克思,你都能够说出几句《马克思主义》的东西的,这就叫做虚拟图书馆。所谓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不是一个亲自读过马克思,读过《圣经》的人,而是很了解别人怎么谈它的人。这时候你才能够跟所有其他人沟通、对话。因为如果你真正看过那些书,说不定你会发现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想法,你反而没办法把那本书当成一个沟通的语言,去跟别人沟通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难怪巴亚德就认为,读不读完一本书都不重要了。 关于读书认知的问题廓清了,破而后立。下面要解决的是阅读方法的问题。 作者在文中推荐给我们的一个阅读方法,是什么方法喃?叫做全面关照的方法。什么意思呢?他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以前奥匈帝国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叫做穆其尔,他有一本书叫做《一个没有个性的人》。在这个故事、这个小说里面,有这么一个角色,是一个图书馆管理员,他向别人解释说,他这个图书馆管理员的位置之所以做的好,这个专业他做的行,是因为这个图书馆里面每一本书他都没看过。那么这能够吗?可以的,为什么?他说正因为他每一本书都没看过,他才能干的好。理由就是他不研究任何一本书,他不陷入任何一本书,但是他非常清楚,这些书它们彼此的关系,它们在文化上的地位。于是作者就说,这就叫做全面关照。就是你在这个集体图书馆里面发展出来定位技巧,也是适用于每一本单书。所谓文化素养是指很快的在书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而这并不需要把整本书读完。 的确,在这个功利浮躁的社会中,当快速点击浏览网页似对于问题不经大脑思考“浅阅读”方式成为一种阅读习惯,当我们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花样繁多的书籍并且里面有太多书不值得我们把它读完,但我们怎么知道不值得呢?就是因为你有一套修养,你一摸这本书,你就知道这个梗概是什么,也许并不用看,你就已经了解它要讲什么。
❷ 看什么样的书籍能有助于自己和人的沟通呢让自己学习!
如果看一书就能达到那样的效果,那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人因为这个而烦恼吗?
要想让对方喜欢和你说话只有一个方法,语言是发自内心而溢于言表,所以你要在加强自己修养上下功夫,多学习、多锻炼,培养自身良好的性格,这才是人际交往的根本。至于一些技巧,刚好我写了一篇这方面的论文,可以给你参考一下:
说话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人际关系的好坏。我们可以看看周围的人,那些能说会道的人往往更容易受人尊敬或喜爱,易于赢得友谊、信任、支持和帮助。而不太会说话的人,每每说起话来语无伦次、话不投机,让他人没有与其对话的兴趣,因而常常使自己处于困窘、被人冷落和遗忘的境地。
从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语言表达能力的现实意义。而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你不断丰富自身阅历,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和实践。
(1)文化知识使人言之有理
文化知识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等,这些知识也常常浓缩为成语、典故、佳句、名言、格言、警句之类,它们不仅帮助我们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开拓视野,也能够使我们的言辞更加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和吸引力。可以说,这类知识是我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而这类知识的获得,需要孜孜不倦的学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经验之谈。除了从课本上学外,还要向懂得这些方面知识的人学习,再不断地吸收转化,让这些知识在你的脑海里沉积下来。慢慢的,当你达到“腹有读书气自华”的境界的时候,说出来的话自然就会持之有故,言之有理。
(2)专业知识使人言之有物
这在我们工作当中体现得特别明显。用我们的话来讲,不管是向上汇报工作,还是向下安排工作,至少你要说得出一个“一二三”来。如果你说不出来,就要想想为什么。其实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紧张怯场,二是不懂。前者就要多练练“胆”,后者就应该扎扎实实地学习,然后多多地实践。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官腔、套话一大堆,在那里“打哈哈”,那样的话是经不起推敲的,一但人家识破你了,就会认为你这个人太“虚”。这显然不是我们沟通的目的。所以,要熟悉本专业的知识,精通本岗位的业务,才能言之有物,把话说到点子上。
(3)世事知识使人言之有度
世事知识指的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常识,比如:风土人情、习俗掌故等等。这类知识不需要你潜心钻研,只要你的人生阅历丰富了,它自然会增长,如果你再留心一下,它就会增长得更快。俗话说“可以没知识,但不能没常识”,对于部队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基层中队里的人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生长的环境不一样,让我们有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族禁忌等等,我们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就应该要考虑到这些方面,不然在言语上冲撞了别人还不自知。另外,我们大多在外省服役,以往在家里积累起来的世事知识可能就不适合驻地的情况了,这就需要我们入乡随俗,积极的去了解驻地的风土人情、习俗掌故等,也就是当地的文化底蕴,努力把自己“溶”进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尽快地消除隔膜,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提高我们的社交能力和工作效率。
(4)处世知识使人言语得体
在为人处世当中,一个人会不会说话往往反映出他会不会做人。而要想自己说出与当时情境相适宜的话,就必须掌握一些起码的处世知识。其实,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在待人接物、走亲访友、探病问候、打电话、送礼赠物等等日常生活当中都有一套不成文的习惯说法,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我们应该加以掌握的。还有就是说话的时候尽量考虑听者的感受。比如:“失意人面前莫提得意事”,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更不能在言语上攻击别人最脆弱的地方等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但只要我们能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地去理解别人。那么,要做到言语得体、有礼有节是不困难的。
这里提醒大家一点: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不是以说话的多少来衡量的,我们所指的“能说会道”是让你把话说到点子上,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自己的语意,而不是让你口沫横飞、废话连篇。
❸ 我看过很多的书,应该炫耀一下是吧,要不人家怎么能知道我有文化呢,只是炫耀的方式是个大学问
如果一本书只有靠炫耀才有用,那你还是别看了。炫耀的真正价值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的深韵,否则你不过就是纸上谈兵。
所以用文化的深韵去显示自我,才是你的才华,否则就是书呆子。
❹ 能不能谈谈有文化跟读书的多少有关系吗
有文化跟读书的多少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是有很多没有读书的人,她的生活阅历也是有文化的体现,有的人情商很高,跟读书多少是没有关系的。
❺ 读什么书才能让自己显得更有文化
身边有这样的一个大神,只要你告诉他一个人的名字,立马能告诉你相关的典故和诗句,大肆的解释一番。
那天他就解读了我的名字,说我爸妈对我一定抱有很大的期望,我灿然一笑,然后告诉他,真的是想多了!
但这个大神真的是学识好渊博啊,于是我磨了他好几天,求他给我推荐书籍,结果这货告诉我,只要是看书就能长知识!
事后想想,看书若是抱着这么功利的心也没办法汲取精华,所以想要通过某一本书籍而贯通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自己也想象大神那样腹有诗书怎么办?
首先看历史书,跟别人说话的时候能够古今中外简直棒呆了!看电视的时候还能找bug,哪里演错了一看就看出来了,跟别人点评电视剧的时候这个技能狂拽炫酷啊!
第二,看诗词,千年文化都凝聚在里面了,时不时的在空间里面发上一句半句,感觉整个气质都提升了,看到美丽的景色的时候再也不用担心不能出口成章了呢!
第三,看名着,经久流传而不衰肯定是有其独到的韵味,而且还有很多的评论家的点评,可以通过自己阅读的心得与其对照,看自己究竟是差在那里。
读书的时候切记心浮气躁,为了获得什么而读书,功利心会使你体会不到作者细微语言里面的深意。静静的读一本好书将它读透,感受里面的语言,人文风貌,故事的起承转合都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人生重是要有点不为什么的坚持,就让读书成为这件事情吧,当爱上读书的时候,自然就是有文化底蕴的时候了。
❻ 要看完哪些书才能说对中国文化有了解
可以参考这套书:《中国民族发展史(上下册)》, 作者:王文光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书籍简介:本书稿详细论述了中国民族发展的历史,全面展示了中华各民族从孕育、形成到发展的概貌,以及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渐进过程。全文历史脉络清晰、人物事件详实,文字语句流畅,体例结构合理。 本书稿是一部有关中国民族发展史的理论专着,对于论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满意请采纳
❼ 看什么书能提高自己的谈吐素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再跟人打交道的时候让别人感觉谈吐不凡,出口成章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❽ 我觉得自己现在文化浅薄,肚子里根本没墨水,跟一些人说话没有谈资,需要先读什么书,其实我还是蛮爱读书
强烈推荐读《周易》,宇宙真理学,学好后,心理素质不是一般的好。
❾ 有文化跟读书的多少有关系吗
一般社会上说谁谁谁有文化,通常都是给人的一种印象或者一种感觉,无论是高学历的人还是懂得多,涉猎广泛的人,都是一种形容或者主观上的感觉,你觉得他有文化那么就是有文化。有文化跟读书是有很大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关系。给人有文化的感觉是学习吸收运用的一种体现,而上学读书只是一种效率较高的学习方式。再谈谈有文化与有素质,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有素质,有素质的人也不一定有文化,但是,在整体比率下,有文化学历高的人也有素质应该占比要高一些。
❿ 文化水平不高,想多看书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交流谈吐。请问平时看哪些书好呢说话有时老是蹦不出词。
平时可多看这几类书:
一、文学类:1、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
2、可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3、可以使我们变的有修养.
二、诗词类: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一些诗词,潜移默化地就会对你产生影响,影响你的气质。你有看过诗词大学吗?你面的人各个饱读诗书,说话的气质就是和一般人不一样。
三、散文小说类:这类书籍其实里面有很多的生活哲理,个人喜欢龙应台系列的,还要三毛写的小说,都觉得非常好,一点不做作,很真实!其中,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四、其他类、其实只要是有营养的书籍都可以大量阅读,通过大量阅读,你就感觉到自身和别人谈话时会很有话说,因为无论对方说什么话题,你都很了解!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见解,仅供参考,若觉得好,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