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兴起,其间不断发展创新,一直流传至今。它以手口方式传承,没有详细的文字记录。
现喀什市古则尔社区下属的阔子其亚尔比西居民区是世世代代从事土陶作业的地方。这里的土壤为粘土,是制陶的重要原料。土陶制作者即利用这种粘土制陶,不经任何加工,不添加配料,以水和泥制成器皿状,再涂以不同颜色,烧成光泽美观的生活用品。
英吉沙县也是维吾尔族制陶的重要地区,长期以来其制品远销南疆各地。其产品造型精美、古朴,具有典型的维吾尔风格。英吉沙的土陶分为素陶和琉璃陶两类,都以黄泥制坯,素陶是直接烧制的,琉璃陶则成坯施釉后再烧。因釉料有铝、黑铁渣、石英石、红土等不同成分,故烧成后有深绿、浅绿、棕色、白色、土黄、土红、奶黄等颜色。
2、扬州评话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兴起于清初,不久就形成了“书词到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的繁荣局面,独步一时的书目有《三国》、《水浒》等10部,身怀绝技的着名说书家也有20人之多。
到了干隆年间,有的艺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工充实传统节目,有的则创编新书。如屡试不第后成为扬州评话艺人的叶霜林把自己的遭遇和激愤心情寄寓到《岳传》中,说演《宗留守交印》“声泪俱下”,感人至深;浦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编说《清风闸》,塑造了以皮五辣子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底层人物形象,影响深广。
3、西施传说
西施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象征。 西施传说的发端地——浙江省中北部的诸暨,曾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古都。
西施传说产生于春秋末期,起源于民间口头讲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墨子》和《孟子》等,经历代口耳相传,流传范围扩大,内容不断丰富。
西施传说以吴越争战为历史背景,以西施一生传奇经历为主干,以人物传说(如“东施效颦”)、地名传说(如“白鱼潭”)、物产传说(如“香榧眼”)、风俗传说(如“三江口水灯”)等为枝叶,从不同角度歌颂了西施的美丽、善良和“为国甘献身”的奉献精神。
4、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
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5、梨园戏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梨园戏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作、唱腔和演出规制。它分小梨园(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个流派,每个流派各有号称“十八棚头”的保留剧目,保存了《朱文》、《刘文龙》、《蔡伯喈》、《王魁》等25种南戏剧目。梨园戏至今仍存在于舞台之上,并基本保留了原生态的戏剧样式。
❷ 土陶的介绍
土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制陶技艺。土陶艺术源远流长,具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型制、浓郁的汉代风韵、南北朝的特点,明清时期,又有吸收其他姊妹艺术之长处 的印痕”。土陶以自己独特的造型和别具一格的凸线花纹饰缀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质朴地显示着中华民族四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明显的时代特征,被专家誉为“地面上流传至今的珍贵稀有土陶文物”。陶业有着6000年的悠久历史,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民俗活动中一直使用民间艺人们自行烧制的各种红陶、黑陶、灰陶、白陶器皿。
❸ 沂蒙古陶有哪些发展历史
沂蒙土陶:最早创造土陶的是三皇中的舜帝,墨子记载“陶于河滨”说的就是舜帝制作土陶。土陶烧制工艺在我国古代代代相传,从未间断。沂水土陶主要集中在富官庄镇土质肥沃,距离舜帝的制陶处诸冯村43公里,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在现代电窑气窑碳窑的今天,仍然以柴窑为主,保留了土与火的纯真与古朴。从生活用的坛坛罐罐到装饰用的工艺品,土陶制作工艺日臻完善,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❹ 民间技艺都需要传承吗
民间艺术的传承,不应只是艺人的努力,还要为其创造好的条件。
一说起乐器,很多人都会想到,吉他,钢琴,小提琴这些西洋乐。在小孩子都争前恐后报的兴趣班中,也大都是这些乐器班级门庭若市,而那些来自于中国传统的乐器班,却寥寥无几。这样的现象,让很多传统艺术的艺人感到十分寒心。
不止乐器,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都是如此。京剧班的萧条,评弹的无人知晓,还有很多的年轻人将传统文化混淆。当然,也有很多艺人在慢慢拾起这些消逝的文化,虽然不知道未来的结果如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艺术的传承,还是有希望的。
比如说德云社的相声演员张云雷,因为长相和一曲改编版的北京小曲而大火。并且,凭借从小练就的一身本领,在相声偶像派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他为传统艺术做出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不仅将京剧带回观众的视野,还让很多年轻人了解并喜欢上了京韵大鼓,各地方小曲这些民间艺术。
其实,除了张云雷,在早些年,就已经有很多人在关注着传统艺术。很多电影人也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很多作品。今天我就要介绍一部这样的电影,名字叫做《百鸟朝凤》。只看片名,是不是觉得这部电影应当是非常华丽的。但其实,这是一部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电影,影片讲述的也是一个来自农村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个老人,一个一辈子都专注于一个乐器的老人。他的乐器就像是他的儿子,所以在传承这项乐器上,他也是倾尽了一生的力气。艺术不是工艺品,总要有人传承,有人小心翼翼的从上一辈人的手上接过这项艺术,再一辈子兢兢业业的将它发扬光大。
影片中的师父,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不是关注他的天赋,关注他的才华,而是他那颗纯净又恭敬的心。有一句话叫做未曾学艺,先学做人。影片中的男孩,没有超乎常人的天赋,但是打动师父的,是他在父亲受伤之后的泪水。果然,在长大后,当他继承了师父的衣钵,所有人都摒弃这项传统艺术时,只有他固执的坚持,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
《百鸟朝凤》讲述的是关于唢呐的故事,这部电影的片名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华丽。原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唢呐名曲,这首曲子也不是可以随意吹响的。我们都知道,一般在葬礼上,会吹唢呐,而这首曲子,只有死者生前是德高望重,令所有人都敬重的人,才能担得起这首名曲。
在故事的最后,那个坚持传统民间艺术的老人,离开了世界。但这项艺术却没有随着他的离开而消逝,当年用一滴眼泪而得他青睐的弟子,终是长成了一个如他一般,对唢呐执着,对艺术坚持的艺人。唢呐也得到了文化局的重视,那个从小就重情重义的男孩,在完成师父的嘱托之后,站在师父的坟前,吹响了那曲《百鸟朝凤》。
取去精华,去其糟粕
不传则失。
今天和大家聊聊民间土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位于渭河下游的大窑村, 卜庄镇, 昌邑市,这是一个与陶瓷工业生命线相连的古老村庄。2011年4月,大窑村, 卜庄镇, 昌邑市的土陶技能被评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近年来,仿古的趋势变得蓬勃发展,而尹显德,一个精明的大窑制陶商,在全国各地的复古建筑建设中迅速发现商机,将注意力转向仿古砖和瓦,并取得了成功。(11月20日,潍坊新闻网)
作为民间艺术之一,土陶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事实上,不仅土陶,潍坊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如高密剪纸、潍坊风筝、杨家端口木年画等。在潍坊,这片土地曾经孕育着灿烂的文明和无尽的文化遗产,但作为农业 社会 的遗产,当工业 社会 到来时,它注定要面临濒危的尴尬。尽管政府已将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仍无法解决其传承困境。
一方面,工业 社会 的到来对竞争对手是一个打击;另一方面,手工业的雇员人数减少了。在这两种困境下,像土陶这样的民间技艺的命运是相当危险的。那么,需要做什么努力来解决民间艺术传承的困境呢?事实上,我们需要解决这个困境,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为政府搭建一个平台。最成功的例子是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节。作为一个集文化、经济、 旅游 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潍坊国际风筝节不仅实现了风筝文化的传承,也带动了风筝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塑造了潍坊品牌。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三管齐下的问题。
按照这种思路,昌邑和土陶不妨走上文化舞台和唱戏的道路。首先,有关部门应该重视民间技能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民间技能的关注不应仅限于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评估,而应被视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长期机制和产业链。因为土陶技能是可以创新的,所以土陶, 昌邑仿古建筑材料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二,有必要利用财政补贴鼓励更多人从事这种民间技能的传承,例如增加培训、增加对培训者的补贴以及在相关行业提供就业机会。最后,相关的需求需要长期规划,民间技艺的传承应该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真正保存民间技艺。
肯定需要,不然哪来的工匠精神,
需要传承, 历史 科技 在进步,但传统的工艺和思想有助于了解和学习。对未来的研究有所意义。
用心经营肯定是可以传承的,我们云水山房的主人黄旺旺先生,李氏雕刻世家第五代传承人,初中没毕业就开始进入雕刻工厂,跟着雕刻师父学习雕刻手艺,现在也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说明只要能坚持把手艺做好,做精,坚持做下去,还是可以传承给下一代,现在工厂里面也培养了几个雕刻师父,算是一种传承
所有的技艺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果可能,希望永远地传承下去,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都是必要的。
肯定的,好技艺需要保存、弘扬。
非常需要啊
❺ 临翔区景点
五老山森林公园、临沧西门公园、勐旺塔及西北塔、碗窑土陶文化村、南汀河风光旅游带等。
1、五老山森林公园:山以五座山峰远观如老人列坐闲谈而名,主峰海拔2583米,年平均气温17.2℃,年降雨量1164毫米,相对湿度72%。
2、临沧西门公园: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占地57亩,园内均为仿古园林建筑。公园内设有动物园、花卉观赏区、人工湖、茶室及游乐场等景点。
3、勐旺塔及西北塔:位于临沧市临翔区,是当地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勐旺塔位于临沧市临翔区章驮乡勐旺村境内的忙公山顶上,塔高16.6米,砖石结构,呈八边形。
4、碗窑土陶文化村:由于当时主要是烧制盛饭菜的碗和腌制咸菜的坛罐,因此人们把这里称为碗窑村。碗窑土陶文化村陶器产品主要有缸、盆、坛、罐、碗、钵、碟、杯、壶等,品种多样,并有花草龙凤等图案嵌于外壁。
5、南汀河风光旅游带:临沧南汀河发源于临翔区博尚镇,全长311公里。流经临翔、云险、永德、镇康、耿马县境后于耿马清水河出境。
❻ 土陶坛子用来装酒有什么好处
土陶坛子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它也是对中国酒类有着极具象征意义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酒文化的媒介。然而,土陶坛子用来装酒,不仅仅是为了传承,还有许多好处,主要有有以下五点:
一、是光线,土陶坛子不透光,它避免了光对酒的反应作用,能保持酒质;
二、是温度,酒对温度特别敏感,土陶坛子导热慢,它可相对保持住的酒温,使酒不易变质;
三、是密封性,土陶坛子吸水率大,避免了酒的挥发;
四、是收藏性,土陶坛子造型多样,古来酿酒多用土陶坛子,历史悠久的收藏价值极高;
五、是陈,土陶坛子多取材于天然矿物,它含有铁、铜、锰、钙等元素,陈酒周期长,有助白酒老熟,又有益健康。
❼ 阿西土陶烧制技艺的介绍
简要介绍
陕西关中东部的澄城县尧头镇出产粗瓷。该地煤炭资源丰富,又有坩土矿分布于沟涧的石崖中,夹生白、紫两色的原料,便于烧制陶瓷、砂器。当地农民利用农闲,夏秋制坯彩绘,入冬烧窑销售,代代相传。 尧头古镇位于澄城县的西南,与白水、蒲城两县邻接,老镇很多民宅已被废弃,后改称尧头村,当地人称之为“老街”。站在西河岸边,向对岸的台地和崖坡上的老镇址望去,崖畔田头被弃置的残瓷堆积在黄土瓦砾之中,废弃的残垣、参差错落的旧瓷窑及耐火砖、匣钵、瓷片、窑渣布满山坡,从北到南约3里长绵延不断。从这些遗迹可以判定,历史上当地曾发展出关中东部规模最大的民间窑场。[1]
编辑本段历史溯源
澄城陶瓷主要产于尧头镇,据《澄城地名志》记载,尧头镇古称“窑头镇”,因瓷器窑较多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尧”与“窑”的发言相同,久而久之圣人之“尧”这个字符慢慢地取代了瓷窑的“窑”。尧头镇这一地名称谓一直延用。 尧头粗瓷是陕西渭北历史上着名的民间瓷窑,其窑址也是历代民间陶瓷文化遗存的重要地方。据明朝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这是尧头窑最早的文字记载。1522年~1566年(明嘉靖年间)县志曾记述征收窑税,每年“窑课钞二百八十九贯五百文……物产:器用资黑瓷、石炭。黑磁尧头镇特产。”1625年(明代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记载:“澄城尧头……产陶磁器。”在元明以后北方青瓷日趋消亡的趋势中,澄城窑还能烧制青瓷,这种现象在北方瓷窑中极为罕见,为确定澄城窑的历史地位增添了浓重一笔。 在明清时期尧头镇陶瓷业发展到兴盛阶段。据民间流传,在鼎盛时期,有窑百余处,年产陶瓷220多万件,不仅占据了渭北各县市场,而且远销山西、甘肃、内蒙古、陕北等地。 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战乱及匪患不止,加上1877年(光绪三年)大饥的影响,导致澄城县人口急剧减少,尧头的陶瓷业亦严重衰落。1926年(民国十五年)《澄城县志》记述,“境内工艺不兴。无他特产。着名者惟长润镇(尧头)之瓷器砂器,余皆寻常日用之物……旧有40余家,民国十五年时有20余家,每年共出30余窑”,当时的出产数为“每窑约值钱30余串,每年约售钱万余串”,并较详细地记载了制瓷业的规模和生产流程。1926年(民国十五年)统计时由“旧有四十余家”减少至二十余家,可知当时烧瓷业仅达到清代规模的半数。[1]
编辑本段技艺特点
尧头镇自古盛产煤炭,1926年(民国十五年)县志称“澄地无他矿产,仅长闰镇煤为出产一大宗”。这里的两条小河即西河和后河两边的山坡上则出产制瓷所用的坩泥,河边的崖坡上后来还保留有五个采掘坩土的坑洞,一字排开,非常壮观。据老窑工说,尧头传统制瓷配制黑釉和酱釉使用的是当地取之不竭的黄土,白釉料从邻近的富平县山区输入,民国时期烧青花采用为钴料“石兰”,是从南方浙江一带输入的。
烧制技艺
尧头瓷全部用土法手工生产,原料采自当地坩土,加工过程包括泥浆、制坯、施釉、煅烧四道工序。浆泥先取干土矿石粉碎,投入水池浸泡数日,再搅拌成浆,分池沉淀。粗泥制成瓮、盆等大件器皿,细泥做碗、碟等精细瓷器。 在尧头村周家洞一带的塬坡上,后来还有几户烧制黑釉大缸和盆碗的瓷窑(当地称“黑窑”),仍保留着祖辈传下来的古老烧瓷技艺。窑炉均为馒头窑,以煤为烧制燃料。落灰的“火眼”,大窑采用8-6根木椽棚起来,上面放置砖块砌成丁字形,大窑要有72个火眼,人从地下通道钻进去通火。窑门封闭后保留上面的观火孔和下面的入煤孔,观火孔开始烧时开启,待火引大后封闭。 在窑熟后,开观火孔观察。投煤时工匠还沿用着木制的护手,当地称“火手”,形状如同半截劈开的竹筒,中部为凹槽,投煤时把煤铲的铁杆放在火手上,防止窑工投煤时被高温烫伤。当地烧窑匠人沿用旧时流传下来的术语,窑炉顶部称“龙口”,封窑顶称“拉龙口”,封窑采用泥饼或未烧的缸底盖住窑顶,再用泥、石灰、碳渣和泥封住,与观火孔一起封堵起来。
釉色与造型
澄地尧头粗瓷的釉色多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黄之外,还有蓝色及棕红色,如碗、碟或白釉兰花贡黄釉铁锈花,单色手描,朴素大方。各种器物上装饰的花卉、动物与当地的剪纸、面花造型同出一源,内容多是莲花、牡丹、菊花或福、禄、寿、禧等字样。 瓷业产品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其造型粗中见细、拙中寓巧,给人以朴实自然的美感,与南方陶瓷细腻精巧的风格迥异。瓷虎枕玲珑光润、虎视眈眈却又稚拙可爱,既是枕头又是摆设,并含有驱邪壮胆之意;小孩坐的“懒老婆”,带有原始彩陶的味道,小孩坐在里边,当妈妈的可以腾出手来做家务;黑色的老鼠罐、狮子罐形象奇特,盖上以各种形态的老鼠、狮子作扭手,妙趣横生。
装饰特点
澄城尧头窑的装饰艺术异常丰富,主要有黑釉刻花、黑釉划花、白釉铁锈花、白地青花、黄地铁锈花、青釉刻花等,其中铁绣花和刻划花最为精彩。 铁锈花是尧头窑宋元时期的产品。它是用含有氧化铁的绘料,在施有白化妆土或黑、黄、绿釉的瓷坯上绘出的花及图案,再施以透明釉,是尧头窑具有代表的装饰之一,花型多为五、六、七、八、九点梅花、菊花、蝴蝶图案等,具有中国写意画那种简练豪放,挥洒自如的艺术特点。 刻划花是在施有白化妆土或黑釉的瓷坯用竹笔雕刻出花纹后,露出瓷坯的底色,经1500度高温烧制而成,形成了黑白、灰白对比强烈的装饰效果。纹样多为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如石榴、仙桃、天马、团鹤、八卦、菊花等图案组成。刀笔流畅,情饱意满,千变万化,生机勃勃,具有顾盼生姿,翩翩起舞的感觉,达到了精湛的艺术水平。
黑釉瓷和青花瓷
澄地尧头粗瓷中以黑釉瓷最负胜名,俗称“黑珍珠”,精品不少,釉层一般厚薄均匀,也常有泪痕(早期)釉面乌黑发亮,小小的器型宛如一串黑珍珠,尧头陶瓷壁较厚,胎质多为灰色。最为有名的是黑釉老鼠罐。半圆形的罐盖上爬着各种形态的老鼠非常生动,罐盖喻天,罐底喻平地,以罐喻天圆地方的宇宙母体,喻老鼠为繁衍之神的子神,表示了人类的繁衍生息。 尧头黑釉瓷最具观赏价值:一是它的器型特征,具有仰韶文化的韵味(当处有多处仰韶文化的遣址),硕大的器型,显示了中华民族气壮山河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二是独特的色泽魅力,那种一黑到底,庄重肃穆的气派,使不少彩瓷相形见绌;三是它的装饰效果,那黑底刻划花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特有的美学价值,令别的瓷种望尘莫及;四是它丰实的文化内涵,古代瓷器中所有的历史文化内容,在尧头黑釉瓷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表现形式。 澄城尧头窑青花瓷造型单纯稳重,色调柔和雅润,纹饰取材广泛,用笔洒脱舒展,构思简明奇特,布局疏简不拘,形态惟妙惟肖,丝毫不受官窑细货的影响。[2]
编辑本段传承意义
从当地流传的民谣和民俗活动也可看出尧头窑的历史和价值。“收秋不收秋,等到五月二十六,此日只要滴一点,快到尧头买大碗。”这首民谣不知在当地流传了多少年。意思是说,秋天的丰收与古历的五月二十六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如果在这一天滴上一点雨,当年的秋天必然喜获丰收,人们即刻买尧头的大碗,这反映了旧时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也说明了尧头陶瓷在当地是非常有名的。 作为历史上着名的民间瓷窑,澄城尧头粗瓷曾有过历史的辉煌,随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后来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与繁荣。其现状是:一是资源闲置浪费,古窑遗址在碎瓷片中长眠。二是民间艺人失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很少用陶瓷制品作为日常家用器皿,且澄城尧头陶瓷因制作工艺没有提高和改进,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后来很难见到一些巧匠绘制的传统日用品,蕴含着深厚的民间美术的澄城陶瓷已今非昔比。据有关资料统计[3],全县所有的民间陶瓷艺人尚不足20人,而且年龄大都已六七十岁,且有的体弱多病,精熟几十道制瓷工艺的艺人更是凤毛麟角。 陕西的澄城尧头窑是一处堪与我国各大瓷器名窑相媲美的民窑。然而尧头传承的陶瓷技艺和文化已届濒危,亟待抢救。[3]
❽ 新疆游记:传承千年的喀什土陶,和简陋工作间里的执着手艺人
【引子】
在之前的游记中我曾写到,新疆有一座2100多年的古城喀什噶尔,是最具喀什本地特色的地方。都说不到喀什不算到过新疆,这座充满着异域风情的小城,无论人文还是艺术,都像谜一样地诱惑着前赴后继前来的游人。
在喀什噶尔古城逛街的时候,我发现了这样一家店。
一家卖陶器的店。
【陶器】
“喀什”这个名字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很多彩色石头的城”,眼前的这些器皿,就像这座城市的名字一样斑斓而和煦。
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不是普通的商品。
虽然这些容器的形状相近,花纹也成体统、有规律,但是它们有温度,“器宇”不同。
我粗浅地判断,它们应该是出于纯净的手工制作,而不是批产自冰冷的机器。
我就走进店里问了问价格,一只盛米饭的那种小碗要50块钱,不便宜。
“这些陶器是不是你们自己家生产的?”
“不是的,我们只管卖,这些都是师傅们做的。”
店员是一个维吾尔族小伙子,他告诉我,店里的商品的确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它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土陶。
原来这就是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喀什土陶。
小伙子告诉我说,现在做土陶的匠师越来越少了,有一些家族性的土陶作坊,传承到(小伙子这个岁数的)这一代,就已经没有继承人了。
物以稀为贵,所以这个器皿,越做越少、越卖越贵,很多人买来不是使用,而是收藏。
也是,如今人们都使用瓷碗玻璃瓶了,谁还会用土做的容器呢。
【喀什土陶】
当时站在小伙子旁边的还有一位维吾尔族女子,她见我背着相机,大概看出我对土陶感兴趣,她放下手里正在翻看的一叠单据,说,她的爸爸就是做土陶的,但不是每天都做,一个礼拜只做两次,下一次进作坊是本周末,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他们家观摩。
我当然非常开心,随即加了她的联系方式,定下了时间。
新疆喀什维吾尔族制作土陶的技艺,源自遥远的新石器时代,从汉代起,它便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曾经远售到哈萨克斯坦、阿拉伯、土耳其,甚至印度等国家。
这种陶器的基础材料,是附近山上的一种胶土,就像我们小时候在河边挖到的那种“泥”,可以捏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当然,喀什土陶的泥胶要比我们小时候玩的泥巴“高级”多了,这种胶土比普通的泥浆更细腻、颜色更红润,遇水就会变得很有黏性,捏制成器皿,晾干后存放时间长,烧制后颜色历久弥新。
在近千年的时光里,喀什人民都是用这种胶土制作的容器来装水、吃饭、存放物品,洗衣服、以及洗澡净身……
话说回来。
掰着指头数着日子,终于到了星期六,我约了两个同样对各种“非遗”感兴趣的、广东来的姐姐,三个人组成“观摩团”,下午两点钟,冒着南疆的大太阳,直奔喀什的城东方向。
到了才知道,原来这位维吾尔族女子的父亲,就是位列新疆土陶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之一的吐尔逊•肉斯坦。
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惊喜。
【制陶人家】
想不到,这位曾经在喀什民俗图册上见过的大叔,本人是如此质朴。
大叔那天非常开心,大概在他的心里,哪怕只有三个人对这种日渐式微的手工艺感兴趣,也是极大的安慰和鼓舞。
吐尔逊大叔的家,是一间典型的家庭式土窑作坊,桶形的二层小楼,下面住人,上面是他的工作间。
房子内部是新修的,有着崭新的砖墙和维吾尔人家标志性的彩色木门,但是条件非常简陋,也很窄小。屋子里的家具摆设带着浓浓的年代感。
四面几间小屋围出一个天井,吐尔逊大叔的工作室,就在我们头顶上。
木梯摇摇晃晃,就这样简单的搭在“井”口,没有任何固定措施,抬头就可以看到土色残墙上的天。
天空是那么蓝,仿佛爬出去,就有新的希望。
吐尔逊大叔显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沿着梯子上下,健步若飞、如履平地。
上到二层,豁然开朗。
眼前一侧是一个平台,晾晒着一些制作好的陶器,不远处,就是城中最高的建筑物“喀什铁塔”,还有这日新月异的彩色石头的城。
另一侧,是泥砖和木架搭成的吐尔逊大叔的工作间。
工作间非常低矮,一个成年人站在里面是直不起腰的。
显然,这样的层高是有“讲究”的。
在日复一复的烧窑过程中,这座小屋早已四壁漆黑,当一个人坐在那个工作台上,头顶的天窗会射下一束光,它照耀着这位手艺人一整天的工作时光。如果层高过高,是不能得到恰如其分的采光的。
想不到从古流传至今的民间技艺,是在如此简陋的环境里制作出来的。
【手艺】
而对于吐尔逊大叔来说,能够有自己的土窑,就已经很幸福了。他拿出一个塑料袋,袋子里装满了他的获奖证书,他一件一件地向我们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样的称号,是一生中最大的荣誉。
在拜访过吐尔逊大叔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父辈告诉我的一句话:
人活着,一定要有一门属于自己的手艺。
手艺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还可以让人过得充实。
当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手艺世界里,可以治愈一切不如意,让人生变得平和、沉静。
浮躁会折损福气,幸运往往关照的,都是心态平和的人。
就像吐尔逊大叔,在这间简陋的工作间里,没有音乐,没有视频,甚至没有人跟他聊天,偶尔自己的小外孙会沿着木梯爬上来玩耍,共享一小会儿的天伦之乐。
如果没有一颗执着的心,怎能于浮华中稳坐一束光中。
而这一坐,就是半生。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分享喀什土陶的整个制作过程。
❾ 土陶和南都陶釜哪个好
土陶坛子用来装酒的好处,主要有有以下五点:
一、是光线,土陶坛子不透光,它避免了光对酒的反应作用,能保持酒质;
二、是温度,酒对温度特别敏感,土陶坛子导热慢,它可相对保持住的酒温,使酒不易变质;
三、是密封性,土陶坛子吸水率大,避免了酒的挥发;
四、是收藏性,土陶坛子造型多样,古来酿酒多用土陶坛子,历史悠久的收藏价值极高;
五、是陈,土陶坛子多取材于天然矿物,它含有铁、铜、锰、钙等元素,陈酒周期长,有助白酒老熟,又有益健康。
现各大酒厂的原酒陈酿贮存和装酒容器大多为优质的四川土陶酒坛,由富含硒、铁、锌、钙等元素的天然安全优质矿土及辅料精心高温烧制而成,稳定性高,可使酒体中含有更多更丰富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有益,贮存过程中可加快均相分子溶液向非均相溶液转变,形成以健康金属离子为中心的络合体,各种风味物质缔和平衡,酒体在陶坛中加速自然老熟;透气性好不渗漏,保证酒在坛中继续醇化老熟成为“活”酒;不透光,导热慢,避免了光与酒的化学反应,保持适宜的酒温,既有窖内陈酿效果,又使酒越陈越香,具有幽雅舒适和妙不可言的“老酒味”或“陈酒味”;能自动生成原生态氧,促进酒体中有益物质的氧化和催陈;且制作工艺精湛,收藏价值极高,可以提升酒的品味和文化内涵。
千百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土陶酒坛透气性好,保温效果好,土陶酒坛本身含有众多微量元素能促进酒分子结合作用;氧化、酯化、反应快;能促进酒体老熟速度,使酒口味醇和:纯粮酒香气产生最佳途径仍是靠陶坛贮存3年以上方可出现,至今没有别的更好办法。
❿ 史前土陶值钱吗
楼主真的发现很多史前土陶吗?那可发财了!!据我所知,史前土陶距今至少有五万前或更早,属于是无价之宝!!
在黄河中游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孙吉镇南樊村(原南赵乡樊底村),有一大片被黄河冲刷出来的远古土陶遗址,我们可以称之为“南樊土陶遗址”。这处黄河河谷中的人类活动遗址,据笔者推算至少在五万年前或者更早。
这遗址的瓦罐碎片堆积了好几米厚,有多层,面积上千平方米,且分布在多处。有的上面土层约八、九米厚。这是“官窑”还是“民窑”遗址现难以判断。
八十多年前清华教授及考古专家在考察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尉郭乡西阴夏文化土陶遗址时提出“固有文化”,即土陶能代表一种文化、一种文明。这是夏朝文化的开端。
事实上人类的文明就是从土陶开始萌芽的。因为土陶罐是火与土结合制成的盛水、蓄水之器皿,是人类用火艺术的第一次之升华,是人类智慧对矿物的首次利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