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对待他者文化的最高原则
对待他者文化的最高原则应该为理性原则
理性是区分人与其它存在物的根本标准。对于作为整体的人类,“其本质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特征,就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共同特征:利用语言交流思想和情感,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能从事合目的、合规律的实践活动等等。”
在人的诸多异质属性中,诸如肤色、身高、民族等,有一种属性可以用来定义人,那就是理性,或曰理性能力,我们将可以用来定义的属性称作本质属性。异质属性之间呈现出绝对的差异性,肤色和身高在逻辑上没有任何的关联,我们既不能说肤色和身高之间是因果关系,也不能说肤色和身高作为彼此的目的而存在,总之两者之间的关系无法用逻辑去把握。虽然肤色和身高两种属性自然而然地共存于人身上,但是二者不仅没有必然联系,而且互不相干。所以异质属性之间的共存关系只能诉诸感性直观,而无法诉诸逻辑推理。根据思维的经济原则,我们没必要按照诸多属性逐一陈述,因为即便说明了每个属性,而各个属性之间依旧是逻辑的异质,然而只要把握到一个根本的属性——理性——人就能得到说明了。
B. 如何看待旅游目的地的他者文化
尊重。尊重看待旅游目的地的他者文化。旅游,是指国家内的居民离开长住地到国内另一地方去进行的旅游。它的特点是,对进行这种旅游活动的人没有国籍的限制。
C. 关于“他者”的思考
昨天听完“我是他者”的讲座,今早有些思考的片段。他者,即他人/物/事,他性,即相异性。昨天苏拉热教授从古希腊的巴门尼德到赫里赫利特,讨论了存在的两种特性,即绝对不变性和流动变化性。这似乎也可以放置在他者的维度去思考。相对于人类来说,一切都是他者,即非人,非人性的。这是一个极端,虽然从纯理论角度,这是有道理的,但苏教授一开始就提到了人类意识的参与使得世界成为了他者,也就是说,意识才是他者存在的条件。存在,即被感知。有了意识,世界似乎变得复杂,但这明显是人本中心主义的,与世界本身无关。在这个角度,我想到了霍金的鱼缸哲学,人在鱼缸外创立(比发现更好)了一套哲学物理学,与鱼缸内的金鱼所创立的另一套东东,价值是同等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他者(鱼缸)隔绝了对方,而在各自的领域,这一套东东都在发挥着作用。在这里,他者是一个固定、安置的功能,就像世界各民族,文化各不同。与此同时,因为他者是一种意识性的,也是人本中心主义的,也是人性的,不同价值观、文化、哲学等都会彼此遭遇,“我是他者”也就应运而生。因为在我看来,当一个动物与人类享有共同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当一个非洲出生的人与一个亚洲出生的人吃、喝、玩、乐着同样的东东,那么他们就是一样的人,除了生理上的他性(相异性)。补充一点,“是”在法语中有“成为”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判断的词,更是一个行为的动词。我是(成为)他者,他者也是(成为)我。再补充一点,意识的本质就是流动,而这种流动得到呈现的介质,就是时间。
D. 他者视角下的岭南文化
前两年梳理岭南饮食文化的历史,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广东人真的很实在,不自夸饰,连“食在广州”的金字招牌,都是在上海叫响的。从文献所见的岭南饮食文化史,几可谓“他者视角下的岭南饮食文化史”,笔者还曾拟以此为题去做一个博士后研究来着。这种他者的视角,利弊兼半。以饮食文化为例,在早先的时候,几无不以茹毛饮血的蛮夷之食相视相录,当然到晚近则拟之为天下至尊。说不好的时候,众口铄金;说好的时候,“寄之他人,十言而九信”,的确好得很。而鉴于这种情形,那搜集整理出版“他人之言”,乃是我人进行岭南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前几年黄树森教授应原广东人民出版社总编辑金炳亮之约主编《广东九章》,并发展出“九章系列”,皆是有鉴于这方面工作的薄弱。选本而外,汇集这方面的文字,也是需要的。
从广东文化的独特性来着眼,域外视角是我们首先要关注的。自从明代中期利玛窦经澳门入广东北上传教,西人关于广东的记录,就逐渐多了起来。利玛窦的记录早已经翻译出版,见 《利玛窦中国札记》 (中华书局1983年版)英人博克舍编的 《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 (中华书局1990年版),其中克路士的《中国志》,关于广东的记述很精彩。该书另以 《近代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南方:南明行纪》 之名由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书名就充分显示了其广东渊源。 《海屯行纪
鄂多立克东游录 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中,鄂多立克关于元代广州人吃蛇的记录为西方世界最早。罗马尼亚尼·斯·米列斯库的 《中国漫记》 (中华书局1990年版),有两章专谈广东,记录了许多为我们所忽视的地方风物与民情风俗。晚近西人关于岭南的着作,主要有美国人亨特的 《旧中国杂记》 和 《广州番鬼录》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1993年版)以及英人约翰·汤姆森 《镜头前的旧中国》 (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年版)、法国人老尼克 《开放的中华:一个番鬼在大清国》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不过后者对广东着墨不多。还有值得关注的书是 《十九世纪俄国人笔下的广州》 (伍宇星编译,大象出版社2011年版)。中山大学蔡鸿生教授虽对中西交流中的广州与俄国的关系深有研究,但文献的专门整理却没顾得上,此书可补缺憾。另,早期作为广州出海口的澳门,也应特别予以关注。这方面,吴义雄教授所译的瑞典人龙思泰的 《早期澳门史》 (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是必读之书。而把上述着述中关于广东的篇章,集为一册出版,也是地域文化建设必须做的功课。
域内岭外之人关于广东的专门着述并不多,最早数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及徐衷的《南方草物状》,降及唐,有段公路的《北户录》、刘恂的《岭表录异》、尉迟枢的《南楚新闻》、沈怀远的《南越志》,宋有钱易的《南部新书》、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朱彧的《萍洲可谈》,明有王临亨的《粤剑篇》、蔡汝贤的《岭海异闻》,清有钱以垲的《罗浮外史》、张渠的《粤东闻见录》、吴绮的《岭南风物记》、陈徽言的《越游记》、闵叙的《粤述》、吴骞的《惠阳山水纪胜》、王士禛的《广州游览小志》、李调元的《南越笔记》、张心泰《粤游小志》等等,当然散落在各类总集别集中关于岭南的记述就更多,而辑录整理工作几未展开,我人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E. 如何理解文化的本质
文化的本质
就是规范化的社会意识 (或社会理念)。从规范化的具体方式来看,这种“规范化”主要包括程序化、夸张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等具体方式,因此文化就是对社会意识进行程序化、夸张化、抽象化、特征化和典型化等加工和概括以后的表现形式。
从规范化的具体内容来看,这种“规范化”主要包括:一是规范化的表述方式(如语言表述方式、文字表述方式、图像表述方式、雕塑表述方式、音乐表述方式、舞蹈表述方式、建筑表述方式等文学艺术),二是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如生活习俗、工艺品与食品制作流程、社交礼仪等),三是规范化的逻辑结构(如宗教与科学),四是规范化的判断标准(如审美判断标准、善恶判断标准与真假判断标准)。
文化是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的社会意识,这样将使社会意识更加清晰明确,从而更加易于识别,易于理解,易于使用,易于判断,易于传播,易于继承,易于发展。
如何理解文化的本质
所谓文化,从本质上说就是觉醒的个体灵魂从自体向他者的转移。站在灵魂的角度看,通过这种转移,灵魂克服了宿主生命的有限性,实现了对自然生命的超越。
由于人类灵魂的觉醒,实现了灵魂与本体灵魂的剥离,从此人的灵魂更加方便交流,语言逐渐产生。随着语言的产生,个体灵魂之间的交流就具有了普遍性,个体灵魂之间相互影响和改造,在一些集体行为的认识上逐渐形成了共识,于是就产生了“集体灵魂”。文化就是集体灵魂的载体,集体灵魂是文化的本质。而人群对文化的认同造就了“文明”。
F. 人们越来越需要了解异文化的现实原因是什么
人们越来越需要了解异文化的现实原因是:知己知彼立足全球。
所谓‘异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他者的文化、别人的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很有必要以国家为单位,进行多元文化的比较研究。 作者是日本文化厅的厅长,对各国的文化都有很深的研究。在‘文明的冲突’面前,他试图用亲身的经历和理论分析证明,各种文化的冲突其实可以避免,并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渗透的混合状态。
当自己遭到定型化的贬斥时,我们就会想,这是被扩大解释和夸大其词的结果,让人不胜其烦,简直就是一种偏见。比如,认为日本的象征就是富士山和艺伎。尽管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所减少,但我们自己至今有时还主动把富士山和艺伎作为日本的象征来向外推销。 虽说因遭到定型化而心情郁闷,但我们不妨扪心自问,难道某个地方不是存在着造成这种情形的根据和遭到贬斥的理由吗?
理解异文化的意义之一,就是在异文化中发现我们自己或缺的东西,然后来重新探究那些东西在本土文化中业已消失的原因。这意味着异文化不单单是一种珍奇的存在,并且是重新审视本土文化的一个机会。而且,我们的时间是被近代的时间所支配着的,通过接触异文化也可以让我们发现不同时间的存在。
近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这种倾向也扩大到了整个亚洲。直到现在也没有把亚洲各种各样的文化放置在和美国、西欧文化相同的水平上来加以看待。 可以说,近代的日本人对非洲、亚洲等除美国、西欧以外的文化非常冷漠,而并不试图正确地去认识它们。
G. 如何应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谈判中要主动地了解中西方谈判差异,发现导致彼此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想方设法找到建设性的沟通渠道,促进谈判向成功的方向发展。首先,加强跨文化的谈判意识。国际商务谈判是一种属于不同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感情方式及行为方式的谈判,有时意识不到的不同文化规范的力量可能会削弱有效的交流。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必须加强跨文化谈判意识,认识到不同文化类型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信念上的不同,学会了解、接受、尊重对方文化,切不可片面理解在自己国家里得到认可的东西在其他国家也同样行之有效。在正确的谈判意识指导下,涉外谈判者要灵活多变,使自己的谈判风格和策略适应不同的商务文化类型。
其次,敏锐洞察谈判对手文化准则、社会习俗和禁忌。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之前,谈判者一定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的习俗与禁忌,以避免因不知道某些特殊讲究而致对方不快甚至影响谈判的进程和结果。如中国认为吉祥的“四六成双”的“四”,在日本特别忌讳。我们视为珍贵吉祥的大象却被英国人当成蠢笨的象征,与他们贸易时,商标和包装上要尽力回避大象图标。所以在谈判中深入了解他者文化非常重要,切忌把自己的价值理念体现在产品中。
再次,理解和容纳不同的文化,克服文化偏见。尽管人们一般都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但在谈判中还是会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标准去解释和判断对方,而忘记事实上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商务文化。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首先要摒弃民族中心主义,克服文化偏见,切忌妄加评论对方的文化准则,同样也不要让对方来评判自己的价值观,这样很容易引发尖锐矛盾。当不同文化在谈判场上碰撞时,要学会尊重和包容相异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人情,尽量站在对方的文化角度去观察事物,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另外,我们还要避免文化接触中的刻板印象。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就整体的倾向而论,讲的是共性,而非一概而论。然而个性的差异必然存在,不可忽视。刻板印象会禁锢人们的头脑,使其失去应有的敏感,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最后,克服沟通障碍。由于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一方语言的某些表述难以用另一种语言来准确表达而造成误解,这在商务谈判中也不鲜见。国际商务交流中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受职业习惯、教育程度以及某些领域的专业知识所限而造成的一方未能准确理解甚至误解另一方所提供的信息内容,也是阻碍双方有效沟通的重要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必须确保准确传达双方的意图和信息,以免双方因误解而使谈判陷入僵局。
总之,国际商务谈判与文化沟通密不可分,文化差异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和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所面临的极大挑战。谈判中,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标准去理解和评价对方,而应以跨文化的视角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积极地顺应和调适文化差异,从而实现跨文化谈判的成功。
H. 文化他者是什么意思
试题答案:【答案】B 试题解析:【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南方文化”、“中国的韵文诗赋”等,可知,此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文学特征。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知,“南方文化”就是指南方以楚国为代表的楚辞,故,正确答案选B;而ACD三项均不正确,排除ACD三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