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山东位于中国哪里,那里的自然环境怎样,当地有啥民风民俗
山东简称“鲁”,古为齐鲁之地,因在太行山之东,故称山东。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省会设于济南。从北至南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山东地势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点,东部山东半岛伸入黄海,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拱卫京津与渤海湾,东隔黄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南则临靠较宽阔的黄海、遥望东海及日本南部列岛。山东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就诞生在这里。山东经济发达,对中国内地经济的贡献有九分之一强,经济实力为全国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山东省简称“鲁”,因处于太行山之东而称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处黄河下游,东临黄海,北滨渤海,全省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
山东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全省温暖湿润,水热条件较同纬度内陆地区更佳。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燥寒冷。省境光照充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有利。
山东省河流较多,黄河是山东省内最大的河流,京杭大运河横过黄河,是山东省的第二大河。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其中,最为璀璨夺目、最核心的是儒家文化。据当代作家田茂泉说,进入秦汉以后,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精神特质,并以自身的不断交融、创新、升华,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齐鲁文化的渊源,应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齐鲁之地的古老民族——东夷族的发展。这个在传说中曾以后羿和大舜为荣的民族,虽然在现有的文献中已难于找到系统、详实的记载资料,但是,自20世纪以来,山东地区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数千遗址却证明这是一个文化发达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在齐鲁之地上,不仅存在着从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再到龙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在文化传统演变上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文化谱系,而且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众多的城堡遗址和标志着文明发展程度很高的图像文字、陶文以及生产的大量精妙绝伦的蛋壳黑陶及各种手工饰品。这种文明发达的史前文化,是齐鲁文化成长的重要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较长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春秋、战国和秦汉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在战国时期,儒学实际上已经占据了鲁国、齐国两个国家,实现了儒学的齐鲁化。秦汉时期,董仲舒吸收了齐国和鲁国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儒学从此由“齐鲁之学”发展到“独尊儒术”。
饮食文化
鲁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山东省内地理差异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胶东菜和内陆的济南菜以及自成体系的孔府菜三大体系。
鲁菜发端于春秋战国时,形成于秦汉。宋代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之一。从齐鲁而京畿,从关内到关外,影响已达黄河流域、东北地带,有着广阔的饮食群众基础。鲁菜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之一,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
特征: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口味偏于咸鲜,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鲁菜常用的烹调技法有30种以上,尤以爆、扒技法独特而专长。爆法讲究急火快炒;扒技法为鲁菜独创,原料腌渍粘粉,油煎黄两面,慢火尽收汁;扒法成品整齐成型,味浓质烂,汁紧稠浓。
戏曲艺术
山东是我国较早有戏剧活动的地区之一。其戏剧艺术的孕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齐鲁诸国。隋代齐倡名动全国,到了唐代参军戏在山东地区流行。可以说长期流行的歌舞百戏,俳优活动,是山东戏曲孕育发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过程。 宋杂剧形成后亦波及山东,金末元初产生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即元杂剧,山东是主要流行地区之一,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篇》中记载的山东籍戏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戏曲最盛之地是东平,单东平籍元曲作家就有高文秀、张时起等10人,最突出的当推高文秀,所作《黑旋风双献头》深得人民的喜爱。山东戏曲到明清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李开先的《宝剑记》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突出,影响最大。在演出方面,职业戏班增多,活动频繁。
现在在山东境内流行的戏曲剧种多达30多种,大致可以划分为梆子腔系、弦索腔系、肘鼓子腔系和民间歌舞及说唱形成的戏曲剧种这几种类型。 山东流行的梆子腔剧种,有豫剧、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两夹弦、东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种。获得梅花奖的豫剧演员章兰、朱桂琴、李新花等还活跃在山东各地的舞台上。
弦索腔由民间流传的俗曲小令,由于流传地域和伴奏乐器的不同,及受其他艺术的影响,弦索腔形成了风格不同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的主要有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号称“东柳”的柳子戏是弦索腔剧种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剧种之一。代表剧目有《李亚仙思夫》、《貂蝉思夫》、《莺莺思夫》、《李三娘思夫》等 “十大思夫戏”。
肘鼓子腔,是在流行于民间的花鼓秧歌的基础上,以“娘娘腔”为其主要腔调逐渐演化而成的戏曲声腔。所包含的剧种有柳琴戏、五音戏、茂腔、柳腔、灯腔、东路肘鼓子等。
由说唱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有:吕剧、坠剧、渔鼓戏、八仙戏、蓝关戏等。
B. 扬州概况导游词
个园导游词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扬州着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园主黄至筠为两淮商总五十余年,家资累积巨万。全园占地2.3公顷,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在造园上以竹石为主。植竹以品种丰富为旨归,万竿千姿,蔚为大观。叠石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叠出独一无二的四季山,南北称奇,名闻遐迩。此外更有三路豪宅,宏达微着,余光遗响,彰显尽一代盐商家居生活的奢华气象。由于置景独特,构撰巧妙,于疏朗开阔之中,别有一种曲折幽深引人入胜的境界。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字典里,还是语言习惯中,“个”都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 “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另外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园中竹居三一,石居三一,人居三一。分而独立成章,各奏华彩、合而大化天成,高潮迭起。人与竹与石浑然一体,宾主难分。是最具扬州地方特色的江南私家住宅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风情万种生态竹
进入北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游个园,第一要观竹。黄至筠爱竹,并在园内种竹万竿,就连个园的名称也是由竹而来。其实竹在扬州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姚合的《扬州春词》里就写到扬州人“有地唯载竹,无家不养鹅”。“竹”历来也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比如张九龄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1997年,个园在四季假山北建“品种竹观赏区”,逐渐恢复当初有竹“百种万竿”的历史原貌。目前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现有竹60余种,近20000竿。设土山竹林,品种观赏,映碧水榭,竹西佳处等区域。
在个园观竹,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在植物分类学上,竹子是属于禾本科竹亚科,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50余属,1300余种。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就约有30余属,500余种。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园内现有60余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观秆类中,又有形与色的分别。像龟甲竹、方竹、螺节竹;佛肚竹、罗汉竹、辣韭矢竹、高节竹等是欣赏其秆形的不同寻常;而紫竹、黄皮刚竹、黄槽刚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玉竹、金镶玉竹、花毛竹、金明竹、黄皮乌哺鸡竹、花秆哺鸡竹、斑竹、茶秆竹、紫蒲头石竹等则是欣赏秆色。观叶类中,有宽叶形的箬竹、狭长叶形的大明竹、和叶面有各种色彩条纹的菲白竹、铺地竹、黄条金刚竹等。此外,晏竹、芽竹、苦竹、红竹、唐竹、鹅毛竹、平竹、斑苦竹等散生品种,也可在园内找到身影。
龟甲竹
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是珍稀观赏竹种。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与其他灵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慈孝竹
这一品种称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斑竹
在所有的竹子里,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令人伤感的就是斑竹了。因为它和我们民族传说中一个优美动人的悲剧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绿色的竹秆上呈现着紫色的斑点,宛如泪痕。根据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尧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姐妹俩同时嫁给继承皇位的舜帝为妃。舜帝驾崩后,失去了丈夫的姐妹俩昼夜啼哭,泣泪成血,洒到竹子上,长出来的竹子从此部满了斑点。人们把它叫做斑竹。后来,娥皇、女英的泪哭干了,就投入湘江自尽了,传说做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斑竹是着名观赏竹。其实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应该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不过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它是泪珠染成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所代表的忠贞的爱情,总是令人无限向往的。
碧玉间黄金 黄金间碧玉
是园内最多的竹子。此竹色彩美丽, 叶片披针形,为优良的观赏竹种。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竹西佳处(竹径)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进入竹生态区,即有一条数十米长的小路穿越其间,竹影横斜,竹香清幽,筛光漏月。行至竹径尽头,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便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竹西佳处”在这里回归了字面的本来意义,显然是在提示人们:此处竹景最佳。仔细琢磨回味,你会恍然大悟,其实,真正的竹西佳处,都在这条竹林小径上呢。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前后可持续20天左右,不过盛花期也就一个星期的样子,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满园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这时,你若是来游园就可以尽情地享受这甜蜜的幽香。微风拂过的时候,细碎的桂花便如雨一般纷纷扬扬,落满你的发稍和衣襟。
你现在看到的小楼是“丛书楼”。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桂花向来和旧时人们仕途得意、飞黄腾达密切相连。黄至筠在园中植桂花、置书楼当然是希望子孙后辈才华出众,仕途通达。楼下有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冠盖豪门盐商第
过丛书楼向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园主黄至筠的日常起居之所。依照坐北面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大门对面是座豪华大八字磨砖砖雕照壁。陈从周先生在《园林丛话》中说;“华丽的照壁,贴水磨面砖,雕刻花纹,正中嵌‘福’字,像个园大门上的,制作精美。”清人金雪舫曾说个园是:“门庭旋马集名流”……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占得一个恰如其分的“瘦”字。
瘦西湖风景区是蜀冈-瘦西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隋唐时期,瘦西湖沿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由于康熙、干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将扬州西湖与杭州西湖作了对比,写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且为人们所首肯,至今名播中外。
瘦西湖风景区为我国湖上园林的代表,古典园林群融南秀北雄于一体,组合巧妙,互为因借,构成了一个以瘦西湖为共同空间,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艺术境界,历史上有二十四景着称于世。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揽胜、长堤春柳、荷浦熏风、四桥烟雨、梅岭春深、水云胜概、白塔晴云、春台明月、三过留踪、蜀冈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诸胜,颗颗明珠镶嵌交织在玉带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体山水画卷,而小金山、五亭桥、二十四桥景区是这幅画卷的神来之笔。
瘦西湖的美丽景致,很早就为人们所向往。清人刘大观言:“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另一位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赞道:“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历史上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欧阳修、苏轼、王渔洋、蒲松龄、孔尚任、吴敬梓、郁达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这一带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和众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烟花三月下扬州”、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珠帘十里卷春风”、“绿杨城郭是扬州”等数不清的名言佳句,流传千古,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浓墨重彩。
瘦西湖风景区正因其悠久、丰富的人文景观、秀丽典雅的自然风韵,成为古今中外宾客纷至沓来的着名的游览胜地。
瘦西湖风景区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扬州的重要对外窗口,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殊荣。近年来,瘦西湖风景区不断开发建设景区、景点,面积已达168.32公顷,食、行、游、购、娱等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随着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的认证,将为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和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注入新(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的内涵。
十里湖光,清澄缥碧,花木扶疏,连绵滴翠,亭台楼榭,错落有致。人文景观,独具风韵。瘦西湖正向八方游客敞开怀抱,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佳宾高朋。
五亭桥
瘦西湖在全国园林中独树一帜,五亭桥又是瘦西湖的标志,在全国园林中有一席之地。其最大的特点是阴柔阳刚的完美结合,南秀北雄的有机融和。该桥建于莲花堤上,是清干隆二十二年(1757)巡盐御史高恒所建,是因为建于莲花堤上,还是因为形状象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它又叫莲花桥。
据说,干隆南巡到此曾感叹它象琼岛春阴之景,这就点出了该桥是借鉴北京北海之景。确实,该桥受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很深,五龙亭五亭临水而建,中日龙泽,重檐下方上圆,象征天圆地方;西为涌瑞、浮翠,涌瑞为方形重檐,浮翠为方形单檐;东为澄祥、滋香,澄祥为方形重檐。五亭皆绿琉璃瓦顶,亭与亭之间有石梁相连,婉转若游龙,另龙泽、滋香、浮翠三亭有单孔石桥与石岸相接,珠栏画栋,照耀涟漪。
扬州五亭桥无北海开阔水面,当然无法把五龙亭照搬。但聪明的工匠别出蹊径,将亭、桥结合,形成亭桥,分之为五亭,群聚于一桥,亭与亭之间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桥亭秀,桥基雄,两者如何配置和谐呢?这里关键是如何把桥基建得纤巧,与桥亭比例适当,配置和谐。造桥者把桥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种不同的卷洞联系,桥孔共有十五个,中心桥孔最大,跨度为7.13米,呈大的半圆形,直贯东西,旁边十二桥孔布置在桥础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圆形,桥阶洞则为扇形,可通东西。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状各殊,这样就在厚重的桥基上,安排了空灵的拱卷,在直线的拼缝转角中安置了曲线的桥洞,与桥亭自然就配置和谐了。难怪后人把桥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桥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这是力与美的结合,壮与秀的和谐。
白塔
扬州至今还流传着“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该故事出于《清朝野史大观》。一天,干隆在瘦西湖中游览,船到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多象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开轩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据说,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干隆左右,请画成图,然后一夜之音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推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干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各位游客:“园林之妙在于借”,这是国园林常用的造园手法之一,可是当我们踏上位于扬州市古运河畔的徐凝门街77号时,却发现这里民宅林立,远处无山,近处无水,周围光景可惜,可见在这里造园是多么的艰难啊!整个何园占地面积为l.4万平方米,要想在江南园林独树一帜,只有充分显示自己的特色。那么何园到底有哪些造园手法呢?请游客们跟我前去游览。
何园概况—何园的布局
各位游客:何园,原名“寄啸山庄”,是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湖北道台何芒舰离任后归隐扬州,购得“片石山房”旧址进行扩建,历时13年而建成的一座型住宅园林。建成后,取陶渊明《归去来辞》“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的意境,题名为“寄啸山庄”,又因为园主人姓何,故俗称何家花园,简称“何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园吸取了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精华,又融入了西洋建筑的格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全园空间有东西花园、住宅庭院和片石山房三部分组成,建筑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厅堂98间,主体建筑前后三进,全部用水磨砖砌成。《扬州揽胜录》一书,称其为“咸(丰)同(治)后城内第一名园”,是清代后期扬州园林的代表作。
东园:牡丹厅—船厅
穿过一片建筑群,迎面看到一幢磨砖门楼,这就是何园门,进入门,就来到何园的后花园,整个后花园可分为东、西两部分。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就是东花园的过院,穿过“寄啸山庄”圆洞门就来到东园部分。东部以厅堂为心构成一组院落,前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有两座厅,南面嵌影凤穿牡丹”砖雕的厅,我们称其为“牡丹厅”。这幅砖雕是扬州晚清时期一件不可多得的砖雕工艺品,正还刻有牡丹、凤凰等图案,四周牡丹枝叶的形状有正有反,花纹有疏有密,刀工明快,线条流畅,整幅画面造型丰满,主题突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在东部所有建筑群,最精致的要数北面的船厅了,厅似船形,台阶前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北面铺设丹凤朝阳,象征着吉祥、长寿。在船厅正厅两旁柱上有对滥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游客们,当您看了这幅祖联后,你或许已忘却这是一个陆上园林,仿佛漫步在湖滨,坐在脑内荡桨。我们不得不赞叹构园者在东园的山水楼阁居然能使“无水而有水意,无山却有山情”。在船厅后侧风火墙上是一座秀丽的假山,长约60余米,上有盘山磴道,下有空谷相通,水绕山行,遍植梅树,山上有座亭,过亭可登串楼。远远望去,假山就像一幅祖国的好河山图。如果把风火墙比作画家笔下的宣纸,那么眼前的贴壁假山就是刚画好的山水画,拐弯处给人以悠远的感觉,令人无限通思。
两园:水心亭—蝴蝶厅—桂花厅—太湖石假山—复道回廊—漏窗
游客们:如果说东园是何园的序幕,那么西园就是何国的主体。楼台的豪华,层次的深密,复廊的透迄曲折,山石的深幽空灵,在国园林也的确是独树一帜。西园以水地居,空间开阔,四面设景,都以申楼为主体,并有石板曲桥延伸至水池央的水心亭。水心亭是什么意思呢?“亭”者停也,是停留休息的地方,水心亭,顾名思义,是在“水央”休息的地方。此亭是为了巧用水面和环园走廊的回声,增强其音响的共鸣效果而建,供园主人观赏戏曲、歌舞和“夏日招凉”之用。这种水心方亭,在扬州园林称作“方壶”,“方壶”即海仙山。电影《红楼梦》、《毕升》,电视连续剧《青青河边草》等影视剧都把它作为拍摄的嘲。
西园楼台极富层次,在水池北面,有上下两层的七楹楼房,间三间稍突,两侧两间稍敛,歇山顶式建筑四角昂翘,就像振翅起舞的蝴蝶,我们称之为“蝴蝶厅”。这里原为园主人接待宴请宾客之处,所以也称“宴厅”。这些厅堂一个个都装扮得极为富丽,厅内术壁上雕刻有历代名碑字画。如苏东坡的竹,郑板桥的兰,唐寅的花鸟,曹操的诗等,雕刻面积达140平方米,从这些书画作品美术工艺,可以看出画家飞逸的翰墨,雕刻家明快的刀刃,流畅的线条,都得到了极为细致的体现。
在水池的西面古木相映,绿意盈野,花丛矗立三门厅房,这就是桂花厅。厅前种有量的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每当秋佳节,桂子月落,花香云外飘,此厅是赏桂的最佳处,因此称之为“桂花厅”。
在水池的南面有太湖石假山一座,峰高约14米,是全园的最高处,有险壁,悬崖,奇峰,幽岩,或如一人,或似一物,或像群猴戏闹,或如雄鹰高踞,底部还有梅花三洞,互相串联,碧水贯注其,远远望去,显得幽深清冷。此处构山极为适宜,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是何园的边缘,仅一墙之隔就是园外,而游客们看着眼前高耸的假山边缘,定会产生“正人万山圈子里,一山过后一山拦”的感觉,这就增加了景深,开拓了意境。而整座假山既有盘山曲道,直达山顶,又与山脚空谷相连通。园主人在工作之余,来此散步之际,既可沿山道玩味山石奇趣,又可登山顶俯视全园美景,还可来到山谷品味纳凉,叙谈话旧。
另外,在水池西墙壁上刻有王羲之的《十七帖石碑》,颜真卿的《三表真迹》,苏武的《海市并叙》等石刻文物,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就不—一展开讲解了。
各位游客:西花园的楼台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富层次,虽为单体建筑,却也浑然一体。其起纽带作用的就是复廊了。廊是国园林最富有可塑性与灵活性的建筑,在园林不仅有交通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有观赏的作用,对于我们旅游者来说、廊是一条生动活泼的旅游线路。复道回廊是何园建筑的一特色,全长430米,并把整个后花园的主要景点和玉绣楼贯穿起来。它分上下两层,形成立体面,起到分离客流的作用。可见,3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建造立体交通的思维。漫步复廊里欣赏全国美景,还可以观赏到水心亭上的戏曲表演。即使在下雨天,也能免遭淋雨之苦,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构园者用心良苦,独具匠心。
游客们:请看廊的东南两面都开有漏窗,有的用水磨花花窗作为分隔,有的直接开成空心窗洞,置两排平行12个什锦花盆,有折扇形、花瓶形、梅朵形、海棠形。这样我们在廊上走,就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色,加深了园林的层次,使花园与住宅相互关照,增加了园林内部环境气氛的曲折变化,各景之间相互呼应。从复廊曲折南行,我们看到的这幢重檐歇山顶建筑便是“赏月楼”,这里是主人母亲居住的地方,廊旁铁栏花案刻影延年益寿”的字样。
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原街道路面为长条板石铺设, 东关街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冲,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 东关街上的“老字号”商家就有开业于1817年的四美酱园、1830年的谢馥春香粉店、1862年的潘广和五金店、1901年的夏广盛豆腐店、1909年的陈同兴鞋子店、1912年的乾大昌纸店、1923年的震泰昌香粉店、1936年的张洪兴当铺、1938年的庆丰茶食店、1940年的四流春茶社1941年的协丰南货店、1945年的凌大兴茶食店、1946年的富记当铺,此外还有周广兴帽子店、恒茂油麻店、顺泰南货店、恒泰祥颜色店,朱德记面粉店等。东关街是扬州手工业的集中地,前店后坊的连家店遍及全街,如樊顺兴伞店、曹顺兴箩匾老铺、孙铸臣漆器作坊、源泰祥糖坊、孙记玉器作坊、董厚和袜厂等。 和东关街紧紧相连的是东圈门古街区。两条街现已结合起来共同规划、整治、开发,更能凸现扬州文化名城的非凡品位。这里除有老字号店铺外,还集中了众多古迹文物有个园、逸圃、汪氏小苑,还有扬州较早创办的广陵书院、安定书院、仪董学堂,和明代的武当行宫、明代的准提寺、马监巷内有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的清真寺,在东关街西头有香火很旺的财神庙和广储门街口的砖砌圈门, 拱门上还镶嵌有“盛世岩关”四个大字。 如今在东关街东街口又发现了宋大城东门双瓮城遗址。名人故居就更有不少,其中有江上青(东圈门16号)、刘文淇(东圈门14号)金农(三祝庵)、汪伯屏(地官第14号)、何廉舫(东圈门22号)、洪兰友(地官第10号)、熊成基(韦家井6号),曹起蟳(东关街238号) 等。
广陵区东关街道 下辖:
琼花观社区 东关街社区 彩衣街社区 徐凝门社区 教场社区 皮市街社区 个园社区 渡江路社区 古旗亭社区 宋都社区 何园社区 新仓巷社区 新闻动态 东关街的世博帽吸引眼球 雷人的世博帽
日前,在东关街世博纪念品特许经销店,一款造型别致的世博帽吸引游客目光。自世博会开幕以来,先后已有数百种世博纪念品在我市热销。 扬州千年古街东关街当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扬州千年东关街7月6日翻开新的篇章,“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金字招牌挂上了东门城楼。 东关街是扬州城发展演变的历史见证,也是扬州运河文化与盐商文化的发祥地和展示窗口,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今日东关街仍是扬州商业重地,汇集了当地传统色彩浓厚的手工艺、特色小吃和商业老字号。据统计,全街共有个体工商户232家。古街巷风情游从街西首出发,途经逸圃、个园、李长乐故居、华氏园、壶园、谢馥春等地,成为扬州古城旅游新的热点。
评选
全国200余街道参加
据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是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直接指导和支持下举行的全国性评选活动。入选标准有:历史要素,历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过重要影响,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有代表性的传统产业,能集中反映地方、民族的风貌特色;文化要素,拥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有其传承;保存状况,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保存丰富,有着较完整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具备一定的规模。 与此同时,留存的历史建筑及空间格局必须是真实的遗存,具有历史的真实性;经济文化活力,对原有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有一脉相承的延续性,有较多的原有居民,至今仍维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文化活力;社会知名度,在本省、市或者区域内享有较高的 知名度及繁荣度,在历史上或者现代具有影响与作用;保护与管理,主管部门对街区的保护和监督具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历史建筑的抢救、维护以及修整符合规范要求并取得成效,街区利益相关者对街区保护积极支持并参与,已经或正在制定保护规划,并能按规划实施。 本届评选推介活动于去年10月启动,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一市一街”的规定,报送了200余条街道参评。
历史
运河催生千年古街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中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东关街是扬州城发展演变的历史见证,也是扬州运河文化与盐商文化的发祥地和展示窗口,距今约1200年历史。自大运河开通后,这条外依运河、内连城区的通衢大道,逐步成为最活跃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集聚地。经过千年的积淀,街内留下丰厚的历史遗存和人文古迹,堪称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商业古街。 唐代,扬州赢得了“东南第一商端口”的美誉,有天下“扬一益二”之称;而利津古渡(即今天的东关古渡)是当时扬州最繁华的交通要冲。有了码头就有街市,舟楫的便利和漕运的繁忙,催化出一条商贸密集、人气兴旺的繁华古街——东关街。
传承
保持明清风貌特色
东关街拥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鱼骨状”街巷体系,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特色。它全长1122米,街内现有50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寺庙园林、古树老井等重要历史遗存,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21处。这种“河(运河)、城(城门)、街(东关街)”多元而充满活力的空间格局,体现了江南运河城市的独有风韵。 东关街至今仍是扬州的商业重地,传统色彩浓厚的手工艺、特色小吃和商业老字号集中地。据统计,全街共有个体工商户232家。 其中,手工业72家、餐饮业24家、旅游商品经营户136家,包括19家传统商业老字号,如谢馥春、三和四美、中国照相馆、协茂大药房等。 东关街还是扬州的旅游热线。古街巷风情游从街西首出发,途经逸圃、个园、李长乐故居、华氏园、壶园、谢馥春等地,成为扬州古城旅游新的热点,仅2009年国庆期间就接待游客30万人次。
C. 保定作为历史文化古城的实证
由北京中央新影集团发现纪实传媒制作的大型历史纪录片《留法岁月》可以为你找出答案!1918年8月,22岁的贺培真跟随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毛泽东来到北京,在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学习法语、数学。一个月后,他和李富春、李维汉等十多位湖南青年被安排在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学习。贺培真用日记记录下了为期一年的学习生活。领教了北方的寒冬,在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湖南学子们学习了机械原理,制图、以及法语。在这里学习的青年,文化程度稍高一些,而其他学生,则被安排在距离保定约40公里的布里村初级留法预备学校学习。1918年10月6日,北京开来的火车缓慢停靠在保定车站,年仅14岁的湖南益阳少年唐铎,跟随年长的同乡走下火车。这一天,他见到了生命中举足轻重的一个人。
D. 聊城传统的历史文化景点都有哪些
古城聊城位于山东西部,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历史悠久,古迹荟萃,因其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有“凤凰城”美称。聊城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巢父遗牧、崇武连墙、绿云春曙、古秋铺凉、圣泉携雨、仙阁云护、铁塔烟霏、光岳晓晴八大胜景着称,如今江北最大人工湖东昌湖环抱古城,秀色可餐。聊城还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故乡。
聊城被喻为“中国北方的威尼斯”,是一座很有魅力的城市,她的魅力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水”。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条。黄河在东部奔腾咆哮百余里;运河从中部蜿蜒曲折过市区;卫河从西部携水弄潮冀鲁豫;还有马颊河、徒骇河等纵横交错,东昌湖、鱼丘湖相互辉映。仅聊城市区,湖、河水域面积就多达13平方公里,占建成区的1/3。众多的河流,美丽的湖泊,使聊城形成了“湖水相连,城湖相依,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独特水城风貌。这一优势是中国江北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
水孕育了生命,也造就了文明。明清时期,聊城因水而兴盛四百余年。当时聊城运河漕运发达,经济昌盛,文化繁荣。这里“舟辑如云,帆樯蔽日”,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在此交汇,人文资源独具特色,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有400多处。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临清运河钞关、明代的光岳楼、清代的山陕会馆和三国时期的曹植墓等,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创办的海源阁,藏书之珍贵丰富名闻天下。中外读者比较熟悉的《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古典名着中描述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聊城。优秀的人文环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名人志士,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唐初名相马周、哲学家吕才、宋代医学家成无己、明代文学家谢榛、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义学正”武训、抗日名将张自忠、国画大师李苦禅、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国学泰斗季羡林等,都是聊城人。
E. 古今濮阳文化历史。
濮阳文化底蕴厚重。濮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之称,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华帝都”。
1、美誉:1987年出土的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龙形图案,被誉为“中华第一龙”,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据此命名濮阳为“华夏龙都”。濮阳杂技享誉中外,是“中国杂技之乡”。
2、名人:仓颉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5、文学: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6、重大事件: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濮阳地区各县根据中共中央和冀鲁豫行署的部署,从1946年6月陆续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打土豪分田地)。至1947年5月,濮阳地区各县基本摧毁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实现平分土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
F. 南通历史文化
南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古文化遗址考证,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境内海安青墩地区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今市区一带,五代设郡,称静海。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定名通州。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称崇州,又名崇川。
辛亥革命后,废州设县,称南通县,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后,划城区、狼山、天生港一带建南通市,先后为苏北行署、南通地区专署所辖,1962年改为省辖市。1983年南通地区与南通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
人文荟萃,名贤辈出。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等诸多名家在南通留下传世之作和轶闻逸事。三国名臣吕岱、宋代杰出教育家胡瑗、明代名医陈实功、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状元张謇等名人为南通历史增色添彩。
(6)李运河文化城哪里所说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南通位于江海交汇处,全境为不同时期形成的河相海相沉积平原。可分为狼山残丘区、海安里下河低洼湖沉积平原区、北岸古沙嘴区、通吕水脊海河沉积平原区、南通古河汊水网平原区、南部平原和洲地、三余海积平原区、沿海新垦区等。
南通全境地域轮廓东西向长于南北向,三面环水,一面靠陆,呈不规则菱形。地势低平,地表起伏较微,高程一般在2~6.5米,自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是其显着特征。
南通境内地势平坦,河沟成网。老通扬运河接如泰运河到沿海出口以南为长江流域,面积5700多平方千米;以北为淮河流域,面积2200多平方千米。
G. 江苏运河文化城的介绍
江苏运河文化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注册资金五亿元,位于江苏宿迁。公司以运河文化为背景,以文化产业作为载体、联通多元化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打造集文化、旅游、创意、和与之相关的新型业态为主题的经济结构,是一家将文化产业投资与产业项目运营管理融一体的综合型文化企业。
H. 运河文化的历史、地理、故事和传说
地理文献: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历史记载: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诗句:1、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173病⒐爬椿坪恿鳎褡鞲亍6嫉辣渫ń颍缀;尽#巳钾荨豆呕坪拥獭贰。场⒋竽卵讨保ず勇淙赵病#⊥跷妒怪寥稀贰。础兹找郎骄。坪尤牒A鳌S钋Ю锬浚弦徊懵ァ#踔痢兜丘偃嘎ァ贰。怠⒕患坪又焐侠矗剂鞯胶2桓椿?--李白《将进酒》6、黄河落天走东海9517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成语: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神话传说:河伯冯夷受命治理黄河,但操劳一生没有把黄河治好,到年迈时8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画了一幅黄河水情图,又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大禹,将水情图交给了他。大禹根据河伯授给他的这一幅图,疏通水道,终于治理好了黄河。
I. 李原乡的历史文化
古代李原,瑰奇精湛,古称连寨、李寨集、连寨集,是一个古老城寨,它历史悠久,文绪锦长.起原于春秋战国时代,亦成集寨,据《古史考》载:“陈之秋邑,朱襄史之邑”,给以明确提出,朱襄都于邑地陈(指陈州)。又据《寰宇记》载:“柘城为朱襄氏之邑”,给以指明了地点,在当时的李原属陈州地,有城墙及四门城楼,每门各有一座庙宇,碧玉辉煌,八角玲珑,琉璃瓦顶,龙飞凤舞,庙宇有大殿东西廊房及门楼,城(寨)墙,高6米有余,宽8至10米,城墙外有护城河(护城墙深沟),叫海子,沟宽7--8米,深3--4米,沟水清沏透明,沟周围长有垂柳,柳树上常宿百灵鸟、黄莺,沟内有蒲草和芦笋,还有鱼虾,每到夏天柳树枝繁叶茂,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有着古老历史文化,商人商业发祥圣地。那时的李连寨十分威武气派.,古人云:“连寨海沟柳如烟,鸟语花香莺歌鴫。芦笋竟相争茂盛,锦鳞可数青蒲鲜。”
寨墙的东门外有古代陵园,占地约30亩,陵园内有陵墓,墓前面有石人、石马、石狮子、石猴、石象、石羊、石捻子等等,一大片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动物,排列在石人的左右两边。前面有陵园门楼、牌房,这些古代城(寨)墙、古迹,解放初期还都存在,能见到石人的头和左臂,被劈去一半,年龄大一点的村民都能讲述,民间曾留传故事,传说石人半夜起来偷油吃,被家人逮着用刀劈去半个头和一只胳膊,果真如此,石人膊臂下留有红色斑迹。
但都毁于那个动乱年代,砸烂旧社会,破四旧立四新,那是旧社会的遗物、古庙、石人石马等凡是石头的,全部挖出,拉去烧成了石灰,庙宇捣毁,砖瓦盖成现在的医疗卫生院,寨墙都扒去填海沟,南门、西门城墙的海沟,被商(丘)至淮(阳)运河(人工挖掘)的土填平,只有北门至东门,东门至南门海沟还留存一段古迹,部分也在近些年推平,建成了李原南商贸街。不过现在还能找到几段护城海子,已是不完整的积水坑,但城(寨)墙已经见不到了,全部都盖上了房屋,有的栽上了树木或种上了庄稼。
李原南门外0.5公里处,方庄西地即现在的砖瓦窑场,曾有战国时代古墓挖掘出土,也是在那个动乱年代搞深翻土地,因庄稼长势差,不知是谁想了个鲜点子,把地翻深点,1米左右,结果挖出了好多古代棺墓,当地村民都管它叫苍老墓,那时也不知道啥是古迹,墓的周围是用青砖砌的,比现在的砖又厚又大,比较笨重,墓内存有古代陶器,碗、茶具等比较粗糙,当时就把它砸碎了,满地都是,粮食衣物都烂了,据一位当地老人回忆说:不知道还挖出啥东西,据说还有什么珠子等,已经毁坏的不成样子了。再往前走300米的地方,50年前还可见到的一片废墟,但不知是什么朝代的,土墟上净是些碎砖瓦块,陶瓷碎片,也不长庄稼,据传那片废墟叫凡庄户,现在已不存在了,都种上了庄稼。李原的西门,有红场,即是刑场,解放后枪毙人还多在那里。由此可以看出,李原古代是一个重镇。
J. 宋夏历史文化创意遗址公园在哪里
可以这样讲,宋夏永乐大战的惨败直接把宋神宗赵顼气死了。永乐大战爆发两年多后的公元1085年4月,年仅36岁的北宋第6位皇帝赵顼病亡。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场把宋神宗赵顼气死的宋夏永乐大战,就发生在我们榆林市榆阳区与横山区交界的无定河两岸,当年,那可真成一条“血染的河流”。
还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次调研,不是为了议论历史的孰是孰非,而是想通过深挖历史,呈现历史,思考历史,活化历史,条分缕析,来说明宋夏永乐大战与今日我市发展文化产业项目的内在关系。
让我们的调研就从宋夏永乐大战爆发的100年前说起吧。
李继迁叛宋
公元982年,李继迁19周岁。
公元963年,李继迁出生在我们榆林市横山区无定河边的党岔镇。那时,这一带称作银州。
继迁是个注定要成大事的孩子,史载,他“生而有齿”。
李继迁是党项人,唐末,其先祖拓跋思恭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升任夏州定难军节度使,受赐李姓,受封银、夏、绥、宥四州地。
银、夏、绥、宥四州是后来李继迁三代人创立西夏王朝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党项李氏创立西夏王朝的发祥地、大本营和总后方。而这四州之中的其中三州,在我们榆林。
银州,北周置,治所故址在横山区党岔镇北庄村,辖境相当于今天的榆阳区、米脂县、佳县及横山区东部地区。
夏州、北魏置,故址在我市靖边县北统万城。现在的横山区西北部、靖边县东北部及内蒙古乌审旗、杭锦旗属夏州管辖。
绥州,唐武德三年(620)置。辖境相当于今榆林市绥德、子洲、吴堡、清涧等县及子长县部分地区。
宥州,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乌海市和鄂尔多斯鄂托克旗一带及我市定边县东北部、靖边县西北部一小部分区域。
唐末党项拓跋思恭从青海率部内迁至我们陕北榆林,因镇压黄巢起义受封定难军节度使,经过五代时期50多年的苦心经营,党项李氏已成为盘据在我们榆林的一支不可小觑的地方割据势力。中国历史上,唐、宋王朝之间有过一个大分裂的纷乱时代,即“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50多年间,“定难军节度使”这一统领银、夏、绥、宥四州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均由拓跋思恭后人世袭。拓跋思恭之后,第二任:李思??ㄋ脊У埽?坏谌?任:李彝昌(思恭孙):第四任:李仁福(彝昌族父);第五任:李彝超(仁福子);第六任:李彝兴(彝超弟),以上历任定难军节度使,五代时先后附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这里反复论述,是要说明党项李氏与我们陕北榆林这块土地深厚的历史渊源。可以这样讲,是陕北榆林这块土地成就了党项李氏。党项李氏深耕我们陕北榆林,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拓跋思恭立足陕北(唐末);第二阶段:党项李氏6任定难军节度使,四代人世袭我们榆林,并在榆林站稳脚跟,割据一方(五代);第三阶段:党项李氏图谋建国,并经过三代人在以榆林为中心土地上的杀伐征战,建立西夏王朝。
而建立西夏王朝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宋夏永乐大战发生的100年前,公元982年李继迁的叛宋。
李继迁这个在我们榆林市横山区党岔镇出生的“生而有齿”的陕北后生(横山人,原籍青海),是一个有鸿鹄之志、有血性和杀伐之心、有坚定目标(建立西夏国)的银州少年。他从19岁在榆林抗宋,到41岁战死,身经百战,越战越勇,他所发动和经历的战事,百分之八十发生在我们榆林(银、夏、绥、麟、府州)这块刚强的土地上。
李继迁有着怎样的身世呢?《宋史》记载:他的高祖是拓跋思忠,思忠是拓跋思恭的胞弟,唐末跟着他哥哥拓跋思恭镇压黄巢起义,打仗特别勇敢,战死后唐僖宗追任他为宥州刺史。他的曾祖父李仁颜,官职是银州防御使,就是银州的军事最高指挥官。他的爷爷李彝景在五代后晋时又继承世袭了银州防御使这一职务。他的父亲李光俨在后周时继续继承世袭了银州防御使这一职务。可见李继迁与银州渊源之深。
李继迁祖上不仅几代世袭银州做官,他自己做官也早,他11岁(974)时,就被北宋任命为“定难军管内都知蕃落使”。
那么李继迁这个11岁时就在北宋为官的银州少年,为什么要叛宋呢?事情还得从982年说起,当时的定难军节度使,是李继迁的叔伯哥哥李继捧。他没和他的弟弟李继迁商量,就举所辖银、夏、绥、宥四州八县实质性归附宋朝(原来是名义上归附,独立性强),继迁坚决反对降宋,苦劝哥哥继捧,继捧不听劝,干脆附宋入朝,举家迁往当时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去享受荣华富贵。临走前还教导他弟弟继迁说,你在党岔的银州老家好好守着,哥到外边去干一番事业。但宋朝皇帝不放心,随后又下诏令李继迁及党项李氏其他族人也到开封去。血气方刚的李继迁岂肯服从?这位“勇悍而有智谋”的横山后生,当机立断,立即窜据山野,从此踏上了20多年拒宋自立的曲折道路。
继迁离开党岔银州的一幕十分惊险,皇帝下诏后,银州已封城,继迁出城已十分困难,他“伪称乳母死,出葬郊外,以兵甲??棺中,与其党数十人奔入蕃族地斤泽,距夏州东北三百里,出其祖彝兴像以示戎人,戎人皆拜泣,继迁自言:我李氏子孙,当复兴宗绪”。
这段话用白话说就是,继迁为了出城,谎称他奶妈死了,要安葬到银州城郊外去。他带着忠于自己的几十个党项子弟,披麻戴孝,将兵器藏在棺材中,以给奶妈办丧事为名,骗开城门,一口气狂奔到距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当时地斤泽是党项族人的聚居地。继迁把他爷爷李彝景的哥哥李彝兴的画像举过头项(继迁爷爷李彝景的官职只是银州防御使,而他爷爷的哥哥李彝兴则是定难军节度使,管辖四州,号召力强),哭着向党项族人数落他哥哥李继捧的不是,党项族人齐刷刷跪在李彝兴的画像前,都哭着说要跟着李继迁复兴李氏宗室,干一场建国立业的大事。
从李继迁立志抗宋自立的982年到宋夏永乐大战爆发的1082年,100年间,李继迁三代人前赴后继,杀伐征战,从此他们的老家“银、夏无宁日”。
下面,仅举李继迁起兵之初在我们榆林征战的几例:
第一例:982年12月,李继迁攻夏州。尹宽(宋夏州刺史)使请济师,太宗诏引进使梁迥领兵往护银、夏诸州事。继迁闻之,退。
意思是说:982年,李继迁带人攻打靖边统万城的夏州,宋太宗赵光义高度重视,下诏令梁迥带部队支援党岔、统万城的银州和夏州。李继迁一看打不过,跑了。
第二例:983年,夏5月,李继迁又带人来骚扰银州、夏州一带。这次又惊动了皇帝赵光义,宋太宗令银、夏、绥、宥都巡检使田钦柞与副使袁继忠率兵巡护。继迁从??柞岭引众拒之,战于葭芦川,不胜,弃铠甲走。
这里需要关注的是“??柞岭”这个地名。“继迁从??柞岭引众拒之”,??柞岭在哪里?应该在今日榆阳区与米脂、佳县交界处。叛宋初期,李继迁每次出兵都是从地斤泽(今内蒙古乌审旗乌审召镇境内的“胡同查干淖尔”)由北向南袭击,与宋军“战于葭芦川”,必然经过榆阳区、米脂县到佳县,所以“??柞岭”应在这三区县交界处。
李继迁叛宋之初,基本是连战连败,没打过几个胜仗。但他来得快,跑得也快,宋军很无奈,给皇帝报告时这样分析原因:“贼居沙碛中,逐水草畜牧,便于战斗,利则进,不利则走。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大,或不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羌人剽悍多诈,出没不时,我师乘锐,见小利小胜,必贪功轻进,往往堕贼计中。第严约束,明烽候,坚壁清野,以挫其锋。”984年,知夏州尹宪和巡检曹光实向地斤泽发动了一次夜袭,焚烧帐篷四百多,斩首五百级,还俘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和妻子,继迁侥幸得以逃脱,就这继迁仍不屈服,带着人马不断攻宋。
李继迁以地斤泽为根据地战斗了两三年,实力渐渐壮大起来。这个银州少年最想念的还是他的老家党岔银州,他想夺取银州,于是问计于众。他的弟弟李延信说:地斤泽这个地方虽然东邻麟、胜二州,西接夏、绥二州,军事位置不错,但毕竟是个小沙窝,哪里能做首都?现在银州一直有人来投奔我们,干脆我们让他们做内应夺取银州!部下张浦也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张浦同时提醒继迁说:银州都巡检曹光实是宋朝的一员老将,善于用兵,若不诱之离开银州,我们不一定能攻克银州。于是李继迁令弟弟李继冲把党项能动员的部落都动员纠合起来,做好战斗准备,他自己带着党项豪酋破丑重遇贵与张浦、李大信等人赶到银州骗曹光实。见了面,他诚恳地对曹光实说:我脑子进水跑到地斤泽以来这几年,吃不上喝不上难以生存,我现在想投降你你乐意吗?曹光实相信了李继迁,当即认李继迁为自己的外甥,并且行了舅甥之礼,商定过几天在佳县葭芦川一带举行正式受降仪式。曹光实为了擅功,不与他的手下商量,就轻率确定了此事。到了约定的那天,继迁派兵在葭芦川设伏,自己领十几个人到银州迎接曹光实出城受降。曹光实令他的干儿子克明护着辎重在后,他自己带着百骑直奔葭芦川。李继迁与他刚认的这个舅舅曹光实谈笑自若,并马前行,从党岔银州出发向东北方向葭芦川行进。到了葭芦川,李继迁举手挥鞭,伏兵起,杀光实,瞬间歼灭了曹光实带的百骑。李继迁拨转马头,借曹光实旗号骗开银州城门,杀入银州,并且自己任命自己为“定难军留后”(相当于定难军副节度使)。李继迁诱杀曹光实攻占银州是985年2月。从此,党项四州归附李继迁的人越来越多。李继迁杀回他的老家,威名远播,渐成气候,实力大增。
李继迁985年2月据银州,3月,乘胜攻取宋会州(今陕西靖边东)、三族寨(米脂西),进围抚宁寨(今镇川)。四月与宋军战于浊轮川(今神木窟野河边)。这次,他可遇上了一个真正的对手——北宋名将李继隆。有人甚至说,李继隆是“北宋第一名将”,他英勇善战,敢战、能战,其战功不在杨无敌、种世衡、狄青之下。由此可见,在冷兵器时代,一场战役能否胜利,主将的英勇无畏,起决定性作用。
浊轮川大战,李继隆一战歼敌五千,并乘胜追击至银州,李继迁带领残部弃城而走,银州被宋军夺回。李继迁在穷途末路之时于986年附辽。李继迁投降契丹后,契丹将公主嫁给他,并帮助他扩大力量。淳化元年(990),他被契丹封为夏国王。淳化二年(991),李继迁向宋请降。其实,李继迁这是缓兵之计,为了赢得时间,积蓄力量,以便进一步与宋朝角逐抗衡。但北宋息事宁人,一味迁就李继迁,授予李继迁银州观察使的官职,并赐名赵保吉。淳化三年(992)正月,李继迁再次占据银州。至道三年(997),李继迁又被任命为定难军节度使,管辖银、夏、绥、宥、静(在米脂北)五州。银、夏、绥、宥、静五州终于回到拓跋李氏手中。然而,李继迁并不满足于此,咸平二年(999)至四年,再次出兵攻掠北宋麟、府、延州。
李继迁附辽的这一年(986),恰是杨家将的核心人物杨业在山西雁门关一带战败被俘绝食三日而死的一年。
李继迁与杨业是同时代人,但杨业应该大继迁十几岁。为什么提到杨业呢?主要是想说明北宋这些名将与我们榆林这块土地的关系。杨业的父亲杨信是神木人,担任过麟州刺史,但杨业在麟州并没有多少战绩,他弱冠之年就跟着唐末北汉皇帝刘崇到了太原,成为刘崇账下一名骁将。979年,宋太宗灭北汉,杨业降宋,从此跟着宋太宗征战。宋太宗任命杨业为代州刺史,驻防山西雁门关宋辽边境。杨业8年抗辽的主战场大都在山西雁门关一带,所以,从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讲,英勇无敌的“杨家将”虽然是一优质IP,遗憾的是这一IP在我们榆林没有太多的故事可挖掘。
而宋夏征战之主角李继迁就不同了,他与我们榆林的关系是:生于斯、战于斯、死于斯。
杨无敌跟着宋太宗在山西浴血奋战的时候,李继迁一点也没消停,在我们榆林跟北宋不停地捣蛋。从982年叛宋到997年,李继迁16年间一直与宋军转战于银、夏、绥、宥四州之间。997年,渐渐壮大起来的李继迁兵锋指向宋西北重镇灵州(今宁夏灵武),先袭击了宋朝运往灵州的刍粟四十万,又抵御了宋五路大军的进剿,于1002年攻陷灵州,杀灵州知州裴济,彻底打开了北宋的西北大门。李继迁以其祖先世爵西平王,而他本人又受辽册封为西平王,便改灵州为西平府。李继迁令他的弟弟李继瑗和牙校李知白等,督领民众建造宫室、宗庙,于公元1003年正月建都于此。
李继迁离开榆林到宁夏建都,也有一番宏论,他弟弟李继瑗起初对他离开老家银州和夏州并不赞同,对他说:银、夏系累世经营,祖宗灵爽,我们不应该离开这里。继迁说:“从古成大事者,不计苟安;立大功者,不徇庸众。西平(宁夏灵武)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若缮城浚壕,练兵积粟,一旦纵横四出,关中将莫知所备,且其人习华风,尚礼好学,我将借此以为进取之资,成霸王之业,岂平夏偏隅可限哉!”
李继迁建都灵州后,时而向西征战,时而向东进军,东冲西突扩大地盘。1003年6月,他带兵2万围宋麟州(今我市神木市),宋真宗急令驻守在佳县金明寺的北宋巡检李继周增援,真宗看着地图说:“麟州依险,三面孤绝,戮力可守,但城中乏水可忧耳。”当时宋朝麟州知州卫居宝是一员战将,他不仅做到了宋真宗诏令的“戮力可守”,而且派一支奇兵出城与李继迁的2万大军厮杀。当时的战况真是激动人心,敢死队在李继迁的大军中冒死厮杀,麟州城上,卫居宝亲自上城督战,令所有守城士兵高声呐喊为杀入敌阵的勇士助威,同时箭雨和矢石(冷兵器时代的抛石机将石块抛入敌阵)如注,城上城下合力搏杀,杀伤李继迁万余人。继迁一看宋军英勇,只得拔阵而去,败回灵武。
1003年6月这场“麟州保卫战”与80年后的“永乐保卫战”十分相似,除过自然环境、双方军力等因素外,战将是否临危不惧,是否能够出奇制胜是关键。1003年的麟州保卫战,就是因为有知州卫居宝这个战将才获胜,他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出奇不意派出一支敢死队杀入李继迁2万大军之中,同时亲自在麟州城头擂鼓助阵,才有了这场胜利。而80年后的永乐大战,因为没有卫居宝、包括范仲淹、李继隆、种世衡这样的文武全才,遇上徐禧这样一个不懂军事又刚愎自用的主帅,所以永乐大战才输得那样惨。
当然,宋夏永乐大战失败的原因还有许多,宋军的冒进也是失败原因之一。宋军所筑永乐城,距李继迁几代人视若生命的老家党岔银州隔无定河相望,直线距离只有十几公里。有一句俗话说,“欺负人欺负到家了”,指欺负到家是不能忍受的。宋军把前沿堡垒永乐城筑到了西夏家门口,党项李氏怎能容忍?虽然1082年,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已把都城迁到了宁夏银川,但横山党岔的银州,始终是党项李氏梦牵魂萦的老家!1082年发生在党项李氏百余年苦心经营的老家横山党岔家门口的那场永乐大战,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为什么要“倾国来争”“以死相拒”,举西夏全国之力和你死磕,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李继迁1003年“东征”麟州失败后,1004年正月又在“西征”甘肃西凉府时中计大败,“中流矢,创甚,奔还”。
这次西征西凉府大败,李继迁奔而未还,他在掩着创伤奔回灵州途中死,其时41周岁,他的儿子李德明继位。
李德明迁都
李德明(981-1032),德明继位之时,正值宋、辽媾和,订立“澶渊之盟”。为了自立自保,德明一方面坚持与辽联姻、受辽封赐的方针,同时也与宋通款讲和,周旋于两大国之间,求得一个和平发展的空间,巩固和发展继迁所建立的事业,发展农牧业生产,西掠吐蕃,北败回鹘,奠定了西夏建国的基础。
一部宋夏史,就是一部战争与和平的历史,如果说,李继迁以战争的手段实现了他与北宋的交流,李德明就是以和平为手段完成其父未竟的事业。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宋夏订立和约,宋朝承认李德明占有银、夏、灵诸州的既成事实,封德明为西平王,仍授德明定难军节度使。而且每年赐给银一万两、绢一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
1020年,李德明将都城从灵州迁到了兴州(今宁夏银川),自此,西夏定都于银川。
李德明统治的28年,宋夏之间以和平为总基调,银、夏一带少有战事。1032年11月,李德明卒,其子李元昊继位。
李元昊称帝
用今天的话说,李元昊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元昊1032年继位后,不愿继续臣属宋廷,追求与宋廷分庭抗礼的对等国家地位。继位之后,开始有步骤地实施立国称帝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元昊刻意突出党项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在“战”与“和”的建国思想上,元昊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德明去世前,这对父子就曾就此问题展开过讨论,德明训戒他的这个好战的儿子说:“吾久用兵,终无益,徒自疲耳。吾族近三十年衣锦绮衣,此圣宋天子恩,不可负也。”德明的意思是说,你看我与宋廷近30年不打仗,宋朝皇帝每年给我们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好玩的,这种恩德不能辜负。可元昊则不以为然,回答他老爸说:“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意思是说,吃好穿好算什么,不过是普通人的诉求,英雄一生,应该称王称霸,建功立业,只吃好穿好有什么意思。
李元昊即位后,立即实施其建国宏图,采取与其父李德明迥异的治国措施,旋即以一个独立政权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一是易姓氏,称吾祖(兀卒)。
元昊首先抛弃了唐赐李姓和宋赐赵姓,认为这二姓都不足贵,他甚至连祖先的姓“拓跋”也不屑一顾,自更姓拓跋氏为嵬名氏,名曩霄。
二是明号令,勒诸部。1033年3月,元昊下秃发令,自秃其发,然后下令全国秃发,三日不从,杀之。于是民争秃其发,耳垂重环以异之。
三是别服饰,辨贵贱。《宋史》载:“文资则幞头、?笏、紫衣、绯衣;武职则冠金帖起云镂冠、银帖间金缕冠、黑漆冠,衣紫旋?,金涂银束带,垂蹀躞,佩解结锥、短刀、弓矢?,马乘鲵皮鞍,垂红缨,打跨钹拂。便服则紫皂地绣盘?伦踊ㄐ??,束带。民庶青绿,以别贵贱。”
可以这样设想:在我们将来建设的宋夏历史文化创意遗址公园“北宋城”内,仅把西夏元昊制定的这些服饰恢复,让游客穿上游园,也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元昊制定的这些服饰,以服饰颜色区分人的职别和贵贱,可谓赤橙黄绿,五颜六色。
西夏文官和武官,大体从头到脚占了6种颜色:紫、绯、金、银、黑、花。老百姓只能穿戴两种颜色的服装:青、绿。
元昊还亲自主持了党项族的文字创制工作,创西夏民族文字“蕃书”,后人称其为“西夏文”。经过四年大刀阔斧的国内改革和周密准备,1038年10月11日,元昊正式立国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元昊称帝后,与北宋近30年的和平局面再次被打破。对于北宋王朝来讲,元昊称帝不啻是一噩耗。几十年来,为了阻止西夏立国与称帝,北宋几代皇帝呕心沥血,委曲求全,给党项李氏供吃供喝,还是没能阻止西夏王朝崛起的步伐。
元昊称帝,使宋夏边境形势骤然吃紧,双方剑拔弩张。
而我们今天榆林市境内的神木、府谷、榆阳、横山、靖边、绥德、清涧、子洲、米脂、佳县、吴堡等县区,即为宋夏边境争夺战的主要区域,宋夏重启衅端,榆林人民就要付出沉重的生命代价,榆林人民的母亲河——无定河,忧伤地记下了这一切。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自在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