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传统文化习俗的受重视程度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好之,下必甚焉。
2. 如何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针对传统文化传承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我们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则认为我们应该融入流行。这两种说法都太片面,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对于不同方面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选用更适合其发展的方式来传承。笼统单一地说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较偏激。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
(2)传统文化如何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5、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荣,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3. 青年传统文化素养怎样提升
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都证明了一个道理:青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撑,是时代变革的重要推力,甚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发展的高度和水平。当代青年也同样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使命,加强对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落实青年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工作的重点内容。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即是青年将自我发展责任同人类社会发展责任相联系的心理认知,是青年对自身所应承担责任和使命的情感认知和实践体验。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影响、教育、引导当代青年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针对青年群体开展“负责任”教育,加强青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格教育,培养青年“舍我其谁”的勇气和责任感,使其有意愿、有能力为社会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进一步明确青年在自我、他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发展命运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采取灵活的培养手段使青年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使当代青年勇于承担责任并且有能力承担责任。
4.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建议:
(一)提高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认识。
民族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至关重要,历史是民族的根,文化是民族的魂。民族文化承载着这个民族从形成发展延续到今天的一切,民族文化是民族之灵魂,民族之根脉,民族之纽带,民族之智慧,民族之文明和民族之精神。
(二)正确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保护不是什么都不能改变。如果讲苗知或侗话的人永远只能讲苗或侗话,不能讲普通话,不利于民族的现代化发展。但发展也不是必须破坏原貌,把原有的传统文化全砸掉。保护要有力,但保护也要有度,要看有无保护的价值,我们保护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扶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对事物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水平的高度。
对民族文化认识的程度,决定对民族文化所采取的工作措施,最终决定民族文化发展的效果。
5. 大学生如何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讲究的是人伦礼仪、道德仁义,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是对全人类的大爱,儒学影响甚至可以说定义了中国的道德标准。道家追求的是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在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的形势下是极其重要的,而道家思想又是中国最早的哲学与科学,对当时的世界观与社会现象作出了描述、猜想和论述。而佛学讲究的是智慧,要的是众生平等,佛学有大慈悲心,要世人体谅他人的苦痛并予以帮助,佛家的众生平等是宏观的,是不局限于人的,佛学教化世人要正常的看待生老病死,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生活。
学习儒家的精华思想可以使我们大学生学会仁义礼仪,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学习道家的精华思想有利于我们大学生安宁心神、认知世界,学习佛学能使我们大学生变得更加善良,能更平和的看待自己人生中的苦难坎坷,能更积极的面对生活。学习墨家的“兼爱非攻”,认识法家的“依法治国”,了解兵家的知己知彼,谋定而动,各派学说的精华都能有效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并发挥出很好的作用。
万事万物皆不能尽善尽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如此,精华与糟粕的共同存在是不能避免的。文化本就是一个随历史变迁的动态词汇,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进程中,我们的文化也在不断的繁衍变化,推陈出新,祖先们遗留下来的不一定全是精华,但精华一定能流传千古。
6. 发扬传统文化,如何从我做起
首先我们一定要从自身做起,自己一定要有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我们可以去学习古筝,民族舞啊,之类的,给大家表演的时候就发扬了我们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