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什么特点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着,有声有色。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 "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 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 20 余处, 3555古建筑,面积 70000 多平方米,古树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 " 海上仙山 "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干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着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非常好。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全园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华丽雄伟,气势磅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 " 文化建园 " 为宗旨,用 " 一种精神五种意识六个一流 " 的企业文化统领职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近年来,颐和园先后获得了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首批国家 AAAA 级景区等诸多荣誉称号, 2000 年顺利通过国际标准化的 ISO9000 和 14000 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颐和园的管理、保护、研究迈上了规范、科学、法制的管理轨道。
【历史沿革】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干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着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 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颐和园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区域划分】
慈禧大力修复此园的目的乃为了避暑和颐养天年,她独独看中了这块具有“万寿”名称的宝地。从1903年起,慈禧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由于慈禧常需在这里接见臣僚,处理朝政,为此在园的前部专门建置了一个宫殿区和生活居住区,所以颐和园是一个兼具“宫”,“苑”双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园林。全园可大致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由于颐和园兼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因此,在进园的正门内建置一个宫廷区作为接见臣僚、处理朝政的地方。宫廷区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组成多进院落的建筑群,占地不大,相对独立于其后的面积广阔的苑林区,二者既分隔又有联系。其中,以仁寿殿为中心,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乐寿堂面临昆明湖,东面有德和园大戏楼,西接长廊,是慈禧居住的地方,“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玉澜堂在昆明湖畔。是光绪皇帝的寝宫。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正殿玉澜堂,有东西两配殿,东名霞芬室,西称藉香榭。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
苑林区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万寿山东西长约1000米,高60米。昆明湖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78%,湖的西北端绕过万寿山西麓而连接于北麓的“后湖”,构成山环水抱的形势,把湖和山紧密地联成一体。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即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环境幽雅,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造园手法】
万寿山,属燕山馀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后者就其体量而言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高约40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绾全局的构图中心。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群。
后湖的河道蜿蜒于万寿山北坡即后山的山麓,造园匠师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与宫墙的局促环境,在北岸堆筑假山障隔宫墙,并与南岸的真山脉络相配合而造成两山夹一水的地貌。河道的水面有宽有窄,时收时放,泛舟后湖给人以山复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为园内一处出色的幽静水景。
后山的景观与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林木蓊郁,山道弯曲,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它们或踞山头,或倚山坡,或临水面,均能随地貌而灵活布置。后湖中段两岸,是干隆帝时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遗址。后山的建筑除谐趣园和霁清轩于光绪时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残缺不全,只能凭借断垣颓壁依稀辨认当年的规模。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的一座园中园。全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环池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曲廊连接,间植垂柳修竹。池北岸叠石为假山,从后湖引来活水经玉琴峡沿山石叠落而下注于池中。流水叮咚,以声入景,更增加这座小园林的诗情画意。
【主要景区】
1、东宫门区: 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干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2、万寿山前景区: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3、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4、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5、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1891年(清朝光绪十七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6、长廊: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着。
7、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干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8、乐寿堂 :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干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
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干隆时遗物。
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干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9、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10、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干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11、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12、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现在的景观为1986年重修。
13、铜亭(宝云阁):铜亭是中国目前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建在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中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石座上始建于干隆年间,高7.5米,重207吨。四面有菱花扇。虽为铜制,但完全按照木构架结构而做。东、南、西三面有门,门为四扇格扇门,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门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帘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为内外二层。
14、画中游: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重要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酷似一幅中国山水画。
15、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
16、铜牛: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
17、玉澜堂: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湖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
18、谐趣园: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干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干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19、四大部州:四大部州在万寿山后山中部,是汉藏式的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前有须弥灵境(现改为平台),两侧有3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四周是象征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塔型别致,造型端庄美观。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
2. 宜昌的独特文化习俗
宜 昌 风 俗 与 文 化
土家篝火晚会——>舞狮——>龙舟竞赛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吸引着中外游人。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一般认为是“土生土长的人”之意。200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赛龙舟之习,据记载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春秋时期的古文物青铜?X上,就有古代越人京渡的图像,看来赛龙舟之习是在屈原时代之前就已有之。到了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于是“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见南北朝吴均《续齐谐记》),便使以后的赛龙舟活动成了纪念屈原的一种民俗活动。尤其是唐代之后,朝廷下令纪念屈原,赛龙舟活动在民间更为普遍地发展起来,而且千年以来常盛不衷。
农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称五月节,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 祭祀鬼神;公众性的活动则是一年一度的龙船竞渡。五月节实际就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亦称“龙舟节”、“端阳节”。端午之“端”字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来称“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称为“端午”;既然是两个“午”,故又被称作“重午”;再者,由于古人把午时称作“阳辰”,所以又称“端阳”。
关于端午节来由,一般有两种说法。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中认为,端午节来源于古代吴越民族“龙子节”。古代的先民是以龙为图腾的,龙子节就是以盛典祭祀龙祖先。依这个说法,端午接的源头则相当古远了。另一个说法,也就是最普遍的说法,则说端午节是纪念楚国大夫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战国时人他忧国忧民,最后于农历五月初五愤愤然跳入湖南的汨罗江而死。民众对他的死十分震惊,对他怀念之余,还在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划龙船于江面上,说是要寻找他的尸首;又将粮食用竹叶裹投入水中,以防蛟龙类的水兽吞食屈原的尸首。相延正习,便有了今天的端午赛龙舟和吃棕子的风俗习惯。从这一说法来看,端午节应该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
据文献记载,过端午节在唐代已十分盛行,当时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把五月初五定为端五节,传谕全国各地纪念屈原,使端午节成为正规的大型纪念节日。端午节各习,就如端午节的来由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在各地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且延续至今,尚有方兴未艾之势。据记载,南北朝以后,舞狮在民间日益盛行,盛唐时期更是发展到了锣鼓伴舞。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往往就是狮队穿家过巷的时侯,往往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
夷陵故土——宜昌系川东鄂西货物集散之枢纽,为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中心。千百年来,到夷陵经商贸易、奠基创业的商贾大户,悠游四海的迁客骚人及达官显贵纷至踏来。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大江淘尽多少风流,但那落至夷陵故土的孔方钱却永存于世,流传千古。邮票是精美的艺术品,是认识世界的窗口,集邮活动在夷陵故土宜昌方兴未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被贬任夷陵县令的时候,曾写过一首《劳停驿》的诗。“驿”即驿站,古时邮人送信歇脚之地。从欧阳修的诗中,我们可见900多年前古夷陵邮政文化之一斑。
火花又称火柴贴画。在宜昌的火花收藏界里,“三国演义”中历史人物的收藏是其主要藏品之一。南京、天津、重庆等地的厂家发行的“三国人物画选”、“京剧脸谱”等火柴贴画成为收藏迷的抢手货。(摘自欧阳运森《沧桑寻梦》)
宜昌拟建历史文化长廊
宜昌市将滨江公园建成历史文化长廊的多年设想即将成为现实。王昭君、屈原、三国人物等宜昌名人将被用艺术手法制成雕塑搬进滨江公园,来自四川美院的两位教授及设计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已开始同宜昌市有关部门洽谈。据悉,历史文化长廊拟围绕五个主题建设:一是屈原吟诗投江等史实;二是王昭君出塞和亲;三是陆逊儒生挂帅火烧夷陵、刘备借荆州、赵子龙千里走单骑、关羽败走麦城;四是清江巴人和土家文化神韵;五是葛洲坝、三峡大坝等。
咸丰将建成土家民俗村
咸丰县确定依托尖山张唐崖土司城特有的文物资源优势,建设全国最大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村”。尖山有“吊脚楼之乡”之称。唐崖土司城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土司城帅府内机构完整,如今牌坊、石人石马、张飞庙、土王墓等仍保存完好。这里吊脚楼依山而建,歌舞、服饰、节庆、文化、饮食、宗教信仰至今仍保持着明显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
3. 参观文化长廊的观后感
上周三中午,轮到我们五年级的同学参观校园文化长廊了。在此时此刻,我的心中异常的激动与兴奋!
瞧啊!这儿可真所谓人山人海了,都把车子堵得滴水不泄了呢!“我们由52个班集体组成,在校就读生2148人,编教职工115人,”解说员正在津津有味地为我们详细地解说着呢,“其中有市名校长1名,省优秀教师1名,市终身班主任2名……”我想啊:这,大概就是我们学校老师们的优秀之处,我们也要好好学习,为我们的学校增添一份光彩,让我们学校发扬光大!
我们的常务副校长——王炳松校长。他始终坚守“以人为本,同享教育;以人育人,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动破脑子,喊破嗓子,不如自己做出样子”的领导作风。在这一方面,我们在校的任何一个人,都值得学习。
然而,王炳金校长,可算是我们学校的一名领头羊了。而他,却以另外三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教育人们。一本:以人为本,以人育人;二追求:追求更好的一个目标;三责任:做到以学生为主要,对学生负责人。总有一天,我们也将追随着这位“首领”的目标,去奋斗,去对未来充满希望!
呀!走到这里,我的心中不禁不由自主地泛起了一层又一层的小波纹:这幅科幻画,五个飞船形影不离,里面却种上了植物,住上了人类,生活上了动物,盖上了房子;再看看这里!许多可爱的小朋友们,长出了纯洁般的天使翅膀,飞向那无边无际的蓝天,向往着,又尽情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遨游着;哇塞!这里有一棵巨大无比的空心树,其实它是一栋房子,树根还可以随时随地吸尘,真是两全其美啊!
难道,我们全世界人民向往着的,不正是如此吗?我们向往飞向天空,无忧无虑地飞翔着,不受时间的牵连。住在飞船之中,还正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感觉呢!
书法作品,样样精通,正楷端庄,狂草奔放!艺术图画,美不胜收,素描写真,栩栩如生!那么现在,让我们走进生活,看看在课间,同学们读书的时候吧!
瞧!各个班的书架虽然都截然不同,但是都放满了书,一本又一本五彩缤纷的书!它们呀,也足以让你看个大饱眼福了!
这一次的文化长廊参观,让我明白了:在任何一个校园或者班级之中,都拥有着属于自己与众不同的介绍和风格。这一回的参观,也使我留下了记忆幽深的印象,让我的文化,更上一层楼。
踏入学校的大门,迎面飘来阵阵桂花的清香,当中还夹带着一股文化的气息,风阵阵吹来,我仿佛置身在一个文化的世界中,我决定放学后要到哪校园的每个角落探索文化的踪迹,漫步校园文化长廊作文900字。
伴随着清脆悦耳的更胜,我独自站在读书墙前。这不是一堵普通的读书墙,它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我仔细打量着每一张读书推荐卡,不同的外形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方式叙述每一本书的特色。我的目光为一张外表朴素的读书推荐卡所吸引,他要推荐的书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三国演义》。他简单介绍了汉末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之时,三国互相你如我诈的一件件事情:赤壁之战、官渡赤壁等。充分表现了诸葛亮、曹操、孙权等贤良智慧过人,充分的军事才能。我品读着每一本书的精髓,感觉知识比原来增多了百倍,读书使人进步,这句话果然没错。吸收书本的精华,的确能使人提高性情。
站着站着我的腿有点儿发酸,于是便静静地坐在读书起墙隔壁为图书角而设的椅子上。我在图书角里抽出一本书,翻开《中国历史》的第一章,里面虽然没有精美的图案,但书本的内容已深深的吸引住我,我陶醉在书海中,眼前翻过一幕有一幕:我仿佛看到了秦朝秦始皇为后代打造坚固的长城;我仿佛看到了汉高祖刘邦带领兵卒建立汉朝;我也仿佛看到了三国刘备、曹操、孙权斗智斗勇……风吹过,我合上了书,轻轻地把它回书架,背着书包继续寻找校园的文化长廊。
风吻着我的脸颊,也在指挥者世界舞动:树叶颤动,发出“沙沙”的一串串优美的音韵;桂花别再树枝上,风一吹,发出一股幽幽的清香,令人陶醉。
风中的一切都是那么,一群归鸟在天空中掠过,我的双腿不知不觉移到了B座的一个楼梯间。我抬起头,发现那一幅别有特色的“秋叶飘飘”剪贴墙,它们使我陷入了沉思:一年级的小同学们用巧手把一片片看似平凡的秋叶贴成一张张活灵活现、美丽动人的画:孔雀、小鱼、蝴蝶等等,是那样扣人心弦。你曾否想过,一样看似不起作用的物体,能如此的变化,变得那么漂亮。一年级的小同学们,谢谢你们,让我懂得了世界万物的存在有它们存在的深刻道理!
夜黑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学校的文化长廊。我是带着一份满足离开的,生活中的文化无处不在,吸收文化的气息,让每一个人成为文化人!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增强个人文化内涵,我们组织参观了天华学院文化长廊。文化长廊已“修身苑”为中心,分别有道德修养篇、爱国篇、励志篇。这四个部分体现了学院的办学思想、历史使命和价值观念,也反映出了学院“专、通、雅”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认真培养自己良好的个人品德。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我们而言,对自己的个人品德应该有更高的要求。一个人要懂得如何修身养性、反省体验,有很多好的方法。首先择善而从之,虚心学习,择善从之。正如《论语 述而》中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取长补短,既增长知识,又促进个人品德修养。其次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古人有“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方法,告诫人们要“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最后是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省察克治;陶冶情操;慎独自律。每个人培养好自己的道德修养,能够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还要注重培养强烈的爱国情感,自觉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学习和工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一个人有正确的人生观的同时还应具备人生目标、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这三个方面是决定一个人做人的标准。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来对待人生境遇;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人生价值,选择与社会主导价值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自己的实践型和创新型能力,勉励自己在困境中成长,克服挫折和困难,学会独立自主、果断的解决问题,发挥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从而使自己不断进步。
校园文化长廊,一个别样而伟大的设计,当你漫步在斑驳的水泥路上,你会不由自主的欣喜于满眼春色,更会迷醉于那一排排列整齐、设计典雅、内涵厚重的宣传栏,只要你驻足跨进心灵的圣地,既可以对话两壁中的文化历史,领略中国浓厚的文化气息,感受现代学子进取向上的蓬勃朝气,此时此刻,你会心临其境,心旷神怡,豁然开朗。修身苑的多个庭院励志篇中说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告诫我们,面对挫折我们应该不怕吃苦,做事要持之以恒,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修生篇中告诫我们,要修身养性,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体魄,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爱国篇通过一批爱国志士的事迹来勉励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奉献自己,努力学习,发挥自己的主观特长,为社会、国家付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总之,我们要保持认真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严谨的方法,要有探求真知的毅力,克服苦难,还要有矢志不渝的勇气,坚定的意志,捍卫真理的尊严。
在长廊的两壁上,你还会发现很多古训,学、拓、思、礼、俭、博、知、实。这几个字也仿佛在告知每一位学子要牢记几千年前中华智者的殷殷嘱托。孔子、孟子等大思想家深邃的眼光似乎也透过每一个字驻进每个人的心思,点亮我们的心路,古训之下你更能深刻的感受到21世纪的学子们回应古代智者的呼唤。
行走在这美丽的长廊,就如同走进时光隧道,拜读中国古老文化,感受天华学院的亭中文化,历史精髓和一脉相承的现代教育,人文气息和着树木的幽香沁人心脾。我们意犹未尽,文化长廊不仅为我校增添不少紫色,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知识让同学们得到升华。
20xx年10月27日,这是我来学校后第一次参观母校的文化长廊,带着好奇与激动我畅游了文化长廊,体会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令世人瞩目,令人深省的`孔孟之道,让中华儿女引以为豪的国学经典,都是当代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信条。身处如诗如画的天华校园,在学院“专、通、雅”的培养模式下,每个天华人都因在这充满哲理的国学精粹-文化长廊中成长,陶冶情操而荣幸万分。
天华校园文化长廊,一个别样而伟大设计,当你漫步在斑驳的水泥路上,你会不由自主地欣喜于满眼春色,更会迷醉于那一排排列整齐、设计雅致、内涵厚重的宣传栏,只要你驻足、跨进这心灵圣地,即可以对话两壁中的人文历史,领略中国浓厚的文化气息,感受现代学子进取向上的蓬勃朝气,此时此刻,你会心临其境,心旷神怡,豁然开朗。下面看看我在文化长廊中遨游的经历。
跟着讲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约300m的长廊,长廊内部是仿古轩阁,一进入就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两边是以竹简隶书及扇面书版两种形式陈列廊阁的箴言,里面的每一句名言都让人反复回味,使人受益匪浅,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师生都深刻感受到了文化长廊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不由得使我们叹为观止。接着我们来到了“修身苑”,顾名思义,修身即为修养身心培养内涵,“修身苑”是一条依水而建,气势恢宏,与天华整体的古代建筑风格协调,并带有江南古建筑风格的长廊。它以高台贯身联系,仿古代花窗点缀其间,营造出了画栋雕阁,诗文满壁的文化氛围。在这里可以给人一种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忘记身边的一些琐事,就尽情的沉醉于这个美好的文化氛围中,它带给了我们一场心灵的洗涤,看了这些后,整个人就感觉轻松好多。最后我们来到“正心亭”,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身,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修身的“八目”。而正心是修身的开始,只有心正,才能意诚,才能成为人才。做人就是要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做事就是要心正意诚,勤勤恳恳。说到这,我就不由得想到了儒家的鼻祖:孔子。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是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德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无数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
文化长廊这一创意来自于天华学院董事长邹荣祥先生,他一直提倡大学的功能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而一个良好的环境,就像一个无声的老师,对学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院董事会投入巨资打造这一文化长廊,是天华办学精神的具体反映与贯彻落实。突出天华“专通雅”的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出环境育人的作用。既弘扬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开风气之先,在各高校教育中独树一帜。有文化长廊使我受益匪浅,它既坚定我的信念,我们要共同努力争取成为一名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一起努力吧-母校 加油!!!
国庆节假期的一天,爷爷带我和哥哥去常平丽城隐贤山庄参观了“华夏五千年文化长廊”。
这天我们吃过午饭,怀着好奇的心情,一路有说有笑,不知不觉就到了目的地。
根据导游图的指引,我们找到了文化长廊。“哇,好长好长的文化长廊呀!足有好几百米!”我情不自禁地大叫起来。在一条水泥小道两旁的石壁上刻着许多精美的图画和文字,图文并茂。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们的眼球。我们如饥似渴的从头看到尾。它介绍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五四”运动,大约五千年的发展文明史。长廊书写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科学家、发明家,其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就说造纸吧,是东汉的蔡伦发明的,将植物磨成细纤维化在水里,然后用竹帘制成一张一张的,晒干后就成了纸。蔡伦的发明为我们今天学习写字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们要感谢蔡伦、毕升这些发明家、科学家。我们要认真读书,学好科学知识,将来也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发明家,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次参观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4. 企业文化长廊如何建设
企业文化长廊建设文案如下:5. 镇江宜园的来历
镇江宜园的来历:周康王将一块地分封给了虞侯,称为“宜”,意为祭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遥远的古代,西周的王室在陕西,虞侯夨却被发配到长江下游去当诸侯,内心虽然一百个不乐意,却也不敢抗旨呀,只得装作高兴地样子千里迢迢来到这片“蛮荒之地”,为了感谢王的恩赐,夨特意铸造了一只宝鼎,以为纪念。
宜园总用地面积273.72亩,园内建有展览馆、涵珍园、品茗楼、古井坊、茶具作坊、茶艺坊、曲水茶室、茶艺培训中心、陆羽文化馆、配套酒店等。由瀚瑞控股下属镇江宜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运营管理。后期,宜园还将继续完善园区景点的各项配套和游园服务,打造丁卯片区宜居宜业的生态文化园区。
园区介绍
集宜文化传播与精致休闲为一体的宜园分为四大功能区域:文化博览区、创意体验区、精致休闲生活区、文化主题酒店,包括涵珍园、涵珍楼、古街区等几大主体部分以及其他配套设施。
徽派建筑共有的灰瓦白墙和高大的门楼,门楼墙壁屋顶均有精致的雕花,整个建筑里有一套贯通的水系,再加上绿树成荫、群山呼应,让你有种置身仙境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宜园的设计就是这样从什么角度,往哪个方向都能看出它特有的韵味。
6. 校园文化走廊墙面设计的建设和文化。
校园文化走廊墙面设计,优秀的英语功课,英语小报,英语卡片,英语文化英语收藏校园文化障碍分为两个部分的设计文化长廊:静态和动态展示为英语的学生每周的佳作。早上和中午课间,学生可以自由配置为英语的英语角和阅读英文歌曲演唱英语教材,学生可以展现自己的风格。
流行文化长廊文化校园文化走廊墙面设计,走廊分为图片和实物展示,实物展示区呈现出规则的学生模型的伟大工程的作品。
文化走廊墙面设计的障碍,文化设计,文化,画廊,展览板在每个班级的门口,学生们将定期交换书籍,就像一本好书,读给学生一本好书,分享快乐的书,悲伤,是两个开放边角校园文化走廊墙面设计各种形式建造内涵丰富的校园环境文化;并从不同角度把科学、文化、艺术、时尚与学校的历史融为一体,帮助学校沉淀出特色的、个性的校园文化,让新时代的学子在充满个性魅力的环境中成长、发展。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样板,一校一特色,一班一特色。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文化走廊墙面设计的建设,都在向这个方向上努力。但还是有少部分学校不重视校园文化走廊墙面设计的建设,其设计布局是不是好看,引人注意,里面的内容的价值直接关系着文化墙的影响和作用。要实际表现和文化墙相呼应。
所以,第一、学校的校园文化走廊墙面设计一定要以学校文化的不同开始创新而不是一堆华美的辞汇,
第二步,合理分配学校文化墙的内容。学校文化墙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学校的教育方式和预想方向,文化水准等,最好举出实例加以证明。有的学校喜欢把校训放到最显眼的地方,并且占据很大地方,其实这样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学校的校训的意义不是靠一句华美的辞藻来说出来的,而是用实际的教育行动和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体现出来的。因此,一个比较显眼的板块或者抬头和结尾足以实用更让人感觉显然一新。
7. 颐和园长廊的介绍
在颐和园循万寿山南麓沿昆明湖北岸构筑。始建于清代干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大亭,中间穿过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728米,共273间。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它的长度和丰富的彩画在1990年就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人们曾经总结出这条长廊的妙处:
1、长达750米的长廊,无依靠。无砖墙的支撑,二百多年间,虽经多次暴雨狂风的袭击,但却未被吹倒过一次。
2、长廊如彩带一般,把前山各风景点紧紧连接起来,又以排云殿为中心,自然而然把风景点分为东西两部分。
3、廊中夹亭,东西两翼各有亭三座。这些亭轩既有点景作用,又有一定距离倚衬和支撑长廊的妙用。
4、长廊柁画是园中最珍贵的艺术品
8. 颐和园长廊的资料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全园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华丽雄伟,气势磅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着。
【历史沿革】
颐和园的前身乃为北京三山五园中的清漪园,始建于清干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着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复此园,改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
【区域划分】
慈禧大力修复此园的目的乃为了避暑和颐养天年,她独独看中了这块具有“万寿”名称的宝地。从1903年起,慈禧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由于慈禧常需在这里接见臣僚,处理朝政,为此在园的前部专门建置了一个宫殿区和生活居住区,所以颐和园是一个兼具“宫”,“苑”双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园林。全园可大致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由于颐和园兼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因此,在进园的正门内建置一个宫廷区作为接见臣僚、处理朝政的地方。宫廷区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组成多进院落的建筑群,占地不大,相对独立于其后的面积广阔的苑林区,二者既分隔又有联系。其中,以仁寿殿为中心,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乐寿堂面临昆明湖,东面有德和园大戏楼,西接长廊,是慈禧居住的地方,“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玉澜堂在昆明湖畔。是光绪皇帝的寝宫。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正殿玉澜堂,有东西两配殿,东名霞芬室,西称藉香榭。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
苑林区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万寿山东西长约1000米,高60米。昆明湖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78%,湖的西北端绕过万寿山西麓而连接于北麓的“后湖”,构成山环水抱的形势,把湖和山紧密地联成一体。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即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环境幽雅,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造园手法】
万寿山,属燕山馀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后者就其体量而言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高约40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绾全局的构图中心。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群。
后湖的河道蜿蜒于万寿山北坡即后山的山麓,造园匠师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与宫墙的局促环境,在北岸堆筑假山障隔宫墙,并与南岸的真山脉络相配合而造成两山夹一水的地貌。河道的水面有宽有窄,时收时放,泛舟后湖给人以山复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为园内一处出色的幽静水景。
后山的景观与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林木蓊郁,山道弯曲,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它们或踞山头,或倚山坡,或临水面,均能随地貌而灵活布置。后湖中段两岸,是干隆帝时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遗址。后山的建筑除谐趣园和霁清轩于光绪时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残缺不全,只能凭借断垣颓壁依稀辨认当年的规模。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的一座园中园。全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环池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曲廊连接,间植垂柳修竹。池北岸叠石为假山,从后湖引来活水经玉琴峡沿山石叠落而下注于池中。流水叮咚,以声入景,更增加这座小园林的诗情画意。
【主要景区】
1、东宫门区: 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干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2、万寿山前景区: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3、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4、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5、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1891年(清朝光绪十七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6、长廊: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着。
7、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干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8、乐寿堂 :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干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
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干隆时遗物。
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干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9、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10、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干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11、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12、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现在的景观为1986年重修。
13、铜亭(宝云阁):铜亭是中国目前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建在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中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石座上始建于干隆年间,高7.5米,重207吨。四面有菱花扇。虽为铜制,但完全按照木构架结构而做。东、南、西三面有门,门为四扇格扇门,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门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帘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为内外二层。
14、画中游: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重要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酷似一幅中国山水画。
15、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
16、铜牛: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
17、玉澜堂: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湖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
18、谐趣园: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干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干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19、四大部州:四大部州在万寿山后山中部,是汉藏式的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前有须弥灵境(现改为平台),两侧有3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四周是象征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塔型别致,造型端庄美观。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