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一个文化层是多少年

一个文化层是多少年

发布时间:2022-12-14 18:21:38

㈠ 河姆渡聚落居民生活的时间距今多少年

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金吾庙村(原罗江乡浪墅桥村),自下而上叠压着4个文化层,根据碳14实验室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层距今约5500-5000年。

㈡ 河姆渡遗址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

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河姆渡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我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河姆渡遗址是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堆积厚度四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距今约七千年,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该文化目前唯一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是河姆渡遗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两期发掘。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浙江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发现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遗存。

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金吾庙村(原罗江乡浪墅桥村)。它是1973年夏天当地农民建造排涝站时发现的,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自下而上叠压着4个文化层,根据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层距今约5500-5000年。该遗址于1973年和1977年冬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合计面积2630平方米,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所有这些,为研究我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河姆渡遗址第一、二文化层的出土文物与省内湖州邱城遗址下层及嘉兴市郊马家滨遗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层的出土文物,在我省是新发现,而且它已拥有较为发达的耜耕农业、采用榫卯技术的干栏式建筑,在国内同时代的遗址中它的生产、生活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学文化,暂时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为尽快把它公诸于世,1976年4月,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开“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座谈会”(实际是一次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的专家学者和余姚县、罗江乡的代表共60多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同样有着繁荣的原始文化,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一致同意了对河姆渡文化的命名。1980-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相关市县文管会在宁绍平原作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普查,近年来在基本建设中又陆续发现了一些,至今共发现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47处,分布于钱塘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和舟山群岛,其中以姚江平原最密集,计有25处,因此可以说,余姚是河姆渡文化的故乡。

㈢ 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的河姆渡历史

河姆渡位于余姚,河姆渡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 4 米左右,叠压着 4 个文化层 ,年代约为公元前 5000-3000 年。其中,第一文化层距今约50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56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000年,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文化成就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东南沿海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文化特征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在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有:
栽培水稻,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经济活动。在第四文化层较大面积内分布着稻谷堆积层,最厚处近1米。伴随出土的是代表性农具—骨耜,出土170余件。稻谷和骨耜的发现对于探讨中国栽培水稻的起源及其在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榫卯木作技术,居住木结构房子。遗址发掘中,到处可见数量众多的木桩及木构件,据考证为“干栏式”建筑遗迹。这种既可防潮又能防止野兽侵袭的“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的祖源。尤其是榫卯技术的运用,把中国榫卯技术的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被考古学家称之为 7000年前的奇迹。
信奉崇尚凤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艺术品中,不少饰有鸟和太阳结合的图案,单独雕塑的鸟形象也出土数件。其中一级文物“双鸟朝阳”象牙雕刻件更是原始艺术品中的精品,形象地反映了原始农业发明以后,先民对知时的鸟和照耀万物的太阳的崇拜。用骨、角、兽牙和玉石材料制成的,是河姆渡先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又一体现。玉玦、玉璜的出现,证明了河姆渡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崇尚玉器传统的源头之一。驾驭舟楫,开展水上活动。遗址共出土了8支木桨,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遗址出土的大量动植物遗存中以水生动植物为多,特别是鲨、鲸、裸顶鲷等海生鱼类骨骸的发现,证明河姆渡先民已经凭借舟揖把活动范围扩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区,这在经济活动和与外界交往中有重要意义。
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还表明,河姆渡先民已开始纺纱织布,掌握髹漆,挖凿水井,这一切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力地支持了中华民族文化起源是多元的见识,证明了长江、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摇篮,河姆渡遗址因此而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遗址现场展示,西位于博物馆东南100米处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以考古发掘场景复原和“干栏式”建筑重建,先民生产生活场景再现为文体内容。在2800平方米考古发掘现场内布满密密麻麻的木建筑构件和散布其间的文物,不由得让人回想当时土破惊天的场面。在复原的干栏式建筑内外布置着各类生活、生产场景,妇女们纺纱织布,男人们斫木盖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及保护工作房。有的磨制骨器,有的捣谷脱壳,有的和泥制陶,有的凝神雕刻,使人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亲身体验先民创造灿烂文化的过程。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是一个偶然,1973年夏天,余姚县罗江公社(现余姚市河姆渡镇)决定在姚江边上的渡头村兴建一项水利工程,以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在施工挖土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陶片和动物的骨骸,这一现象引起了上级文化部门的重视。经过1973年冬天和1977年冬天先后两次考古发掘,河姆渡遗址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破土而出,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两次考古发掘合计揭露面积2800平方米,出土了6700余件文物,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大片的木构建筑遗迹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为研究农业、畜牧、建筑、纺织、艺术和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及其珍贵的实物资料,被学术界命名为河姆渡文化。1982年国务院公布河姆渡遗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贤人: 严子陵,名光,字子陵,西汉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生于姚北,卒于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2年),中国传统文化名人。严子陵年轻时曾到外地求学,和南阳人刘秀结为同窗好友。后来,刘秀中兴汉室,建立东汉政权,当上光武皇帝。严子陵怕被征召为官,即改名换姓,隐居不出。刘秀派人四处查访,最后终于把他从垂钓处拥到京城。严子陵在京城拒绝和达官显贵往来,连光武帝看望他时,也不行君臣之礼。光武帝向他请教治国之策,发现严子陵的见识果然与众不同,随即任命子陵为谏议大夫,他也不谢恩。几天后,悄然离京,重新去过他的农耕、垂钓生活。严子陵这种不慕富贵,不图名利的思想品格,一直受到后世的称誉。北宋着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诗句,赞颂严子陵的高风亮节。

㈣ 三星堆文化层可分为几期各有大体处于什么时代

四个时期。大概从距今4500年延续到距今3000年。也就是从新石器晚期到夏商时期。

㈤ 中国饮食历史上分为哪几个饮食文化层

1、有巢氏时期,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文化是茹毛饮血。

2、燧人氏时期,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

3、伏羲氏时期,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酰(醋)、酪、酢、醴等。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

6、周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西域食材,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过分讲究。

9、明清,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

(5)一个文化层是多少年扩展阅读: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

㈥ 克里特文化分为几个时期

克里特岛地处地中海中心。1900年英国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发掘,发现了最早为公元前2600年的好几个文化层。1958年世界史前学会把克里特文化划分为4期: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1900年为前宫殿时期;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700年为旧宫殿时期;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450年为新宫殿时期;公元前1450年~公元前1150年为后宫殿时期。在旧宫殿时期的后期,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朝成为全岛的中心,也是克里特文明最繁荣的阶段。

㈦ 河姆渡和良渚哪个早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分为四个文化层,年代为公元前7000—公元前5000年。

良渚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 ,距宁波市区约20千米,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遗址 。

河姆渡遗址分为四个文化层,第四文化层约7000—6500年前,第三文化层约6500—6000年前,第二文化层约6000—5500年前,第一文化层约5500—5000年前。

河姆渡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

1973年在河姆渡遗址的第一期发掘中,木构建筑露头于第四层中部,出土的木构件总数达一千件以上。正与韩非子所说的:“有圣人做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相吻合。所以有史学家认为“河姆渡人”就是“有巢氏之民”,河姆渡地区就是“有巢氏国”的中心区域。

1994年4月至7月中旬在河姆渡眷架山进行考古发掘时,从出土文物迹象分析:先民死后尸体用火烧烤后将遗骨放人罐内,再入土安葬,带有“古代火葬” 的形式。

㈧ 文化层的介绍

文化层为考古学术语。指古代遗址中,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考古工作即是从地层上正确划出上下文化层的叠压关系。文化层的概念,可以说主要是一个文化的时间概念。它从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从不同阶段文化的比较中,看出文化的不同层次。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模式就是一个文化层。通过不同历史阶段文化层的比较研究,就可以看出一个群体文化模式发展和演变的序列,特别是文化发展中经历的质的变化。同时,从中还可以看出一个群体文化发展的规律,它的普遍性和它的特异性,从而为群体文化发展的方向提供科学的根据。如对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各阶段上文化层面的研究,从中探索各个民族和整个中华文化发展的规律,就将为我国今后文化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㈨ 水洞沟跨越了几个时期

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文中先生率领的考察队再次对水洞沟遗址进行了系统发掘。第一次明确了水洞沟遗址"包含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不同时代的遗存"。

国内外学者公认,水洞沟遗址在中国旧石器时代、特别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对本地区乃至周围地区以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很多专家认为,水洞沟文化是东亚旧石器文化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和欧洲旧石器文化进行对比的一种文化形态。水洞沟石器中,发现有大量的、罕见的、极为明显的欧洲莫斯特文化和奥瑞纳文化技术风格的戈瓦娄哇石核。水洞沟出土的刮削器、尖状器及钻头等工具,"令人吃惊地是同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的形状接近"。水洞沟文化"好像处在很发达的莫斯特文化和正在成长的奥瑞纳文化之间的半路上,或者是这两个文化的混合体"。

争议 :水洞沟五次发掘及跨越时代与文化层。自水洞沟遗址90多年前首次发掘以来,水洞沟遗址先后经历了五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对业界研究古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佐证。此次考古发掘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宁夏考古所专家对水洞沟遗址进行第六次考古发掘,将有多位外国考古学家参与发掘,国内各省也将派出旧石器时代研究领域顶尖的20多位专家学者分批次来水洞沟遗址参与挖掘并参加旧石器考古的培训课程。记者了解到,此次发掘主要是进一步考证第五次发掘时出土的文物作用,重点对水洞沟2号遗址开展发掘,专家们希望能有新的发现,对今后研究石器时代提供更多有价值线索。

水洞沟遗址自1923年首次发掘以来,已经历过5次正式发掘,出土了5万多件石器和300多件古动物化石。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的形状接近。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外国着名考古专家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等,打破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论断。
水洞沟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水洞沟跨越了新、旧石器时代两个时期,可以分为5个文化层。最上面的文化层属新石器时代,距今约有5900年左右。最下面的文化层属旧石器时代,距今约4万至1.5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和北京猿人文化、许家窑文化属同一系统,是细石器文化的源头之一,在史前考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㈩ 大地湾文化分为哪几期

大地湾文化分为6期。
第1—3文化层形成于距今60000至20000年,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层距今20000至13000年,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第5文化层距今13000——7000年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第6文化层距今7000——约5000年,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对这些遗物的研究显示,古人依次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发达狩猎采集大地湾遗址、大地湾一期原始农业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农业四个经济发展阶段。大地湾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既是中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区最早产生的农业文化。因其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所以处处显露出原始的特征。

大地湾文化是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来源之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是中国黄河中游最早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于约距今60000年至4800 年。

阅读全文

与一个文化层是多少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4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