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科技怎么融入中国文化里

科技怎么融入中国文化里

发布时间:2022-12-15 08:24:03

①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说现代科技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作用

科技本身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科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现代科技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载体和主要手段。

② 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科技能起到哪些作用

我认为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科技能起到很多作用,例如可以保护历史文物,其次可以追溯具体朝代和人物,还有能保留珍贵的历史。还有很多很多的作用,就不一一举例了。

3.能保留珍贵的历史

而且对保留珍贵的历史方面真的有很大的作用,例如照相机,留声机,录音机,这些都为我们保留了很多珍贵的财富。如果古代有照相机的话,那么他们当时一些美妙的图片和盛世当然都会找到现在,但是古时候没有,所以就留不到。但是我们可以照现在出的文物以后留着。还有留声机这种东西会留下美妙的音乐,如果古代的编曲可以留到现在的话,那么一定是很好的。现在的网络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古代的事情,可以了解我们历史文化。

③ 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结合应注意什么

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表现如下:(1)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受到了以开放性为特点的现代科技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高度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为背景,以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为条件。这种在特定的经济基础、政治背景和地理环境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带有明显的封闭性特点。现代科技与工业经济和市场条件相适应,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有着强烈的开放性。摧毁了传统文化延续的自然基础,甚至导致了不同背景下文化之间的割裂以及部分文化形式的消亡。(2)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信条受到了现代科技条件下的竞争原则的冲击。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庸思想在中国人民的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但它与现代科技条件下所提倡的竞争原则相冲突。(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中心原则受到了现代科技条件下的物质利益原则的冲击。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儒学的核心是“仁”,由此形成了浓重的伦理中心原则。现代科技侧重于研究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对自然界的改造与利用,与现代科技相适应的物质利益原则占了主导的地位。

④ 传统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例子是什么

1、抖音、朋友圈就是,以前唠嗑才知道家长里短,现在刷刷朋友圈就可以了,而且也不叫家长里短,叫时尚文化。

2、大雁塔、各种佛教寺庙也是,现在新修的带上各种科技灯光效果,仿佛宝光似的。

3、上海外滩建筑群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的典型例子。

上海外滩建筑群位于上海市区黄浦江滨外滩一带,遍布着一幢幢不同国家风格的西式建筑群,故有“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

上海外滩建筑群特色

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有人说“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滩那一座座钢筋水泥的楼宇,不正讲述着旧上海滩如梦般繁华的往事。

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东路,全长约1500米。着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

⑤ 有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在科技相结合的例子

1、抖音、朋友圈就是,以前唠嗑才知道家长里短,现在刷刷朋友圈就可以了,而且也不叫家长里短,叫时尚文化。

2、大雁塔、各种佛教寺庙也是,现在新修的带上各种科技灯光效果,仿佛宝光似的。

3、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还是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养料的。

科学技术在今天看起来似乎无所不能,其实不是的,很多现实的问题是靠科学解决不了的,比如邻里关系,为人处世的方法等等,但是中国古人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之多,也因此,很多注重个人修养的人都会去传统文化中寻找。

时代越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多,渴望解脱和寻求心安宁的人,只有到中国古圣先贤那里才能找到答案。

(5)科技怎么融入中国文化里扩展阅读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儒家、佛家、杂家、纵横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阴阳家等文化意识形态。

具体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以及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

其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以及“三位一体”的合流思想对中国传统影响最为直接而深刻。

⑥ 如何正确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结合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和我国科技的发展相辅相成,两者相互促进。要利用科技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科技。

⑦ 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两个环节,既相互衔接又相互矛盾.传统文化是昨天文化创造活动的积淀,是能影响后人的文化成果.现代化则是当前历史进程的目标,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必然的联系.对待传统文化采取国粹主义的态度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都是偏颇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它或者表现于物质载体,如建筑、雕塑、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或者表现于语言文字;或者表现于抽象的性格、能力、民族心态、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标准;或者表现于各种知识信息的积累、贮存.总之,传统文化是在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流传下去,在流传中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化积淀.人们今天的创造活动,明天就会积淀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形成新的文化遗存的同时,又以自己的历史存在影响着未来的文明.像石器文化遗存孕育了青铜文化,进而又催生出铁器文化一样.这种互为因果的渐进传承,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客观存在.传统文化是不能抹杀的.人类文化没有继承就发展不了.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传统文化中生活、成长.每一个人都是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哺育下成长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无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形成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也都会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在当今世界,已涌现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结合得很好的例证,这表明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日本、新加坡、韩国比我们更现代化,却比我们更尊重传统文化的作用.日本把儒家思想化为相互协作的群体意识,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众所周知,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传统只能反映过去,一旦成为传统,它就凝固起来,偏离开日益发展的新生活,有时还会和新生活发生严重的冲突.所以,传统具有巨大的惰性.不管传统文化多么悠久,多么丰富,多么光辉灿烂,多么令人怀恋,却往往会成为民族进步的沉重负担.传统是旧生活的反照,不是新时代放射的光芒.我们对此应有冷静和清醒的认识,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又要摆脱惰性制约.否定传统文化,就是否定历史传统文化,广义上讲,它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其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时代高度,通过实践检验.汲取精华,清除糟粕,才是正确地发挥作用.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2)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3)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4)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环节,应理智地把握其区别和衔接.对于传统中阴暗、消极的东西,如专制主义、个人迷信、封建家长制、闭关锁国、践踏知识与人权等,应视为糟粕摒弃.现代化需要发展民主、科学、法制等,这正是传统文化中所缺少的.因此,在肯定传统文化中精华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其中的糟粕,这样,我们才不会感情用事,才不会丧失鉴别能力,从而在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错误的原因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系统.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否则,就不会变为现实的文化传统.所以不能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而应认识到它同时关系着现在与未来.把发展看成为“反传统”,其思维方式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其实,任何现代化只能从现实传统文化出发,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旦毁灭了传统,文明也随之消失.所以对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清除那些过时的东西.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业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主导世界的现实,决定了无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走向现代化,这是它的必然趋势.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⑧ 如何用最新科技手段释放传统文化时代活力

烟云缭绕的幽谷,波涛汹涌的乌江,这些在传统舞台上难以具象呈现的情境,在3D全景声戏曲电影《霸王别姬》中有了生动展现;而京胡和锣鼓,则透过立体环绕声效回荡在影院。该片自2015年在美国杜比剧院举行海外首映后,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美国纽约等多地展演,让一批又一批海外观众屏息凝神。影片也获得国际3D先进影像协会颁发的世界3D电影最高奖“金卢米埃尔奖”,成为首部获得该奖的中国电影。

昔日几个小伙伴只能凑在幕布前观看的传统皮影戏,借助多媒体影像手段,有机会进入大剧场演出。上海木偶剧团创排的《花木兰》采用电影银幕般的皮影布架,在观众面前展开立体的观看空间。这一创新,使故事传递出的孝悌爱国、祈愿和平的思想也跨越国界赢得共鸣。在去年塞尔维亚第18届“金火花”国际木偶艺术节上,该剧获得“特别奖”“优秀剧目奖”和“集体表演奖”三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而在今年,“金小丑”艺术节两场演出剧票均售罄,在第二场,主办方特别在台前加了两排座位。

⑨ 大学生如何践行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

大学生践行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方法: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大学生是青年中具有特殊优势的群体,新的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 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

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文化科技发展依托“科技进文化”和“文化进科技”两条主线,形成了四个方向:

一、是新科技与新生活方式交融催生文化新业态;

二、是科技改造现有文化业态,助力现有文化产业升级;

三、是新技术让公共文化资源效能释放,进入消费领域;

四、是利用科技将文化元素融入实体经济和制造领域。

⑩ 文化与科技融合到底有多难

进一步促进科技与文化在各个层面的深度融合,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对于这二者的融合,充满诗意的期待和预言是“两粒种子,一片森林”。但实际上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却并不顺畅,有人担心过分依赖高科技会迷失文化艺术的本体创造……文化与科技融合到底有多难?应该从哪些方面突破?本报近日走访了中央歌剧院,探究科技怎样让舞台更缤纷。
1.提出需求 艺术想象力是灵魂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献给祖国母亲60周年华诞的礼物。如何能让这部举国制作的演艺大品牌走入寻常百姓中?中央歌剧院决定让《复兴之路》“瘦身”巡演,将原来3000名演员压缩为200人,却没有影响演出效果,原因何在?仿真模拟、高保真视频等现代舞台美术技术,再现了宏大场景,也更易和观众互动……这样的改编,得到《复兴之路》主创人员的认可,还签下了6000万元的大单,一年巡演100场。
像《复兴之路》一样,近些年,每一次重大活动和演出,都是艺术家提出创作思路和艺术效果,推动中国舞美技术走向的一个个新的高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既让世界“惊艳”中国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让中国的舞美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里程碑。分秒不差的大脚印烟花、巨幕卷轴、鸟巢碗沿的无缝对接……虽然已是三年多前的事,人们还记忆犹新……这就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魅力。
而中国实景演出的创始人梅帅元,一年一部实景作品,共创造了8个全新的旅游文化项目,均从当地的文化中找到主题,提出创作思路,同时融合先进的科技表达方式,可以说每一台作品都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物,取得了艺术和市场的双丰收。
在大型活动和演出中,这些舞美的“塔尖”,中国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只要是艺术家想象得到的,技术就能千方百计地去实现,让艺术想象之魂在舞台绽放,有的还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然而,在整个舞美领域上,我国基本还处于“刀耕火种”或“钉子工程”作业方式。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直言中国舞美的现状:“舞美的作业方式和装修队差不多,无数的小包工队在承揽着地方与国家的各项演出工程,处于无标准、无认证、无价格体系的混乱局面。”
据文化部文化信息中心的数据,中国2011年的演出市场,各类大小演出场次共计155万场,上规模的演出上万场,产值高达300亿元以上。其中,舞美方面消耗的人力、物力、成本就占据了整个费用的50%以上。要表现“天安门”就要搭个天安门,要表现城墙就搭上一段城墙,工艺笨重,运输拆装耗工耗时,而且循环使用的周期短,不绿色也不环保。
传统的布景制作成本高企、效果不佳,也严重制约了戏剧艺术的普及与推广。专家认为,舞美的产业化、规模化势在必行,应以新的发展方式推动舞台艺术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让更多的资源和资金用于艺术家的创作,打造更有想象力和艺术性的作品。
2.实现突破 技术集成是核心
歌剧演出中常使用的一个技术是追光,要把灯光打到演唱者身上,突出演员。原来追光时,灯光师站到最高处,危险性大,还要浪费时间去排练,当灯光师哆哆嗦嗦瞄不准时,极容易出错。而引入成熟的GPS定位技术,在演员身上装入传感器,演员走到哪里光就自动跟在哪里,不仅精准,还节省了不少时间和人力成本。
其实,许多技术已是成熟技术,核心是要将智能化、集成化的思路植入舞台,从而实现艺术家的想法。中央歌剧院在原创歌剧《辛亥风云》的舞美环境中,就大量采用投影技术营造环境,可以瞬间让舞台背景由一个小洋楼变为七十二烈士的黄花冈,大面积的投影产生出满地黄花的悲壮效果,令人动容。
还有许多成熟技术已在别的行业广泛使用,却不能迅速进入舞台,是怎样的力量阻碍了科技装扮舞台?中国歌剧院文化产业中心主任杜锦分析,原来舞美的“小作坊”有其自身的市场和产业链,从设计、制作到导演都有“势力范围”和利益划分,采用新的技术必然冲击原来的利益分配格局。其次,随着行业和专业的划分,各专业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行业的鸿沟逐渐拉大,科技和艺术领域的专家“隔行如隔山”,对彼此的领域学习不够、探索不足,必然加大融合的难度。
舞台是个集成的系统,集艺术创作、音乐、服装、灯光、音响等多方面于一体。一出剧中有众多的场景与氛围转换,为了不出差错,这些系统和环节就要不断磨合,需要时间合成连排,演出成本十分高昂。
中央歌剧院和北京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央歌剧院数字化舞美工程联合实验室,试图通过集成创新,借鉴其他领域的成熟技术,攻克与艺术融合的难关,探讨演出舞美的变革。由他们开发的、被列为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数字化舞美科技应用研究》和国家级科技提升计划项目《模块化歌剧舞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就是要研究解决舞台的智能化总控问题,让灯光、舞美、大幕的各个部分的智能化控制能力得到提升,省事、省时、少差错,压缩编排时间。
“引入数字化舞台技术后,未来的戏剧舞台将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数字化舞美工程联合实验室负责人预言说,人们将在舞台上看到艺术与科技的高度融合的表演体系,既可以高度逼真地虚拟演员的形象,又能使得表演的内容交互可参与,使观众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3.完美融合 复合性人才是关键
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身兼数职,是指挥家,也是剧院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可谓名副其实的“复合性人才”。俞峰很重视艺术和科技的结合,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他认为:“文化与科技的跨学科交流,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形成新的素质,艺术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善于学习,关注科技进步。”
前段时间,北京市的科技周上有一群特别的观众,他们是中央歌剧院的艺术家,他们每个馆都认真地看,了解科技最新的发展,去寻找可以为艺术融合的技术和灵感。俞峰对这次科技周上看到的“海上平台”技术念念不忘,又储备了一个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新介质,“这相当于一个人工岛,以后有海面的表演时,可以用它当一个支点。”
“文化与科技融合关键要有人去做、去尝试、去实践、去把一个个想法变为现实。”俞峰深有感触地说,融合需要有智慧和思路,去打破学科界限,找到新方案,这样不断学习、想象、发现、借鉴、贯通,就会像化学反应一样,不断碰撞出新创意、新项目,以前想到做不到,现在想到也能做到。为了更好地做好艺术服务、做强文化科技,中央歌剧院注重舞美艺术的科技能力的培养,专门请了数字软件应用、智能控制等方面的高科技专家来讲课,培养文化科技人才,训练他们善于联想和融合的思维方式。
4.产业延展 拓展运用靠创意
就像军事上的许多科研成果可以转换为民用的一样,舞台演出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广泛运用,把舞台景观变为城市的景观。现在许多城市要“亮”起来,但“亮化工程”中,部分建筑照明缺乏艺术性、杂乱无章,既造成了光污染,也不利于节能减排。中央歌剧院将在一个城市做出“样板房”,把城市当作一个大舞台,通过艺术家的参与,产学研结合,把城市的雕塑、灯光、景观融为一体,为城市营造艺术的氛围,让人们生活更美好。
横向联接了科技、文化、经济三个纵向垂直的链条——中央歌剧院依托自己的舞美领域的科技文化实力,未来的产业化增长点是向全国提供艺术服务。他们希望,用创意把艺术的审美贯穿和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城市街景艺术、广告设计理念、包装艺术、游戏情趣,把人们内心的精神需求挖掘出来,实现生活艺术化,追求幸福感。
为了促进自己研发的技术在更广阔的领域应用,中央歌剧院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把自己研发的新技术申请专利,并在公开市场挂牌交易,让文化与资本、企业对接。俞峰说,这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文化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由“上门讨饭吃”、“等米下锅”、“东拼西凑”的解决资金问题变为专业化、市场化运作。
技术在手、创意由心,从舞台扩展到城市生活,把对美、对艺术的追求放大到城市,生活因此而更精彩。

链接
舞美科技产业化发展前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高科技数字化舞美科技应用研究的方向是当今国际艺术科技领域发展的前沿,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将声、光、电、形、影、音等高新技术融为一体,将数字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文化艺术创作工具,将电影、动漫艺术、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舞台场景实现在舞台表演中,实现舞台全方位智能化控制能力提升,已是舞美科技产业化的现在进行时。
针对在虚拟和现实混合空间中,人机交互和可视化问题,通过提供感官符合的视觉效果和虚拟交互能力,提高表演制作能力,增强数字表演的艺术表现效果,在现场表演中真正实现“虚实结合、虚即是实、实即是虚”的境界,从本质上增强数字化表演的艺术表现能力。利用三维数字投影系统,实景虚拟影像的结合及全虚场景的利用,因不受场地空间因素的限制,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来自由调节舞台空间,表现效果更为优美、逼真,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带给观众一种融入体验式交互真实感。
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系统,更不需人们佩戴任何偏光眼镜,在完全没有束缚的情形下,可以尽情观看3D的幻影立体舞台特效,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使表演更具有强烈的纵深感。
在不远的将来,在强大的实时计算平台的支撑下,现场表演与视频、全息舞台、灯光音响系统互连、高效实时智能呈现;创意编排全程数字化、系统化;网络剧场与现场演播厅实时三维虚拟交互转播;导演系统、舞美视频、仿真技术三方面将更加融合。共同提高数字表演的智能水平已成为现实,多学科融合的数字表演技术体系将不断丰富完善,将更好地服务于文艺演出、数字电影、动漫在内的数字舞美科技产业,将大大修正弥补传统舞台、道具、布景制作、表演方式的缺陷。

阅读全文

与科技怎么融入中国文化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4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