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德文明礼仪规范有哪些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一、个人礼仪
(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三)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颁、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4、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2.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经典有哪些
传统文化纵览
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
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
、竹、民谣、黄土、
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
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
;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
2、诸
百家
1.儒家(孔
、《论语》、孟
、《孟
》、荀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
庸》《
》《孟
》《论语》)
2.道家(
、庄
;思想:道德
、逍遥)
3.墨家(墨
、《墨
》、思想:兼
、非攻、举贤、节俭)
4.
家(韩非、李斯、《韩非
》思想:君主集权
治
)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
》)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
、苏秦、张仪、《战
策》)
8.杂家(吕
韦《吕氏春秋》)
9.
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
《三
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
》孙武《孙
兵
》思想:强调作战前
定要做
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
、朱震亨、李
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
4、传统文
主要
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
兵
》、《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
说》、
四
名着(《西游记》《红楼梦》《三
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5、传统节
6、
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
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7、
戏剧
8、
建筑
些:http://ke..com/view/40254.htm
传统道德观:
、
家思想:
吴起与魏王泛舟江河
魏王夸说山河
险
固若金汤
吴起历举夏商各朝代
山河
险
亡
痛
说:
家强盛
德政
山河
险
德
归
德
舟内
皆
寇仇
《盐铁论》:
道德
城
仁义
郭
曰:
道德
胄
仁义
剑
《左传》晋
公家
利
知
忠
季文
相三君
私积
死
衣帛
妾
食粟
马
藏金玉
器备
忠于公室
范仲淹:
先
忧
忧
乐
乐
顾炎武:
兴亡
匹夫
责
古代先贤懂
思想
立统
谐发展
根本
力
先秦
期
形
与
同
概念
同
简单
同
则
集合
许
同
素
形
统
音乐
例
必须
清浊、
、短
、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
、
入、周疏
等声音
才能组
乐曲
若琴瑟
专
谁能听
王夫
:
六经责我
面
七尺
乞
埋
二、政治理念:德政
《尚书》
惟德
远
届
《管
》称:
政
所兴
顺民
;政
所废
逆民
《论语》
政
德
譬
北辰
君
德风
德草
季梁说:
民
神
主
圣王先
民
致力于神
君应
民
利益看作
自
利益
政权才能巩固
权者
命
养民
楚
令尹
文说:
夫
政者
庇民
民
旷者
我取富焉
勤民
自封
死
矣
政权
失关键
民
民
向背
社稷
奉
君臣
位
自古亦
政
君
意诚
所
1.
君者修德
化
德字
者
其
于
身率
使
化
躬行其实
民先
2.政
德
则
归
政
德
事扰民
且要
民;
民
家理财
养民
本
养民力;
3.统治者要平易近
亲民
民
孟
提倡
民
贵
社稷
君
轻
孟
主张仁政论
仁义论
认
:
桀纣
失
失其民
;失其民者
失其
道
其民
斯
矣;
其民
道
其
斯
民矣;
其
道
所欲与
聚
所恶勿施尔
仁政必须与广
民众
利害相连
忧乐相通
乐民
所乐
忧民
所忧
《礼记》提倡
明德
亲民
止至善
修身
齐家
治
平
德政:
道
政
齐
刑
民免
耻;道
德
齐
礼
耻且格
道
即引导
率先;政
谓
制禁令;齐
所
统
思想
引导
民遵守
令
服
则处
刑罚;刑
使
民
敢犯
苟免于刑
民
见善
善转变
善
德引导
民
礼节划
民
知耻并
断追求善行
朱熹:主张
政
德
政者
治
具;刑者
辅治
德礼则所
治
本
德
礼
本
……
政刑能使民远罪
已
德礼
效
则
使民
迁善
自知
故治民者
徒恃其末
深探其本
礼
则民耻于
善
至于善者
讲统治者发挥道德教化
作用
用
化
养民
本
使民
善至于至善
吉凶祸福
自
事
与
鬼神没能关系
吉凶由
祸福
门
惟
所召
古代
神论者驳斥
祷祝、咒术、
卜筮等迷信思想
齐
政治家晏婴认
齐君
病
由于
纵欲厌私
斩刈民力
结
祈祷
用
说
虽
善祝
抵挡
住
民群众
统治者
诅咒
民
苦病
夫妇皆诅
祝
益
诅
损
……虽
善祝
岂能胜亿兆
诅
三、民本思想:
民
本
民
食
民
邦本
历代都相信君权神授
商纣王文武兼才
自比太阳
百姓说:
曷丧
予与汝皆亡
表现
民愿与
同归于尽
强烈反抗情绪
西周建
总结商朝亡
经验教训
提
敬德
、
保民
思想
保享于民
才能
享
命
西周统治者认
命并
永远
变
命
民
转移
惟
求民主
帝关
民
民求主
民
所欲
必
民意
视自我民视
听自我民听
《管
》
民
认识
视
则愚
合
视
则圣
古代产
神论思想
春秋
代
认识
鬼神
能支配
神聪明
直
壹者
依
行
鬼神非
所亲
惟德
依
道远
道迩
非所及
主张
治
认
虐待
百姓
治
恶政;
警告
政者:
民
畏死
奈何
死惧
汉马衍《车铭》:
乘车必护轮
治
必
民;车
轮安处
民谁与
四、伦理观念:
《管
》
让
民
仓廪实
、
衣食足
才能发展
产
富强
家
想让
民遵守道德规范
要让
衣食
忧
仓廪实
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
传统思想
都注重伦理
道德教化
注重
道德修养
提
仁、义、礼、智、信
核
道德价值体系
希望
培养
君
贤
由
修身
达
齐家
治
平
目
道德品质
基础
德治
认仁
先
功利
仁义制万事
德
种
理
道德或善
;礼
制度品节
礼者
理
亦言礼
属于
理
克
复礼
克服战胜自身
私欲
恢复
理
提高
道德境界
礼或
理
伦理道德
权贵富
者说
要节欲
纵欲
事
巨细
要谨察
念
萌
必谨
察
理耶
欲耶
理
则敬
扩
……
欲
则敬
克
拨乱反
明纪纲
克字
杀贼工夫
杀
欲
贼
五、义利
辨
义利关系
伦理道德哲
价值观念
儒家重义轻利
家
公
讲
要讲功利
造福于民;
体
言
能光讲利
更要讲义
义利
别
要
别
理
欲
公私、邪
义利
理
欲、公与私
别
仁义
根于
固
属于
理
公
义
理
所宜
义者
宜
送给回答者一份礼物送香吻
赠言:好帅的回答,楼主送上香吻一枚,以表诚挚谢意!
0
0
x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到
检举
<span
class="line
ui-line
last-line">
3.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爱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自古崇尚“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即使自身富贵, 但也不做过份的事, 不穷奢极侈, 不为声色所迷;
即使自身贫困, 但身虽贫而志不贫,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做不仁不义之事;即使自身勇武, 但也只以德服人, 而不以武屈人, 滥用武力)的民族节气。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2、利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 道德义务。
3、提倡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
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 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3)道德文化有哪些项目扩展阅读:
在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实践是一以贯之的主线。首先,善是人性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成为中国人启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条。其次,善是立身之基。
修身的核心在养善。最后,善是宇宙之理。“黄天无亲,唯德是辅”。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规律而行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的天道观即是良心观,天人合一是在这一价值层面得到普遍的认同与实践的。
中国传统道德要求必须将善在个体及群体的现实生活中全面推进,以实现人道之本。在个体层面,善是爱人和利人的修为和行动。首先要学会自律。其次要利人。
善与爱相连,要“泛爱众”;再进一步便是“民胞物与”。善与爱的情怀在人类社会的实践推进就是追求大同社会的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个体社会价值观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励无数志士仁人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群体层面,善的追求是将个体与他人、家庭、群体联系起来,并在其中有所奉献的价值实践过程,其导向归之于以群体(集体)为本。在群体中,善的实现是以仁爱为根本的。所以,仁爱主义是群体主义的基础。
同时,善利群体的价值追求在于以邻为善,互利共生,这构成了群体与群体交往的和平主义的价值理念。群体主义、仁爱主义及和平主义的实现,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所谋求的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理想。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培育与实践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家庭,其核心价值理念为孝。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维系家的核心在孝。孝首先是热爱自己的生命并能发展延续生命。其次,孝是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
孝的基础在爱,即“父子有亲”;孝的实践在赡养父母;孝的升华在敬畏;孝的终极关怀在慎终追远;孝的最高价值追求在有所成就。
中国孝道的特殊性在于:孝与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就作为相联系,与忠君爱国相联系。这是孝的家庭价值观与忠的社会价值观内在合一性的体现,是个人、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维系。
孝的价值观的本质在和谐。首先,孝是德之本。孝道的实践与人性、人情、人道的培育其本质合一。其次,孝是教之源。立教在孝,现实地实现着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教育贯穿着感恩、为他、奉献、责任、有所成就等基本理念。最后,孝是天之道。中国传统道德将孝同天理、天道相联系,使中国人孝道德观同天人合一宇宙观、价值观相合一。
这既体现了中国人宗教性的终极追求,又将和谐的价值理念贯穿于宇宙人生,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外在维系核心在“礼”。对个体而言,“礼”是立身达人之本。对群体而言,“礼”是交往之道、秩序之源、道义之枢、天地之理。
礼仪对个人的实践重在冠、昏、丧、祭、朝、聘等人生的重要环节和重大场合。应该说,中国古人的一生都在学习礼仪、践行礼仪、维护礼仪。人的文明化、社会化的标志就是礼仪化。
在群体社会生活层面,礼在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贺庆之礼、饮食之礼、养老礼、丧礼、祭礼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规范,
使群体生活的每一位成员均了解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礼业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文化符号,成为乡规民俗的基本准则和理念。
中国传统礼仪同社会制度的结合,使“礼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价值追求。“禁于将然之前”的道德教化与“禁于已然之后”的法制规范在“礼制”的具体推进实践之中紧密结合起来。
“礼”上升到社会普遍价值观层面,则是别、让、敬、同、和。“礼”的核心是实现人与动物的区别。在礼的实践中,中国人首先要培养敬畏的心理与意识,即敬畏天地、敬畏规律、规则。其次,礼培育了中国人的“诚”。
“心诚则灵”是中国人的普遍行礼准则。最后,礼使中国人走向和平。“礼之用,和为贵”。礼使中国道德价值观的和平、友好进入到人际交往之中,进入到与群体、自然的友善相处之中,使中华民族走向“礼仪之邦”。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在中国人生产、生活和发展方面的核心理念是勤。
中华民族在道德价值上第一是生存。而生存的第一要务是勤劳。首先,在榜样的树立、舆论的导引上进行推动。其次,在天道的理念性上进行导引。
最后,在价值观念的确立上坚持不懈。“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在教育中,生存观也是首要的。
中国人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所以,勤在家庭的实践一是开源,即劳作、奋斗;二是节流,即节俭戒奢。
在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中,“新”与中国人的理想、梦想与超越境界的追求与实现相联系。
《周易》是对上古文化价值的总结和对后世中华文明价值奠基的巨着,“新”是其中的核心理念之一。首先,《周易》强调“日新”。其次,强调要“与时偕行”。最后,要谋求变化和发展。
《周易》奠基的“新”的理念及儒家、道教、法家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共同弘扬及实践,使创新成为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新”的价值观在社会实践层面的运用也处处体现。人的德和行的要求均在“日新”。在处事安身上,强调“敬其在己”;在立业上,追求“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
这种求“新”的精神,在中国古代儒商的开拓实践中,在科技的进步上,在文学的创作上,甚至在中医理论及实践中等诸多方面均能够实现不断发展与突破。中国文化中的求新求变与不断创新使中华文明不断进步。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新”的本质在于追求超越。其核心理念认为:人是理想的存在者,人是在追求超越中才能真正实现对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的肯定的。
这种超越的特点在于:其一,在肯定主体的存在,在肯定现实、现世的存在中实现人的超越。其二,在每一件事情之中追求超越,“在事上磨炼”。其三,在群体之中追求超越。
中国文化强调“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有所“立”是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在人的终极追求上的价值导引,强调在群体中实现理想、梦想。这种倡导现实超越性及在群体中追求实现理想的价值理念使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的价值与意义。
4. 中国传统道德有哪些介绍
我国传统道德,一般说来,指的是从先秦至辛亥革命时期,以儒墨道法各家伦理道德传统为内容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总和。对此,有必要了解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封建社会。我国传统道德所赖以存在的历史时代,主要是我国的封建社会,即从秦始皇统一中国至1840年的鸦片战争。在此之前的春秋战国,属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由于这个时期产生了我国古代的伦理学说,这些学说对以后的封建社会产生了直接的、深远的影响,所以我国传统道德当从先秦始。
在鸦片战争之后,我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始终没有摧毁源远流长的我国传统道德的堡垒。在辛亥革命之前,我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文化仍然是我国传统道德。所以,我国传统道德当以辛亥革命为止。
2.儒墨道法各家思想有机融合。我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是儒墨道法各家思想的有机融合,但儒家思想在其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从影响层面的广度还是从思想渗透的深度上来说,儒家道德的魅力是首当其冲的。
3.道德理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是由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行为规范构成的有机体系。伦理思想作为反映和概括道德生活实践的理论,是整个体系的灵魂和核心,它是建立道德规范的理论基础,也是人们道德思想和行为的指导依据。
4.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所在。我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之所在,它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又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
上述对于我国传统道德的解说,有助于我们从内涵和外延上把握我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从而认识它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
5. 中国的传统道德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道德观有5种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利益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提倡尊老爱幼,强调人伦价值4、注重大义,讲求奉献。注重大义,讲求奉献,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重要方面。
5、注重道德践履,强调自我修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观主要是指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其精华和糟粕并存,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则,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仍闪烁着礼仪之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
6. 简答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哪些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 就是强调为社会、 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许多爱国爱民、 为民族社会舍小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他们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至今为人们所传颂。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的方法原则。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也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的道德主张。“仁”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在人我关系中,惟有从爱人出发,才能达到“人恒爱之 ”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 ”的美誉,谦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 谦敬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 也是对人处事的道德要求。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 “恭敬之心,礼也 ”。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 “事思敬 ”、“不居功 ”,“择善而从 ”。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 表里如一的品格。 诚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故 “养心莫善于诚 ”。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 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任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有道德。因而,人除了物质需要之外,还有精神需要,而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孔子认为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应当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并把这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看作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7. 企业道德文化包括哪些
仅供参考
社会主义企业道德文化主要是由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企业价值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企业道德精神、德利互济合一的企业经营之道、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思想和道德原则组成的。
1.企业的道德价值观
作为社会主义企业道德文化的价值观,其主旨是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具体要求是:在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上,要统筹兼顾,既要尊重和关心企业员工的个人正当利益和需求,又要最大限度地追求商业和企业集体的利益,同时还要兼顾国家的利益,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在对待义与利的关系上,要坚持义利互济并重。
2.企业的道德精神
我国的社会主义企业道德精神就是以民为本、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只有这样,经营者才能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来观察问题,制定企业的价值目标和经营目标。才能推己及人,竭诚为广大顾客服务,急顾客之所急,想顾客之所想,需顾客之所需,必要时,能够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节制和牺牲企业自己的利益。
3.企业的经营之道
作为社会主义企业道德文化的经营哲学,主要是以义兴利、德利互济合一的经营之道。在现代企业活动中,倡导以义兴利,要求经营者要从商业和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合法经营,文明经商办企业,不谋求不义之财,不追求暴利,薄利多销,不采用欺诈行为,对顾客要诚信可靠,对社会和国家负责任、尽义务,守法纳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商业信誉,以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得人心者得市,客广利自多。
4.企业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求企业要用仁爱之心对待职工和顾客。只有尊重、爱护和信任每一位员工,尊重他们的价值、尊严和贡献,任人唯贤,才能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干。同时,还要考虑职工的福利和社会的利益,做到公司、职工、顾客三者利益兼顾。只有营造内外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良好氛围和经营环境,才能上下团结一致,内外配合,事、业兴旺发达。
5.企业的道德原则
(1)在处理企业组织与顾客的关系时,要遵守诚实守信、童叟不欺的道德原则。商家与顾客是鱼水关系,因此对顾客要以诚相待,热情服务,货真价实,讲究信誉,恪守信用,禁止坑蒙拐骗的欺诈行为。(2)在处理企业组织之间的关系时,要遵守真诚合作、互惠瓦利、平等竞争、公平交易的道德原则。在经济领域,互利是以交换双方的利益不受损失并得到扩大为前提;在道德领域,互利则要求双方既有权追求和保护各自的利益,也有义务考虑和保障他人利益。商业道德原则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提倡真诚合作,互相尊重,彼此谦让,互助互爱,互惠互利。这是维护双方合作伙伴关系的纽带。禁止尔虞我诈,见危不扶,落井下石。各个企业应以会经营、善管理、靠自己的实力和合理合法的手段进行平等竞争,禁止行业垄断,权力经商,地方封锁,欺行霸市。
(3)在处理企业组织与职工的关系时,要遵守上尊下敬、共图大业的道德原则。组织领导者应该尊重职工的平等权利,尊重职工的人格和劳动,维护公共利益,分配公正合理,不以权谋私、以势压人;职工应该尊重领导,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不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弄虚作假、欺骗领导。
(4)在处理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关系时,要遵守团结协作、互促互进的道德原则。企业职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平时相处,应该丌诚布公,团结协作,。巨帮互助,彼此谦让,互相促进,而不能嫉贤妒能、互相拆台。
(5)在处理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时,要遵守守法纳税、富好行德、报效国家的道德原则。企业要遵守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靠正当手段谋求发展。企业壮大以后,要“富好行其德”,扶危济困,热心公益,按章按时纳税,对社会尽责任,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谋利益。
只有通过长期的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才能把上述这些外在要求逐渐转化为人们内在的“心灵立法”,才能使企业人员形成与此相适应的强烈的责任感、克勤克俭的作风、契约神圣的观念、竞争与合作的意识、敢于冒险进取的精神、勇于奉献的境界等一系列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素质。
8. 道德素质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特指人在道德方面的内在基础,此外还有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等许多,都是把一个特定的范围词加在“素质之前”,从而确定所指素质的范围或方向。
【定义】
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重视道德素质的关键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是不可缺少的。道德的强大精神力量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要实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离不开人的道德素质力量所迸发的巨大精神动力,换言之,人的道德素质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重要作用。 人的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让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道德的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而关键的作用。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人的道德素质的社会作用。提出“德者,国家之基也”,“有才无德,其行不远”。德乃做人之首,道德是文化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所有这一切都表明道德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社会发展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必需,没有人的道德素质,就没有社会和谐,也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没有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和谐社会必须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的社会,一定是社会经济秩序运转良好并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任何一种经济形式的生成或建立,都离不开一定的道德观念或符合某种道德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也不能例外。道德素质的提升是市场经济资源合理配置、速度与效率并重,可持续高速运行,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教授曾说过,自由市场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如果在市场经济中人们普遍自私,既不信任对方,又不真诚合作,互相欺骗,这种条件下的经济形式很难发育良好。因此对市场经济主体,诚信、合作、恪守道德比相互欺诈更有利于自我发展。 良好的道德素质有利于保持社会和谐团结稳定,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邓小平曾多次阐明社会主义道德对现代化建设、对改革开放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他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偷盗、贿赂横行的世界。”市场经济是靠人来建设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途、命运和发展。没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和规范的社会经济秩序,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和发展。 道德素质的提高将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赛,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的竞争,同时也是国家之间精神力量的较量,民族精神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和道德风貌的竞争。20世纪后期,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思想文化领域的竞争。一些学者提出了“文化战争”概念。物质资料的生产,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是有形的,是硬件,而精神资料的生产状况则是无形的,是软件,但起主导作用,处于支配地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崇高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实现人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都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巨大动力。 回望人类历史,道德的光辉伴随社会前进的每一个脚步。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社会每个分子的参与,公民道德进步能够促进社会进步。作为“社会人”,我们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追求应该是永无止境的,国家也应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力度,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不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9. 传统道德文化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在2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及佛学中的心性之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
10. 我国传统道德包括哪些
我国传统道德即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一、仁爱孝悌
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二、谦和好礼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诚信知报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四、精忠报国
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五、克己奉公
中华民族由于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这种“公”的精神培育是强化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
六、修己慎独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调与期待上。这种集中体现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七、见利思义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她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升华为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这种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
八、勤俭廉政
中国人民历来就以勤俭节约、廉明正直着称于世。他们以劳动自立自强,形成了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优质品质。“俭以养德”就是要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为政者说则主要是廉德。廉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有的品德,因为无“廉”则不“洁”,无“廉”则不“明”。“廉”的本意是在取舍之间,取道义,舍邪心,严格自我约束。有了“廉”才可能做到“正”。“正”是遵循公益和道德。勤俭廉政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共有的美德。
九、笃实宽厚
中国传统道德崇尚质朴、朴素的精神。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求实、踏实、实在等等,形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和实践精神。在待人接物上,中华民族一向以宽厚为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宽厚的道德人格来打动别人,达到任我沟通的目的。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忠厚长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品德的体现。
十、勇毅力行
这是中华民族在践履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或者说是在道德意志方面所体现的美德。“勇”有凭力气的血气之勇,有凭意志的意气之勇,理直气壮、恪守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毅”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中国人十分重视“力行”的美德。中国文化认为,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重心不在知遇言,而在于行。“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正是这种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化险为夷,自强不息,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