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掘尾龙拜山传说体现了哪些文化内涵

掘尾龙拜山传说体现了哪些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22-12-16 10:12:06

Ⅰ 掘尾龙拜山的介绍

附带说明的是,龙母传说有众多版本,近年有专家经研究指出:其起源可能就在今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明山地区。在那里,流传着“三月三,龙拜山”的传说,讲述的故事与珠江流域地区的龙母故事非常相似,但更为确切。例如故事中的龙也是从蛇化身而来,蛇的名字就叫做“特掘”。蛇在母亲死后,将母亲埋葬在大明山上。蛇的孝举感动了上天,因此允许它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前去拜祭母亲,由此便有了“三月三,龙拜山”的说法。大明山区的地理环境与故事的背景极为吻合:背靠大山,附近有深潭和贯通大河的河流;而且,也是重要的一点,大明山地区“特掘扫墓”的故事最具有古越人的特色,它的地点、人名都是壮语中的词汇,像“特掘”在壮语中就是“秃尾巴”之意。所以,大明山的“特掘扫墓”很可能就是珠江流域龙母与掘尾龙拜山故事的最原始版本。
无独有偶的是,掘尾龙拜山的故事在我国北方也有类似版本,那就是“秃尾龙老李”的故事。笔者家中藏有一本老版小人书,讲述的就是“秃尾龙老李”,可惜因为保管不善,故事的开头与结局都缺页了,幸好可以从古籍中寻回详细的故事。在清代袁枚所作的《子不语》中,有如此记载:
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浣衣池上,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
后数年,其母死,殡于村中。一夕,雷电风雨,晦冥中若有物蟠旋者。次日视之,棺已葬矣,隆然成一大坟。又数年,其父死,邻人为合葬焉。其夕雷电又作。次日,见其父棺从穴中掀出,若不容其合葬者。嗣后村人呼为“秃尾龙母坟”,祈晴祷雨无不应。
袁枚所记叙的秃尾龙故事,与“掘尾龙拜山”甚为相似。如都有母亲哺乳、断尾、葬母、祭母等情节。不同的是,掘尾龙拜山的传说自先秦时代就已有流传,而“秃尾龙老李”则于清代方才开始流传。而从传播区域对比,“秃尾龙老李”的流传区域显得更大。除了山东一带外,东北三省也有关于秃尾龙老李的传说,据说这和当年山东人闯关东有关。因此,秃尾龙老李的故事也有了新的情节发展,如“大战黑龙江”讲述的是秃尾龙老李赶跑危害百姓的小白龙并坐镇黑龙江的故事;而“祭母”则演化为镇守黑龙江的秃尾龙老李因公事在身,每年只有一点时间回家给母亲上坟,由于时间紧迫,所以来回都是雷鸣电闪、风暴雨狂……
表面意思是指掘尾龙拜山的时候会行云布雨,暗指是非之人搬弄是非、造谣生事。在珠三角地区,“掘尾龙拜山”可看作是每年三四月间一种天气现象的别称:明明是丽日蓝天,但转瞬之间天色会黑如墨汁,继而风动雷鸣、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因为时值清明,所以老人家看到这种现象,都会联想到是掘尾龙拜山所致。

Ⅱ 掘尾龙拜山的典故

历史典故:
掘,粤语中有秃、断之意,常见有掘头路(死胡同)、掘头扫把(秃头扫帚)等用法。掘尾龙,所指的就是一条断了尾巴的龙。翻阅有关掘尾龙的传说,发现虽然版本众多,但核心意旨始终不离“报恩”与“尽孝”。如某版本中,掘尾龙原是一条大蛇,被逢简(今顺德杏坛镇北端)一学生哥收救,两人成为好朋友。后来,大蛇因为惊吓了学生哥的母亲而被其将尾巴弄断。学生哥因病死去之后,大蛇前往拜祭之时化身为巨龙。之后每年的清明,掘尾龙都会前往拜祭学生哥,而此时必然会乌天暗地、密云盖顶、狂风骤雨。这个故事的神话意味十足,而“报恩”的主旨却是十分明显。不过,该版本并非最多人知,因为掘尾龙的故事更多是与龙母传说相关。

Ⅲ 顺德民间故事有什么

张果老山上拧劲柏的传说

当你走进邢台市西的张果老山,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满山遍野的古柏。说也奇怪,这里的柏树,与别处不同,它们都生在岩缝,株株树干拧成麻花状。人们称这种柏树为“拧劲柏”。
为什么张果老山上有这么多“拧劲柏”呢?
传说很久以前,张果老山下住着一户人家,只有母子二人。儿子叫晓明,长得身材魁梧,性情憨厚,精明能干。因其家贫,二十多岁,还没成亲,他天天上山打猎砍柴,下河捕鱼捉蟹,敬养老母。
有一天,晓明在山林中走哇走哇,已经过午了,连一只兔子也没有碰到,太阳偏西的时候,他在一座山崖下,发现草丛里卧着一只母鹿,他急忙取箭拉弓,正当他瞄准要射时,耳边传来一阵“啾啊!啾啊!”的叫声,他抬头一看,见有两只小鹿向母鹿跑来。心地善良的晓明瞧着小鹿,心想:“要射死母鹿,小鹿不都得饿死呀?”想到这,他放下了箭。
第二天,晓明又来到山崖下,那只母鹿正在给两只小鹿哺乳呢。他刚要离开,突然从山崖上跳出一只大灰狼,向小鹿扑去。小鹿吓得乱叫,母鹿欲逃,又舍不得小鹿,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晓明手疾眼快,拈弓搭箭,一箭把大灰狼射死,小鹿得救了。晓明松了一口气,拖着死狼,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第三天,晓明照旧又来到山崖,只见两只小鹿正在草地上互相追逐玩耍呢。就在这时,忽然从林中窜出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金钱豹,叼起一只小鹿就跑,晓明一个箭步冲上去,举起斧头劈死了金钱豹,把小鹿从豹口中抢救下来。然后拖着死豹,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冬天到了,下起了漫天大雪,晓明连家门也出不去,生活越来越困难,吃不饱,穿不暖,娘俩困在滴水成冰的茅屋里。正在这饥寒交迫难以度日的时候,屋门“唿啦”一声开了,走进来两个相貌相同的姑娘,“扑通”一声跪下就给老母亲和晓明一连叩了三个响头,接着他们就生火的生火,做饭的做饭,转眼之间,饭菜做好了,屋子也烧暖了,二个姑娘就走了。从这天起,天天如此,到时候就来,做完饭就走。留他们吃,不吃;留他们住,不住;问他们话,不说。娘俩又疑惑又感激。就这样,两个姑娘一直帮娘俩度过了严冬。
春天到了,晓明还是天天上山打猎、砍柴。
一天,晓明又走到山崖下,迎面走过来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说:“晓明啊,你是好心的人哪,你救了我女儿的性命,实在感恩不尽啊!”
晓明摸不着头脑,就说:“老妈妈,你认错人了,我没救过人,我只是天天打猎砍柴。”
老太太笑了笑说:“是你救了我们全家,我没认错,我送你一件东西,它叫‘聚宝盆’,用它盛米吃不完,用它装油用不尽。”
晓明半信半疑地道了谢,一抬头,老太太不见了。只见远远的山坡上有一只母鹿,后面跟着两只小鹿,飞驰而去。晓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救过的那三只鹿啊。
晓明捧着聚宝盆高高兴兴地回了家。果然像老太太说的那样,这聚宝盆装啥都吃不完,用不尽。
从那以后,娘俩日子越过越好,他们还经常接济穷人,日子长了,事情传到了贪心的县官那里,县官总想把聚宝盆弄到手,晓明听说后,气得了不得。就把聚宝盆埋在张果老山上,为了便于查找,特意在上面栽了一株拧劲柏树。刚回到家,县官就带领人马来了,进屋就翻箱倒柜,可连个聚宝盆的影子也没见着。县官先是甜言蜜语,连哄带诓,后来是老羞成怒,严刑拷问,晓明被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硬是咬紧牙关不吐真情。晓明妈为了救儿子的性命,只好招认了,当县官兴冲冲地上山挖聚宝盆时,山上却长满了拧劲柏,聚宝盆究竟在那棵拧劲柏下埋着,已无法查寻了

Ⅳ 广东话“掘尾龙拜山”是什么意思,它是怎么来的

表面意思是指掘尾龙拜山的时候会行云布雨,暗指是非之人搬弄是非、造谣生事。

来源:在龙母传说当中,有龙母拾卵得龙、误断龙尾、掘尾龙离家远走、秦始皇遣使致聘、龙母因疾而亡及龙子拥沙移墓、祭母等核心情节。龙母传说的版本很多,且情节各异,但基本都围绕祭母拜山而展开,以尽显其“报恩”、“尽孝”的主旨。因此,掘尾龙所指的更多是龙母所收养的龙子;至于拜山,当然是龙子拜祭龙母的故事。

在珠三角地区,“掘尾龙拜山”可看作是每年三四月间一种天气现象的别称:明明是丽日蓝天,但转瞬之间天色会黑如墨汁,继而风动雷鸣、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因为时值清明,所以老人家看到这种现象,都会联想到是掘尾龙拜山所致。

(4)掘尾龙拜山传说体现了哪些文化内涵扩展阅读:

广东人在拜山前,多数人家总是提前一天把坟墓修整一番,第二天再举行拜祭仪式。拜祭仪式也颇为讲究,每座祖坟,后人都用数张契钱(长方形的白纸条)交叉叠放在墓顶上,再用泥块或小石块压住纸条。远远望去,像漫山遍野开满白色的花朵一样,别有一番风景。

接着,后人焚香点蜡烛插在坟墓前(点香时,要剩一些香不点燃,但也插在墓前,叫“长生香”)。然后在墓前摆放祭品。之后,人们按辈分依次跪拜。各人拜祭时,还许一些愿望,祈望祖先庇佑。奠酒完毕,便焚烧纸钱等纸质祭品,最后燃放爆竹。

仪式结束,所有参加行山的人,便团团围坐在祖坟前,把祭品斩开,又吃又喝,欢声笑语撒满山野。此外,有些家庭还会回到家里或酒楼大宴亲朋,场面十分隆重。

Ⅳ 为什么越南年轻人喜欢玩龙母

龙母的传说

广东《德庆州志·卷五》有:“龙母神生于周秦之世,载《南汉春秋》志乘庙原碑,斑斑可考。”的记述。德庆县悦城龙母庙的《孝通祖庙旧志》写得更加具体:“ 敕封护国通天惠济显德龙母娘娘,温氏,晋康郡程溪人也。其先广西藤县人,父天瑞,宦游南海,娶悦城程溪梁氏,遂家焉。生三女,龙母,其仲也,生于楚怀王辛末之五月初八。”
广西梧州的地方志《藤县志·卷六》,则对龙母的出生之地、生活之地和墓地作了更精确的考证:“按龙母赢秦祖龙(即秦始皇)时之神也。温姓或曰蒲姓……今考粤东肇庆府旧志及悦城孝通祖庙旧志,咸以为藤县人,则无论毓于何都,其为藤之神固可考核而无疑者,然其墓独在悦城,何也?父天瑞娶悦城梁氏,生三女,龙母其仲也……随其母至悦城,心喜其地,欲以为安厝所。因熟记之,及归于溪也,得石卵,剖之出五物,如守宫状,喜水,母豢渐长,放之江遂去,越数年,鳞甲辉煌,复来见母,母知龙子之远迎也。别其父母曰:儿当乘龙至悦城,遂跨龙,薄暮抵江口。……”龙母仙逝后,“立庙祀,极显应,故至今香火独盛云。”可见在珠江流域的西江上下游千百年来,民间始于秦朝有关龙母的传说是有史可据的。
综合上述史料,我们可以知道:
一、龙母,姓温,她的父亲叫温天瑞,是广西梧州市藤县人;
二、龙母的母亲姓梁,是广东德庆县悦城人;
三、龙母出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而生活于并吞六国的秦代的广西梧州藤县,后随母至德庆悦城生活(一说因水灾,童年被放在木盆里,漂流到悦城),仙逝后葬于悦城;
四、龙母有三姊妹,她是老二。

龙母文化的内涵

龙母,是我国民间流传周秦之世的神女,《中国神话传说》记载:“秦始皇时代,有两个传说故事,一个是关于陷湖的传说,一个是关于龙母的传说。”
传说龙母是一位奇女子,其父系广西藤县人氏,姓温,名天瑞;母亲系广东德庆县悦城人氏,姓梁。她一生下来,头发就有一尺长,身体奇伟,脸慈祥。从小喜欢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特别值得珍贵的是,她有一颗晶莹的善良的心,当她长成亭亭玉立少女的时候,就和自己的姐姐、妹妹以及邻居的四位姑娘结成“金兰七姐妹”,立下誓言:要利泽天下,为老百姓做点好事。龙母有预知人间祸福的本领,精通各种医述,经常救死扶伤,义务为乡里百姓服务。当时,各种病疾、水灾、旱灾威胁着西江流域仓吾(苍梧郡)、西瓯各族人民,一逢这些天灾人祸出现,苍梧古郡、西江流域就会疮痍满目,饿殍遍野。聪明、勤劳的龙母,率领“百越”群众战天斗地,战胜天灾人害,让当地的黎民百姓得以安居、生息、繁衍,因而深受人们的拥戴,被推为仓吾氏族的领袖。
使温女成为龙母是拾卵豢龙一件的事。一天温氏到江边去洗衣服,洗着,洗着,突然见到旁边水中熠熠发光,觉得生奇,便慢慢地走过去,只见水中沉着一颗象“斗”那么大的巨蛋,使她感到生奇,于是把它抱起来带回家里,当作宝贝一样珍藏起来。经过了七个有又二十七天,那只石蛋忽然裂开,从中窜出五条如蛇状能活动的蜥蜴,个个非常喜欢玩水,温氏象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细心喂养。到长大它们却是五条活灵活现的小龙。五小条感于温女的养育之恩,衔鱼孝敬温女,不断帮助温女与水灾、旱灾、虫灾和官灾斗,造福黎民百姓。于是,温女被西江流域的百姓们尊称为“龙母”,成为造福百姓,保平安的“神女”。后来西江流域的百姓们及为生计到东南沿海和东南亚某生的群众,世代仍念念不忘龙母的恩泽,建龙母庙,年年都祭祀龙母,企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有关龙母的故事,以后我们再细细说来。
文化是一种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它通过书籍、艺术品、民间传说、建筑物等在时间上传之后世,或在空间上向一定地域传播。产生于珠江流域西江上下游以及远播我国东南沿海、东南亚一带的龙母崇拜,其产生的大量诗词、楹联、传说、戏曲,由龙母崇拜产生的一些独特古建筑古坛、民风民俗,由龙母崇拜促进和发展的文物旅游,就构成了一种龙母文化。这同全中国的黄帝、炎帝情结,以及女娲补天、神农偿百草、夸父逐日和孔子文化,东南沿海的妈祖崇拜等同样道理。只不过是崇拜的地域大与小而已。正如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杨应彬写的七绝诗所揭示那样:“龙母出龙国,江声载誉声。原无迷信意,本为济苍生。”这完全道出了龙母崇拜和龙母文化跟封建迷信的本质区别。
对龙母文化我们的初步心得是:
1、龙母文化是龙的图腾文化在南国的典型体现。
“图腾崇拜”是社会初级阶段的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我国黄帝、炎帝所出的汉族图腾崇拜物是“龙”。“龙”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民族的族微。古代南方中国人也有崇拜“龙”的习惯,他们在农历正月舞龙,二月有祭龙节,要杀猪祭龙,祈求人畜平安、粮食丰收,五月初赛龙 就是证明。温氏因豢养龙而成为龙母,又因受“龙”的图腾影响而受崇拜,那就容易理解了。
龙母文化中的“龙的图腾”色彩是十分浓烈的。传说中的龙母豢龙,龙衔鱼孝敬龙母;龙母不愿接受秦始皇的礼迎,龙就引船四次南返;龙母仙游后,五龙化作儒生来操办丧事,“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为坟”;五蛇守庙侧直至以后历代皇帝因征战将领的风送转运,胜利奏凯,地主郡县的阴阳协调,雨泽丰收,平民百姓的出入安,旅途顺畅都归功于龙母和五龙的赐福,而不断地给龙母以敕封,无一不显示“龙的图腾”的意义。“龙的图腾”既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精神遗产,又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精神财富,我们海内外的华人自诩的“龙的传人”。 “龙”的精神,即团结整合、利泽天下、奋发进取、天人和谐的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国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办。龙母文化正是龙的图腾文化在南国的典型体现,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信仰自由,发挥这种文化的作用,将能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华人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
2、龙母文化是“龙的传人”对母爱主题的真情抒写。
龙母是古代百越民族中的一位着名人物。在南国的“龙的传人”的眼中,龙母就是他们的一位伟大而又仁慈的母亲。
在传说中,龙母是伟大的,她勤劳、聪敏,不仅有“利泽天下”的理想,而且有“利泽天下”的本领,善织能耕,心灵手巧,既有扁鹊的医术,又有预测风雨,先知祸福的超人功能,更感人的是,她还确有“利泽天下”的实绩,战国和秦时的西江流域还属蛮荒之地,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当险恶,龙母率领南越、西瓯的群众开荒山、治旱涝、导江河、抗洪水,战胜许多自然灾害,使苍生得以安居、生自、繁衍、发展,且因有豢养五龙,雨泽万方,秦始皇礼迎未果的神话故事,而备受爱戴和拥护。
在传说中,龙母又是仁慈、博爱的,这位阿婆、阿嬷在“无意望报”的“豢龙和养物放生”中显示她的“爱”,竟泽及到生物,龙子复来后“蟠旋游戏。亲驯如初”的情景,又真切地表现了久别母子的无限情深。更为高尚的是她的“母爱”是有原则的,她“喜白鹿,常豢之乘以出入。”“但农人恶其害稼,母便断一足,放之南山麓。”然而又对它牵肠挂肚,常渡江去探它。正是这种仁慈、博爱的母亲情怀,又扩而成为“利泽天下”的愿望和行动。这种“母爱”,对当时和后代的普通人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亲切的,人们才越把龙母看成了自己的祖宗、母亲,而四时礼拜,特别是当他们在憧憬追求一种理想目标或者在生命的游戏中遇到挫折,越不可能成为胜利者的时候,他们就越会像祖宗、母亲倾诉一样,向龙母祈祷,从而获得内心的慰藉。千百年来,许多人来参拜龙母,正是怀着这种寻根拜祖的感情而来的,原来并无迷信色彩。
3、龙母文化是西江水域“保护神”的赞歌
古代生产力落后,西江流域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社会不文明,官害严重,人们害怕水旱害,恶浪惊涛,渴望风调雨顺,农渔丰收,安居乐业。于是,龙母豢龙的传说传开以后,人们寄托龙母,把龙母当作水域的“保护神”,祈祷龙母“降妖”,保我水域安宁就是自然的了。
探讨龙母文化对研究神话的起源和作用,对认识我国古代,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百越民族的生活和思想,对宏扬中华民族“龙”的精神,对保护、宣传和利用文物,对开发文物旅游资源,都有积极意义。
欢迎大家对龙母文化及其作用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龙母文化与梧州

一、 龙母文化的形成
千百年来,西江流域的民众把龙母信奉为"水神",这种对龙母的信仰形成了"龙母文化"。过去龙母之所以被封建统治者和文化人所接受和景仰。其根源在于中国人对龙的图腾崇拜,中国人对龙的崇拜与敬意,对于一个养龙的女子自然是充满深深的敬意。由于龙母与她的龙子们竭尽全力带领族人开山治水,造福于民而深得百姓的爱戴。龙母去世后仍时常在珠江流域显灵护助乡亲,因此被民间奉若神灵并立庙纪念。龙母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能为民造福、给善良人民带来好运的神奇人物,这一定位迎合了梧州及其周边地区和粤港澳大批祈福者的心理需求。人们在传播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对内容进行取舍、加工,甚至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神化",使之发展成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在龙母诞这个日子里,众多的信众聚集在一起,共同接受一种道德的教化。经过漫长历史的浸润,慢慢地就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民间习俗,培养和积淀为一种民间文化心理,这种民间文化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也就是千百年来梧州龙母文化影响着西江流域一带,龙母庙依然香火不衰的原因。
"龙母文化"是龙文化在南国的典型体现,无论是历史文化原因,还是民间文学的流传,包括典故、诗歌、戏剧等等,以及建筑和商业文化都体现了西江流域民众对龙母的崇拜,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民风的龙母文化体系。
龙母文化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已不亚于海神妈祖娘娘,梧州也因此享有"龙母故乡"的美誉。

二、 龙母文化的发掘
龙母文化已成为一种可供我们今天开发利用一种文化资源,我们应该从人文角度去挖掘它研究它,从民俗文化方向去研究它利用它,使龙母文化为今天的梧州创造更好的经济环境,增加梧州的知名度,创造出更有影响力的梧州品牌。
目前,我市对龙母文化从历史考证、艺术创作、学术研讨、民俗活动等环节全面加强建设,具有梧州特色的龙母文化正在逐渐形成。近一两年来,我市宣传、文化等部门加强了对有关龙母的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今年龙母文化旅游节前夕,《龙母的故事》、《龙母文化与梧州》两书正式出版,两书详细介绍了龙母的生平和传说,把一个较为完整的龙母形象推到了世人面前,标志着我市对龙母的历史考证工作已基本结束。在龙母文化旅游节期间,我市文艺团体向嘉宾献上两个精心排练的新创作节目:粤剧《龙母娘娘》之教子,合唱歌曲《龙母故乡请你来》。这是我市在艺术上的成功尝试。
我市还召开梧州历史文化研讨会,在会上,来自两广的专家学者对龙母文化的发掘、龙母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等课题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龙文化与母文化"、"大龙母文化"等概念,为人们理解龙母文化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年一度的龙母诞观光本是传统的民间活动,由于我市的正确引导和管理,这一活动得到了健康发展,现在每逢龙母诞,前来梧州龙母太庙参观膜拜的香客数以万计,大多数来自粤、港、澳、广西及西南地区,这些朝拜者中,有三分之一笃信龙母,有三分之二随家人前来,有的是来寻根问祖,更多的是来观光旅游。每年的龙母诞,给梧州带来了人气、商气、财气。"龙母文化"游的火热同时也带旺了交通、饮食、旅宿等第三产业,这一活动已成为西江流域有较大影响的传统民俗活动,推动了龙母文化和我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 龙母文化的经济内涵
借助"龙母文化"的影响,挖掘"龙母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含义,使之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这是梧州人民的共识。
以"龙母文化"提高梧州的历史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促进梧州与各地的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加快梧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是我市在开发利用"龙母文化"为我市的经济和建设服务所确定的思路。创造节庆活动,进行城市宣传,促进经济腾飞,这早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我市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成功地举办龙母文化旅游节,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实现了文化、旅游、经贸齐头并进,许多嘉宾和游客也因此与梧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0年6月初,梧州市举办了规模盛大的首届龙母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正式亮出了影响深远的"龙母文化"品牌,通过组织开展龙舟竞赛、花灯一条街、名优产品一条街、龙母文化旅游以及经贸洽谈会等一系列活动,展开了招商引资的强劲攻势,共签订了投资项目33个,总投资8050多万美元,其中外资额达4200多万美元,可谓名利双收,依托龙母文化品牌,成功地演好了一出"经贸戏"。

大明山是壮族的圣山。

大明山的壮语名字叫“岜是”,最早记载大明山的汉族古籍《太平寰宇记》把它音译为“博邪山”。“岜”在壮语中是山的意思,“是”也写作“社”,是社神或祖宗神的意思,“岜是”直译就是社神山或祖宗神山。

随着武鸣马头元龙坡遗址、全苏勉岭遗址、安等秧遗址、两江独山岩洞葬遗址、陆斡岜马山岩洞葬遗址等壮族古文明遗址的发现,人们对大明山神秘面纱后蕴藏的文化内涵有了新的认识,许多学者深入大明山地区考察,试图解读她那神秘的文化“遗传密码”

“掘尾龙拜山”的古老传说

在大明山下的武鸣县马头镇,庙口村村民陆叔指着龙头峰东面的一座坟墓形的山峰介绍,这就是当地着名的“莫乜掘”山。“莫乜掘”是壮族地名,译成汉语就是“秃尾龙母亲的坟墓山”。“秃尾龙”壮族叫“特掘”,“特掘扫墓”这个故事在壮族地区流传很广,但像大明山地区这样确指具体地名的却很少。除了“龙母坟”之外,大明山地区与“秃尾龙”故事相联系的地名还很多,如罗波镇的罗波潭叫“龙窟”,传说是“秃尾龙”居住的“龙宫”,罗波镇布凌村的水潭传说是“特掘”化龙的地方,大明山的龙头峰是“秃尾龙”叩头拜母的地方,龙尾瀑布传说是“秃尾龙”扫墓时为母亲挂的挽幛……

流传在大明山地区的“秃尾龙拜山”故事梗概如下:

很久以前,在大明山下的一个村子里,有个贫穷的“娅迈“(壮语寡妇的意思)。一次上山挖野菜时,救了一条几乎冻饿而死的小蛇,从此相依为命。小蛇逐渐长大了,“娅迈”的茅棚已装不下它,娅迈只好拿起菜刀砍断了小蛇的一小截尾巴。小蛇于是变成了秃尾巴的蛇。壮话把秃尾巴称做“掘”,于是“娅迈”给小蛇起名叫“特掘”,人们按照壮族的习惯把“娅迈”叫做“乜掘”(“乜”在壮语中是母亲的意思)。

“特掘”越长越大,“乜掘”只好把它送到河里去谋生。“特掘”走了以后,“乜掘”的门前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出现鲜鱼和鲜果,人们都猜测是“特掘”送上门的。“乜掘”的生活慢慢富起来,成为人们崇敬的仙婆。后来,“乜掘”年老体弱病死了,村里人刚想来为她办丧事,即见狂风大作,雷雨交加,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昂头摆尾凌空而下,把“乜掘”抬到大明山安葬了。于是人们把这座山叫做“莫乜掘”(壮语“莫”是坟的意思)。

“乜掘”安葬以后,“特掘”每年三月三前后都上大明山为“乜掘”扫墓。这就是着名的龙母起源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两广地区有不同的版本,但都叫做“掘尾龙拜山”。但只有大明山的龙母故事最为具体确切,并且地理环境与故事的背景最为吻合:背靠大山,邻近有深潭和通大河的河流。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大明山地区“特掘扫墓”的故事最具有古越人文化的特色,它的地名、人名都是壮语词。全国学术界已一致认定龙母文化是古越人文化,因此可以认定大明山地区“特掘扫墓”的故事就是珠江流域龙母传说故事的原版。

--------------------------------------------------------------------------------

探访大明山龙母村

在清代编篡的《武缘县图经》中有一幅标有“龙母”地名的地图,龙母村位于大明山脚下的雷江圩附近,属于现在的武鸣县两江镇管辖。

在龙母村北面路口竖有一块雕着蛇头的图腾石,大约是明代前的文物。整个雕刻的风格古朴传神。村民都言之凿凿地说,这就是“掘尾龙”“特掘”,是古时传下的守护神像。龙母“乜特掘”也是他们村的人。流经龙母村边的河叫龙河,壮语名为“达鳄”,是蛇河的意思。龙河是武鸣河的上游,发源于大明山渌达峡谷,南流与右江汇合再与左江汇合成邕江。

龙母村附近的蛇溪峡谷口有一个龙母庙,传说古时候龙母庙在大明山上,乡亲们上山祭祀很不方便,都纷纷提议在山下修一个龙母庙。后来龙母显灵,发了一场大洪水,把山上龙母庙的碑冲到了山下现在龙母庙的位置,于是大家就在这个位置上建起了新的龙母庙。

龙母村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着名的独山战国岩洞葬恰好位于龙母村的旁边,这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

着名的广西考古专家郑超雄先生最近对龙母村进行了考察,他认为龙母村是珠江流域绝无仅有的以龙母命名并以龙蛇为图腾的村子,它的文化内涵非常深厚,值得进一步挖掘研究。

龙母崇拜源远流长

清代编撰的《武缘县图经》卷三记载:“龙母庙,县境乡村多有之,祀秦女龙母温夫人”。这一记载证明大明山地区所供奉的龙母神和梧州、广东等地的龙母神是同一个人,并且从这一记载也可看出,龙母崇拜民俗在清代前就已盛行。

记者在大明山下的两江、马头、罗波等乡镇采访时发现,许多村子都有龙母庙和龙神庙的遗址,现在新建的庙宇中也多有龙母或龙神的神位。罗波龙窟潭的罗波庙正殿祭祀的神只虽然是古思想恩府土官岑瑛,但是进门的两侧殿却分别供奉龙母和观音。 大明山地区的壮族人有一个独特的民俗:忌讳吃蛇和杀蛇。一些受外来人影响的年青人杀蛇吃蛇都会受到老年人的责骂。他们传说吃蛇会遭到灾异的报应,在家煮蛇烟尘落下会中毒。这一民俗与珠江流域的民众以蛇为佳肴大相径庭,只有沿江的部分水上人家的风俗与大明山地区的壮族民俗相同。所以有一些民俗专家认为,只有大明山地区的壮族人和沿江的水上人家才是真正的“秃尾龙的传人”。 大明山“特掘扫墓”的民俗对壮族文化影响很大,据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教授介绍,80年代在北京的壮族代表在研究为壮族设定一个法定的节日提案时,就是根据“特掘扫墓”的故事而提议将三月初三作为壮族的法定节日的,后来这一提案获得了自治区政府的批准。可以说壮族的三月三是源于龙母文化。

“龙形”玉雕确证历史大明山下的两江、马头、罗波、陆斡一带在先秦时代是壮族先民骆越族的一个大聚落,在这里的元龙坡一带发现了700多个商周至战国时代的壮族古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文物和。郑超雄先生在他的新作《壮族文明的起源》中认为,大明山下的两江镇至马头乡一带是壮族的一个古方国,是壮族文明的发源地。在元龙坡的一个贵族墓中出土了一个广西历史上最早的玉雕,这一玉雕像一条蜷曲的鳄鱼。在这些古墓中还出土了上万片状如鱼鳞一样的玉片,这些玉片每一片都有一个细小像头发丝一样的小孔,一些专家认为,这就是龙鳞玉衣的玉片,是最尊贵的殡葬衣饰。

这些以龙为装饰的文物的出土,说明远在商周时代,龙就成为壮族先民崇拜的图腾。

出现龙崇拜文物的元龙坡恰好位于大明山“龙母坟”的山脚下。这又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为什么广西的龙文化不产生在出现了贝丘遗址和大石铲文化的邕江和郁江大河边,而出现在一个高地上呢?郑超雄先生在他的新着《壮族文明的起源》一书中这样解释:在新石器晚期,全国出现了一次大范围和持久的洪水期。使古邕江、郁江、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成了一片泽国,人类文明于是向高地转移。

这一场洪水在汉族古籍和壮族《布洛陀经诗》中都有过记载。洪水的猖獗使人们产生了制服洪水的强烈愿望,这便是大禹治水等传说和故事产生的原因。也是龙母故事产生在大明山地区的历史原因。后来大洪水逐渐消退,发生在高地上的青铜文明便逐渐向平原转移,龙文化也逐渐向沿江平原传播。

最近,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区管理局邀请了包括壮学家赵明龙、考古学家郑超雄、生态学博士文军、社会学家苏华清等各有关学科组成的专家组对大明山地区的龙母文化资源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一致认为大明山地区是重要的龙母文化发源地。

专家们认为,环大明山地区是壮族龙母文化发源地这一研究成果是壮学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专家们建议南宁市在大明山旅游开发中要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重点打造壮族龙母文化品牌。

--------------------------------------------------------------------------------

我家乡就是地处马头和两江之间,我从小听到的《特掘扫墓》的故事都是有几个版本的,故事情节大概相同,不同的是特掘这个主角,有的说是蛇,有的说是鲤鱼,还有说是泥鳅,我过看是蛇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不能把蛇打死,更不可以砍断蛇头,至于为什么,老人也没说,只是看到小孩子打蛇时就会大声喝住。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一辈的人再也没有这种权威了,这种不许这不许那的习俗也日渐衰退了,我们只能从一些古老的传说里找到失去的文化了。

--------------------------------------------------------------------------------

阅读全文

与掘尾龙拜山传说体现了哪些文化内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4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