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古龙文化遗址在哪里

古龙文化遗址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12-17 05:09:48

㈠ 古龙镇的介绍

古龙镇位于藤县的东北部,东与长州区倒水镇接壤,南连濛江镇,西邻太平镇、平福乡北界昭平县木格乡。全镇总面积188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10个村民委员会。2013 年,完成主要经济指标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2.63 亿元;农业总产值 3.03 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7150 元;完成税收 382 万元。古龙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广西文化名人莫乃群的故乡,镇内有自治区级重点保护文物——隋化窑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授三公祠”,是广西着名的文化、史学界名人、原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莫乃群的故乡。

㈡ 龙的说法最早起源什么国家

从本世纪初到现在,面世的有关龙的起源和本质的论着、论文已超过百余种,观点五花八门,莫衷一是。简单介绍一下
神异动物说
这是以《辞源》和《辞海》为代表的最普遍的一种观点。前者说“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后者说“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相近的说法还有:“龙是具有很多神性、很神秘的动物神”,“是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动物,”(朱天顺)“龙是出现于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长身、大口、大多数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测变化的世间所没有的神性动物,”(刘志雄、杨静荣)
“神异动物”是以“动物神异”为基础的,前者来源于后者,那么,是哪些动物通过“神异”而变成“龙”了呢?这一点,《辞源》和《辞海》没有讲清楚,学者们的探讨则多种多样。且看:
爬行动物
卫聚贤说“龙即鳄鱼”;王明达说“龙形象的基调是鳄”;祁庆福认为龙“其实就是鳄鱼的最早称呼”;王大有认为“中国最原始的龙是湾鳄、扬子鳄”;唐兰说龙“像蜥蜴戴角的形状”;何新说龙“是古人眼中鳄鱼和蜥蜴类动物的大共名”。
徐乃湘、崔岩峋认为“龙是以蛇为基础的”;李埏说“龙是蛇变成的”,是古人“以蛇为蓝本,依照蛇的形状和特征,再附加某些想象而塑造出来的”;刘敦愿认为“最早的龙就是有脚蛇,以角表示其神异性”;何星亮提出“龙的基形为蛇,而蛇类中最接近龙的是蟒蛇”,因此可以说“龙的原形为蟒蛇”。
哺乳动物
刘城淮说“在蛇类和蜥蜴类之外,龙还有一个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那便是马类”;他进而指出“充任龙的模特儿之一的马,最初不是一般的陆马,而是河马”,李埏认为“龙的首角是古人摹拟牛头而塑造出来的”:”我们现在还常说‘牛鬼蛇神’,看来,龙就是二者的结合”。孙守道等提出“龙首源于猪首”。
物候参照动物
陈绶祥认为,龙身是“扭动的虫形”,龙角是先民“测定时间的工具--表”。“在广大的范围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物候参照动物,因此江汉流域的鼋类、鳄类,黄河中上游的虫类、蛙类、鱼类,黄河中下游的鸟类、畜类等等都有可能成为较为固定的物候历法之参照动物……后来,这些关系演化成观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龙。”
图腾合并说
此说以闻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观点为代表。闻氏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何星亮亦认为,“龙原是一种图腾,但它又与其他图腾有区别。它最初可能是一个部落的图腾,后来演变为超部落、越民族的神,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续时间最长的图腾神。”
天象树神说
何新曾认为“龙的真相和实体是云”,“龙就是云神的生命格”;“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而后来逐渐趋于具体化、生物化,并且展开而接近于现实生物界中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形象。”朱大顺指出,“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赵天吏认为雷电龙“三位一体”,龙就是雷电的形象。
胡昌健说,“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龙的最直接的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
尹荣方的看法别致一些,他认为,“中国人传说中的龙,原是树神的化身。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是树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龙是树神,是植物之神。龙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类乔木。”“松、龙不仅在外部形象上惊人地相似,而且龙的其他属性,与松也同样惊人地相似。”
恐龙遗记说
叶玉森、徐知白及美国学者海斯等主张龙的观念应是远古先民对于巨大的爬行动物恐龙的记忆,或主张先民因对恐龙的恐惧而产生龙崇拜,王大有说,“龙,被古人公认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还是恐龙。古人以具有四足、细颈、长尾,类蛇、牛、虎头的爬行动物为龙,这可能是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某种恐龙形象……或许古人见到的龙,真的就是恐龙,后来它们渐渐见不到了,才把它的同类海鳄、湾鳄或扬子鳄与其视为一类,加以崇拜。”
外邦传入说
章鸿钊认为中国的龙就是西方文化中的毒龙,约在黄帝时期传人中土,英国学者史密斯认为世界上的各大文明皆有龙,而且所有的龙都出于同一个文化发源地--巴比伦,中国的龙同样也是巴比伦古龙的后裔。
模糊集合说
对于龙的起源和本质,庞进提出了“模糊集合说”,即认为龙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中国龙起源于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先民对身外异己力量模糊崇拜的产物,是以现实生物和自然天象为基础,贯穿着、体现着模糊思维的艺术创造。
评述
作为古生物的恐龙,灭绝于距今七千万年左右的中生代,最早的猿人生活于三百万年以前的更新世,中间相差了六千多万年,因此,猿人是不可能看到恐龙的,也就更谈不上对恐龙的记忆和恐惧,显然,龙为恐龙遗记说,是站不往脚的。
章鸿钊是中国文化西来说的主张者,其观点仅仅是一种理论假设。西方文化中的毒龙和中国文化中的神龙在与水的关系上有相似之处,但总体上差异很大,史密斯的说法缘于他的极端传播论,即坚持认为世界文化发源于埃及和巴比伦,两人的观点都产生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中外学者对文化现象研究的深入,中国文化西来说和极端传播论都失去了市场,龙为外邦传人说也就为学术界所不取了。
对龙为图腾合并说也有比较大的争议,否定的观点认为,“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刘志雄、杨静荣)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几乎所有图腾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具体的生物或无生物,而龙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神物”;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害、毁伤或杀害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的载述。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这个“基本”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都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
龙的图腾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转,其形象也在变化和发展,政治的兴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沧桑,历史的一流一脉都在龙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商代,龙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密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商代的龙主要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条错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使龙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折射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纪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来对商进行惩罚。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夺取了天下。周人打败商人后,不但夺取了体现商人通天权力(实际上是统治权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也有记载说是口衔丹书)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失去了商代龙的摄人气势,变得比较平和,更趋于艺术化与图案化。起源新说
“大旱之望云霓”,中国人对此深有体会,“久旱逢甘雨”更是被中国人列为四大喜事之一。风雨来临,往往先自传来“轰轰隆隆”的隐隐雷鸣之声。生活中的一切几乎都指望雨水的中华先民们,站在播种着全年希望的农田里,守着萎蔫欲枯的禾苗,百无一计,当突然听到北方天际传来隆隆雷声,再看到浓云之中金蛇乱舞,知道甘霖即将到来,一定刻骨铭心,对隆隆之声无限崇敬。
毫无疑问,中国先民们会因此抽象出一个有形(闪电)有声(隆隆)的概念,并用拟声法将之命名为“隆”,年复一年地盼“隆”望“隆”,期盼“隆隆”之声送来甘霖。文字出现以后,先民们又创造出一个“龙”字专门表示这个概念,并读作“隆”。

㈢ 瓦房店古龙山遗址

1981年,一个意外的发现将大连人类史推演到史前一万年。瓦房店市祝华街道龙山村的矿洞中堆着大量距今17000年前的化石。其中最令考古专家震惊的是,洞穴中不但发现了丰富的生物物种,还有古人类留下的骨制品、石器。1万多年前,大连祖先驰骋在草原上追逐着体型巨大的野马,被大连自然博物馆的专家们誉为“猎马人”。
这是迄今为止大连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猎马人与北京山顶洞人同处旧石器时代。种种迹象表明,早在上万年前,辽南就是连接中国华北——东北之间人类和动物迁徙、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猎马人很可能与山顶洞人和迁移到朝鲜、日本列岛的先民有着血缘关系。

大连祖先可追溯到史前一万年

上万年的地质变化将大连古人类化石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他们到底是什么模样至今仍是一个谜,但在漫长的时间纵轴上,大连祖先用一个个充满创造力的工具标记着他们的存在。
距今7000年前,大连长海县广鹿岛上升起大连第一缕炊烟。祖先们已经培育出人类最早的荞麦,并传播到整个亚欧大陆。他们修建了半地穴式的房子,用今人无法想象的工艺将骨头磨成细针,在坚硬的石块上刻下神秘而精美的图案。他们学会了渔猎,用以骨头做成的鱼钩钓起过体形庞大的鱼。
在旅顺口老铁山下,先民们已经开始以海为生,在风浪中寻找生存的意义。他们创造了更复杂的渔猎技术,学会织网捕鱼。随着文明不断繁衍,大连先民们还在大海中寻找美,把贝壳串成项链挂在颈上。
1981年,大连自然博物馆专家发掘古龙山遗址时,发现大量古人类制造的工具化石,这将大连历史向前推进了1.7万年。这一发现在当年引起轰动,当时整个东北地区仅有2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而像大连古龙山遗址这样出土如此众多的化石,不但东北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亦不多见。
从远离大陆的长海县广鹿岛,到内陆腹地瓦房店古龙山,再到西边的旅顺,几乎大连的每个区域都曾发现过古人类居住的痕迹,活动范围极为广泛,群族也曾相当繁盛。考古学家称甚至在大连通往旅顺的路边捡到过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
从旧石器时代直到现代,几千年来,辽南大地上祖先们的足迹从来没有停息过。诸多考古发现让人们越来越好奇,没人能说清楚,到底是什么把人类的脚步吸引到这片土地上,在这里挑战自然、繁衍生息。

矿区发掘出“宝藏”震惊国内

古龙山遗址在龙山村的一家石灰岩矿场的深处,1981年4月,工人们在采矿时发现一处洞穴,洞中有大量的石块状堆积物。工人们将发现的“石头”送到文化部门,工作人员推断可能是动物化石,立即联系大连市自然博物馆的专家。当时,周信学和孙玉峰先期赶到古龙山进行探查。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30余年,孙玉峰还记得第一次看到那些化石的震撼:“在村民的指点下第一次爬进洞,在手电筒的照射下,看到一片白花花的动物骨骼化石,甚是令人惊讶。 ”孙玉峰说,古龙山位于一个小型山间盆地中,属瓦房店北侧老孤山的南延凸出部分,山麓南侧有小河流过。埋藏学研究表明,这种地貌特征常成为旧石器时代人类选择居住的主要目标。“我们确信这是一处极具发掘价值的化石地点。”孙玉峰把古龙山考古发掘视为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工作,由周信学带队,分别于1981年秋和1982年夏连续两年、先后两次,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挖掘工作。
在旁人看来,洞穴考古历来在考古研究中最具神秘色彩,而事实上,发掘工作有点像矿工探矿。自然博物馆专家们挖掘的只是一个岔洞,因以往长期采石,主洞已经不复存在。洞口位于采石作业面上,洞穴最宽处1.2米,最窄处0.5米,总长度62米,深浅不一,最深约3米。动物化石散乱地埋在狭长的洞内。洞内架着桥板,拉线安灯,专家们戴着安全帽,猫着腰,一点点向前挖掘。然后再一筐筐,人传人地往外运。洞内沉积物以黏土为主,参与挖掘的村民收工出洞时,从头到脚浑身上下都是黏泥。很多时候,为了保证化石骨骼完好,村民都是用手指挖。“在上世纪80年代,这是大连考古界的一件大事。”大连自然博物馆地层古生物学专家刘金远告诉记者,古龙山的发掘整理出数万件化石,其中大量远古脊椎动物化石在国内外极为罕见。

大连猎马人与山顶洞人可能是“亲戚”

“在古龙山遗址的发掘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发现,一是数量众多的马类化石,一是古人类的骨制工具和7件石器。 ”刘金远说,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古龙山发掘的马类化石中有一种体形巨大,完全有别于中国野马的种类,这种身型与欧洲同期野马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新品种,被定名为“大连马”。
而在332件骨制品中无一例外地带有锤击痕迹。其中有近300件有明显的人工加工特征,所有锤击方向有一定倾向性,而且主要是向骨外壁打击。虽然做成的带刃口的工具数量有限,但依然可以看出,当时古人类已经有意识在制作捕猎工具。另外,古人类对骨骼类型的选择有明显的区别。“其中片状端刃骨制品加工良好,当时在国内没有相似的化石,被视为古龙山遗址出土的有代表性的标本。”刘金远说,另外7件石制品数量虽少,也显示出古龙山古人类对石制品制作已有相当成熟的技术。
由于矿场开发已破坏古龙山的部分遗址,专家们并未发现古人类化石,但大量的马类化石和骨制品证明,古龙山遗址处的古人类以游猎野马为生,自然博物馆专家称之为“猎马人”。
刘金远介绍说,在辽东半岛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年代最久远的是营口地区的金牛山遗址,距今约28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金牛山遗址发现了人骨化石和人工打制的石器,其年代虽然较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和距今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为晚,却是东北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古人类遗址。
而专家发现,从猎马人的生存状态和打制的骨器、石器看,与50万年前的北京地区周口店遗址有很大的一致性和传承关系。“而且猎马人和山顶洞人处于同一个时期。 ”刘金远说,两者很有可能带有某些亲缘关系。有学者认为,猎马人是中国猿人向濒临大海气候适宜的东北南部地区迁移而形成的古老的土着种族。

渤海不是海 老甘井子是草原

刘金远告诉记者,考古发现,在古龙山活跃着庞大的动物群,发掘出的化石包括鱼类2种,爬行类1种,鸟类17种,哺乳类57种。另外披毛犀、猛犸象、河套大角鹿等典型的晚更新世时期动物,说明大连地区在1万多年前已有丰富的生物群和植物群。但奇怪的是,在遗址中并未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刘金远认为,这说明在当时古龙山古人类在迁徙和游猎中,与大海尚未交集。“在古龙山遗址所有动物样本分析中,各层的孢粉含量都以草本植物为主,几乎占总数的90%。”刘金远告诉记者,这说明古龙山在1万多年前,以草原为主,森林稀少,远离海洋。大量马类化石也说明,瓦房店在远古时期很可能是一片广袤的草原。
据地质学家估计,在过去的73万年内,由于全球性冰川的收缩或扩展,造成了世界性海面的升降,在冰期一般可降90米至百米,最大下降幅度可达140米。专家推测,因此当寒冷期降临时,渤海湾大部分水域的海水会退走而出露成陆地。
这一推测,在1989年大连自然博物馆对老甘井子海茂村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得到充分证明。“当年也是矿场采石作业发现了大量化石。”刘金远参加了1989年对海茂村化石点的发掘,这次发掘同样给考古界带来不小的震动。“在大连乃至东北地区,我们首次发现了早更新世动物群。 ”刘金远说,早更新世是距今260万年至1万年的时期,海茂村大连动物群的地质时代距今约120万年-160万年。所发现的动物包括两栖爬行类、鸟类、小哺乳动物、肉食类动物、马类等生物类别,但与古龙山遗址相同的是,这里也没有发现海洋生物的痕迹。
从这些动植物类别和地层分析中,专家推测海茂村一带当时气候寒冷而干旱,植被稀疏,曾是一片草原。在诸多研究中,专家们都认为在距今1万多年前,大连地区尚处于第四纪地层时代。“那是一个地质变化非常频繁的时期。 ”刘金远介绍说,至今在旅顺至丹东一线的海域中,每年都有渔民在捕捞作业时发现包括猛犸象、披毛犀、野牛等等古生物化石。

大连是远古生物迁徙通道

古龙山遗址的挖掘和大量古动物化石的发现曾引起全国各方面专家的高度重视。我国着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贾兰坡先生、原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袁道先先生等十位着名学者都为之做出了书面鉴定,认为它不仅填补了大连地区石器考古的一个空白,而且对于研究碎骨形成、古代人类对骨骼的利用以及埋藏机理都是宝贵的材料。
在文化研究方面,这些化石也存在重大意义,它们标志着大连地区是亚洲大陆连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美洲大陆的纽带。“在几万年前,大连不但可能与日本相连,甚至很有可能与美国西海岸也有陆地通道。比如,印第安人种就带有明显亚洲人种特征,可能是通过大连这条远古迁徙通道来到美洲。 ”刘金远说,古龙山遗址的发现和确定,为研究古代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
“我们在大连地区发现很多过渡时期和不同地区的生物,在数万年前,大连地区还没有形成大面积海洋或海平面退去露出大陆,当时就是动物迁徙的通道。 ”刘金远说,作为早期人类,必须追逐动物群以获得食物。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断进化,制作复杂工具,驯化野外动植物,逐渐定居下来。而大连作为远古通道,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传播作用。
这些考古发现无疑对今日大连城市建设和文化积淀起到很大的作用。

采访后记

在采访过程中,刘金远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每一个化石背后的故事和研究价值。 “辽南和辽宁大部分地区其实是一个考古的宝库,尤其是一些远古生物种群都比较发达。 ”刘金远说,大连自然博物馆馆藏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若按单个骨骼计算近10万件,位居全国前列,其中仅古龙山遗址就发掘出数万件化石骨骼,“这在世界考古史上都是个奇迹。”就在刘金远的研究室里,一位美国学者也被自然博物馆的丰富馆藏所吸引,专程来连做研究。
“但是这两年明显感觉普通市民对考古工作不够理解,以前每当有人发现化石总第一时间找到自然博物馆,现在有些单位施工发现化石立即偷偷掩埋,生怕考古研究影响工程建设。不尊重古人类遗址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说到这里,刘金远眼神一暗,遗憾地说,如今古龙山已彻底没了,当年的发掘地点变成一大堆沙砾,原先的山体已变成一个巨大的深坑。另外旅顺口区的郭家沟遗址也被毁。

㈣ 旧石器文化遗址有哪些

在黑龙江省右岸塔河境内的呼玛十八站有一处旧石器晚期遗址,在辽东半岛的复县有一处古龙山洞文化遗址,在这广阔的东北大地上,到处都留有东北土着先民原始群体活动的足迹。

在旧石器早期,辽宁省本溪地区就生活着庙后山人,庙后山人与“北京猿人”是同时代的古人类,同属于旧石器早期的晚期猿人。

庙后山人是东北早期直立人的代表,也是东北地区发现时代最早的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庙后山位于辽宁省本溪中部,南距太子河支流汤河500米左右,古人类遗址在山坡南麓距地面约30米的石灰岩洞穴中,洞口向南,洞高5米。该遗址发现了一颗残缺一角的古人类牙齿化石。

在旧石器中期,在辽宁省营口永安西田村一带,生活着金牛山人,他们在距今20多万年以前,就活跃于东北南部地区,适应了较为复杂的生活环境。

在二三十万年前至50000年前左右,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就是早期智人阶段。金牛山人和喀左的鸽子洞人是这个时期东北古人类的主要代表。

他们已由直立人进化为了早期智人,建立了以血族群婚为基础的血缘家族。金牛山人和鸽子洞人的后期,更为进步的族外群婚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巩固了下来,这为向氏族社会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鸽子洞遗址位于辽宁省西部山区大凌河上游的西岸,是一处天然溶洞。在这遗址内出土了300余件旧石器,有丰富的用火痕迹和3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还有一颗相当完整的小孩第二下前臼齿。据推断,鸽子洞人约为15万年前后的古人类。

在旧石器的晚期,在吉林省安图明月镇与榆树周家油坊一带,就分别生活着安图人、榆树人。在黑龙江省哈尔滨西南郊阎家岗地区,生活着哈尔滨人。

在东北地区,还有辽宁省海城仙人洞、大凌河畔鸽子洞等30余处旧石器文化遗址。这些东北地区的古人类,基本代表了人类起源与进化过程中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三大发展阶段。

从50000年前至10000年前,这个时期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的古人类便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物质文化有了相当显着的发展,突出表现为压制石器、雏形陶器、磨制骨器、装饰品等具有时代特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已经出现了。

辽宁海城仙人洞遗址出土了一些钻孔兽牙装饰品。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人们掌握了兽骨的钻孔技术,并且在获取生活资料的必要劳动之外,开始有了一定的剩余时间用来生产装饰品。

装饰品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意识的发展和对美欣赏观念的提前,因而创造了粗犷的原始艺术作品。

在这一时期,一些古人类继续利用天然山洞,保持着穴居状态,更多的人类家族则走出洞穴,开始生活于山坡或河谷台地了。如扎赉诺尔遗址位于前哨化的蘑菇山山坡上,哈尔滨附近的一系列遗址都分布于松花江的阶地上。

原始人按照自己意愿选择更宜于获取生活资料和靠近水源的地方,并自己动手建造简陋的居址或房屋。人类开始了半定居生活,除采集、狩猎之外,捕鱼业也开始成为原始人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了。

海城仙人洞遗址中出土了一件骨制鱼叉,这使我国同时代的内容又有了极大丰富,这说明捕鱼业在东北古人类生活中开始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这时期,原始群向原始氏族的转化开始完成,男女之间的自然分工也随之转化为社会的劳动分工,于是氏族出现了,私有制由萌芽而产生。在这个时期,是东北古人类蓬勃发展的繁荣时代,是他们进行规模空前的大迁徙、大远征的时代。

辽宁省葫芦岛市设县治开始于清光绪年间,始称江家屯抚民厅治所置于江家屯,后来迁至连山。从这里发掘的文物、遗址、遗物证实;远在数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

1921年6月瑞典地质学家特生博士对境内南票区沙锅屯二里媳妇山东坡天然洞穴发掘的人骨、石器、骨器、彩陶片进行鉴别,认为遗物为距今7000年以前新石器晚期的人类遗物。

其中红胎黑彩陶皿与河南仰韶村出土的彩陶同属于一种文化类型,而长颈瓶陶片又与甘肃出土的同类同期文物相同。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镇龙王山区寺儿堡镇北出土的古墓等,都证明本地属于“红山文化”,是古代南下辽西的一种文化类型,是古代人群部落沿北向南延伸的整体。

这些确凿的文化遗址都证明东北古人类为了开拓东北古老的活动空间,探索新的未知生活领域。

㈤ 关于龙的起源,到底是源于巴比伦还是另有说法

作为中国人的精神象征,龙对中国人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那么龙究竟是中国本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

上世纪20、30年代,英国学者史密斯提出一个观点:世界各大文明皆有龙,但所有龙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发源地——巴比伦,中国龙同样是巴比伦古龙的后裔。

西方学者的观点对不对,中国龙文化真的源于古巴比伦?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辽宁发现一座上古遗址,在其中就挖出一条龙,解开了龙文化起源真相!


其实,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已经有了成熟的龙文化,不仅是查海遗址,还有距今7000余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距今6000余年的湖北焦墩遗址(这是长江流域第一龙)等,都无不证明了世界各地龙文化的源头就在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龙是古人虚构产物,现实生活中不存在龙这一种生物。但艺术源于生活,如果没有真实的龙,8000多年前的华夏先民,为何能够虚构一条龙出来?因此,龙究竟存不存在,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㈥ 大连有几处古人类遗址

金牛山遗址年代最久远

在辽东半岛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年代最久远的是今营口地区的金牛山遗址,距今约28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金牛山遗址发现了人骨化石和人工打制的石器,其年代虽然较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和距今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为晚,但却是东北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它证明人类由直立人(猿人)向早期智人进化的旧石器时期的早期,辽东半岛就有古人类居住。在辽东地区发现的古人类遗址还有:今本溪地区的庙后山遗址,距今24万年前,属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今海城地区的仙人洞遗址,距今约2万~4万年前,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今丹东地区的前阳遗址,距今18000年前,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大连地区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但在1981年于瓦房店市古龙山发展了距今17000年前旧石器晚期的古人类遗址。古龙山遗址是大连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古人类遗址,在原始人居住的山洞里发现了人工打制的石器和大量的兽骨,并有人工用火的痕迹,兽骨中有马骨、鹿骨、猛犸象骨、棕熊骨、野猪骨、羊骨,其中马骨的数量十分惊人,仅马类牙齿就有六七千枚,因此古龙山人又被称作“猎马人”。它证明距今17000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大连所处的辽南地区就有以狩猎为生的古人类居住。

金牛山、仙人洞、庙后山、前阳、古龙山遗址的发现,证明旧石器时代辽东和辽南地区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就其生存状态和打制的石器看,与50万年前的北京地区周口店遗址有很大的一致性和传承关系,许多学者认为他们是中国猿人向濒临大海气候适宜的东北南部地区迁移而形成的古老的土着种族。

最初的源头始于古龙山人

文化是随人而生的,文化的最原初的含意就是“人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文化,尽管原始人的文化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它们从根本上使人与动物产生了本质的区别,因而成为人类文化的发端和最初的源头。因此,根据迄今为止的发现,大连文化最初的源头,当始于距今17000年前的古龙山人,大连的古文化萌生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由萌生到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瓦房店古龙山遗址的发展,证明了大连地区的古文化萌生于旧石器时代,但是,古龙山遗址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它仅提供了一个起点和萌芽时期的十分简单的物证,此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如何相传,萌芽后的古文化如何演变,这一时期的先民们属于哪一个古老的种族,其文化属于哪种类型,都有待于我们进行深入细致地考证。

现有的资料和考古发现证明,萌生于远古的大连古文化,也是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从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开始,最终形成于距今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晚期和青铜时代,大约经历了4000年左右。

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大约在距今12000年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根据考古发现,大连地区也较早地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早在六七千年前,大连地区的先民们就已经走出山洞,走近大海,非常聪明地在黄、渤海沿岸发现了这块冬暖夏凉、海产丰富、适于生存的“棒打獐子瓢舀鱼”的风水宝地,开始了以渔猎为主兼作农耕的定居生活。

大连地区现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多分布于黄、渤海沿岸和沿海岛屿,其中以长海县广鹿岛小珠山遗址最为典型,它完整地堆积了距今7000~3000年前的古人类的遗物,年代层次清晰,像连续的画片一样展示了几千年间古人生活的轨迹,因而成为大连地区史前时期历史分期的坐标,被考古界称为大连地区“第一缕炊烟升起的地方”。

小珠山文化详解

小珠山下层文化距今约70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早期文化。大连地区和小珠山下层同期的遗址,还有大长山岛上马石(下层)、獐子岛沙包子、庄河黑岛北吴屯、普兰店碧流河塔市屯、旅顺北海王家屯等多处。这一时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由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房屋由穴居变为方形圆角半地穴型,出土的遗物除大量人类食后遗弃的贝壳外,还有兽骨、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出土的石器仍以打制的石器为主,有尖状器、刮削器、石网坠等,磨制的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锄和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出土的陶器胎质较厚,种类较少,压有装饰性的席纹、之字纹,玉器中有玉斧等,兽骨有獐骨、鹿骨和少量的狗骨。这些发现透露的信息表明,当时大连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学会了农耕,过着以渔猎为主兼作农耕的定居生活。

小珠山中层文化距今约5000年,同期的遗址还有旅顺郭家村(下层)、北海王家村(下层)、长海县广鹿岛吴家村(上层)和庄河黑岛北吴屯(上层)等。这一时期的文化已较前期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是生产工具在不断进化,打制的石器在减少,磨制的石器在增加;二是农业生产工具的品种在增加,并且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猪骨,说明农业生产的比重加大,家畜饲养已经普及;三是陶器的种类增多,制作技术有新的发展,虽然多为手工制作,但已出现轮制技术,陶器的装饰纹也由前期比较简单的压印纹发展到线条复杂的刻划纹;四是这一时期的大连地区和隔海相望的山东半岛发生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开始接受山东半岛文化的影响。由于当时的古人已经学会制造船只,掌握了航海技术,大连地区和山东半岛之间已形成了古老的航道。在旅顺郭家村下层出土的陶器,如实足鬶、罐形鼎等,和同一时期山东蓬莱紫荆山、烟台白石村、长岛县大黑山岛北庄的同类器物相类似。在山东半岛上述遗址中也发现了由辽东半岛传入的以刻划纹为特征的直口筒形罐和玉器制品。特别是在这一时期大连地区的遗址中发现了最早产生于山东大汶口文化的红地黑彩、红地红彩具有艺术性的彩陶器和作为大汶口文化标志的陶鬶,说明大连文化开始接受大汶口文化的影响,一股由南而北跨海而来的文化源流开始注入大连地区,使当地的土着文化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显露出与东北其他地区的区别。

小珠山上层文化距今约4000年,属新石器晚期文化。同期的遗址还有瓦房店长兴岛三堂村、旅顺郭家村(上层)、老铁山积石墓、甘井子区四平山积石墓、长海县大长山岛上马石(中层)等多处。这一时期的特点,一是遗址较多,说明古人已长期在大连地区繁衍生息,人口在不断增多;二是房屋比较密集,墓葬规模较大,说明当时已形成氏族部落;三是出土的石器基本上都是磨制的,打制的石器已很少见,并发现了贮藏粮食的窖穴和炭化的黍类与大量的猪骨,说明当时的经济类型已以农业为主,已有剩余的粮食可供贮藏,家畜饲养已相当普遍;四是发现了大型的渔具、大型的鱼骨,说明当时已有较为发达的渔业,已由近海捕捞发展到可以捕捞深海鱼类;五是在旅顺郭家村(上层)还发现了舟形陶器,这种仿真陶器与近代的木船相仿,说明当时已有了较为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六是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了与山东龙山文化相同的多种陶器,特别是发现了山东龙山文化创造的制作精美的蛋壳黑陶。蛋壳黑陶制作技术高超,胎盘很薄,仅有1mm~2mm,有光泽,敲击有金属声,是山东龙山文化创造的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陶器,许多专家认为可以和宋代最精美的瓷器比美。这些发现说明了至新石器晚期,大连地区的经济文化都有了重要的发展,形成了农业为主、农渔并重的格局,并且有了较为发达的制陶业、捕捞业和航海业,并已成为中国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由于越来越多地接受了山东半岛古文化的影响,既与东北地区仍然保留着狩猎游牧习俗的古老种族产生了差别,也与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如沈阳地区的新乐遗址产生了差别,开始形成了具有海洋气息的自身特色和地域特点,成为东北地区文化的一个特殊类型。

㈦ 龙的资料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多它]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考古专家认为,早期的龙就是一处头上带角的蛇,是一种纯粹的爬行动物;而有些人则认为,龙最初形成地,龙头很像猪,龙身则与蛇身相同;还有人指出,龙是由鳄鱼蜕变而成的;着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对龙有独到的见解,闻先生认为:龙是由蛇与其它多种动物综合形成的,它以蛇身为基础,融入了马的鬃毛,牛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众多的专家学者对龙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从许多出土的带有有关龙的图形的文物中分析,龙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久远的历史。这其中河南濮阳出土的蚌龙,距现在已有六千年的历史,它一方面体现着仰韶文化的脉胳,另一方面又证明了龙的最初形成。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它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形象。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中国人经常自称“龙的传人”。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着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佛教中的龙是天人中八个部落中的一支,即天龙八部八部众第二的龙部。佛教中天龙八部是佛教的护法神,尤其龙部众生均以誓卫佛法金刚为己任,保证佛法在三界中不被祸乱。当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时也有龙部众生被派遣下来保护修佛的人,是为护法。

“龙”虽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译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分别甚大。西方的“dragon”一般带有邪恶的意味,与东方的瑞兽完全不一样。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

关于龙的传说

龙女拜观音

在观音菩萨身边,有一对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财,女的叫龙女。

龙女原是东海龙王的小女儿,生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深得龙王的宠爱。一天,她听

说人间玩鱼灯,异常热闹,就吵着要去观看。

龙王捋捋龙须摇摇头说:“那里地荒人杂,可不是你龙公主去的地方呵!”龙女又是撒

娇又是装哭,龙王总是不依。龙女嘟起小嘴巴:心里想道:你不让我去,我偏要去!好容易

挨到三更天,便悄悄溜出水晶宫,变成一个十分好看的渔家少女,踏着蒙陇月色,来到闹鱼

灯的地方。

这是一个小渔镇,街上的鱼灯多极啦!有黄鱼灯、鳌角灯、章鱼灯、墨鱼灯、鲨鱼灯,

还有龙虾灯、海蟹灯、扇贝灯、海螺灯、珊瑚灯……龙女东瞧瞧、西望望,越看越高兴,有

时竟忘情地往人群里挤。不一会来到十字路口,这里更有趣哩!鱼灯叠鱼灯,灯山接灯山,

五颜六色,光华璀璨。龙女似痴似呆地站在一座灯山前,看得出了神。

谁知这时候从阁楼上泼下半杯冷茶来,不偏不倚正泼在龙女头上。

龙女猛吃一惊,叫苦不已。原来变成少女的龙女,碰不得半滴水,一碰到水,就再也保

不住少女模样了。

龙女焦急万分,怕在大街上现出龙形,招来风雨冲塌灯会,于是不顾一切地挤出人群,

狠命地向海边奔去。刚刚跑到海滩,突然“忽喇喇”一声,龙女变成一条很大很大的鱼,躺

在海滩上动弹不得。

正巧,海滩土来了一瘦一胖的两个捕鱼小子,看到这条光灿灿大鱼,一下子愣住了。

“这是什么鱼呀!怎么会搁在沙滩上呢?”胖小子胆子小,站得远远的说:“从来没有看过

这种鱼,怕是不吉利,快走吧!”

瘦小子胆子大,不肯离去,边拨弄着鱼边说:“不管它是什么鱼,扛到街上去卖,准能

赚笔外快用用?”两人嘀咕了一阵,然后扛着鱼,上街叫卖去了。

那天晚上,观音菩萨正在紫竹林木坐,早将刚才发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不觉动了慈

悲之心,对站在身后的善财童子说:“你快到渔镇去,将一条大鱼买下来,送到海里放生。”

善财稽首道:“菩萨哎?弟子哪有银两去买鱼呀?”

观音菩萨笑着说:“你从香炉里抓一把去就是了。”

善财点头称是,急忙到观音院抓了一把香灰,踏着一朵莲花,飞也似地直奔渔镇。这

时,两个小子已将鱼扛到大街,一下子被观鱼灯的人围住了。称奇的、赞叹的人问价的,矶

矶喳喳,议论村纷,可是谁也不敢贸然买这么一条大鱼。

有个白胡子老头说:“小子,这条鱼太大了,你们把它斩开来零卖吧?”

胖小子一想,觉得老头说得有理,于是向内??借来一把肉斧,举起来就要斩鱼。

突然,一个小孩子叫开了:“快看呀?大鱼流眼泪了。”

胖小子停斧一看,大鱼果然流着两串晶莹的眼泪,吓得丢掉肉斧就往人群外面钻。

瘦小子怕外快泡汤,赶紧拾起肉斧要斩,却被一个气喘吁吁赶来的小沙弥阻止住了:

“莫斩!莫斩!这条鱼我买下了I”众人一看,十分诧异:“小沙弥怎么买鱼来了?”

那个老头停了一声,翘着山羊胡子说:“和尚买鱼,怕是要开荤还俗了吧?”

小沙弥见众人冷语讥笑,不觉脸红了,赶紧说:“我买这条鱼是去放生的!”说着,掏

出一撮碎银,递给瘦小子,并要他们将鱼扛到海边。

瘦小子暗自高兴:“外快赚进了!扛到海边,说不定等小沙弥一走,依旧能把这条大鱼

扛回来呢!”他招呼胖小子扛起大鱼,跟着小沙弥向海边走去。

三人来到海边,小沙弥叫他们将大鱼放到海里。那鱼碰到海水,立即打了一个水花,游

出老远老远,然后掉转身来,同小沙弥点了点头,倏忽不见了。瘦小子见鱼游走了,这才断

了再捞外快的念头,摸出碎银,要分给胖小子。不料摊开手心一看,碎银变作了一把香灰,

被一阵风吹得无影无踪。转眼再找小沙弥,也不知去向了。

再说东海龙宫里,自从不见了小公主,宫里宫外乱成一窝蜂。龙王气得龙须直翘,海龟

丞相急得头颈伸出老长,守门官蟹将军吓得乱吐白沫,玉虾宫女怕得跪在地上打颤……一直

闹到天亮,龙女回到水晶宫,大家才松了口气。.龙王瞪起眼睛,怒气冲冲地呵斥道:

“小孽畜,你胆敢犯宫规,私自外出!说!到哪里去了?”

龙女一看龙王动了怒,知道撒娇也没有用了,便照实说:

“父王,女儿观鱼灯去了,要不是观音菩萨派善财童子来救我,女儿差点没命!”

接着将自己的遭遇讲了一遍。龙王听了,脸上黯然失色。他怕观音将此事讲了出去,让

玉皇大帝知道了,自己就得落个“教女不严”的罪名。他越想越气龙女,一怒之下,竟将她

逐出水晶宫。

龙女伤心极了,茫茫东海,到哪里去安身呢?第二天,她哭哭啼啼来到莲花洋。哭声传

到紫竹林,观音菩萨一听就知道是龙女来了,她吩咐善财去接龙女上来。善财蹦蹦跳跳来到

龙女面前,笑着问道:

“龙女妹妹,你还记得我这个小沙弥吗?”

龙女连忙揩掉眼泪,红着脸说:

“你是善财哥哥呀?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呢!”说着就要叩拜。

善财一把拉住了她:

“走,观音菩萨叫我来接你呢!”

善财和龙女手拉手走进紫竹林。龙女一见观音菩萨端坐在莲台上,俯身便拜。观音菩萨

很喜欢龙女,让她和善财像兄妹一样住在潮音洞附近的一个岩洞里,这个岩洞后来称为“善

财龙女洞”。

从此,龙女就跟了观音菩萨。可是龙王反悔了,常常叫龙女回去。

龙女依恋着普陀山的风光,再也不愿回到禁铜它的水晶宫去了。

岑港白老龙

--------------------------------------------------------------------------------

舟山岛西岸有个海湾叫岑港。岑港有座高山,山水倾泻下来,犹如百尺白布悬挂在峭壁

上,煞是壮观。年复一年,在岭脚边冲出一口深深的石潭,名叫“龙潭”。

相传很久以前,潭里有一条白龙。每当干旱之年,那白龙使吸来东海之水,化作甘霖喷

降下来,使方圆数十里的村庄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感念白龙,都称他为“岑港白

老龙”。

有一年,又逢干旱,白老龙正要吸水降雨,不料玉皇大帝听一信了东海龙王的馋言,降

下旨意,不许他再到东海吸水。白老龙只得忍气吞声回到龙潭。一路上,只见禾菽枯焦,遍

地生姻,心中好不怆然。一行走之间,忽然耳边响起一阵哭声,走近一看,是一位年轻妇人

浑身披麻,正跪在滚烫的沙滩上,面对着大海嚎哭。白老龙听了不免心酸,便上前问道:

“大嫂因何在此啼哭?”

那妇人抹泪一看,见是一位白须白发、面目慈祥的老人,正关切地看着自己,心里一

暖,便哭诉起来。原来那妇人名叫青莲,从小死了爹娘,由兄嫂作主,嫁给一个孤身小子,

夫妻十分恩爱。谁知好景不长,两人成亲不到半年,就碰上这大旱季节。田里没指望了,丈

夫便邀集乡亲们下海捕鱼。不料初次出海就遭横祸,船被风浪掀翻了,丈夫落水身亡,撇下

她一个年轻寡妇,无依无靠,好不凄苦。

白老龙听了非常同情,叹了口气说:“大嫂不要过份伤心,自古人死不能复生。若不嫌

弃,我愿帮你捕三年鱼。”

青莲一怔,慌忙收泪道:“这……这如何使得!俗话说‘海上无风三尺浪’,你这样大

年纪怎么受得起!”

白老龙捋着白须说:“大嫂尽管放心,老汉自有道理。”

青莲见他说得诚恳,心里暗暗嘀咕道:“瞧他的模样,八成也是个落荒遭灾的。我何不

积点阴德,将他收留下来。”于是说道:“我从小没爹没娘的,就让我认你作爹吧!”.说

着就要叩头。

白老龙心里好不喜欢,忙伸手将她扶起,笑着说:“青儿不必多礼,老汉当之有愧了!”

当天夜里,白老龙借着星光叮叮当当动手修起船来。青莲回家,取出一畚斗糯米,按照

白老龙的嘱咐,做了满满一篮糯米块。第二天天亮,青莲提着篮子来到海边,左看右看,却

找不见那条破船,心里正着急,忽听有人叫她,定睛一看,见白老龙汗水淋漓地从一条崭新

的船里爬出来,才知自己的破船已经修好了,心里又高兴又感激,忙迎上去说:“爹爹辛苦

啦!快吃饭吧!”

白老龙吃过糯米块,带了几名渔工,当天就出海捕鱼了。渔船像箭一样驶离港湾,不一

刻就来到东海大洋。白老龙吩咐渔工撒网,自己却枕着舱板“呼噜呼噜”打起瞌睡来。只见

他一边打鼾,一边流汗,巨大的汗珠从他额上不断地涌出来,沾湿了舱面。渔工心里好不奇

怪,却又不敢叫醒他。不一会,鼾声止了,又听他梦叹般地喊道:“快起网!快起网!”渔

工闻声,慌忙赶到船沿拉起网来。

说也奇怪,几个人拉着偌大一顶渔网,却像扯着一条丝线那般轻巧。拉呀拉呀,拉出海

面,竟是满满一网大黄鱼,条条金光闪亮,尾尾活蹦乱跳。渔工惊喜万分,忙把黄鱼倒进舱

里。谁知倒啊倒啊,三个船舱都装满了,网里的鱼还不见倒完。渔工们你看看我,我看看

你,都楞住了。

傍晚,渔船归航。青莲见捕了这许多大黄鱼,心里高兴极了!大伙听说这个白须白发老

人捕鱼的本事这么大,都纷纷赶来,求他作大伙的带头老大。白老龙捋着白须哈哈笑着,满

口答应了。

从此,白老龙使领着大伙起早摸黑地捕起鱼来。每次出海都是满载而归,捕上来的鱼又

大又肥,乡亲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转眼半年过去了。一天,白老龙又领着大伙出海去了。青莲在家准备好白老龙爱吃的糯

米块,照例到海边去等船回来。等啊等啊,直到太阳落山,月亮升起,还不见渔船归航。青

莲又饿又累,就倚着礁石打起盹来……

突然,她望见面容憔樵悴的义父匆匆走来,满怀悲愤地对她说:

“青儿,我要走了,你多保重!要是想我,就到岑港岭下来找,我的屋前挂着九丈六尺

白布。”说罢飘然而去。”

青莲上前去拉,却扑了个空。顿时惊醒,才知是梦,心生疑惑。突然,只见海面上呼啸

的狂风推着小山似的大浪铺天盖地涌来。这风多大呀!

把岸上所有的船桩都吹跑了把最坚硬的礁石都打碎了。青连怔怔地望着汹涌的大海,想

到自己丈夫的悲惨遭遇,立时脸孔发自,浑身发抖,对着茫茫海天失声痛哭起来。

一天又一天,直至第八天早晨,海面上才风平浪息,可是好心肠的白老龙却再也没回

来。青莲想起梦里白老龙跟她说的话,就决定要到岑港岭下去寻找义父。她做了一篮白老龙

爱吃的糯米块,告别了乡亲们上路了。

走了一天又一天,过了一村又一村,终于来到岑港岭下,举目一看,只见四野茫茫,哪

有一户人家?心里不免有点害怕。正在焦虑,猛见岭脚边有一个石潭,上面悬着百尺飞瀑,

就像飘着一块白布。青莲赶紧放下篮子,取出糯米块往潭里丢。丢一块糯米块,叫一声爹。

丢了一阵,叫了一阵,潭中突然泛起一阵波浪,水面上慢慢露出一对龙角来。

青莲吓了一跳,却听潭中传出声音道:“青儿不要害怕,我便是你的干爹。”

青莲听了,伤心地哭道:“爹爹,你为啥变成这副样子?”

白老龙道:“我本是此地的一条白老龙,想不到此番帮助百姓捕鱼,又得罪了东海龙

王,在玉帝面前参了一本,说我残害水族,扰乱龙宫,玉帝降罪下来,把我禁铜在这龙潭之

中,不得自由。”

青莲闻言:心里气极啦!顿时揩干眼泪,忿忿地叹道:

“唉!为什勤劳的人反而受苦,好心眼的反而获罪呢?这样不公平的世间,活着还有什

么意思!”说完,她把糯米块全倒进潭里,自己也跟着跳下去。青莲跳进龙潭,就变成一条

青龙,跟着白老龙隐没在清清的潭水中。

后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们,设立了两个会社:一个叫白龙会,一个叫青龙会。每隔

三年一小会,十二年一大会。出会时,人们敲锣打鼓,抬着造型美观的青、白二龙,穿村游

乡,好不热闹。(http://www.white-collar.net/child/legend/dragon/002.htm更多)

“龙生九子”的一个说法是来自明朝李东阳的《怀麓堂集》,龙的九个儿子分别为:

老大囚牛(qiúniú)

老二睚眦(yázì)

老三嘲风(cháofēng)

老四蒲牢(púláo)

老五狻猊(suānní)

老六赑屃(bìxì)

老七狴犴(bì’àn)

老八负屃(fùxì)

老九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另有说法为:

老大赑屃(bìxì)

老二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老三蒲牢(púláo)

老四狴犴(bì’àn)

老五饕餮(tāotiè)

老六蚣蝮(应为)(bāxià)

老七睚眦(yázì)

老八狻猊(suānní)

老九椒图(jiāotú)

有的说法还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龙子之一。

赑屃(拼音:Bìxì):

又名龟趺、霸下、填下,龙生九子之长,貌似龟,有齿,力大,好负重。其背亦负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龟为其形象。在拆除北京旧城墙时,在东便门和西便门的城墙下各发现半个赑屃,因此有赑屃驮着北京城之说。

囚牛:

龙生九子之一,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喜音乐,蹲立于琴头。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睚眦(拼音:Yázì):

龙生九子之一,龙身豺首,性刚烈,最是好杀 嗜杀好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嘲风:

龙生九子之一,平生好险,如今殿角走兽是其形象。

蒲牢:

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狻猊(拼音:Suānní):

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狴犴(拼音:Bì'àn):

龙生九子之一,形象老虎,传说其好诉讼,故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立其形象。

负屃(拼音:Fùxì):

龙生九子之一,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螭吻,又叫鸱尾、鸱吻(拼音,Chīwěn、Chīwěi、Chīwěn):

龙生九子之一,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鸱尾到底是一种鸟还是传说中海上的鲸鱼没有确定的说法。

饕餮(拼音:Tāotiè):

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左传·文公十八年》上有这么一段:“缙云氏有不才之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蚣蝮,应为趴蝮:

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性喜水,被雕成桥柱、建筑上滴水的兽形。

椒图:

龙生九子之一,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铺首衔环为其形象。

螭(拼音:chī),或螭首:

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

麒麟: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据说能活两千年。雄的名麒,雌的名麟,合称麒麟。性情温和,不伤人畜,不践踏花草,故称为仁兽。麒麟的形状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独角,麟无角,口能吐火,声音如雷。中国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相传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圣人时此兽才会出现,亦作骐驎。民间传说麒麟会给人们带来儿子,使家族兴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说。传说中孔子的母亲生孔子前曾有麒麟现身。明朝时郑和的船队航行到东非,曾带两只长颈鹿回到北京,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来表明自己施政的伟大。

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

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华表柱顶之蹬龙(即朝天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又有文献记载,观音菩萨的坐骑即为“朝天吼”。

貔貅(拼音:pí xiū)又名天禄:

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喜吸食魔怪的精血,并转化为财富,它在天上负责的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也有一种说法它是龙的第九个儿子。古时候人们常也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传说貔貅触犯天条,玉皇大帝罚他只以四面八方之财为食,吞万物而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现在很多中国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

巨大的会吐火的飞行爬虫类的龙是所有神奇野兽中最令人敬畏也最危险的。今天,世界上仍有十种不同的龙。

澳洲蛋白眼Antipodean Opaleye(新西兰)

中国火球(也叫狮龙)Chinese Fireball(中国)

普通威尔士绿龙Common Welsh Green(威尔士)

赫希底里群岛黑龙Hebridean Black(赫希底里群岛)

匈牙利树蜂Hungarian Horntail(匈牙利)

挪威脊背龙Norwegian Ridgeback(挪威)

秘鲁毒牙龙Peruvian Vipertooth(秘鲁)

罗马尼亚长角龙Romanian Longhorn(罗马尼亚)

瑞典短鼻龙Swedish Short-Snout(瑞典)

乌克兰铁肚皮Ukrainian Ironbelly(乌克兰)

■ 古人说龙---关于龙的传说故事

蛮龙归正的神话

龙窑的传说

龙马负图的传说

大鹏斗孽龙传说

小白龙的故事

阅读全文

与古龙文化遗址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4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24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6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9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