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才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如果没有形成一个主流文化,那么不同特色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地区的文化,实现和谐、共存、互补就行了。
在谈多元文化的时候,还是要强调在每一个城市都要培育一个和国际一些普世的价值相联系的一个主流的文化,这个非常重要。因为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它主流的文化,这个城市要包容或者融合其他的各种文化的话,它没有基础,各种文化之间互相之间进行融合的时候,也没有一个共同的基础。
在当今世界上,在经济上就寻求共赢,在文化上就在尊重各自文化不同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的一些价值观,来形成一种大家都比较认同的一些主流文化,这样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比较和谐。具体到每一个城市来讲,你也必须要有一些主流文化的基本元素,你才可能融合各种不同的文化。
现在的大都市,有一个非常相似的特点就是大量的“新移民”,移民城市带来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冲撞与文化的融合,使得这个城市能不能够发展,能不能够和谐地发展、能不能够包容地发展,这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包容应该是我们解决城市多元化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包容的问题我们想了很多,在移民里面,加拿大的移民政策里面其中有两个词很多专家都非常熟悉,就是“文化马赛克”和“文化沙拉”模式。“文化马赛克”讲的是什么呢?不是咱们看电影的时候在某些重要的部位打马赛克的意思。而是由画布组成的非常精彩的文化图案。“文化沙拉”就是既有西红柿,有黄瓜、还有洋白菜,各自组合构成一盘非常美味的沙拉。所以,我们强调多元化的文化里面,就是斑斓的色彩在里面互相辉映、互相包容,这才成为城市里面非常多元文化的组合。
㈡ 多元文化和传统文化该如何融合并进
在现代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发展传统文化,因为一切文化的存在价值及意义,都要介入当下这个命题中考虑。而同时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要建立一种文化自信、本位文化认同。
㈢ 如何将多元文化与科学文化相结合
利用新文创的方式。
利用新文创的方式,与现代科技结合,这是最科学前沿的数字化技术和手段,是古典和现代的完美合作,也是多元文化与科学文化相结合的最主要方式。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
㈣ 我们青少年该如何面对多元文化的交融
我想在你提这个问题的同时,你自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你应该努力去使自己弄清楚,什么是多元文化,在这些多元文化中,有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够让你特别相信?可能成为你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的准则。就像我个人,在此冲击下,会对儒家文化,中国传统的一些礼上的东西特别喜欢。
其次,有些时候由于个人的经验和实践经历总是和年龄有一定关联。那么青少年,可能应该更多的从那些长辈,如老师,家长等方面获取一些价值取向。同时,也可能从众多书籍中,习得作者的价值观。从好的观念当中吸取,这些对你都是大有裨益的。当然这些人或书中,你没法判断谁的是想好的,是你想要的。那么在多元文化下,总保持一颗怀疑的心,一颗不断尝试的心,一颗对很多事包容的心。做到兼容并蓄,那么即使文化在多元,你也能很好的处理。
㈤ 幼儿园如何用多元文化与科学教育相结合
创造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学前阶段,科学与艺术两个领域是幼儿创造力培养的重要依托。我园长期深耕生活化科学活动与综合艺术教育,尝试从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尊重幼儿自身学习规律和特点等角度出发,从理念与实践层面寻求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突破口,着力探究科艺融合的适宜契机、有效路径等,促进幼儿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共同提升。
起始:基于幼儿发展视角,寻找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契机
从幼儿学习与发展特点来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会自然地进行相互作用、交叉与补充,这为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契机。
无论是科学探究还是艺术表达与创作,幼儿的真实生活和兴趣关注点都是基础。园所实践中,幼儿能够驰骋想象,将观察到的形状各异的云朵表现在他们的肢体动作中、手工与绘画作品中,或转变为文学性语言。我们发现,“科学”与“艺术”二者间并不存在所谓的沟壑,幼儿科学观察的对象也往往会成为其艺术创作的内容。因此,园所开始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科学活动为基础,在幼儿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有机融入艺术作为支撑,拓宽幼儿的探究视野、丰富幼儿的思维方式、延伸幼儿的创造表征,有力支持幼儿的科学学习。
幼儿在欣赏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同时,也时常会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好奇,从认识“是什么”,渐渐发展为对“为什么”“怎么办”的探索,借助画面、色彩、造型等符号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索发现,经验获得具有渐进性。教师也逐渐明晰了实现“科学+艺术”的融合目标,即立足幼儿真实生活捕捉科学与艺术元素,支持幼儿在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进行科学探究,不断在挖掘科学与艺术“真善美”的共同内核中,发展幼儿创造力。
随着活动的深入,我们愈加坚定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生长基点,使教师对幼儿的支持与引导能够更贴近幼儿当前乃至未来的发展需要。一方面,强调“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生活性原则,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及喜欢的活动纳入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着眼“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原则,在鼓励幼儿发现、感知、体验科学之美,进而运用科学创造美的同时,还关注幼儿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爱护环境的科学价值观与道德品质的形成。
丰满:关注幼儿探究兴趣,拓展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路径
幼儿的探索日渐丰满与多元,最初由艺术作为科学教育活动开启的单向路径已经难以满足活动在探索中不断延伸的需求。因此,我们将前期由艺术走向科学的单起点转变为双起点,使科学教育在不同推进时期都能借助艺术火花的点亮而更具生机。
一方面,艺术能够作为科学教育“从无到有”的起点,通过把握艺术教育活动和挖掘艺术形象中隐含的科学探究契机,自然而然地拓展生成涵盖艺术思维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要关注幼儿在艺术类活动中产生的好奇心,随机把握其中隐含的科学原理,支持幼儿由艺术向科学的主动探究转变。如:幼儿基于对《小兔乖乖》绘本的兴趣,萌发了进行“小兔乖乖”皮影戏游戏的兴趣,那皮影戏是什么?完成一出皮影戏需要哪些材料?这便成为幼儿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需要探究解决的科学问题。
另一方面,艺术能够作为科学教育“从一到多”的起点,在幼儿进行科学发现或科学探究过程中辅以艺术的手段与方式,鼓励幼儿以更具情感和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发现、探索科学原理。教师正是找到了艺术化的表征方式与幼儿的具象思维间的有机联系,才使得幼儿在艺术氤氲下的科学创造更具温度、更富情感。如:皮影戏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幼儿在感知这项艺术的同时,也开启了在科学世界中探究光与影关系的奥秘之门。“小兔乖乖”皮影戏活动过程中,幼儿经历了动物形象无法呈现、大灰狼因躲在大树后面而无法被观众看见、小兔子红色眼睛如何呈现等问题,而这些问题背后则蕴含着诸多科学原理,幼儿正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知影子的产生、影子的重叠等科学现象。整个探究的过程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幼儿正是在运用多种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比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进而发现科学的奥秘,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完善:满足幼儿个性需求,创设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环境
每一个幼儿都有独特的想法,创造力的培养也正是在不同的思想激荡中得以实现的。我们尝试营造能够促进科艺融合、点燃幼儿科学探索热情的空间环境,以充满艺术性的师幼互动语言与形式激发幼儿科学探究思考,致力于支持每个幼儿实现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成长的,我们逐步探索出了具备“六性”的空间环境以唤醒幼儿的科学探究热情。具体来讲,游戏性强调以富含自然趣味的游戏情境吸引并引发幼儿与环境的主动互动和探究;启发性注重对环境中“是什么”“为什么”科学契机的捕捉挖掘,在刺激感官的同时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变化性是指依据幼儿兴趣要点动态生成并不断丰富环境内容,基于活动主题的推进拓展形成系统性环境空间;融通性是把握科学主线在整体环境中的融通,从而在各环境空间的联通互动中支持生活化科学活动;挑战性即基于幼儿最近发展区提供富有层次性的环境材料,引发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进行创造性联想、推理、归纳;人文性关注环境中的人文关怀、艺术审美等要素的渗透,通过宽松的、富有生命力和美感的环境持续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
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教育活动实效性的有力保障,我们在科艺融合活动中巧妙运用艺术性的表达方式与互动形式,营造更具美感与想象力的活动氛围。在语言表达方面,区别于科学活动中强调严谨、准确、规范的说明性语言,艺术情境中的语言更强调情绪感受,更富有感情色彩。教师基于艺术情境以夸张的言语或面部表情在吸引幼儿兴趣的同时,又能放大幼儿的感觉体验,从而充分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另外,可借助艺术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之感,在科学原理揭示前运用艺术性的表达方式为其蒙上神秘的面纱,引发幼儿主动积极地探索。如:在互动形式上,教师引导幼儿借由多人表演、道具制作的戏剧过程实现对光影、声音传播等科学现象的探索,并在最后的表演中增强探秘的成就感;选用以科学现象为内容的音乐激发幼儿在体验音乐律动的同时,依据歌曲内容实现科学猜想,促进艺术欣赏与科学认知的双向拓展;借助绘画使得复杂的思辨过程和严密的发明过程以贴近幼儿的姿态在生活中展现,也鼓舞着幼儿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科学为世界带来的美好。
艺术的融入让科学活动充满了人文色彩,满足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促使幼儿在多种心理活动的碰撞、交融中不断重构自己的认知经验。在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幼儿的社会交往、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得以不断深化与拓展。
㈥ 浅谈如何开展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
(一)建立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网络
1.以中外特色节日为核心,以食品、时尚为主线,构建主题网络。
2.将多元文化教育内容适时融入五大领域教学。
3.充分挖掘并利用民间游戏,补充和丰富主题内容。
(二)多方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
1.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多元文化教育。
2.让幼儿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多元文化教育。
㈦ 如何在幼儿教育中渗透多元文化
一、从自立、亲情入手,优化中西方文化元素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固有的“金字塔”结构变为“倒金字塔”结构,这种变化也导致儿童在家庭中的位置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由传统理念中“服从家长”变为“要求家长服从”。目前,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到达了空前的程度,孩子没有基本的劳动、自立理念,对自己应该完全能胜任的生活琐事却丝毫没有自理的概念,一味地依赖家长。很多家长也看做理所应当,并将之视为孩子与自己亲近的表现。这种状况的存在和蔓延对幼儿的成长及将来的发展极为不利。我们要从幼儿园入手,开始对幼儿渗透西方的自立教育,让学生帮家长、小朋友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家庭中,鼓励幼儿帮助妈妈摆放碗筷,或者收拾餐桌,洗自己的袜子、手绢,自己整理书包等;在学校,发现小朋友背后的拉链或者扣子开了,主动帮助小朋友拉上或者系上;帮助老师为小朋友发放水果或点心,帮助老师一起做值日、打扫卫生等,从而不断帮助学生树立独立意识和助人意识。同时,也要倡导小朋友有什么心里话给家长、老师说一说,鼓励幼儿与教师和家长亲近,加强情感教育。这样,幼儿就能接受中西方文化双重熏陶,既有中国传统的重视亲情,又有西方的独立自主。
二、课程内容多元化,多种文化共同熏陶
幼儿园课程的开设有很大的自主权,不受教育部门的严格控制。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开设要遵循多元化的原则。既要让幼儿接受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比如卧冰求鲤、囊萤映雪、程门立雪等,让幼儿初步接受中国文化中的“敬老”“勤奋”“尊师”等文化元素;又要让幼儿接受一些西方的文化元素,给幼儿讲一些西方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丑小鸭》《灰姑娘》等,时常播放一些英文、法文的儿歌,观看一些简单的西方画作,让幼儿直观感受西方文化元素;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渗透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些文化元素,比如蒙古族的骑射、少数民族的歌曲、舞蹈、生活习惯等。让幼儿从小就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中生长,接受多种文化的熏陶,促使各种文化元素自然渗透,以帮助幼儿在文化民主的氛围中成为能够理解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人,使他们既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体,又成为其中有能力的一员。这对今后幼儿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成长都大有裨益。
三、从饮食、服装等对幼儿进行多元化熏陶
中国民间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缘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所谓中国民间饮食的文化内涵,是指由饮食物质文化、技术文化、意识文化等反映的植根于中华文化的饮食思想和观念。这是反映中华饮食文化本质属性的因素,是中华饮食文化深厚坚实的思想渊源。近年来,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受西方饮食习惯的冲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儿童更喜欢洋快餐。但是,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都有其文化特色,教师只需向幼儿展示中西餐的不同制作方法和就餐习惯,比如用图片或者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学生喜爱的中国菜和熟悉的西餐,让肉夹馍来PK汉堡,馅饼来挑战披萨,茶与可乐形成对比,面条与通心粉进行对抗,牛排与红烧排骨进行较量……还可以将中国传统服装与西装同时展示:西装裙与旗袍对比,风衣与长衫并列,唐装与西装媲美……让幼儿从小感受到饮食习惯和服装风格的不同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是世界多样化的自然呈现,对它们都能抱一种平和的态度去认识、去接受,从小就能在一种多元化的生活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幼儿长大后快速融入“地球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以多元、多彩节日为载体,感受多元文化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能体现出不同民族的民族性格的文化风格。幼儿从小接受不同的节日文化,对开阔幼儿视野、丰富幼儿文化积淀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在幼儿园开展以“国庆”为主题的活动;“中秋节”制作月饼,与家长共同品尝,体验劳动成果与亲情;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尊敬、爱戴老人等等,这样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使幼儿对了解与认识我们的民族,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接受“父亲节”“母亲节”“万圣节”“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了解这些节日时,西方人会以哪种方式度过。过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一种误区,即往往以突出表现差异感的方式来强调民族特性,在赞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不自觉地贬低其他文化;或者在介绍其他文化时,常常与自己文化进行“孰优孰劣”的比较,其结果使我们的孩子不是过分自卑就是盲目自豪。为避免上述误区,我园在多元文化教育上致力于帮助幼儿认识和了解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内涵,学会尊重其他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幼儿园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同时,实行多元文化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适应多元文化的未来人才必须从娃娃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