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文化在哪里阅读

文化在哪里阅读

发布时间:2022-04-20 20:18:57

A. 什么叫做文化阅读

文化阅读与阅读文化

■ 傅修延
一、文化阅读与非文化阅读
阅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出不同的阅读形式。
精读为精细的、充分透彻的阅读;泛读为广泛的阅读,如浏览报纸之类;速读为一掠而过的迅速阅读,把文本中不重要的部分甩到一边;细读为审慎的阅读,其要义为读懂文本中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仔细地揣摩它们的本义和言外之意。阅读还有真读和伪读。有人用木头做的假书装点门面,放在大书橱里唬人。还有人买了新房子以后,请别人为自己的书房配书,配齐后再挑几本时髦的书看看内容提要,背下几句书中的内容,希望在谈吐中增添一点文化修养。现在“配书”已经成了一门职业。阅读还分悦读和苦读,悦读是指怀着欣悦之情进行阅读,苦读则更多属于在校的学生。从姿势上说,阅读有卧读、坐读和站读之分:不少人喜爱躺着看书,绝大多数人坐着看书,也有人站着读书——一边读书一边不停地走动。还有朗读与默读。朗读指读出声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童子功”,要求人们从小就诵读经典,儿童不可能真正懂得经典,但这种大声的诵读会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默读中有一类属于“回读”,这是一种反刍式的阅读,指的是随着阅历的增加、知识的丰富,对记忆中的某本书、书中的某句话获得新的理解。阅读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中进行,大多数人喜欢昼读,“夜猫子”类型的人喜欢夜读,“百灵鸟”类型的人则喜欢晨读。与空间有关的阅读有马上读、厕上读、枕上读之类,现在还有室内读和室外读之分,有的人特别愿意在书店里读书。西方有些人甚至专门到墓地里读书,因为墓地里比其他地方更为宁静。
阅读方式可谓不胜枚举。今天,我想提出一个重要的分类,这就是文化阅读与非文化阅读。文化阅读与非文化阅读不可能截然分开,但相对来说,文化含量有多寡之分。比如说,为获得某种专业证书而进行的阅读,就不能说是文化阅读,这种阅读带有相对强的实用目的性,主要追求的是掌握某门知识、技能而不是文化。纯粹消磨时光的阅读也不是文化阅读,有的人在搭乘交通工具时读书,目的是为了避免旅途中的无聊,这也不是文化阅读,因为读后就完了,什么也未留下。我所指的文化阅读主要指阅读文化类书籍,其目的在于愉悦性情、陶冶情操、扩大视野、革新观念、提升精神境界与文化修养。
我现在担忧的一个问题是文化阅读太少。大家可以看到,书店里最多的,摆在书架最醒目位置上的,最畅销的是什么书籍?是托福、GRE、MBA、公务员考试方面的辅导书和参考书。文化阅读减少之后,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怪现象,这就是从统计数字看,社会成员的文化程度提高了,有大专、本科文凭的人增加了,硕士和博士学位获得者大量出现了;但从实际情况看,社会成员的文化程度并没有相应提高。有的博士不会写家书,不懂得如何称呼长辈,除了专业知识之外其他什么也不懂;有的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甚至写不出通顺的文章,这类现象在媒体上时有报道。这些都要归因于文化涵养不足,而文化涵养不足的根源又在于文化阅读不够。
二、文化阅读关系国民素质
“一个家庭的文化是教养,一个民族的教养是文化。”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读书,家长带头读书,孩子自然会仿效,身教重于言教。家里最好的装饰品应当是书,没有比书籍更美丽的东西。家庭成员最多的活动应当是读书,读书应当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不可或缺的行为。家里最多的家具应该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书架。
凡是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无不是热爱读书的国家和民族。发达国家中人们珍惜时间,工作节奏非常快,但越是忙碌,人们越是喜爱读书。一座城市里如果没有读书人,将是这座城市的悲哀。城市里可以有很多景观,但最美丽的风景还是无所不在的读书人。地铁中低头读书的乘客,腋下夹着书本来去匆匆的行人,街心花园长凳上捧着书本读书的市民,就是这个城市最美的风景。一个城市的图书馆、书店和街头书摊,特别是那些外观陈旧、经历岁月沧桑的古老书店,是这个城市的骄人亮点。英国伦敦为什么吸引人?为什么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这座城市,在它的大街小巷四处行走?吸引人的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其中之一就是它的阅读文化。伦敦有一条查令十字街,沿街有很多书店,其中一些旧书店是全世界书迷心目中的“圣地”。与此相似,法国巴黎的塞纳河畔,从卢浮宫到巴黎圣母院的一条街上,经常有旧书摊摆出来,这个地方也是吸引游人的一个亮点。在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书店也是读书人常去的地方。要是没有这些地方,在读书人的眼中,伦敦就不是伦敦,巴黎就不是巴黎,纽约就不是纽约。所以,书店、读书人和阅读文化,是一个地方的重要景观之一。
文化阅读对国民素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文化阅读使读者了解生活的多样性和世界的丰富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走过的道路,都有自己的亲友圈子,但这并非生活的全部,也不一定就是最合理的存在方式。大千世界中到处都有美丽的风景,我们来不及看的东西实在太多,只有通过文化阅读来弥补这种不足。而没有进行过文化阅读的人,是一个在精神上没有出过自己家门的人。人有时是需要“逃”的,从工作中“逃”出来,从生活小圈子“逃”出来,从所在的小地方“逃”出来,逃逸到书本之中,逃逸到文化阅读所营造的广阔空间里去,这是一种有益的精神放松和注意力转移,比躺在床上睡觉要积极得多。为什么古人要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并列?这是因为人类活动的范围有限,要想全面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知道古往今来所发生的事情,还是要靠读书。一个人走什么样的道路,看什么样的风景,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固然是由自己来决定的,但文化阅读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参照,打开很多窗口,使我们的思维天地豁然开朗,增加许多有益的选择。
文化阅读使读者增强思想的包容性和想象的活跃性。文化阅读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训练,通过打开无数窗口观看风景,我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胸襟、怀抱和气度都会随之开阔,这就是所谓境界的提升。文化阅读的对象包括历史、传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这类“闲书”读得越多,对事物的可能性就了解得越多。西方哲学家莱布尼兹提出过“可能的世界”的概念,他说一个世界如果与逻辑规律不相矛盾就叫“可能的世界”,“可能的世界”有无数多个,神从中挑选一个最好的予以实现,这就是我们所属的这个真实的世界。莱布尼兹的神创说当然不对,但他说“可能的世界”有无数多个,这启发了后人的想象。文化阅读实际上就是让读者从书本中接触到许许多多“可能的世界”,让我们的思想处于一种活跃状态。现在大家都在谈创新与创造,而创新与创造的前提就来自于思想的包容性和想象的活跃性。失去了这个前提,想象怎么能够自由自在地放飞天空?
文化阅读使读者形成有益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道德标准。对公民道德的培养,采用政治思想教育方式是需要的,但是更多的要靠长期的熏陶影响形成。有一句话说得好:药补不如食补,长时间的绵绵细雨比疾风暴雨更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文化阅读就是“食补”,日积月累,不断地润物细无声,便会产生像酿酒一样的化学反应,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就会悄然地发生变化。例如,现在人们普遍怀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风气的纯洁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这样说,俄、苏文学的传播对当时风气的形成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普希金的达吉雅娜、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拉赫美托夫、托尔斯泰的娜塔莎、高尔基的丹柯、苏联文学中的莱奋生、保尔、卓娅、奥列格、邬丽娅和古丽雅等,感染了整整一代中国人。
又如,根据雨果名着《悲惨世界》改编的音乐剧,在英国已经演出了近8000场,现在还在继续上演。雨果在《悲惨世界》序言中说:“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穷困而道德败坏,女人因饥饿而生活堕落,儿童因黑暗而身体羸弱——还不能全部解决,只要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愚昧和穷困,那么这一类书籍就不是虚设无用的。”从雨果写这段话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0多年,小说中穷人的悲惨命运还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上演,这大概就是《悲惨世界》仍能吸引大量观众的原因。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文学艺术的主潮表现为批判现实主义,这实际上是对金钱扭曲的人际关系的一种艺术疗救。雨果、狄更斯、左拉等欧洲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倾注了大量的同情,他们对资本剥削的强烈抗议,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为实现社会公正而奋斗。欧美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形成,与这些作家、艺术家的大声疾呼不无关系。雨果出殡时巴黎万人空巷,走出了一支19世纪欧洲最大的送葬队伍,因为法国的劳苦大众知道谁最关心他们的疾苦。如果我们都能抽一点时间读《悲惨世界》,读狄更斯的《艰难时世》,读左拉的《萌芽》,可能公司老总会对员工的福利更加重视,政府官员会对下岗职工更加关心,城市居民会对外地民工更加尊重。因为这些书会提醒我们:制造商品不能忘记人品,搞市场经济不能漠视人的命运,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以人为本的原则。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文化阅读能够帮助我们塑造这样的心灵。
三、在文化阅读中阅读文化
就是说要通过阅读了解文化,或者说是别让文化成为我们阅读中的障碍。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我发现有的人之所以读不懂一些作品,不是因为不认得字,而是因为不懂别人的文化。以美国小说《达·芬奇密码》为例,这部小说的全球销售量已达创纪录的4500万册,中译本也销售了100多万册,但还是有些人觉得其中的宗教内容与我们距离较远,阅读起来有些吃力。如果是因为文化隔阂而导致阅读无法顺利进行,那恰恰证明它可以弥补我们的某些知识空白。让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带领我们去克服文化障碍,还有比这更令人惬意的事情吗?西方文化的核心是基督教,欧美国家的建筑、绘画、音乐、雕刻等与宗教关系甚深,假如对基督教的教义、流派与发展脉络懵然无知,不要说欣赏不了西方艺术,在日益增多的对外交往活动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达·芬奇密码》正好可以为我们充实这方面的知识,小说通过讲述宗教秘密组织的故事,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基督教发展史的斑斓画卷。书中那些扣人心弦的情节冲突,不是发生在卢浮宫中的大师绘画前,就是在西敏寺、圣殿教堂的着名雕像旁,浓郁的文化内涵使其获得了很高的艺术附加值。
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现在大家都有出国的机会,不少人到过国外旅游。但是有些人去了国外之后怏怏而归,说旅行团安排的项目都是看那些千篇一律的教堂,没有一点意思。有文化阅读基础的人不会有这种感受,教堂固然是基督教的场所,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建筑、绘画与雕刻的内容,佛罗伦萨满城都是教堂,但满城都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品,到这些地方参观是一种享受。能不能够获得这些享受,关键看我们平时读不读书,不读书的人才会出现“如入宝山空手回”的现象。所以,文化阅读能够帮助我们阅读文化。全世界的艺术家为我们创造了无数文化珍宝(韩国人称为“文化财”),这些珍宝理应由全人类共同享受,享受它们是我们不可剥夺的权利,但是对于没有文化阅读基础的人来说,他们好比是自己主动放弃了这种权利,我为他们感到可惜。

B. 当前阅读文化的渠道越来越多了是不是病句

当前阅读文化的渠道越来越多了.
是病句:没有主语,句子不完整。
当前我们阅读文化的渠道越来越多了。

C. 我国文化独特在哪里它有什么特点呢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华夏儿女,我们都会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感到自豪,为我们的文化感到骄傲。那,我国文化独特在哪里?它有什么特点呢?


所以,我国文化丰富多样,渊远流长,兼容并蓄,博大精深。我国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是世界文化史册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力量!不知道在面对我们国家文化独特在哪里您有什么不同看法呢,不妨也说出来跟我们一起来交流吧。感谢各位网友的阅读,如果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欢迎你留言评论,如果觉得本文好也可以分享给您的朋友阅读。

D. 阅读文化

我曾经用社会来形容今天正在发生的我们的每个人的生活和这个每个人的生活构成的整体社会的生活。对于这个社会我们并不在观念里建立起过去和未来之间的联系,即使它基于过去,走向未来。

现在我想用文化来定义今天的每个人的生活,作为联系着过去,并且向着下一刻流动的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以及由每个人的生活构成的整个世界,文化,则作为一个幻觉而存在。

相比较社会,我们定义文化中加入了历史和历史联系。这里我们将建立一个观念,就想在《阅读社会》中对社会的分层阅读一样,将社会分为作为幻觉的社会和作为现实的社会,在这里,文化因为现实和幻觉之间的暧昧关系而陷入一种混沌,这个混沌不是简单的现代社会的现代性造成的,而是自我们人类的历史的开始便不断积累和沉淀,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文化状态。

文化建立幻觉。

越厚重的文化携带着越沉重的历史文本,这里不讲“历史”,“历史”即为历史文本,在没有使用文字的文化中,这些历史文本就体现为神话和故事,那些先人的事迹,创世的传奇。而我们这些使用文字能力的文化,则拥有巨大的文本数量来建构我们的“历史”,我想提醒的是,并不存在所谓的“现实”的“历史”,历史不是连续的现实,而是人为地,主观地建构出来的“过去”,我们的“记忆”。“历史”就是历史文本,而文本中唯一可知的是语言和作者的观念,也就是从文本中传递出来的观念,这个观念也许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它可知,和文本里用语言描述出来的内容不同,这些内容无论是否真实描述历史事件的发生,它的缺漏和主观修辞都使文本不可能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现实”划上等号。而对于“历史”,不在文本中,就在我们的大脑中,这些“历史”只能以主观的思维的方式存在着。

对于本文如何建构起一个文化的所有我们可以从萨义德的《东方学》里找到这方面的文学评论的技术。而福柯对欧洲的疯人院的历史研究和对性的历史研究中我们又可以得到一个观念,即各种社会的元素,媒体,流言,宗教,机构,文学,社会管理,学校是如何将一个物质性强烈的场所(疯人院,而在疯人院之前是不可治愈的麻风病的病人的收容所)或者一个生理概念或者欲望(性)通过文本的方式制造成为一个观念标签,这个观念标签带有大量信息,和任何一个“主义”一样,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比这些“主义”更“真实”。

文本建立起来的文化具有的主观性和建立起来的幻觉让人们觉得那就是“真实”的文化,而我们现在面对的“现实”是不是真的现实的呢?而“现实”恰恰也是文本建立起来的,各种媒体和文学作品,言论和官方信息,以及建立在试验基础上的科学活动帮助我们建立起来一个巨大的文本,这个文本告诉我们世界的面貌,提醒我们这个世界的“真实的存在”是如何的。

也许我们要提问,这是关于我们现代社会的论述,我们有电视,有电影,有报纸,有各种书籍,有艺术和建筑还有现金的科学,文化要传递出一个建构的文本是轻而易举的,那我们就拿一个比较朴实的文化形式来比较:一个没有文字能力的民族。我们假设一个这样的民族,没有文字能力,然而有等级关系,男性女性的分工,在这个阶段的人类都具有建构神话的能力,神话体现人和自然的基本关系,也体现自然的规律,神话在这种阶段的社会中是教育,传递文化给下一代,以及组织社会仪式活动的文本基础,而神话就是建构出来的,语言,舞蹈,音乐,社会组织都依赖神话这个文本来进行。文化就建构在神话这个“历史”的文本之上,任何在这个文化中生存的人们都离不开这个文化幻觉。

从而,我们将建立起来这样的观念,历史是存在于思维中的人类的集体记忆,文化又基于这个思维活动而延续。“历史”就是历史文本,是主观建构出来的思维的产物,而文本中唯一可知的就是作者的观念。文化通过这些文本建立一个庞大的幻觉体系,文化越厚重,则带离我们越远离我们生存的物质世界,也就是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的真实的“不以我们的主观意愿而改变”的宇宙;文化越厚重,就让我们越偏离这个世界的本质。只有对自身的文化产生批判的意识,我们才能重夺我们作为具有灵魂的生物的本质,才能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也许,拥抱这个批判的精神,就是今天我们的国家的人们所缺少的勇气吧。

E. 《中国文化的精神》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文化的精神》(许倬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3A19miUz6sNjwGpO9LxyzA

提取码:r4cr

书名:中国文化的精神

作者:许倬云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2-5

页数:296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是什么?88岁历史学家献给国人的温情之作

【作品看点】

★ 承续冯友兰、钱穆对中国文化的温情,直述中国人的文化内核

★ “中国三部曲”压轴之作,继《万古江河》《说中国》之后,许倬云教授在文明的土壤里发掘养分,用逐渐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 亚洲周刊2017年十大好书,余英时郑重推荐、许纪霖专文导读

★ 一部探索中国文化基底的大家之作

【焦点推荐】

余英时——本书宏观与微观交互为用、雅俗共赏、古今一贯,远远超越前人。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生活相当全面,上起文化精英,下至普通民众,无不包含在内。顾炎武曾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恰恰是一部“明道”之作,同时又是一部“救世”之作,我郑重地推荐它给读者。

葛兆光——许先生的笔下,是一个大历史。“所谓‘大历史’,不能从单独的事件着眼,必须从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观察整体的变化。”大历史要有大判断,非博览硕学之士,不能下大断语。

许纪霖——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许先生心怀家国天下,从人类未来发展的大视野中,看到了中国文化贡献于世界文明的可能性空间。中国文化的精神不是孤独的、抽象的理念,它存在于华夏历史的肌肤之中,浸润于亿万百姓的日常生活。只要民族不亡,生命永续,中国文化的精神也将继续薪火流传下去,成为全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明之一。

白岩松——我们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许倬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与写作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最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

【内容介绍】

我们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我们中国人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资源是什么?

历史的颠簸和挫折,使得中国文明丢失了不少本来有的好传统。许倬云先生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种多元互动的秩序,重新反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中国文明,从天、人、群、己各个角度呈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希冀在文明的土壤发掘养分,追寻和唤醒那些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和灌溉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饮食、医药、居住,所重视的多元和谐,求均匀而忌偏差,趋中和而不过分,种种观念,依旧可见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一代代中国人美好高贵的精神、真实的人性,多不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乡村,街谈巷议、共话桑麻……从开天辟地到江湖豪侠,从男女私情到精怪现象,涵盖范围相当广泛,代表了中国一般老百姓的喜恶与褒贬。他们的历史观,就是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的一套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尤其是考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囿于书斋,时时心怀天下,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代表着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说中国》等。

F. 阅读理解

自己想

G. 文化的功能在养心阅读,文化是什么文化作何用

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与声音(语言为主,音韵、音符为辅)的体系总和。
用更简炼的文字表达,则可缩写为:文化是语言和文字的总和。但这个提法,必须在了解原义的基础上,才能使用。不然,就会让人有不够准确,甚至是有点含糊的感觉。
文化,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融汇渗透。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和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

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它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
提供思想保证,增强向心力
提供精神动力,形成凝聚力
提供智力支持,开发创造力

H. 阅读文化研究的书籍推荐

建议多看看余秋雨的书。比如《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等,还有他的一些演讲和博客,以及秋雨在线等等。另外,大众文化研究的《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孙英春着。还有最新的09年的文化报告,以及1998年的《世界文化报告-1998》。我最近也在研究文化,文化的外延很阔,希望兄台能细分开来分析,最后做一个融会贯通。最后这句话是个人的意见。谢谢!

I. 什么叫做文化阅读答案

17.研读文章第①②节,说说文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8.联系语境,解释第②节画线句中加点词“不霸道”的含义。(3分)
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19.第③节写了简朴的农家妇女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20.分析第⑥⑦⑧节的论证思路。(3分)
17.(3分)①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②如何对待他人,③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18.
(3分)能够尊重别人,对弱者有怜悯之心,对同类有谦让之心,不损害别人利益。(答出尊重他人就得3分)
19.
(2分)这是举例论证(1分),通过农家妇女换裙装来见客人,表明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体现出一种文化底蕴(1分)。
20.(3分)第⑥⑦节分别举例论证(1分),(第⑥节例举斗笠老伯不让我坐报纸例子,
第⑦节例举法国指挥官保护巴黎古城例子,)第⑧节在此基础上归结出论点: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2分)。

阅读全文

与文化在哪里阅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2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