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犬文化对中国人有哪些意义
在国人近五千年的文化中,人们更多的是将狗狗当成一种宠物,注重其玩赏性。在古代,帝王们都以可以拥有一头名犬而倍感荣耀。在民间养犬玩犬之风也十分盛行。
《战国策·齐策》记载: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斗鸡走狗之风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一直延续至今。
明清之际,从宫廷到民间都以玩犬为乐,着名的京犬“哈巴狗”便是其中的代表,当时的上流盛会更是把养名犬、争睹宠物当做一种时尚。
悠悠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犬作为我们最好的伙伴始终陪伴在我们左右,不曾分离。尽管在以往的历史中,犬更多的是扮演着一个宠物的角色。
但随着国人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国人文明养犬爱犬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尤其是CKU作为中国犬业文化发展事业的先驱者,率先引入国际犬种标准,并发起了对中国古老原生犬的保护与优育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象征着坚韧、忠勇、果敢的中国犬文化必然会为世界所惊艳。
西方犬文化与中国犬文化有差异的原因:
同东方的犬文化相比,西方人则更注重狗狗的功能性。我们所熟知的德国牧羊犬,它被人们训练成为警犬、缉毒犬和监测犬,机场和警察的身边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有着“导盲犬”之称的金毛则是盲人们的好帮手;还比如善于拉雪橇的阿拉斯加等等。
西方人受到平权理念的影响,将狗狗放到与人平等的地位。即人与狗的平等,人与动物的平等,人与大自然的平等。
在家中狗狗会和孩子们一同玩耍一同成长,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而目前我们国家,养狗的人也把狗狗看做家人,但社会环境对狗的开放和包容程度还不高,比如带狗狗在外用餐、住酒店还很受限制。
2. 汉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于狗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狗”在中国文化多表示讨厌、否定、贬斥,具体来说其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用来表示凶残、冷酷、背叛、出卖人格。比如日常词语中“狗胆包天”、“狼
心狗肺”、“汉奸走狗”、“挂羊头卖狗肉”。
正因为英国人对狗的偏爱,所以在英语中“, dog”大多是褒义词,只有少数情况表示贬义。通过在语料库里调查分析dog的使用与搭配情况,我们可将代表的文化内涵归纳为:
(1) 在口语中用来指代人。由于狗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所以西方很乐意用狗来指
代人。比如lucky dog一个幸运的人;clever dog指代一个聪明的人;old dog一个
老手,top dog,胜利者、领导者,yellow dog不合群的人,lazy dog懒汉,gay dog 快乐的人,mb dog沉默寡言的人,war dog退役的军人,water dog水性好的人。
(2) 用来形容忠实、卖力、辛苦。在西方文化中,经常用“狗”来代形容忠实、卖
力、辛苦这一类概念。这便有了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样忠诚)dog-tired(像狗一样累这类的说法;不时被惊醒的睡眠叫dog-sleep,甚至上夜班就是
dog-watch,一个人努力读书把熟读卷了这书就叫dog-eared book,论功行赏叫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3) 适用性。如:guide dog(领路狗),hunting dog(猎狗),sheep dog(牧羊犬),
police dog(警犬),watch dog(看门狗)。
(4) 和食物相关的。西方的“狗”和食物也很有关系。风靡全球的面包加香肠叫hot
dog;一种啤酒与松子酒的混合物他们叫做dog nose;葡萄卷饼或卷布丁之类的
食物叫a dog in the blanket;在英国军队里,当兵的把饼干加奶酪俗称为dog and maggot;有些美国人去餐馆用餐完毕后,会将吃剩下的食物打包带走,这些装
剩饭的袋子居然叫doggy bag,原来啊美国人把吃剩的饭带回家,怕失面子,就
对服务员说:waiter,could you please wrap up the rest of this steak for me,I’d like to take it home for my dog.虽然又的带回家不是喂狗的,但是doggy bag这个词就
成了日常用语了。
(5) 用“狗”形容比赛、时间、天气、程度。Pull dog,pull cat!激烈比赛,角逐,加油。
What dog is a hanging?Whose dog is dead?出了什么事?怎么一回事?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天正在下瓢泼大雨。Dog’s age“长时间;悠长的岁月”。
Dog’s day意为“三伏天,大热天”。
(6) 狗在《圣经》中的形象。在西方《圣经》中dog被描述成一个邋遢又堕落的动物。
《圣经·箴言》中有这样的记载:“As a dog retumeth to his vomit,so a fool retumeth to his felly.”意思是愚昧人做愚昧事,做了又做,就如狗转过身来吃它所吐的中
西,喻指恶习难改,禀性难移。
3. 小狗是中国的什么
在中国文化中,狗属于十二生肖之一,在十二生肖中排名第11位。
小狗亦泛指狗。狗:狗,亦称“犬”,学名“家犬”。与马、牛、羊、猪、鸡并称“六畜”。有科学家认为狗是由早期人类从灰狼驯化而来,驯养时间在4万年前~1.5万年前,发展至今日。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现如今是饲养率最高的宠物。其寿命约十多年。
4. 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1.忠诚、通人性
忠诚是狗最普遍的内涵了,但作为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家畜,各种生活形式里都充满了狗的形象,是最和人亲近、最无法被取代的一份子。
2.吉利、富贵
商朝时期,狗就作为宠物成为倍受人们喜爱的动物,据《汲冢周书》记载:“商汤时,四方献,以珠玑玳瑁短狗献。”《唐书·地理志》里也有“河南道濮州濮阳郡上贡绢犬”的记载。
3.陪伴、亲情
作为可爱的宠物,狗也就成了人类的朋友,被赋予了“陪伴”、“亲情”的象征含义,如《陈书》中记载的“张彪败后,与妻杨氏去,唯所养一犬黄仓在前后,未尝离”,作为最后的家人陪伴。
4.忠义、忠诚
而忠义之士,也常自谦为“甘效犬马之劳”,狗的含义已经被升华为一种忠义精神,忠于国家、忠于朋友。众多古代民俗也象征着狗文化在民族文化习俗里的分量。
5. 宠物文化的概念是什么
宠物文化的概念是什么
宠物文化的概念是什么,宠物文化是一种艺术的,许多人类是喜欢动物,他们对待动物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人类是动物最亲近的朋友和家人,他们都忠于主人,我们要好好爱护他们
哲学上定义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极具人文意味的概念,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将此概念套用进宠物文化中,即是人类致力于宠物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宠物行业发展创造了什么样的物质财富?
2017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 :1、养宠人群比例较去年增长了2%;2、中国宠物猫狗数量接近0.9亿只;3、宠物商品、服务消费规模逐年增加,今年达到1340亿,在2010~2020年期间将保持年均30.9%的高增速发展。
中国宠物行业发展是否创造了精神财富?
宠物角色逐渐发生转换,宠物在家庭中的功能性由“看家护院”向着“孩子、亲人”的角色转变;再者由于中国人口结构的转变,空巢老人、丁克家庭等群体的增多,也使宠物经济趋向情感经济,这为一部分人创造了精神财富。
虽养宠家庭在2017年达到5912万,但养宠与不养宠的家庭比例约为1:4,而养宠人与不养宠人一度在网络宠物负面事件的发酵下成为敌视对象,不养宠人对养宠人将宠物视为孩子或亲人的观念颇为反感。几千年封建文化的根深蒂固,中国人的传统意识无法轻易被颠覆和改变,正因为观念的不同才决定了对待宠物的态度和养宠方式的不同,在大多数国人心中,动物的实际利用价值远远高于精神作用。
2017年末,长沙街头金毛遭棒杀和成都摔死柯基犬两大宠物被伤害事件,在网络上双方冲突激烈,互相讽刺抨击、言语针锋相对。在国人薄弱的意识里,动物并不是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而存在,物竞天择还是适者生存,究竟是什么赋予了国人可以随意决定其他生命去留而不受责罚的权利?
制度决定了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而民族性决定了养宠文化层次,在盛世下精神极端贫困的国人,造就了“中国式”宠物文化。
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等动物,占据着食物链上最高端,在进化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最高级文明。人类作为高级动物,在通往现代文明征程中始终都在与动物界互动中深度影响着自身的'发展,人与动物的关系构成了大自然生态平衡体系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个优秀的民族文化必定蕴含着来自对自然界和动物界的深刻感悟
“狗”是当今宠物种类里人气最高的形象代言动物,它在人类精神情感领域里扮演着重要角色。狗的成功驯化,加快了人类把其他野生动物驯化成家养动物经验积累,因此,在人类文明史上意义重大。
宠物从家养动物演变而来,人类是促使动物到玩物再到宠物角色转换的背后推手。宠物是人类满足自身生活和精神需求,而家养的各种各样的动物,一般来说动物出于食用目的,宠物则纯粹出于精神目的,因此,宠物它具有观赏、陪伴、精神寄托等功能。
宠物文化是人类在饲养宠物过程中,通过对宠物习性的观察、学习与掌握,产生了情感,满足了精神上的需求,形成了视宠物为家庭成员生活中的一部分的人文关怀理念,并最终形成了一套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评判标准、审美标准及行业服务体系。纵览世界各地的宠物文化,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图腾”动物,所以“宠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
中国最早出现的家养动物是狗,狗由狼演化而来,自始与人类最亲近,《左传·僖公十九年》就记载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即10000年前,先民们就已开始驯养家犬,不但用于狩猎和看守护院,也可作为肉食来源。据历史文献介绍,中国家养猫始于公元前200年的秦汉时期,《诗经》上也曾记载过,并形成了专门的文献书籍:《相猫经》《猫苑》《猫乘》等。
中国历史上对宠物的推崇可谓五花八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喜好。春秋时期卫懿公喜欢仙鹤到迷恋的程度;汉武帝不惜代价喜爱西域的“汗血宝马”;唐太宗李世民喜欢鹞子,还经常架在胳膊上玩;唐昭宗最喜欢的宠物是猴子,跟它形影不离;元顺帝养了一头大象;明朝皇帝朱瞻基从小就喜欢斗蟋蟀;雍正皇帝养的宠物是两只爱犬;八旗子弟作为清代“奇葩”阶层,奢靡享乐达到历史的极限。当然,书法大师王羲之从鹅的行走姿态中悟出书法运笔的最高境界,却体现了养宠别样的积极面。
在唐代之前,宠物主要是权贵阶层的玩物,之后养宠之风逐渐扩展到文人雅士,但平民百姓却鲜有参与,清朝末期,慈禧宠爱狗,民间养宠之风开始流行。尽管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均有养宠记载,但大多数是碎片化的、阶段性的、阶层性的。没有形成社会习俗,也无法流行与传承,当然构成不了完整的“宠物文化”。
中国历史上道教、佛教等宗教对养宠习俗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受道教“道法自然”和佛教“护生”等理念的影响,唐朝还颁布过禁杀禁贡、慈悲放生的诏书,白居易、王维等知名诗人还创作过诗词鼓励宠主将笼养的宠物放归自然,积极引导人们对动物的认识,将宠物和动物的宗教形象与世俗形象融合在一起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者群体共同的行为特征。中国在漫长的农耕文明熏陶下,重文轻理,重农轻商,没有把客观自然世界作为思考研究中心,无法形成系统的自然科学理论,加上伦理秩序对自由、平等、创新的长期束缚,在人与自然界关系上过分强调人的利益诉求,忽视大自然关爱,最终导致在对待自然界、动物界认识上难以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理念。
具体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一是农耕文化核心是以满足人们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为目的,在老百姓眼里,难得有“宠物”这个概念,求生存尚且自顾不暇,哪里来得及对动物应有的尊重、关爱和平等?再则,传统文化注重经世致用,中庸实用,只有升官发财这个低级目标,而缺乏关爱他人(宠物),公平正义,社会责任等精神层面上的高级目标。
虽然中国有很久的动物驯化史,但是作为宠物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传统的农耕小农经济时期,大部分的猫,狗都作为工具型宠物饲养,比如猫用来防止仓库鼠害,狗用来看家护院。其实在一些农村,这种现象仍然存在。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有更多的精力时间去养宠物,大量的宠物猫、狗进入千家万户的中国家庭。宠物行业,在我们国内开始的时间是比较晚的,而在国外大多都有上百年了。而由于各方对宠物文化的不同理解,继而各国在宠物文化的传播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先说美国,它可谓是宠物大国,据相关数据表明,美国养宠物的家庭比养小孩的家庭在数量上还要多,而这些宠物则以猫狗为多,当然还包括一些鸟类什么的。他们对待宠物就像是家里的一份子,他们会给宠物开生日会,会给宠物拍专辑,总之人性化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而法国,这个以浪漫着称的国度,在其宠物文化中也是蕴含了众多浪漫元素。比如说在法国会有为狗狗专门设计的建筑物,像度假村什么的,宠物在这个美妙的建筑里可以享受法兰西式的罗曼蒂克。此外,法国有很多宠物公墓,由此我们更能感受到法国人对宠物的情怀。
在意大利,如果宠物的主人用铁链拴住宠物,或者是给宠物居住的环境过于恶劣,则会收到法律的严惩。据了解,意大利的宠物法规还有相关规定,比如说宠物的窝面积不能少于八平方米,并且阳光充足,通风透气,温度控制也要适宜。此外,意大利的动物法还规定宠物的所有者有义务保障宠物享有上面的福利。
而在英国,他们养宠物在世界上也是有名的。比如说有些宠物的主任离世之前就会立下遗嘱,将自己财产的一部分留给宠物,这可以让宠物在自己离开时仍能得到照顾。此外,英国人对于人和动物一起生活起居也是乐意的。
说到日本,人们在遛狗的时候通常会携带装宠物排泄物的袋子,这也是日本公共环境良好的一个有力佐证。而像狗狗清洗机,则是日本人为了保持宠物洁净发明出来的仪器,宠物主人在向仪器投币后,狗送入正方形的仪器内,只需稍等片刻,宠物便能干干净净地出来了。而中国的宠物行业由一开始的北上广深延伸到各省会城市,然后又慢慢延伸到了地级市,县,一些发达的镇。宠物产业链也愈发完全,但是这其中仍然有一些弊端在其中。
一、遛狗时不带牵引绳,容易吓到小孩子。
二、部分无素质的主人对于宠物在公共场合的排泄物不清理。 三、不注重宠物疫苗和宠物关爱。 四、对宠物的驯养不够耐心
个人对购买宠物和领养宠物小建议tips
1.是否有足够的精力、时间、金钱、空间去满足宠物饲养的需求
一些宠物平时需要遛弯,洗澡,足够的空间活动,足够的食物和水喂养,并且在领养和购买后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部分宠物可能会对人类作息造成干扰,以及本小区是否适合养宠物。一些宠物的主人看到抖音上一些宠物乖巧可爱,心头一热就去买了,然后没有足够的时间金钱空间人力去饲养,嫌弃宠物脏,短短几天就受够了,将宠物遗弃,造成更大的社会隐患。
2.如果家中有小孩请慎养
一些猫狗确实很通人性,但是不要忘记,他们身体里还是有【兽】性的。不要因为看了短视频中的孩子宠物和谐相处就认为宠物对小孩子没有伤害,性格温和的宠物有,但如果碰到有攻击性的呢?
3.如果您不是颜控和经营宠物,一些不纯正的猫狗品种亦可
中华田园犬,中华田园猫,狸猫都是一些不错的品种,也都很聪明,反倒是国外的土狗很受欢迎,哈哈,例如日本的柴犬等等。
4、领养代替购买
王思聪的狗王可可就是领养的,在国外也非常流行领养文化。如果您在上海,推荐去浦江王阿姨领养基地。
6. 狗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首先来谈谈中国文化中的狗。中国文明的根是农业文明,中国人传统上偏爱牛、马,它们性情温顺,而且吃的是草,但力大无比,可以帮助人们耕田创造价值。相比之下,狗的食量很大,而且吃相难看。狗的功能主要是看家护院,跟牛马所产生的价值无法相提并论。
除此之外,狗通常一副摇头摆尾的形象, 时而露出尖利的牙齿,发出刺耳的叫声,很容易让人们把狗与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小人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国文化对狗的总体评价不高。
例如,在中文里有很多跟狗有关的贬义词语,比如:狗腿子、狗东西、狗急跳墙、狗咬吕洞宾、狗眼看人低、痛打落水狗、狗嘴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
西方文化起源于游牧文明。狗灵敏的嗅觉和敏捷的身躯跟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十分合拍,所以它们在游牧民族眼中是极其重要的,被认为是人的眼、手、腿的延伸。
狗经过驯化,不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和捕获猎物,而且还忠于主人,陪伴主人左右。久而久之,西方人对狗产生了特别的好感。他们把狗称为“人类最好的朋友”(man's best friend)。无论在英文小说还是电影中,狗总是和主人相伴在一起,并在关键时刻帮助或搭救主人。
7. 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好的还是坏的
狗是人类患难与共的朋友,被认为是通人性的动物,它对人类特别忠诚,因而具有忠贞不渝的意义。“牧羊犬三千里寻主”,“义犬救主”等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犬马之劳”也就用来比喻事做忠心耿耿。不过狗爱仗人势,“走狗”便含有贬义,鲁迅先生描写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象征了那类没有民族骨气的无耻文人。不过,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狗还有一些其他的含义。
总的来说,中国人把狗视为吉利的动物,如果谁的家里突然来了一只狗,主人就会很高兴地收养它,因它预示财富来临,所谓“猫来穷,狗来富”。狗和主人同甘共苦,如果有什么灾祸来临,它也会预示前兆,比如狗上房是暗示盗贼将至。狗喜欢吠叫,但其吠必有原因,因而古人以狗吠的时辰来取象吉凶的征兆。如正时狗吠,主妇必吵;丑时狗吠,心烦不眠;寅时吠,财神临门;卯时狗吠,前程似锦;巳时狗吠,亲人要来;午时狗吠,有人请客;未时狗吠,妻有外心,必遇小人;申时狗吠,小孩有祸;酉时狗吠,加官晋禄;戌时狗吠,提防生是非;亥时狗吠,当心吃官司。
关于中西方狗的文化差异,在西方国家里,人们通常把狗当成是忠诚的象征,并且西方人们很喜欢养狗作为宠物.而在我国呢,我国人们似乎对于狗这种动物持有比较贬义的色彩, 人们通常对狗有种厌恶的心理.从古代来看,狗首先是人们的食物之一,再者中国古代养狗最大的目的是为了看家,保护财物.
狗是历来人类重忠实的朋友,是人们宠爱的动物,他可爱,忠诚,勇敢,集百长于一身,身受人们的喜爱。但在对于狗的语言特点上,中西方有许多相似只处,但也有许多截然相反的地方。“狗”在东方语言上常带有贬义,常富含骂人的感情基调,因而在东方语言上喊有狗字的几近是雅的,然而西方语言上狗的携带词上却常带有褒义,比如“You are a lucky dou ”或“Top dog”等,都是夸奖人的话。是人际关系交往中为人深知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