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以下均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
1.城市环境的现状与原因。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我们不断向四个现代化迈进的同时,城市环境问题正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着,大气污染,垃圾污染,水污染等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我国、煤气燃烧污染、工业废气、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已成为主要大气污染源。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标、建筑工地噪声、第三产业的餐饮、菜场、商店、文化娱乐场所产生的噪声、城市工业噪声污染干扰市民的正常生活。城市固体垃圾的增加速度远远大于环境的承载净化能力,垃圾的堆积大量侵占这土地。工业废水的超标排放和大量生活废水未经处理就排进了河流,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引发了各种疾病,严重污染了地下水。
2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2.1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
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治理方法主要是:
2.1.1 减少煤炭的燃烧。
建设清洁型供热工程,如燃气热电厂,开展企业余热的综合利用 ,通过燃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替代常年运行燃煤锅炉拆除分散采暖锅炉,冬季减少煤炭燃烧。
2.1.2 工业合理布局.
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另外,工业园区的企业要合理布局,通过建设循环经济,加大对废气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排放量。
2.1.3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
减少汽车废气污染,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有害废气。加大石油提炼研发力度,在全国范围内逐步供应国四标准的汽油,淘汰国三标准的气油,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及燃料替代型车,在公交、环卫等行业以及政府机关率先使用,鼓励个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
2.1.4 绿化造林,增大绿地覆盖率.
茂密的林丛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有的有绒毛,有的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因此能吸附大量飘尘。蒙尘的叶子经雨水冲洗后,能继续吸附飘尘。如此往复拦阻和吸附尘埃,能使空气得到净化。
2.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污水处理主要分为生活污水的治理和工业污水治理。生活污水主要的污染物是有机物,工业污水主要的污染物则比较复杂。分为很多种,不同的工业污染物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水污染。根据各个城市水污染的严重程度,城市规划应该采用下列措施进行:
2.1 提倡节约用水,鼓励城市居民重复利用废水。并把不能在用的废水经过简单
处理后在倒入排水管道。
2.2 划分区域用水,对于城市的每个重点区域都建设废水处理厂,利用各种自然
净化手段,对污水进行处理,采用新的科技和方法将水净化,不能让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中。
3. 噪声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噪音控制在技术上虽然现在已经成熟,但由于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规模很大,要采取噪音控制的企业和场所为数甚多,因此在防止噪音问题上,必须从技术、经济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在控制室外、设计室、车间或职工长期工作的地方,噪音的强度要低,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减振、消声等技术进行治理,减少噪声污染。在库房或少有人去车间或空旷地方,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放松要求,即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减少城市噪声。
4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烧。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正处于稳步推进阶段,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填埋场污染、加强填埋气体回收利用。垃圾焚烧处理主要适合于可燃垃圾,鼓励企业建设垃圾焚烧电厂,变废为宝,对于土地资源非常宝贵的东部沿海城市,焚烧处理会逐步发展成为这一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手段。
5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5.1完善健全法律,使法律全面合理
有关部门要对我国现有环境法律进行科学系统评估,明确需要完善的法
律;环境立法应以根据实际情况,求真务实。努力解决现行法律的空白,制定一系列保护环境的,切实保护坏境。
5.2 明确环境侵权责任,加惩罚力度
相关部门要制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法》、《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办法》等法律, 加大对环境侵权的处分力度。
6 加大政府宏观调控政策
6.1 运用法律手段使企业落实排污责任。
严格执行制定的城市排污标准,向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原
则,应采取排污即收费和超标加重收费相结合的收费制度。
6.2 运用税收政策进行调控。
国家通过增税或减税来防治环境污染,污染严重的企业承担较高的税率,对特别污染企业加征特别污染税。对环境污染治理好的企业,减免一部分税。通过税收这个经济杠杆达到治污防污的目的。
6.3 运用信贷措施进行调节。
当企业污染治理的好,对环境没有污染,在申请无污染项目时,可向银行申请低息贷款。而对污染严重企业,不接受贷款申请或提高贷款利率。
2. 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持地域文化特色
城市建设是一个历史范畴,任何一座城市在营造自己的文化环境时,都需要在原有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使城市形象独具特色。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应是长期型的建设,而不是突击式的装璜。国内外大量城市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了城市的统一性和建筑的协调性是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必不可少的品质。
城市文化是人们在城市形成和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文化环境则是这个总和的外在表现。本文所论及的仅仅指城市文化环境的硬体部分,即城市建设涉及的范畴。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环境。美国建筑大师沙里文曾说过:“根据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这个人,那么根据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西方文豪歌德说:“建筑是石头的书”。雨果说:“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注入人类家园的每一条细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着文明之光”。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其实我们创造城市就是在创造文化。如果城市的建造仅是出于经济目的,那么城市中的人是很不幸的”。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是一个高标准、高层次的课题。它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传统、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
从城市规划建设自身来看,20世纪追求城市理想的诸多主义—从以1933年的《雅典宣言》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到新城市主义、生态主义、多元化主义、女权主义等,虽说是各有侧重,但也确实揭示了现代城市发展中诸多重大问题。应该说,这些重大问题对于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999年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提出:“新世纪的城市将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者的融合”,并预言:“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和乡土建筑的现代化将殊途同归,而现代城市将更为讲求整体的环境艺术”。
从城市文化研究的视野来看,改革开放初期对地域文化的寻求曾兴起一时。当时全国建筑创作有京派、海派、岭南派、西安唐风、武汉楚风等。此后随着房地产开发的发展,商业行为逐渐使地区特色消失,建筑创作也“天下大同”了。1999年6月,国际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其主题报告提出了“21世纪要促进地区文化精神的复兴”的观点,并指出:“区域差异客观存在,对于不同地区和国家,建筑学必须探求适合于自身条件的蹊径,即所谓的'殊途'”。弗兰普顿教授在报告中提出:“创造具有'地域形式'而不是'产品形式'的建筑”,即强调建筑形式更多地取决于所在地域的特点,而不是生产技术本身。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也开始提倡城市文化研究应落实到区域,回归到区域,并在区域文化中实现整合。不应单纯地就城市论城市,而是要从更大区域范围来认识城市文化,把城市与其腹地及与它相关的城市,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从而把城市文化赖以存在的地域空间上升到应有的地位。毫无疑问,这些主张对于把握城市文化在空间发展上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十分有利的。
1、城市文化的宏观取向
城市建设是一个历史范畴,任何一座城市在塑造自己的文化环境时,都应该继承历史、立足当代、展望未来,都需要在自己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形象特色脱颖而出。当我们规划一座城市的文化环境建设时,首先要解决好这座城市文化的宏观取向,或者简称为文化定位问题。这是一个战略性的研究课题。城市文化的宏观取向,要符合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思想和规范,要体现所在地区的文化精神,要对本城市的性质、规模、布局结构及人口构成作深入地分析,从抽象走向具体,由分散走向整合,将其落实到城市文化环境的要素、特征上。一个比较好的城市文化定位可以管50年、100年。
我国学者在研究江南地区城市文化之后,将这个地区城市文化的宏观取向归纳为3个特征:即“亲水性”“文人性”和“统一变化、饶有特色”。这些特征反映在城市景观上,建筑、桥梁、园林、绿化、名胜古迹每每与水亲和,城市景观以水称胜,显现出阴柔秀美、富于灵气的性格;文人是江南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起着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而城市文化环境显得文质彬彬、诗意盎然。江南城市文化虽有以上两点共性,但并非千篇一律,其风格在统一中又千变万化,富有个性,饶有特色。如果我们把握了地域文化的宏观特征,也就接触了城市文化之本,就有可能在新的生活形态和新的技术水平下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营造出本城市特定的文化氛围。
3. 如何完善城市管理及改善城市环境卫生
1、加强城市管理首要前提在于提高认识。由于诸多因素,目前,在城市管理中,由于认识不到位,表现出在工作上水平、力度、效果参差不齐。为此,必须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繁荣与市容的关系。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是千年大计,任何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略环境效益的做法都是政治上的短视、经济上的短视,城市管理是一种有形投入形成的无形资产,是一种潜在的社会生产力,这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界和城市领导阶层的共识。应该看到繁荣与市容本身就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我们应做到既要繁荣城市,又要美化城市,使城市在良性循环轨道上持续发展。二是近期与长期的关系。城市建设和管理看起来是“面子”工程,是有一定的阶段性,但其效果往往超出时空限制。有些工程开始时往往不被人们理解,但是历经时日,其功效显现出来后,人们对此就会赞誉不绝。这种认识过程可能是几年,也可能是十几年。三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经济原理。我们应该看到城市建设和管理所形成的环境效益必须会带来经济效益,城建投入必然会推动经济增长,这已经为发达城市的经验所证实。
2、加强城市管理的必要基础是设施建设。纵观整个城市经济社会有机实体,它在人的控制掌握下,进行着宏大复杂的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及信息传输。城市的供水排水、道路桥梁、公共交通、煤气热力、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邮电通讯、供电输电、防灾救灾等公用工程和公用设施,承载和支持着城市,使城市得以成为有机实体,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些是城市的基础,被人们称之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载体。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搞好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必要基础。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有战略眼光,要从长计议,要真投入。要克服建设与管理脱节,重地上轻地下、短期行为的倾向,逐步提高整个城市管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加强城市管理的有效途径在于标本兼治。城市管理中的难点、热点都是与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总揽全局、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才能使城市环境取得长久效益。这方面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城市发展要强化规划管理。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龙头,要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认真研究和保留自己的地理风貌、建筑品味、文化传统、经济特色。同时必须依法加强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做到“三权”不放,就是规划审批权、用地审批权、建设项目审批权不能分散,更不能层层下放。要注意规划的科学性,不科学就会带来无休止的调整和浪费。第二,必须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完整性,对那些危及城市安全、破坏城市环境,严重影响城市总体形象的工程该停的停、该拆的拆、该罚的罚,改变目前规划控制不严、管理不到位、违章建筑、占道经营严重、环境卫生无人过问的状况。集贸市场要强化规范管理,本着疏堵结合、改善条件、严格管理的原则和摊点要入市、入群、入点、入规四个要求,调整、完善市场的布局。要把安排下岗职工就业纳入政府行为,拓宽就业门路,逐步减少下岗待岗人员占道经营的状况;动员地处闹市的亏损企业把闲置的车间改为小商品市场,利用围而未建的工地和单位内部广场设置一些有特色的节假日市场。第三,环境卫生要强化源头管理。要实行垃圾袋装,合理设置街道的果壳箱,尽量减少垃圾中转的环节,防止垃圾二次污染。第四,道路交通要强化综合治理。要结合新城开发、旧城改造,新建、拓宽街道尽可能形成“城外成环,城内结网,环网相连,路路相通”的交通格局。一是市区中心人流量大的道路一定要实施限流、分流。二是要削减城区的出租车总量,人力车、摩托车必须控制,大力扶持公共交通。三是要整治占道停车,查究违章运行,并长期坚持下去。
4、加强城市管理的内在动力在于以人为本。市民素质是塑造城市形象的主要因素。首先,在城市管理诸多因素中,人是起主导作用的根本要素,城市发展、进步,是人的积极作用结果,城市衰退、消亡,也主要是人的消极作用造成的结果。其次,“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基本原则是决定城市政府引导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根本依据。市民既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又是城市管理的客体,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动员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我国搞好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方法和基础,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其三,提高市民素质是城市管理从源头抓起的关键所在,这是城市管理的治本之策。“城市之魂在于文化品位,城市之形在于建筑品味,城市之秀在于绿化品味,城市之美在于人的品味”。一个城市漂亮与否,除了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条件。我们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市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动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二是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抓好市民的文明教育;三是用“以人为本”的思想规范市民的行为。只有整个城市市民的法制观念、环境意识、道德情操、审美能力适应了现代城市的管理要求,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管理的动力问题。
5、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保证在于依法治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管理城市是加强城市管理的必然要求。目前,建设部门有三大法:《规划法》、《房地产法》、《建筑法》,交通部门、工商部门、公安部门也都有大法,要依据这些法律法规,认真实施依法治城、依法治市。首先是依据法律继续做好建章立制、依法管理的问题。目前,各个城市都想了不少办法,出台了自己的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基本解决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问题,关键是要严格执法,不能手软,只有“铁心硬手”,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其次是完善机制,强化监督。一是行政监督,就是要利用市容、公安、工商、卫生、城管等专业队伍进行督察。二是群众监督,就是聘请一些热心公益事业、政治觉悟高、身体素质好的离退休干部职工作为社会义务监督员,对城市管理中的不文明现象进行监督。三是舆论监督,这是当前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新闻媒体对当前城市管理中好的风尚大力赞扬,对城市管理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特别是老大难问题要坚决曝光,并进行跟踪报道。
6、加强城市管理的关键在于领导重视。“面貌变不变,领导是关键”。领导高度重视了,办法也多,力度也大,效果也好。当前,在领导层当中要克服三种情绪:一是畏难情绪,即感到“投入难、执法难、协调难、长效难”;二是自满情绪,即认为“自比有进步,横比差不多”,都是彼此彼此,兄弟水平;第三是厌烦情绪,即觉得“治理年年搞,年年老一套”,搞疲了。这三种情绪如不克服,城市管理要深入下去必然是句空话。在加强领导的同时,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分清条块之间、条条之间的职责,是搞好城市管理的重要一环。为此,加强城市管理要做到四有,即“组织领导上有班子、机构编制上有牌子、议事日程上有位子、推动工作上有点子”。要建立高效、合理、动态发展的城市管理网络。城市管理要实行“建管分开、建管平行、管理实体”以及“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具体内涵是:在坚持集中统一的前提下,通过理顺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关系,合理调整分块,理顺条块关系,强化城区属地管理等功能,加强城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管理职能,朝着“统一规划、分级管理、重心下移、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条保证、权责一致”的方向迈进,由部门行业管理转向综合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4. 谈谈如何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打造城市文化特色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在文化传播中必然会发生文化交流与文化合作,在不同文化之间必然会出现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随时代的进步文化会不断进行文化传承和进行文化创新。本文拟从广义文化上来讨论泗阳城市文化特色问题,谈粗浅认识,提出一些建议,供领导参考。一、 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文化建设既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但从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情况看,普遍存在着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一些城市在现代化的名义下,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城市形象变得千篇一律,直接影响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质量。要正确引导城市发展,科学提高城市品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形成和强化自己城市的特色。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它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判断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人们已不再单纯看发展速度和国民生产总值,还要看城市环境和文化品位,以此来判断城市的综合实力,是否可持续发展。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品位的城市,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城市。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的文化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是泗阳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正在努力推进文化兴市发展战略。如果要让外地人能更好地识别泗阳,让本地人能清楚的了解泗阳,让来泗阳人能更加喜爱泗阳,那就主要在于通过文化符号来识别,通过文化传承来认知,通过文化特色来吸引。因此,在城市扩张和建设发展中,如何体现出泗阳城文化特色,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重新审视和共同研究的问题。泗阳城市文化建设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城市建设发展加快,新城区扩张提速上档,老城区改造正在强力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二是文化载体方面,修建了体育中心、体育馆,大剧院等。二是文化景观方面,抓了泗水古城、骡马街的建设;三是从精神成果方面,提炼过泗阳“人文精神”,确定泗阳精神、泗阳“城市名片”等。四是在文化特色方面,已经进行过一些打造,对杨树文化、泗水汉文化,已经具有较强的对外社会影响力。五是在文化教育方面,通过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了一大批名校,形成了具有泗阳特色的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育文化特色。六是制度文化方面,加强了法制建设,制定了城市管理规范,加强了公民道德建设,出版了《市民必读》、《市民公约》、《市民守则》等。七是文化联动发展开始起步,进行了文化与教育、体育、卫生、旅游、商贸等产业与联动发展的探索,特别是“四城同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泗阳城市文化建设中还有一些问题。一是历史文化总量不多,抢救保护工作力度不够,尚存历史文物古迹不多,发掘开发利用不够;二是建设发展力度不够,文化投入不够,文化规划不够,项目数量不多,文化质量不高;三是对泗阳文化认识还需深化,如对泗阳的文化资源、文化特征、文化特色、文化精神、文化形象、文化标志等的理解还不很清楚;四是在泗阳文化风貌方面,特色不突出,个性不突出,特点不突出,具象化不强,影响力不大。五是文化拓展宽度不够,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够,文化与产业结合不够,对外文化交流不够。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特色,城市的特色是民族文化特性的反映。人为地改变一个城市的传统风格和特点,牵强附会地注入一些格格不入的东西,是对城市特色的扭曲。在发展城市文化时,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搞好论证,结合实际,把握和弘扬本地及民族、人文、历史、地理、经济方面的个性和优势,把文化特色纳入城市化建设之中,使自己城市硬件建设中浸透特色文化的内容,营造特色文化的氛围,塑造特色文化的精神。二、泗阳城市文化特色因素的简要分析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发展和城市文化特色形成,受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泗阳的文化建设发展和城市文化特色形成,不能不对影响泗阳文化发展和特色形成的因素作简要分析。(一)从文化源流来说,泗阳是古泗水汉文化的发源地,悠久的汉文化是泗阳文化的根源,可以说泗阳是汉文化的传承地。(二)从地缘文化来说,泗阳地处长江流域,泗阳饱经长江文化的影响,泗阳位于长江下游地带,是长江下游文化的组成地;地处齐鲁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地带,可以说是南北文化的结合地。(三)从经济文化来说,泗阳农耕文化影响久远,泗阳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县。泗阳商业文化于近代兴起,商贸业发展时间较晚,工业文化的传播时间不长,信息时代文化影响是当代才开始的。(四)从历史名人来说。书法家林大木、地理学家张相文、纺织大师卢庭兰等,这些地方历史名人还是具有重大历史影响和历文化意义的。上述情况表明,泗阳历史文化因种种原因确实存在着“历史缺陷”,但泗阳历史文化也不是一片沙漠,仍然有着比较丰富的底蕴和众多的文化影响存在。影响泗阳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外来的也有本土的,有人文的也有自然的,有名人的也有社会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加以对待,不承认和看不到泗阳历史文化因素的存在及其影响是不对的,而且必须认识到这些因素都会对泗阳城市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而要打造泗阳的城市文化特色,也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因素的积极方面,从而找到泗阳城市文化的根基所在、源流所在、表现所在、特色所在。才能更好地推进泗阳城市文化建设和彰显泗阳城市文化特色。三、泗阳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主要原则一个城市的存在要有城市文化要有自己的特色,城市文化特色的形成要经过一个历史过程,按照建设发展规律,结合泗阳实际情况,打造泗阳城市文化特色要注意以下原则。(一)要坚持历史的与现代的相结合。不能忽视泗阳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也不能简单地只追求泗阳现代文化形象塑造。泗阳从建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中,有过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出现过一些历史名人,曾有过一些古代文化建筑物。虽然保留和传存下来的甚少,这正是泗阳历史文化保护的悲哀所在,也正是当代人对泗阳进行文化寻根、留下历史文化符号和打造特色文化的重点之一。然而,现在我们已进入建设现代大城市的重大发展时期,建设具有现代文化感的新泗阳,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和长期目标,这是我们必须为之努力奋斗的。但在城市扩张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中,我们不能简地单复制再造一个古代泗阳,也不能机械的移植一个现代泗阳,一定要坚持历史的和现代的结合,让泗阳历史文脉的传承和泗阳现代建设的实施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形成泗阳城市文化特色。(二)要坚持人文的与自然的相结合。注意将泗阳自然景观人文化和泗阳人文精神形象化。泗阳有较好的自然环境、自然风貌和自然景观,可以人化的的文化的重点自然景观也不少。泗阳人文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只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有的还没有被我们发现和利用,有的已经开始被发现和正在进行挖拙和打造。但这还不是很多。因此,在泗阳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坚自然的和人文的相结合 ,充分发现和发掘泗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这不仅能为代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做出贡献,而且能为后世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三)要坚持特色的与共性的相结合。泗阳文化要强调自己的地域特点,也要有与时代相宜的时代特征。泗阳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还有独特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在建设发展中,要从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中,找到泗阳的文化个性,强化泗阳的文化特色,形成泗阳的文化符号。同时,要立足本地文化特点,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古汉文化的文化因子,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影响,努力创新先进文化,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共性的文化精神和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彰显泗阳城市文化特色的同时融入民族的时代的先进的文化共性。只有这样,泗阳文化才能根正枝繁叶茂,才能让人产生独特感和具有认同感。(四)要坚持历史再现与创新体现相结合。一方面要注挖掘泗阳的重要历史名人、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进程的文化形象,另一方面要努力创新现代文化景观和当代文化形象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在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发现、挖掘、整理和再现在泗阳发展历史中的具有重要的积极的历史文化意义的重大过程、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要在坚持尊重历史、注重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城市规划布局、建筑风格、城市雕塑、旅游景点、主题公园、文化广场、人文景观、特色街巷、商号牌扁、店堂装饰等加以历史再现或创新体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集成,设置专门地点和机构行进行征集管理,记录、塑造、再现一批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让人们能从感觉泗阳文化形象和领悟泗阳文化精神。四、泗阳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概念设想根椐上述分析,找准泗阳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城市文化特色打造。不仅要城市物质财富积累,而且要形成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城市文化特色就是城市文化的个性体现。在泗阳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从广义文化角度作一个概念规划。(一)继续加强文化场馆建设,围绕文化大县建设目标,加大了文化载体建设力度。”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小雨告诉笔者:“全县先后投资近3亿元,建设图书馆、城市展览馆、革命历史博物馆、农耕教育博物馆、中国杨树博物馆、体育馆、棉花博物馆、科技馆、游泳馆。打造出泗阳“文化纪念碑”。(二)建设“新城文化景观”。新城区泗阳城市的重要组织成部分,是城市扩张发展的重点,是泗阳现代城市的代表,在文化载体、人文景观、文化标识、建筑风格、城市风貌等方面已有很好的基础。因此,在新城区的建设发展中,要结合建设发展进程,更加应注意规划和建设好城市特色文化项目,在新城区进一步呈现具有泗阳文化特点和现代文化特征的城市文化特色。(三)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在形成文化娱乐街、文化用品街、饮食文化街等文化街巷建设。泗阳文化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将泗阳文化发展与商贸经营结合起来,将泗阳文化发展与街容巷貌建设结合起来,将泗阳文化发展与店堂装饰结合起来。从而多方面展现泗阳文化,让人们从多角度感受泗阳文化。(四)修建“泗阳文化新载体”。泗阳会展中心。在会展中心中,同时内设立泗阳历史博物馆,泗阳文物展览馆、泗阳历史名人馆、泗阳区情展览馆,泗阳规划展览馆,集中展示泗阳的文物博物、泗阳发展历史、泗阳历史名人、泗阳建设成就,泗阳发展前景,形成泗阳的城市发展“泗阳文化综合展览馆”。同时要根据城市发展的城要,抓好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新的载体工程建设 。(五)抓好文化标识工程。要在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新区扩张中,在城区特别是在新城区要注意规划和建设体现泗阳的文化特点和现代特色的文化标志。如建设体现泗阳文化主题的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城市雕塑等,打造出泗阳城区特色文化景观,彰显泗阳的文化特色,增强人们对泗阳的识别度,强化泗阳的文化影响力。(六)抓好文化交流工程。要扩大泗阳城市文化的知名度,又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对泗阳的积极影响,必须加强文化交流。要组织文化部门和文化组织,运用多种方式,拓宽多种渠道,进行文化互动、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合作、增进文化融合、推进文化发展。从而扩大泗阳文化影响力和泗阳对外知名度。五、泗阳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主要措施(一)完善文化发展规划,强化公共文化设施。要以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基层基础设施、发挥基础设施作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加强文化建设投入,做到硬件软件并重。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要加大对软建设的投入。在资金投入上,要实行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加大政府对公益文化设施投入,引导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入,引导社会单位加大对文化活动投入。(三)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发挥文化人才作用。加强管理者队伍建设。深化机关改革,加强领导班子、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工作者队伍建设,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事业人员管理,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引进、培养、文艺创作人才,壮大创作队伍,提高创作水平。加强经营者队伍建设,结合产业发展的需要,健全文化产业行业协会组织。大力开展文化企业经营者培训。(四)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产业支持文化建设。坚持以国有和民营多种所有制共同以展,坚持以产业发展促进事业繁荣的要求。重点抓好国有文化资产经营业、广播电视网络传输经营业、电影放映服务业、文化娱乐市场经营业、体育赛事市场经营业、图书音像制品营销业、新闻出版印刷包装业、广告和影视音象制作业、文化艺术体育培训业、文化艺术中介经营业。(五)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更新管理理念,深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革新管理办法。在管理方式上,管理机关要由管办结合向管办分离转变,要由管理文化单位向管理辖区文化转变,要由重视城区发展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在经费管理上,重大公益文化需要实行政府采购制、专项活动实行政府补贴制、社会文化活动实行社会单位资助,商业文化活动实行市场运作。在人事管理上,事业单位要改革,在用人机制上要搞活。在分配方式上,多种社会分配形式。在激励机制上要搞活。建立完善考核制度、评估制度和奖励制度。
5. 如何形成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人气
用城市规划的方法把策略想清楚。建议:1.先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2.提供居民素质。做到这两点,城市文化内涵及特色就会自然体现。
6. 如何进行城市文化建设
宏观意义上的城市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城市区域的总和。中观意义上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总和。微观意义上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的文学艺术、广播电视以及各种社会性、群众性的娱乐性活动的总和。 我院认为,城市文化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这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没有现代素质的市民,现代化城市由谁来规划?由谁来建设?由谁来巩固和发展?一个充满小农意识和市井习气、封闭保守的城市,是无法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 市才能现代化。 二是建筑具有个性的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广告等等,都不能凌乱无章、残缺不全、千人一面。要讲究城市的整体和谐和审美情趣,有文化个性和艺术感。形象文化就像一个人的脸,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像巴黎、伦敦、莫斯科、法兰克福、威尼斯等世界一些文化名城,都具有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在形象文化中,标志性的文化、体育设施必不可少,往往一两个标志性文化设施就能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如悉尼,一个着名的海上歌剧院,就大大提高了它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 三是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特别是中国城市)成为文化名城的一种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像世界文化名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欧洲文艺复兴中心,曾经产生过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一大批世界名人,它是一个完全靠历史文化资源而名扬世界的城市。又如比萨、威尼斯也是如此。在国内,像曲阜,也是完全靠历史文化资源而蜚声国内外的。 四是形成若干个着名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艺术团体。教育是文化的基础,科技是文化的精华,艺术团体是文化的结晶。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将这三者作为衡量一个城市文化水平高低的关键性指标。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由移民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国家,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像美国的波士顿,之所以能成为文化名城,靠的就是这三者。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美国培养了不少总统,还有数不清的专家学者,其中不少人获得诺贝尔奖。波士顿的交响乐团、芭蕾舞团不仅在美国,甚至在世界都是一流的。 五是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美国文化名城洛杉矶,靠“迪斯尼乐园”和“好莱坞城”,形成了惊人的影视及音像制品业和文化旅游业。现在,法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许多城市,都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也已将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重点。 六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所谓群众文化,既指城市市民之间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比如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等,也指一些节庆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文化名城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节庆文化活动,对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养成群众的文化意识,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7. 如何优化文化资源配置
优化文化资源配置 提高有效文化需求
案例介绍[注
之一:北京市的国营、民营企业同台竞争,多元主体优势互补,盘活了文化资源。
1993年,在北京市政府和市宣传部的关心下,民营企业家钱程与中央乐团签约,出资45万元承包了北京音乐厅。承包方除保证中国交响乐团演出场地之外,主要以出租场地、承办国内外演出为经营方向。96年起,北京音乐厅向社会承诺:"我们天天要有音乐会,是真正的365音乐厅。"音乐厅自承包以来,既把握住先进文化、高雅文化、民族文化的大方向,又大胆探索演出市场规律,充分挖掘国际国内文化资源的潜力,力争最佳的投入产出效果。94年3月至同年底,音乐厅共演出162场,演出收入达50.5万元;95年演出248场,演出收入209万元;98年演出猛增至581场,演出收入高达700万元;99年提高了演出节目的档次与品位,共演出488场,演出收入850万元;现音乐厅与承包前年均演出60场相比,演出场次与演出收入呈几何级上升。音乐厅的承包者的经营策略是:一是广开投资渠道,分摊投资风险。经纪人、其他经营者都可参与音乐厅经营,音乐厅主要致力于品牌设计与收取场租费,二是在演出市场参与演出节目的竞争,投资于创新性剧目设计,如连续推出的《中国唐代名篇音乐朗诵会》等优秀节目,各界观众蜂拥而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亲临观看。2000年,北京市政府与民营企业家钱程签约,同意他以自然人身份,承包由政府投资上亿元的北京市标志性文化建筑--中山音乐堂。钱程坦言:"我做的一切是音乐厅原来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民营企业家和民营资本在激活文化市场方面发挥出的独特作用,使文化资源的功能得以复位。
长期以来,一个城市有影响的大型文化设施,总是抓在政府文化部门手里,主要是政府部门担心这类文化设施的经营权一旦落入旁手,很难保证它的社会效益。但这种垄断式的经营往往缺乏开拓市场的激情,忽视投资回报。北京市敢于突破禁区,以个体承包方式吸引民营资本经营大型文化设施,多元所有制主体同台竞争、优势互补,为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一种启迪: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适合多元经营主体介入,让社会和市场在优化配置文化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的体制环境。
之二:广州市的舆论工具以需求为导向做活主流新闻,突显服务功能,寻找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经营体现了一种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
一、做活主流新闻。新闻媒体必须将党和国家的意旨体现为主流意识形态。《广州日报》作为一份党报概不能外,但报业的决策层清醒地认识到,报业的立足点在市场,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为了找到舆论导向与市场基础的最佳结合点,经营者充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两种资源,形成了以主流新闻打市场的经营特色。报社从全国各地吸引优秀人才,建立了一支高效的新闻队伍,他们追踪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以最权威的新闻来源和最快捷的传播方式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此外,报社还根据市场的特点,以丰富多彩的版面设计来吸引读者。特别是"即拼新闻版",将消息和独家采访拼成醒目的新闻版块发表,引起强烈反响。由于注重新闻的即时性、准确性和吸引力,使《广州日报》的新闻版成为该报最有影响力的品牌和最大的市场卖点。
二、突显服务功能。报纸不但是舆论载体,更是服务工具,为了拓宽市场,集团千方百计地作好读者的服务工作,他们在珠江三角洲建立了150多家连锁店,这些连锁店除收订、零售报纸外,还销售各类书刊和文化用品,甚至还经营便民百货,以满足客户的各类需求。各连锁店还实现了计算机网络,使订报售报、广告服务等业务运转速度大大加快。为了让读者在早餐桌上看到《广州日报》,公司还自办发行,添置了130多辆运输车,每天在方圆300公里的广东省境内和两广交界地区密集穿梭,将报纸及时送至每一层楼的读者手中。报社还将潜在的读者按住宅、地区分片做调查,有的放矢,制定出将潜在读者转化为常年订户的实施计划。据《广州日报》的一项调查,报纸自费订阅者已占到总订阅户数的81.4%,表明党报已一改昔日指令性订阅的旧面貌,进入了良性的市场运转轨道。96年,中国大陆第一个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广州成立,99年总资产达33亿元,报刊收入由91年1.22亿上升到18亿元,广告收入从91年3.96亿元上升到9.72亿元,99年上缴税收1.53亿元,成为广州市的纳税大户,集团还拓展了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拥有多种所有制合资的多家企业实体,成为中国报业界的巨人。
之三:深圳市的文化资源和企业家的有机结合、企业资本和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的制度创新,为文化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深圳华侨城集团是一个拥有70余家合资、控股和参资企业,以家电、电子、文化、旅游、房地产开发为主导产业的控股企业集团。99年集团总资产达238亿元,净资产达101.8亿元,销售收入158亿元。集团将文化软资源、资金、技术和旅游概念紧密结合,以资本形式投入市场营运,形成集人造主题公园、演艺业和相关产业开发为一体的文化服务经营实体。10年中,集团用于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共25亿元,其中对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主题公园投入约13亿元,10年中华侨文化旅游度假区接待中外游客6000多万人次,营业收入60多亿元,实现利润12亿元。并创造了一个1:8的锦绣中华效应,即游客平均每在华侨度假村消费1元,社会相应地在深圳市区连带消费8元,以主题公园为中心,产业还配套经营各类星级宾馆,开发了具有文化特色的"皮皮王"系旅游产品,并控股深圳航空公司,创办了旅游教育产业--暨南大学中旅学院,成为一块"立足国内,辅射海外"的世界区域性文化旅游的着名品牌。
华侨城集团的成功归功于企业决策层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企业制度的创新,华侨城集团决策层利用了世界、中国的文化资源、给自己营造了一个成长空间,并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不断发现、引入和整合新的生产要素,灵活机动的开拓新市场。集团的《华侨城集团宪章》以未来10年为时间跨度,以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为宏观背景,以制度创新为主题,确定了集团未来发展的一些重大战略选择和改革的基本思路,如"内部产权革命",旨在通过企业内部的产权多元化,从根本上解决集团下属各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问题;如"分享经济",突出了以智力劳动为特征的经营性文化生产的价值;如"经营者选拔考核市场化、外部化"和"经营者选拔的连带责任机制"等,可以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经营者发生更迭时,确保后继者的延续性和创造性。此外,《宪章》拟定的一系列超前性的企业价值理念如:"知识就是优势,创新就是未来"等,也为文化旅游产业在新世纪的持续发展打开了广阔的上升空间。
之四:魔术大师商业魔法大揭秘,大卫中国行酬金是多少?
据2002年7月30日CCTV经济半小时报道:大卫·科波菲尔曾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本时代的魔术巨人",而他高超的商业运作技巧同他梦幻般的表演一样,让人叹服。他能把自由女神像变得无影无踪,能让观众当场消失,能穿越长城城墙,同时也能变来无穷的商机。
大卫平均每年在全球的演出超过了500场,他拥有了自己的专业制作队伍,在世界各地都有雇员。魔术上的巨大成功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根据2001年美国《福布斯》杂志的统计,大卫一年的收入为6000万美元,在世界娱乐名人排行榜中名列第五。
大卫此前在深圳和广州的演出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票房成绩。在上海,7场演出的门票已提前售出了80%,而最高票价现在已被炒到了2400元。大卫在上海的票房收入目前已经达到1300万元。
早期大卫起步时,尤其是变飞机,变自由女神像消失,大部分费用应该都是由电视台来出,大卫享有的就是影碟版权。但是伴随着电视演出的广告收益和其他一些收入,都完完全全是电视台来分的。大卫羽毛渐渐丰满以后,更多的是这种现场表演,那纯粹是他自己企业的收入,与电视没有太多关系。其实是有一个商业体系在支撑着大卫。美国这种商业体系,本身在魔术以外已是非常的健全。比如说魔术师协会、魔术商店、魔术展览、魔术比赛,还有一些交流等等,这已经成了系统。在魔术界里专业分工很细,它们的不断创新也源源不断地给大卫提供创新的基础。就像生物链一样,大卫的链不断地变粗、变多,别人不断地供血,整个产业的链就变得很好。
之五:投资于文化的上市公司正在显现顽强的生命力。
涉足文化的上市公司
公司名称 涉中文化产业概况 流通盘 总股东 2000年每股净资产
北方五环 兴建了现代、综合化的大型现代化体育基础设施--五环广场 1.06亿股 2.89亿股 1.118
电广传煤 依托大股东湖南电广集团,全面进军影视制作和经营 1.18亿股 2.58亿股 9.062
诚成文化 投资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影视、光盘、文化用品制作、印刷和发行 1.09亿股 2.08亿股 1.73
上海强生 投资1.6亿元发起创立上海强生传媒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参股《新财经》、《财经周刊》 1.50亿股 2.81亿股 3.035
东方明珠 主营业务包括广播电视传播服务、电视塔设施租赁和广告经营等 1.57亿股 6.88亿股 2.55
目前,已掀起一股投资文化的热潮,新一代文化投资者和文化经营者已经意识到资本和文化结合的重要性。中国证鉴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已将传播与文化产业纳入上市公司13个基本产业门类之中。广州日报集团、广东有限电视台、文化新民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电脑报、新华书店、北影、西影集团等都加快了进军资本市场的节奏,准备通过股份制改造,直接上市挺进证券市场,以期在更大更深层次上冲击文化领域。
[注]案例来源:《广东艺术》2001年5期,13期-21期
关于优化文化资源配置
提高有效文化需求的思考
之一:体制改革是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提高有效文化需求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与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或早或迟会导致上层建筑的调整与变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以市场机制作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基本取向的经济运转方式,这就给属于上层建筑的文化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是继续按照传统的计划模式管理文化,还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模式管理文化?
"计划文化"的模式我们早已熟知,其所有制形式全部为国家所有制,文化资产由政府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政府既是文化资产的所有者,同时又是文化资产的占有者、支配者、使用者和分配者。表现在文化单位中,就是文化单位的领导人由政府委派;文化单位的各项活动、人事管理由国家统一安排,文化单位没有自主财务权,所需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安排,支出也有严格的标准,实行的是财政的统一预算管理。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文化资源造成了相当大的浪费,压抑了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这种历史的教训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文化体制改革在改革先行的地区已有实践,它是以全社会消费者的有效文化需求为导向,多种所有制结构投资于文化事业,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根据文化事业的导向性、公益性、消费娱乐性的性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营造各种所有制文化的平等竞争环境。文化的导向性也要能使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的公益性也应考虑市场的有效文化需求。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下,确保文化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之二:关于导向性、公益性等社会文化的优化资源配置与提高有效需求问题。
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我们总是将文化看属意识形态范畴,对导向性、公益性文化更是审慎对待,采取了国家包揽的办法。导向性、公益性文化资源全部由国家按计划进行配置,设施建设及日常管理机构支出全部列入财政预算,造成的后果是大量的重复建设,有效利用程度极差,造成大量的浪费。(民建常州市委 常州市文化局、汪志 光)
http://mjyz.gov.und.cn/show.php?id=288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效益提升
[内容提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盛,有赖于一个或者几个大城市群的兴起。它们不仅是强劲的经济增长极,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长三角”城市群所拥有的文化传统资源,特色化程度高,形态丰富,构成了互补整合的重要条件,在文化资源的流动条件,资源培育的社会投入等方面,不断扩大增量,加强了优化整合的物质基础;还具有体制改革上的互补性,制度创新上的多向性,区域协作的前景非常广阔。在21世纪新一轮的发展中,“长三角”城市群要以体制创新作为突破口,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打破条块分割,形成大都市圈的强大文化合力。要以层次配置作为抓手,通过项目、院线、市场、信息等的分层合作,形成突破重点,进一步带动全局。更要以发展作为重心,建立平等的共享协作机制,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扩大社会投入,增强“长三角”文化发展的后劲。
一、城市群发展成为文化中心的基本条件
经济全球化所催生的一个重大主题是区域经济的协作发展。而大都市圈以密集的城市群与大规模的产业带相结合,相互推动又相互渗透,使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学术界给予“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s) 的基本定义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者两个超大或者特大型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
大城市群是一个区域空间、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登要素组成的有机体,是一个大系统中具有比较强大活力的子系统,无论在区域层次上,还是在相互联系的空间上,都具有网络性的基本特征。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盛,有赖于一个或者几个大城市群的兴起。比如美国的大纽约地区,大旧金山湾地区,洛杉矶地区,英国的大伦敦地区,日本的大东京地区,加拿大的多伦多地区等,其中,根据1999年的统计数字,大纽约地区的GDP总量为87088亿美元 ,约占美国GDP总量的15%,伦敦的GDP占全英国的40%,巴黎的GDP占全法国的25%,东京的GDP占全日本的15%,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一个国家的GDP总量,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重心 。
许多大城市群不仅仅是强劲的经济增长极,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这里指的文化中心包括文化产品的消费中心、文化资源的配置中心、文化内容的创造中心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心。它们具有以下的重要特征:
1,城市群必须具有区域内外的连接性和开放性,才能集中各种人群的文化需求,刺激文化市场的迅速扩大。文化消费市场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空间,而消费市场的扩大有赖于大量的人口和支付能力。只有大城市群才能形成超大容量的、经常性的人流和文化消费需求。如果说:小城镇以人的步行为半径,小城市以自行车的骑行为半径,大城市以公共汽车和轿车的行驶为半径,那么,大城市群以高速公路、铁路、地铁、轻轨为半径,以航空港、海港或者河港、信息港与外界连接,以现代通讯网络为延伸,能够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量的人流,形成文化消费市场的巨大空间。
2,城市群必须具有文化资源的互补性,才能促进城市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瑞典经济学家俄林曾经指出:如果一个地区有丰富的要素为另一些地方所需要的时候,而信息、运输、服务等条件又满足了这些需求,那么,这两地就有了互补性。比如:多伦多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加工、金融、贸易中心,企事业管理层和员工的人均收入高,每年大约有100万员工和大中学校的师生需要度假,但是多伦多市区缺乏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资源,必须靠尼加拉亚大瀑布等周边的风景名胜来满足;而从尼加拉亚大瀑布过境的游客,又希望到多伦多欣赏世界第一高塔等都市风光,从而形成了大多伦多城市群之间的巨大人流。
3,城市群的文化基础设施,必须形成多层次的空间网络结构,才能提高文化资源使用的有效性。社会化的大规模文化活动,必须在大量文化设施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投资文化基础设施,具有资本大、时间长、回报慢的特点。而提高使用效率的最好办法,就是选择一个良好的空间网络结构,这就迫使政府和企业的文化投资,总是选择在具有多层次空间网络结构的城市群中。比如:就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而言,根据1997年的数据,纽约有204座,伦敦有415座,东京有194座,而巴黎有83座,香港也有52座 ,而90年代后期,美国大费城地区为了重振经济活力和调整产业结构,先后兴建和修缮了70个博物馆、120个表演场所、51个画廊和展览馆、39个艺术中心和其他文化机构 ,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文化基础设施群,高低错落,相互搭配,各有所长,为发展文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4,城市群必须培育大量文化组织和机构,增强文化活动的分工协作,才能扩大相互之间的吸引集聚和扩散辐射功能。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一种大型文化活动,特别是文化产业,都具有高度的社会组织性,需要金融、科技、制造、教育、环境、行政、和各种专业文化机构的密切配合。越是现代化社会背景下的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其汇集的资源就更加多样,分工协作的程度就越复杂。 以洛杉矶为例,作为国际级的电影产业中心,汇聚了20多个行业120多个门类的文化机构,包括剧本创作、演员培训、风险投资、中介代理、电脑特技、仿生制作、特种运输(包括特大型道具和动物等)、专业爆破等服务机构,仅职业和半职业演员就有58000多人,演员工会有40多个,形成一个分工明确、高度有序的“蜂房”。
由此可见:城市群的文化发展,必然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即便它已经是人口聚集的中心,或者经济发展中心,制造加工的中心,也不一定就能成为文化中心。只有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积极创造吸引集聚和扩散辐射的网络结构,满足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成为文化产品的消费中心、文化资源的配置中心、文化内容的创造中心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心,并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产生强大的文化聚集和文化辐射作用。
二、“长三角”文化资源优化整合的现实基础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15个城市组成,位于我国着名的东部沿海开放带和长江经济带的T型结合部,土地肥沃,水量充沛,城市密集,路网纵横,襟江面海,宜工宜农宜商,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盛、人民最富饶的经济重点地区之一,构成了我国“外通大洋,内联腹地”两个辐射扇面的战略枢纽点和中国第一、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从经济实力看,这一地区占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却产出了全国17%的GDP, 2000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近2000亿美元,人均GDP2300美元,在全国名列前茅,从具体产品和服务看,这一地区的信息、汽车、钢铁、石化、电气、大型成套设备等一系列产品和提供的金融、保险、商贸、航运、电讯等服务,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发展角度看,在“十五”期间, 它将继续保持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到2005年该地区GDP将达到25000亿元人民币,合3250亿美元,略多于台湾2000年的水平。到2015年,它的GDP将达到5万亿人民币,合6500亿美元,超过台湾同期水平。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的增长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它要成为21世纪中国和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群,必然要以文化发展的活力,给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以强大的推动。而“长三角”具有的文化资源的丰富形态和巨大存量,包括自然资源、实物资产、金融货币、专利技术、无形资产和知识资本等,又提供了“十五”期间进一步优化整合的重要基础。
(一)“长三角”城市群所拥有的文化传统资源,特色化程度高,形态丰富,各有千秋,构成了互补整合的重要条件。
从经济总量规模来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特大型城市上海,GDP总量约占整个区域的29%,二是大型城市,按经济规模为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GDP总量约占41%强,平均每一个城市为8%,三是中等城市,即其余9个城市包括舟山,GDP总量不到30%,每一个城市约占3%。有趣的是:这15个城市的形成历史相差非常大,在时间的综向座标上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长江三角洲重点城市形成时间一览表
年代城市 南京 杭州 苏州 上海 宁波
公元前472年 建越城 建于秦朝
(钱塘) 秦代:吴郡治(公元前22年)
221-280年 金陵 渔村
317-420年 建邺 东吴 青龙镇 公元400年建宁波
420-589年 建康 开六井 苏州 唐天宝(746年)
937-975年
(南唐) 金陵 苏州 上海镇(1250年)
1421年后(明)
1853-1864年
1911年 南京
天京
筑城(1359年)
杭州城(1620)
青龙镇
上海港(明)
上海市 宁波港
宁波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仅仅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五个大城市,就分别在公元前400多年, 公元400多年,和1400年之后,才逐渐形成了基本的雏形,而它们中的每一个,又把不同历史背景上的城市文化发育得非常充分。当古老的石头城在公元三世纪到六世纪,以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大规模城市建设, 使之成为当时中国南方乃至全国最繁荣稳定的城市,此时,上海和宁波的大部分还淹没在汹涌的波涛之中;当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建筑、航海、天文、纺织、文化和艺术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长江以南的杭州和苏州则以优美绝伦的山水风光,成为无数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常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委婉迷人,恰恰与“东尽钟山,西踞石头,南贯秦淮,北控后湖”的雄伟壮阔遥遥相对;而最年轻的大都市上海,原先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渔港。在开端口后的100多年里,它利用连接海内外的独特区位优势,迅速崛起为远东的大都市,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具有近代以来中国发育得最充分的都市形态。古都、名胜、海港、园林、商端口,大江、深湖,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如此地丰富多彩,对比鲜明,高度集中在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为彼此之间的资源互补特别是旅游文化的资源互补创造了重要条件。
(二)“长三角”城市群在文化资源的流动条件,资源培育的社会投入等方面,不断扩大增量,加强了优化整合的物质基础。
大量事实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化的生产活动,其发展需要丰富的资源,它包括:1,资本资源, 它是文化生产的动力; 2,技术资源, 它包括文化生产所需的能源、原材料、技术和装备等;3,自然资源, 它包括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的积淀等; 4,智能资源,其中又含有三种形态:符号化的文化信息,经验型的文化技能, 创新型的文化能力,特别是后者更是以人为载体的活资源。这种资源不可能集中在一个城市中,只有形成了复合的网络体系,才能使各种资源迅速地汇集,形成集约化的优势。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俱全,其密度远远超过中国其他城市群,其中大型民用8座(包括两座国际机场),大型港口10座,机场公路里程将近3万公里,公路网密度将近30公里/百平方公里,每1万人中的互联网用户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 。以上海为例,2001年联接国内各省市的国内出口已经形成2个2500兆的高速通道; 城域宽带网已经覆盖到了全上海90%以上的大楼和小区, 具备了“千兆到社区, 百兆到大楼, 十兆到用户”的服务能力。全市互联网用户达到200万, 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10万, 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50万, 移动电话用户也突破了400万,为各类文化资源的快速流通,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长三角”城市群不但具有文化资源的流动基础,而且在培育资源的社会投入方面,也正在形成巨大的增量优势。国内外城市群的发育经验说明:地区文化的整合方式及其程度,与其经济文化发展的均质化和特色化程度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区内的文化发展程度差异太大,也就无法整合。而“长三角”城市群的文化均质化程度比较高,该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大约占全国的1/6,科研机构的经费投入占全国的1/5, 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占全国的约1/3, 大中企业的科研经费大约占全国的1/4强 。与其人口数占全国的1/10相比,“长三角”城市群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数量约占全国的1/5, 高级和中级专业人才约占全国的1/5,说明该地区的文化人才具有数量和质量上的较大优势。跨入90年代,“长三角”城市群加大了文化投入,推进特色文化工程,造就了大批新的有形文化资产。比如:2001年5月18日,发源于江苏常州的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性遗产代表作”,经过江苏省的全力争取,国家文化部正式确定中国昆剧节固定在常州举办,成为传承历史、弘扬国粹、辐射世界的一颗艺术明珠。截止2001年底,江苏省有28个市、县、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在全国名列第一;全省有国家一级图书馆27个,位居全国各省市最前列;有13个国家级儿童文化园,约占全国总数的1/4, 有29个县市,荣获“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占全国同类乡的1/10; 全省有21个县、市、区,实现乡乡镇镇建成万册以上图书馆,同样是全国最多的省份 。与江苏的文化投资
8. 用发展的观点说明,在城市建设中应如何保持城市特色,使城市文脉连绵不绝
城市文化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来体现。城市建筑以及相关的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城市雕塑等是城市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是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积累、凝聚而成的,是人类历史的见证和文明的结晶。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城市文化反映城市发展脉络。城市文化有着多种内涵和表现形式,如城市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等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座城市能够延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文化的延续。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着名的历史文物、园林建筑、民俗民风等,所有这些,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脉络,是城市特色的具体体现。例如经过800多年都城历史洗练而成的北京“京味文化”,由中外文化融会而成的上海“海派文化”,都是城市文化的宝贵资源。因此,在挖掘城市的特色时,不但要研究城市的外貌、建筑特征以及一些文物古迹等能给人直观感受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城市的精神和特质。
城市文化体现时代特征。城市文化是不断更新的动态文化,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而向前推进的。一般来说它所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前沿文化,是一种最能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文化,如先进的科学技术、城市中的建筑等都能直接反映出城市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文化也能够客观反映出对城市发展的肯定与否定。也就是说,某种文化或文化现象,如一种建筑类别,一种风俗习惯等等,如果经过长时间的洗礼仍然存在,说明它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是值得保存、延续的优良文化;如果被湮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排除战争、自然灾害、保护不利等因素外,则说明它反映的只是当时某个特定阶段的特征,已落后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有悖于社会文明进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产生出大量的新文化,其中,有些是能够与历史文化和谐共生的,有些是与历史相矛盾的,但是只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是正确的,是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终会得到历史的肯定。
城市文化承载了人们的家乡情结。从市民的角度讲,城市文化还承载了人们的家乡情结。通过了解城市文化,提高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满意度,进而产生自豪感、优越感,逐渐转化为城市的凝聚力、感召力,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最终形成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城市是完整的生命体系,有历史文化内涵,有个性,有人情味,而传统建筑及其生态环境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对家乡的追忆与认知,是与家乡的传统建筑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看,人类既要保护好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也要保护好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好文化的多样性。如此,城市中的人们才有一种归属感、自豪感。
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遗憾
历史遗迹毁坏严重。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很重要的就体现在有形的历史遗迹上,这些文化遗迹存留在城市的建筑群中,融合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设、人们的行为起着无法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原汁原味保护这些文化遗迹,不仅仅是城市个性的需要,而且是城市文化延续的需要。然而,在如今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一些重要的历史遗迹被严重损坏,除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因素外,急功近利、利益驱使等人为因素是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每一个城市都在致力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热潮中,城市历史文脉的挖掘与保护受到了严重冲击。一些城市的发展仅仅注重经济功能,而忽视其中应有的文化质量;仅仅注重物质结构,而忽视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有的城市在建设与改造的过程中,将原来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街区、胡同、建筑物大肆拆毁,这实质上是对城市历史文脉的破坏。
盲目建造假古董。许多城市热衷于建造假古董,有的大量建设大屋顶、琉璃瓦的古建筑,有的仿建十八九世纪欧洲的小洋楼别墅,这都是与建筑反映城市历史文脉的原则相违背的,是城市文化的倒退。历史遗存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科学、工业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的特征,是历史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好的再现。对历史建筑、历史遗存要真实的反映,容不得半点人为的作假。
忽视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协调发展。在城市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历史文脉的开发、保护应该与现代城市的综合发展相得益彰,但现实的问题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开发原则经常被忽略,城市发展往往会走上两个极端:一个是建设性破坏。肆意拆毁古城、古建筑群,割断了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破坏了城市独具的人文环境,使得一座座城市无根可寻、无源可溯。同时,又缺乏对新城建设的科学规划,在一堆废墟面前显得无所适从,以至于盲目抄搬外端口模式,直接导致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另一个是机械、简单的强调保护排斥开发,忽视了城市发展的要求,死抱着历史文物停滞不前,一样会断送城市文脉的延续与更新。
将城市历史文脉融入城市建设
挖掘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脉。城市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体现,是人类的历史见证和文明的结晶,同时也是城市一种无法再生的文化资源。
城市历史文脉的挖掘与保护,要正确处理好4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旧城改造与历史文脉保护的关系。城市改造应该顺应城市原有的肌理,围绕历史文脉的挖掘与保护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切忌大拆大改,更没有必要在历史遗址上恢复重建。要将服务市民和保护遗存统筹考虑,在提升城市载体功能、改善市民居住环境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历史文脉。
二是处理好发展城市旅游业与城市历史文脉保护的关系。城市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旅游资源。保护好城市历史文脉,可以提高城市知名度,创造城市旅游资源和财富。但要注意游人过多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保护历史文脉的前提下考虑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容量。
三是处理好挖掘、开发传统建筑与保护历史文脉的关系。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是延续历史文脉、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当前,为了保留城市风格和城市特色,必须注重对传统建筑的整理和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保护的目的。如在天津实施的海河开发中,就注重了文物古迹和风貌建筑的挖掘、保护、整理和开发。利用奥式、意式、德式等一批风貌建筑区,在综合整修的基础上,在这些建筑物中安排文物展览、美术展览和高档旅馆等,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同时,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建筑物进行开发利用,如交通饭店、中国大戏院、劝业场等,利用这些建筑物在文化、艺术、历史事件、商业开拓上的特殊地位,扩大知名度,提升建筑物价值,充分反映天津城市历史文化脉络。
四是处理好建筑的保护与新建的关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既要体现多样化,又要维护城市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同时,还要注意尊重历史,审慎发展新型建筑。在城市发展的长河中,新旧建筑是并存的。一个有特色的现代城市,一方面,要珍惜和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旧建筑;另一方面,又要建设一批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意识的新建筑,要重视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设特色城市要体现地域文化。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文化积淀和历史沿革的外在体现,更是城市发展的根基,由历史文化、建筑技术、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长期演化而来。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位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世人的共鸣。
要打造城市的品牌和标志,避免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特色危机”,就要深入研究本地的历史沿革和本土文化,将城市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发扬光大。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城市,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演绎着自身独有的文化情境。因此,要将涵盖了文学、绘画、建筑、园林、戏剧等多种艺术手法巧妙的融入城市建设,在建筑色彩、建筑尺度和建筑风格上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底蕴。比如天津的五大道地区、上海的外滩等区域就是体现城市特色的好例子。
注重城市建设中的反思与批评。在我国的文化界早已形成了一股反思与批评的风气,正是形成了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不断发展。
然而在城市建设领域,反思与批评之声可谓少之又少。当今在城市改造和建设过程中,一个建设方案的出台往往是首先由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建设单位提出意见,管理部门审核后,就开始实施,缺乏专家的科学论证和群众的广泛参与。城市是全体市民的,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各方面专家和普通百姓的共同参与。其中,媒体更应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为人们发表不同意见提供渠道。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一个城市的规划必须进行公示,让广大群众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使规划方案不断完善。这种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尤其是在当前,城市建设速度如此快的情况下,规划和设计方案必须进行反复斟酌,各项建设的实施必须慎重,要多进行反思,接受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只有这样,才不会陷入以洋为美、盲目复古、互相攀比、千城一面等当前城市建设中出现的误区。只有在全社会形成研究、批评、辩论、反思的氛围,才能推动城市合理、健康的发展,才不会在城市的建设中留下遗憾。
9. 如何净化文化环境
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大力净化网吧、网络、荧屏声频、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坚决遏制淫秽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的传播,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以实际行动深化创建工作,扎实推动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和城市文明水平的整体提升。
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
1、集中开展网吧整治提升专项行动。
2、开展读物市场整治专项行动。
3、开展荧屏声频净化专项整治行动。
4、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5、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
第二阶段:巩固净化成果,建立长效机制。
主要是巩固和扩大专项行动成果,建立长效机制,把清理整治专项行动由集中行动转为日常工作。各职能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明确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建立整治工作台账,建立行业监督管理长效机制。聘请热心的社会各界人士作为义务监督员,建立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要在新闻媒体、网吧经营场所、中小学校等显着位置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建立完善的举报落实机制,形成措施实、责任明、效果好的净化社会环境专项行动整治长效机制。
第三阶段:组织督促检查,总结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