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巨野县的详细介绍谢谢,要去巨野
巨野简介:
巨野县位于山东省菏泽市东部。
总面积1300多平方千米,人口90多万。
行政划分:
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义镇、章缝镇、龙固镇、大谢集镇、麒麟镇、独山镇、核桃园镇、柳林镇、田庄镇、田桥镇、太平镇、万丰镇、董官屯镇、营里镇、陶庙镇。永丰办事处、凤凰办事处。
学校:巨野一中,巨野实验中学,巨野中学,大一中学,巨野二中。
医院:县医院,中医院
巨野县城热闹街路:青年路,人民路,前进路,新华路。
景点:金山公园,永丰塔,文庙等
特色美食:谢集罐子汤,冯家烧鸡, 夏思源清真糕点,牛肉渗
Ⅱ 中国麒麟之乡是哪里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
麒麟自古以来就被当作是“仁兽”或者“神兽”,作为四灵(龙、凤、龟、麒麟)之一,它象征着富贵、吉祥、仁义等多种寓意。麒麟的传说,古书上有为数众多的记载,其中不乏关于麒麟降生地方的论述而且都趋于统一,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对于麒麟之乡的争夺并不像其他文化遗产那般激烈。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麒麟降生于鲁西南。分布在此地的山东省巨野县和山东省嘉祥县都以“麒麟之乡”自居,究竟属于哪个地方值得考量。
据《春秋》载:“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获麟。”《左传》详解为:“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东周列国志》也有同样的记载: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一兽,鹿身、牛尾、马蹄,头上有一肉角,怪而杀之。孔子叹曰:‘仁兽,麟也,孰为来哉’,使弟子埋之。从上可以看出《东周列国志》中所描述的动物形象正是麒麟,又有孔子的辨认,可推出鲁哀公在大野这个地方猎获了麒麟。从《尔雅》所载“十薮,鲁有大野”,可见历史上,鲁的确存在着大野这个地方,麒麟曾在这个地方出没。
孔传:“大野,泽名。” 历史上,泰山西南方也就是现在的鲁西南,是由黄河冲击泥沙沉淀而形成的广阔平原,因平坦开阔而被称为大野。大野上有许多的河流,它们大多汇入东北的洼地,形成了湖泊或者沼泽,因此又称为大野泽,也可称为巨野泽。大野泽具体出现在什么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但从一些古籍中可以推测出,在夏代以前其已存在,据《尚书·禹贡》记载:“大野既潴,东原厎平”。《礼记》云:“凤凰麒麟,皆在郊薮”。春秋时期的大野,植被繁茂,水源丰富,物种聚集,麒麟在此可以获得充足的食物,此地能够成为其生息繁衍的地方。因此,麒麟在大野泽降生、出没也就不足为奇。
巨野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氏族部落聚居,伏羲氏族曾在大野泽“农耕渔猎”,另外巨野县内现存蚩尤墓。巨野在西汉初期建县,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为是大野的入口而取名为巨野,“巨”也就是大的意思。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获麟意,于巨野置麟州,故巨野又称麟州。孔颖达注释《地理志》说:‘大野泽在山阳钜野县北,钜即大也。”《地理志》中记载的巨野县与汉初建县的史实相吻合,大野泽的位置也可确定。据此可以得出一下结论:巨野地理空间位于大野,大野内有大野泽,大野泽在巨野县北;虽然伴随着历史的变革、朝代的更替与地理空间的缩减或者增加,现今的巨野县也就是古代所说的巨野,鲁哀公获麟的地方也就是巨野县而不是嘉祥县。
相关史料和巨野县境内的现存遗迹,都可以充分的证明巨野是麒麟文化的源头。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钜野泽,在县东五里,即鲁西狩获麟处……获麟堆,在县东十二里。” 据载获麟堆又称麒麟冢或麒麟台,是孔子弟子所建。唐翰林学士韦表微作《麟台碑铭》刻石立于麒麟冢前。唐宋明时期,在麒麟冢西建有“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伟,规模壮观,由于年代久远,保护不善,现已不在。当地传说,当时整个寺院占地百余亩,有僧侣百余人,佃户数十家。寺院附近有铺店、石碾、菜园、盐畦、车坊等。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为祥瑞,在巨野县治北建麟凤亭。元文宗至顺二年,巨野县主簿樊逊,重修麟凤亭。明嘉靖十四年,济宁州通判张九胥重修麒麟碑一座,碑上刻的冢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 。麒麟台现位于麒麟镇陈胡庄村东750米处,史称麒麟冢,历经长时间的风吹雨淋,现存台高约4米,东西长48米,南北20米。据1979年普查勘探,测出原遗址东西长73米,南北52米,面积约3800平方米,并发现灰坑,出土许多夹砂红陶残片、汉代陶片以及蚌壳、动物牙齿等。
而现今的嘉祥位于巨野东十公里,从其历史沿革来看,在行政区划上从三国时代到南宋一直是属于巨野的管辖区。1147年(南宋绍兴十七年,金皇统七年),分割巨野、任城二县设置一个新的县,治所设在山口镇。借春秋时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狞获麟”的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为嘉祥县。嘉祥单独成县的时间晚于巨野,古代又属巨野的管辖范围,是从巨野分割出去的,从地理位置来看嘉祥并不是获麟地。嘉祥受麒麟文化的影响而得此名,可见当地对麒麟文化的尊崇,但是从现存遗迹和相关记载来看,嘉祥只能算是麒麟文化中的一个分支而不是源头。
在麟州大地上,远古的传说流传至今,古代名人墨客的踪迹有案可查,风俗礼仪渗透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些都足以使巨野称之为“麒麟之乡”。
关于麒麟降生的传说在巨野广为流传。春秋时期,巨野泽有位老汉家里养了一头牛,这头牛怀了犊,已经到了临产的时候但是却迟迟不产,由于忙着秋种,老汉只得让其耕地。在中午休息的时候,这头牛产下了一个犊子,头上有角,身上有鳞,马蹄子,牛尾巴。它一生下来就活蹦乱跳,见风就长,且饥不择食,一转眼竟将宋老汉犁地用的犁铧片吃掉半个。老汉有点害怕就对它说:“我没有办法养你,你还是到其他的地方去吧。”它听了,瞪着大眼睛,点点头离开了。鲁哀公在武城所获麒麟正是上文说的怪兽,武城位于当时的大野,也就是现今的巨野。
麒麟之所以称为仁兽,与儒家鼻祖孔子有密切的关联。据明天启三年《巨野县志》记载,麟山原名樵氏山,状如伏虎。传说在公元前552年(鲁哀襄公二十一年),孔子的母亲从巨野经过的时候到樵氏山祈子,遇见麒麟,怀妊十一月而生孔子,后来樵氏山就更名为麒麟山,或称麟山。颜氏见山如丘陵,凹凸不平,遂为其子取名为丘,也就是孔子。《巨野县志》记载:麒麟山又叫麟山,位于山东省巨野县独山镇政府正南四公里。历经岁月的变迁,麒麟山现仅有2-3米高、面积约有3000多平方米,是周围平原上唯一的一座矮山,山上裸露的石头呈紫红色,在山的北面残存着几株枯枝残叶的古柏树。麟山周围的村民家中保留着相关的文物,有关“麒麟送子”的图案最为常见。20世纪60、70年代,因为字体繁琐和文革期间麒麟被当作“四旧”对象,把“麟山”简写为“林山”,“麟山”脚下一个原来叫“麟山店”的小村落,也改写成了“林山”村。
孔子生于见麟,死亦见麟。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春)孔子见麒麟被获死于大野(即今巨野县)后,伤心极致,立即挥笔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并使其弟子在此建麒麟台,两年后与世长辞。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故事广为流传。“西狩获麟”发生在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书,也是在这一年脱稿,这时孔子已七十一岁,从此已不再着书。这充分证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传的大野获麟,孔子绝笔的故事是真实的。
今天在巨野仍然存有许多与麒麟有关的民俗事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麒麟送子的说法,求拜麒麟可生育得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孔母梦麒麟而生孔子传说的影响。直到现在,仍有人到麒麟山祭拜求子。麒麟作为一种图腾崇拜的对象,在不断扩散深化的过程中传承下来。它因象征着吉祥、富贵等美好寓意而广受欢迎,被制成各种装饰物品送给未成年的儿童佩戴,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至今巨野仍保留有给小孩佩戴麒麟锁、穿麒麟兜肚、麒麟帽的风俗。巨野县境内的农民画、刺绣、剪纸、雕刻等艺术形式多以麒麟文化为题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通过以上考证和分析,可以确定巨野就是麒麟降生的地方,并且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麒麟文化始终贯穿于当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巨野县人民从古至今一直忠诚于麒麟文化,通过多种渠道将其宣扬、传承,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麒麟文化生于斯,长于斯,“麒麟之乡”的称号当属巨野所有。
Ⅲ 巨野县景点
巨野洙水河水利风景区、菏泽金山、麒麟台、巨野县书画院、巨野金山旅游区等。
1、巨野洙水河水利风景区:位于山东省巨野县境内,依托洙水河而建,属于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景区面积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92平方公里。
2、菏泽金山是一座颇富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山,属泰山余脉,相传与泰山、峄山并称为姊妹三山,在齐鲁“山水圣人”黄金旅游线上。金山历史悠久、景色秀丽、春天百花怒放,夏日松涛宜人,金秋牡丹飘香,隆冬雪满枝头。
3、麒麟台:古称获麟古冢,地处巨野城东七公里——今麒麟镇陈胡庄以东、后冯桥以北大洼内,为县级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
4、巨野县书画院:位于县城洙水河公园内,交通十分便利,环境优越,文化氛围浓厚,是一处集创作、培训、展览、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书画艺术工作机构。
5、巨野金山旅游区是鲁西南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属泰山余脉,亦是菏泽市最具传奇色彩的唯一的一座圣山。相传与泰山、峄山并称姐妹三山,早在秦始皇登泰山祭祀时路过此山,在此修建了天桥门,此山又有“天下之中第一山”的称呼。
Ⅳ 巨野县志的内容
巨野县,古作钜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菏泽市下辖的一个县,东临嘉祥县,西濒菏泽市牡丹区、定陶县,南毗成武县、金乡县,北接郓城县。
邮编:274900,区号:0530.
总面积:1308平方千米。
1990年,全县辖6个镇、21个乡(含张表乡),1060个自然村,有26个民族,总人口:813986人。 巨野县因古为大野泽而得名。 原始社会时期,伏羲氏族曾在大野泽农耕渔猎。上古部落首领尧、舜、禹,都在此留下了宝贵足迹。
春秋时期,巨野为武城地,鲁国西境。公元前475年,巨野属宋国,至公元前286年,改属齐国。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设置昌邑县(治所在今大谢集镇前昌邑村),属砀郡。
西汉初期,巨野县境内有昌邑县。西汉中期增置巨野县和乘氏县。昌邑县:始建于秦,前汉为昌邑王国、山阳郡,后汉兖州刺史皆治此,治所在今巨野县昌邑集,所辖包括金乡、巨野、成武、单县4个县的边界地区。乘氏县:汉置侯邑。汉景帝中元六年封梁孝王少子刘买,汉和帝封梁商为乘氏侯。治所在今龙固镇西南甘泉寺一带,其辖区包括巨野东南、菏泽东南、定陶东北部。公元前144年(汉景帝中元六年),昌邑、巨野属山阳国。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改山阳国为山阳郡。昌邑、巨野两县属山阳郡,乘氏县属济阴郡。公元前97年(汉武帝天汉四年),改山阳郡为昌邑国,昌邑、巨野为其属县。公元前73年(汉宣帝本始元年),撤销昌邑国,复为山阳郡,昌邑、巨野仍为其属。
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撤销山阳郡,改为巨野郡,以巨野县城为治所。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撤销巨野郡,恢复山阳郡,治所在昌邑,巨野、昌邑两县兼属山阳郡和兖州。乘氏县仍属济阴郡。公元192年(东汉初平三年),曹操任兖州牧,以昌邑为治所。
三国时期,巨野和昌邑两县属山阳郡,乘氏县属济阴郡。
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改山阳郡为高平国,治所在昌邑,巨野、昌邑为属县,乘氏县仍属济阴郡。
南北朝时期,巨野县为多方割据势力统辖。南朝刘宋初年改高平国为高平郡。公元420年(南朝刘宋永初年间),撤销昌邑县,并入金乡县。公元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乘氏县移置今菏泽市。公元518年(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分高平郡,置任城郡。在此期间,巨野县先属南朝高平郡,后属北魏任城郡。北齐撤销巨野县。
隋文帝开皇年间,巨野东北部属郓州东平郡,巨野西南部属曹州济阴郡,巨野东南部昌邑一带属金乡县。开皇十六年,恢复巨野县和昌邑县。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撤销乘氏县,并入巨野县;撤销昌邑县,并入金乡县。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巨野县属郓州东平郡。公元621年,在巨野县城置麟州,复置乘氏县为属县。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撤销麟州,复置昌邑县,巨野、昌邑两县属戴州(治所金乡)。公元625年,撤销昌邑县,并入金乡县。公元643年,巨野县改属河南道郓州。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代,巨野县仍属郓州。
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移济州于巨野县城,并辖郓城、任城、金乡为属县。
北宋初年,巨野县属济州。公元997年(宋太祖至道三年),属京东路。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改属京东西路。
金朝徙济州治任城县,属山东西路。公元1147年(南宋绍兴十七年、金朝皇统七年),析任城县以西、巨野县以东地区置县,治所设在山口镇。借春秋时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的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为嘉祥县,时属山东西路济州。公元1150年,黄河大决,淹没巨野,撤销巨野县。
公元1269年(蒙古至元六年),恢复巨野县,迁往任城的济州,还治巨野县。
公元1271年(元朝至元八年),升州为济宁府。
公元1272年(元朝至元九年),移府治于任城,移州治于巨野,是年末仍以府治于巨野,复以州治于任城。
公元1279年,升府为济宁路,辖兖、济、单三州。
公元1348年,黄河大决,淹没巨野城,迁济宁路于济州(任城),迁县治于城北邢家务。
公元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设济宁府于任城,巨野为属县,隶属于山东布政使司。同时,朱元璋把山西大批居民搬迁至巨野,至今巨野人多为山西那批搬迁而来的人的后代。据传,这些后代的一个特征就是小脚趾有两个脚趾盖。现在巨野新一中附近一村庄仍树立有记录搬迁的石碑。
公元1374年,黄水淹没巨野,至洪武九年消退,县治由邢家务迁入巨野,重建县公署。
公元1385年,兖州升为府,济宁降为州,巨野县属兖州府济宁州。
清朝初年,巨野县属兖沂曹济道、兖州府、济宁州。公元1724年(清朝雍正二年),改济宁州为济宁直隶州,巨野为属县。公元1730年(雍正八年),改属曹州直隶州。公元1735年,改曹州直隶州为曹州府,巨野仍为属县。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巨野县属山东省济宁道。国民党政府把巨野县划为9个区:城区、凤鸣区、新城区、顺应区、大义区、忠义区、龙堌区、柳林区、大康区。
1928年废除道制,巨野县直属山东省政府。
1929年,巨野县属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抗日战争时期,巨野县主要由国民党和日伪政府管辖。按照巨野县公署建设科在1943年绘制的行政区划图,全县分为8个区、16个镇、41个乡。第一区:驻所在巨野城内,包括东隅镇、西隅镇、南隅镇、北隅镇、获麟乡、麟安乡、彭泽乡、盟台乡、新城乡、大兴乡。第二区:驻所在玉山(今独山),包括玉山镇、六营镇、刘楼乡、王桥乡、蒋寺乡、顺兴乡、金山乡、金安乡、截河乡。第三区:驻所在营里集,包括营里镇、昌邑镇、忠义镇、扬固镇、鼎新乡、金言乡、固边乡。第四区:驻所在大义集,包括大义镇、忠义乡、大成乡、等让乡、德化乡、合药乡、棠林乡。第五区:驻所在龙堌寺,包括张表乡(政府驻地张表集)、柳林乡(政府驻地柳林集)、柳西乡、肖楼乡、丰乐乡。第六区:驻所在龙堌,包括龙堌镇、观音镇、李海乡、临河乡、同治乡、清泉乡。第七区:驻所在新兴集,包括安兴镇、太平镇、五界乡、太康乡、三和乡、新兴乡、三义乡。第八区:驻所在苏集,包括苏集镇、第一乡、第二乡、第三乡、第四乡、第五乡、第六乡。
1938年,巨野县属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十行署。12月9日,日军侵占巨野城。
1939年春,建立日伪县政府。5月,建立中共郓巨工委和抗日县政府,归中共运西专署领导。11月,建立中共巨野工委和巨野县抗日政府,属运西专署。
1940年11月,属鲁西二专署。
1941年2月,属巨、菏、金、嘉、成5县联合办事处。
1943年属晋鲁豫17专署。
1944年6月,属冀鲁豫11专署,同时还有巨菏县,于1941年建立,1942年12月撤销。金巨县,于1943年9月建立,1945年3月撤销。郓巨县,1944年12月建立。巨南县,1945年3月建立。
解放战争时期,巨野境内有巨野、郓巨、巨南三个民主县政府,其隶属变革为:(1)巨野县1945年9月至1946年1月,属冀鲁豫11专署(湖西)。1946年1月至1946年3月,属冀鲁豫7专署(鲁西南)。1946年3月至1948年5月,属冀鲁豫2专署(运西)。1948年5月至1949年8月,属冀鲁豫7专署(运西)。(2)郓巨县1945年9月至1946年2月,属冀鲁豫8专署(运西)。1946年2月至1949年8月属冀鲁豫2专署(临河)。(3)巨南县1946年2月建立,至1949年8月,先后属冀鲁豫11专署(湖西)和3专署(湖西)。
1946年,巨野县属第二行署。6月8日,冀鲁豫行署决定将抗日县政府改为民主县政府。
1949年5月,调整行政区划,巨野县辖6个区,427个村。8月20日,平原省人民政府成立。巨野县隶属平原省湖西专区。9月,巨野县辖11个区,巨南、郓巨两县撤销。
1952年12月24日,全县建立乡镇148个,12月撤销平原省,巨野县隶属山东省湖西专区。
1953年7月20日(旧版县志一说1953年8月20日),撤销湖西专区,巨野县改属山东省菏泽专署。
1955年8月13日,全县1~12区分别改称城关区、沙土区、太平区、大义区、龙堌区、柳林区、章缝区、棠林区、营里区、谢集区、独山区、六营区。
1956年4月,县行政区划由148个乡调整为73个乡镇。新中国成立后至1958年撤区并乡前,全县分11区(建国初期一度设立棠林店区,不久撤销),73乡。第一,城关区:包括曹庙乡、五里墩乡、新城乡、姚店乡、吕官屯乡、阎庄乡、三里庙乡。第二,沙土区:包括田庄乡、高庄乡、小宁庄乡、杨官屯乡、沙土集乡、姚庄乡、丁官屯乡。第三,太平区:包括太平乡、邬官屯乡、田桥乡、毕海乡、林屯乡、毕庄乡、白李庄乡。第四,大义区:包括大义乡、比干庙乡、人祖庙乡、庞庵乡、胡堌堆乡、东营乡、葛店乡、棠林乡、孔楼乡。第五,龙堌区:包括龙堌乡、三里庙乡、郝庄乡、李集乡、观集乡。第六,柳林区:包括柳林乡、王水坑乡、龙寺乡、陈集乡、后陈楼乡、蒋海乡、张表乡。第七,章缝区:包括章缝乡、高坊乡、曹海乡、董官屯乡、焦顺屯乡、肖楼乡、冯沙窝乡。第八,谢集区:包括谢集乡、赵庙乡、前昌邑乡、谢庄乡、陶庙乡、王胡同乡。第九,营里区:包括营里乡、前店子乡、大袁楼乡、毕堂乡、赵集乡、刘集乡。第十,独山区:包括独山乡、高海乡、金山屯乡、王楼乡、马河乡、华营乡、双庙乡。第十一,六营区:包括六营乡、大屯乡、夏官屯乡、刘楼乡、魏集乡。
1958年3月,公布撤区并乡方案,撤销11个区,将过去的76个乡镇合并为23个乡镇。7月23日,进行并社工作,将全县原620处、平均每处180户的农业社,合并为每个1000户左右的大社。9月,合并23个乡,成立11处人民公社:城关公社、田庄公社、夏官屯公社、龙堌公社、柳林公社、章缝公社、营里公社、大义公社、独山公社、谢集公社。780个大队,2625个生产队。10月,撤销菏泽专署,巨野县改属济宁专署。11月撤销嘉祥县建制,西部仲山公社及酒庄、孟姑集一带90个自然村划归巨野县。11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菏泽专区建制,所属各县划归济宁专区(一说1959年1月)。
1959年6月(一说7月30日),恢复菏泽专署,巨野县复属菏泽专署。
1962年1月6日,因恢复嘉祥县建制,原嘉祥县的仲山公社及划归巨野县夏官屯、田庄两公社的部分村庄,复归嘉祥县,共69个生产大队,391个生产队、90个自然村。
1967年至1977年,巨野县属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所辖。
1978年,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巨野县改属菏泽地区行政公署。
1978年9月13日,中共董官屯工委建立。12月13日,中共吕官屯工委、太平工委、张表工委(驻地张表集)同时成立。同月,新建上述4个人民公社。12月,调整社队体制,划为21处公社,804个大队,3510个生产队,增加10处公社:丁官屯公社、吕官屯公社、太平公社、李集公社、张表公社(驻地张表集,简称张表)、夏官屯公社、葛店公社、薛扶集公社、万丰公社、陶庙公社。
1983年4月29日,山东省政府批准,巨野由原21处公社改为25个乡、1个镇(城关镇、大义乡、龙堌乡、大谢集乡、章缝乡,田庄乡、丁官屯乡、吕官屯乡、田桥乡、太平乡、大李集乡、张表乡(驻地张表村)、王平坊乡、柳林乡、陈集乡、万丰乡、营里乡、昌邑乡、葛店乡、独山乡、夏官屯乡、薛扶集乡、董官屯乡、新城乡、双庙乡、陶庙乡)。至9月底,原826个生产大队,改建为850个行政村。
1984年1月20日,大义、龙堌、章缝、大谢集4个乡改为镇。至此,巨野辖21乡、5个镇。
1985年10月24日城关镇更名为巨野镇。
1990年1月1日,嘉祥县的核桃园乡划归巨野县管辖。全县共27个乡镇。
1994年12月29日,撤销核桃园乡、独山乡,设立核桃园镇、独山镇。
1995年10月23日,撤销柳林乡、夏官屯乡,设立柳林镇,夏官屯镇。
1996年9月5日,将夏官屯镇更名为麒麟镇(鲁地名委[1996]9号)。
2000年3月15日,撤销太平乡,设立太平镇(鲁政函民字[2000]27号)。6月21日,撤销万丰乡、田庄乡,分别设立万丰镇、田庄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鲁政函民字[2000]50号)。6月23日,设立地级菏泽市,巨野县属菏泽市管辖。此时,巨野县辖12个镇、15个乡,总人口839438人,各乡镇人口:巨野镇72580,龙堌镇27045,柳林镇30466 ,章缝镇39544 ,大义镇37447 ,大谢集镇26445, 独山镇31253, 麒麟镇34155 ,核桃园镇27249,太平镇40569 ,田庄镇27214 ,万丰镇28869 ,丁官屯乡27122 ,吕官屯乡27910 ,田桥乡34291 ,大李集乡26482,张表乡25511 ,王平坊乡14976 ,陈集乡29395 ,营里乡34308, 董官屯乡41975 ,葛店乡29502, 昌邑乡23392 ,陶庙乡33130 ,双庙乡24694 ,新城乡19363 ,薛扶集乡24551(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2月6日,撤销新城乡、吕官屯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巨野镇;撤销葛店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大义镇;撤销大李集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龙堌镇;撤销昌邑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大谢集镇;撤销薛扶集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麒麟镇;撤销双庙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独山镇;撤销张表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柳林镇;撤销丁官屯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田庄镇;撤销田桥乡、营里乡、陶庙乡,分别设立田桥镇、营里镇、陶庙镇;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至此,巨野县辖16镇:巨野镇、大义镇、章缝镇、龙堌镇、大谢集镇、麒麟镇、独山镇、核桃园镇、柳林镇、田庄镇、田桥镇、太平镇、万丰镇、董官屯镇、营里镇、陶庙镇。
2002年2月22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巨野县撤销董官屯乡,设立董官屯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8月16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巨野县撤销营里乡,设立营里镇;撤销田桥乡,设立田桥镇;以上2乡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截止12月31日,巨野县辖16个镇。现有开发区,作为和镇相同级别的行政区划。
2010年夏,省政府批复同意:巨野县撤销巨野镇,设立凤凰街道办事处、永丰街道办事处。至8月,巨野县辖2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5个镇。
巨野县境内有古昌邑国遗址、麒麟台、齐鲁会盟台、秦王避暑洞、永丰塔等30多处名胜古迹。
全境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距黄河仅50千米,水系健全,既有充足的地表水、地下水,又可常年引流黄河水。盛产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种植高粱、谷子、花生、绿豆、芝麻、地瓜等杂粮,还有苹果、葡萄、大枣、桃、李、杏、梨等果品。其中核桃纹大枣是传统名优特产。鲁西南黄牛、青山羊及其肉皮产品久负盛名,享誉国内外。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山石、天然气、矿泉水等,具有极高的开采价值。巨野煤田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田,储量为55亿吨。巨野人民艰苦创业,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农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粮棉产量大幅度提高, 农民收入逐年增加。1990年,年产粮食41.8万吨,棉花3.6万吨, 被国家列为商品粮基地县和优质棉基地县。瓜菜四季丰盛,年总产量6.69万吨。 果树面积1.33万公顷,年产优质果品6.3万吨。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是国家“鲁西黄牛”繁育基地,青山羊、长毛兔生产基地。全县农业形成了粮棉、果品、瓜菜、畜牧四大主导产业。 巨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新中国成立后,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转变生产经营机制,初步形成棉纺、医药、酿造、化工建材、制革、服装加工等10大行业80多个生产门类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1000多种,其中部优、省优产品23种。多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电力除工业用电外,全县已建成农村电网。巨野交通发达,石(臼所)新(乡)铁路东西横贯全境,公路四通八达。乡乡通公路、电话,村村通邮。村有小学、乡有中学、县有专业技术学校。医疗卫生从县到村已形成完整的网络。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大大提高。
巨野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名人辈出。孔夫子获麟绝笔,获麟之地就在今天县城以东的获麟台。孔子的学生曾参、闵损、澹台灭明,孟子的学生咸丘蒙都是巨野人。北宋时期,对古文运动做出卓越贡献的王禹偁,“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独步当时文坛,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苏轼曾以“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诗句,称赞巨野在齐鲁文化中的地位。巨野历史上曾有文武进士48人、举人99人。
Ⅳ 菏泽巨野核桃圆金山的文化
金山 因“凿石得金而名”,位于巨野县城东南23公里处。南枕禹梁山(红土山),东有高平山,北邻白马山,西为平原。金山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公里,海拔高度133米。
金山原有古建筑20余处,清康熙四十年又大兴土木,“悉仿岱制”,重修金山。即仿照泰山建筑布局营建,计有小红门、中天门、小天街、南天门、王母阁、碧霞元君宫、三圣殿、文昌阁、神农祠、观稼亭、牛王庙以及土地庙、映阁、魁星楼、戏楼等建筑。近年来又修建了玉兔洞、祈子洞、金牛洞等部分景观。金山,名胜众多,风景秀丽,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此观光。是菏泽地区的一大旅游景点。
素有天下之中第一山美誉的金山是一座颇富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山,属泰山余脉,相传与泰山、峄山并称为姊妹三山,在齐鲁“山水圣人”黄金旅游线上。
金山历史悠久,景色秀丽,春天百花怒放,夏日松涛宜人,金秋牡丹飘香,隆冬雪满枝头。麒麟洞、龙虎洞、金牛洞、玉兔洞等多处天然溶洞与圣母泉、神水泉等多处泉水遥相呼映。巨野八景中的“金册春晓,秦洞云霞”均出自汉代昌邑王刘贺的废崖墓,后称之为秦王避暑洞。当年,刘邓大军在此洞指挥过着名的羊山战役。金朝大定三年,皇帝赐封该洞为大明禅院。历代文人墨客在峭壁上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墨宝,形成了齐鲁大地古朴、历史遗风的壮丽画卷。始建于唐朝年间(公元592年)的道观,恢复在北山峰顶,形成了南佛北道的宗教格局,展示了金山灿烂的宗教文化。
金山是历代宗教人士精心修炼的理想圣地,也是历史上铁马金戈必争要地。金山旅游区在恢复历史景观的前提下恢复了中华道观,金山寺等大型古建筑群。金山水城、钓鱼池、放生池、日月泉、民族风情园、旅游池、瑶池、野生牡丹区、麒麟文化园等更使金山的旅游事业锦上添花,现已成为集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区。
Ⅵ 巨野八景的介绍
巨野,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是春秋“西狩获麟”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时文人墨客以本地的着名景物赋以文学篇章,命名为本地的风景名胜。文章与风物景观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互为映衬的关系,也是我国古文化的一大特色。巨野八景今尚存五,“渔泽秋澄”、“莲池夜月”、“凤台孤歭”三景已经消失。巨野是秦末彭越起兵之所。东临孔子故里曲阜,西陲牡丹之乡菏泽。近代着名的“巨野教案”亦发生于此。西汉建县,唐武德四年置麟州,故巨野又称麟州。巨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秦末汉初大将彭越、三国曹魏大将李典、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苏门学士晁补之,清末武状元田在田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境内现存古昌邑城遗址、《皇览》所载的蚩尤墓、春秋时期的麒麟台、战国时期的齐鲁会盟台、有鬼斧神工之誉的金山秦王洞、芳龄千载的永丰塔、世称“文绝、书绝、碑绝”的屏盗碑及明代建造的大成殿等众多名胜古迹。巨野近圣人之居,沐玄歌之化,是一片丰厚的文化沃土,留下了众多的珍贵文物。1977年发掘的红土山西汉昌邑王刘髆墓出土玉璧、青圭、玉具剑,代表了我国制玉的最高水平。巨野石佛寺北齐造像刊经碑,碑文出现了4个简体字,是迄今已知的年代最早的简化字,从而把我国出现简化字的历史推溯至南北朝时期。
Ⅶ 为什么菏泽市巨野县被命名为“中国麒麟之乡”
日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山东省巨野县为“中国麒麟之乡”,同时在巨野建立“中国麒麟文化研究基地”。 麒麟是中华民族传说中独有的神性动物;是各族顶礼膜拜的图腾美之集合;是人类苦苦追索的至德至善之化身。可以说,麒麟文化更多地代表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 巨野县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是春秋“西狩获麟”之地,秦末彭越起兵之所,近代着名的“巨野教案”亦发生于此。巨野西汉建县,唐武德四年置麟州,故又有麟州之称。 巨野县是麒麟降生的地方,是中华麒麟文化的源头。“麒麟文化”在这里独树一帜,素有“麒麟之乡”的美称。境内现留有春秋鲁哀公“西狩获麟”典故的丰富遗存、麒麟塚(又称“麟台”)、唐翰林学士韦表微的《麟台碑铭》碑以及明嘉靖十四年进士济宁州通判张九叙亲书的“麒麟塚”碑等。众多史志书籍中关于巨野麒麟的记载更是数不胜数。 近年来,麒麟文化在巨野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人民崇拜麒麟,学者研究麒麟,政府下大力保护、挖掘并积极推进麒麟文化的研究工作。巨野县委、县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在巨野县城修建了获麟园。同时,该县还在麒麟塚基础上完成了《中华麒麟园规划》,“麒麟传说”已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在积极申请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采纳哦
Ⅷ 巨野有什么名胜
齐鲁会盟台
位于县城西郊大李庄村北,据《山东通志》和《兖州府志》记载,为春秋齐鲁会盟处。原台“崇数仞,广可蔽二亩”。元末明初,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淤积,再加上雨水冲刷,台面逐渐缩小。现存台高约2米,东西长34米,南北宽24米,面积约为816平方米,形如覆斗状。周王朝建立后,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措施,分封王室贵胄。鲁国是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封地,当时虽以头等王国就封,但到了春秋时期,国力渐衰。大野地处鲁之西境,常常受到宋国的侵扰,为了加强防御,鲁国主动与齐国结盟。据《春秋》记载,鲁庄公三十年(前664年),在大野泽以西济水之南筑台,齐鲁两国会盟于此,从而使两国关系进一步巩固,军事防御能力得到加强,国势地位大大提高,使之赢得更大生存发展空间。会盟台,是齐鲁友好的象征,也是齐鲁文化交融汇通的标志,对于研究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与发展及古代邦交史,有着重要的意义。至秦汉时期,此处又成为重要祭祀场所和埋葬之地。1976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进行文物调查,采集到战国至汉代的陶片,有红陶绳纹鬲足,灰陶罐、灰陶豆等,并开探方试掘,发现夯土层,夯层时断时续,不坚实,说明不是居住遗址,从侧面证明了会盟之台的真实性。同时,在表土层下发现了一座墓葬,打破了夯土层,这说明是后之埋葬,出土器物为东汉时期。
荆树堂
乃田氏家祠,位于章缝镇东西大街中段。约建于明隆庆至万历年间,原占地5亩许,为典型的北方外跨式四合院建筑。岁月蹉跎,后院等附属建筑已倾,主体四合院尚保存相当完整。临街面阔九间仍为原来风貌,均青砖砌壁,布瓦覆顶。其中大门三间,阔10.35米,进深7.15米,七架列式梁柱结构硬山建筑,高台作基,青石筑成,屋顶采用大式瓦作,雕脊跑兽,飞檐起翘。廊枋上阳琢文字,左“木本”、右“水源”,中刻“派衍青齐”。门上方高悬:“荆树堂”匾额,金光灿灿,赫然醒目。院内正堂三间面阔11.13米,进深6.5米,亦七架列式硬山建筑,青砌撕缝,雕梁画栋,立吻增辉,更显庄重。两侧设有配房,皆五间,配房与正堂之间又各设月亮门可通跨院和后院。院中拜厦由四列16根木柱承擎,重梁起架,青瓦覆顶,前接卷棚,直至正堂。左右延及两庑。覆盖整个天井,夏日不曝,冬雪不侵。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细微处显现考究,古朴中透着灵秀,雅静深致,肃穆庄重。
荆树堂原称荆树山房,系田氏七世祖田峤、田峨兄弟二人的书斋。田峤,字云岳,号宗甫岁进士出身,长于文章;其弟田峨,字斗岳,号瞻甫,万历戊子科举人,工诗善书。二人皆为曹州名士,与当时的董其昌、米万钟、邢侗等文化名人往来唱和,交谊甚密。着有合集《荆树山房文集》传世,影响深远,享有“江南一董(其昌),江北二田(峤、峨)”的美誉。其子,孙亦多有成就者,“印累累,绶若若,文武闱掇巍者,连续不绝”;“家益饶,壤沃屋润,廓邑中称巨室者首推田氏”。成为显赫一时的名门大户。有了丰裕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人文条件,田氏“首创家祠,制祭器,聚众而时享”。遂辟书斋,加以增修扩建,更名荆树堂。荆树山房、荆树堂盖源于“田氏分财,忽瘁庭前之荆树”的历史故事。古有田真、田庆、田广兄弟三人同居,妇欲分异,共议将堂前粗大繁茂的紫荆树亦破而为三。一日清晨,忽见荆树叶垂憔悴,众皆惊诧。田真谓弟说;“木本同株,若分析则憔悴,况人?兄弟而可离,是人不如树也”。兄弟三人,深为感动,紫荆树旁,抱头痛哭,决定不再分家。从此,居家和睦,荆树复荣。田氏家祠取名“荆树堂”,意在使子孙后世不忘先祖史实,向心合力,礼让躬亲,“荆树堂上兄宜弟,绿服庭中子悦亲”。
荆树堂后院原有书馆,东北侧为王姥娘庙。王姥娘为本支田氏之祖田子成父子的救助恩人。田氏原籍青州。明初,青州指挥使田子成,因谏言被谤,挂印遁逃,肩挑幼子投奔先前定居于巨野县田家庄的长兄。及晚,子成隔帘听到嫂问兄长:“二弟此来,是暂避还是长住?”子成察嫂意,遂告知洗刻便走。“是夜,寒风呼啸,大雪纷飞,邑之大户王承辅之妻,忽梦两只猛虎卧于双碑泊(今田桥镇田桥村东北)桥下,猛然惊醒,恰值子夜时分,心中疑惑,即唤佣人同去探视。只见桥下,一副挑担,父子相拥,遂引领归家。王氏见子成父子气度非凡,又怜其落难之时,便好心收留于家,待子成如兄弟,视其子福顺若己生。王氏膝下唯有一女,福顺及长,便招赘为婿。田氏后世子孙不忘外祖母王氏恩泽,故于祖祠内别置一区建王姥娘庙。峤、峨兄弟诗文丹书,勒石镶壁,甚为壮观。
历四百余年风雨,荆树堂可谓存之不易。上世纪五十年代至“文革”中,王姥娘庙及书馆相继被毁,古籍藏书付之一炬,诸多刻石亦遭毁坏或散佚。近年来,田氏后裔积极找寻散佚的遗物,田峤、田峨丹书刻石4帧及部分手迹,现已收入荆树堂保存。2002年,族人又集资对现在建筑进行了修缮,使这一历史古迹再增光辉。
蚩尤墓
又称蚩尤肩髀冢,位于巨野县城东北郊,堌堆庙村前。
在氏族社会晚期,由于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分化,氏族部落之间常常为了掠夺财富和出于自卫的目的,而不断发生战争。大约在四千五百年前,生活在黄河上游的黄帝部落与生活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发生了激烈的战争。《通典》云:“三年九战而城不下”。《史记》中也载“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蚩尤死后,被分尸葬埋。《皇览·冢墓记》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今河南省台前县)城中,高七丈……肩髀冢在山阳郡巨野县,大小与阚冢同。”《巨野县志》亦载:“蚩尤墓,在巨野县城东北八里”。此墓历经夏商周汉,岁月荒远,地貌变迁,墓冢面积不断缩小,元明时期丘上曾建有庙宇,清代以后冢丘屡遭破坏。至1982年全县文物普查时测量,堌堆东西38米,南北31米,总面积1200平方米。
蚩尤与黄帝、炎帝同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在当时,其部族就已率先进入了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并且掌握了冶铜技术。《世本·作篇》中有:“蚩尤以金作兵器”之说。《管子》中亦有“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销、矛……”红铜的出现也为后来青铜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早在秦汉之前,蚩尤一直被尊奉为“兵主”、“战神”,受到人们的大礼祭祀。《史记》中就有刘邦“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的记载。由于受“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念影响,蚩尤在一些史书中被描绘成“不用帝命”、“类鬼似妖”的暴虐之徒。
为了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2002年,中共巨野县委、县人民政府对蚩尤墓进行了抢救性修筑,墓四周以净边蘑菇石围砌,高1.9米,周长81米,上设护栏,周匝环绕石板路,并在冢上栽植苍松翠柏,以象征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Ⅸ 有哪位朋友能说说菏泽巨野麒麟的传说
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俗称“四不像”,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 被称为圣兽王。且是神的坐骑。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黄色。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肢解后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以“鹿”为偏旁,古人造这个词的时候,便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麒麟由鹿演化而来,但它又决不是鹿,比鹿多了一些零件和装备。据说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写成麇,古籍中指獐子;有牛的尾巴,圆的头顶,却只有一只角。有的说麒是雄的,麟是雌的,形状被描绘得略有不同。但据说麒的开头大略像鹿。它被古人视为神兽、仁兽,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
麒麟是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鹿本身便是兽中驯良者,有力、善跑,大有益于人。传说中的白鹿尤有神性。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麒麟是以鹿类为主,融合了牛、羊、马的特点。它的综合面不及龙、凤那么广泛,不过名气也不算小。对麒麟的研究亦不如对龙凤文化的研究那么火爆,它的始作者究竟是谁,其源流怎样,还不是很清楚,有学者推测可能是周民族的祖先,因为周人原居西北,那时的西北,水草丰美,适宜鹿类的生长。
到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龙、凤被最高统治者所攫取,便失去了原来的图腾综合的意义,而成为最高统治者帝王、后妃的象征。性善的麒麟,在权利角逐中,被挤到了民间,老百姓期望它带来丰年、福禄、长寿与美好。
公元1419年,郑和带着马林国国王赠送的长颈鹿回到了南京。由于长颈鹿长相极像中国民间传说的吉祥之物:麒麟,再加上当时的中国国民对长颈鹿知之甚少,大家一致认定,马林国国王所赠长颈鹿就是麒麟。
麟在官员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时,一品官的补子徽饰为麒麟,可见其地位仅次于龙,清朝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佩挂龙的标识,皇帝为黄龙、紫龙,亲王、阿哥、贝勒、贝子为龙子图案;
1、麒麟乃是传说中的神话动物,现实生活中或许并不存在;
2、麒麟在百兽中地位仅次于龙。中国古代传说中麒麟与龙、凤、龟合为四灵,乃毛类动物之王;
3、麒麟对老百姓而言,乃是送子神兽。民间有"麒麟送子"的说法,据传孔子即为麒麟所送;
4、麒麟是岁星散开而生成,故主祥瑞,是最着名的瑞兽之一。麒麟含仁怀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帝王兴衰与麒麟的传说很多;
5、麒麟与凤凰一样,乃有雌雄,麒乃雄。麟为雌,麋身、牛尾、鱼鳞、足为偶蹄(但亦有麒麟有五趾之说)头上有一角,角端有肉;
6、麒麟作为吉祥物,中国古代各朝朝政也常采用。史载汉武帝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图绘功臣图像,以表嘉奖和向天下昭示其爱才之心;
7、麒麟在官员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时,一品官的补子徽饰为麒麟,可见其地位仅次于龙,清朝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佩挂龙的标识,皇帝为黄龙、紫龙,亲王、阿哥、贝勒、贝子为龙子图案;
8、麒麟或许就是长颈鹿?明朝时,郑和下西洋回国后,带回非洲地区的长颈鹿,当时明朝人没有见过这种只有在热带草原才出产的大型动物,以为其是麒麟!所以才有上面朋友说的麒麟是长颈鹿一说!
9、麒麟在西方世界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它的形状如同一匹长了角的马。在《旧约全书》中独角兽作为一种希伯来传说中的动物曾被频繁的提到;日本着名动画片《圣斗士星矢》很多人都看过,里面有一个青铜战士,长得和天马星座的守护战士星矢差不多,铠甲也差不多,那就是独角兽星座。
10、麒麟的形象现在仍然可以看得到。目前,中国现存最着名的麒麟形象是南京南朝帝陵的麒麟,南朝帝陵镇守瑞兽有多种神兽,但都由麒麟形象演化而来,在南京中山门外,有一雕塑,乃名辟邪,此形象亦是南京的象征,取材于南京城外南朝萧梁帝陵。此雕塑纹饰华丽,身躯趋向于狮虎形象,用巨石雕琢而成,身高在3米左右,该雕塑挺胸曲腰,目目真口张,颈短而阔,昂首作仰天长啸状,兽身纹饰极富装饰味,其体感强,且厚实,在重视整体感的基础上,更注意夸张和变形,显得壮美而有生气。
11、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送给未成年的儿童佩戴。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如名着《红楼梦》一书中的第三十一回和三十二回,大篇幅写"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里的麒麟不仅是史湘云的护身符,也是暗示她婚配的一件信物。另黄梅戏《女驸马》中,一对玉麒麟也代表爱情的见证。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受阻于女方父母的决定,女主人公交于男主人公一只玉麒麟,发誓"生生死死不变心,清风明月作见证,分开一对玉麒麟,这只麒麟交于你,这只麒麟留在身,麒麟成双人成对,散心两意天地不容"。等到双方冲破重重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麒麟成双人成对,并蒂花开万年红",大喜之夜双方,麒麟终于成对。
西狩获麟
“西狩获麟”发生在春秋末期鲁国西境大野泽地。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首先见于战国成书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战国史学家公羊高撰写的《公羊传》和谷梁赤撰写的《谷梁传》,也都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与孔子同代人左丘明的《左传·卷十二》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东周列国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一兽,鹿身、牛尾、马蹄,头上有一肉角,怪而杀之。孔子叹曰:‘仁兽,麟也,孰为来哉’,使弟子埋之。《东周列国志》虽系历史小说,但所记载的内容和史书基本相同,决非虚拟。《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在其《集解》和《正义》中又注:“大野,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巨野是也。” 《兖州府志·圣里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麟。”“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
1991年出版的《文史知识·说麒麟》一文记载“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麟’的,一是《春秋》,二是《诗经》。”《春秋》以记载谨严着称,绝不语怪、力、乱、神没有的事,更不会捕风捉影地瞎说。 再如《历朝纲会纂》、《纲易知录》、《曹南文献录》、《曹州府志》、《巨野县志》等也都作了如实的记载。 “西狩获麟”发生在周敬王庚申三下九年(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书,也恰恰在这一年脱稿,这时孔子已七十一岁,从此已不再着书。这就充分证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传的“孔子获麟绝笔”的故事是真实的。孔子获麟绝笔,从客观上讲,是年纪大了精力不佳。但从主观上讲,感麟而忧也是个重要原因。传说在公元前551年(鲁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了孕,祈祷于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时,头顶长得有点象尼丘山,帮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见麟死,他认为是个不祥之兆,立即挥笔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由于孔子感麟而忧,再加他唯一的爱子孔鲤的早逝,使他难过极了,终于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
479年),与世长辞了。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故事广为流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诗》中就有“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诗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西狩获麟”的故事,在埋葬麒麟的地方建筑了麒麟台,亦名获麟台,古称获麟古冢。该建筑地处巨野城东七公里——今麒麟镇陈胡庄以东、后冯桥以北大洼内,为县级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此台为鲁哀公“西狩获麟”处,东西长73米,南北宽52米,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这里原有唐代石碑数座,由于年湮日久,已遭毁坏。明嘉靖十四年,济宁州通判张九胥重修麒麟碑一座,立于曹济公路旁,碑上刻的冢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西狩获麟”闻名全国,一些州、县、乡、村地名如唐代的麟州,巨野以东的嘉祥县,巨野城东的获麟保(乡)、获麟集等,皆以此命名。
由于古代都把龙凤龟麟当成神灵,西狩获麟,也就成了文人笔下的重要内容。晋征南大将军兼史学家杜预撰写的《春秋左传集解》一书云:“麟者,仁兽也,圣王之嘉瑞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获麟解》(注释)云:“麟一角而载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游必泽土,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王者有出,与凤龟龙谓之四灵。”由于麒麟为四灵之一,一些史书故事如《麟经》、《麒麟书》、《金壁故事》、宋程俱的《麟台故事》、清李玉的《麒麟阁》等,均以麒麟为书名或内容。再如古代帝王的年号或者古建筑、古地名,也往往以麟字作为祥瑞的代号,汉高祖刘邦称未央宫为记麒麟殿,汉宣帝必称为麒麟阁。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获麟意,于巨野置麟州。唐高宗称年号为麟德,武后则天必中书省为麟台。唐德宗大历四年,在麒麟台立麟台碑。后金皇统七年,取麒麟祥瑞意,在巨野县山口镇(今嘉祥县大山头一带)增设嘉祥县。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为祥瑞,在巨野县治北建麟凤亭;元文宗至顺二年,巨野县主簿樊逊,重修麟凤亭。明代,巨野知县方时化,在麒麟台建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伟,规模壮观,据当地传说,当时整个寺院占地百余亩,有僧侣百余人,佃户数十家。寺院附近有铺店、石碾、菜园、盐畦、车坊等,显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瑞麟寺南面,有一小河,名曰八里河,此河东西流向,岸柳成行,流水潺潺,游鱼可数。河南岸有一渡口,即《巨野县志》上所说的“获麟古渡”。每值阳春,风和日暖,鸟语花香,士家工商,男女老少来此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可惜由于明崇祯末年的战乱,整个寺院都变成了虚墟,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这座荒草萋迷的土台子了。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后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元年),年方二十一岁的爱国诗人辛弃疾,参加抗金起义军,途笃巨野麟台,即兴作五言律诗一首:
终始春秋笔,经名旧记麟。荒台曾建鲁,野草未烧秦。
郁郁山川秀,葱葱景钯新。 韦编续继否?书带已成茵。
明代诗人孙宜,游“获麟古渡”时,作五言律诗一首,其诗曰:
古渡寒烟积,沙明照落悬。 春秋悲凤日,天地泣麟年。
鲁变时交阻,周衰辙竟旋。 至今皆绝笔,真意更谁传。
麒麟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如麒麟送子,就是中国旧时生育民俗。传说中,麒麟为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相传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虽纬说,实为“麒麟送子”之本,见载于王充《论衡.定贤》及晋王嘉《拾遗记》。民间有“麒麟儿”、“麟儿”之美称。南北朝时,对聪颖可爱的男孩,人们常呼为“吾家麒麟”。此后“麒麟送子图”之作。作为木板画,上刻对联“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以此为佳兆。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湖南》引《长治新年纪俗诗》:“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麟麟送子来。”原注:“妇人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龙灯到家时,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又将龙身缩短,上骑一小孩,在堂前行绕一周,谓之麟麒送子。”按麟麒属于龙族,此乃以龙灯代麒麒者。
巨野是麒麟的故乡,巨野百姓对麒麟情有独钟。在巨野,关于麒麟的民俗遗迹比比皆是。描写麒麟的诗词歌赋、描绘麒麟的书法绘画、纪念麒麟的雕塑碑刻在巨野民间不胜枚举。巨野历代以麟为名的人和事物也数不胜数。2007年,巨野被命名为中国麒麟文化之乡,为巨野开发麒麟文化迎来了契机。
Ⅹ 向大家介绍巨野作文300字
我的家乡-巨野,它坐落在祖国怀抱的边缘。它历史悠远,文化流长,现又以现代经济与文化教育优先于其他地方名闻远扬。它钟灵秀丽,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令人向往。可谓是人杰地灵,是一方神圣的文化宝地。
巨野有着古老的历史文化与美丽的景色,在美景之间屹立着东方色彩。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的历史文物仍保持着不灭的气魄彰显历史文化。巨野有“四大精工”之物:春秋时的麒麟台,战国时期的齐鲁会盟台,鬼斧神工之美誉的金山秦王洞,还有芳龄千载的永丰塔无不让人惊叹。巨野还是“戏曲、武术、农民绘画之乡”。在这历史的土地上,曾出现过许多人才如:北宋文学家苏门士晁补之,清末时期武状元田在田都降于此地,并做出一番作为。真可谓为“人杰地灵”的宝地呀!
走进现代化的家乡,经济明显提高。以前一排排矮小拥挤的平房在政府的帮助下修建成摩天大厦,外表有着华丽的色彩,实质更是没有偷工减料的情况,让百姓住得放心。现在各类行业都兴起,衣食住行得到提高,百姓可以自己创富让生活质量更加美好。在食品方面,工商局更是不敢怠慢,定时对菜市场、超市、销售店进行检查。是百姓吃的放心、健康。
环境问题的改善,使人们更好的呼吸新鲜空气。在公路旁栽下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它们好像一排排士兵在保卫人们的出行安全,树下的鲜花垂头低下像是在对人们道平安。夜晚马路的灯光亮起,各种灯饰镶在高楼上将城市缀成了缤纷色彩,夜市的场面更是热闹非凡,人们的脸上挂满了甜蜜幸福的笑容。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学生的琅琅读书声回响在校园里,他们为了祖国的未来而做准备。文化教育的改善完成了贫困学生上学的问题,也使得独立学校逐步成立许多。现代的每一个学校都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明亮的教室、素质全面的老师。拥有优越的条件,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努力向上。为祖国更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天,家乡乘着改革的春风飞速前进,在党的好政策领导下,在家乡人民的奋斗下,在侨胞们的热情关怀下,家乡的经济展翅腾飞。明日的家乡,更上一层楼。未来家乡的美丽,吐芳绿草茵茵,环境更加优美。
真美啊,巨野!我要歌颂这已有千百年历史的家乡,我要赞美这经济发达,人民辛勤的土地。为了明天更加美好的巨野,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