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张掖和武威的文化差异
“金张掖,银武威”意思是说张掖、武威是甘肃的好地方,用“金张掖”、“银武威”表示这两块地方物产丰富。
张掖,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瓜果、蔬菜,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张掖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物产丰富、文化繁胜,故而,被古人称为“金张掖”。
武威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但古时因农作物品种产量略逊于张掖,故而冠以银字,被称为“银武威”。
张掖地名的由来:
张掖地名源自“伸张国掖,以通西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张掖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张掖本来是匈奴觻得王的地盘,故被称为觻得,汉朝改其名为张掖,意思是伸张中国的臂掖,“以威羌狄”。
炖煌之取义大盛,并非实指其时郡治之城市规模的大盛,而是用以象征汉朝的文明道德犹如日月之光辉一样大盛。故其首字应以从火的炖或焞为正,无火字旁的敦为俗写假借。两郡的命名显示了汉武帝文武并用、刚柔相济的雄才大略。
⑵ 谁知道张掖这个名称的来历
张掖地名源自“伸张国掖,以通西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张掖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张掖本来是匈奴觻得王的地盘,故被称为觻得,汉朝改其名为张掖,意思是伸张中国的臂掖,“以威羌狄”。
张掖,甘肃省省辖市。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
张掖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作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国家1986年颁布中是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2)张掖是什么文化扩展阅读: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南依祁连山、北靠合黎山,历来为河西走廊重镇,兵家必争、商旅必经之地。
整体处于古丝绸之路和新欧亚大陆桥的咽喉要道和西进新疆、北入蒙古的战略要冲,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自古被称为“河西锁钥、五郡咽喉”。
在张掖东南面的草原,你能看见最为震撼的万马奔腾之景,雄健的山丹马由远及近,马蹄嗒嗒,尘埃滚滚,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不远处的祁连雪山光芒如昔,不舍昼夜地滋养着这片草原,让它成了世界上最大、历史最久的马场——山丹军马场。
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张掖市临泽、肃南县境内,面积约510多平方公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
⑶ 甘肃省张掖市的简介
历史发展
张掖,别称甘州,西汉时设置郡,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 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民风淳朴,水草丰美,素有"金张掖"的美誉。
张掖历史悠久,据在市境内黑水国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等文物证明,早在上古时代,人类就在这里过着狩猎、游牧的生活。张掖在远古属雍州之地,夏商时为羌族所居。周时,戎、狄两族在这里居处,春秋战国时期乌孙、月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战国时建立城邑,修筑长城,今张掖一带还留有秦长城遗址。后乌孙被月氏赶走迁逃新疆的伊犁,张掖归"控弦者可一二十万"的月氏族所属。月氏都城(今民乐永固城)它与昭武城(今临泽县境内)当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两岸的中心城市。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拥有几十万强兵的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了月氏人;张掖成为匈奴之中右贤王的领地。匈奴占据后,不断进行掠夺,破坏了匈汉的友好往来,割断了汉王朝同西域早已存在的关系。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自汉唐以来,张掖就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中原通往西亚东欧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要冲。由于地理环境优越,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塞上江南"、"金张掖"的美誉。张掖市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张掖曾是北凉国的国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肃省省会和历朝诸代设州置府的治所,素有"塞上锁钥"之称。市内汉明长城、历代石窟、寺民、碑塔、古城、烽隧、墓葬群星罗棋布。大禹导弱水入合黎,老子骑青牛入流沙,周穆王乘八骏西巡会见西王母的传说,张骞、班超、法显等都曾途经张掖前往西域,隋炀帝于609年在张掖曾召集西域27国君主使巨,召开了"万国博览会",唐玄奘经张掖去西天取经,马可·波罗旅居张掖一年等历史传说和记载,使这块土地更加神奇。创建于魏晋时期的马蹄寺、金塔寺,保存着文物价值极高的雕塑、壁画。
气候特点
张掖属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是干燥少雨,年平均气温6℃,一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每年6月至9月,是全年最佳旅游季节。
特色小吃
张掖的小吃也比较有名,比如有搓鱼儿,拉条子,炒炮,揪面片,炒拨拉, 鱼儿粉本地小吃,还有诸如兰州拉面,新疆烤羊肉串,四川麻辣烫等等,在保持传统口味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张掖特色,保证让你吃的回味无穷.由于地处西北,光照充足,使得这里的瓜果多而且甜,每年夏秋两季整车的瓜果被运往外地,为张掖人增加了收入.张掖最有名的还是要数葡萄酒了,由于张掖的纬度和法国极为相似,具有和法国一样的酿制葡萄酒的自然条件,而且张掖的葡萄酒历史也是比较悠久的,着名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说的就是古代的张掖.但是由于交通和历史原因,张掖的葡萄酒至今没能进入省外市场,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城市名片
张掖市在198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张掖市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奇特,造型各异的古建筑,构建精巧,绚丽多姿,古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遍地"之美景。有大佛寺、西来寺、土塔、镇远楼、山西会馆、明粮仓等古代建筑,黑水国遗址、汉墓群、古城墙、长城烽燧等历史足迹;还有甘泉公园、沙漠公园、黑河山庄、大野口自然风景区等融南国秀色与塞外风光为一体的绚丽的自然景观。张掖主要旅游景点:马蹄寺·大佛寺 ·张掖 ·木塔寺 ·山丹军马场 ·山丹新河驿 ·甘泉公园 ·河西学院 ·镇远楼 ·肃南康隆寺猎场 ·张掖市森林公园 ·东大山 ·龙首山 ·道巷庙 ·甘州古塔 ·诸葛楼 ·东山寺和西武当 ·黑水国遗址及汉墓群 ·许三湾城及墓群 ·牍侯堡 ·民勤会馆
交通通讯
[编辑本段]
区内交通通讯便利,兰新铁路及国道312、227线贯通,县(市)乡公路四通八达;西--兰--乌通讯光缆横贯全境,数字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系统已与全国并网;县市及乡镇实现了电话程控并与因特网相连。改建后便捷、高速化的国道227线、312线,兰新复线铁路的电气化,民航张掖机场支线业务已开通,加快了张掖立体交通框架的形成。
⑷ 金张掖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叫金张掖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了,其实我们国家的地貌还是很丰富的,什么样的都有,最近我就有看到很多人都在说这个“金张掖”,这个地方也是一个非常故事的,非常有内涵的地方,那么也就有人问了,这个“金张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金张掖”为什么要叫“金张掖”呢?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看看吧!
“金张掖”的意思无非就是指的“张掖”这个地方像镶金一样有钱,其实不仅仅是有钱,物产也极其丰富。张掖,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瓜果、蔬菜,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张掖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物产丰富、文化繁胜,故而,被古人称为“金张掖”。
张掖简介
张掖,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甘肃省地级市。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张掖市面积40874平方千米,人口131万。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六个县区。截至2017年末,常住人口122.93万人。有汉、回、藏、裕固等38个民族,其中裕固族是中国唯一集中居住在张掖的一个少数民族。
张掖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丝绸之路重镇,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全境,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美誉。张掖拥有亚洲最大的军马场,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以及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的张掖国家地质公园。
张掖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古人有诗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市内有大佛寺、木塔寺、土塔寺、西来寺、马蹄寺、镇远楼、山西会馆、民勤会馆、黑水国遗址等名胜古迹。
⑸ 张掖的介绍
张掖,甘肃省省辖市。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素有“桑麻之地”、“渔米之乡”之美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瓜果、蔬菜,工业有煤炭、机械、纺织、酿造等10余个部门。土特产品有元葱、苹果梨、乌江米、红枣、发菜、丝路春酒等。张掖市面积40874平方千米,人口131万。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六个县区。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0.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3.3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8%。有汉、回、藏、裕固等38个民族,其中裕固族是中国唯一集中居住在张掖的一个少数民族。张掖市是国家1985年颁布的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全境,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美誉。张掖拥有亚洲最大的军马场,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以及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的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张掖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古人有诗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市内有大佛寺、木塔寺、土塔寺、西来寺、马蹄寺、镇远楼、山西会馆、民勤会馆、黑水国遗址等名胜古迹。
⑹ 张掖丹霞的独特文化
张掖古称甘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环,也是河西四郡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张骞、班超、法显、唐玄奘等都曾途经张掖前往西域;隋炀帝于609年在张掖曾召集西域27国君主使臣,召开了“万国博览会”。马可·波罗曾醉心于此,停留长达一年之久。
⑺ 张掖文化属于什么文化
旅游文化、历史文化、饮食文化三合一。
⑻ 张掖的佛教文化和敦煌佛教文化有什么不同
2000多年来,佛教文化在张掖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发展进程绵延不绝,不曾中断。佛教传入张掖后,在漫长佛教的历史过程中,屡经朝代更迭,战火洗劫,但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没有禁止过佛教的发展,这是因为五凉宗教的兴盛并未伴随着儒学的衰落。
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三千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五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里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改为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保护、研究工作。
⑼ 甘肃省张掖市怎么样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东邻武威地区和金昌市,西连酒泉地区,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 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古为河西四郡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张掖地区下辖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五县及张掖市,总面积4.1万平公里,总人口117万。张掖市,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骞、班超、法显、唐玄奘等都曾途经张掖前往西域;隋炀帝于609年在张掖曾召集西域27国君主使巨,召开了“万国博览会”。
马可.波罗曾醉心于此,停留长达一年之久。张掖有黑河水灌溉,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物产丰饶,以乌江米为最,古称“金张掖”,后改名甘州,有“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甘州当江南”之佳句。张掖属温带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198毫米,年均气温7℃。市域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其中城市常住人口10万。 张掖旅游资源丰富,以大佛寺、木塔寺和镇远楼最为着名,邻县有肃南马蹄寺、山丹军马场、新河驿等景点。张掖有312国道和兰新铁路复线横贯全境,交通便利,旅游接待能力初具规模。 出土的麋鹿
焉支山自然风景区
位于山丹县城东南40公里处。隋大业5年(609年),隋炀帝西行时,登此山谒见西域27国使臣,甘、凉州府派仕女歌舞队在路口朝迎,史书多有记载。唐代诗人李白在此留下虽居焉支山,不到溯雪寒的绝句,也使焉支山名扬华夏。该区重峦叠嶂,松林密布,南北宽20公里,东西长34公里,总面积680平方公里。海拔2919米,主峰毛帽山高3978米。整个区域为葱郁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登高望远,山上林海松涛,碧波无际;山下沟壑纵横,清泉淙淙;腹地,獐、鹿、獾羊野生动物出没其间;峡谷两侧崇山峭直,奇石岩岩。尚有古寺--钟山寺、古亭点缀于山林巅峰之中。秋日,在悬崖峭壁上盛开的山丹花红艳艳一片,竞相怒放,争奇斗妍。晓日初升,云蒸霞蔚,丛雾飘渺,气象万千。这里日均气温20.3℃,气候凉爽湿润,景色秀丽迷人。有小黄山之称。为消夏避暑、度假游览不可多得的自然风景旅游胜地。系甘肃省森林公园。
西来寺
西来寺座落在张掖城内西南隅,今西寺寺巷。是张掖市佛教协会所在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甘州府志》载:此寺建于隋朝。后称慈云精舍,是普觉静修国师阿扎木苏(西土人)所创。国师念甘郡自番藏经,奏请当朝康熙皇帝准颁红字藏经108部。康熙五十一(1712年)国师将自己的住宅慈云精舍改为寺。建楼五楹,以作藏经之所。清雍正十年(1732年)守边大将军平郡王福彭,公务之暇,临幸此寺,赐金赐额,令喇嘛刘劳藏重修,命名西来寺。后有地方绅士成龙、客民阎海等捐资,共修楼宇十楹。上有弥勒佛并藏经,下有宝贝佛像并存国师真容,南陪殿有护国仁王佛像一堂,北陪殿有护国尊天护法一堂。大殿有如来佛像,过殿山门有韦驮、天王像。神态各异,雍容大观。建筑形式及结构:观音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加宽前殿。殿内顶部中心在藻井,并围以绘有各种图案的天花板。藏经楼为单檐硬山顶,两边加卷棚顶,面阔五间,进深五架梁入架橡。陪殿面阔三间(11.4米),进深6.2米。寺内金炉香火,日夜不熄,朝佛礼拜者,络绎不绝。解放后,中央文物考察团就中藻井、壁画、供台、塑像、木刻(宗喀巴等像及金刚座不是木刻)断定:西偏小殿为唐代建筑物,其结构与敦煌元洞相近。殿内有壁画21页(唐朝3页,明朝10页,清朝8页),大多剥落不堪,经堂正顶天花板中如藻井与明时北京的智花寺同类,殿内也有明塑,两廊壁画(画佛教故事)是清代画中上品。金刚殿、观音殿较迟,然亦不出北宋。华东某学院教授石扬义赞同此说。1953年天水冯国瑞教授过甘,指山门前的鼓儿石为唐代物(此石花纹作为飞马形),建议政府移文化馆保管。又寺中旧有殒石一块(旧称落星石)。斗大、椭圆形。寺院中原有木刻像5尊,塑像32尊,在塑像中有32臂的佛像一尊。佛教有显密二宗,张掖各寺院多属显宗,唯西来寺为密宗。
⑽ 回道张掖——我们这样介绍张掖
说起张掖,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在距今3000-4000年前,张掖的先民们已在这里定居,后来又有羌人、乌孙、月氏、匈奴在这里驻牧。汉以前的张掖绿洲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们只是利用分布在河流、湖泊和泉水出露的冲积扇前缘的天然绿洲放牧,而广大地区被戈壁荒漠占据。汉代以后,汉武帝设置了张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为巩固边防,保证丝绸之路畅通,大量向河西移民并开发绿洲农业。如今,张掖市辖五县一区,是甘肃粮仓和全国玉米制种基地,除矿业开采,是典型的农业大市。
农历猪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我终于观看了听闻已久的这台旅游舞台剧——回道张掖。这部剧是由张掖市河西印象文化有限公司牵手杭州金马克投资有限公司创作的,意在加深游客对张掖文化的体验感。最终,投资2.4亿完成了这部历史剧,按座位来说,在丹霞剧场每个座位平均10万元。再来说说承演这部剧的剧场——丹霞剧场。这座剧场也是2019年夏季刚刚落成,拥有2470个座位,舞台可部分升降进行立体调节和旋转,产生丰富的视角效果。在观众席中间,出设置了可升降的小型舞台,演员可在观众席部位与观众近距离互动,从而产生更加丰富的效果。2019年7月26日,这部剧目开始在丹霞剧场上演,燃爆了观众激情,自此每周2场开始上演。8月7日始,为满足观众需求,增加为每周3场上演。到了冬季,演出场次才有所下降。
再来说说剧目吧。全剧由天赐丹霞、张国臂掖、古邑甘州、炀帝西巡、邦国会盟五幕组成。下面我就一一道来,说说我的观感。
第一幕 天赐丹霞
说到丹霞,这应该是张掖一张最为靓丽的旅游名片,是外地人了解张掖的一个入口。提到甘肃,想到了敦煌;提到张掖,想到了丹霞。以前,张掖也曾作为河西四郡之一,后来也屡被西域各民族所占居,形成了多民族的历史文化。西夏国寺、马蹄寺石窟等名声响亮,但如今的丹霞却打响了更响的名号,让张掖旅游来了一个华丽丽转身。在“回道张掖”炫丽的灯光背后,幽深的底色背后是深沉的寓意。紧接着,彩色丘陵的壮观画面以3D的形态呈现在舞台上,仿佛壮美的图景就在眼前。在一排排华丽的华表面前,富有西部风情的舞蹈展现在眼前,凭着优美的舞姿和高超的技艺使人立刻深入历史、浮想联翩。如此风土风物、如此西域风情,但往往遭到别人眼馋,历史往往会被中断。大月氏、乌孙、楼兰、大宛、龟兹国王历历细数他们的不幸遭遇。这应该是西汉武帝以前的事儿吧,那时的张掖完全还没有纳入中原版图,屡次成为匈奴、西域诸国等的牧马之地。在此时刻,继秦皇之后的又一位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出现了。
第二幕 张国臂掖
在北方草原的一片欢歌笑语声中,匈奴单于志得意满,满足于当下良好的局面,兵锋所指,所向披靡。兵精粮足,草肥人美。拥有了河西之地,南下牧马、西部放歌也成了常态。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剽悍的骑兵部队,凶悍的战斗力,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结束战斗,抢掠物资得胜而归。而今,他们在焉支山下建立了马场,可以随心所欲在祁连牧马了,训练了一支精良的骑兵部队。在秦始皇统一国家这初,国家版图东到大海、西到荒漠、北到草原、南至南越。作为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西汉皇帝,岂能使民生凋敝、国土沦丧、物流中断、兵锋无力,卧榻之侧有人在放肆的窥探。
卫青和霍去病的出现,迅速改变了这种现状,也是汉武帝多年来精心谋划战略设想的实现。尤其是霍去病,这位天才将军,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封为骠骑将军,职位仅次于大将军卫青。虽然霍去病的生命只有短短的二十四年,但在他年轻有为的生命巅峰,只需几年便给予了匈奴以毁灭性打击,解除了中原政权心头之患。
本幕剧中就呈现了这场宏大的战争场面,呈现了少年将军霍去病。舞台上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通过升降舞台的旋转和倾斜,汉军与匈奴反复争夺,战争进入胶着状态。这时,自观众席处,少年将军霍去病横空出世,战争的状态立刻有了倾斜,胜负立判。史载霍去病收复河西,奠定了千秋伟业。《佚名•匈奴民歌》记载,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这场战役支援了匈奴赖以生存的根本。当时在大漠深处的李广以区区四千人的部队拖住了匈奴四万多主力,为霍去病收复河西做了良好策应,但比起霍去病的丰功伟绩,这点功劳都算不了什么了。在汉武帝下令向匈奴发起的最后一役中,汉朝四路大军,三路没有赶到指定地点,霍去病孤军深入,就凭着这支孤军,击溃了匈奴主力,捣毁了匈奴王庭。自此匈奴一蹶不振,实力日渐衰减,基本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这场戏,深刻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使我们沉浸在历史的烽烟当中。
第三幕 古邑甘州
收复河西之后,通往西域的道路得以贯通。汉武帝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为此地取命曰张掖。甘州之名,古已有之。在驱逐了外敌,巩固了边防之后,河西地区的经济日渐繁盛,与中原各地与西域的往来日益频繁,一座繁荣的城池在此兴旺起来。
在古邑甘州,舞台上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宏大画面。据悉这部舞台剧花费了几十万平米的造景,在这儿有了淋漓尽致的呈现。在甘州古城,舞台造景加上灯光、3D效果,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延绵数百米的街市。街市上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来自西域的、中原的、本地的各色商人在此交融,操着本地土音、中原音、“外国话”的音调混杂在一起。我们不知道张掖古时的繁华,通过这一篇章的呈现,相信会使大家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
第四幕 炀帝西巡
张掖的历史事件中还有炀帝西巡的重要大事。汉武帝收复河西驱逐匈奴和炀帝西巡,是张掖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关节,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隋炀帝除了开凿大运河,还有西巡的重要事件。在舞台上,荒凉的大漠、凋敝的枯树,营造了一种苍凉的景象。狼群在此出没,为这各情景更添更多凄惨。正是在这种状况下,隋炀帝开始了他的西巡。
经历种种磨难,经过春夏秋冬,终于抵达了张掖,扫清了阴霾。这时,舞台上为我们演绎了这部剧的重要看点和技术含量很高的呈现方式——沙秀。四百多立方米的沙子(泡沫塑料)从舞台的顶部倾泄而下,落在了此时倾角为八十度的舞台上。加上风力的作用和灯光效果,一场惊世骇俗的沙尘暴就这样生成了。远远望去,壁立的沙墙令人不寒而栗。舞台上,炀帝的随行队伍爬行在倾斜的沙丘上,在狂风中战栗和挣扎,有些顺着沙丘滑到了深渊。经过近3分种的演绎,沙尘暴始才终止。
第五幕 邦国会盟
炀帝抵达张掖后,命名甘州为张掖郡(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甘州改为张掖郡。自汉以后,曾多次更换地名)炀帝大会各国使节,彰显天朝的繁荣昌盛。
此时,剧组工作人员赶着骆驼缓缓的从观众席前走过,营造了丝绸之路的现场氛围。各国使节通过剧场各个方向的大门,从观众席经过走向舞台。规模宏大的使团向炀帝朝拜,带来了各地丰富的物产。这个事件,使张掖又一次成为重要的历史节点,让世界了解了张掖。自此,从中原经河西走廊通往西域各国乃至欧洲的商贸更加繁盛,终于在唐时塑造成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这部舞台剧,很好的选取了汉武帝收复河西置张掖郡以及隋炀帝西巡的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张掖在中华浩荡历史中的风貌以及文化传承。运用造景、舞台、灯光、3D技术等多种现代科技和配合和阵容宠大的演员的精彩演绎,令外地游客直面张掖、了解张掖,增强历史的获得感和文化认同感,也助推了旅游业的深层次发展。
我们这样介绍张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