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半坡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半坡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发布时间:2022-12-26 00:38:37

㈠ 半坡与河姆渡文化是什么

距今约六七千年以前,我国境内的母系氏族公社达到繁荣时期。半坡和河姆渡文化就是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两个典型氏族公社。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略呈椭圆形,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居住区的周围有一条深宽各五六米的壕沟。沟北边是氏族公共墓地、东边是窑场。在居住区和沟外的空地上,分布着各种形式的窑穴,是氏族的公共仓库。居住区中,有一座规模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半坡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陶片。其中不少是红色底子,上面画着人面、鱼形、鹿形等黑色、褐色花纹的彩陶。彩陶上的花纹绘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是原始艺术的结晶。

半坡人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磨光石器。妇女用磨得很光滑、锐利的石刀、石铲,在火烧过后荒地上种植粟等庄稼,经营着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半坡人还使用弓箭、鱼叉等,从事渔猎活动。他们还学会了把猪、狗、牛、羊等野生动物驯养成家畜。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可靠的食物来源,丰富了原始居民生活。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在遗址的居住区发现了“干栏”或木结构建筑遗迹。“干栏”式建筑就是把一根根木头打进地下,然后在桩柱上架设房屋。河姆渡人根据自己的生存环境,大量栽培了水稻,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生产工具除了伐木用的石斧、石凿,还有农耕用的骨耜,骨耜是该遗址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是用个体较大的动物的肩胛骨去掉骨脊制成的一种翻土工具。陶器制造粗糙,为“夹炭黑陶”。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文明发源地。

㈡ 半坡文化

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多种农具、鱼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

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是中国古代礼制的成熟期,也是中国古代礼制最为规范的时期。“礼以酒成”,无酒不成礼,因此,夏商周时期也是中国酒礼最复杂、酒与政治结合最为紧密的时期。正因为夏商周时期酒礼最受重视,因此,酒器发展也最为迅速,青铜酒器也就成为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中最为辉煌的亮丽点。

半坡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2 发现 编辑本段
在西安市东半坡村发现的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类型,这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文化。因日用陶器以红陶为主,上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又称为彩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西安半坡遗址面积大约五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氏族公共墓葬区三部分。房子有氏族公共仓库和家庭住房,住室内有烧火的灶,居住区外围还有排水的壕沟。制陶的窑址计六处,以红地黑花的彩陶为主。墓坑计250处,按血缘序列安葬,随葬品多是尖底瓶和陶罐。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这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半坡村遗址于1953年春被发现后,1954年开始发掘,1957年清理完毕,于次年在遗址上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半坡博物馆。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村落遗址略呈椭圆形,北端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该区的东北边为制造陶器的窑场。居住区内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这种大房子在一个村落中,只有一间,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长的住室或氏族(或部落)议事集会的场所。从墓葬的发掘情况来看,没有男女合葬现象,而是男子们埋在一起,女子们埋在一起,说明了这里在这时实行族外婚。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意,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四十多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发掘,在陕西境内发现上千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数万件文物。

3 文化类型 编辑本段
半坡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类型文化,是继承老官台文化发展起来的。半坡类型文化的彩陶上有较多的动物图像,描绘了奔趋的鹿、爬行的鼋(亦称蛙或龟)和伫立的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花纹是鱼类纹,数量最多,并贯串于半坡类型文化的始终。

半坡早期彩陶上鱼类纹的形象较写实,常见的是单独的鱼纹,多为平展的侧面形象,以直线造型,比例虽较准确,然略显平板。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期遗址第159号墓出土的彩陶大盆内,画着大致作一圈排列的5条鱼,是用两种不同画法画成的:①为黑色影像,突出鱼的外廓形象;②用线勾出鱼的各部分,并结合运用黑、白映衬的手法。中期彩陶上的单独鱼纹富于变化,因其造型系以直线与弧线相结合,圆点、弧线和弧边三角穿插运用,故使鱼纹显得活泼灵动。其纹样格式,除平展式外,还出现了回旋、蹦跃等姿态。姜寨二期遗址出土的尖底彩陶罐上的游鱼图像,夸张地表现出游鱼回首返泳的瞬间动态。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半坡类型墓地出土的一件彩陶瓶,环绕腹部画着4条不同姿态的游鱼,或舒展平泳,或俯冲疾下,或相对背向地屈身蹦腾,构图活泼,堪称原始绘画的佳作。晚期彩陶上的单独鱼纹,采取了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鱼纹头部的变化最大,突出表现了张大的嘴和露出的牙,鱼纹变成上下对称的式样,而且鱼纹用弧条形统一造型,趋于几何形化,富有装饰性。

4 保护 编辑本段
1958年在遗址上建成半坡遗址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除建造文物展室外,还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区盖起保护大厅。 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体墓地、各种生产及生活用品等遗迹遗物,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该馆于1958年4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迄今已接待中外游客2000多万人次。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博物馆陈列的有机延伸。它以积极保护遗址为前提,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将珍贵的遗产从地下搬到地上,立体地再现人类母系氏族社会。它丰富博物馆的内涵,弘扬华夏悠久文化历史,荟萃了黄河流域史前艺术、风俗人情、民居田园的生活。它发挥了文物的优势,集科研、考古、教学、旅游、娱乐于一体,被中外游客誉为“华夏第一村”。 半坡博物馆陈列展览面积约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陈列、遗址大厅和辅助陈列三部分。

5 价值 编辑本段
主要有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包括石斧、石铲、石刀、刮削器、敲砸器、箭头、磨盘、纺纶、骨锥、骨刀、骨针、鱼钩、鱼叉、陶钵、陶盆、陶碗、陶罐、陶甑以及尖底瓶等,此外还有陶哨、人头、鸟头、兽头等艺术品和一些装饰品,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二十二种刻划符号也展示在陈列室中。

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从半坡文化中看到的大量绚丽多彩的陶器,表明这一时期的文化为彩陶文化。其绘画作品有的丰富生动,有的神秘难测,有的则图案化,多绘在盆、钵、罐、细颈壶上,绘画作品多绘在小口器肩,腹和口部,直口器多绘在外壁或口缘外侧,大口器多绘于器内壁。多见黑彩,还有少量红彩。绘画图案古朴、简练,可分三大类:一类为象生性图案,如张口作吞食状的鱼、悠闲的鹿、搜索食物的蛙等动物纹,还有植物纹。这些象生图案同史前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态生动的动植物纹样是农耕和渔猎生活的反映。第二类为几何图案,有三角形,方格纹、编织纹等,这类图案多在钵、罐、盆、壶类器皿外璧上部,许多钵类器口缘外侧绘黑色宽带纹,部分大口浅腹器皿的彩陶图案多绘在内壁上,小口器的图案则绘在口唇和肩腹部,这些部位多是容易看得见的地方,多数图案清晰,笔画疏朗,这些几何图案中,三角纹是由鱼纹图案变化而来,波折纹则是山或水的写意。 彩陶文化首次是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的,因此半坡遗址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6 工艺品 编辑本段

7 历史影响 编辑本段
半坡文化属于黄河中游的原始文化,显示出北方地理环境的特色,可以说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遗址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也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距今历史5600-6700年。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继承老官台文化。半坡遗址的发掘,是我国首次对一个原始氏族聚落遗址进行大面积的揭露,并且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学术上称它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这为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完整的资料。痕迹检验专家从半坡遗址陶片上找到了制陶人立体指纹堪称最早的人类指纹,1958年4月1日西安半坡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迄今已接待中外游客2000多万人次。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根据半坡遗址建立的半坡博物馆陈列的有机延伸。以积极保护遗址为前提,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将珍贵的遗产从地下搬到地上,立体地再现人类母系氏族社会。它丰富博物馆的内涵,弘扬华夏悠久文化历史,荟萃了黄河流域史前艺术、风俗人情、民居田园的生活。它发挥了文物的优势,集科研、考古、教学、旅游、娱乐于一体,被中外游客誉为“华夏第一村”。

㈢ 半坡文化是怎样的

半坡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因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而得名。半坡村的原始居民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器物主要为多种农具、渔猎工具和陶器。

㈣ 形成半坡原始居民房屋与河姆渡原始居民房屋类型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半坡文化则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典型文化,它们同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因而对于这两种文化,尤其是居址选择作一对比研究,对于探索史前居民的居住规律是颇有裨益的。

着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指出:“由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看来,当时人们所选择的居住地址就已显示出他们对于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善于利用的情况。时代虽然已先后不同了,但是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方的时候,依然要注意到饮水的来源。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于全国各地,大体说来,总是邻近于当地的河流或湖泊。

(4)半坡文化是怎么形成的扩展阅读: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有以下几点不同:

1、二者种植的农作物及主要食品不同,半坡人种粟,而河姆渡人则是种植水稻的。

2、二者生活区域不同,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

3、半坡居民有较高的制陶技术,可以制作彩陶,会纺织,而河姆渡人则不会。

4、半坡人的食物种类很丰富,而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5、工具方面的使用情况不同,半坡人比河姆渡人要更先进一些,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等。

6、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生活区域的不同,就地取材可使用的工具受限,以及环境及其气候、温度、水等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且二者所处的时代也不完全相同。

㈤ 仰韶文化 是不是就是半坡文化

不是,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半坡文化是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1952年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远古的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5)半坡文化是怎么形成的扩展阅读

仰韶文化的文化影响:

第一,仰韶文化影响考古学的发展。

发现仰韶文化之前,中国还没有考古学,仰韶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考古学研究主要依靠遗址的发现,而发现仰韶文化遗址点之众多,远远超过其他文化遗址点的发现量,仰韶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必将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并影响世界考古学的发展。

第二,仰韶文化影响中国历史的研究。

仰韶文化虽然不能代替中华文明起源史,“却是中国国家起源史和中华民族起源史这座大厦中的一根擎梁柱”(苏秉琦语),因此,仰韶文化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切入点。仰韶文化和此后在黄河流域兴起的二里头文化(夏文化)一脉相承,仰韶文化的研究必将推动和影响中国历史的研究。

第三,仰韶文化影响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使世界认识中国有自己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上承旧石器文化下接龙山文化,使中国石器时代有了大致轨迹,也加深了世界对中国是文明古国的认识。从而对中国不同于外国,独特发展的土着政治、经济、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半坡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仰韶文化

㈥ 半坡历史

半坡村遗址在西安的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居住区内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只有一间,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长的住室或议事集会场所。墓葬是男子、女子分别葬在一起,说明了这里尚实行族外婚。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等,多磨制得比较精致合用。还有骨器、陶器等。这里已经处于“锄耕农业阶段”。谷物有粟、稻等,用石磨盘、石磨棒以去谷皮。还开始种植白菜、芥菜等。家畜饲养业已出现,主要饲养猪、狗。居民除经营这样的原始农业和饲养业外,还要捕鱼、狩猎、采集果实以补助生活。
半坡居民的主要手工业有制陶器、石器、骨器、纺织、木工等。陶器是手制的,有瓮、罐、瓶、盆、钵、鼎等。上绘黑色或红色漩涡纹、波浪纹、几何纹、花瓣纹、鱼纹、鹿纹和人面形图案等。人们称这类陶器为彩陶。有些彩陶造型和纹饰十分精致美观。有彩陶上刻画着类似文字的符号,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字的萌芽。
半坡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半坡文化属于黄河中游的原始文化,显示出北方地理环境的特色。很久以前在黄河流域诞生了华夏民族,在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文明被毁灭之后只有华夏文明将它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半坡村遗址是原始居民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地点在西安城的东郊。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半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器纹是用人的脸和鱼的身体结合而成的人面鱼纹盆,赖以为生的鱼被看做氏族部落的保护神,人们栽种谷物,只有需要时才捕鱼。
半坡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类型文化,是继承老官台文化发展起来的。半坡类型文化的彩陶上有较多的动物图像,描绘了奔趋的鹿、爬行的鼋(亦称蛙或龟)和伫立的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花纹是鱼类纹,数量最多,并贯串于半坡类型文化的始终。 半坡早期彩陶上鱼类纹的形象较写实,常见的是单独的鱼纹,多为平展的侧面形象,以直线造型,比例虽较准确,然略显平板。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期遗址第159号墓出土的彩陶大盆内,画着大致作一圈排列的5条鱼,是用两种不同画法画成的:①为黑色影像,突出鱼的外廓形象;②用线勾出鱼的各部分,并结合运用黑、白映衬的手法。中期彩陶上的单独鱼纹富于变化,因其造型系以直线与弧线相结合,圆点、弧线和弧边三角穿插运用,故使鱼纹显得活泼灵动。其纹样格式,除平展式外,还出现了回旋、蹦跃等姿态。姜寨二期遗址出土的尖底彩陶罐上的游鱼图像,夸张地表现出游鱼回首返泳的瞬间动态。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半坡类型墓地出土的一件彩陶瓶,环绕腹部画着4条不同姿态的游鱼,或舒展平泳,或俯冲疾下,或相对背向地屈身蹦腾,构图活泼,堪称原始绘画的佳作。晚期彩陶上的单独鱼纹,采取了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鱼纹头部的变化最大,突出表现了张大的嘴和露出的牙,鱼纹变成上下对称的式样,而且鱼纹用弧条形统一造型,趋于几何形化,富有装饰性。

㈦ ... 比较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不同点,分析其形成原因

不同:1.半坡人种粟,而河姆渡人种水稻.
2.半坡原始遗址则出土了用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半坡居民使用原始的织机,织成麻布,制成衣服.
3.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普通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生产方面能种植的更多.
4.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
5.半坡居民烧制彩陶.
6.河姆渡居民在低洼处,并学会挖井.
7.半坡原始居民的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相同:1.都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形成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和生活质量都会有提高.

㈧ 半坡文化的文化类型

半坡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类型文化,是继承老官台文化发展起来的。半坡类型文化的彩陶上有较多的动物图像,描绘了奔趋的鹿、爬行的鼋(亦称蛙或龟)和伫立的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花纹是鱼类纹,数量最多,并贯串于半坡类型文化的始终。
半坡早期彩陶上鱼类纹的形象较写实,常见的是单独的鱼纹,多为平展的侧面形象,以直线造型,比例虽较准确,然略显平板。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期遗址第159号墓出土的彩陶大盆内,画着大致作一圈排列的5条鱼,是用两种不同画法画成的:①为黑色影像,突出鱼的外廓形象;②用线勾出鱼的各部分,并结合运用黑、白映衬的手法。中期彩陶上的单独鱼纹富于变化,因其造型系以直线与弧线相结合,圆点、弧线和弧边三角穿插运用,故使鱼纹显得活泼灵动。其纹样格式,除平展式外,还出现了回旋、蹦跃等姿态。姜寨二期遗址出土的尖底彩陶罐上的游鱼图像,夸张地表现出游鱼回首返泳的瞬间动态。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半坡类型墓地出土的一件彩陶瓶,环绕腹部画着4条不同姿态的游鱼,或舒展平泳,或俯冲疾下,或相对背向地屈身蹦腾,构图活泼,堪称原始绘画的佳作。晚期彩陶上的单独鱼纹,采取了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鱼纹头部的变化最大,突出表现了张大的嘴和露出的牙,鱼纹变成上下对称的式样,而且鱼纹用弧条形统一造型,趋于几何形化,富有装饰性。

㈨ 半坡文化的发现过程

在西安市东半坡村发现的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类型,这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文化。因日用陶器以红陶为主,上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又称为彩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西安半坡遗址面积大约五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氏族公共墓葬区三部分。房子有氏族公共仓库和家庭住房,住室内有烧火的灶,居住区外围还有排水的壕沟。制陶的窑址计六处,以红地黑花的彩陶为主。墓坑计250处,按血缘序列安葬,随葬品多是尖底瓶和陶罐。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这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半坡村遗址于1953年春被发现后,1954年开始发掘,1957年清理完毕,于次年在遗址上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半坡博物馆。村落遗址略呈椭圆形,北端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该区的东北边为制造陶器的窑场。居住区内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这种大房子在一个村落中,只有一间,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长的住室或氏族(或部落)议事集会的场所。从墓葬的发掘情况来看,没有男女合葬现象,而是男子们埋在一起,女子们埋在一起,说明了这里在这时实行族外婚。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意,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四十多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发掘,在陕西境内发现上千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数万件文物。

㈩ 半坡文化是啥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

半坡文化属于黄河中游的原始文化,显示出北方地理环境的特色。

阅读全文

与半坡文化是怎么形成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2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9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4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