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文化差异意味着什么

文化差异意味着什么

发布时间:2022-04-21 02:39:15

① 文化差异是什么意思

其实通俗讲就是风俗差异,比如说像印度这种国家女性是没有什么地位的,而中国式男女平等的,这个就是文化差异

② 为什么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一定差异是什么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英国人见面先聊天气,美国人见面互吻脸颊。这些文化差异包含有地理气候、建筑风格、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及语言沟通等方方面面,而这些也正是文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三、饮食和生活习惯。不同的国家大家的主食还有喜欢吃的东西也不一样,比如说热带国家的人多喜欢芒果,榴莲等水果,而北方的国家吃苹果、橘子相对比较多,主食也有很大的差异,拿我国来讲,南北方的主食都有米和面的差别,更别说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别。这些各方各面的不同造成了大的文化的差异,久而久之变成了每个国家的独特的文化传统,需要我们每一代后人去相传不息。

③ 文化差异的定义是什么

霍夫斯坦特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那么,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究竟应该怎样来表示呢?霍夫斯坦特从其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得出了以下描述各种文化差异的指标:
(一)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权力距离即在一个组织当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在企业当中可以理解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权力距离还是小的权力距离,必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价值观中反映出来。因此研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例如,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美国员工倾向于不接受管理特权的观念,下级通常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所以在美国,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更平等,关系也更融洽,员工也更善于学习、进步和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中国相对而言,是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在这里地位象征非常重要,上级所拥有的特权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这种特权大大地有助于上级对下属权力的实施。这些特点显然不利于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和谐关系的创造和员工在企业中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因而要在中国的企业当中采纳“构建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和谐的关系”以及“为员工在工作当中提供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不断进步”这两项人本主义政策,管理者有必要在实践当中有意识地减小企业内部权力之间的距离,才会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

(二)不确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防止的方法很多,例如提供更大的职业稳定性,订立更多的正规条令,不允许出现越轨的思想和行为,追求绝对真实的东西,努力获得专门的知识等等。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防止不确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当中,人们普遍有一种安全感,倾向于放松的生活态度和鼓励冒险的倾向。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会当中,人们则普遍有一种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因而易形成一种努力工作的内心冲动。
例如,日本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较高的社会,因而在日本,“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员工广泛参与的管理形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终身雇佣制”也得到了很好的推行。与此相反,美国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同样的人本主义政策在美国企业中则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在日本推行良好的“全面质量管理”,在美国却几乎没有成效。中国与日本相似,也属于不确定性避免程度较高的社会,因而在中国推行员工参与管理和增加职业稳定性的人本主义政策,应该是适合的并且是有效的。此外,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人们较容易接受生活中固有的不确定性,能够接受更多的意见,上级对下属的授权被执行得更为彻底,员工倾向于自主管理和独立的工作。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会,上级倾向于对下属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清晰的指示。

(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集体主义”则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其中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他们期望得到“群体之内”的人员的照顾,但同时也以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作为回报。美国是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强调个性自由及个人的成就,因而开展员工之间个人竞争,并对个人表现进行奖励,是有效的人本主义激励政策。中国和日本都是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员工对组织有一种感情依赖,应该容易构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和谐的关系。

(四)男性度与女性度(masculine versus feminality)
男性度与女性度即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对于男性社会而言,居于统治地位的是男性气概,如自信武断,进取好胜,对于金钱的索取,执着而坦然;而女性社会则完全与之相反。有趣的是,一个社会对“男子气概”的评价越高,其男子与女子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也就越大。美国是男性度较强的国家,企业当中重大决策通常由高层做出,员工由于频繁地变换工作,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因而员工通常不会积极地参与管理。中国是一个女性度的社会,注重和谐和道德伦理,崇尚积极入世的精神。正如我们上面的叙述,让员工积极参与管理的人本主义政策是可行的。
通过对上述文化四维度调查数据的分析,霍夫斯坦特证实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性是根植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很难轻易被改变。文化差异是由各国的历史传统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所产生的,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从霍氏的各文化维度指标值中,可得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就是在同为东方文化圈的中国大陆、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也是较明显的。就如中日两国文化都是一种集体主义导向,但两种集体主义却有较大的不同。此外,除了民族、地域文化差异之外,不可否认,还有投资合作伙伴“公司文化”的风格差异。可以说,公司内文化差距越大,产生文化冲突与困惑的可能性与强度就会越来越大。
当然,文化差异的指标不会只有四个。但即使只考虑这四个文化差异指标,且认为每个指标也都只有两种情况,按照排列组合来分析,也可能有68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类型。霍夫斯坦特的研究方法,和企业文化类型的多样性相兼容。

(五)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long vs short term orientation)
第五个维度从对于世界各地的23个国家的学生的研究中得出。这项研究使用的是由中国学者设计的调查问卷,可以说是注重德行而不是真理。长期取向的价值观注重节约与坚定;短期取向的价值观尊重传统,履行社会责任,并爱‘面子’。这一维度的积极与消极的价值取向都可以在孔子的教义中找到,他是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哲学家,生活于公元前500年;然而这一维度也适用于没有儒家传统的国家。

④ 文化差异的概念

一、是传统习惯的差异

美国人非常强调自由,个人主义观念强烈,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有一点给我印象很深,那就是美国人非常重视法律和规章制度,强调个人自由的同时,是以不违反法律和规章制度为前提的。中国人也强调自由,但在遵章守纪方面的意识相对淡薄一些。举个例子,在公交车、地铁、办公室等国内公共场合,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年轻人吸烟、听音乐、大声讲话甚至赤膊上阵,为什么?因为他认为这是他的自由,他人无权干涉,至于这些行为是否会影响他人,他并不太关心。西方的年轻人也常在公共场合有这些行为,但他只有看到有“禁止吸烟”、“请勿大声喧哗”这类标语提示牌,或者有人告诉他这里禁烟、禁止大声喧哗,绝大部分的西方人会自觉将烟灭掉,降低说话声音。至于在公共场合听音乐,戴上耳塞已成为一种习惯,目的就是不要影响他人。
明白了中美这种传统习惯的差异,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比如:在餐厅吃饭,中国人非常喜欢热闹,甚至许多马拉松式的谈判,到了餐厅,酒杯一碰,一高兴,生意就谈成了。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将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不分彼此,吃饭、喝酒陪客也是工作,猜拳擦掌,喝的开心,吃的热闹就达到了目的。

美国人不同,他们将工作和生活分的很开,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吃饭品酒是享受,吃饭时是极少谈到工作的,一般不会主动在餐桌上谈生意。因此,美国人吃饭喝酒不图热闹,只图享受,人也不多,大都是三三两两,慢慢品,低声聊,喝不喝酒,无人勉强,喝多少你自己决定,他不会给你灌酒。

亲戚朋友初次见面,中美人士都有互送礼品的习惯,但中国人和美国人送礼的传统却大不相同。美国人送礼,大都选择别出心裁的小艺术品、小手帕、小卡片等,价值多少不重要,有纪念意义即可,美国人一般是不送烟酒的。中国人送礼,大多选择名烟、名酒、名茶、保健品等,价值太低了不行。在接受礼品时,中美传统习惯显而易见:美国人接到对方赠送的礼品,要说“谢谢”并喜欢现场打开包装盒,试戴一下,赞美一番,称很合适,自己很喜欢一类的话。中国人接受礼品,喜欢故意推辞一下,说“不用”、“不要”之类的话,以示礼貌。美国人接受礼物时是不能推辞的,推辞的意思是嫌礼品不好或价值太低,自己不喜欢
二、是语言文字的差异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字。中国的语言文字注重严肃性,说话委婉,强调措词,抑扬顿挫、标点符号都认认真真。因此,官员讲话大都拿着讲话稿,为什么?怕说错被人笑话呀!所以许多官员宁可讲大话、空话、套话,也不能讲错话,力争让人听起来舒服,怕听众议论自己没水平。

美国不同,他们开发比较晚,建国不过两百多年,美语是在英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在现场表达能力方面比较欠缺。我们许多人参加过面试,或者当过主考官,我也面试过不少人,发现我们许多中国人不太善于现场表达。我曾经录用过一个下属,本科毕业,知识渊博,但不善于表达,胆子小,每次汇报工作三言两语就没了,你再问到工作详细情况,他就答不上来。后来我让他准备一张纸,写一个简要提纲,每次汇报工作就围绕这个题纲进行。我认为这不是我们中国人嘴笨,而是在我们读书期间,缺少这类练习。

再比如,我们在许多交际场合介绍自己,会介绍自己的年龄、籍贯,有的人甚至连自己的住址、未婚都介绍了,还有的介绍自己的家乡的风景,欢迎大家前去游览等等。美国人在做自我介绍时,一般是不会介绍这些内容的,他们认为这个是自己的隐私,自己不讲,你也不该问。这就是语言和交际上的差异
三、是人际关系的差异

我们中国人非常擅长人际交往,广结四海朋友,大家都认为朋友多了路好走。因此,无论是政府办事,还是去购物、谈生意都希望找朋友,没朋友的托朋友去找朋友的朋友。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相信朋友、重人情,连打广告都越来越重视口碑宣传了。

有朋友在政府部门工作,你去办事就方便多了,委托朋友办事不仅可以热情接待、少跑路、办事快,还可以优惠,少花钱,可以不用按正常的流程走,特事特办。多年前我们返乡,在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在等候的近二十分钟,工作人员为他们的朋友办理了结婚证,手续费免交,还热情送他们出门,待我们办证时,一副冷冰冰的脸,没有一丝笑容,像审问犯人一样,手续费收了100元。后来一位在行政服务中心的同学告诉我,其实当时办理结婚证收费是每张10元。只可惜我们当时高兴,急于去拍婚纱,连收据都忘了索取,投诉都无门。这就是朋友办事和陌生人办事的区别,类似的例子相信读者朋友能列举很多。

总体来讲,美国人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人情比较淡,老百姓比较重法律。加拿大是美国的邻国,有些传统文化与美国接近。我一位深圳的朋友几年前移民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市,老公的哥哥是该市的一位基层官员。她告诉我,加拿大华人较多,但找她老公的哥哥办事的朋友极少,为什么呢?她说不是他不肯帮,而是加国检察官对此监督很严,不敢帮;另一方面就是,加拿大绝大部分人是英国和法国人的后裔,华人所占比重不超过4%,欧洲人自主意识比较强,宁可多花钱也不愿麻烦朋友,办事走后门会被人看不起,是自己无能的一种表现。

相反,咱们中国人从购家电、买车、购房,到交税、交罚款、谈生意,只要是能找到朋友关系,我们许多人会想尽一切办法找朋友出面协调,不找关系你就吃亏了,有朋友关系不用容易被人笑话,笑你傻冒。如果找到朋友,朋友有权力、有能力而不帮忙,朋友还不能直接拒绝,这就是咱们中国复杂的人际关系。朋友难做吗?难做,好朋友更难做,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前面说过,美国人将工作关系与私人关系分的比较开,他们认为工作中有分歧、有矛盾很正常,但工作分歧不影响他们的私人关系,他们不会将工作中的矛盾带到生活中去。举个例子,美国国会议员常为一些法案争得不可开交,各执一词,但他们争在当面,背后不说风凉话,只要离开会议室,就淡化分歧,不会借工作问题搞人身攻击、打击报复。当然,反过来,他们也很难利用私人感情来影响工作,并不会因为我们是朋友,工作中我就支持你的观点,放弃自己的立场。多年前我在美国企业工作时,就常遇到类似的例子,有一次我看到两名美方高管在会议室拍桌子,一位将文件扔的满地都是,另一位夺门而去,但会后我竟然看到他们在一起聊天、喝咖啡。这种情况在中国几乎不可能发生,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国人将工作关系和私人关系交织在一起,私人关系好,工作关系就更好,彼此很容易相处和配合,相反,如果工作关系破裂,则私人关系也难以保持完好。

四、是社会教育的差异

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方面的有效结合。毛泽东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并不妨碍他成长为国家领导人;比尔。盖羡没有读完大学,但却成就了他的软件帝国。这说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和比尔。盖羡等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社会经历和社会教育一样让他们成长。

中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出现了像孔子、老子、荀子等这样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见人们对读书人的重视程度。但对于社会教育,我们并不十分重视,“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比如:看到不懂事的孩子在故意破坏公共设施,随意吐痰,捕杀鸟类,辱骂他人等不良行为时,只要不是自己的孩子,不是亲戚朋友的孩子,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见怪不怪,久而久之,离开父母和老师的孩子便失去管教和约束,间接助长了其坏脾气和不良行为的养成;长大以后,他又将这些坏脾气和不良行为带进工作和生活中去,听不进他人善意的劝告和教育,我行我素,经常将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你管得着吗”、“关你屁事”、“这事跟你没关系”、“请你少管闲事”……就这样,一方便我们不愿去管教别人的孩子,也管不了,孩子也不服从,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长期以来我们重视学校教育,轻视家庭教育,忽略社会教育。

如果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遇到搞破坏、不守纪的分子,会有老百姓举报,那时大家的社会管理意识很浓厚,“爱管闲事”的人多,现在淡化了,大家认为这是政府的事,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行了。

相对而言,美国比较重视社会教育。无论是在公园、街头,还是车站、码头,只要发现你迷路,路人会主动揍上来问你是否需要帮助;你带狗进公园,就会有“爱管闲事”的人指着告示牌提示你;你的孩子在水塘边嬉水,路人就提险他这里危险;你在火车上抽烟,就有人指着警示牌提示你,如果你还继续抽,他会将列车员请来……总之,一定有人士来教育你,他的话不一定中听,帮你成长嘛!美国人认为这是一个公民的义务。中国人看到这类行为大多选择忍让,能忍则忍,能让则让,似乎没看到,没人愿意来教育你,他认为教育了但得罪了你,自己又不受益,管那么宽干什么。

五、是社交礼节的差异

称呼是社会交往中的重要礼节之一。

中国封建统治达两千一百多年,强调上下有别,等级观念比较强,称谓比较讲究。无论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称呼上司大部分用的还是头衔,没几个人敢对老板和上级直呼其名。称呼不知道头衔的人士,则以先生、小姐居多。至于自己的父母和校长,我们更不敢当面直呼其名,否则会被骂没大没小,没教养,没礼貌。在中国,如果你找某官员办事,则更要注意称呼了,不仅姓氏,头衔都要正确,绝对不能错,喊错了他认为你不是在找他。假如你直呼其名,则会惹他不开心,会认为你没将他放在眼里,不尊重他。

截止目前,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只有我们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制订政策,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并且,越了解对方的文化,就越容易包容对方的文化,容易与对方加强交流,求大同,存小异,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君子和而不同”,这是孔夫子的观点。

⑤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何意义

中西方在称呼模式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这可以从中西文化对人的本质的不同界定和中西方语言交际对文化语境的不同依赖程度中找到其文化根源.本文将从权势关系与同等关系,等级、官本位思想与平等思想的差异以及大家庭观与核心家庭观的差异这三个具体方面分析它们各自中西方称呼使用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据统计,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有200多种。但无论文化的定义多么复杂,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他们的思维活动、情感标准、道德准则大致相同。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思维以及追求爱好,也往往不相上下。
中西方人格观念的差异造成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从而产生差异。中国文化传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与客体对象的融合,从而达到无我无对象的水平;西方文化传统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分析,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为我所用。要达到中国文化所尊崇的至高境界,其负载形式通常都是比较柔和的“琴棋书画”等“高雅”技术。而排斥经世致用的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

2、 思想文化所带来的差异。中国一直受儒家思想所左右,它对于中国从古到今的影响都是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儒家宣传“万般皆下品思想,唯有读书高”,但它所宣扬的书是四书五经,那些爱搞发明创造的人被称做是奇技淫巧,并被归类到地位低下的工匠行列中去。中国有许多古话,什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等,所以有聪明才学的人都不以科技方面有所长为荣,那些不钻研做官技术而钻研科技技术的人永远不会得到荣誉,也进入不了上流社会。那些有文化的人无不沉迷于士大夫阶层所讲求的风流文雅,把时间花在风花雪月,吹拉弹唱,弹琴下棋,饮酒赋诗上。他们追求的是儒家所谓自己高尚的精神境界,才不会想到如何用自己的学问去帮助泥腿子们生产劳动。政府也对技术改进和发明没有任何的推动作用,不在这些方面有所鼓励。在西方却不太一样,基督教讲究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谁能创造财富,并施舍帮助穷人,谁就能进入天堂。基督徒是“一批指甲上沾着污垢的知识分子”,这种劳动与知识的结合、以及没有权威、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自从汉武帝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国就再也没出过什么大思想家,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都出现在先秦时代,到了明清就更无足取,以后的中国学者,最擅长的是就前人的经典做文章,从书本到书本。这就说明了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对于人们思想的控制到了何种地步,而需要创新精神、挑战精神的科学就更加被深深地扼死了。

3、 宗教文化所带来的差异西方社会在中世纪宗教独尊独统太深,反抗的力量就大,许多有识之士要研究科学以破除神学的迷信。比如培根,他就尖锐地抨击经院哲学蔑视自然、扼杀自然科学真理的情形,所以他提出的新理论是主张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他后来成为西方哲学和科学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积极思考,为了给科学争取一块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提出了“二重真理说”,也就是科学与宗教互不干扰的学说。他提出了科学的复兴的论点,指出科学发展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有笛卡尔,他主张提出理性主义反对经院哲学的信仰主义,提介以具体的科学研究反对经院哲学和形式主义,为了对经院哲学进行批判和清算,他主张人们在认识之前,要用“理性”对过去接受的思想进行审查,这种精神垫定了西方科学精神的基石。希腊的观念以一个永恒的第一动因或外在的造物主为特点,所以希腊自然科学的动力就是去发现造物主设下的宇宙秩序的规律。而西方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宗教统治也合乎这样的观点,许多文艺复兴时的科学家一开始都是神学家,他们甚至是为了在天空中找寻上帝而去研究星空的,但最后他们通过自已的研究却证明了上帝的不存在,于是反抗的力量就更大的。而中国的学者没有这种要破除迷信神学的动力,因为自古宗教在中国就没有完全占据过统治地位,同时,由于中国一向丰衣足食,人们的崇神思想没有那么重,当然同时,改革社会生产力的动力也没那么大,而农业在当时的情况下也不太需要太多的科技帮助就已可以达到不错的收获,这一切都造成了中国后期的科技进展缓慢的结果。西方宗教独尊的黑暗还影响到教育的改革,14世纪,当文艺复兴开始时,青年们都聚集到可以解释古典名着的学者周围,这些学者通过开办学校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来与原来的宗教教育对抗,这就开了西方新式教育的先河,西方在文艺复兴后,自然科学教育成为正规教育一部分。而中国没有这种要破除黑暗的宗教统治的情形,学者们都沿着老路在走,只教儒学,所以没有新式教育的出现。西方的宗教是一个扩张的宗教,他们的传教士到全世界去,要把他们的宗教强加给全世界的人民,而中国从来没有这种传统。我们的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什么时候见到道士们跑遍全世界把自已的宗教观点硬性贯输给人家?西方的宗教扩张甚至用军队来扩张,不接受他们的宗教的就杀光,中国的宗教可曾做过这样的事?道士们都是住在深山中,有人上门肯求加入还要左挑右剔,轻易不肯接受。同时,这些搞宗教扩张的传教士们却在加强勾通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年马可波罗的往来就是受教庭之托,而1698年法国的海神号第一次往来与法中之间,也是由神父们向路易十四送上了康熙帝的礼物,包括法国人从来没有见过的绚丽多彩的绸缎、瓷器、茶叶。当时的法国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些,茶被他们称为神奇的叶子,认为它可以包治百病,并很快在欧州掀起了饮茶的热潮。科学是交流的产物,在许多情况下科学发明和发现都是靠触类旁通的方法产生,所以西方的这种宗教扩张也起到了一些它原来没有想到的作用。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加以论述,权当引玉之砖。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西方硬文化的差异一目了然,但处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则须进一步辩证分析。中西方软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方语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出现了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的多种困扰因素。为克服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中学英语旅教者必须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关键词:文化差异 文化教育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经常听到人们说某种东西是块“肥肉”或某差使是个“肥缺”的话语,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东西或是求之不得的位置。中国人不但不讨厌fat,而且对其赞美有加。

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影,看法大相径庭。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东西”“赖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不鲜,并把人比作狗。如aluckdog(幸运儿),love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除了表现在价值观,习俗差异等外,还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的不同有关。

1、生存环境方面:

语文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lv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着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宗教信仰方面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语言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吧)这样的诅咒。

3、历史典故方面

英汉两种语文中有大量的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中Achilles’heel(唯一致使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诸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作为中学阶段的英语老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特别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 Your skirt looks nice.

B: Thank you.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 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Mrs Read?” “Ah,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着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7、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在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学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比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又如: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就这些了,希望对你有用.

⑥ 谈谈中西文化在某一方面的差异,并说明其现代意义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城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每当我伸长手臂,接过比柜台还矮的小孩,从口袋上的钱包取出的钱币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经济分明,年迈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丝毫不为之动容。

曾有一位大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是个医生,每次来都要买上几千块的东西。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来买东西。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老板忍不住发话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在楼下,老太太挑中3个总价为50美元的景泰蓝小盒子及一个等价的粉红水晶小象,她拿在掌心把玩着,爱不释手,一会说要买象,一会儿又说买盒子,再三考虑着。我心中不免嘀咕了:既然喜欢,为何不爽快买下,真是个吝啬鬼。这时,站在她旁边的儿子有些不耐烦了,对母亲说:“你只有50多块,只能买一样,等你回纽约,汇钱过来,老板会帮你寄去。”噢,我错怪老太太了,原来不是她挑剔、吝啬,而是她实在没钱。心中顿时五味杂陈:难怪美国人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这个挥金如土的医生,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一点孝心,付一点小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培养出了个有钱的儿子,父母却沾不到一点光。

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天差地别。

如今,家庭、亲情观念强的中国人来到了美利坚这块土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及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

⑦ 什么是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也可说是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法律因素。政治法律泛指治理国家的政策、法令和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 第二,道德观念因素。道德是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等力量,使人们具有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
第三,语言、文字、艺术因素。不同的民族,因为语言文字的差异,常常使沟通出现误差,造成误解。
第四,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因素。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一事物的总体看法和评价,是人们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第五,国民教育和国民性情因素。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方式不仅在知识的传授方式方法上不同,造成了人们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从而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第六,社会组织结构和制度因素。一个社会组织结构和制度的状况,既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文化背景,有历史的沿革和特定的习惯,同时它也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凝结和体现。

⑧ 什么叫文化差异

什么叫文化差异

Tag: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在短篇小说《阿威罗伊的探索》中描述了阿威罗伊评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过程:

他遇到了可怕的困难,“昨夜,《诗学》一开头就有两个吃不准的词把他难住了。那两个词是“悲剧”和“喜剧”。几年前,他在《修辞学》的第三卷里见过,整个伊斯兰教界没有谁能揣摩出这两个词的意思。他翻遍了阿弗罗狄西亚的亚历山大所有卷帙,查阅了聂斯托利亚教派的胡耐因·伊本-伊萨克和阿布-巴萨尔·马塔的所有版本,都一无所获。这两个神秘的词在《诗学》里俯拾皆是,不可能避开。”

接着他遇到了伊斯兰小孩子们的扮演游戏:“一个小孩站在另一个小孩的肩上,显然是装扮祷告报时人;他闭着眼睛,拖长声音喊道:真主以外无真主。充当人梯的小孩一动不动,假装是庙宇的尖塔;第三个小孩匍匐在地,权充教徒。”

在学者法拉赫的家里他听到对一种中国表演的描述:“平台上的人有的敲鼓,有的弹琴,还有十五或二十个人(带着大红颜色的面具)在祷告、歌唱和谈话。他们受囚禁之苦,但没有看到牢房;他们坐骑马状,但没有看到马匹;他们在战斗,但手中握的是竹竿;他们倒下死去,随后又爬了起来。”

结尾阿威罗伊煞费揣摩地写下了那两个词的定义:“亚里士图(亚里士多德)把歌颂的作品称为悲剧,把讽刺和谴责的作品称为喜剧。《***》的篇章和寺院的圣器里随处都有精彩的悲剧和喜剧。”

在他写下这么其谬远甚的解释的时候,他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他曾经离这两个词的意义有多么地接近。

⑨ 文化差异的利弊

个体的意识进化是受到集体意识的影响的。

当世界已经被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变成一个小小的村庄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其实我们遇到的壁垒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多,文化就是容易创造障碍的壁垒。

比如说你正在搭乘好朋友的车,然后,出了车祸,有一个陌生人被撞伤了,而你是唯一的证人,你的朋友要求你对他当时开车的车速作伪证,你会怎么做?《乘着文化的浪潮》这本书的作者特朗皮纳斯会说,那取决于你是哪一个国家的人,你正在受到哪种文化的制约。

如果你是一个美国人,一个瑞士人,或者是一个澳大利亚人,你不做伪证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因为你属于通则论者,通则论者,就是相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

受到通则论者的文化影响的人,更容易按照一般原则来做决定和做决策,相反,如果你是一个韩国人,一个日本人,或者是一个中国人,你为朋友帮忙帮他做伪证,撒谎的可能性就会比较高,因为,你是一个情境论者,情景论者会认为任何事情都需要考虑到实际的应用场景。

虽然在一个相同的国家之内,文化的差异也会相当大,想象一下,一个东北人和一个河南人和一个广东人的差异,但是国和国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说以车祸作为例子,有74%的韩国人就会忠于为好友而说谎,而在美国却只有5%。

所以如果你和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人一起做生意,你就要考虑到这种文化对人的影响,比如说,你和情景论者做生意,你就要考虑到和他寒暄的重要性,在商务领域当中开始的时候需要先做一些私人的话题闲聊,你对做这些事情是要有思想准备,你不能够把寒暄当做是没有用的闲聊,而应该把它当作是你商务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相反,你如果和通则论者做生意,你就应该对于理性的辩论和说明有心理准备,同时不能认为开门见山就谈公事是一种没有礼貌的,粗鲁的冒犯。

02



除了这个通则论和情景论的区分以外,作者还做了其他的一些二元的区分。

比如说有些文化是倾向于集体主义者,有些文化有利于个人主义者,比如说美国和加拿大就属于个人主义者的文化,而科威特、埃及和法国,包括中国都可能是倾向于集体主义。

如果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做协商与谈判的时候,就应该对对方可能会迅速的做决定,甚至没有提交总部审核同意这种状况有思想准备。相反,个人主义者和集体主义者在谈判的时候,就应该表现出愿意花时间等待协议的耐心,甚至你要有思想准备,就是他可能只是暂时同意,他们需要和上级讨论,讨论以后还有可能收回承诺的这种状况发生。

又比如说,重视白手起家、无需按步就班的文化,和靠传承与传统需要排资论辈得到位置的文化的区别。一个习惯于靠自己的努力得到位置与权力的美国年轻人,如果去和一个依靠家族传承,需要按部就班才能得到位置的,比他大二十几岁的中年人,或是老年人打交道,他们的文化的差异可能就会创造先天冲突。

后者会认为对方公司派这样的年轻人来和自己谈判是不对等的,甚至是一种冒犯,他们会认为这些年轻人,只是拥有他们一半的资历,拥有一半的岁月,他们不可能拥有和他们相同的经验跟智慧。

特朗皮纳斯在这本170多页的,探讨不同文化差异的巨着当中很悲观认为,我们不可能去理解他人的文化。我们当然是不认同他的观点。

事实上,正是由于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我们才有可能学习和成长,要去了解其他民族和其他国家的文化,我们不仅仅需要谦卑和幽默感,也要有思想准备,要有走进一个漆黑的房间,被熟悉的家具所绊倒的心理准备。

意识要扩张和成长,我们就需要向不同的文化去学习,并且有能力把不同文化的精髓能够被整合进到我们的经验当中去,而当我们进入到差异性很大的文化时,我们不能够有傲慢之心,我们就带着设身处地的心理,我们要变得敏感,并且愿意竖起耳朵去倾听。我们要愿意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愿意入乡随俗,愿意遵循儒家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心法。

与文化差异意味着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