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郴州有哪些风俗习惯和文化风采它们与郴州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有什么关系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中段与罗霄山脉南段交汇地带,东界江西省赣州市,南邻广东省韶关市、清远市,西接永州市,北交衡阳市及株州市,距省会长沙市350千米。自古以来,郴州拥有着众多美誉,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温泉之乡”、“中国民歌之乡”、“中国诗词之乡”等,同时作为“粤港澳的后花园”,郴州的经济发展得非常迅速。然而,在我看来,我觉得我的家乡—郴州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她有多么美丽、经济多么发达或是有多少旅游胜地,她最具特色的一点是她拥有着众多独特的民俗风情,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郴州有满、苗、回、蒙古、畲、僮、哈尼、土家、侗、彝、壮、藏、维吾尔、瑶、布依、傣、黎、高山、柯尔克孜、仫佬、仡佬、土、白、纳西、朝鲜等25 个少数民族,其中瑶族人口8万余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02%。郴州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郴州民俗文化积淀深厚,地域特点十分突出,乡土气息浓郁淳朴。郴州传统民俗极为丰富,有安仁赶分社、瑶族起春节、瑶族团圆节、瑶族盘王节、伴嫁哭嫁及遍布农村各地的赶圩场等各色民俗风情,让亲身感受过其民俗的人对其赞不绝口。下面我将从家乡的众多民俗风情中选一些重大的,具有深刻影响的民俗风情向大家作简单介绍。 安仁赶分社 安仁赶分社始于宋朝,是为纪念炎帝神农而流传下来的民间盛会,属全国独有的民俗节日。 相传炎帝神农氏带8名随从到安仁境内尝百草,治百病,教化百姓农耕。后人为纪念神农氏等9仙,在豪山冷水石山处建了一庵取名为“九龙庵”,把神农野炊过的地方取名为“香火堂”,洗过药的池叫“药湖”。后唐时,在宜阳河与永乐江汇合彼岸山清水秀,风景优雅的香草坪建有一
庙,供人祭祀神农氏,人们习俗“择社日祭神以祈谷”,朝拜者络绎不绝,先有捧售香烛、纸钱者,继而交易草药、藤索、锄柄、斗笠等等,规模越来越大,渐渐发展到农副土特产交易。宋咸平五年,徙县治于此,始定每年“春分”、“春社”(一年12个月,农历划分为24个节气,约15天为一节。选择春分节前三天和后三天为社日也称春社举行祭祀活动,俗称“赶分社”)节日在县城南门洲“赶分社”,每次赶分社为期7至10天,其中以草药最具特色。 每年农历春分节前后,四面八方的人们齐集安仁县城,进行祭祀炎帝和中草药材、谷种、农具、农副产品、竹木器等商品交易活动。赶分社期间,草药市场上摆满从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各国采集而来,涉及数网络近千种的中草药。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河南、新疆、内蒙古等10多个省市近100县的药商每年来安仁“赶分社”时,上市集散草药超过万担,人们配好草药带回,辅以猪脚炆之,食后下田开耕,既壮身强骨,又祛寒除病,相沿至今。近些年来,当地政府以“分社”搭台,经贸唱戏,“兴千年药市,招天下客商”,使赶分社这一传统习俗焕发了勃勃生机。 瑶族起春节 瑶族起春节,是瑶族人民的春耕纪念节。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一日,瑶胞手持绿叶青枝,敲锣打鼓,齐集盘王庙,举行祭春活动,祭祀山川大地,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瑶族团圆节 瑶族团圆节是为纪念瑶族先祖六男六女受封婚配,团圆成亲之日。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瑶人杀牲庆贺,喜气洋洋。入夜,敲锣打鼓,到村外燃烧篝火,舞动火龙火狮,围堂歌舞,直到深夜甚至通霄达旦。 瑶族盘王节 瑶族盘王节是瑶族最隆重、最神圣的传统节日。自农历十月十六日起,瑶人在盘王庙里举行“还盘王愿”的祭祀活动,历时7天7晚或5天5晚。节日期间,既有庄严肃穆的祭祀活动,也有吟、唱、颂、歌、舞、表演、对白、说笑、与客人对唱等娱乐活动。
伴嫁哭嫁 伴嫁哭嫁是旧时流行全市农村的一种历史悠久的婚礼习俗。伴嫁、哭嫁,在郴州的不同地区,它的叫法也不一样,在嘉禾县称为“坐歌堂”,桂阳县叫做“坐花筵”,苏仙区谓之“坐花园”。伴嫁唱的歌,嘉禾县叫“伴嫁歌”,桂阳县叫“唱娘娘”。哭嫁唱的歌,嘉禾县叫“哭嫁歌”,汝城县叫“哭喂喂”。名称虽不一致,但内容大体都是一致的,其歌词是出嫁闺女哭诉父母养育之恩,哭诉伴嫁姑娘、姐妹之间的离别之情,更多的是表达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以及对美满婚姻的向往。伴嫁哭嫁歌曲调淳朴简洁,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感很强。演唱时均无乐器伴奏,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对唱、轮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哭唱、骂唱等。 赶圩场 郴州自古以来就有赶圩场的风俗。自明代以来,郴州民间在水陆交汇处及城镇周围设置圩场(集市)进行商品交易。交易日期或“一、四、七”或“三、五、八”或“三、六、九”,各地依习俗而定,沿袭至今。像是我们镇,就是每月的一、四、七赶圩。圩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商品供市民选择,为周边市民提供了极大地方便。每回赶圩都是热闹非凡呐!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圩场贸易活动日益活跃,成为全市农村商品流通的一个主渠道,形成了一批享誉整个湘南地区乃至全省全国的大圩场,如嘉禾县塘村镇圩场、永兴县马田镇圩场、苏仙区良田镇圩场等。 宜章夜故事 宜章夜故事是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群众性文化活动。每逢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元宵期间,或单家独户,或多户联合,或以群团、单位组织装演夜故事。“故事”游展时,火把通明,爆竹轰鸣,锣鼓喧天,观看群众人山人海,万人挤街。由于“故事”活动时间在夜间进行,“夜故事”也就由此得名。1995年,省文化厅授予宜章县城关镇为“夜故事艺术之乡”, 临武傩戏 临武傩戏,当地人称之为“神狮子”,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方式,主要通过村落、家族或个人请愿、还愿来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这种祈愿的表达 以“傩戏”这一娱神又娱人的戏曲形式为载体盛行起来,并口授心传,代代传承。傩戏形成于大明成化年间,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逐渐恢复。每年只在正月表演,场地都在户外,且不固定。傩戏表演过程中,佛、道、儒家文化交错渗透,具有浓郁神秘的楚巫文化色彩和珍贵的艺术价值,被称为“戏剧艺术之源”、“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为了写好这篇论文,我收集了很多资料,还打电话询问了家乡的一些老人及朋友,因此了解到很多我原来都没有听说过的家乡特有的民俗,心中也油然而生一种自豪之感,我为家乡有这么悠久的文化传统及多种多样的民俗风情而骄傲。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人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以至一个想法,都离不开他生活的土地,一个人和他的老乡身上有同一种味道”。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民俗的力量。我相信,每个地方的民俗对生长在那片土地上的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自己一定要更多地了解有关家乡的民俗风情,与此同时,还要像其他的人介绍我们家乡的民俗风情,让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贰’ 郴州的文化遗产
嘉禾民歌是郴州嘉禾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遗产,它集诗、歌、舞、剧于一的综合体,既是倾诉妇女情感的抒情长诗,又是反映妇女婚嫁习俗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歌舞剧。现已搜集整理的民歌、民谣2369首,有伴嫁歌、情歌、劳动歌、生活歌、儿歌等。
汝城香火龙起源于庆贺丰收、祈福祛灾的图腾信仰,特定于每年春节的正月至元宵节期间夜晚隆重举行,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集中表达了人民追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祛邪消灾的美好愿望,蕴含了尊敬祖先,追求进步,遵礼崇教的文化底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综合艺术活动。
昆剧(又名昆曲)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被称之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与古希腊悲剧和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是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极高的声誉。
(2)郴州本土文化遗产有哪些扩展阅读:
民族文化:
郴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全国56个民族中,郴州辖区内有27个民族,民俗资源丰富,地域特色独特,既有美丽动人的传说,古老质朴的民间戏曲,又有巧夺天工的民间工艺,如傩戏傩舞、安仁赶分社、瑶族盘王节、伴嫁哭嫁歌、香火龙、元宵花灯及遍布农村各地的赶圩场等。
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汝城香火龙,起源于庆贺丰收、祈福祛灾的图腾信仰,特定于每年春节的正月至元宵节期间夜晚隆重举行,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集中表达了人民追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祛邪消灾的美好愿望,蕴含了尊敬祖先,追求进步,遵礼崇教的文化底蕴。
嘉禾民歌是郴州嘉禾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遗产,它集诗、歌、舞、剧于一的综合体,既是倾诉妇女情感的抒情长诗,又是反映妇女婚嫁习俗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歌舞剧。现已搜集整理的民歌、民谣2369首,有伴嫁歌、情歌、劳动歌、生活歌、儿歌等。
戏曲文化:
郴州传统文化艺术厚重,仍广为流传的戏剧有:昆剧、祁剧、京剧、越剧、花鼓戏、花灯戏、皮影戏及杂技等,其中尤以昆剧最负盛名。昆剧(又名昆曲)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被称之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与古希腊悲剧和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全国六大昆剧院团中郴州占有一席的湖南省昆剧团,成立于1964年,是中国文化部确立为全国专业昆剧保护院团之一,在充分吸收郴州地方戏曲、语言和民情风俗的基础上,其创作、演出的《雾失楼台》、《荆钗记》、《彩楼记》等昆曲被列为经典剧目。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郴州
‘叁’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几个
湖南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和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给湖南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 湖南文化 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另一类是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它的形式包括语言、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等。
湖南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少数民族遗存的土着巫傩文化遗产和秦汉以后本土文化融入中原文化形成的汉文化遗产两大部分构成。其种类归纳起来主要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民间美术与传统手工技艺、民族绝技与民间知识、民俗等。
(一)、民间文学
湖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苗族古老话、苗族歌谣、土家族梯玛神歌、土家族山歌、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挖土锣鼓歌、苏仙传说、刘海砍樵传说、嘉山孟姜女的传说、桃花源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谚语、谜语、民间小调等。这些民间文化遗产包罗万象,涵盖了丰富的社会生产、生活内容,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源,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量的民歌、民间故事反映了湖南人崇尚正义、热爱自由、追求平等的朴素的人生观、社会价值观、审美观,表达了湖南人世代祈求幸福、平安、财富和健康的美好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人们形成了淳朴、友善、热情的民风。这些民间口头文学表述形象生动,且多带有一些传奇与幻想的浪漫色彩。其中苗族古老话是湘西苗族着名的长篇古歌,也是苗族特有的口碑文献。
其形成历史悠久,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苗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内容。形式上采用了对仗句的韵文体句式,通过历代苗老司(苗巫师)的口碑相传一直流传至今,充分证明了苗族是一个古老而有极大创造力的民族。古歌篇幅巨大、内容浩瀚、形式独特,对研究苗族古代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以及苗族生存哲学等方面的发展演变都有重要的价值。
土家族梯玛神歌是由土家族巫师“梯玛”在祭祀活动中传唱的祭祀古歌,也是一部土家族珍贵的民族史诗。它不仅有大量的祭祀内容,还传唱开天辟地、人类来源、民族迁徙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等,内容极其丰富。在表现形式上独特多样,有讲有吟、有歌有舞,还有各种服装、道具、法器的配合使用,形成诗、歌、舞、乐相结合的庞大艺术载体。
(二)、民间音乐
湖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鼟、澧水船工号子、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族民歌、麻山锣鼓、新化山歌等,还包括土家族和苗族的民歌、器乐、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宗教音乐等。其中嘉禾民歌具有代表性。嘉禾民歌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以反映妇女婚嫁习俗为主要内容。
其旋律优美,地域风格鲜明,调式、调性变化巧妙,曲式结构灵活多样。节拍交替自由而自然,有一套完整的演唱形式,无论在音乐、文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汉族民歌中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特别是研究女性历史文化方面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歌。
(三)、民间舞蹈
湖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土家族摆手舞、湘西苗族鼓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江华瑶族长鼓舞、南县地花鼓、张家界高花灯等,还包括生活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生产习俗舞蹈等。
其中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及古老风俗的舞蹈。它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刀耕火种、古代战事、神话传说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土家族毛古斯舞是最古老的舞蹈,中外专家称“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它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
江华瑶族长鼓舞是瑶族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动作屈膝、稳健有力。在整个长鼓舞动作之中,不论是高桩、矮桩,还是行进、跳跃,动作都必须在两膝弯曲的情况下进行。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宝贵的艺术遗产,是瑶族千年历史的活化石,是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肆’ 郴州的文化
郴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全国56个民族中,郴州辖区内有27个民族,民俗资源丰富,地域特色独特,既有美丽动人的传说,古老质朴的民间戏曲,又有巧夺天工的民间工艺,如傩戏傩舞、安仁赶分社、瑶族盘王节、伴嫁哭嫁歌、香火龙、元宵花灯及遍布农村各地的赶圩场等,其中以汝城香火龙、嘉禾伴嫁歌、瑶族盘王节、宜章夜故事和安仁赶分社最具代表性。
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汝城香火龙,起源于庆贺丰收、祈福祛灾的图腾信仰,特定于每年春节的正月至元宵节期间夜晚隆重举行,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集中表达了人民追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祛邪消灾的美好愿望,蕴含了尊敬祖先,追求进步,遵礼崇教的文化底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综合艺术活动。
嘉禾民歌是郴州嘉禾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遗产,它集诗、歌、舞、剧于一的综合体,既是倾诉妇女情感的抒情长诗,又是反映妇女婚嫁习俗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歌舞剧。现已搜集整理的民歌、民谣2369首,有伴嫁歌、情歌、劳动歌、生活歌、儿歌等。精心打造的大型歌舞剧《伴嫁》以音诗画的舞台艺术形式,再现了湘南地区的农村婚嫁习俗,展现了我市民俗风情的独特魅力。
‘伍’ 郴州特产
郴州的特产有东江湖蜜橘、汝城早熟梨、清江柑橘、资兴脐橙、宜章莽山绿茶、临武鸭、嘉禾倒缸酒、玲珑茶、马田豆腐、子龙郡坛子肉、安仁豪峰茶、汝城白毛尖。
1、清江柑橘
清江柑橘是湖南郴州的特色水果,湖南郴州清江平均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所种植出来的清江柑橘色泽鲜艳、酸甜可口。被定为绿色食品,还在2008年北京全国农交会评比中获得银奖。
2、栖凤渡鱼粉
栖凤渡鱼粉是湖南郴州的传统特色小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起源于三国时期,选择鲢鱼、豆膏、茶油为主要原料,最后制作出来的鱼粉集鲜、香、辣于一体。成为了湖南郴州人最喜欢的特色美食,郴州人的早餐最喜欢的食品就是鱼粉。
3、玲珑茶
玲珑茶是湖南郴州的特色名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并在2012年被列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玲珑茶的制作工艺也被列为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郴州桂东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境内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所种植出来的玲珑茶色泽绿润,汤色清亮,香气持久,滋味醇厚,饮后回味无穷。
‘陆’ 被誉为“东方小马代”的湖南郴州,低调了2200年,为何突然火了
郴州东界江西赣州,南邻广东韶关,西接湖南永州,北连湖南衡阳、株洲,素称湖南的“南大门”,是门面担当。
郴州是湖南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郴州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炎帝神农氏发现“嘉谷”、教民耕种、开创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神奇地方。郴州自古被誉为“九仙二佛之地”,是道佛文化发扬壮大的福地,成为了中国古代医药史和医药界的象征。郴州历来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
最大的是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公园南邻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景区,西毗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莽山公园,北接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东江湖、革命摇篮井冈山和中华始祖炎帝陵,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美誉。
‘柒’ 湖南郴州的文化特色有哪些
郴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1.郴州是湖南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郴州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炎帝神农氏发现“嘉谷”、教民耕种、开创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神奇地方。耒水、耒山,都因神农及其后裔在此制作耒耜而得名。郴州自古被誉为“九仙二佛之地”,是道佛文化发扬壮大的福地,苏仙、王仙、成仙得道之能事在民间广泛流传,通医道、识百药的苏耽用井水煮桔叶医治瘟疫,跨仙鹤升天,留下“橘井泉香”佳话传遍五湖四海,成为了我国古代医药史和医药界的象征。郴州历来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唐宋文人杜甫、韩愈、刘禹锡、秦少游等,均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市内着名的风景区苏仙岭因其美妙的神话传说,被誉为天下第十八福地,岭上宋代的“三绝碑”、市内的“义帝陵”、北湖韩愈的“叉鱼亭”、坦山“劝农碑”处处记载着郴州古老的历史, 1988年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2. 郴州体现了湖湘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与发展。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门”,素有“楚粤之孔道”之称。长期发展中,郴州人既充分汲取了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豪气和自强不息的锐气,又继承发展了岭南文化开放包容的大气和拼搏进取的勇气,成就了一座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城市,留下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养育了邓中夏、黄克诚、肖克、邓力群等一大批中国现代史上高级的政治军事人才。尤其是朱德、陈毅所发动的湘南起义,成为了中国革命史、建军史上不朽的丰碑。郴州还是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起飞地,老一代中国女排集训郴州,卧薪尝胆,成就“五连冠”伟业,震惊世界排坛。“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郴州精神深入人心,鼓舞着郴州人民战胜了罕见的洪灾、冰灾,郴州被誉为“英雄的城市”。
‘捌’ 郴州旅游必去十大景点排名有哪些
郴州旅游必去十大景点排名如下:
1、郴州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
湖南八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桂东县西部,地处罗霄山脉中南段,南岭山脉北端,东连湘赣边界的万洋山和诸广山,南抵洪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