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洛阳如何打响多元化非遗品牌
洛阳打响多元化非遗品牌如下:
近年来,围绕“千年古都、牡丹花城、华夏之源、丝路起点”四张城市名片,洛阳全力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提出“洛阳:一个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相会的地方”,力推“老三篇”、提升“新三篇”,依托二里头遗址打造“最早中国”文旅精品,依托河洛文化、客家文化、姓氏文化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塑造“华夏之源”“河洛之根”文化品牌,提升了洛阳城市新形象。
‘贰’ 如何利用新媒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新媒体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1、加大资金投入,组织人力物力,研究和开发包括视频收集处理、文档加工、数字化图书馆等技术手段,根据不同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开展科学详细地的数字化整理和归档工作。这里的整理不只是简单的信息复制,还包括信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并尽最大限度地保持信息的原始性和准确性。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让遗产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构建由多种形式和载体组成的“活的记忆”。
2、数字化平台除了具备基本的信息查阅功能和图像视频展示功能外,还要具有和公众之间良好的互动功能。非遗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一方面是为了实现数字化保护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平台的多媒体功能,让非遗资源得到更好地传播和传承。因此数字平台的建设要兼顾普通公众的接受程度,做到专业化和大众化兼顾。平台不仅可以免费查阅、下载非遗资源,还鼓励公众提供上传散落在民间没有得到统一保护的非遗资源,由政府机构进行适当的奖励。
3、利用各种新媒体对活动进行报道,让非遗资源第一时间近距离地走进公众。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以及QQ空间等媒介开展一些视频展演、有奖竞猜、“我与非遗的故事”为主题的征文等线上活动,激发公众参与活动的热情。在发布信息或者开展线上活动的时候,要图文并茂地设计好相关模块,只有文字或者单纯的图片堆积,不会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4、以传统手工技艺为切入点,通过文化艺术地包装,将其衍生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集中展示出非遗文化元素,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投入市场。同时,在非遗创意产品投放市场前要树立品牌保护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品成形后,就要有针对性地开拓非遗创意产品的市场销售渠道。重点培育一批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并争取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5、此外,非遗创意体验是非常有效地开发市场的途径,通过各种新媒介的宣传推广,开发“非遗旅游专线”,让游客体验传统影子戏、剪纸、雕刻等非遗项目,亲身体会非遗资源的魅力所在。充分地结合新媒体开展以上工作,可以使非遗资源的保护形成一个生态的循环系统工程。不仅为非遗资源的保护开辟了新的路径,还为旅游市场的开发进一步提升了空间。
‘叁’ 如何建立品牌文化
品牌文化是品牌的“灵魂”,是品牌精神情感境界的体现。
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仅只是选择产品的品质和功效,更注重品牌的文化品位。优秀的品牌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品牌文化赋予消费者情感体验,也造就了品牌的价值。
1、围绕品牌核心价值演绎
品牌文化的演绎必须围绕品牌核心价值的主线,改变或偏离这根主线往往使消费者雾里看花,对品牌认知产生错乱,自然难以积淀成深厚的文化内涵。
2、细小之中见伟大
一颗子弹想打下树上所有的鸟,最终只能是一个也打不着,一个文化想打动所有人的心,最终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大而全的品牌文化就是没有文化,也无法深入人心,引起共鸣。品牌文化从来就是细小之中见伟大,正如原子弹,其巨大的核威力却来自于最细小的分子聚变。
品牌文化,往往是细小之中见伟大。
3、自然清新独特的内涵
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往往是最自然清新独特的东西,就像清水之中的芙蓉,东施效颦、故作姿态往往只能是适得其反,其实品牌的文化内涵又何尝不如此。
从经典品牌的发展历路可以看出,凡是能够穿越时光,跨越国界的品牌往往都蕴含着自然、鲜明、独特的文化内涵,自然流露,动人心弦,保持长久的生命。
相反,生搬硬套、拾人牙慧的品牌文化只能是过眼云烟,昙花一现。
品牌建设的短视、急功近利往往导致品牌文化内涵的浮浅、匮乏,这样的品牌文化难以博得大众的共鸣和青睐,自然是一颗流星,转瞬即逝。
4、满足消费者的人性需求
在着名的“行销28律”中,“人性律”摆在了第一位,这也说明满足人性需求的品牌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品牌文化虽由企业建设培育,但却由消费者需求而定,所以品牌文化的演绎应该洞察消费者的内心世界,满足消费者的人性需求。
5、多形式的演绎手段
品牌文化的培育应该是点滴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全境式的广告轰炸只能快速提高品牌知名度,却很难积淀品牌深厚的文化内涵。
‘肆’ 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的策略有哪些
1.昆曲
时间:2001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2.古琴
时间:2003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3.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时间:2005年
2005年11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我国政府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全票通过,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集歌、舞、乐于一体。“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 其以 “十二木卡姆” 为代表,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这十二套大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
4、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中国篆刻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2、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3、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4、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今天,剪纸依然是中国百姓用以表达意愿、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或形式,它介入当代民俗活动,呈现出互动的活力和再创造的面貌。
5、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由这种技艺所构建的建筑及空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审美意向,凝结了古代科技智慧,展现了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七千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6、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它采用“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如今,因灿若云霞而得名的南京云锦,依然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用于高端织物的织造,为民众所喜爱。
7、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地而略有不同,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省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和浙江等全国广大地区均各具特色。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舞前踩地神祭祀,表达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
9、《格萨(斯)尔》
《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史诗流传千年,主要流传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的广大牧区和农村。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
10、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呈全民性的传承方式。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
11、花儿
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又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个大类。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12、《玛纳斯》
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承“网络全书”。相关社区的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间。
13、妈祖信俗
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随着航海业发展和妈祖影响扩大。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该信俗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2亿多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湄洲岛是妈祖祖庙所在地。
14、呼麦
呼麦是蒙古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呼和浩特及新疆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地区和国家也能听到这种方式的歌唱。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15、南音
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音乐风格典雅细腻,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南音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珍爱的文化遗产。
‘伍’ 如何创新地传承非遗文化
非遗文化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正因为其底蕴深厚,现在的年轻一代想要接触和了解会比较有难度,要让传承具有新意,意味着必须要与年轻人所熟知的事物去进行联动或是结合,一点点渗透,慢慢加深其印象才有助于传承和发展。
与国货品牌进行合作,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一点可以参考一直致力传承非遗传统文化的国货品牌-张小泉,他们和非遗匠师合作,打造匠师召集令,通过游戏、国风服装等让更多的年轻人得以一同参与进来,了解非遗和传统文化,又打造【匠师朋友】纪录片,聚焦匠师传承人,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传承人的匠心与坚守。
‘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什么建立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民代表大会建立。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照国家文化部规划建立的“国家+省+市+县”共四级保护体系,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步向市/县扩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为各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传承实践成果。在多年保护工作中,按照项目不同属性梳理形成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共十大类别。
(6)非遗文化品牌如何建立扩展阅读: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目的:
中华文化是世界四个古老文化体系中唯一没有中断自身传统的文化体系,它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条不曾间断的文化长河中蕴藏着浩瀚精深、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先辈们一代代地将炎黄血脉凝结其中,世代相传,直至今天。
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过程始终与灿烂的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显示了人类在思想和实践上所能达到的智慧高度。在中国文明进程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国各族人民构筑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珍贵财富,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所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备受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正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与世界和平、人类和谐和共同繁荣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借此翘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网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柒’ 如何打造中国文化品牌
第一步,整合品牌文化资源
第二步,建立品牌价值体系
第三步,是建立品牌文化体系
第四步,建立品牌文化管理体系
第五步,方案的实施
第六步,审查考核
第七步,品牌文化的优化
‘捌’ 如何利用社会力量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竞争力和知名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自去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各地非遗普查工作成果累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有效的措施,普查采集的资料信息记录详实,实物种类贮存丰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卓有成效。嘉兴市在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发动和组织了市、县、镇、村“四级”非遗普查工作队伍力量,全方位地开展了普查工作,通过历时五个月的全面普查,全市共收集、整理了十万余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完成了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近万项,并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7门类。当前,普查工作都已接近尾声,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非遗保护工作机构将面临下一步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利用工作,如何从阶段性的普查转入常规性的全面保护阶段,使当地具有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这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探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人就这一问题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肤浅的想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刻不容缓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的活态文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明确,“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显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民族记忆的背影”。
2、“再创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基本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流动着的、活态的,正如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刘锡诚所讲:“就象流水一样川流不息、滚滚向前,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点上不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嬗变是进化的,而不是后退的”, “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积累,一个是传递”。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公约》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可见,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都是在进化中发展和延续的。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递者的保护,无疑是它生存发展的命脉所在。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日趋重视。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党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对有关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提出了目标要求,各级组织履行了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2006年以来又相继公布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进一步牵动了各级党和政府的心,也增强了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特别是2006年民间艺术普查和2007 年以来全社会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为今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管理和利用的主要手段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工作暂告一阶段后,面对普查挖掘和掌握的丰富的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各地应抓紧大好时机,将普查这一阶段性工作尽快转入到保护、传承的常规性工作,并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对普查成果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传承开发和合理利用。其主要工作手段可以从有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档与完善
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据记录与保护。一是做好普查积累的非遗资料文档工作,包括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的建立。按照“全面普查、广泛采集、确立重点、建档立卡、分类制作、图文并茂”的工作要求和统一的格式,分别建立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社团(队)、民间艺术之乡(村)、民间艺术品种的文字、图片、音像档案。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妥善保管实物资料;二是搞好非遗资料的数据库建设。 按照“统一软件、统一目录、统一分类、统一格式、统一质量”的工作标准,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把所有非遗资源信息(包括文字、图象、音响、影像)进行科学、系统的数字化动态管理。创建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和网络服务平台,搞好数据库的硬件、软件建设及建库工作,以“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料库”为数据库依托,构建以电脑、电视机为终端的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网,使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2、深入挖掘和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一是通过普查掌握的资源信息(包括传承项目和传承人等),进一步深入调查,进行充实和删选;二是通过非遗名录的申报,进一步挖掘当地具有重要价值的非遗资源,坚持其真实性和整体性的有效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民中得到认同和尊重。
(二)宣传与保障
1、利用舆论工具加强宣传。一是充分发挥各级新闻媒体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
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凝聚社会共识。二是利用“文化遗产日”和嘉兴市“端午文化”等传统节日,继续举办好“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和“嘉兴端午民俗”等重大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继续挖掘船文化传统特色品牌,扩大地域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展现嘉兴水乡古城神韵。县、镇两级要积极开展各种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比赛、展览、博览会和 “硖石灯会”、“桐乡轧蚕花”、“平湖迎大蜡烛”等当地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和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等。吸引广大群众参与保护工作,营造全社会都来重视、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浓厚氛围。
2、争取政府政策措施投入。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核心和主导作用,制定规划、组织力量、落实经费、加强指导。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的重视,设立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增长比例不低于当年政府支出的增长幅度。“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安排市专项资金数百万,主要用于市非遗保护中心、市非遗展示中心日常运作,对市属非遗名录项目及列入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或其他重大项目进行挖掘、抢救、保护、保存、研究、传承等的补助,非遗保护研究基地和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民间艺术家等扶持表彰,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非遗成果编纂、数据库建设等。各区、县(市)也应根据各地的实际,适当安排保护专项资金。
3、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为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顺应社会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应及时制定( 2009年―2015年 )《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并落实实施计划和有效措施。
(三)开发与利用
1、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体系,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通过设立保护项目名录,命名民间艺术之乡和民间艺术家,建立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等途径,使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研究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区域,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利用的途径。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整体性动态保护,命名一批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和民间艺术家,使优秀的民间艺术得到有效保护。
2、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示体系。建立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展示中心),积极以此为平台,运用先进、科学的保护方法,将普查、收集、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和保护起来,并采用数字化展示手段,结合实体模型、专题展览和现场制作表演等形式,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的传播和展示。
3、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运作体系。一是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强与旅游、外贸、会展等相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利用,培育民族民间艺术经典旅游景区和民间艺术产业基地,开发生产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服饰、饮食、工艺品、纪念品等,建立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基地,使之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同时要引导民营企业合作参与保护,特别是在资金投资方面更应该加强合作,让文化保护“企业化”,以获得“双赢”。二是要组织民间艺人、民间艺术表演队伍,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让嘉兴民族民间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有利于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与旅游联姻,扩展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播途径,增强民俗旅游的吸引力。
4、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健全市、县两级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保护工作机制,实行属地管理,由所在地进行保护为主、上级指导和支持为辅。基本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网络化。
5、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一是要建立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站,鼓励和支持媒体对民族民间艺术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二是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的作用,建立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健全保护工作决策咨询机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建议,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课题研究工作。每年设立一批课题、项目,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方式、保护工作有关的科学理论等方面的认定、保存、传播和研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规范有序地进行。三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对具有历史、科学、文化价值的趋于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的高龄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有效的抢救保护工作,扶持资助他们通过带徒传艺,举办相关传习班等形式培养新一代传人。四是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编写民间艺术乡土教材,出版嘉兴市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丛书、光盘系列, 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纳入了学校的教学内容。
总之,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前提;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的后序管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流失、不消亡的必要措施;不断开发和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应积极行动起来,高度重视并顺利完成阶段性的全面普查工作向常规性的保护传承工作转轨,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健全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玖’ 如何创建品牌文化需要注意七大流程!
根据我们的经验,创建品牌文化的流程一般有以下七大步骤。 第一步,整合品牌文化资源。建立品牌文化的第一步是确认可以使用的各种文化资源,包括内外部的各种文化资源,根据品牌定位筛选与品牌定位相关的各文化因素。 外部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品牌本身一些资源,如:企业名称(字号) 这是企业无形资产中商誉的主要载体。企业字号有的是历尽百年沧桑的老字号,有的是近年脱颖而出的新字号,有的企业有好几个知名老字号。 企业CIS系统 这是指导入企业的所谓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主要通过企业图案标识体现,一般一个企业只有一套CIS。 商标 经注册或未注册的在商品上的标识,企业可能有多个注册商标。 商品名称 企业生产的对商标的称呼,可与商标一致或不一致。 名人 企业家或职工杰出代表在社会知名度极大,也可作为企业一种品牌资源。 内部企业文化资源,是指可以反映并影响品牌定位的各种文化因素,它的基础是企业文化,根据我们的企业文化基石模型,企业文化是基于以下各种文化因素形成的: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职业文化。 在企业文化因素的整合下得出与品牌文化不一致的企业文化的要素,确保内外部文化的一致性。 第二步,建立品牌价值体系。在收集和整合内外部的各种文化资源之后,根据品牌战略定位,对各种文化因素进行提炼,确定品牌的价值体系,如香港李锦记集团的品牌文化定位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它的品牌价值是一流的品质,正宗的口味,那么它延伸出来的产品文化体系就可以在企业品牌文化价值体系基础上进行延伸,使顾客对公司的品牌都产生一个凡是李锦记集团的产品都是一流的饮食产品的品牌印象,进一步延伸出中华优秀饮食的健康文化传统出来,而李锦记就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这种文化价值体系也是企业内部的文化价值体系所要倡导的,如李锦记集团的企业文化体系就应该是让每一个员工都清晰知道他们工作的价值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优秀饮食文化而努力,这才可以使得内外部的文化价值能够高度一致。 对于内部价值体系如何建立,我们可以举联邦快递公司价值体系排序的例子。它是用雷诺兹和古特曼研发的排名法来确定品牌核心价值:先确定品牌最重要的特征,然后要知道重要的品牌特征 它为什么是重要的?理由被记录下来,并且它为什么是重要的?这一问题再次被问及,以求获得新的理由,重复这一过程直到被调查者给出了一种价值观为止。然后选出第二重要的品牌的特征,重复上述过程,对于剩下的那些特征也同样得出。 第三步,建立品牌文化体系。由于对不同的客户以及同一客户的不同产品会有不同定位的品牌文化,因此要明确本企业品牌内涵及其价值对客户的承诺、品牌附加值等因素,以及明确客户的特定产品的品牌内涵及其价值,对终端消费者的承诺、品牌附加值等。一般的品牌文化定位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确定品牌文化范围,确定品牌文化个性,确定品牌文化价值,确定客户群体,确定客户价值,评估、提升客户关系。 第四步,建立品牌文化管理体系。品牌文化管理体系包括了品牌内部管理体系和外部文化管理两个体系。 品牌文化内部管理体系指的是如何针对品牌文化的定位,在公司的内部全体成员从认识上进行高度一致的协同,通过各种管理的行为,包括现场管理、服务意识、营销体系等全过程进行品牌协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身心一致。 品牌文化外部管理体系是通过各种媒体或载体,围绕品牌文化核心进行传播,但品牌文化的传播与传播品牌传播的着重点不一样,它主要的传播方式不是广告这样的硬性载体,而是借助各种宣传媒体进行长期的潜在渗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软文,这种软文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建立一种氛围,让顾客潜移默化得接受了这种文化的感染,直接地说就是洗脑式传播(Brainwash Communication),可能这名词听起来不是很好听,但它传达的意义在文化是必需多次反复、而且要潜在无意识地传播,才可能形成,润物细无声是这种传播的高级境界。 第五步,方案的实施。 第六步,审查考核。一种品牌文化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建立,在这段时间内,企业品牌负责人要对品牌文化的实施进行全面的监控,在品牌文化定位的基础上防止品牌文化的变异,在各种载体上对品牌文化做全方位较验,必要的市场调研是品牌文化形成的基础,完善的品牌监控体系是品牌经迅速形成的制度保障。当然,在信息化时代,借助互联网力量,形成一种新的品牌文化的周期已经可以大大缩短,因此对于品牌文化的监控也增加了难度。 第七步,品牌文化的优化。品牌文化的优化是指在品牌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企业根据市场和顾客的需要,不断检验品牌文化的定位和延伸,在此基础上进行品牌文化的创新或整合的过程。例如要创新品牌文化的内涵,可以以一种品牌文化资源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品牌文化资源的丰富和发展,如以大客户效应组合推广企业品牌文化;围绕技术领先提升企业品牌文化;以知名品牌组建企业,等等。同时我们要注意一些操作规范,比如为控制品牌文化管理幅度,就要不断精确品牌半径,清洗品牌文化间隙,避免品牌文化浸润。和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提高理解能力和品牌文化融入性。根据品牌现有和未来的市场占有率、盈利能力指标对品牌文化分类管理: 市场占有率、盈利能力均较低的品牌,应退出或转让掉; 市场占率、盈利能力均较高的品牌,应加大投资力度、重点优化; 市场占有率高、盈利能力低的品牌,属老化,应重新建立品牌文化; 市场占有率低、盈利能力高的品牌,有潜力,应加大投资和提升品牌文化的推广力度。 经过这七步之后,一个品牌的文化内涵就基本建立起来,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至于一个品牌文化最终成功的经历,不同品牌有不同的定义,但无论是多少步,这第七步是肯定要踏出去的第一步。 总之,品牌的建立不仅仅要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更加要讲究信仰度,顾客对于品牌的忠诚最终还是取决于他们对品牌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这种内涵只是通过一些传播语或所谓的差异化营销方式是不可能持久的。正如一个人可以通过广告认识一个品牌然后去消费它,但你却无法保证他以后在没有任何外部诱惑的背景下去消费你的产品,更加无法确认他是否可以自觉得去维护他心目中品牌的形象,这一切基因为他没有对品牌形成一种信仰。认识品牌、接受品牌、忠诚品牌到信仰品牌,这个过程并不是所有的品牌都可能经过的阶段,往往在忠诚品牌的时候已经就出现断裂,而品牌信仰的伟大在于它不仅仅是忠诚者自己去消费品牌,而且他们自觉地去维护品牌,去帮助品牌拓展他们的忠实用户。就象宗教一样,教徒不仅自己毕生信仰一个教派,而且他们还会主动去传播教派教义。而这些都要求品牌有一种强大的文化支撑,所以品牌文化是实现品牌信仰的惟一途径。
‘拾’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与发展
1、制定“非遗”产业化发展规划。
对于需要进行市场化开发的“非遗”项目,要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实现产业聚集化发展,谋求“非遗”项目规模经济效应的产生,避免分散、零散、封闭式布局以及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规模不经济。
要建设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文化产业基地,选择“非遗”项目聚集能力较强、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具有良好营销环境的地区,作为“非遗”项目产业发展基地。
2、在法律框架内定位“非遗”产业化。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各有特色,对其实施产业化经营需要法律调整的重点和手段各不相同。就整体而言,应以公法为主、私法为辅。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由于现代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大量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被失传的境地。保存这些承载着我们祖先高超智慧和辛勤汗水的独特的文化技能,就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工作。因此,政府应在规划、立法、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对“非遗”这种弱势文化形态的扶持,体现政府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
4、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是其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我国应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充分利用全球化和数字技术带来的优势,以强有力的数字化手段保护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话语权。
例如,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配以电视制作、动漫设计、软件开发等,让其经济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5、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的服务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市场主体是文化企业。为保障“非遗”产业化的有效开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企业改革,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要大力扶持能够深刻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增强文化吸引力的项目,通过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潜能的开发,并逐步将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从根本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