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
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
(2)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加强版权保护。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
(3)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
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
(4)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㈡ 法人治理结构有哪些特征
法人治理结构有的特征:
1、职权分明又相互制衡:股东(大) 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对公司的一切重大事务具有最后的决定权,其权力由股东直接行使; 董事会作为股东(大) 会的常设机构,依据股东(大) 会决议对公司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经理班子执行董事会的决定,对公司日常生产经营进行指挥和领导; 监事会则代表股东和职工对公司活动实行监督。 这些机构之间自上而下层层授权,又自下而上层层负责,每个机构的职权都是有限的、受制约的。
2、民主和法制相结合:
公司的组织机构体现了民主精神,其2方面:
①整个领导群体权力的最初来源是全体股东和职工;
②公司最高权力机构、 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均实行民主制和集体领导;
公司所实行的民主又都是以法制为基础的,因此,公司管理既是民主的,又是有序的。
(2)公共文化法人治理结构怎么弄扩展阅读 :
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
法定原则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系到公司投资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凡是法律有规定的,应当遵守法律规定。
职责明确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应当有明确的分工,在这个基础上各行其职,各负其责,避免职责不清、分工不明而导致的混乱,影响各部分正常职责的行使,以致整个功能的发挥。
协调运转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运行的,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有效率地运转,有成效地治理公司。
有效制衡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部分之间不仅要协调配合,而且还要有效地实现制衡,包括不同层级机构之间的制衡,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制衡。
作用
公司治理结构要解决涉及公司成败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如何保证投资者(股东)的投资回报,即协调股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由于股权分散,股东有可能失去控制权,企业被内部人(即管理者)所控制。这时控制了企业的内部人有可能做出违背股东利益的决策,侵犯了股东的利益。
这种情况引起投资者不愿投资或股东“表决”的后果,会有损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要从制度上保证所有者(股东)的控制与利益。
二是企业内各利益集团的关系协调。这包括对经理层与其他员工的激励,以及对高层管理者的制约。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处理企业各集团的利益关系,又可以避免因高管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㈢ 如何做好国家文化服务体现系建设
一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是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等重要法律以及相关规划的贯彻落实;
三是继续全面推进落实“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等中央重点改革任务;
四是进一步加大文化精准扶贫力度,落实好《“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五是加强效能建设,推进公共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供需对接,提升服务质量;
六是加强对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察,推动地方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改革举措早落地、见实效。
㈣ 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希望能帮助到你~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
一、树立和落实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文化领域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已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对文化发展方向、思路、目的、动力、格局、战略的认识,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中重大关系的认识,都在不断深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越来越得到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全力支持。
二、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市场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有效改变了“多头执法”的局面。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文化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三、加强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四、推动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加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力度,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加快发展,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条块分割、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逐步打破。
五、推动文化出口,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在推进以政府为主导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方式,对外文化交流的范围、领域和渠道不断拓宽,以企业为主体的文化贸易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正在形成。加大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扶持力度,推动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减少。
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着力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
3、着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切实增强国有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4、大力推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进一步增强文化建设的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
5、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6、积极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模式,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如果要再具体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
1、加快推进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推动我国出版业又好又快发展;
2、加快推进电影体制改革,推动我国电影业再创新辉煌;
3、加快推进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推动我国演艺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4、切实抓好新闻媒体的改革,推动我国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
5、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6、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和整体实力;
7、积极创新文化“走出去”思路途径办法,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8、继续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实现重点突破,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是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要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着力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三是要着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切实增强国有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四是要大力推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进一步增强文化建设的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五是要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六是要积极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模式,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要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加强文物保护,扶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要改进和完善国家扶持方式,坚持和完善有关文化领域的重点扶持政策和措施。要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确保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要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不得相互混岗。
深化文化企业改革,要规范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转制企业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产权归属,做好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等工作。确认出资人身份,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要确保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转制企业自工商登记之日起,实行企业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制度,重视职工权益保障,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切实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妥善安排富余人员。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着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体制和机制。实行政府推动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成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体。
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
加强和改进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
要切实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㈤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哪些主要措施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
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
㈥ 简化如何深化文体体质改革
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内在要求,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切实提高文化领域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加快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是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不断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转变政府职能,需统筹“放”和“管”的关系,做到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齐推进、相协调。创新文化行政管理方式,善于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多种管理手段,加快文化立法,加强行业自律,做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
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国有文化资产是重要的宣传文化资源,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既是政府部门的事情、又是党委的重要工作,既要保证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又要保证文化企业正确导向。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充分考虑宣传文化工作自身特点和管理需求,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探索建立主管主办制度与现代企业出资人制度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始终确保党对国有文化单位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宣传业务的终审权、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
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迅速发展、广泛普及,日益大众化、媒体化,对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提出迫切要求。要创新管理思路,统筹各方力量,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与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加大依法治网力度,加强对网上有害信息、网络谣言的整治,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使网络空间更加清朗起来。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进一步规范传播秩序。巩固发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职责,加强舆论引导、规范传播秩序是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的重要任务。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整合新闻媒体资源,加大国家扶持力度,做强主流媒体,壮大主流声音。适应多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构建多层次、专业化的新闻发布平台。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和业务知识培训,确保新闻工作者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坚决杜绝虚假新闻、新闻敲诈等行为。
二、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化繁荣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越来越需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打破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传统格局,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
加快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只是培育合格市场主体的第一步,其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如何,还要看其内部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要以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为目标,继续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化拓展出版、发行、影视、演艺等领域改革成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切实提高导向把控、资本运作和市场经营能力。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开展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的试点,使国有资本始终保有最大的决策权和控制权。把转企改制与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结合起来,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使之尽快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允许其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其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它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各种形式的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加大财税扶持,缓解融资难题,为其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
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顺畅运行的基础条件。要重点发展图书、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建设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创新投融资体制,支持国有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完善文化无形资产评估,健全文化中介机构。
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文化经济政策是文化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具有重要的扶持、激励和引导、调控作用。要对当前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进行延续和规范,对不适应实际需要的政策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探索推动文化经济政策创新,进一步形成文化领域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的机制化。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充分发挥评奖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中的示范、导向和激励作用。加强版权保护,鼓励文化原创,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推出更多文化精品。
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统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需要加强统筹、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提高效益。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研究和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推动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统筹市、区、街道(社区)和县、乡、村这两个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推动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水平,发挥其最大服务效益。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是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要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明确适合、适应、适当的服务标准,制定和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做到扩大覆盖、消除盲点、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行“菜单式”服务,变“我给你接”为“你需我送”,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真正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群众。按照反弹琵琶的思路,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形成文化服务均等享受、文化发展同步推进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格局。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要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探索建立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创新运行机制。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引入公共文化服务竞争机制是提高服务效能的内在要求。要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行项目外包和设施委托管理。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建立完善公共文化设施长期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造便利条件、提供多样化平台。
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对外文化交流是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手段。要深化政府间文化交流,进一步丰富交流渠道,整合交流平台。要构建人文交流机制,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鼓励代表国家水平的各类学术团体、艺术机构在相应国际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鼓励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创新交流方式,通过教育培训、语言推广、学术交流、研究资助、文体活动、观光考察等,构建交流网络,提高交流效果。
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以贸易和投资形式推动文化走出去,更可持续、效果更好。要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鼓励其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进行战略投资,推动我国文化产品进入海外主流社会。积极探索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运作规律的营销方式,加强国际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充分考虑各国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审美标准,贴近国外受众文化需求和消费习惯,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组织实施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为文化走出去搭建翻译平台、提供翻译资助,使我们的优秀文化产品能够展示出独特魅力。
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国际舆论话语权,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传播中国声音、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的迫切需要。要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快形成独具中国特色、能与国际交流的对外话语体系。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创新对外宣传传播方法,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不断增强说服力和认可度。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加强文化领域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的引进和利用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技研发,发展服务外包。完善文化领域准入政策,强化文化市场监管,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体制改革既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相联,又与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密切相关,政治性、政策性很强,涉及领域和范围很广。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干部、党管导向的基本原则,妥善处理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抓紧制定出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保障,推动文化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登上新台阶。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