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仪式如何让文化得以传承

仪式如何让文化得以传承

发布时间:2022-12-28 09:06:36

㈠ 如何传承礼仪

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我们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一个国家中个人是主体。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呢?我想首先应该是具备文明素质,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悠悠5000年的历史长河,闪耀着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创造的璀灿文明。 中华礼仪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以“礼仪大国”、“礼仪之邦”的美誉着称于世。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要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 在礼仪源远流长的中华大地,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小学生,我们更应把这属于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在这春意浓浓、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意味着我们该有一个崭新的面貌。 我们小学生要着装得体,符合学生身份,我们的穿着要朴素、整洁、大方。 我们要按照学校的要求统一穿着校服,不要追求名牌、高档、华丽的衣着,要体现出新世纪学生篷勃向上的风采。 同学是朝夕相处的亲密伙伴,携手成长的友好同路人。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爱护。 在日常生活中,要热心助人、热爱劳动、谦虚谨慎。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 全中国都弥漫着文明礼貌的芳香,而这些芳香正来自于各种花朵,你我都是他们中的一朵。 同学们,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让我们为着同一个目标,为着同一个愿望,从现在做起,无负于未来,无负于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让我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共同为学校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㈡ “礼”的传承与创新

------学习《论语》收获之二 

        80多岁的父亲是一位退休老教师,记忆中他对我们三位子女的教育就贯穿了儒家“礼”的元素。小时候每逢过年都要给老人行叩首礼,之后才可收老人赠予的压岁钱。当时对此我非常反感,但出于守礼,也只能勉强在春节时不让家人扫兴。后来,我们渐渐长大了,父亲也不再让我们行此“厚礼”,改为问“过年好!”即可,这着实让我感到高兴。现在想起来,“礼”之用和为贵,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适合的,恰到好处的才是值得用真心和行动传承的。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我们要把美好的礼节传承下去。例如:

“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我们要过一种倡俭的生活,不要太奢侈。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竞争的事务或活动,我们要积极参与,但要重视礼节,争也君子。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人处事,我们要以德为先,要注重以礼节约束自己。

“君使臣以礼,臣视君以忠。”我们对待下属要以礼相待,对待我们的领导要以忠为根本。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学习孔子在众人面前不说领导的“不是”,这是对领导的尊重,对待任何一个普通大众也要遵守这个礼节。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宁固。”生活好了,也不能奢侈,节俭不仅是守礼的表现,也是一种美德。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对自己的亲戚要常关心、关爱,要施人以仁爱;不忘记自己的朋友,经常保持联系,这就是对礼的恪守与传承。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学习与积累诗会使人振奋,做一个知礼、守礼的人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然后努力让自己为人处事恰到好处。

      如何把这些中华民族之礼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下去呢?我想,要把如上提到的这些“礼”应用到实际之中,与各种仪式和活动结合起来,融入现代元素,让礼的文化在传承中更好地滋养我们的生活。

㈢ 如何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全民更持久的热捧和传承

首先,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要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什么样的文化,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优秀的部分甄别出来进行传承。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化一样,它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如文化典籍,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等。前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后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这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时,要对传统文化的这两个层面进行区分,搞清楚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载体,不至于一提起传承传统文化,就仅仅想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戏曲,恢复传统节日等等,而忽视了我们传统的自然观、天人观、伦理价值观等等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反之亦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既要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之“体”,更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魂”。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首先明确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指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深入把握的基础上,对那些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发掘、阐发,使它们进入到我们的当下生活中,化为我们精神的血脉,指导我们的实践生活;对那些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整理、保护,使它们得以延续和传承,使当下的人们拥有进入传统的现实渠道和方式。第二,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还应考虑为什么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者说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仅仅是为了传统延续而传承传统文化,还是为了解决当今中国甚至人类世界中存在的问题而传承传统文化?为了传统延续而传承传统文化固然必要,但传承优秀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参与到我们的当下生活中,为解决现实中的中国乃至人类世界的问题提供启示,而不是让它进入历史博物馆供人瞻仰,告诉后人我们曾经拥有这些东西。传统要成为活的传统,它必须与当下生活中的问题发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中国的现实,分析当下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文化建设的方向,根据文化建设的方向,来反观中国的传统文化,看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精神理念,能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启发和思路。我们知道,在当今世界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生态环境危机,精神心理疾患,道德滑坡,贫富加剧等等。面对现实世界中的这些问题,我们的党先后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应该考虑能否为解决或改善现实中的这些问题,能否促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启发和思路。当然,研究中国当下的“现实”,不仅指研究当下的生活世界的现实,还指研究当今中国的文化现状的现实,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当今的文化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更好地判断我们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另外,关注文化现状的现实,也包括关注当下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在文化开发、文化保护、文化园区建设和文学经典改编中出现的一些失误等。对于这些文化现实的关注,可以避免在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中继续走一些弯路。第三,在搞清楚了要传承什么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为什么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后,面临的一个最现实、最艰巨的任务也就是怎样传承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有很多,具体要采取哪一种途径,应依据要传承的主要是哪一层面的传统文化而定。我们前面提到,传统文化存在两个层面:即精神理念层面和形式载体层面。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理念的传承来说,系统的教育应是一个最基本的途径。这里的教育既指由国家和政府主的各个水平层级上的国民教育,也指受国家教育部门主管的担当着基础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国家和政府主的教育。无论是国家和政府的,还是私人团体或个人的这类教育,他们都有责任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使学校更好地履行这一教育职责,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出全面规划,可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保障无论是政府主的还是非政府主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都要传授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方面的内容。通过系统的教育,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义、诚信、爱人、敬业、合和等等伦理价值观念,渗透进人们的心中,化为人们的血脉,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价值追求。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并不是赤裸裸地存在的,它存在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文化遗存、传统艺术、传统技能、传统节日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等文化形式或文化载体之中。我们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自然也不能凭空进行传承,而是要借助各种文化形式。虽然各种传统的文化形式都能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但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在不同的文化形式中的显现程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如在文化典籍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理念无疑是更加直接、更加明显的,因此在中小学的传统文化课程学习中,可根据中小学生心理认知特点,运用适当的方式地引入一些哲学、文学、文化的经典名篇的学习内容,而不是像现在一些小学的《传统文化》课本那样主要以介绍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之类的传统文化形式为主。学生对于形式载体层面上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如对各种文化遗存、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传统节日的了解,则可以通过课堂外的教育和生活实践来进行。但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接近传统文化形式,前提是必须有可被接近的“实在”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对优秀的文化典籍进行整理,对文化遗存,对传统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节日庆典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现保护。这就是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我们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规划,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之能够有保障地进行。最后,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应注意的是不能泥古不化,而是要推陈出新,把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时代的以生态和谐和审美生存为指向的生态审美文化。而要进行文化创新,则不能仅仅依赖中国传统的文化。它需要我们站在中国当下现实的基点上,从中国问题出发,既要批判继承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批判地汲取世界上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相信,在以“自然”为根本,以混沌“中和”为境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潜藏着代表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能对人类的未来发展产生良性作用的文化基因,但我们并不能由此滑入对民族文化的自炫,陷入抛弃他者视角、无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危险。

㈣ 论礼仪文化的传承

漫谈礼文化的传承与借鉴
一、传统文化中“礼”的内涵

(一)

《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仅仅用政令来禁止,用刑法来惩治,百姓会因害怕而避免受罚,却没有廉耻之心;但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儒家看来,用礼乐文化来培养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礼记·曲礼》中说:“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强调的则是以“礼”体现人的身份,用以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所说中国的礼从本质上说是为了从自我约束的层面让人们去自觉遵守社会道德,从制度的层面来维护社会等级。因此,传统文化的“礼”,是以礼治为核心,由礼仪、礼制、礼教、礼器、礼学等诸方面内容融汇的一种文化集合体,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社会治理方法。

如果我们从长期的封建制度一直在利用礼治来加强统治的角度看,礼似乎是对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反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尽管我们现在观念上提倡自由平等,但我们的社会基础仍然没有达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的“大同”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不平衡所造成的仍然是一个事实上等级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的人身份上的尊卑虽然不被承认,但社会角色上的分工、阶层的不同仍然存在,而且需要相对稳定。尽管我们在致力于“公平”和“公正”,但这种公平和公正仍然是竞争状态下的平等,结果仍然是在争一个角色,维护这种等级,而这些也恰恰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方式。我们所说的法制,也是在促进平等的原则下维护着社会的稳定,而社会的稳定就是意味着等级的稳定。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又回到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无法取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社会状态上去了。

(二)

所以,传统文化中的礼虽然起源于“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礼记-礼运》)的“小康”社会,但它的真正内涵则是为了维护这种“大同”社会远去或远未到来的等级社会的和谐和秩序。是为了对人进行行为规范的的教育,修养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这些内涵对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价值,仍然是一种社会道德的外化,仍然是可以与法制并行和相互交织、配合的社会治理方法。如果我们把传统的道德内涵置换为现代的道德内涵,把过去的生产关系置换为现代的生产关系,把封建专制的制度背景置换为现代政治文明的的背景,把传统的圣人治天下置换为民主,把固有的等级观念置换为可公平竞争的角色观念,加上平等和崇尚人的尊严,再保留一些我们应该保留的如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师道尊严,敬畏先辈和与自然和谐等核心传统价值观,再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那么这些礼内涵就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今天重建中国特色礼文化的基础。如果再将礼中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的礼治、礼教、礼学加以扬弃,将重点放在礼仪和相关文化的建设上,重振礼仪之邦就有了一条可靠行的途径。

二、儒家的礼乐文化中的人文理念

(一)

也许有人会问:“你上述的那一大堆‘置换’之后,你所说的内涵还存在吗?这些内涵对中国礼文化的‘重建’还有多少实质上的意义?”

在等级社会中要保持各阶层的和谐相处,使之相互关照,进而不断促进社会的平等,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价值观,而礼的作用正好如此。这不仅表现为礼的内涵古今一脉相承,更是因为传统的礼乐文化有许多方面与现代人文理念相契合。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治理社会就要从教育人开始。现实社会中很多问题归根结底都出在人的素质问题上,不从这个根本入手,就不会长治久安。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治国的最基础的地位。所以说,在一方面要下大力气解决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时,另一方面也要抓治理社会的基础问题——人的素质问题。

(二)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意思是说情和欲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中庸》又说“率性之谓道”,颇有承认自由的意思。但自由不是绝对的,必须把它控制在人与人能够和谐相处的程度。否则贪婪、残暴等人性的弱点就会危害社会的和谐,这就要用一些办法来规范,所以《中庸》又说“修道之谓教”。儒家的礼乐文化,就是用来培养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的。

例如我国传统的成年礼、婚礼、相见礼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理念,让你在这些仪式中感受亲情,感觉责任。又如平时对师长、对父母、对老人尊重等等,都是要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人们尊老敬长的意识和修养。中国历来认为礼仪制度的建设是治理国家的基础工程,古代有很多制度就是通过“礼乐”来达到行教化和相互沟通的目的的。例如先秦与汉代的的“采诗”、“献诗”就属于一种典型的“礼乐”制度,它为下情上达、防止民情的言路中间阻塞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像对待弱势群体,《礼记》说“虽负贩者必有尊也”,即使是肩负担挑走街穿巷的小贩,也应享有人的尊严,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公民普遍有这样的素养,对制度的实施就会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些做法今天仍值得借鉴,这些做法的作用在防范犯罪方面也是法律惩处所不容易起到的。

三、礼文化传承与借鉴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要重建自己的礼仪文化,不仅需要传承,也需要借鉴。只有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才能保证礼仪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同时体现一种世界共同的行为语言。事实上我们今天的许多约定俗成的礼节和仪式已经融合甚至是照搬了西方的礼仪。这种照搬虽然表现出了新的时代面貌,但要将其真正转变为自己的东西,与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相契合则需要解决许多问题,需要与新文化的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首先:我们今天要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礼仪系统,其困难并不在于如何编好一个大家在社会舞台上表演的通用脚本,形成一种外在的形式,而是能不能在这个形式中注入我们民族灵魂性的东西,会不会跟我们潜在的民族信仰、价值观发生经常性和冲突,它能不能成为一种能让我们身心合一,自觉与不自觉都可以遵守的东西。如果能,那我们就可以在与世界和谐相处的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和尊严。如果不能,那要么被别人同化,要么就会让传统成为我们与世界沟通的障碍。

其次:今天国际通行的礼节基本上是西方礼节。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势,深层的原因在于其价值体系的完整与自洽,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的觉悟。尽管在世界变化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西方人也有迷罔与反叛,但从整体上看,他们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思潮的挑战,以致在行为表现上保持一贯和身心合一,能够自信地坚持自己的礼仪与修养。而这一切又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仪规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对传统宗教的虔诚信仰,就意味在要从小接受这种仪规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渗透在人的行为表现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自然会使人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依托实力表现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被视为了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社会文化状,我们与西方的差距也是明显的。

第三:我们今天无论是借鉴还是“拿来”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而自洽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的觉悟。上世纪的近百年的革命挽救了民族,使中国获得了新生。革命必然要破,旧文化的消亡是应该的。但如同在革命后的废墟上要建立新的经济一样,文化的废墟也需要重建,这就是一个艰巨的工程。所以我们借鉴西方,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标准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标准,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建立先进的中华文化是重振礼仪之邦的根本,解决礼仪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在解决文化问题,礼仪文化的重建实质上就是一个新的中华文化的重建部分,认清了这一点才能把握其正确的方向。

㈤ 如何让中国文化更好的传承

文化传承创新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本规律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重要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这里,悠悠古韵与勃勃生机是有机结合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内在统一的。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着力推进文化建设的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教育化、网络化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一套具体的做法和合适的路径。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五四以来在文化方面总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从近百年来的文化讨论来看,一些相同的主题几乎过几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传统——重建传统——再批判传统——再重建传统里兜圈子。结果是,在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再犹豫彷徨了。要从娃娃抓起,从最基础的典籍着手,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和规范做起,在文化建设方面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现代化。这里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我们的文化瑰宝。
生活化。逐步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成为日常生活规范。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创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
社会化。使中华文化走入社区和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
教育化。使中华文化成为小学、中学的重要课程。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
网络化。要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需要具体分析。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㈥ 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传承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有很多方式都进行传承,主要包括两方面:思想上的传承以及行动上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特别广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传统文化思想,同时还包括传统工艺。或许很多人都觉得这些事情不是我们普通人的行动所能够影响的,认为这应该是一些专业人士的责任。然而,殊不知每一位中国人都有着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对于这件事情,只要我们注意身边的一些细节,就是能够做好的。

在我看来,我们身边很多小事其实都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所以人们不要忽略身边的小细节。尽管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件大事情,但是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点一点的努力下,这件事情也是很容易实现的。

㈦ 传统文化正在消失,我们如何做到文化的传承与保留

对于个人,应当积极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应当开展一系列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对于国家,应当积极的引导公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1、作为中国的公民,我们应当尊重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迄今为止已经有了5000年的历史积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的推陈出新对于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至今保留在现在。所以说对于每一个公民而言,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对自身是一个提高,更有利于国家文化的传承。综上所述,身为公民我们要摆清楚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应当逐渐的培养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样对于自己不仅是一种提高,而且对于弘扬中国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㈧ 为何说文化传承教育需要仪式感

当代大学仪式通过重演历史传统,使学生重新体验文化情景,并在原有的理解程度上升华文化记忆,将过去的文化记忆通过仪式操演传递给学生,最终实现文化传承、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仪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传统对话的平台,大学生在仪式中直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教育,从而唤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希望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得到传承!

㈨ 如何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在五千年的悠长岁月里,中国文化曾有过各种各样的辉煌。先秦时期已经有百家争鸣,此后更有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小说,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各个辉煌时期的代表。而无论形式如何,其深层次的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形式的不同只是这种精神在不同时代形势下的反映。

中国文明垂世而独立,可以说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创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击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战后,整体性亡于蒙元,我们文明的发展的积累被破坏,可以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时常想,古中华遗风,究竟会有何等的团结与彪悍,连相对柔弱的南宋,都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这样的气节,何时能再次拥有?

宋朝的灭亡,绝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中国第一次亡国。“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真是血泪斑斑的警句。宋朝覆亡,崖山海战中国整个精英阶层全部殉国,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远延续至今。

其后蒙元和满清交替的异族入侵,带给华夏人民极大灾难和深重杀戮,这是二个野蛮对文明血腥征服的朝代;中间一个明朝,又是以保守自大、丧心病狂且腐朽堕落闻名的(如海禁、如明太祖诛尽开国功臣、 明成祖夷方孝孺十族、明思宗碎磔刚刚血战解了京师围的袁崇焕)。

宋以后,特别是宋明相继覆亡于蒙元和后金满清手中时,汉人在经历了多次异族入侵、改朝换代的血腥杀戮后,华夏文明阳刚进取的民族脊梁基本被打断,勇烈诚信的人群几被杀绝,民族最优秀成分基本丧失,存活下来的都是“劣币淘汰良币”法则衍生出来的奴化人群,因此宋后社会总是充满太多圆滑世故的保命哲学。再经历宋明理学特别是明代以来的文化自我阉割后,剩下的古老中华文明基本属于一种散发着腐朽气息的文明,虽然古老,却是戗害着最优秀成份的一种老人黄昏式智慧。虽不无可取之处,却于历史大格局深有妨碍。

经过几千年的原地打转,中华民族陷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不能超脱,终于在清末成为一个政治经济落后的民族。而后又经历了十年文化浩劫,彻底西学东渐,原有的文化几乎被完全抛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从此割断。仁义礼信都不在!在当今中国社会,可以说是存在着两种思想,一种是变异的传统文化的思想,这种文化是精华和糟粕并存。而另一种是一种超越现实条件的超前思想。无论哪一种,都不符合当今中国人的形象和精神。

一句话,当前中国文化的弱势,正是由于缺乏一种与世俱进,能够展现当今中国人真正面貌的文化精神,中国人缺乏一个总体的抽象的正面形象。在文化的各种形式中,缺乏真正能代表当代中国人的形象。

没有这样的精神,没有这样的形象,造成不少人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要圆。这是悲哀,五千年沉淀下的悲哀。正如拿破仑所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而直到现在,这头雄狮还没有真正地苏醒。中国没有强大到一览众山小,也不是一些盲目崇洋的人眼中的弱者,它的潜力巨大,但要真正赢得自己应得的地位,任重而道远。看清自己的地位,确定自己的目标,才是中国人现在最需要做的。

自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已经创造了很多奇迹,但这远远不是中国人所有的实力,中国可以更强。最关键之处,就在于要从文化上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重新获得对自己文化的信心。我坚信,真正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还得数中国人,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坚持的信条。

西方文化在现今的确算是优秀,但绝对代表不了未来。真正代表未来的,是中国人的文化。但是,这并不代表排斥一切外来文化。一种文明的文化,不仅仅要要强大的影响力,既能影响到本国人民,更具有世界性,而且需要有兼容性,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都可以吸收,继而融合到本国文化中。中国古代文化曾具有这样的特点,但从近代以来,这种特点渐渐消失了。首先是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不仅要将传统文化的精华抛弃糟粕后继承,更要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所谓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和盲目地接受其他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关键处就在于吸收者要有自己的核心的文化精神。就象一棵大树,要想枝繁叶茂,主干的粗壮结实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近年来屡屡创造的奇迹,都证明中国人是有着这样一种精神的,但遗憾的是,这样的精神现在并没有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也就是文化的各种具体表现而呈现出来。

这种文化,这种精神,那将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归根结底,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根和凝聚力所在。

文化的兴盛,自然不是一个人所能决定的,那至少需要一代甚至是数代人的努力才能做到,当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为自己真正的国家自豪和努力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强大也就指日可待了。
现在国外的华人(唐人)正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你要出国的话应该看到和知道!!!很美的歌舞!!!

阅读全文

与仪式如何让文化得以传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2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9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4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