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根源是什么(200~300字)
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不论是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还是古印度文明,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都被外部力量无情地摧毁了,惟独中国古代文明长盛不衰,未曾出现断裂现象。这是为什么?奥秘在哪里?李绍连教授在近着《永不失落的文明——中原古代文化研究》中从中原古代文化的丰富资源及发展进程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他认为中国文明长盛不衰的因素主要有八个方面:一是地大物博,实力雄厚;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消融外来文化的强大力量;三是强大的民族主体加固了国家的根基;四是儒家的治国安邦思想具有深厚的人文魅力;五是中华民族顽强的应变能力;六是中原文明一直领先于周边文明;七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八是始终坚持洋为中用、自主发展的文化态度。
从地理上说,中国东面和南面是大海,西南地区有世界第一高原:青藏高原,其他外来民族无法入侵,只有来自北面的威胁,但北面的都是些游牧民族,他们是无法代替先进的中华农业文明,最终都被中华文明所同化。
多个方面都可以论述,建议从学校图书馆查找更能加深印象哦。
B. 文化发展的根基是什么
1、文化创新的基础是指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而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文化创新的根基是指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其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中。
而另一方面,离开了文化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坚实的根基。
3、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根基的区别是指: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搜狗问问(2)文化发展的根源是什么扩展阅读:
文化创新的作用: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C. 中国传统文化根源
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民族所处的地理境、所从事的物质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化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不同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的组织制度状况制约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直接造成一个民族在宗教、道德、法律、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差异。
就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看,地理环境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型国家;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组织是血缘宗法制。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类型,使中国文化独具特色。
一、中国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能给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物质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趋向和类型。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是一块半封闭的大陆。亚洲大陆以帕米尔高原为界,东部为我国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区,尽管汉代已经形成丝绸之路沟通西域,但中国和西亚的联系仍受到沙漠戈壁和山路的制约;西部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交往受到横断山脉的大江大河与热带丛林的阻碍;北部地区从黑龙江沿海到东南沿海的海岸线长达两万余公里。中国尽管从唐宋以后形成了比较发达的海上交通,但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并没有因此使中华民族向海洋纵深发展。总之,中国这种三面环陆、一面临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华民族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延续很重要。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中国很早就产生了农业文明,并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人文哲学思想。由于相对封闭,再加上这块土地的富饶,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很少为了生存而走上海外殖民掠夺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相对温和的性格和缺少竞争的性格。正如梁启超所说:“以地理不便,故无交通,无交通故无竞争,无竞争故无进步。亚洲所以弱于欧洲,其大原在是。”①
梁启超的看法尽管有失之偏颇的地方,但也说明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多次出现过人类文明因异族入侵而中断的情况。但综观中国的文明历史,由于这种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几乎没有中断过。相反,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入主中原后,常常被中原文明所融化。这也是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持续至今的原因之一。
其次,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中国文化的自发性和独立性。半封闭的状态,使中国文化不会因为异族的入侵而中断,从而使整个民族在坚持、保留自己的文化方面要坚决得多;也正是因为活动范围有限以及在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方面的局限,铸造了中国人独具风格的世界观念和文化心理,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相比较而言,正由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人更加注重自己的传统文化。
最后,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内陆性的特点,使得中国人对外部的世界知之较少,从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我们可以从中国所绘的地图中得到很好的验证。不可否认,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政治、经济、文化都比周围的地区先进,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华夏中心主义的观念,使人误认为天下只有华夏民族及其周围的蛮夷部落,把“天下”作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一词,正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富于尊严感的“自我意识”。
二、中国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
文化总是与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原因也正在于中国几千年来始终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
从人类文明的历史看,“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①早期农业水平越高,文明程度也越高。这是因为,只有当社会生产出多余的食物,才有可能从人群中分化出一部分从事非生产性活动的文化人,去进行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创造。因此,“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②|.
中国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农业文明的痕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华东沿海的河姆渡文化、江汉流域的新时期文化等等,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米文化”和“水稻文化”。正是由于黄河流域比较高水平的农业,从而使黄河流域形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文明逐渐向长江流域扩展。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是农业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但也有很少量的交换。实际上早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家庭手工业、官府手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独立自由”的手工业者与商人。秦代大一统帝国形成后,由于度量衡、货币、文字等的统一,更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比较繁华的都市。唐宋两代的商业城市更加繁华,并在北宋时期首次出现了工商业的行会组织。明清两代,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加速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出现了相当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和工场。在江南的有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早期萌芽。然而,在漫长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商品经济始终没有能够占据统治地位,一直作为自然经济的附属存在。其主要原因是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中国文化是从农业经济的土壤中生长并发育起来的,以农业经济为主于的中国封建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农业经济培养了中国人因循守旧、乐天知命的性格和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美德。农业经济最显着的特点是对自然条件有很强的依赖性。中国社会很早就形成的“天人合一”、“天人协调”的哲学观念,就是中国人依赖自然、被动地适应自然的一种表现。从事农业生产,既要靠人的努力,也要靠天的配合,风调雨顺则五谷丰登,发生灾情则生活无着。所以,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养成了中国人乐天知命的特性。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中,在农业劳动力与土地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下,农民生活在一种区域性的小社会,与外部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因此,农民从生到死都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往复循环。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既’培养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美德;又养成了农民因循守旧、不图进取、安于现状、知足常乐的心理和性格。
D.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是什么
传统文化真正的根源,有人说是儒家文化,有人说是法家文化,众说纷纭。其实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找出来,我们看看主流文化分别出现于什么时间。 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出现于春秋时期,距今2500年前。 释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玄奘、法显、达摩、慧能。出现的时间是汉朝,距今1800年前。 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其实还有一个代表人物是黄帝,有一个学派“黄老学派”,可以证明黄帝和老子的文化是同一根源,一脉相承的。黄帝生活的时代为距今5000年前。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距今5000年前至距今2500年前之间的2500年时间里,道家文化是唯一文化,是起主导作用的文化。道家文化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时间为5000年。 儒家文化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时间为2500年。 释家文化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时间为1800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根源。
E. 汉朝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汉朝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外交流频繁;继承、发扬前代传统等。
两汉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汉字、汉语、汉文化都是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特别是经历了秦始皇、汉刘邦两次“大一统”的改进之后,基本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雏型.经过文、景、武帝的实践锤炼,使之成为较为稳定的民族文化。
加之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汉人、汉语、汉字、汉文化”的特定称谓。
(5)文化发展的根源是什么扩展阅读
两汉文化的形成较之中国上古时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较晚的,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汉朝文化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为:“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博大精深的汉朝文化是一个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种类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统”文化,因而也就显示出十分的广泛性和适用性。
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性,是使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辉典范,其功绩之大、影响之深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
因此,作为华夏民族“核心文化”的汉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仍将会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汉朝汉人注重渊源于古代华夏的先世血缘传承,积极发展和周边民族的交融。汉朝汉人不同的地域风俗文化,不仅巩固了不同地域上的汉人团结统一,而且也对周边民族起着有力的吸引和聚合作用。
在封建统治者的策动下,通过儒家思想的统理,汉朝形成和出现的汉人不同地域风俗文化,“随君上之情欲”而对周边民族进行着“移风易俗”的教化,成为周边的一些游牧民族,及江南和东南沿海的百越民族,学习、接受汉人汉文化,逐步融合于汉人汉文化的便捷途径。
汉朝汉人不同的地域风俗文化,推动了汉人汉文化与其周边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汉人和周边民族的融合,使汉朝成为历史上汉族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F. 道德的产生,发展,文化归根到底根源于什么
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产生: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所以说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发展: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6)文化发展的根源是什么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对道德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G. 如何用内因与外因知识来解释影响文化发展的各因素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也是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是影响因素。
文化的发展也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主要是强调本民族文化的一些特色和生命力。
外因主要是指在文化交流当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H. 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对不对
你好!你的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是不全面的。
文化的发展不是靠过去的传统文化,而是靠我们自己不断的创新与探索。
在人类刚起步时是没有文化的,在人类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中,社会有了进步,才产生了文化。
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基,但是我们不能一直守着传统,只有不断的创新和探索,社会才会进步。文化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
所以说创新和探索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在社会进步中我们要在守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创新和探索,这样社会才会进步,文化发展才有动力
I.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的原因:
1、中国文化绵延至今,具有优秀的历史底蕴。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也得到了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而且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之中,中国没有断代的现象发生,文化的流传也因此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2、文化的种类多样,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感。中国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各个地方的文化也因此被赋予了独特性,每一个地方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遗产。
就戏曲而言,中国就有”京剧“”昆曲“”黄梅戏“等等形态,这些戏曲相互影响,但又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文化。而在其他的文化领域,也有这样的独特性与融合性,极强地丰富了文化的种类,也让中国的文化更具有多元性。
3、文化的内涵丰富且具有中华民族的独特性。中国的文化内涵不同于西方的国家,具有自身特殊的性质。比如“中庸”的思想,明白尺度的重要性,往往不会追求极致,走向极端,从而体现出了一种分寸感。
4、中国文化保存相比于其他国家较为完整。中国文字的力量推动和中国各民族思想、政治、文化的融合,更是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意识形成、保持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中国是最早使用文字记载的国家,这种由文字记载和文学发展相辅相成的过程,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化内涵和底蕴。
5、中国是个很古老的国家,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三个都消失了,唯独中国还存在。如此悠久的历史,使中国文化具有足够大的魅力。
J. 文化发展的根源是什么
文化是伴随着人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文化的发展与兴衰也是由于人的需求变化和社会发展而决定的,所以 我认为 文化发展的根源在于整个社会的需求和变化,消亡的文化不是因为落后和弱小,而是因为人的生活,社会的发展不再对它有需求,或者需求减少;自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些文化可能自身更新比较困难和缓慢,难以和现世的社会生活接轨;同样但凡是兴盛的文化,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人民基础,能更好的符合人的精神追求,或者物质追求等等。
文化是一种族群记忆,不是某个单独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一个群体不再信仰,不再有需求或者需求小,都不足以支撑整个文化的发展。就像现在所提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都是这样的情况。日本有一部动漫叫做《夏目友人帐》,当中有一集讲的就是很久之前村民祈求丰收都会去祭拜雨神,但随着科技进步,生产生活都不在完全依赖自然,所以信奉雨神的人渐渐减少,最后一个信奉的人死去后,雨神也由大变小最后消失。这跟文化是相通的。
个人理解,同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