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地域文化,你有什么想说的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地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当地生活人民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以及建筑风格等等。
但地域文化的形成,更多的是因为地理环境因素,因为地理环境的多种多样,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比如黄土高原的高原地形,形成了当地特色的窑洞。
不同个性地域鲜明的地域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也对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地域文化的各具特色,极具差异,所以推动了不同地域的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而前往当地旅游。极大的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交流。
地域文化是相对稳定的,也是不断的发展的 ,变化的。地域文化是长时间发展而形成的,融合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方言文化,饮食特色等。地域文化可以成为当地的一个代表特点,是人们了解一个地方最直观的感受,对于人们了解当地具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带动当地的发展,促进文化的交流。
㈡ 地域文化的形成
为什么中国会产生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呢?这个原因很多,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特别是在交通运输条件不便的情况下面,不同的自然环境,它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就很难消逝,会长期保存。因为大家知道中国是个大国,960万平方公里,那么大的面积里面,你看,包含了很多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高的,世界屋脊在咱们中国,我到西藏这些地方去,有一些县城都快四千多米、五千米那个地方,它还在那里地方;低的,到吐鲁番去,海拔是负一百多米的地方,比海平面还低。有高山,但是也有很大的平原,有峡谷,还有你看,有盆地,有沙漠,有丛林,有海岛,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景观,那么在这样不同的条件下面,它的物质条件是不同的,自然条件也都不同,不同的气候。一种文化它的产生,主要还有它的物质基础,那么不同的自然环境,当然提供的物质基础是不同的,刚才比如讲到要修建民居,那么建筑材料,各地提供的建筑材料是不同的,一定要一样的话,那办不到,那怎么办?那就产生差异。所以自然条件不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㈢ 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
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因为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
地域文化
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例如: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
㈣ 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特别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地理差异大 – 物质基础差异大 – 生活习惯差异大
2、移民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
3、政治权力与行政区划的影响。
4、民族分布,各民族在迁移时都会带去文化,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因此也会有所改变
㈤ 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1、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特别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
地理差异大 – 物质基础差异大 – 生活习惯差异大
中国南北的文化差异很大
自然条件不同 – 中国被分为很多不同的区域
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是淮河秦岭
陕西部分在北,部分在南 – 是元朝统一后从军事角度的考虑,打破了文化差异。所以陕西南部的文化与四川的文化相近,因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朱元璋做皇帝后,想让老家受好处,搞了个京师(江苏 + 安徽),但是地理差异带来的文化差异还是无法改变。清代时为了让两边经济平衡,把它从南到北分为安徽与江苏。
南北的小麦与水稻带来的饮食差异。
地域文化离开了自然环境则很难存在。最好的例子是北方的旗人进京后就变了文化。
外来民族(游牧文化)接受汉文化(农业文化),还是因为汉人的土地更适合于农业发展。
地理间文化差异大是应该古代交通运输能力差。
当时交通最方便的南北大运河,最快速度从杭州到北京还需要很长时间。
没有机械运输的年代,物质的交流是很难的,因为运粮的人自己也要吃
古代东南经济好,但是向西北运输的时候就很难,因为逆流而上
交流运输不便导致了地方的分割 – 区域文化形成
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习惯 – 长期被割裂在某在地方,对这个地方就产生了观念与感情甚至精神崇拜。天天看山的山区的人就会对一些高山产生了崇拜,认为神灵就住在山上。
汉族(华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所以就有了五岳
南方人勤劳,北方人懒散,与气候与地理条件也有关系。因为古代的时候,北方人地多,而且冬天不适宜耕种,久而久之也就懒散了。南方则一直土地不足,而且气候上允许反复耕种,所以南方人要勤劳耕种,所以就勤劳了。
匈奴的生育率低,生个孩子不容易,所以妇女要多嫁多生,因此父亲死了,母亲要嫁给儿子继续生孩子。
浙江一些地区有“典妻”习俗
2、移民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美国可是鲜活的例子)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移动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后的大移民 —— 我们的根究竟在哪里?
流动人口对当地文化不一定有归属感,而移民则不同,会有所接纳。
移民接纳或者改变当地的文化。
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黄河流域南下,将中原文化扩展到全国。
西晋末年 永嘉之乱 – 中国开始一个世纪的移民 – 北方的中原文化传到了南方 – 到了隋唐时,江南的文化水平已经不比北方落后了。
不过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清朝以后)
对今天地域文化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的移民。
历史上,江西人迁到湖广,湖广移民到四川。康熙到干隆间的100多年,移民很多。清军平四川时,四川人口所剩无己,于是移民进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运动。后来又有四川人迁到云南贵州,于是他们的语言都是西南官话体系。
北方很多人都追溯自己的家乡洪洞大槐树,其实就是山西的一些大槐树下为移民聚集地。
清末的大移民 闯关东(1860年开始,清朝取消对东北的封禁)
“关东”是所谓的清王朝的“龙兴之地”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王朝为了巩固边疆所以允许汉人进山东,所以今天东北人的祖先都是山东人。
南京在太平天国灭亡时损失了绝大多数人口,后来的人都是移民,所以所谓的六朝文化根本就丢光了。—— 南京的地域文化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上海的文化就更是被移民所改变。= 中外移民共同的产物
1843年 上海人口50万多一点
1900年 人口100万
1949年 人口600万
上海人的来源
(1)当地农民
(2)苏州与浙江的移民 – 他们所引入的地域文化本来就是中国当时最发达的
(3)外国人 – 外国文化被引入中国
1942年时,外籍侨民有12万多
解放初为2.8万,以后又不断减少
(4)犹太人 – 上海不喜欢签证手续
上海成为东西文化,中国各地文化汇聚的地方 à 上海就比较开放 80%为外来人口
上海方言中就有大量外来语
天津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 = 本地人占40%,外来60%(多为平民,河北为主,山东次之)
·军旅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
天津方言也是移民的产物 – 最早是(明朝初年的)军事移民,为江淮一代来的人 – 明代时一直都是同一个地方征召的,所以口音就一直很统一。现在的天津话,就是当时那些人的口音改变了当地口音。
文化离不开人。
影响当地文化的因素
·移民数量占强势时,或在政治经济方面占强势,外来文化将取代本地文化
·移民数量少,没有经济社会地位,本地文化将被保留,移民将接受当地文化
·土客相当,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文化
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时,就改造了海南的地域文化。
伟人的作用。
3、政治权力与行政区划的影响
中央集权之前,分封割据是主流。西周分封71个诸侯国,因为当时的交流不便利,中央无法直接管理地方。
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影响巨大 – 各个诸侯国的习惯为君王所定的,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比如说 北魏孝文帝学汉族文化
中国历来以农立国,所以统治者一直推广农业(本业),不支持其他行业(末业)发展
(历史上学者们都认为农业最重要,因此重农轻商,不断推广农业)
解放以后,大力推广普通话,方言已经开始消亡。
台湾也是如此。国民党政权到台湾后,蒋介石大力推广国语,以凝聚来自各地的人。
旗袍与所谓的唐装都是满人入关后强制推广的 —— 现在反而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
清朝时,中国的服饰被改了。
4、民族分布
各民族在迁移时都会带去文化,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因此也会有所改变
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影响
椅子与床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产物
中国的民乐也基本是少数民族来的,从西方传过来的。
石窟等艺术也都是以少数民族的为主
posted by NeeDream @ 10:45 PM
㈥ 简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有哪些
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和作用:
①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人们的生存质量;
②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③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的区域文化最具有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和高度;
④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地区典范人物的业绩,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中间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土意识。
㈦ 形成中国区域文化的因素是什么
形成中国区域文化主要有四个因素:
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因为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关于地理条件的特殊,可以举古代神仙祟拜浓郁的燕齐地区为例。何以在那里兴起那样一种信仰?这是因为它们的海洋环境。有人认为所谓的神仙之说,可能与东海偶然出现的海市蜃楼有关。关于得天独厚,可以明清晋商鼎盛一时的原因为例。晋商在明代兴起的原因很多,但山西北靠蒙古,南接中州,西连陕西,东邻河北的交通,以及境内丰富的食盐资源,不得不说是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城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文化的异彩纷呈。西周分封了许多国家,一开始或许不能完全照顾每个国家在地域上的相对独立,但是随着春秋战略互相兼并,七国各自的范围,则都是以一定山川条件为依托的。如燕国北据燕山,西靠太行,自立一方;韩居黄河、伊水、洛水,即所谓三河之地;秦占据雍州,楚以古荆州为发达的基地,齐则始终居青州。列国并立,激发出的是竞争意识,几乎每一个国家都依据着各自的地利、人和条件,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的以竞强为目标的建设运动。如魏国针对自己的耕地条件“尽地力之教”;泰国大量开垦土地,发展小农,来实现“驱农归战”的目标;齐国则以自己的富裕,广招天下的士人,成为文化中心;赵国则进行军事改制,实行所谓有“胡服骑射”。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思想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
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乡土意识由此而来。一个地区典范人物的业绩,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中间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土意识。
㈧ 中国地域文化的特点
1、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2、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渗透和包容性。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在我国古代,大多数时期是统一政权,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动,自然使文化习俗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作为宗主区域的文化,自然就包容了外来的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形成原因:
1、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
特别是在交通运输条件不便的情况下面,不同的自然环境,它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就很难消逝,会长期保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各地区拥有不同的物质基础,进而导致生活习惯和文化的不同。
2、交通运输。
中国古代交通运输能力差,在没有机械运输的情况下,东西南北的的物资运输困难,人际交往也受到了约束,各地区的长期分隔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3、移民。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相当频繁,曾经发生过数次大的移民。这些移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是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这样就使中原文化最初南下,最后覆盖全国。有些由于居住的需要接纳并适应了当地的地域文化,有些移民则改变了当地的地域文化。
移民数量占强势时,或在政治经济方面占强势,外来文化将取代本地文化。移民数量少,没有经济社会地位时,本地文化将被保留,移民将接受当地文化。如果土客相当,那么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