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时期应如何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一、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需要具备相关的能力和素养
在基层与群众交流文化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的基本素养很多,首先,需要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员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上需要充分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这样才能在日常的工作中成为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宣讲者。同时具备这种崇高的理念,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群众文化工作之中,具备更为强列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与群众打成一片,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其次,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在群众文化活动交流中,工作人员应该组织一些有影响力、群众参与性强、热情高的活动。例如:举办京剧票友社和合唱团等培训演出活动,让群众既学习到专业的艺术知识又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最后,需要具备自学能力。因为文化活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从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文化出现变化的时候,需要及时掌握相关的技能,从而成为新文化活动的引导者,带领社区文化活动。
二、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需要创新管理方式
首先需要确定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公益性质,这样就需要落实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编制问题,使他们消除后顾之忧,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基层文化单位具有一般事业单位的基本问题,例如:如何实现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奖励绩效进一步激发工作人员激情,人事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编制和在岗人员不符的问题等,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拓展创新工作管理方式,从而激活群众文化活动。其次,需要进一步改进群众文化工作的方式方法[1]。进一步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实现群众文化活动氛围的进一步营造。比如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运用手机微信这一手段,实现与群众的互动和沟通。
三、优化文化活动,符合群众需要
文化是一个广义概念,有很多的文化活动可能受众不是很多,也有一些文化活动具有更强的群众基础,另外,不同地区的群众在文化活动的偏爱方向上是有不同的,需要进一步拓展文化活动的群众基础,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教育宣传效果,因为我们从事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提升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通过接地气的文化活动将这些积极向上的理念和思想传播给群众,不断教育群众、实现先进性思想的宣讲,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就可以有效达到这样的目的。例如:在东北地区,群众文化活动更多的基于二人转的形式,这是群众最为常见的文化形式,将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内容编排到二人转的台词中,可以实现更为突出的教育效果。在皖南、安庆地区,黄梅戏是当地男女老少都会哼唱的地方戏,在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的时候,可以将反映社会主义时尚的内容编排到黄梅戏里,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教育的实效性。
四、宣扬社会主义积极向上的能量
群众文化宣传的目的是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是进一步通过这种正能量的文化形式,拓展群众对社会主义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的时候,需要将相关的积极向上的内容贯穿到群众文化活动之中。目前,人们在一些思想理念上还是缺失的。例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编入到歌曲、戏曲之中,让群众在传唱这些歌词和戏词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群众进一步提升自我的人生价值观,引导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正能量。
五、结语
群众文化工作需要进一步明确工作目的和方向,为了宣传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拓展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需要创新我们工作管理的方式方法,从而优化群众文化工作的效果。
❷ 浅谈如何推动群众文化活动
一、充分了解建设与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真正意义
谈及到基层群众们的文化活动,我们必须要知道国家为了更好的进行在社会主义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国经济在不断的进步,网络信息科技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群众文化的各类需求也就显得非常丰富,我们要知道群众的文化活动是一种无界限、无范围,面向所有人民群众的大众性质的文化活动,活动包含着容纳性与传承性。群众文化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在目的上讴歌现实社会、反映现时精神。在新时期发展的大背景下积极发展群众文化,做到寓教于乐,这本身就具有优秀的社会效应。
(一)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时候,很容易看出活动具有鲜明的凝聚力,将人与人的距离拉近,做到心与心的沟通,使社会各阶层成员在内心形成一种奇妙的归属感。
(二)基层群众所展开的文化活动是具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与传播力的,它能够有效地引导群众的行动方向与行为方式,让群众的行为与思想的发展方向趋于一致化。更好的追随中国共产党的脚步,提高自我的思想觉悟,成为思想进步、能力出众的中国好群众。
(三)基层群众所开展的文化活动是提高思想教育、政治发展的有效载体,活动是基于群众们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的文艺表现形式,将党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等,以一个健康流行的宣传方式进行传播,让群众在开心欢乐的气氛里更好的得到知识的学习。
(四)在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活动本身能够提供较大的学习、锻炼的空间。通过活动本身让群众自我提高文化知识、身心素质,而且还能在群众活动中发掘文艺人才,为社会与国家做出文化上的贡献。
二、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具体措施
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国家或者社会要充分的重视群众与人才的培养,让他们发挥真正的作用。在活动开始的阶段要加强群众队伍与专家们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认识群众活动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积极影响。而具体的发展措施在于:
(一)利用国家性的重大节日,由群众自我组织开展不同的文化活动
在群众文化活动这一领域,我们能够举办一些中小型的或者大型的,让群众有兴趣参加的文化活动。活动要符合群众的内心,尽量包含不同层次的人们,让群众都能参与属于自己的文艺活动,使更多的群众在不同的、富有特色的活动中享受文艺的魅力。例如:借助节日的机会积极开展特色性活动,像“重阳节赛诗会”、“中秋赏月大型文艺晚会”、“喜迎春节、大型群众联欢晚会”等。
(二)积极开展不一样的主题性群众活动,在活动中传递爱国情怀
中国共产党让人民群众走出苦难,爱国情怀一直萦绕百姓心中。所以基层群众的文化发展自然不能缺少同爱国主题相关的文艺活动。身为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我们可以组织经常性的、有着文化底蕴的,同时歌颂我们祖国的爱国活动,切实培养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如:在喜迎建党93周年之际,可以举行“我爱我党、我爱我国”的大型主题晚会,让群众切实参加到其中,形成一股浓郁的爱国爱党的高尚氛围。
(三)大量开展社区性活动,充分吸引群众的参与兴趣
社区活动的开展较为方便,容易利用最短的时间、最节省的开支开展一次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社区活动可以有效的激起群众的参与热情,为了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需求,在社区里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社区内举行的“群众歌手大赛”、“生活艺术节”等社区活动。让群众能够乐于参与,乐在其中。
(四)加强文艺表演团队的演出质量,进行高质量的文化演出
文体艺术团的演出,是最能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活动。近年来,文体艺术团的演出越来越突破场地、时间、人员等限制,逐渐走入社区、乡村、城镇的大街小巷,直接为基层群众进行艺术演出,从而更好的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有艺术团的参加能够更好的将人民群众聚集在一起,让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更加具有文化韵味。因此,文艺表演团应该积极的排练属于自己的高水准的艺术活动,为百姓、群众奉献高质量的文艺表演,让群众能够真正的了解文化的乐趣与内涵。
结 语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得到了迅猛发展,整体的文化建设中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文化发展整体面貌,要想有效的进行基层文化活动建设就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与影响力。每个人都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基层文化活动当中,不断的创新自我思路,拓展群众文化的活动空间与范围。组织各种形式各异、丰富多彩且又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的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贡献力量,争取早日建设成全民娱乐、文化全民的和谐景象。
❸ 如何推动群众文化繁荣发展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在职业外为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要而采取的文化行为,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一种文艺形式,承担着启迪教育群众、增强人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培育人的思想品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其受众面最广,群众参与度最高,对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最大。
突出主角—老百姓。群众文化要服务好群众,就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首先,文艺作品的创作要把基层老百姓作为主角。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这就要求文艺创作必须从老百姓平凡生活中挖掘出动人故事,折射出他们的伟大和善良。其次,要把作品搬上舞台,让老百姓来演绎。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为老百姓“唱戏”搭好台子,要由老百姓来说身边事、话邻里情。再次,要广泛动员老百姓来观看。不仅要通过“送戏下乡”、“文艺巡演”等形式,将群众文化产品送到群众家门口,还要创新活动载体,吸引老中青幼各年龄层次、职业群体、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员参与到活动中来。
把握主题—真善美。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针对当前群众文化发展良莠不齐,一些作品、表演中还存在不健康、不文明元素的现象,我们必须主题鲜明地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真”就是真实。群众文化表现内容、形式和载体都要始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做到来源于群众的生活、贴近群众的实际。只有对群众饱含真情,才能反映群众的真情实感、表达群众的喜怒哀乐。“善”就是要向善。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正面典型、正面事例为主,讴歌凡人善举,凝聚正能量。“美”就是唯美。精心选择和编排文艺节目,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做到形式上精致精美、表演上精益求精,把优秀的节目、作品展示给群众,引导群众文化沿着健康向上的道路蓬勃发展。
唱响主调—时代性。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现在,我国已进入改革深水区,社会矛盾叠加,各类思潮涌动,人们思想活动呈现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等特点。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时代责任,在众声喧哗中凸显社会主流价值,在交锋交融中体现中国精神。要以群文活动为载体,用老百姓自己的语言、自己身边的事例来讲述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来传播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人和事。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到文艺创作之中,用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让群众在说、学、看中启迪思想,温润心灵。
❹ 如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切实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要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益,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弘扬真善美、反对假恶丑,坚持抵制庸俗现象,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二是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切实加大对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努力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观,使长期存在的城乡、区域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使各类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城乡基层末梢延伸。
三是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唱响网上主旋律,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人们精神文化新空间。
四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要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支持群众兴办各种门类的文化创作演出团体,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❺ 如何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如何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决定》提出,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这是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推进。
第一,用好平台,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着成就,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特别是相关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覆盖75%的行政村,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农家书屋已覆盖全国一半行政村,1700多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利用这些设施,积极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决定》提出,要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同时,还强调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这些政策举措的实施,将为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各地要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并重,整合资源,提高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中的综合效用。
第二,拓宽渠道,多开展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植根群众、服务群众、快乐群众、为群众喜闻乐见。《决定》对群众性文化活动高度重视,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在广泛深入上下功夫。这些年,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抗战胜利60周年等重大节庆日,依托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群众开展瞻仰革命圣地、参观主题展览、开展读书演讲、举办知识竞赛、书画美术摄影展,以及灯会、赛歌会、龙
舟赛等各具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深入挖掘重大节庆活动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革命历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收到很好效果,要继续坚持创新,提高活动质量和效益。《决定》着眼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特别强调重视开展基层和农村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出要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等。各地区各部门要抓住这些契机,把活动办成群众自己的文化节日,让更多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切身感受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完善措施,鼓励和支持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人民群众具有文化创造的巨大活力。特别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传播载体的广泛发展,全社会鼓励文化创造氛围的进一步浓厚,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越来越高。各地各部门要落实《决定》要求,通过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等政策措施,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是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并在参与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要按照《决定》要求,提高建设水平。要顺应新形势新变化,积极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利用网络、手机进行文学创作,运用书画、摄影等展现美好生活,通过诗歌、散文等抒发真情实感,在主动参与中实现投身文化创造的理想,展示自己的才华。
❻ 如何让基层群众文化活起来
层群众文化;文化设施;文化品牌;队伍建设
一、各单位“一把手”要切实提高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纵观古今中外,哪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能够留下来并被人们记住?能留下来的一定是有文化符号的一些东西。文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灵魂,地位不可小视,作用不可低估。“一把手”对文化工作的态度直接决定一个地方群众文化的繁荣与兴衰,各基层组织应进一步提高对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意识到社区群众文化是社区文明程度的象征,具有宣传、教育、协调等功能,具有广泛性、群众性、多样性的特征,是实现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增进社区交流、改善邻里关系、凸显文化创造力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正视群众的需求,满足群众的愿望,切实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项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满足群众需求的一件大事,把基层群众的各类文化活动引导好、组织好、开展好。
二、加快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阵地
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滞后极大地制约了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将文化设施建设切实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同时,要拓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运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等方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营资本参与建设,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分期分批继续建设和完善文化中心、文化广场、图书馆、健身室、灯光球场,丰富内容,提高档次,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施、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不足的状态,不断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基础条件。
三、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1.大力扶持组建各类文化艺术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公共文化阵地中的载体作用,大力繁荣小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加大农业社区文化建设力度。农村文化工作是当前文化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幸福村居为契机,加大对农业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力度和投入力度,大力开展好农业社区节庆活动和文化下乡活动,着力组建各农业社区文艺团体,让农业居民逐步从“看戏者”向“唱戏者”的角色转变,变“输血”为“造血”,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从而提高农业职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中不断提高农业居民自身素质。
四、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着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
充分挖掘基层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重新包装、打造和展示,使之成为具有地方性、民间性和独创性的特色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从而起到寓教于乐、凝聚人心、塑造地方形象的良好作用。
五、整合资源,以点带面,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抓骨干队伍建设
群众文化中的业余艺术骨干是活跃于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中坚力量,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业余艺术骨干队伍的生命源泉和成长的沃土。业余艺术骨干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涌现的,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群众文化活动既是发现和培养艺术骨干的途径,也是业余骨干提高和展示文化艺术水平的舞台。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我们要"整合资源,以点带面"。也就是说将这些艺术骨干吸收到业余艺术团和各类协会团体,让他们有培训学习、观摩、演出的机会。同时,安排文化中心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强、见效快的辅导,帮助他们在文化艺术修养、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提高。尤其是对一些热心的、进步快的业余骨干要重点辅导和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放手让他们走向舞台,走向广场,要让他们成为舞台和广场的主角,使得他们逐渐能在自己的社区、单位和各类文化活动中发挥领头人的作用。
六、大力发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广大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更趋多元化、多样性和自主选择性。而目前许多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还难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有实力的人们依托地方特色和民间特色等文化优势兴办文化活动实体,引导社区内从事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人员和演出班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文化产业项目,拓宽发展空间。
总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是发展文化事业的根本目的。我们每一个基层群众文化的工作者,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发展、创新,努力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大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让先进文化滋润百姓心田,不断满足群众越来越高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基层文化建设谱写出新世纪更加和谐动人的美妙乐章。
❼ 如何组织群众文化活动
把握群众需求,把活跃群众文化活动放在重要位置,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全镇群众文化活动的日益繁荣。一、深入基层,摸准需求,制定活动计划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多样化。这就需要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交朋友,面对面地和他们交流、沟通,摸准群众的真实想法,把握群众的实际需要。只有真正掌握了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才能在制定群众文化活动计划时做到有的放矢。大门镇文化站每年都在年初制定全面、详细、具体、操作性强的文化活动方案,并落实具体牵头人,确保每一项群众文化活动都能有条不紊的开展。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夯实活动基础
据统计,近年来大门镇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00多万元,一大批文化设施建成...把握群众需求,把活跃群众文化活动放在重要位置,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全镇群众文化活动的日益繁荣。一、深入基层,摸准需求,制定活动计划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多样化。这就需要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交朋友,面对面地和他们交流、沟通,摸准群众的真实想法,把握群众的实际需要。只有真正掌握了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才能在制定群众文化活动计划时做到有的放矢。大门镇文化站每年都在年初制定全面、详细、具体、操作性强的文化活动方案,并落实具体牵头人,确保每一项群众文化活动都能有条不紊的开展。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夯实活动基础
据统计,近年来大门镇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00多万元,一大批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截止目前,全镇25个行政村,已拥有水泥球场18个,棋牌室25个,电脑室10个,乒乓球室8个;拥有健身路径49处;村村建有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这些设施的建成使用,为该镇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提升活动品位
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大门镇文化站充分了解当地群众对文化活动的特殊需要,做到有的放矢,突出特色。大门镇利用传统庙会的有利时机,把群众组织起来,对一些传统节目进行重新编排,注入时代气息,然后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渔灯踩街活动,增添了传统节日的魅力。四、加强指导,健全队伍,提高活动水平
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组建培养一批文艺骨干是必不可少的。为此,画水镇文化站十分注重文化队伍建设。专门聘请专职文化教师、社会上有一技之长的知名人士作为辅导员,开展不同艺术门类的培训、辅导,传授文化活动技能,指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目前,全镇有女子健…
❽ 如何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一、进一步加大文化发展经费投入
必要的文化发展经费投入是加快文化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保障。一是市、镇两级财政要按照《中共恩平市委、恩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把文化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确保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1%,且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稳步增长。二是针对恩平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情况,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援助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三是建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多元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出资、出力等方式参与恩平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工作,促进形成全社会办文化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一是更加重视和支持市级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设工作,确保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华侨博物馆等重点项目顺利完成。二是要求各镇(街)积极筹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逐步完善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结合文明村(镇)建设,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共建共享,逐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三、进一步开发利用丰富文化资源
恩平具有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华侨文化、航空文化、温泉文化、儒学文化资源,是加快文化名市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有利因素。下一阶段,要不断挖掘和开发历史文化、华侨文化、航空文化、温泉文化、儒学文化资源,结合唱响恩平工程的实施,邀请专家学者来恩平建言献策,围绕历史文化、华侨文化、航空文化、温泉文化、儒学文化等题材进行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研究策划。要通过举办冯如文化节、冯如文化研讨会、“冯如杯”全国航模比赛、温泉文化研讨会、举人文化节、举人文化研讨会等途径,着力打响冯如文化品牌、温泉文化品牌、举人文化品牌,提高本土文化对群众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群众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四、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只有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以高尚的情操、真诚的态度和创造性的劳动赢得社会认可和群众喜爱的人才队伍。要落实人才培养制度,加大对高层次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基层文化骨干、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等队伍的培养力度;要实施人才引进制度,加大市场招聘力度,大胆引进文化高端人才,重点引进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领军人物、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以及富有发展潜力、充满创新活力的青年文化人才;要完善人才使用体制机制,落实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评价机制,对为恩平文化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者以及重大文化成果进行奖励,确保文化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此外,还要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五、进一步调动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力量源泉,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是切实做好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宣传,大力宣传节庆文化活动、主题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企业文化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等,让人民群众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感受文化的乐趣和魅力,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二是重视挖掘和培养基层文化人才,鼓励和扶持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动员其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出积极贡献。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以镇(街)推动为主,结合各地传统和特色,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推动基层文化生活繁荣发展。
❾ 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1、用好平台,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
2、拓宽渠道,多开展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
3、完善措施,鼓励和支持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❿ 提高群众文化自觉性有什么意义
文化自觉的艰巨性在于让广大群众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提高群众的文化自觉能力,是激发群众文化创造力的源泉。没有文化自觉,群众创造不出经受得起历史考验的先进文化。没有文化自觉,群众就成了文化创造的工具。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切实提高文化自觉,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对当前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所谓“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着名历史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文化自觉有两种途径:一是以先进文化影响群众;二是提升群众的文化自觉能力。前者需要明确什么是先进文化,后者以群众为文化自觉主体,通过提高群众文化自觉能力,让群众不断甄选什么是先进文化。两种途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艰巨性在于让广大群众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
推进文化建设,关键就要提升群众的文化自觉,激发蕴藏于群众中的文化创造力。我国全民文化活动参与率逐年提高,但是必须看到,目前存在一些影响群众文化自觉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我们处于持续的现代化探索和与现代文化的磨合过程中,现代化发展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文化断根”和“文化漂泊”现象,致使人民群众失去文化根基和目标,产生文化认同危机,处于文化不自觉状态。
其次,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角色漂移及个体与社会的冲突带来文化不确定感和文化困惑。由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转型,使得个体时常面临着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冲突,一方面,个体通过自我完成救赎;另一方面,个体按市场的要求不断转换社会角色,通过角色实现社会价值,得到社会认可。
当个体与社会角色融合时,提升文化自觉能力;当个体与社会角色冲突时,带来文化困惑。社会转型使得个体社会角色不断变换,很难形成稳定的个体与社会角色的融合状态,从而产生文化整合能力不足的文化困惑感,这是他们处于文化不自觉状态的社会原因,广大农民工及流动人口就时常面临着这种境况。
提高群众文化自觉能力,面临着两种文化语境的压力:一是现代化文化语境;二是社会转型的文化语境。前者主要指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后者主要指社会结构转换带来的文化不连续状态。面对前一种语境,一方面,我们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核,使其适应现代化发展。文化有其社会性和历史性,一个民族不可能割裂传统文化而在空白上建立新的文化。在全球化风卷云涌的时代,如果不能适宜地转型传统文化去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势必导致文化认同危机。另一方面,要普及现代化文化,使其更深入人心。面对后一种语境,首先,要提高群众的自主性。自主性提高,意味着文化自觉整合力的提高。这要求政府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完善各类生活保障体系。其次,完善文化宣传方式,摒弃大而空洞的文化宣传。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文化需求的满足,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和反思,实现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