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人类现代时代选择什么文化

人类现代时代选择什么文化

发布时间:2022-12-31 02:23:23

1. 人类现在处在什么文明状态如题 谢谢了

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农业技术和农业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源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瓦特[James Watt]1768年制成了一台单动作蒸汽机为起点),这一阶段,人类拥有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开发资源和损失生态环境获得的。 (1)渔猎时代:人类处在蒙昧状态,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保存生命,文化刚刚萌芽,生产力非常落后。 (2)农业时代:人类开始步入文明时代,生产力还很低下。农业时代主流文化是宗教文化,由于人类精神刚刚摆脱蒙昧状态,开始主动探究自然,但由于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缺乏了解,不了解存在和发生于自己周围的各种事物的实质,便以自己所能想象到的东西来理解自然,并一直规范人类的行为,这种的主观规定便是宗教文化中人类对客观事物的经验、探索和理解方式,这种方式决定了人类宗教文化的存在及其性质。人类这种探索、理解自然的方式,对现在还有相当大的影响。 (3)工业时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接触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宗教文化便由全盛时期走向衰落,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了解方式从主观规定转向了实证。这种对客观事物的经验和探索方式,促进了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科学主宰了一切,整个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完全商业化,商业文化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流文化。商业文化的主要标志就是,人类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商品化、价格化,包括显性的可以公开自由交流的商品,以及隐性的、不能公开、不能交流的非商品,个体利益最大化是这一时代的主流价值观。 (4)生态时代:工业时代的飞速发展,可以说是以损失生态环境和人类身心健康来取得的。在这一时代,人类意识到了生态危机将会将人类推向毁灭。在这一时代里,人类从不断化解生态危机中,除向大自然学到了更多的科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向大自然学到了自然精神,理解了生态的精髓,生态文化是这一时代的主流文化。 就目前科学知识水平和人类主流精神状态而言,人类如果在2050年左右做到污染物的排放与自然消解能力达到平衡,再加上在此之前累积的污染物需要100-200年消解至人类健康允许水平,大约在2200年-2300年,人类就可以完成生态时代的使命。如果2050年人类达不到污染物的排放与自然消解能力平衡这一目标,则生态时代还要相应延迟。 (5)知识时代:知识时代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时代,在这一时代里,生态危机基本得到解决,社会危机成了阻碍人类社会发展限制性危机,与此同时,知识的无序化达到了顶峰,垃圾信息随处产生。 在生态时代末期和知识时代初期,人类可能要经历资源危机,主要是人类耗尽了地球上可开采的矿产资源造成的:地球浅层资源耗尽,开采地球深层矿产资源会危及地球本身安全,太空矿产资源又远水解不了近渴。况且,过度开发太空资源,也会对地表生态环境、高空大气环境、地球重力环境、地磁环境等方面危及地球安全。因此,在知识时代,资源循环利用与节约生产将会成为这一时代发展的主题。 人类如果在生态时代就能化解社会危机和资源危机,知识无序化得到及时遏制,知识时代可能融入在生态时代。 (6)和谐时代: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基本得到解决,人类社会基本上实现了生态、社会双和谐。但是,如果在生态时代、知识时代没有重视个人心灵危机的化解,化解心灵危机将是人类在这一时代的主要任务。人类将会在化解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中学到的和谐的方法,用来化解自己的心灵危机,和谐文化自然也就成了这一时代的主流文化。 (7)大同时代: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心灵危机都已经过去了,人类将会为此花去300-800时间,甚至于更多的时间。但是,此时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没有危机,新的、我们目前尚未预知矛盾还会在大同时代出现。不过,别担心,进入这一时代的人类,比起以前来,人类要成熟多了,绝对不会像现在吵吵闹闹、打打杀杀,而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发展观使之和谐化以适应人类社会前进的需要,采取非常成熟的手段,及时解决这些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3.2人类群体智力与行为 如果拿人的年龄段来比较的话,我们人类现在的群体智力与行为只相当于不到8岁左右儿童的智力与行为。到目前为止,我们人类仅仅只是掌握了解读自然方法之一——实证法,而对于大自然许多未解之谜包括我们人类自己的身体、社会以及生活的地球,至今仍是知之甚少;在灾害面前,我们人类非常脆弱。 生态文明始于1962年美国海洋生态学家蕾切尔�6�1卡逊(Rachel Carson)着作《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的发表,使人类在近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梦中惊醒。

2. 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是什么

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熙国 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请问,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是什么? ――上海吴中路 谈亮 答: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文化。一般认为,广义文化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的一切成果的总和,既包括物质文明成果,也包括精神文明成果。但这是就文化的载体或存在形态而言的。如果就文化的内容来说,文化的本质是思想,而并非其载体。不可否认,人类的思想会实现对象化,对象化在器物中便成为器物文化,对象化在人们的行为中便体现为行为文化,对象化在制度中就体现为制度文化。但是,必须看到,器物、行为、制度等只是文化的载体,它们本身不是文化,载体中的思想内容才是真正的文化。要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需要明确,其中的文化核心是指思想意义上的文化,而不是器物、行为和制度意义上的文化。 就思想层面的文化来说,当今我国文化发展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不完全适应,二是文化发展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这两个不适应具体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文化建设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够;二是文化建设在引领社会思潮和社会风尚构建思想道德方面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舆论引导能力需要不断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四是文化产品需要更加丰富,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五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还存在不平衡;六是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文化体制需要改革;七是文化“走出去”的能力还较为薄弱,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需要加强;八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应当看到,上面的“两个不适应”是一种动态不平衡,只有存在不适应、不平衡才会形成文化发展的更大张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上述矛盾和问题构成了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的基本依据,基于对上述矛盾和问题的认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新趋势可以初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今时代文化在个人和民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标志。用什么证明我们是人?用什么证明我们是中国人?没有别的,只能是我们的文化。文化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也是人与人的区别所在。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人所特有的“仁、义、礼、智”等社会属性。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南宋哲学家朱熹承袭了孟子的说法,朱熹说:“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人类学家怀特也指出:“对人类的真正研究将被证明不是关于人的研究,而是关于文化的研究。”人和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一种文化动物,是一种创造文化的动物。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心态追求等精神深层面的内容(也就是文化)对象化在自己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因此,无论是在活动的过程中,还是在活动的结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人类创造的思想和文化。 第二,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和相互影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日趋紧迫。 我国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内容在内的一个有机整体的建设。离开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我们的建设都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看到,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 经济和政治决定一个社会的文化,但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又具有反作用。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首先决定着文化的形态;然后,一定形态的文化才会影响和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首先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它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及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和攻坚时期,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我们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个民族如果只是关注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昌盛,同时一个有思想和文化的民族,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综合竞争力,才是真正有美好未来的民族。在当今时代,谁占领了文化制高点,谁就掌握了未来。我们必须既要立足脚下,又要仰望天空,为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要把握时代主题,认清时代任务,紧跟时代潮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三,当代文化的发展呈多元化趋势,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新媒体和新传播方式迅猛发展,倡导主流价值的难度不断增加,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与此相应,文化的发展则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要想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就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的本质是思想,而思想总是同一定的价值取向联系在一起的。不管是哪一个共同体生产出来的文化,从根本上说,都是维护其共同体利益的。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确立文化主体意识,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丧失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主,总是跟着别人后面跑,那是十分危险的,其文化安全也不可能有保障。同时,一种文化只有真正强大起来了,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自觉和自信。 在世界思想交锋交融更加频繁的背景下,在诸如微博等新媒体和新传播方式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以自身文化的强大来实现和维护文化安全。而文化自强并不容易。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和合理内容,对于今天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但在与其他世界文化强国相比较时,不能总是依靠老祖宗来实现我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而要依靠我们能够给世界贡献出什么样的文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建设和发展当代的文化。

3. 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化有哪些呢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总格局下,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不断拓新,既守护和继承传统又背离传统、走向现代的双向逆反运动,正构成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演变的一大奇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实际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深刻规律。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创造的产物,也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产物。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它涵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文物典章、宗教信仰、哲学美学和风俗习惯等。在古代,由于交通的隔绝和交往的罕少,人群依氏族、部落分居各地,其后逐渐融合为较大的民族。他们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相应也创造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共同的风俗习惯,以及种种共同的规章制度,从他们的生存方式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还升华出他们的宗教、哲学、美学和科学技术。精神文化又可分为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如政法制度、道德伦理、宗教哲学和大部分文学艺术等,它们因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而或迟或早地产生相应的变动;另一类是不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如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和相当部分的风俗习惯与部分文学艺术(像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杂技、书法及文学中的山水诗、爱情诗中的很大部分),它们虽也因时代的前进而有所变化,却不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文学艺术由于能够为后人继续提供审美的魅力,往往具有更恒久的生命力。在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时,注意到上述两类文化的区分是很重要的。因为后者的传统比前者更为稳固。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更多表现为文化积累中的并存状态。而前者在文化发展中则更多表现为现代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扬弃与超越。

一般来说,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创造中形成的,又是在不断创造中被突破和创新而走向现代的。在这过程中,滞后的文化总要被先进的文化所取代,古老的传统总会在现代的竞争中被刷新。在一定意义上,现代化就是先进化。这种先进性是在历史纵向与全球横向的双重比较中被识别和确定的。普列哈诺夫当年谈到世界各国文学的相互影响时曾指出,后进的民族的文学总是向先进的民族的文学学习。例如俄罗斯文学曾向法国文学学习。而当时欧洲的文学却很少向非洲的文学学习。实际上整个文化的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后进的民族和国家也总是向先进的民族和国家学习的。我国的历史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我们的祖先曾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在古代的东亚文化圈中,日本曾长期向中国的先进文化学习;而到了近代,我国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和闭关锁国的错误政策,使我们的文化落后了。从而产生了民族生存的深刻危机,被列强所宰割所欺凌。于是从鸦片战争之后,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从魏源、林则徐介绍世界各国的风土地理,洪秀全、洪仁玕撰着《资政新编》,曾国藩、张之洞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可以说,我们从文化的各个层面都一步步向西方的先进国家学习。日本由于先向西方学习,它的文化曾比中国先进,所以中国也从对日本文化的学习中获得许多益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更表明我国文化大规模地向现代化迈进。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之接受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正是这种现代化选择的重要部分。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现代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使国家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包括文化的深刻而广泛的变化。这都说明现代文化的建设或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向外国外民族先进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4. “文化”谁能给现时代的“文化”下定义啊

引用网络上找到的:

内容提要

现代文化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性质判断。现代文化是指人们适应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文化,就是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并建设现代价值、形成现代认同、张扬现代精神并进而建设共同信仰的文化。现代文化的主要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存在着一致性和耦合性。现代社会的现代价值、现代认同、现代精神和文化的现代转型是现代文化及其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现代价值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其价值理念包括:“仁爱、富强、正义、文明、和谐、自主”这六个价值范畴;现代认同是现代文化的支撑,即“诚信、法治、公正、理性、科学、人文”构成了现代认同的主要方面;现代精神是现代文化的动力,即 “爱国、团结、勤俭、互助、开放、进取”的精神就是我们的现代精神风貌;文化现代转型的途径选择:其一,观念变革是实现文化现代转型的关键;其二,交往交融是实现文化现代转型的有效方法,包括是非观、交往观、语言观、婚姻观、终极观的转型;其三,“五阶梯”是实现文化现代转型的主要途径,“五阶梯”即:“包容之心,感恩之情,学习之途,反思之态,变通之道”正是我们建设现代文化的有效途径;其四,建设现代文化的目标就是建设信仰共同体。现代文化这四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紧密联系。

推荐阅读
组图:权威媒体多幅照片展示魅力朝鲜 10月新增贷款放量增长
年底财政突击花钱或超3.5万亿 标普误降法国评级欧盟不满 新华社质疑电信垄断案神仙打架 组图:法国总统夫人绝密T台照 [股神争霸] 涨停王浮出水面 何志成:对经济学家们的质疑 现代性与现代化各有侧重。现代性是一种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属于“质”的范畴;现代化则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是现代性观念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运作,属于“量”的范畴。不过,现代化与现代性虽然是不同的范畴,但两者却是相辅相成的。现代性观念为现代化提供着目的论、价值论与方法论,现代化则使这样的观念成为现实。现代性和传统性是现代文化的两个重要维度。现代文化是在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矛盾中产生和发展的。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及其建设,都包含着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关系一直是贯穿现代文化建设中的基本关系之一。把握现代文化建设中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是认识文化发展规律必不可少的视角和环节。现代文化体现并反映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主要方面。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文化体现并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主要方面。在这个价值观体系中,主要包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通价值观,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既有内在联系,又彼此区别,都是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居于现代文化的核心部分,但层次更高,而现代文化的范围和外延更广更宽,包含的内容更多,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现代文化是先进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文化先进性在价值层面上总是以“真善美”为表现形式和核心内涵。可以说,先进文化就是现代文化。否定现代文化就是拒斥先进文化。现代文化构成了先进文化最主要的内涵。接受和改造现代文化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文化的本质是适应,是人化和化人的过程。文化既要适应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也要适应人类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同时还要适应人类自身生理心理以及精神世界的变化。文化的适应本质上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文化转型的过程。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挑战——创新——再挑战——再创新,这就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本质过程,亦即文化发展的模式。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有什么样的价值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方式;价值目标直接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行动的方向和成败。只有正确的价值目标,才能使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见和对价值成果的积极追求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使活动既沿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又沿着主体自身需要和利益的方向发展,从而才能具有成功的保障。人的价值在于贡献,人的贡献在于能力,人的能力在于素质。

列宁曾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因而也就不会有行动的成功实现,因为理论高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理论是建设和发展的出发点并对实践起决定作用。新疆提出的“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战略选择就是为推进和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这个伟大行动所做的高瞻远瞩的思想理论准备。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文明素质,凝聚民心民智,加快现代化进程。

现代文化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性质判断。文化,简单说,是一种架构,这种架构是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的总和。文化是一个关涉精神的范畴,表征的是人类社会中的意义、价值、观念等象征性层面。现代性即现代之为现代的根本规定,是对种种现代现象、现代事件、现代过程以及整个现代社会的特性的高度概括。现代文化体现现代性的文化内涵。现代文化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文化而言的。随着中国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也不得不转向现代文化。中国文化转型的实质是,一方面主要是从文化前现代性走向文化现代性,另一方面又要规避文化现代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要响应文化“后现代性”对文化现代性的某些合理批判。文化反映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有机统一的。

现代文化就是指人们适应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文化。换句话说,就是符合当前社会现代性基本精神和特征的文化,又可称为文化现代性。通俗地说,现代文化就是指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并建设现代价值、形成现代认同、张扬现代精神并进而建设共同信仰的文化。所谓现代化是指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等互动过程。现代化就是要确立一种新的文明,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经过改造被合理地融合进来,成为现代文明的营养和组成部分。

现代性与现代化各有侧重。现代性是一种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属于“质”的范畴;现代化则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是现代性观念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运作,属于“量”的范畴。不过,现代化与现代性虽然是不同的范畴,但两者却是相辅相成的,就像是一个钱币的两面。现代性观念为现代化提供着目的论、价值论与方法论,现代化则使这样的观念成为现实。此时现代性体现为现代化的结果,即一种广义上的文化心理与形态。现代化可以有不同的道路,不同的现代化路径可以表现为相同的现代性,它展现为一种“性一路殊”的状况,亦即不同的现代化表现中有其共同性。

文化的根本在于人本身,现代性的根本在于具备现代品质的人本身,现代文化的根本在于具备现代文化品质的人本身。现代文化的本质规定性就是文化的现代性。文化现代性的主体规定性,实现了从人为自然立法向人为自身立法迈进,由此确立了现代文化形态,就是说,用人的尺度来衡量人、发展人、完善人是现代文化的追求。文化现代性的理性规定性,强调交往理解,通过包容、对话、纠错、行动等途径达到知与行的统一、理性思想与科学精神的统一。文化现代性的价值规定性为社会规划了基本价值谱系,如:“仁爱、富裕、和谐”,或“真、善、美、利”等价值,其最高理想境地是实现人人幸福的目标。

现代性和传统性是现代文化的两个重要维度。现代文化是在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矛盾中产生和发展的。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及其建设,都包含着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关系一直是贯穿现代文化建设中的基本关系之一。把握现代文化建设中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是认识文化发展规律必不可少的视角和环节。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文化的价值取向既有一致,又有殊异。一致性表现在,特定社会的主流文化都力图追求某种社会认同或者构建某种思想基础,提供某种精神信仰或者精神寄托。殊异性表现在由于文化的制度性基础不同或者时代内容不同,一定文化的价值取向的具体内容也不同。这里所说的现代性,是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概念,主要指现时代的特征、条件、精神、问题等。这里的传统性,主要是指一定形态的文化中反映或包含以往时代的内容特别是包含旧时代的思想因素等。在现时代,作为先进文化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依然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大众性等基本特征,但这些基本特征又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不可能割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它的传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本身要自觉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成分或优秀成果,一是它不可避免地还要受到旧文化的影响,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样,“死人抓住活人”。在文化建设中,首先要从文化的价值取向上来考虑是否选择和建构一种新文化。其实,在传统文化中有优劣之分,在现代文化中也有良莠之别。关键在于,要把积极向上、科学健康、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文化作为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努力弘扬优秀传统,吸纳现代文明,彰显时代精神,建设精神家园。

现代文化体现并反映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主要方面。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文化体现并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主要方面。在这个价值观体系中,主要包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通价值观,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核心价值观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起决定作用的价值观,并引导着社会的价值方向。普通价值观是相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的,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次要地位或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主导与非主导、支配地位与从属地位,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通价值观的主要区别。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包容、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整体。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的价值追求就会失去根本方向;没有普通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就会失去基础和土壤,甚至会变成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先进价值观的发展方向,体现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先进性特征,更多地显示着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其它社会价值观的区别。而社会主义的普通价值观则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更多地体现着价值观的历史延续性和广泛性,更多地体现着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其它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共性特征。现代文化反映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其内涵和外延应该大体相当。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凝练概括了现代文化的本质,制约和规范现代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具有提升现代文化发挥作用的功能,也增强了对现代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征服力。现代文化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知识基础和价值基础,可以向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资源。现代文化的提出有利于团结引领更广大的各族各界、不同团体和信教群众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并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当前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战略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共同信仰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既有内在联系,又彼此区别,都是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居于现代文化的核心。而现代文化的范围和外延更广更宽,包含的内容更多。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们又是相互区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体框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从具体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内容所构成的反映理论、理想、精神、道德等方面的一个相互贯通的科学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集中体现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标和要求。如“仁爱、富强、正义、文明、和谐、自主”等社会共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主要在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原则与依据。这四方面内容并不直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符合这四条要求。这四方面内容的阐述让我们明确了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一是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二是着眼于中国发展主题,三是反映中华文化的传承,四是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等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现代文化是先进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文化的现代性,是指反映现代问题、体现现代精神、顺应现代要求、符合现代潮流等文化特性,是对现代文化本质规定性的抽象。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对文化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历史运动之中,腐朽的、落后的、不利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思想都是先进文化所欲批判和否定的,这里所说的“先进”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进步历史观的基础上,“以人类活动为出发点,以必然与自由的矛盾运动为基本线索,以人的解放与发展为理论核心”。文化先进性在价值层面上总是以“真善美”为表现形式和核心内涵。可以说,先进文化就是现代文化。否定现代文化就是拒斥先进文化。现代文化构成了先进文化最主要的内涵。接受和改造现代文化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现代文化是先进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文化的本质是适应,是人化和化人的过程。文化既要适应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也要适应人类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同时还要适应人类自身生理、心理以及精神世界的变化。文化的适应本质上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文化转型的过程。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挑战——创新——再挑战——再创新,这就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本质过程,亦即文化发展的模式,这个过程也可以表述为:变化——适应——再变化——再适应的过程。全球化既为我们的文化和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我们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可以概括地说:文化即人化,就是让人更像人。用人的尺度来衡量人、发展人、完善人是现代文化的追求。人不仅通过劳动改造外界自然,使外界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而且在改造外界自然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自然,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类自身,促使自身的“自然的人化”。文化是“人化自然”的过程,也是“自然人化”的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同步的,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也是同步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没有人的现代化不可能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反过来,离开社会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在现代性境遇中,应对文化危机和文化冲突,必须倡导文化自觉,真正处理好文化先进性与文化现代性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开展现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三条原则:一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相统一,二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吻合,三是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 。其具体体现在“四信”上,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哲学范畴的价值、价值观与现代文化。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现代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建立共同的现代价值、达成现代认同、张扬现代精神,最终建构共同信仰。价值表示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意义。价值不在主体,也不在客体;价值离不开主体,也离不开客体;价值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之中,价值是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价值同时还是属性范畴。无论价值的多样性还是价值的历史性,都不能改变和影响价值的客观性。人类的活动,无论是认识还是实践,都是追求价值、实现价值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有什么样的价值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方式;价值目标直接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行动的方向和成败。只有正确的价值目标,才能使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见和对价值成果的积极追求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使活动既沿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又沿着主体自身需要和利益的方向发展,从而才能具有成功的保障。价值以需要和利益为根据,需要表现为主体对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需要;社会主体一旦对自己的客观需要有了认识,就会把它变成个人、阶级和社会的利益;利益的出现就是诱发行动的动因,引起旨在满足需要的决策、态度和行动。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从客观实际出发,从群众需要出发,体现了科学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体现了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统一。人是主客体的统一,既是价值的客体,也是价值的主体。价值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主体的外化和客体的内化的动态统一。人的价值就是人的劳动创造。价值的客体价值是“人生价值”,价值的主体价值是“人格价值”;人格价值是目的价值,人生价值是手段价值。人格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前提,反之亦然;人生价值和人格价值是不可分的。人的价值在于贡献,人的贡献在于能力,人的能力在于素质。

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人的价值观念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中形成的。需要和自我意识是价值观念形成的两个直接前提条件,教育在人的价值观念形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地讲,一方面通过法律手段、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等方式有目的地把某种价值观灌输给每个社会成员,不断培养、调整或矫正他们的价值观念,由此使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协调一致起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则通过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形式把社会的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社会成员,促进他们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文化的主要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存在着一致性和耦合性。现代社会的现代价值、现代认同、现代精神和文化的现代转型是现代文化及其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现代价值是现代文化的基础,现代认同是现代文化的支撑,现代精神是现代文化的动力,文化现代转型是现代文化建设的途径,建设现代文化的目标就是建设共同信仰或信仰共同体。现代文化的这四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紧密联系,其关系可图解如下:

由现代价值作基础,现代认同作支撑,现代精神作动力并通过文化的现代转型建设信仰共同体,即现代文化。

作者牛汝极,男,汉族,获法国高等研究实验学院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民进新疆区委会主委,主要从事新疆文化和西域民族语言文献研究。出版的专着有《文化的绿洲——丝路语言与西域文明》、《维吾尔古文字与古文献导论》、《阿尔泰文明与人文西域》、《十字莲花: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回鹘佛教文献》等,主编《边疆民族研究》和《中国西北边疆》等学术论着,在国内外用中、英、法文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完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专着连续三次分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三等奖,曾获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奖、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自治区首届“四个一批”专家等称号。

5. 为什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差异这么大

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是我国自拥有文化以来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精神思想,是各民族文化的汇总,而现代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以导致现代文化跟传统文化的差异非常大。最显而易见的一个变化就是互联网的诞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三、弘扬文化

虽然现代文化是根据我国国情而萌芽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传统文化。我国传承几千年的历史中,也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不容忽视的一面。所以面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一个跟现代文化相结合的美好时代。

6. 究竟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和现代需求是肯定会产生矛盾的,但是这些矛盾会随着社会时间线的推进来进一步演化为新的文化。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传统文化和现代需求为什么会产生矛盾?

2019年的时候,全国风靡的汉服着装就是非常好的一点典型,在各大电商平台销量火爆的各式汉服,被年轻一代欣然接受,大街上面随处可见漂亮小姐姐的风采。这点说明了新旧文化的结合是非常完美的。各个行业都是如此,思想的新旧结合也让我们更具智慧。

对于以上这件事情,你要是有什么更好的想法,欢迎写在评论区下方,我们一起讨论吧。

与人类现代时代选择什么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4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24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6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9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