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太原北辰星文化传媒怎么样

太原北辰星文化传媒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12-31 05:46:56

Ⅰ 山西北辰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怎么样

好。
1、大公司,有发展。山西北宸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是一家以从事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为主的企业。
2、待遇好。公司有专业的培训人员,扶持新人,有奖金,补助。

Ⅱ 围棋的发源地是哪个国家啊,最早可以追索到那一年

围棋,起源于中国,它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古文献来看,围棋最早被人
称为“弈”或“棋”。据说,这是各地方言不同的缘故。北人称“弈”,南人谓“棋”。
后来,有人根据下棋时黑白双方总是互相攻击,互相包围的特点,称“下棋”是“围棋”。
汉代,围棋虽已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出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围棋”还是被当作动
宾词组使用。如古诗中“溪头烘药烟霞暖,花下围棋日月长”,“昂头说《易》当闲客,
落手围棋对俗人”都是明显的例证。到了佛道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围棋活动极为普遍,
文人学士中有的已嗜弈成癖,有些遁迹沙门的佛门弟子也乐此不疲。这期间,围棋又得
了两个富有时代特点的别名。
东晋高僧支道林与颇负棋名的辅国重臣谢安等人相交甚笃,他长期枰边观战见棋手
交锋时缄口不语,手起棋落,意蕴其中,“共藏多少意,不语两相和”,于是说围棋是
“手谈”。意思是对弈的双方通过一递一着进行着无言的交谈,同样达到了交流思想、
融洽情感的目的。稍后,王坦之把弈者正襟危坐、运神凝思时毫无喜怒哀乐表情的那副
神态,比作是僧人参禅入定,故又称围棋为“坐隐”。
晋人的神话小说中有则故事,说有个名叫王质的青年樵夫,入山砍柴,遇见仙者对弈,
因在旁侧观棋入迷,虽岁移月逝斧柯烂尽犹不自知,待一局棋罢,“及归故里,无复时人”,
王质回到故居方知同辈之人皆已作古……
由于这段故事流传极广,后人遂将“烂柯”戏作围棋的别称。至今,烂柯一词不仅在国
内围棋书刊上还是屡见不鲜,甚至在日本,也有高段棋手特意将烂柯两字书于扇面,用此馈
赠海内外弈友。
围棋的棋子呈黑白两色,古代文人对此曾有一番别出心裁的比喻。“引如征鸿赴沼,布
若群鹊依枝”。黑白子被喻为鹊鸟、鸿雁。五代时,有位年仅十岁的孩童名叫廖凝,他随长
者一起观棋,且赋诗一首以记其事,其中形容白棋优势“满汀沤不散,一局黑全输”一句,
尤使闻者叹服。
“玉子声乾,纹楸色净,星点连还直。……全似落浦斜晖,寒鸦游鹭,乱点沙汀碛。”把
黑白子比作羽色玄素的飞禽,这在宋词中更见神采。王之道有《蝶恋花》词:“玉子纹楸频
较路。胜负等闲,休冶黄金注。黑白斑斑乌间鹭,明窗净几谁知处。fu剥声中人不语,见可
知难,步武来还去,何日挂冠宫一亩,相从识取棋中趣。”
“乌鹭”目前在国内用得不多,但在日本的《ji》周刊上每期可见。法,喜剧性的人物形象及时反映日本围棋新闻
大赛的最新战况,其作品专栏名就叫“乌鹭戏评”。
唐代诗人张说曾云:“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元稹《酬段元丞与诸棋流会宿弊居见赠二
十四韵》诗有“异日玄黄队,今宵黑白棋”,宋王安石也有“战罢两奁收黑白”,所以后人亦
有用“方圆”、“黑白”泛指围棋。
自古以来,嗜棋成痴者沉湎枰中竟会废寝忘食,故而人说棋枰是“木野狐”,迷得人忘乎
所以。
弈者对垒,“三尺之局兮作战场”,投子于枰,布阵列势,宛若将帅在调动兵马,布置攻
防。然而棋子毕竟是没有生命力的静物,所以竟有称棋为“鬼阵”者。
明清的古典小说中多有围棋场面的描述,如《西游记》中唐太宗召魏征对棋、《红楼梦》
中贾政命清客詹光陪弈。但那里都用“大棋”相称。至今,木野狐、鬼阵、大棋这些别名人们
久已不用,渐渐淡忘了。

中国围棋史话(一)----众说纷纭的围棋起源

第一章 众说纷纭的围棋起源

尧舜以棋教子

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

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

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还提到,舜
觉得儿子商均不甚聪慧,也曾制作围棋教子。

《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不好,尧
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注一)

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慧,纯洁性情的。

“鼻祖”弈秋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盂于同时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

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
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注一)

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的,如从云中撒下。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子倾心聆听。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笙突然不响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不是弈秋
不明围棋奥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注二)

这两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它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

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己相当普及,可以肯定,象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举棋不定不得胜

围棋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仅出现了许多下棋高手,而且引起诸子百家的注意。春秋战国正值我国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确立之时,诸子百家各执己见,到处游说,出现百家争呜的局面。已经十分风行的围棋开始在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出现,或褒,或贬,或以围棋为例,或直接论述围棋。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论点,围棋的理
论开始形成。这对围棋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士大夫阶层最初是瞧不起围棋的。孔夫子在《论语》里说,下围棋的都是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是成不了贤人达士的。(注三)他把围棋看做无聊消遣的东西了。他的这一观点影响深远,以后有人攻击围棋时,常说些类似的话。

孟子师承孔子,在这方面持同样见解。他曾说:“下围棋的人嗜好饮酒,甚至能够不顾父母养育之恩,不尽孝敬之义。”他把下围棋算作五不孝之一。(注四)和孔子不同的是,他不认为下棋可以“无所用心”。《孟子》里有这么一段话:

“学习围棋如果不专心于自己立足的一方并致力于攻克对方,就不能领会围棋的精髓。”(注五)

这里,孟子不仅承认围棋是门深奥的艺术,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学会,同时又指出这种奥秘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当时提出这种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以后,围棋的地位逐渐提高。《关尹子》里指出:“射箭,驾车,操琴,学棋,没有一件事是能够轻而易举学会的。”(注六)显然,围棋这时已提高到与射箭,驾车、操琴同样的地位了。

围棋地位提高了,下棋的某些规律也慢慢被总结出来。《尹文子》一书中写道:

“象围棋这样以智力取胜的游戏,进与退,取与舍,攻与守,纵与收,主动权都在我。”(注七)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尹文子能够提出主动权问题是很难得的。主动权在围棋实战中作用重大。到今天,始终掌握棋局的主动权依然是每一个围棋爱好者必须牢记的。

“举棋不定”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形容一个人犹豫不定,不能决断的状态。这个成语是和围棋联系在一起的。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左传》上太叔文子的一段话:

“下围棋而举棋不定,不能战胜对方。”(注八)

太叔文子总结出一条着棋的重要经验,这就是,思考要周密,落棋要果断,犹犹豫豫者必输。“举棋不定”四字,简洁,生动,形象而且准确,它和围棋一起流传下来,并超越了围棋本身,成为人们的常用语。

太叔文子的观点影响深远。汉代马融的《围棋赋》和应扬的《弈势》,明代张拟(一说张靖)的《棋经》,都论述和发挥了这一观点。

春秋战国时,出现这么精粹的围棋理论,出现如弈秋那样的“通国之善弈者”,这在围棋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围棋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朝时,围棋发展还较缓慢。目前见于史籍的棋手,都是西汉时期的。

据说,西汉时人称杜陵人杜夫子为“天下第一名手。”他棋艺高强,好棋如命。有人讥笑他在下棋上乱花功夫浪费时间,谁知道他却回答说:“我精通了围棋之道,可以弥补孔夫子之不足。”一个封建大大夫,竟敢说这样的话,可见他确实是把围棋当作一种艺术,当作一门不在儒家经典之下的学问来研究的。而且,杜夫子看来还是位有胆气的汉子。(注一)

西汉时,以棋扬名的还有刘去和陈逐。传说,陈逐因陪汉宣帝下棋,讨得天子欢心,后来还得了太原太守的官职。(注二)

汉代宫中盛行围棋。据《西京杂记》记载,每年八月四日这一天,戚夫人总要陪高祖刘邦下围棋。(注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八月四日下围棋成了汉宫中的风俗,晋人干宝在其《搜神记》中说,这天下棋,赢家可以终年有福,输家可能遭疾病之灾,要免除灾难,只能取一缕发丝,面朝北辰星,乞求它赐予长命百岁,给这
一风俗涂上了神秘色彩。 但不管怎么说, 汉代朝野皆下围棋是有据可查的事实。
(注四)

善诈的曹操也善弈

围棋到了三国时,出现一个大发展的局面,涌现出大批优秀棋手。

曹操是三国时众所周知的政治家、军事家,计谋多端。据《三国志·太祖纪》记载,曹操的棋力也不弱。他与当时魏国的着名棋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凯都交过手,棋术即使不在其上,也堪称对手,旗鼓相当。

《三国志》中还提道,孔桂棋力也很强,他被推荐给曹操,曹操见他通晓围棋之道,很是喜爱。以后孔桂常伴在曹操左右,随从出入。

魏国还有一位大棋家,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乱了,王粲凭着记忆,重新摆出了原来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用布把复盘的棋局盖起来,请王粲再重摆一遍。王粲胸有成竹,第二次摆出了打乱前的棋局。下棋者揭开罩布,两下一对,不错一子。(注五)王粲因此
为《弈旦评》誉为“弈中神人”。

围棋在魏国还掩饰了一个政治阴谋,一桩人命案子。此事也发生在曹氏门中。曹操的第三子曹彰骁勇善战,随军北伐时,曾独自率领百余人追赶敌寇,喜得曹操连声说:“我儿真是有用之材啊!”后曹丕当了皇帝,对刚勇的弟弟总存有戒心。为消除后患,一日,曹丕邀曹彰到卞太后宫中下围棋,边下棋边吃着枣儿,兄弟情义融融。其实,曹丕早已在一些枣儿里下了毒,自己拣好的吃,曹彰却识不出好坏。不多会,曹彰中毒。卞太后见状惊恐万分,赶紧喊人弄一罐水来。但文帝已事先命人打碎了水罐。一时太后宫中乱作一团,太后不知如何保住爱子性命,赤足奔至井边,然而无法汲水,曹彰终于暴死在卞太后怀中,黑白分明的围棋盘沾上了一滴鲜红的血迹。

“一灯明暗复吴图”

三国之中,蜀国下围棋的人相对少些,但也不无名家。《三国志费炜传》中说,费炜很喜欢下围棋。后主延熙七年间,魏军大举侵犯蜀国,费炜率兵抵挡。当时,形势很紧张,敌人大兵压境,蜀军随时都有战败的可能。费炜却指挥若定,稳坐军帐之中,与光禄大夫来敏专心致志地下围棋很有大将风度。据说,在这战乱之秋,
费炜常下围棋,劳逸结合,从不影响战事。

在吴国,围棋流行的程度不亚于魏国,甚至还出现“棋圣”、”弈圣”。

严子卿、马绥明是吴国最有名的棋手也就是被称为“棋圣”(注六)、“弈圣”(注七)的人物。可以说在当时是天下无敌了。相比之下严子卿的棋力可能更强一些。据《吴录》说,他名叫严武,当时棋手中没有他的对手,他和书法家皇象、画家戴不兴等人被人称为吴国“八绝”。

吴国上层人物中,好弈者甚多。孙策、吕范、诸葛谨、陆逊等都是围棋好手。

《三国志吕范传》上讲了这么件事:吕范攻打山越回来,准备向孙策汇报战绩。孙策并不让吕范站着干讲,两人 是一边下围棋一边谈论战事的。

诸葛谨和陆逊这两位棋迷则一急一温,性情差异很大。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吴嘉乐五年时,孙权令陆逊和诸葛瑾率军攻打魏国的襄阳。因军情泄露,形势严峻。诸葛瑾有些紧张了,坐卧不安,更无心对弈。陆逊则不然,依旧不慌不忙地下棋。

围棋在吴国风行,最后竟使孙权的儿子孙和紧张起来。因为,他的幕僚如蔡颖一班人都喜欢围棋,常因下棋耽误公事。为此,孙和特地找来一个叫韦曜的文人,命他写了篇《博弈论》,批评这些下棋误事的人。文章说,当时的人大多不讲究孔孟之道,却喜欢围棋,荒废了事业,忘记了饮食休息。为在棋局上争一雄雌,搅尽
脑汁,甚至可以夜以继日,弄得身心废瘁,事业放着不管,客人搁着不招待。虽有美味佳肴,优雅音乐,都无暇顾及。文章说,这不符合孙吴的治军之理,也不符合孔孟的为人之道。

围棋风行到这种程度,名手自然越来越多,精彩的对局也随之出现。以后,好的对局慢慢被人收集起来合成集子, 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 在隋唐之前的敦煌本《棋经》中,曾两次提到“吴图二十四盘”,指的就是吴国流传下来的棋谱。在后代大诗人杜牧诗中,尚有”一灯明暗复吴图”的优美诗句,可见吴国棋谱影响之深
远。

声东击西,应此攻彼

前面已提到,汉、三国期间,社会贤达中喜欢围棋的不少,“高品”也不乏其人。他们对围棋的造诣很深,加上他们的学识和社会地位,他们对围棋的论述,其深刻性、系统性、全面性和影响面,较之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期间,还出现了一些有关围棋的专着。

东汉着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写有《弈旨》一文,其部分段落散于《艺文英聚》、《古文苑》和《太平御览》之中,这是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围棋理论文章。班固对围棋作了细致、深刻的论述。他指出:一个好棋手要有雄才大略有“苏(秦)、张(仪)之姿,固本自广”,方能使“敌人恐惧”。此外,要有全局观念,计划要周密,“有似夏禹治水之势”。否则,”一孔有阙(打破缺口)坏败不振。”在对局中,作者提出了声东击西,应此攻彼的战术,提出“曹(刿)子之威,作伏设诈,实围横行”,“田单之奇,要厄相劫,割地取偿”。在自己棋势比较孤弱时,应取守势,这样,”既有过失,能量强弱,巡逻需行,保角依旁,却自补续,虽败不之。”

班固的学生马融,写了一篇《围棋赋》,内容比《弈旨》更丰富,对棋艺的理解更加深刻,当时马融的名声已很大了,门徒千人。朝廷的要官马日碲、卢植,经学大师郑玄都是他的学生。他对围棋的见解,博得好评。

马融说,围棋的胜负策略,犹如头发那样细微;黑白双方的布局,则象麻那样错综复杂。他认为,攻守各有法则,守要坚固,攻则应前后呼应,上下联络,不能“唐突”。否则敌军将深入自方,杀子占地,自己的棋子就会处于上下离异、四面隔绝,围包不住、梗咽不畅的状态之中,这就很危险了。

与马融同时的李尤,也着有一篇专门论述围棋的短文《围棋铭》,短短三十二个字,就使围棋对局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铭中写道:

“诗人幽忆,感物则思,忘之空闲,玩弄游意,局为宪矩,棋法阴阳。道为径纬,方错列张。”

精通棋艺棋理的黄宪,曾撰有《机论》,专门论述围棋的虚实形势。他所说的“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布局,那时黄宪已提出,布局要着重解决虚实问题,布局好,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才能取胜。这一理论为我国围棋布局的战略思想奠定了基础。

“建安七子”中的应扬也写过围棋专着,他的《弈势》至今仍保存完好。文中论述的围棋临局争斗时的得失,很有见地。

汉魏三国时,也有一些反对围棋的议论。这些议论大都沿袭孔孟的偏见。西汉人贾谊说:“失礼迷风,围棋是也。”他觉得封建等级制和帝王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礼教是治邦安民之本。然而当时围棋风行,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被围棋迷住了,一下棋往往就忘了尊卑,失了“礼”。

迷乱风气之物,不足取。

还有一种看法,如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提到,下围棋太浪费时间,如果用下棋的时间去读书求学问,“闻者必广矣。”

由于围棋本身的魅力,只要下得适度,非但不浪费时间,而且能够启发智力,磨砺思维,加强人们彼此间的情感,那些反对的言论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十九条线棋盘问世

围棋的发展,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棋艺的提高,一是棋盘的改进,二者是相互关联的。棋艺提高了,就要求进一步改进棋盘,棋盘改进后,又对棋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围棋纵横十六道线的棋盘保持了相当长时间,汉魏三国时,围棋呈现出发展趋势,围棋高手,很可能不满足十六道棋盘。至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十九道线,三百六十一路棋盘出现于何时,尚无定论。

《孙子算经》上有句话:“今有棋局方十九道,问用棋几何?答日:三百六十一。术曰:置十九道,自相来之,即得。”问题是,《孙子算经》作于何时,历来看法有分歧。清朱彝尊认为是春秋时孙武所着。清阮元则认为是周朝时的着作。但因《汉书·艺文志》未录,至《隋书·经籍志》上才有记载,也有人就认为是两晋
南北朝的着作。近人又考据论证,它可能是东汉时的作品——如果此推断不错,那就是说,东汉时围棋盘已是纵横十九道了。

东汉人马融、蔡洪在《围棋赋》中,有“棋锥”、“五岳”的提法,对这些布局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十九道线,三百六十一路的棋盘才可能形成。这再次说明这种棋盘是东汉时问世的。

但三国时魏国邯郸淳的《艺经》里写着,“棋局纵横各十六道,自黑棋各五十枚。”而且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村的古墓中,人们发现初唐时彩色围棋仕女图,画的围棋盘是十六道。

与此相关联的是着名的《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真伪问题。这一棋局见于来人李逸民编的《忘忧清乐集》,多少年来影响很大,但因为这局棋是在纵横十九道的棋盘上展开的,和三国时邯郸淳的记载相违,从清朝人钱大昕开始,对它的真实性发生了疑问,百余年来争论不休。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局棋。

我们认为,棋盘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这种变化要被所有的棋手认可,不可能在一时一处完成。新形式总是由局部到全面,逐渐推广完善的,而老形式也不可能一夜间在地球上完全消失。我们可以这么设想,纵横十九道围棋盘,最早出现于东汉,完成于隋唐,而纵横十六道围棋盘,到初唐时尚未完全消失,还在
部分地区流行。如果这个设想得到证实,那么《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真伪就不难分辨了。

围棋盘由纵横十七道二百八十九路,改为纵横十九道三百六十一路,在围棋发展史上是一飞跃性的变化,从此以后的全部围棋史都将证明这个飞跃具有重大意义。

第十章 我国围棋的外传

佛经劝诫莫戏围棋

在漫长的岁月中,围棋渐渐流传到国外,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现在,
围棋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项目。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往的一个组成部分。

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我国与中亚细亚各国往来就开始了。古印度等国的
文化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古代的文化也向那些国家传播,其中包括围棋的外传。

据后秦和尚道朗翻译的《大般涅盘经·现病品第六》记载,在印度诸国流行着

中国古老游戏,如围棋、弹棋、六博、投壶等。佛经劝告人们不要玩这些游戏。可
见围棋在印度流传甚广。

现在在孟加拉、不丹、尼泊尔等国,还流行着十五道和十六道围棋。走法和我
国围棋基本相同,只有个别地方稍有差异,比如叫吃后不能马上提子,须待对方在
他处走过一子,自己不应后才可提子,和我国围棋的打劫差不多。

高丽好围棋之戏

中国与朝鲜的文化交流也是从汉朝就开始了。当时朝鲜尚未统一,分为高句丽、
戚、韩等部。汉光武帝时,高句丽王派使者来中国,带回乐器、衣冠、服饰等。戚
人与汉人杂居,受汉人文化影响更大。韩又分为马韩、辰韩、弁韩三部分。汉光武
帝时,马韩就开始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后来,在马韩的故土上建立了百济国,在辰
韩、弁韩的故土上建立了新罗国。在《北史·百济传》上,有“百济之国……尤尚
围棋”的记载。百济在朝鲜半岛的西南部,和中国的文化交流最为密切,所以围棋
首先传入百济国。

以后,围棋在朝鲜半岛广为流传,《旧唐书·高丽传》已有“高丽好围棋之戏”
的记载了。朝鲜的围棋棋盘也是纵横十九道的。

公元七世纪,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从此更多地吸收了唐文化,并经常派遣一些
贵族子弟来中国留学。这时的围棋,在朝鲜已相当普及了。《新唐书·东夷传》上
说:“(新罗王兴光)二十五年死,帝尤悼之,赠太子太保,命邢涛以鸿胪少卿吊
祭…又以国人善棋,诏率府兵曹参军杨季鹰为副,国高弈旨出其下,于是厚遗使者
金宝”,可见围棋在朝鲜是非常受重视的。

经过中国、新罗两国棋手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新罗也出现了不少棋艺水平
较高的棋手。唐末诗人张乔《送棋待诏朴球归新罗》一诗提到的新罗优秀棋手朴球
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在中国居住多年,并担任了棋待诏。

围棋一一一日本的“国技”

围棋传人日本,是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围棋能有今天这个繁荣昌盛的局
面,与日本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日中文化交往,最早也在西汉时,公元五十七年,日本遣使来中国。《后汉书》
、《三国志》都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中日文化和经济交流的情况。公元六世纪末
以后,中日交往愈加密切。尤其是我国唐朝时,日本多次派遣使者来中国。

随同遣唐使者来中国的留学生吉备真备、阿部仲麻吕等,以及最澄、空海、园
仁等和尚,回国后都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他们中间,吉备真备留华十九年,辩正法
师留华三十年,两人都是围棋爱好者。吉备真备回国后,广为传播围棋技艺。那时
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了。后来的留学生和来华人员中,也有不少学得一手好棋的,
有名的少胜雄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派往日本的使节和随行人员中,也有会下围棋
的,他们都对围棋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关于中国围棋传入日本,还有另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出自日本平山菊次郎所着
的《简明日本围棋史》。他说:“围棋经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约在一千五百年前
的大和朝初期(相当于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般认为,前一种说法证据充足,
《美国网络全书》(1977年版)、德国《布洛克豪斯网络全书》(第十六版),都
同意我们详述的那种看法。

围棋传人日本后,取消了对局以前先固定四个势子的旧框框。这一打破势子布
局的革新,推进了围棋的发展,围棋在日本特别兴盛,是从德川幕府时代(相当于
我国明末清初时)开始的,当时往来于两国间的棋手认为,中日两国棋手的水平已
不相上下了。

中日两国围棋界的交往,推动了围棋的发展。公元十六世纪的日本棋手僧中虚
来华,与中国棋手林应龙合着棋书《适情录》就是一例,但后来德川幕府开始执行
“锁国政策”,使这种有益的交往中断了,这不能不说是围棋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憾
事。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围棋逐渐发展到了全盛时代。本因坊秀策创“一、三、
五”布局,被誉为围棋的金字塔,1928年,中国十四岁的棋手吴清源到日本。1933
年夏,他和日本棋手木谷实共同研究了“新布局”。从而掀开了围棋的新篇章。

围棋在日本被誉为“国技”。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围棋最发达的国家。

围棋在东南亚和西方

我国围棋在明代以前,就已传入东南亚各国。据随同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
涯胜览》中记载:“三佛齐国俗好……弈棋”,三佛齐国即今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

葡萄牙航海家门德斯·平托在他的《费南·门德斯·平托航海记》中说,十六
世纪时,葡萄牙航海人员曾在日本学过围棋,并将它带到了欧洲。如果这话可靠,
则那时欧洲已有围棋了。不过,一般认为,十九世纪围棋才在欧洲流行。

最早的一本英文围棋书,题为《围棋手册》副题是《为欧洲棋手所编写的东亚
古老的军事战斗的游戏》,1911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书中介绍了中国和日本的围棋,
其中还有一幅我国古代女子下围棋的图。

目前,围棋在西方各国己相当流行,有许多棋手,经常举行比赛

Ⅲ 围棋是我国的发明吗

围棋,起源于中国,它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古文献来看,围棋最早被人
称为“弈”或“棋”。据说,这是各地方言不同的缘故。北人称“弈”,南人谓“棋”。
后来,有人根据下棋时黑白双方总是互相攻击,互相包围的特点,称“下棋”是“围棋”。
汉代,围棋虽已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出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围棋”还是被当作动
宾词组使用。如古诗中“溪头烘药烟霞暖,花下围棋日月长”,“昂头说《易》当闲客,
落手围棋对俗人”都是明显的例证。到了佛道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围棋活动极为普遍,
文人学士中有的已嗜弈成癖,有些遁迹沙门的佛门弟子也乐此不疲。这期间,围棋又得
了两个富有时代特点的别名。
东晋高僧支道林与颇负棋名的辅国重臣谢安等人相交甚笃,他长期枰边观战见棋手
交锋时缄口不语,手起棋落,意蕴其中,“共藏多少意,不语两相和”,于是说围棋是
“手谈”。意思是对弈的双方通过一递一着进行着无言的交谈,同样达到了交流思想、
融洽情感的目的。稍后,王坦之把弈者正襟危坐、运神凝思时毫无喜怒哀乐表情的那副
神态,比作是僧人参禅入定,故又称围棋为“坐隐”。
晋人的神话小说中有则故事,说有个名叫王质的青年樵夫,入山砍柴,遇见仙者对弈,
因在旁侧观棋入迷,虽岁移月逝斧柯烂尽犹不自知,待一局棋罢,“及归故里,无复时人”,
王质回到故居方知同辈之人皆已作古……
由于这段故事流传极广,后人遂将“烂柯”戏作围棋的别称。至今,烂柯一词不仅在国
内围棋书刊上还是屡见不鲜,甚至在日本,也有高段棋手特意将烂柯两字书于扇面,用此馈
赠海内外弈友。
围棋的棋子呈黑白两色,古代文人对此曾有一番别出心裁的比喻。“引如征鸿赴沼,布
若群鹊依枝”。黑白子被喻为鹊鸟、鸿雁。五代时,有位年仅十岁的孩童名叫廖凝,他随长
者一起观棋,且赋诗一首以记其事,其中形容白棋优势“满汀沤不散,一局黑全输”一句,
尤使闻者叹服。
“玉子声乾,纹楸色净,星点连还直。……全似落浦斜晖,寒鸦游鹭,乱点沙汀碛。”把
黑白子比作羽色玄素的飞禽,这在宋词中更见神采。王之道有《蝶恋花》词:“玉子纹楸频
较路。胜负等闲,休冶黄金注。黑白斑斑乌间鹭,明窗净几谁知处。fu剥声中人不语,见可
知难,步武来还去,何日挂冠宫一亩,相从识取棋中趣。”
“乌鹭”目前在国内用得不多,但在日本的《ji》周刊上每期可见。法,喜剧性的人物形象及时反映日本围棋新闻
大赛的最新战况,其作品专栏名就叫“乌鹭戏评”。
唐代诗人张说曾云:“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元稹《酬段元丞与诸棋流会宿弊居见赠二
十四韵》诗有“异日玄黄队,今宵黑白棋”,宋王安石也有“战罢两奁收黑白”,所以后人亦
有用“方圆”、“黑白”泛指围棋。
自古以来,嗜棋成痴者沉湎枰中竟会废寝忘食,故而人说棋枰是“木野狐”,迷得人忘乎
所以。
弈者对垒,“三尺之局兮作战场”,投子于枰,布阵列势,宛若将帅在调动兵马,布置攻
防。然而棋子毕竟是没有生命力的静物,所以竟有称棋为“鬼阵”者。
明清的古典小说中多有围棋场面的描述,如《西游记》中唐太宗召魏征对棋、《红楼梦》
中贾政命清客詹光陪弈。但那里都用“大棋”相称。至今,木野狐、鬼阵、大棋这些别名人们
久已不用,渐渐淡忘了。

中国围棋史话(一)----众说纷纭的围棋起源

第一章 众说纷纭的围棋起源

尧舜以棋教子

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

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

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还提到,舜
觉得儿子商均不甚聪慧,也曾制作围棋教子。

《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不好,尧
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注一)

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慧,纯洁性情的。

“鼻祖”弈秋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盂于同时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

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
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注一)

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的,如从云中撒下。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子倾心聆听。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笙突然不响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不是弈秋
不明围棋奥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注二)

这两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它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

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己相当普及,可以肯定,象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举棋不定不得胜

围棋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仅出现了许多下棋高手,而且引起诸子百家的注意。春秋战国正值我国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确立之时,诸子百家各执己见,到处游说,出现百家争呜的局面。已经十分风行的围棋开始在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出现,或褒,或贬,或以围棋为例,或直接论述围棋。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论点,围棋的理
论开始形成。这对围棋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士大夫阶层最初是瞧不起围棋的。孔夫子在《论语》里说,下围棋的都是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是成不了贤人达士的。(注三)他把围棋看做无聊消遣的东西了。他的这一观点影响深远,以后有人攻击围棋时,常说些类似的话。

孟子师承孔子,在这方面持同样见解。他曾说:“下围棋的人嗜好饮酒,甚至能够不顾父母养育之恩,不尽孝敬之义。”他把下围棋算作五不孝之一。(注四)和孔子不同的是,他不认为下棋可以“无所用心”。《孟子》里有这么一段话:

“学习围棋如果不专心于自己立足的一方并致力于攻克对方,就不能领会围棋的精髓。”(注五)

这里,孟子不仅承认围棋是门深奥的艺术,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学会,同时又指出这种奥秘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当时提出这种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以后,围棋的地位逐渐提高。《关尹子》里指出:“射箭,驾车,操琴,学棋,没有一件事是能够轻而易举学会的。”(注六)显然,围棋这时已提高到与射箭,驾车、操琴同样的地位了。

围棋地位提高了,下棋的某些规律也慢慢被总结出来。《尹文子》一书中写道:

“象围棋这样以智力取胜的游戏,进与退,取与舍,攻与守,纵与收,主动权都在我。”(注七)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尹文子能够提出主动权问题是很难得的。主动权在围棋实战中作用重大。到今天,始终掌握棋局的主动权依然是每一个围棋爱好者必须牢记的。

“举棋不定”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形容一个人犹豫不定,不能决断的状态。这个成语是和围棋联系在一起的。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左传》上太叔文子的一段话:

“下围棋而举棋不定,不能战胜对方。”(注八)

太叔文子总结出一条着棋的重要经验,这就是,思考要周密,落棋要果断,犹犹豫豫者必输。“举棋不定”四字,简洁,生动,形象而且准确,它和围棋一起流传下来,并超越了围棋本身,成为人们的常用语。

太叔文子的观点影响深远。汉代马融的《围棋赋》和应扬的《弈势》,明代张拟(一说张靖)的《棋经》,都论述和发挥了这一观点。

春秋战国时,出现这么精粹的围棋理论,出现如弈秋那样的“通国之善弈者”,这在围棋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围棋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朝时,围棋发展还较缓慢。目前见于史籍的棋手,都是西汉时期的。

据说,西汉时人称杜陵人杜夫子为“天下第一名手。”他棋艺高强,好棋如命。有人讥笑他在下棋上乱花功夫浪费时间,谁知道他却回答说:“我精通了围棋之道,可以弥补孔夫子之不足。”一个封建大大夫,竟敢说这样的话,可见他确实是把围棋当作一种艺术,当作一门不在儒家经典之下的学问来研究的。而且,杜夫子看来还是位有胆气的汉子。(注一)

西汉时,以棋扬名的还有刘去和陈逐。传说,陈逐因陪汉宣帝下棋,讨得天子欢心,后来还得了太原太守的官职。(注二)

汉代宫中盛行围棋。据《西京杂记》记载,每年八月四日这一天,戚夫人总要陪高祖刘邦下围棋。(注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八月四日下围棋成了汉宫中的风俗,晋人干宝在其《搜神记》中说,这天下棋,赢家可以终年有福,输家可能遭疾病之灾,要免除灾难,只能取一缕发丝,面朝北辰星,乞求它赐予长命百岁,给这
一风俗涂上了神秘色彩。 但不管怎么说, 汉代朝野皆下围棋是有据可查的事实。
(注四)

善诈的曹操也善弈

围棋到了三国时,出现一个大发展的局面,涌现出大批优秀棋手。

曹操是三国时众所周知的政治家、军事家,计谋多端。据《三国志·太祖纪》记载,曹操的棋力也不弱。他与当时魏国的着名棋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凯都交过手,棋术即使不在其上,也堪称对手,旗鼓相当。

《三国志》中还提道,孔桂棋力也很强,他被推荐给曹操,曹操见他通晓围棋之道,很是喜爱。以后孔桂常伴在曹操左右,随从出入。

魏国还有一位大棋家,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乱了,王粲凭着记忆,重新摆出了原来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用布把复盘的棋局盖起来,请王粲再重摆一遍。王粲胸有成竹,第二次摆出了打乱前的棋局。下棋者揭开罩布,两下一对,不错一子。(注五)王粲因此
为《弈旦评》誉为“弈中神人”。

围棋在魏国还掩饰了一个政治阴谋,一桩人命案子。此事也发生在曹氏门中。曹操的第三子曹彰骁勇善战,随军北伐时,曾独自率领百余人追赶敌寇,喜得曹操连声说:“我儿真是有用之材啊!”后曹丕当了皇帝,对刚勇的弟弟总存有戒心。为消除后患,一日,曹丕邀曹彰到卞太后宫中下围棋,边下棋边吃着枣儿,兄弟情义融融。其实,曹丕早已在一些枣儿里下了毒,自己拣好的吃,曹彰却识不出好坏。不多会,曹彰中毒。卞太后见状惊恐万分,赶紧喊人弄一罐水来。但文帝已事先命人打碎了水罐。一时太后宫中乱作一团,太后不知如何保住爱子性命,赤足奔至井边,然而无法汲水,曹彰终于暴死在卞太后怀中,黑白分明的围棋盘沾上了一滴鲜红的血迹。

“一灯明暗复吴图”

三国之中,蜀国下围棋的人相对少些,但也不无名家。《三国志费炜传》中说,费炜很喜欢下围棋。后主延熙七年间,魏军大举侵犯蜀国,费炜率兵抵挡。当时,形势很紧张,敌人大兵压境,蜀军随时都有战败的可能。费炜却指挥若定,稳坐军帐之中,与光禄大夫来敏专心致志地下围棋很有大将风度。据说,在这战乱之秋,
费炜常下围棋,劳逸结合,从不影响战事。

在吴国,围棋流行的程度不亚于魏国,甚至还出现“棋圣”、”弈圣”。

严子卿、马绥明是吴国最有名的棋手也就是被称为“棋圣”(注六)、“弈圣”(注七)的人物。可以说在当时是天下无敌了。相比之下严子卿的棋力可能更强一些。据《吴录》说,他名叫严武,当时棋手中没有他的对手,他和书法家皇象、画家戴不兴等人被人称为吴国“八绝”。

吴国上层人物中,好弈者甚多。孙策、吕范、诸葛谨、陆逊等都是围棋好手。

《三国志吕范传》上讲了这么件事:吕范攻打山越回来,准备向孙策汇报战绩。孙策并不让吕范站着干讲,两人 是一边下围棋一边谈论战事的。

诸葛谨和陆逊这两位棋迷则一急一温,性情差异很大。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吴嘉乐五年时,孙权令陆逊和诸葛瑾率军攻打魏国的襄阳。因军情泄露,形势严峻。诸葛瑾有些紧张了,坐卧不安,更无心对弈。陆逊则不然,依旧不慌不忙地下棋。

围棋在吴国风行,最后竟使孙权的儿子孙和紧张起来。因为,他的幕僚如蔡颖一班人都喜欢围棋,常因下棋耽误公事。为此,孙和特地找来一个叫韦曜的文人,命他写了篇《博弈论》,批评这些下棋误事的人。文章说,当时的人大多不讲究孔孟之道,却喜欢围棋,荒废了事业,忘记了饮食休息。为在棋局上争一雄雌,搅尽
脑汁,甚至可以夜以继日,弄得身心废瘁,事业放着不管,客人搁着不招待。虽有美味佳肴,优雅音乐,都无暇顾及。文章说,这不符合孙吴的治军之理,也不符合孔孟的为人之道。

围棋风行到这种程度,名手自然越来越多,精彩的对局也随之出现。以后,好的对局慢慢被人收集起来合成集子, 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 在隋唐之前的敦煌本《棋经》中,曾两次提到“吴图二十四盘”,指的就是吴国流传下来的棋谱。在后代大诗人杜牧诗中,尚有”一灯明暗复吴图”的优美诗句,可见吴国棋谱影响之深
远。

声东击西,应此攻彼

前面已提到,汉、三国期间,社会贤达中喜欢围棋的不少,“高品”也不乏其人。他们对围棋的造诣很深,加上他们的学识和社会地位,他们对围棋的论述,其深刻性、系统性、全面性和影响面,较之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期间,还出现了一些有关围棋的专着。

东汉着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写有《弈旨》一文,其部分段落散于《艺文英聚》、《古文苑》和《太平御览》之中,这是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围棋理论文章。班固对围棋作了细致、深刻的论述。他指出:一个好棋手要有雄才大略有“苏(秦)、张(仪)之姿,固本自广”,方能使“敌人恐惧”。此外,要有全局观念,计划要周密,“有似夏禹治水之势”。否则,”一孔有阙(打破缺口)坏败不振。”在对局中,作者提出了声东击西,应此攻彼的战术,提出“曹(刿)子之威,作伏设诈,实围横行”,“田单之奇,要厄相劫,割地取偿”。在自己棋势比较孤弱时,应取守势,这样,”既有过失,能量强弱,巡逻需行,保角依旁,却自补续,虽败不之。”

班固的学生马融,写了一篇《围棋赋》,内容比《弈旨》更丰富,对棋艺的理解更加深刻,当时马融的名声已很大了,门徒千人。朝廷的要官马日碲、卢植,经学大师郑玄都是他的学生。他对围棋的见解,博得好评。

马融说,围棋的胜负策略,犹如头发那样细微;黑白双方的布局,则象麻那样错综复杂。他认为,攻守各有法则,守要坚固,攻则应前后呼应,上下联络,不能“唐突”。否则敌军将深入自方,杀子占地,自己的棋子就会处于上下离异、四面隔绝,围包不住、梗咽不畅的状态之中,这就很危险了。

与马融同时的李尤,也着有一篇专门论述围棋的短文《围棋铭》,短短三十二个字,就使围棋对局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铭中写道:

“诗人幽忆,感物则思,忘之空闲,玩弄游意,局为宪矩,棋法阴阳。道为径纬,方错列张。”

精通棋艺棋理的黄宪,曾撰有《机论》,专门论述围棋的虚实形势。他所说的“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布局,那时黄宪已提出,布局要着重解决虚实问题,布局好,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才能取胜。这一理论为我国围棋布局的战略思想奠定了基础。

“建安七子”中的应扬也写过围棋专着,他的《弈势》至今仍保存完好。文中论述的围棋临局争斗时的得失,很有见地。

汉魏三国时,也有一些反对围棋的议论。这些议论大都沿袭孔孟的偏见。西汉人贾谊说:“失礼迷风,围棋是也。”他觉得封建等级制和帝王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礼教是治邦安民之本。然而当时围棋风行,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被围棋迷住了,一下棋往往就忘了尊卑,失了“礼”。

迷乱风气之物,不足取。

还有一种看法,如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提到,下围棋太浪费时间,如果用下棋的时间去读书求学问,“闻者必广矣。”

由于围棋本身的魅力,只要下得适度,非但不浪费时间,而且能够启发智力,磨砺思维,加强人们彼此间的情感,那些反对的言论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十九条线棋盘问世

围棋的发展,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棋艺的提高,一是棋盘的改进,二者是相互关联的。棋艺提高了,就要求进一步改进棋盘,棋盘改进后,又对棋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围棋纵横十六道线的棋盘保持了相当长时间,汉魏三国时,围棋呈现出发展趋势,围棋高手,很可能不满足十六道棋盘。至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十九道线,三百六十一路棋盘出现于何时,尚无定论。

《孙子算经》上有句话:“今有棋局方十九道,问用棋几何?答日:三百六十一。术曰:置十九道,自相来之,即得。”问题是,《孙子算经》作于何时,历来看法有分歧。清朱彝尊认为是春秋时孙武所着。清阮元则认为是周朝时的着作。但因《汉书·艺文志》未录,至《隋书·经籍志》上才有记载,也有人就认为是两晋
南北朝的着作。近人又考据论证,它可能是东汉时的作品——如果此推断不错,那就是说,东汉时围棋盘已是纵横十九道了。

东汉人马融、蔡洪在《围棋赋》中,有“棋锥”、“五岳”的提法,对这些布局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十九道线,三百六十一路的棋盘才可能形成。这再次说明这种棋盘是东汉时问世的。

但三国时魏国邯郸淳的《艺经》里写着,“棋局纵横各十六道,自黑棋各五十枚。”而且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村的古墓中,人们发现初唐时彩色围棋仕女图,画的围棋盘是十六道。

与此相关联的是着名的《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真伪问题。这一棋局见于来人李逸民编的《忘忧清乐集》,多少年来影响很大,但因为这局棋是在纵横十九道的棋盘上展开的,和三国时邯郸淳的记载相违,从清朝人钱大昕开始,对它的真实性发生了疑问,百余年来争论不休。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局棋。

我们认为,棋盘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这种变化要被所有的棋手认可,不可能在一时一处完成。新形式总是由局部到全面,逐渐推广完善的,而老形式也不可能一夜间在地球上完全消失。我们可以这么设想,纵横十九道围棋盘,最早出现于东汉,完成于隋唐,而纵横十六道围棋盘,到初唐时尚未完全消失,还在
部分地区流行。如果这个设想得到证实,那么《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真伪就不难分辨了。

围棋盘由纵横十七道二百八十九路,改为纵横十九道三百六十一路,在围棋发展史上是一飞跃性的变化,从此以后的全部围棋史都将证明这个飞跃具有重大意义。

第十章 我国围棋的外传

佛经劝诫莫戏围棋

在漫长的岁月中,围棋渐渐流传到国外,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现在,
围棋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项目。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往的一个组成部分。

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我国与中亚细亚各国往来就开始了。古印度等国的
文化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古代的文化也向那些国家传播,其中包括围棋的外传。

据后秦和尚道朗翻译的《大般涅盘经·现病品第六》记载,在印度诸国流行着

中国古老游戏,如围棋、弹棋、六博、投壶等。佛经劝告人们不要玩这些游戏。可
见围棋在印度流传甚广。

现在在孟加拉、不丹、尼泊尔等国,还流行着十五道和十六道围棋。走法和我
国围棋基本相同,只有个别地方稍有差异,比如叫吃后不能马上提子,须待对方在
他处走过一子,自己不应后才可提子,和我国围棋的打劫差不多。

高丽好围棋之戏

中国与朝鲜的文化交流也是从汉朝就开始了。当时朝鲜尚未统一,分为高句丽、
戚、韩等部。汉光武帝时,高句丽王派使者来中国,带回乐器、衣冠、服饰等。戚
人与汉人杂居,受汉人文化影响更大。韩又分为马韩、辰韩、弁韩三部分。汉光武
帝时,马韩就开始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后来,在马韩的故土上建立了百济国,在辰
韩、弁韩的故土上建立了新罗国。在《北史·百济传》上,有“百济之国……尤尚
围棋”的记载。百济在朝鲜半岛的西南部,和中国的文化交流最为密切,所以围棋
首先传入百济国。

以后,围棋在朝鲜半岛广为流传,《旧唐书·高丽传》已有“高丽好围棋之戏”
的记载了。朝鲜的围棋棋盘也是纵横十九道的。

公元七世纪,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从此更多地吸收了唐文化,并经常派遣一些
贵族子弟来中国留学。这时的围棋,在朝鲜已相当普及了。《新唐书·东夷传》上
说:“(新罗王兴光)二十五年死,帝尤悼之,赠太子太保,命邢涛以鸿胪少卿吊
祭…又以国人善棋,诏率府兵曹参军杨季鹰为副,国高弈旨出其下,于是厚遗使者
金宝”,可见围棋在朝鲜是非常受重视的。

经过中国、新罗两国棋手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新罗也出现了不少棋艺水平
较高的棋手。唐末诗人张乔《送棋待诏朴球归新罗》一诗提到的新罗优秀棋手朴球
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在中国居住多年,并担任了棋待诏。

围棋一一一日本的“国技”

围棋传人日本,是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围棋能有今天这个繁荣昌盛的局
面,与日本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日中文化交往,最早也在西汉时,公元五十七年,日本遣使来中国。《后汉书》
、《三国志》都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中日文化和经济交流的情况。公元六世纪末
以后,中日交往愈加密切。尤其是我国唐朝时,日本多次派遣使者来中国。

随同遣唐使者来中国的留学生吉备真备、阿部仲麻吕等,以及最澄、空海、园
仁等和尚,回国后都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他们中间,吉备真备留华十九年,辩正法
师留华三十年,两人都是围棋爱好者。吉备真备回国后,广为传播围棋技艺。那时
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了。后来的留学生和来华人员中,也有不少学得一手好棋的,
有名的少胜雄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派往日本的使节和随行人员中,也有会下围棋
的,他们都对围棋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关于中国围棋传入日本,还有另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出自日本平山菊次郎所着
的《简明日本围棋史》。他说:“围棋经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约在一千五百年前
的大和朝初期(相当于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般认为,前一种说法证据充足,
《美国网络全书》(1977年版)、德国《布洛克豪斯网络全书》(第十六版),都
同意我们详述的那种看法。

围棋传人日本后,取消了对局以前先固定四个势子的旧框框。这一打破势子布
局的革新,推进了围棋的发展,围棋在日本特别兴盛,是从德川幕府时代(相当于
我国明末清初时)开始的,当时往来于两国间的棋手认为,中日两国棋手的水平已
不相上下了。

中日两国围棋界的交往,推动了围棋的发展。公元十六世纪的日本棋手僧中虚
来华,与中国棋手林应龙合着棋书《适情录》就是一例,但后来德川幕府开始执行
“锁国政策”,使这种有益的交往中断了,这不能不说是围棋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憾
事。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围棋逐渐发展到了全盛时代。本因坊秀策创“一、三、
五”布局,被誉为围棋的金字塔,1928年,中国十四岁的棋手吴清源到日本。1933
年夏,他和日本棋手木谷实共同研究了“新布局”。从而掀开了围棋的新篇章。

围棋在日本被誉为“国技”。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围棋最发达的国家。

围棋在东南亚和西方

我国围棋在明代以前,就已传入东南亚各国。据随同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
涯胜览》中记载:“三佛齐国俗好……弈棋”,三佛齐国即今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

葡萄牙航海家门德斯·平托在他的《费南·门德斯·平托航海记》中说,十六
世纪时,葡萄牙航海人员曾在日本学过围棋,并将它带到了欧洲。如果这话可靠,
则那时欧洲已有围棋了。不过,一般认为,十九世纪围棋才在欧洲流行。

最早的一本英文围棋书,题为《围棋手册》副题是《为欧洲棋手所编写的东亚
古老的军事战斗的游戏》,1911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书中介绍了中国和日本的围棋,
其中还有一幅我国古代女子下围棋的图。

目前,围棋在西方各国己相当流行,有许多棋手,经常举行比赛

阅读全文

与太原北辰星文化传媒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2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9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4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