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什么是文化攻击

什么是文化攻击

发布时间:2023-01-01 09:44:48

1. 美国对中国的文化入侵表现在那些方面

资料解答:
现将“xyzjzycyb”未提供完的“近代以来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历史演变”一文的第二部分,复制如下,以继作答。
近代以来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历史演变
( 二 )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帝国主义在华办的刊物和学校,很快就结束了其在华历史。其后虽然他们从未放弃文化侵略与“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的战略目标,但因上世纪 50 至 70 年代整个世界大环境,尤其是中国自身环境的限制,使西方帝国主义没有找到一种可实施的最有效的对华文化侵略的途径。自上世纪 80 年代始,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浪潮涌起之后,西方帝国主义又找到了可实施的最有效的对华文化侵略的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第一轮.大规模文化侵略的目的是美化西方对华侵略,用披着宗教外衣的殖民主义思想奴化中国人民,使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压迫不反抗、不斗争,极力维持中国永远处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达到他们企图永远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奴役中华民族的总目的。当历史进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因为他们不愿意看到或接受日益和平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因此,新一轮.大规模文化侵略的目的就演变为极力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颜色,使中国放弃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转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为此,文化侵略就以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极力宣扬所谓“人权”、“民主”、“自由”、“多党轮流执政”、“议会制”、“多元化”、“普世价值”等为其内容,旨在转变中国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最终以“西化”、“分化”中国的形式实现“和平演变”中国。从而在 21 世纪又可以达到他们早在19 世纪就企图永远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奴役中华民族的总目的。可见,第一轮文化侵略是要极力维护旧中国那个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第二轮文化侵略是要极力改变新中国这个社会性质(社会主义),一个维护,一个改变,都是为实现西方帝国主义永远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奴役中华民族的总目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西方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利用互联网及其它传媒、文化交流、高层论坛、电影电视、学术研讨等途径进行文化侵略。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微博推.特、外交渠道、报刊杂志、广告、电影、电视、艺术表演、名人演讲、学术研讨会、美.国.之.音广播、组织基金会等各种途径等,对中国大量宣传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诋毁和批判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尤其是美国的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不断地渗透到我们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他们想用这种软性攻击形式进行西方思想文化的强制性灌输,达到彻底颠覆我们民族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目的。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曾说,应该制订一个在铁幕里面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竞赛的战略”,即在军事遏制的基础上,发挥美国的经济优势,以经济援助和技术转让等条件,诱使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开展“意识形态竞争”,打“攻心战”,扩散“自由和民主价值观”,打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变革之门”。
美国通过各种文化表现形态实施的这种旨在改变我们民族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文化侵略,也是美国进行和实现“和平演变”、颜色革命成功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洗.脑”过程,美国企图实施对华的“和平演变”是根本不可能的。
事实上,网络已是美国对中国输出美国价值观的主要途径,目前中国的网民数量迅速增长,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会上网,而美国是互联网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最近几年,美国无论是在东欧、中亚的颜色革命,还是在北非、中东的政局巨变中能够屡屡得手,主要是通过“推.特”和“脸谱”等网络工具来传递消息和煽动群众。可见,互联网已成为美国对华实施“和平演变”和对其他国家发动颜色革命的有力武器。
为了更好地集中优势用好这一有力武器,美国政府决定从 2011 年10 月1 日起,美.国.之.音将全面停止中文短波、中波以及卫星电视广播,全面取消粤语广播。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中国进行广播政治宣传的时代将结束。不过,美.国.之.音的中文网站将被保留。其普通话节目将转入互联网。美国广播理事会战略与预算委员会主.席恩德斯·温布什是该计划的支持者。他说,在中国收听短波广播的人数过去几年一直微不足道,而中国现在是世界上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
2011 年 2 月 15 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华盛顿乔治大学发表网络自由讲演。她表示,美国国.务.院在使用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发送“推.特”信息后,还准备推出中文及俄文的“推.特”账户。并且,美国今年将花费 2500 万美元,用来保护网络作者,帮助他们突破网络限制。美.国.之.音停播华语与“推.特”被美国政府热捧,此消彼长之间实际上是美国政府内部宣传资源的一种调整。从中不难看出,美国政府正日益重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文化侵略影响力,希望借此加强对中国的宣传攻势。
2010 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会见各大网络公司的负责人时公开表示,美国会利用网络推行“民主化进程”。美国政府希望利用网络达到政府目的。目前,控制国际互联网的 13 台域名根服务器全部被美国所把持。美国不顾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和多次要求,拒不交出根服务器的管理权,宣布美国商务部将无限期保留对13 台域名根服务器的监控权,这样美国就在事实上把持着国际互联网的生杀大权,随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别国断网。2009 年 5 月微软公司根据美国政府禁令,切断了古巴、朝.鲜、叙利亚、苏丹和伊朗等 5 国用户的 MSN 接入服务,这表明美国利用互联网这一有力武器不仅用于文化侵略也是对其它国家最大的潜在威胁。
从本质上来说,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式战略武器是延续了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华进行文化侵略的网络翻版。撇开漂在表层的信息技术的浮沫,美国推进使用互联网这一渗透手段,与近代西方列强在华大力发展传媒事业办各类报刊杂志从事欺骗宣传活动,并无本质区别。无非是文化侵略的载体发生了变化——从传统传媒(纸制)到网络(无纸化)。至于其它途径,如报刊杂志、广告、电影、电视、艺术表演、名人演讲、学术研讨会等也都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仍然紧抓不放地对华文化侵略的手段和形式。
其二,仍然紧紧抓.住宗教作为对华文化侵略的有效手段。
宗教渗透曾是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主要载体,“传播福音”是他们披的华丽外衣。由于宗教是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的传统文化模式和具有现实渗透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西方资本帝国主义才极力借助宗教把西方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价值理念传播渗透到中国,以达到从精神世界统治、奴役中华民族。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宗教渗透作为西方文化侵略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以宗教交流、传播为掩护,以宗教信仰自由为借口,使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西方社会渗进来,浸透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土壤中并将其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占领和控制社会主义思想阵地,消融和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和同化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民,干涉宗教事务,破坏祖国统一,颠覆社会主义制度。
宗教渗透是政治活动而非宗教活动,政治恶意性是其最核心的特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利用宗教对抗和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以此实现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是他们的惯用伎俩。苏东巨变中,受西方支配的罗马教皇携带西方的阴谋计划,亲自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传道布施,推销资本主义的“政治多元化”理论。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明确说过:从宗教信仰到政治行动只有一小步距离。所以西方某些国家一直利用宗教反.华,如支持达.赖喇.嘛谋求西.藏.独立,鼓动法.轮.功邪.教分子闹.事,并出巨资160 亿美元要“把中国基督教化”等等。美国《时代周刊》前驻北京记者艾克曼在他所写《耶稣在北京》一书中指出:“根植于西方的大陆基督教会,崇尚美国的宗教自由和民主价值,倾向支持中国走向民主。”[11]“在中国,上至政治学术精英,下至农民.工人百姓,信仰基督的人数占人口比例虽极少,但还是可利用的一个力量”[12]“未来30年,中国经济在实现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基督徒的人数要达到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这条东方的巨龙,或许会被基督的羔羊所驯服。”[13]
尤其是一些打着学术交流、研讨、传授宗教文化普及人文知识的旗号,进行着较为隐性的宗教渗透更值得警惕。
2005 年以来,在英国某基金会的资助下,中国国内一些着名大学连续举办“科学与宗教”系列讲座,“面向那些关注基督教信念和科学理论相联系的大学读者”,[14] 描绘了一幅科学与宗教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壮美图景。
以北美某基督教学会为例,2001 年以来,该学会已经连续举办数届“美国宗教与文化暑期高级研讨班”,每届研讨班都有10 位左右的中国学者组成,其中不少都是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宗教学及相关学科系、研究所的领导人和学科带头人。比如,在 2002 年的第二届研讨班上,共安排了八次讲座,分别由波士顿大学神学院、圣公会神学院、环球圣经公会和大使命中心等机构的中美神学教授和牧师主讲。此外,研讨班还组织了一系列考察和体验活动,包括参观早期欧洲清教徒到达美洲乘坐的五月花号船和居住的普利茅斯等历史遗迹,探访美国东西两岸的近 20 家中美教会,与教牧人员进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其间还参加了四次仪式各异的基督教.主日崇拜、七次团契和查经活动、一次布道会,亲身体验了基督教丰富多彩的敬拜活动和宗教生活。在随后的几届研讨班上,又渐次增加了拜访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接触美国国会和政府人士,参观各种类型的华人教会和家庭、感受华人同胞在美国社会的真实处境等内容。
主办者很明确地说出了举办这个研讨班的目的,就是“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提供一次亲身考察、理解、感受和认识美国宗教文化与社会的机会”[15] ,这“对于他们认识美国的宗教文化,反省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以及更加全面地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启迪”。[16] 参加研讨班的一些中国学者也真“受益非浅”,一方面表示“现在对美国的基督教有了更具体、更切身的认识和体会”,[17] 从中“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信仰如何使他们的生命变得喜乐与丰盛、更有意义”;[18] 另一方面认为“这种美国经验,对当下中国大陆,可鉴之处甚多”,“把基督教中有益于社会、个人的文化精髓发扬广大是有必要的,对于中国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也是有价值的”,“这对于重构中国当代社会的信仰体系和价值坐标不无启示意义”。[19]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外的神学教授、神职人员己经在中国的一些高校内或开课程,或做讲座,有的甚至被聘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如,新加坡某神学院院长、英国伦敦大学荣誉神学士 M 就到北京某大学哲学系开设“基督教思想史”,并被聘为客座教授。此后,M 多次到该系任教,给研究生开设“现代基督教神学着作选读”,给本科生开设“《圣经》神学及其现代意义”。不仅如此,M 还经常应国内一些着名高校的邀请,举办诸如“圣经导论”、“基督教的人文精神”、“基督教思想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等专题讲座。1992 年,M 又被上海某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更有甚者,2004 年12 月 26 日至 2005 年1月12 日,北美某基督教学会竟来中国举办了跨数省长时间的基督教“学术讲座”。北美某基督教学会会长带领两位美国基督徒学者──旧金山大学生物系某教授和波士顿大学神学院某教授,三人的首站选在北京,然后是哈尔滨、长春、南京、杭州。18 天时间在五座城市的八所大学中作了十场讲座和座谈,举办者称,“为中国知识分子了解科学与宗教的全新关系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这到底是一扇什么样的窗口?看主办者的身份和以宗教为主题的讲座就不言自明了。[20]
2004年以来,受美国某基金会的资助,北京某大学连续六年举办“宗教学高级研讨班”。研讨内容涉及欧洲和北美洲基督教的现状、当代流行的宗教社会科学理论、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宗教传统对公众生活和利益的影响与贡献等。虽然不能说这些讲座都是宣教,但其掩盖了宗教所具有的文化以外的其他功能,这对于消解中国宗教研究的无神论本色、扩大宗教的意识和观念在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中的影响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样的研讨班不仅免收学费,而且依据学员出勤、学习态度和成绩等情况,评选杰出学员和优秀学员。杰出学员每人奖金 2000 元,优秀学员每人奖金 1000 元。另从杰出学员中推荐最优秀者,赴美国某大学做访问学者,费用由研讨班提供。2009 年,该研讨班进一步推出一项研究和培训项目,项目分为“研究中心课题”和“个人课题”。“研究中心课题”主要面向中国大陆大学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每项资助金额在 5 万到 10 万美元之间;“个人课题”主要资助由1或2位研究者进行的研究课题,每项资助金额在 1 万到 3 万美元之间。与课题申请配套,该项目还将举办三期培训工作坊。第一期将于 2010 年暑期在中国举办,邀请第一阶段入围的30位申请者参加,为期大约两周,由该项目提供食宿费用和旅费补贴。第二期及第三期将分别于 2011 年及 2012 年暑期在美国举办,每期一个月,由获奖的 12—15 位研究者参加,费用同样由该项目提供。面对如此研究和培训计划,我们实在有些匪夷所思。研讨班何以如此慷慨?又是在慷谁之慨?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警觉。[21]
由此可见,西方帝国主义利用宗教对社会主义实施文化侵略,把宗教作为了“西化”“分化”中国的突破口。上述事实充分表明,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渗透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为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政治目的服务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宗教意义上的活动,也远远超出了“学术交流”之本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宗教渗透活动的手段和范围也会扩大。因此,我们必须将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宗教渗透与正常的宗教交流、宗教传播区分开来,采取有效措施抵御西方帝国主义旨在“西化”“分化”“和平演变”中国的任何形式的宗教渗透活动。
其三,通过资助、扶持中国的某些“西化精英”,实现“和平演变”中国。
前文所述,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在第一轮对华文化侵略中,办教会大学有一现实目的即在华培养听命于他们的“领袖人才”。那么,当前西方帝国主义正在实施的第二轮文化侵略则是通过某些基金会资助、扶持中国的某些“西化精英” 来实现他们“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曾经阐述过,控制中国不能主要依靠武力,要通过控制中国精英来影响中国决策,辅之以控制战略威慑,使中国更加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如美国福特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与中国的关系可分为两个部分:前期以资助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对中国的研究和了解为主,后期即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直接与中国建立联系,资助有关项目和机构。该基金会最早介入中国的项目是 1949 年调查从大陆流到香港的大批知识分子“难民”情况,并协助对他们的安置。根据基金会驻京办事处的最新资料,自1988 年1月在中国建立办事处起至 2001 年 9 月,基金会在中国资助总额为 1.28 亿美元,项目包括人权与社会公正、治理和公共政策、教育与文化、国际事务、项目支持等。在这些资助中即培养了某些西方国家需要的“西化精英”。洛克菲勒基金会早在 1916 年就开始在华资助美国教会办的协和医学院。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该基金会更是与中国很多领域科研机构合作。正如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所言,要通过控制中国精英来影响中国决策。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美国通过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控制中国的某些社会活动家和法学家,在中国制造政治动荡和分裂。“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又译为“国家民主捐赠基金会”,简称 NED)下属四大机构,即共和党的国际共和研究所、民主党的全国民主研究所、美国商会国际私营企业中心及劳联·产联的国际劳工团结美国中心。此外,还有许多所谓非政府组织受其资助,包括《民主杂志》、世界民主运动、国际民主研究论坛、国际媒体援助中心等等。它虽属非政府组织,但和美国国.务.院、国际开发署、中央情报局有密切的联系,被认为是中情局的“另一块招牌”。因为 NED 有非政府组织(NGO)的招牌,不易引起注意,甚至连西方的研究报告都说,“在向非政府组织提供战略资金方面,美国外交政策精英们认为 NED 比秘密支援更可靠”。这个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成立、主要靠美国政府拨款从事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很多地方扮演过特殊的政治角色。如在拉美、独联体、西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影响非同小可,主要是受到其颠覆活动或推动“颜色革命”的影响。NED 还频频资助中国的“民.运”、“藏.独”、“东.突”等各种反.华势力,直接.干涉中国内政。NED 拨款大多来自美国国会,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二战后,一些美国志愿者组织被发现暗中接受中情局的秘密资金,在国际上引起了激烈争论。1982 年,美国总统里根在一次重大外交政策演讲中提出促进“民主基本建设”的计划,在全球“推广民主”。1983 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国.务.院授权法》,拨款 3130 万美元成立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并让其享受美国税法 501(C)3 条款免税待遇。有统计显示,美国财政对该组织的拨款 2006 财年为 7404 万美元、2007 财年约为 5000 万美元、2008 财年为 8000 万美元。此外,国会还有专项的旨在颠覆他国的所谓民主项目。[22]
为了扶持他们的“西化精英”,2010 年10 月 8 日,诺贝尔委员会接受希拉里·克林顿的建议,把诺贝尔和.平.奖公然授予了曾无耻地、赤.裸裸地说 “香港一百年殖民地变成今天这样,中国那么大,当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会变成今天香港这样,三百年够不够,我还有怀疑。”“中国人有什么?中国只有一堆非驴非马的大杂烩。”“全盘西化就是人化、现代化,选择西化就是要过人的生活,西化与中国制度的区别就是人与非人的区别,换言之,要过人的生活就要选择全盘西化,没有和稀泥及调和的余地。”“我无所谓爱国、叛.国,你要说我叛.国,我就叛.国!就承认自己是挖祖坟的不孝子孙,且以此为荣。”[23] 并早在 19⑧9 年制造动.乱的、颠覆国家政权的犯罪分子刘.晓.波,这不是西方帝国主义扶持中国的某些“西化精英”,实现“和平演变”中国的明证吗?曾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政治系从事研究一年,并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国际政治学的某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内高级学者,因触犯泄漏国家机密罪而于 2009 年被捕,2011 年2 月被法院处14 年有期徒刑。这一事例也告诉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西方帝国主义扶持的这些中国“西化精英”,他们是西方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和实现“和平演变”中国的马前卒、急先锋。[24]
总之,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在对华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同时,可以采取公开的对华文化侵略的途径如办报刊办学校等,而当前的西方对华文化侵略己不可能再采取己往公开的途径了,他们必需采取非常隐蔽的途径进行。通过互联网、广告、电影电视、报刊杂志、高层论坛、学术交流研讨、讲座培训、基金会资助等表面正常的各种文化形态暗中输入西方的价值观念。历史上采取公开的文化侵略,目的是使中国人民接受殖民奴化思想,使中国社会永远处于被西方殖民主义者统治压迫的境遇。而现在采取非常隐蔽的途径进行文化侵略,目的是使中国人民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资产阶级的那套政治理念,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平演变”成资本主义。而无论是过去要维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是今天想要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其总目的都是一个,即梦想永远控制、奴役中华民族。但是历史终将会雄辩地证明,西方帝国主义的这一战略企图必将会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遭到可耻的失败。
(参考资料来源于大学网,作者:郑言雨)
(注:“zhyhzsNYW”在“网络”所刊登的全部内容,欢迎广大网友共享使用!)

2. 你怎么看待文化入侵

文化入侵一般指外来文化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对本土文化实现征服行为。一直以来,这都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说好听点,其根源是跨文化传播;说难听点,这就是一种文化侵略。

3. 软文化攻击是什么意思

就是文化入侵
不用武器侵略
文化侵略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由于文化涵盖的面极广,有充分历史佐证、确凿成立的文化侵略,其范畴限于“教育”和“宗教”。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更多是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

4. 文明3技术问题

仅供参考..

黄金...文明3在早期一定是要进行扩张的,但是还是要注意城市的质量,特别是前几个城市的质量。城市最好建立在像是宝石,黄金这样的这样的资源旁边(黄金是加成资源,不能进行交易)在初期,建立在沙漠,冰原上的城市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他们都不会带来黄金。文明3在这里比文明4差好多,不能建造可以增加单元格黄金产量的野外设施。当然,你可以在水边多建立几个城市,可以提高黄金产量。也可以把每个城市的生产项目都改为“财富”,可以把资源产量的50%换位金子。当然,这样会拉军事,科技的后腿。

发生了暴乱就不好弄了,给你几个防止暴乱的方法。
1.你可以听不满的民众意见,尽量按照它们的要求做。
2.把城市的的环境弄好。(多建点引水渠啊医院啊什么的)
3.控制人口(适当的多,不要太多,建议不要超过12)
4.挺高文化值(这个很管用,不仅可以防治你的城市市民因为羡慕别国文化而暴乱,还可以导致别国城市倒向你的这一边。)
5.右键点击城市 让市长代管城市
6.多引入一些增加城市快乐度的资源(奢侈品,如丝绸,香料,酒,宝石等)

加快科技研究速度可以把城市的市民部分改成科学家。也可以将科技投入设置为100%。(不过这样可能会造成财政赤字,建议不要长期这样)多和其他的文明互换科技,所以要尽快与他们取得联系,才能用石工术换其他的,用你的世界地图(尽量多探索一些地方,地图可见范围越大就越值钱)换科技,很快就可以追上他们的,这样你的科技投入保持70%左右的投入就可以领先了,第二就是要抢大图书馆(可以获得任意两个最先进文明已经拥有的科技)这样你就可以领先其他文明了。当然,大图书馆很快就会失效,之后还要靠你自己。

外交比较灵活。关键是要看看AI对你的态度。下面给一个参考。
态度级别如下:
小于等于 -11 = 亲切(Gracious)
-1 到 -10 = 礼貌(Polite)
0 = 谨慎(Cautious)
1 到 10 = 愤怒(Annoyed)
11 到 100 = 盛怒(Furious)

在刚开始时(结束4000 B.C.回合(turn)前),由于势力级别都相等,所以在势力级别产生影响或AI取得势力领先(power
lead)前,下述因素决定了“初始”态度:
记住,负数代表好。

开始态度:

开始(不考虑其它因素):0

-1 你们处于同一文化圈
例:美国对易洛魁和阿兹特克为-1(都处于“美洲”文化圈),法国对所有处于欧洲文化圈的种族为-1。

AI的攻击性:
酋长(Chieftain)-军阀(Warlord)
5 = +2 (德国、祖鲁、蒙古)
4 = +1 (9个种族)
3 = 0 (6个种族)
2 = -1 (中国、易洛魁、迦太基、高丽)
1 = -1 (法国、印度)
摄政(Regent)-君主(Monarch)
5 = +3
4 = +2
3 = +1
2 = 0
1 = -1
皇帝(Emperor)-神(Deity)
5 = +3
4 = +3
3 = +2
2 = +1
1 = 0
在计算态度时你可以认为摄政-君主是标准级别,酋长-军阀则递减一个攻击性级别,皇帝-神则递增一个攻击性级别。

在摄政-君主难度,只有德国会开始就愤怒(+1),除非你们都处于欧洲文化圈,还有5个种族对你是谨慎。而其它都是礼貌。

在皇帝-神难度,开始时除了5个喜欢专制的种族(下文说明)、2个攻击性最低的种族(法国、印度)以及4个谨慎的种族-中国、易洛魁、迦太基、高丽(因为2的攻击性,如果在同一文化圈则为礼貌),其它所有种族都对你愤怒。但一旦AI取得文化领先(culture
lead),印度和法国将为谨慎,而另4个谨慎的种族将会变成愤怒(除非你处在它们的文化圈)。

临时态度(在游戏中可以改变)

-1 你和AI处于同样的政体(当然在游戏开始时大家都处于专制)。
因为开始时所有种族都处于专制,这给玩家一个高攻击性种族的初始态度为0(谨慎)的印象。举个例子,在酋长难度起始为0,相同类型的政体加-1,而攻击性4使态度值加+1,最终会恢复到0。

AI喜欢/厌恶的政体
-5 喜欢的政体(仅适用与你和AI都处于此种政体)
+4 厌恶的政体(仅适用于你处于此种政体而AI不是)

最坏的情况是发生在你和AI都处于AI喜欢的政体时,你单独从该政体转换到AI厌恶的政体(结果为+9)。举个例子,如果你从专制转换到共和制或君主制,而埃及、祖鲁或凯尔特处于专制;或你转换到君主制或共和制,而阿兹特克处于专制。蒙古是另一个喜欢专制的种族,但它们厌恶民主。

喜欢的政体:
专制:5 AI
共和:6 AI
君主:6 AI
民主:4 AI
共产:3 AI

厌恶的政体:
专制:7 AI
共和:7 AI
君主:4 AI
民主:2 AI
共产:4 AI

不管AI是喜欢还是厌恶,在大部分情况下,和平时期AI处于共和-民主、战时处于君主-共产。所以即使各有6个种族喜欢共和和君主,但共和将更适用于那些喜欢它的种族,因为AI也将处于相同的政体。需注意的是,仅当大多数其它的AI处于专制或由于战争而导致转换到战时政体时,共和制对于你将是个坏的选择。如果当其它的种族都已转换政体(常见于较高的难度级别),而你仍然处于专制时,你将看到AI态度的恶化。

-1
如果你最近与AI进行了贸易(地图或科技)或正在履行一个20回合的协议(如分期付款(gold/turn)、针对其它种族的贸易禁运)。每回合都买卖地图是无助于态度的改变!它仅当地图成为获得势力领先的决定性因素时才有助于态度的变化。提供慷慨的交易(如用5000金买字母)也无助于态度的变化。通常由于一些你探索过或开发过的格子(tile),你有时会偶尔失去这个点数(point),或仅仅是由于时间的流失。在大多数情况下,20回合后你通常将失去这个点数,而非一、两个回合后。记住请偶尔交易一下地图。无论你是否已取得这个点数,多次交易是不会增加这种奖励的。这个点数适用于包含有科技或金钱的其它条约。

-1
如果你签定一个针对其它种族的贸易禁运。这个奖励是与最近的贸易一起计算的,所以如果你最近已经进行了地图/科技的贸易,再签定贸易禁运是无用的。

+10 贸易禁运的受害者。

-1 如果你取得文化领先。+1 如果AI取得文化领先。

-1 你向AI进贡。

+1 如果AI索取贡品而你拒绝了(当然它尚未宣战)。

-5 如果你与AI有道路通行协议(Right of Passage)。

-10 如果你与AI有共同防御协议(Mutual Protection
Pact)。请记住签定一个共同防御协议是危险的,因为它会把你拖入一场你不希望的战争中。

-3 如果同时与一个共同的敌人处于战争状态。

-2 如果你签了一个同盟条约(alliance)。

所以你签定一个同盟协议向敌人宣战将有-5。

-1 到 -3 你每消灭一个敌人(共同敌人)的部队(unit)或破坏(pillage)一格,-7 一次屠城(raze),但这些都是临时的
-
战争结束或种族被灭后,你将为每次屠城受到+1的惩罚,宣战(即使你是为了同盟条约)将受到+1的惩罚。在你签定同盟条约前的任何破坏(但在同一场战争中)将立即被加上。签有同盟条约时进行破坏所引起的总影响好象不会超过-15,但如果没有同盟协条约为-13。这种影响每回合递减1点,除非你每回合消灭一支部队或破坏一格来维持最大值。所以当和平来临时-15的临时点数会自动取消,这看起来象你由于签定和平协议或灭绝种族而在态度上遭受到一个打击,其它的AI对你抱有更差的态度。

-5 如果你交易或赠于资源。交易多种资源好象没有用处。

+1 如果它们让你离开它们的领土,+4
如果你被要求离境或宣战。这些是临时的,只要你被迫离开,下一回合这种点数将消失。你可以持续的派一支军队(troop)入境、在那待一个回合并声明你将撤离,被迫离境、但在下一回合返回它们境内,不过AI的态度不会不断恶化,而仅是保持+/-5点的循环。如果每回合中派遣大批军队入境而后又被驱逐,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态度是没有变化的。

任何近期发生的战争会遭受惩罚,惩罚好象是依据AI的伤亡情况。和平后一段时期大多数惩罚将逐步减弱(AI重建失去的军队)。

永久的态度变化

注意:在战争中一些受害者的态度变化是难于测试的,因为直到战争结束你无法查看态度数值,所以很难发现某行动引起的变化。此外,难于区分哪些惩罚是由战争状态引起,哪些是由破坏条约导致,哪些源于屠城,等等。

如果一个种族与另一个你与之撕毁条约的种族处于战争状态,许多惩罚会暂时取消。例如:阿兹特克由于我曾经对易洛魁的所作所为加上了+10的点数。如果阿兹特克与易洛魁陷入战争,那10点被去除,所以阿兹特克会对我变得友好,但一旦它们签定了和平条约10点的惩罚又加了回去。所以惩罚仅加到友好的种族而非敌人。

-10
源于礼品的最大值。你每赠于它们10金或等价的科技就能得到-1点。用科技交换它们的1金或地图(即使地图是“无价值的”)是不能算作礼品。你不可能从送礼品得到大于-10的点数。一旦你达到了-10的最大值,在下一个回合或过几个回合再送礼品是没有用处的。这种点数看来不会随时间减少,如果达到最大值,过几世纪后送更多的礼品是根本没用的。

-2 如果你与AI建立大使关系。

+2
你向AI索取贡品,不管它们是否给你贡品。如果它们对你友好,这个点数是+1,但一旦它们是愤怒/盛怒那你每次索取供品将得到+2的点数。你可以在一个回合中索取50次使某种族的态度+100(非常、非常盛怒)。

+1 如果你对另一个AI实施屠城。+12
如果你对它实施屠城。即使那座城市建有大奇迹其它的种族也不会给你超过标准+1的惩罚。好象受害者不会有多于+12的永久的惩罚,但可能有临时的惩罚。

+4 如果你以前对该种族宣过战。如果是AI对你宣战而你没有屠过城或做过其它坏事,那它的态度有可能恢复到战前的水准。

+12 撕毁同盟条约。+2 其它的种族。

破坏某个AI的最后城市不会受到惩罚(除非你屠城,将仅得到源于屠城的+1)。如没有一个种族再与之交战,则诸如源于打击共同敌人、同盟等的“临时”影响将消失。

+1
你对一个与之友好的种族宣战(所有与该种族和平的种族将加上这个点数,其它的种族中如曾经与之签有和平条约也将加上这个点数)。诀窍是让其它种族向你宣战。如:阿兹特克对我是-17,我向易洛魁宣战,则阿兹特克对我是-16。如果你通过同盟关系把阿兹特克拖入战争,现在是-22(-5源于同盟,由于一个与你处于战争状态的种族跟阿兹特克不再友好,+1的点数取消了)。但战后,+1的惩罚被加了回去。

+4 如果你破坏一个贸易线路(trade
route)(象破坏你自己的道路)进而撕毁一个交易。此外你不再交易资源你还失去-5,这样总共为+9。其它种族加上+1。

+1 如果你卖给它们你的一个工人(不知为什么)。如你把工人买回来点数将消失。

+1
每解散一个捕获的工人(拥有它的国籍)。可以把解散想象为杀害。使用奴隶(slave,捕获的工人)、出售他们、或把他们加入城市(即使他们被饿死)好象没有关系。

撕毁道路通过协议:
+4 有道路通过协议时宣战,如你没有部队在它们的领土内,其它的AI加上+1,但以后仍会与你签定道路通过协议。+6
如果你撕毁协议时有部队在它们的领土上,其它种族将加+2且不会再与你签定道路通过协议。

+4 撕毁和平条约。其它的种族将加上+1。事实上你同时宣战,这个数值会翻倍(如:+4 撕毁和平条约 +4 宣战)。

+4 间谍任务(espionage
mission)失败(包括任何任务或安插间谍的尝试)。除了你试图对之安插间谍的或实施任务的种族,其它种族无关。

其它因素

拥有AI没有的资源好象没有影响(虽然这将影响势力级别或引发战争,但与态度无关)。同样,处于同一大陆也不影响态度。实行“文化攻击(culture
attack)”(在它们的边界旁建立城市、试图用文化同化它们的城市)不影响态度,但有时它们会提升它们自己的文化或用宣战来应对这种威胁。

势力领先:如果你取得势力领先,多数的有利影响(负数)被减半。道路通过协议是与势力领先无关的维持全部点数的影响之一。例如被影响的有:礼品引起的最大点数不是-10而是-5。所以在酋长难度4000
B.C.阿兹特克对美国的态度始于-6(-5 喜欢的政体、-1 相同的政体、-1 相同的文化圈、+1 攻击性),但在较低级别3950
B.C.降到-3,因为已经有势力领先。如果AI取得势力领先,你将感受到所有的影响、或正常的数值(所有数值我都列在我的研究中)。如果我给自己5000金,并且在那个回合把我所有的都赠送出去,那么与礼品相关部分的点数将为-5;但当我结束我的回合操作,势力被再计算且AI取得了势力领先,所以点数恢复到正常的-10。如果某种族处于极其盛怒的状态,负数好象没什么影响。

总结:这对于每位关心AI态度的人可以作为一个核对表

在理论上,通过下述方法,你对一个种族最好情况能取得-58(也许由于随机的因素或某些我尚未知道的事情会更多)。
AI取得势力领先。
你取得文化领先 -1。
在摄政-君主难度攻击性为1或在酋长-军阀难度攻击性为1-2的AI种族 -1
相同的文化圈 -1
最近交易过地图/科技 -1
最近向它们进过贡 -1
送足够的礼品 -10,
你与AI处于AI喜欢的政体 -5。
和AI处于相同的政体 -1
你们有大使关系 -2
你们签有道路通过协议 -5
你们签有共同防御协议 -10
你们处于同盟关系对付共同的敌人而且在这回合你给予敌人足够的打击 -15。
你们正在交易资源 -5。
你们彼此从未宣过战、解散奴隶、撕毁协议、屠城、索取贡品、拒绝进贡、卖给它们你的工人、或间谍被抓获。
理论上的最大值:-58。

你能从一个种族得到最大的狂努值是100。存在无数的途径去达到这种高度。让其它种族愤怒的途径有:
你取得势力领先。
你从未与某AI交易过。
你从未送过礼品。
你们没有过大使关系、道路通过协议或共同防御协议。
出售你自己的工人。
AI取得文化领先。
你们不处于同一文化圈。
没有同盟条约(或在同盟期间没有使敌人受损),或没有与共同的敌人战斗。
你处于AI厌恶的政体,而且AI不处于那种政体。
你的政体与AI不同。
你屠过城。
你解散过奴隶。
拒绝进贡。
你对它们实施过贸易禁运。
你们宣过战(你是个好战者)。
你在从前或最近曾经和那个种族交战。
你撕毁协议(滥用道路通过协议、和平条约、贸易等等)。
你抓获间谍。
你要求AI进贡。
AI的攻击性(对于态度难度越高数值越高,这不意味着它将影响偷袭的可能性和其它事情)。
“边缘侵害(border infraction)”(即仅临时生效1-2回合)。

5. 关于西方文化入侵

西方文化入侵的历史是从1840年开始的,看法,辩证,历史,唯物,反对.

6. 为什么中华文化向外输出不能叫文化侵略

侵略一词,其含义是对不属于自己的范围或国土进行占领、统治,是覆盖性的、颠覆性的行为。文化侵略,其目的是占领别的国家的文化高处,用自己的文化观念推翻和颠覆别的国家原有的文化观念和道德标准,从而达到经济侵略或者加强武力侵略后的思想统治。因此,往往文化侵略,是强国对于弱国的一种居高凌下的欺凌,相伴的,是武力值上的巨大的差异和武力威胁,甚至于直接出兵攻击和占领。
而中华文化向外的输出,比如在别的国家设立孔子学院等,是对外宣传我国的文化,加强文化方面、人文方面的交流,以便于外国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有所了解,有利于消除误解和歧视。它的目的,是与文化侵略截然不同的。其输出的方式,是和平方式的,基于遵守别的国家的法律规定,与恃强欺凌毫无关联。因此,中华文化的向外输出不能叫文化侵略。

7. 多元文化主义的攻击

新保守主义的攻击 说到新保守主义,人们常常容易引起误解,一是因为英文里的“新”字既可以用new 字来表达也可以用前缀neo来表述;二是因为二战至今,美国政坛上确实出现了两次新保守主义思潮。为了区分这两个不同的新保守主义,人们一般用“new conservatism”指二战后萌芽、五十年代时期渐成气候的保守主义,而用“neoconservatism”指六十年代滥觞、七八十年代活跃、九十年代沉寂、世纪之交复苏、二十一世纪初发威的保守主义。作为一种代表美国传统思想的政治文化思潮,两种保守主义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讨论的是发轫于六十年代的新保守主义,所以对前一种保守主义仅略作介绍,以厘清当代美国新保守主义的脉络和走向。
二战后不久出现在美国的新保守主义之所以被叫作新保守主义,主要是为了区别于传统上的老派保守主义。它主要由两股势力组成,一是视共产主义思想为不共戴天之敌的反共势力,二是视罗斯福“新政”为洪水猛兽的自由市场经济铁杆派。这两股势力尽管竭力兜售其思想,但在五十年代时期都不怎么得势,“被当时的美国主流思想挤出门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极右反共势力因追随麦卡锡主义和组建“约翰·伯熙社团”(John Birch Society)极右组织而名声扫地;另一方面是自由市场经济铁杆派因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而使其放任自由理论(laissez-faire)不攻自破。然而,这两股势力并不就此罢休,轻易地退出政治舞台。眼见自由主义力量日益庞大,欲揽媒体、思想库、基金会和高等院校的思想资源于一体,保守主义派们坐不住了。他们决定反击,与自由主义抢占思想宣传阵地:用《华尔街日报》对抗《纽约时报》,用“美国企业研究”与“布鲁金斯研究所”抗衡,用“经济教育研究”对付“福特基金会”。所有这些努力只为一个目的,即从自由主义者手中夺回政权。从短期来看,这股保守势力使重量级保守人物Barry Goldwater赢得共和党1964年的总统候选人提名,从长远来看,他们的新保守主义思想在当年新当选的加州州长里根身上产生了共鸣,从而为保守势力重掌大权作了准备。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反共意识形态和自由意志论(libertarianism)构成了五十年代美国新保守主义的主要思想框架,但传统观念也对新保守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传统观念主要包括个人伦理道德、个人自我约束和个人理性思考。比如,保守派历史学家彼得· 维尔瑞克认为,新保守主义之所以新,就是因为它强调回归基督教道德观和传统伦理观。新保守主义干将拉塞尔·柯克(Russell Kirk)说得更直截了当:一个真正的保守主义者必须坚信先验道德秩序,相信社会的连续性,坚持精英主义,信守除了上帝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外其他什么都不平等的原则。他特别强调年轻精英的人文教育,因为美国传统价值之“薪火”要靠他们来传递。此外,保守派社会学家罗伯特·尼思贝特和保守杂志《国民评论》主编威廉·布克利也对战后新保守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思想。然而,让这些为新保守主义兴起摇旗呐喊的保守派们深感失望的是,新保守主义在宣传媒体上的气势没办法转换成实质性的政治权力。毕竟,五十年代的美国仍生活在罗斯福“新政”的阴影之下,而六十年代则基本上是自由主义思想独步天下。所以,在这一时期,新保守主义除了从新成立的“自由美国青年”(Young Americans for Freedom)这一保守组织中得到些许慰藉之外,已没有什么戏可唱,更别说有什么大作为了。
然而,令人惊讶不已的是,当new conservatives还在苦思冥想如何与如日中天的自由主义力量展开较量时,自由主义阵营中突然冲杀出一小群知识分子,组成了一支人数不多但能量可观的neoconservatives力量,其时正值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按照“新保守主义之父”欧文·克里斯托的说法,之所以用neoconservatives来指涉这群为数不多但知识超群的学者和知识分子,是要突显他们从自由主义转向保守主义的过程。而他们之所以改弦易辙、更换门庭,照美国新保守主义核心刊物《旗帜周刊》(Weekly Standard)特约撰稿人麦克斯·布特的解释,是因为他们对民主党自由派处理国内社会矛盾不力、对付苏联不够强硬感到极度失望,有“受到现实重创之感”。事实上,他们除了仍赞同福利政策和政府干预外,其他方面与保守主义无甚区别。但据人文科学教授保罗·高特福莱德的理解,这批新保守主义者中,既有冷战方面的自由主义者,也有对“黑人权力”政治(black power)不满的自由主义者,但更多的是对“反正统文化”(counter-culture)所宣扬和追求的“另类生活方式”(alternative lifestyles)感到厌恶的自由主义者。尽管上述解释新保守主义产生缘由的侧重点不一,但它们的共同点还是显而易见的,即新保守主义早期骨干力量大多对美国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社会文化问题深感忧虑,惶惶不安。 那么,美国六七十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使这些新保守派如此大动肝火,以致非要从自由主义一边“跳槽”到保守主义阵营去呢?众所周知,六十年代是美国现代史上最多事、最混乱、最令人迷茫的岁月。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反正统文化运动、新左派运动和环保运动,像滚滚波涛,一浪接着一浪地冲击美国价值体系,冲刷美国社会肌体。狂涛骇浪冲刷之后,不仅城市大街上留下了片片残痕,而且人们的心灵中也出现了一大片空白。用美国着名历史学家威廉·奥尼尔的话来说,六十年代的美国已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价值体系失去支撑中心,社会结构缺少凝聚力量。这样的局面显然不是执意保守住美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人所愿意看到的。
上面提及,新保守主义者原先是信奉自由主义的人,即信奉传统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人。新保守派中的一批干将,如诺曼·波德赫瑞茨(Norman Podhoretz)、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塞莫尔·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丹尼尔·莫尼汉(Daniel Patrick Moyniham)、纳什·格雷泽(Nathan Glazer)、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和詹姆斯·威尔逊(James Wilson)概不例外。使这些前自由主义者感到痛心的是,六七十年代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自由”现象与他们心目中的自由理念南辕北辙,格格不入。不管是新左派校园闹事占领学校行政大楼,还是愤青们动辄上街游行反对政府;不管是文化反叛者在大麻中腾云驾雾,还是性革命者在肉欲中翻云覆雨;不管是新潮女性追求两性平等,还是少数民族要求文化多元;不管是家庭观念日趋淡薄,还是婚姻神圣性不断弱化;不管是堕胎人数急剧上升,还是同性恋行为得到认可,所有这一切,在新保守主义者看来,都是对自由理念的曲解,对自由权利的滥用。更使他们深感失望的是,以自由主义思想为己任的民主党自由派,非但不指责和制止这些伤风败俗、败坏道德的行为,反而对它们姑息从容,一味迁就,导致年轻一代失去道德准星,生活在价值真空世界。一气之下,他们只好与自由主义主流派分道扬镳,自立门户,企望用新保守主义的旗号来保卫美国传统文化价值。
那么,就新保守主义者而言,哪些美国传统文化价值具有永恒意义,因而需要“严防死守”呢?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因为保守主义种类较多,重心点各自相异。比如,拉塞尔·柯克列出六条保守主义信条,克林顿·罗锡特则认为有十二条,而邓恩和伍达德坚持认为,十条已足以概括美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这里仅以邓恩和伍达德所列的十条为例。⑴连续性:秩序和变革速度;⑵权威:权力与政府权限;⑶社区:分散社会结构;⑷虔诚:人与道德;⑸责任:义务大于权利;⑹民主:限权政府与宪法;⑺财产:经济作用;⑻自由:平等的兄长;⑼任人惟贤:领导阶级;⑽憎恨:反共激情。
根据邓恩和伍达德,这“十项基本原则”概括了美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精髓,任何保守主义者都视它们如生命重要,并竭尽一切所能保护它们。限于篇幅,这里不可能就它们一一展开讨论。但即便如此,仅把它们与美国六七十年代出现的性革命、反正统文化、新左派、“另类生活方式”等所追求的价值观念作一比较,两者之间的对立是昭然若揭、不言自明的。可见,新保守主义是在“十项基本原则”遭到戏弄嘲笑、肆意践踏的情况下,才愤然“挺身而出”,捍卫自己信仰的。正是基于这一点,新保守派常被称作理想主义者。
既然有理想必须捍卫,新保守主义者自然要对任何威胁这一理想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抵制、批驳和反击。在美国,习惯上来说,保守主义的对手是自由主义,两者几乎是一对“天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美国政坛上始终贯穿着保守派与自由派的斗争与较量。然而,罗斯福开创的“新政”式自由主义经杜鲁门的“公平施政”、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等自由主义政策演绎之后,已大为走样。一是政府机构日益庞大,雄心勃勃的福利计划使政府不堪负重;二是自由主义思想极度膨胀,导致自由权利滥用,社会道德下滑。新保守派认为,正是六十年代的极端自由行为,“种下了当今西方社会问题的祸根”。然而,当新保守主义准备与自由主义捉对厮杀时,后者却因其众多社会和经济政策的失误而不再叱咤风云。在今日美国,“自由派”作为一种政治标签已具有政治自杀性质,而作为一种执政思想则已“寿终正寝”。不过,虽然作为一种政治党派力量自由主义已难成气候,但它的许多价值观念仍颇有市场,时常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新保守主义者眼中,近二十多年来活跃于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主义就含有诸多自由主义思想的成分。既然“老对手”自由主义“缺席”,而多元文化主义又如此咄咄逼人,新保守派自然而然地将其攻击目标锁定在多元文化主义这一新敌手身上。明乎于此,新保守派领军人物之一塞缪尔·亨廷顿呼吁新保守主义两条线作战:外“反西方普世主义”,内“反多元文化主义”。
新保守主义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攻击
▲剑出鞘后,新保守主义的第一个攻击目标是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界掀起的一场教育革命,从而点燃起“校园战争”的烽火。新保守派急先锋艾伦·布卢姆单刀直入地指出,多元文化主义在课程设置中砍掉西方经典,换上非经典及女性作品,是对美国传统精神的肢解,是对美国文化基础的破坏,是对美国文明的嘲弄。他要求抵制多元文化主义染指教育界,确保以WASP为代表的美国主流文化“江山不变”。与其相呼应,美国保守报刊《华尔街日报》在斯坦福大学改革其“西方文明”课程内容时,以哗众取宠的语言大声惊呼:“西方思想文化今天在斯坦福大学遭受审判。”事态如此之严重,新保守派们于是纷纷出场参战,一方面竭力为“西方文明”辩护,说它是人类追求“真理、理性和客观性”的代表,另一方面对多元文化主义猛烈抨击,斥之为“美国的垃圾堆”。新保守派对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领域里的改革措施如此激怒、如此破口大骂一点也不难理解。这是因为,作为一个移民国,美国各民族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都不一致,所以一般家庭承担不了向下一代传授“正宗”美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只有学校能向移民后代灌输美国的传统精神。换言之,“美国人是通过学校正式教育来取得美国(传统价值)认同感的”。教育领域对承传美国传统精神如此至关重要,新保守主义岂有轻易让出这块阵地之理?!
▲新保守派对多元文化主义攻击的第二个目标,是多元文化主义所强调的种族多元论。众所周知,六十年代民权运动之后,美国少数民族意识普遍增强,出现了各民族对自己民族文化追寻和认同的热潮。顺应此潮流,多元文化主义提出了“双承认理论”:承认种族差异和承认差异平等。在新保守派看来,“双承认理论”至少存在两大危险:一是要动摇盎格鲁-撒克逊为主体的社会精英领袖地位;二是威胁美利坚民族的凝聚力。保守主义“十大基本原则”中有“秩序”和“权威”两条,在新保守派看来,WASP价值观为美国社会“秩序”提供了最好的保障,其“权威”性不容置疑。如果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所说的“种族多元论”,那美国将必然走向“种族多中心论”,WASP的“权威”将丧失,社会道德“秩序”将出现混乱,而美国本身则将因缺少核心文化价值观而加深种族分离,最终导致合众国的“分化瓦解”。新保守派坚持认为,西方社会及其支撑它的价值体系,“优越于所有其他社会及它们的价值体系”,因此,多元文化主义的主张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为了维护西方价值体系的优越地位,新保守主义要求坚决抵制“承认种族差异”和“承认差异平等”之类的“奇谈怪论”,确保以它为核心的“共同文化”(common culture)之权威地位。
▲新保守主义对多元文化主义反击的第三个目标,是多元文化主义内在逻辑引出的文化相对主义。我们知道,多元文化主义的一大预设是,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族、各民族、各群体迥异不同,但本质上大家只是存在差异,无优劣之分,孰优孰劣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新保守派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它人为地取消了价值标准,使人们作判断时无依据可寻,造成良莠不分,善恶不明。新保守派认为,多元文化主义中内含的这种文化相对主义危害极大,是当今美国社会问题和道德水平下滑的祸根。从大处上讲,文化相对主义要挑战以WASP为根基的美国价值体系,从小处上来说,它要改变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前面提及,多元文化主义特别强调少数民族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文化平等权利。想象一下,如果它们的文化地位与WASP平起平坐,那被新保守派称作美国“最优秀的文化传统”WASP不就要失去其主导地位吗?这显然是新保守派不能接受的。而在小处上,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力就更大。根据文化人类学的定义,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用多元文化主义来推论的话,既然任何文化都是平等的,那么任何生活方式都应平等对待,受到尊重。于是乎,堕胎文化、吸毒文化、性自由文化、摇滚文化、同性恋文化和其他形形式式的另类文化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因而都可以用多元文化主义为其辩护。毕竟,它们是丰富的生活方式中的一“元”。新保守主义认为,正是这些所谓的“多元”,导致美国价值观的混淆和道德观的沦丧。有鉴于此,新保守派要求清除这些“精神污染”,重建美国传统价值观的绝对权威。

8. 为什么国内的很多影视剧经常宣扬一些民族文化攻击的思想

这就是演员,常言说的好,戏子无情婊子无义就是说的这类人,国内的话其实很简单,一直就是大汉文化,一直认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就是真理,到现在这种情况还比较乐观吧,很多人都抨击,这也是一个转变。

9. 什么是文化军事战略

文化军事战略立足于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构建的人类文明时代,是预防、治疗或减轻世界性疾病即战争杀戮的军事干预战略。文化军事战略在全球化地球村运动的符号战争时代是针对遏制暴力伤害性战争的新思维,更是预防、治疗、减轻、遏制世界性战争杀戮的军事战略。文化军事不是以消灭敌人的肉体为目标,而是将人的精神和心理作为攻击目标,同以往武力战中战地指挥官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断不一样的是文化军事战略要求依据国家的战略目标做出决断,抑制伤害性暴力战争,通过和平手段获取国家最大利益,最终实现和谐世界的新理念和新秩序。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文化攻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1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2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