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挖掘地方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对于不同地区而言,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有共性要求,也有个性发展的现实需要。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与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域特点、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渗透着中华文化的主要精神,又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对于不同地区和民族而言,弘扬中华文化,既应准确把握和体现中华文化的主要精神,又应坚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和积极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
‘贰’ 传统文化如何提取设计元素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象征着中国民族特色的图案,例如:龙凤纹样、中国结、窗花、剪纸、生肖、祥云、日、月、山、火、云、水、太极、金乌等,将这些传统图案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不仅寓意深刻,体现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将本土文化进行自我延续,还能树立起独特的景观形象,推动我国与世界的进一步交流。例如,在道路,栏杆,墙壁等处采用石刻或手绘的手法用上龙凤纹样和祥云图案,能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祝福、祈盼,或者用植物拼出十二生肖的图案,使人们喜闻乐见,烙上深深的文化印迹,能很好地沿袭我国的传统文化。
景观的色彩是景观表情定位的首要元素,最能代表华夏文明的色彩有: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等。将传统色彩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能有效地营造景观的表情。中国红和琉璃黄能突显崇高、喜庆、祥和的氛围。例如,在路灯设计中运用大红灯笼,在节日的氛围下可彰显中华民族的光辉。长城灰可运用于景 观建筑、座椅等,能突显景观宁静、典雅的氛围。各种雕塑可用玉脂白色,营造纯洁、吉祥如意的景观氛围。
3、传统意境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合一的的和谐思想,以及有法无式的理念。在景观设计中,可使用风景开合、空间对比、引导与暗示、藏与露、渗透与层次、叠石观水等艺术手法,创造一步一景、一景一情的景观空间意韵。还可遵循'中和'的传统理念,从山水诗词、山水绘画及其理论中获取启迪,将其融入景观设计中,将空间创造同人与自然的关系巧妙地结合起来,实现写意与写实、自由与规整和谐统一的效果。例如,八卦图为中国典型的太极图形,将八卦图运用在景观设计中,将对称和动静完美结合起来,尽显八卦图的神韵。又如,安徽某市以传统的'金玉满堂'为主题种植相关的植物,金:桂花;玉:玉兰;满:榆树,是个招财树,其别名是摇钱树。秋天,满树为状如铜钱的榆树果――榆钱。堂:海棠。寓意'金玉满堂',给商家与住户带来财运。不仅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还能彰显我国传统文化博大与精深。
‘叁’ 城区特色文化
城区特色文化有灰塑、粤剧、广式硬木家具、广州榄雕、波罗诞庙会等。1、灰塑:又叫灰批,用石灰在建筑物上进行雕塑造型,工艺较精细,明清两代最盛,尤以祠堂、庙宇、寺观和豪门大宅用之最多。
城区特色文化有灰塑、粤剧、广式硬木家具、广州榄雕、波罗诞庙会等。
1、灰塑:又叫灰批,用石灰在建筑物上进行雕塑造型,工艺较精细,明清两代最盛,尤以祠堂、庙宇、寺观和豪门大宅用之最多。
2、粤剧: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
3、广式硬木家具:距今300多年前的明末崇祯宫廷中,已有广式家具铁梨翘头案,清代广式家具更成为宫廷家具的主要来源,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尚藏有清紫檀点翠嵌牙人物插屏。
4、广州榄雕:已有300多年历史,工精艺高,玲珑轻巧,多姿多彩,具有鲜明的汉族民族风格和广东地方特色,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5、波罗诞庙会:又称南海神诞,是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传统庙会之一,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会期为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十三日为正诞。
‘肆’ 在乡村旅游中,如何凸显渔业文化主题特色
旅游是靠文化来支撑的,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文化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应注重乡村文化的挖掘,充分利用特色来占领乡村旅游市场。
将“山、水、田、林、城”融为一体的田园式城市形态的全新概念,形成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乡村文化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乡村文化并不是虚无缥缈、不可捕捉,它有其生存发展的地域根基。挖掘乡村文化需仔细探索,提炼乡村的原真性和独特性。
‘伍’ 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地方文化特色不仅是指民族文化特色,也可以考虑以宗教文化特色,有些地方深受宗教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等方面都是围绕宗教而展开的,因此整个园林景观设计要考虑以宗教文化为主题。
‘陆’ 请你介绍一下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提现地方文化特色
从优化环境入手,拓宽物质文化的内涵。(例如:节约每一滴水,尊重花草树木的生命)
完善规章制度,形成学校制度文化。
厚重校园、教风和学风,塑造学校精神文化。
‘柒’ 地方特色文化应该如何传承延续
在城市建设急剧加速、人口密集化程度大幅提升的今天,地方文化正随着统一的规划理念、设计方案、建筑形式等城市建设逐步消失,使得城市个性逐渐模糊,居民的凝聚力和认可度下降。
同时结合多途径宣传模式,吸纳近现代文化成果,让传统文化更加历史悠长,现代文明更加贴近时代,形成系统效应,共同策划、制造需求,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落在实处,将优美的城市自然生态景观与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融合,让充满人文底蕴的城市建设服务地方发展。
‘捌’ 谈谈如何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打造城市文化特色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在文化传播中必然会发生文化交流与文化合作,在不同文化之间必然会出现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随时代的进步文化会不断进行文化传承和进行文化创新。本文拟从广义文化上来讨论泗阳城市文化特色问题,谈粗浅认识,提出一些建议,供领导参考。一、 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文化建设既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但从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情况看,普遍存在着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一些城市在现代化的名义下,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城市形象变得千篇一律,直接影响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质量。要正确引导城市发展,科学提高城市品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形成和强化自己城市的特色。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它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判断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人们已不再单纯看发展速度和国民生产总值,还要看城市环境和文化品位,以此来判断城市的综合实力,是否可持续发展。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品位的城市,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城市。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的文化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是泗阳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正在努力推进文化兴市发展战略。如果要让外地人能更好地识别泗阳,让本地人能清楚的了解泗阳,让来泗阳人能更加喜爱泗阳,那就主要在于通过文化符号来识别,通过文化传承来认知,通过文化特色来吸引。因此,在城市扩张和建设发展中,如何体现出泗阳城文化特色,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重新审视和共同研究的问题。泗阳城市文化建设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城市建设发展加快,新城区扩张提速上档,老城区改造正在强力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二是文化载体方面,修建了体育中心、体育馆,大剧院等。二是文化景观方面,抓了泗水古城、骡马街的建设;三是从精神成果方面,提炼过泗阳“人文精神”,确定泗阳精神、泗阳“城市名片”等。四是在文化特色方面,已经进行过一些打造,对杨树文化、泗水汉文化,已经具有较强的对外社会影响力。五是在文化教育方面,通过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了一大批名校,形成了具有泗阳特色的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育文化特色。六是制度文化方面,加强了法制建设,制定了城市管理规范,加强了公民道德建设,出版了《市民必读》、《市民公约》、《市民守则》等。七是文化联动发展开始起步,进行了文化与教育、体育、卫生、旅游、商贸等产业与联动发展的探索,特别是“四城同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泗阳城市文化建设中还有一些问题。一是历史文化总量不多,抢救保护工作力度不够,尚存历史文物古迹不多,发掘开发利用不够;二是建设发展力度不够,文化投入不够,文化规划不够,项目数量不多,文化质量不高;三是对泗阳文化认识还需深化,如对泗阳的文化资源、文化特征、文化特色、文化精神、文化形象、文化标志等的理解还不很清楚;四是在泗阳文化风貌方面,特色不突出,个性不突出,特点不突出,具象化不强,影响力不大。五是文化拓展宽度不够,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够,文化与产业结合不够,对外文化交流不够。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特色,城市的特色是民族文化特性的反映。人为地改变一个城市的传统风格和特点,牵强附会地注入一些格格不入的东西,是对城市特色的扭曲。在发展城市文化时,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搞好论证,结合实际,把握和弘扬本地及民族、人文、历史、地理、经济方面的个性和优势,把文化特色纳入城市化建设之中,使自己城市硬件建设中浸透特色文化的内容,营造特色文化的氛围,塑造特色文化的精神。二、泗阳城市文化特色因素的简要分析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发展和城市文化特色形成,受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泗阳的文化建设发展和城市文化特色形成,不能不对影响泗阳文化发展和特色形成的因素作简要分析。(一)从文化源流来说,泗阳是古泗水汉文化的发源地,悠久的汉文化是泗阳文化的根源,可以说泗阳是汉文化的传承地。(二)从地缘文化来说,泗阳地处长江流域,泗阳饱经长江文化的影响,泗阳位于长江下游地带,是长江下游文化的组成地;地处齐鲁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地带,可以说是南北文化的结合地。(三)从经济文化来说,泗阳农耕文化影响久远,泗阳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县。泗阳商业文化于近代兴起,商贸业发展时间较晚,工业文化的传播时间不长,信息时代文化影响是当代才开始的。(四)从历史名人来说。书法家林大木、地理学家张相文、纺织大师卢庭兰等,这些地方历史名人还是具有重大历史影响和历文化意义的。上述情况表明,泗阳历史文化因种种原因确实存在着“历史缺陷”,但泗阳历史文化也不是一片沙漠,仍然有着比较丰富的底蕴和众多的文化影响存在。影响泗阳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外来的也有本土的,有人文的也有自然的,有名人的也有社会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加以对待,不承认和看不到泗阳历史文化因素的存在及其影响是不对的,而且必须认识到这些因素都会对泗阳城市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而要打造泗阳的城市文化特色,也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因素的积极方面,从而找到泗阳城市文化的根基所在、源流所在、表现所在、特色所在。才能更好地推进泗阳城市文化建设和彰显泗阳城市文化特色。三、泗阳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主要原则一个城市的存在要有城市文化要有自己的特色,城市文化特色的形成要经过一个历史过程,按照建设发展规律,结合泗阳实际情况,打造泗阳城市文化特色要注意以下原则。(一)要坚持历史的与现代的相结合。不能忽视泗阳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也不能简单地只追求泗阳现代文化形象塑造。泗阳从建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中,有过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出现过一些历史名人,曾有过一些古代文化建筑物。虽然保留和传存下来的甚少,这正是泗阳历史文化保护的悲哀所在,也正是当代人对泗阳进行文化寻根、留下历史文化符号和打造特色文化的重点之一。然而,现在我们已进入建设现代大城市的重大发展时期,建设具有现代文化感的新泗阳,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和长期目标,这是我们必须为之努力奋斗的。但在城市扩张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中,我们不能简地单复制再造一个古代泗阳,也不能机械的移植一个现代泗阳,一定要坚持历史的和现代的结合,让泗阳历史文脉的传承和泗阳现代建设的实施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形成泗阳城市文化特色。(二)要坚持人文的与自然的相结合。注意将泗阳自然景观人文化和泗阳人文精神形象化。泗阳有较好的自然环境、自然风貌和自然景观,可以人化的的文化的重点自然景观也不少。泗阳人文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只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有的还没有被我们发现和利用,有的已经开始被发现和正在进行挖拙和打造。但这还不是很多。因此,在泗阳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坚自然的和人文的相结合 ,充分发现和发掘泗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这不仅能为代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做出贡献,而且能为后世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三)要坚持特色的与共性的相结合。泗阳文化要强调自己的地域特点,也要有与时代相宜的时代特征。泗阳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还有独特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在建设发展中,要从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中,找到泗阳的文化个性,强化泗阳的文化特色,形成泗阳的文化符号。同时,要立足本地文化特点,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古汉文化的文化因子,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影响,努力创新先进文化,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共性的文化精神和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彰显泗阳城市文化特色的同时融入民族的时代的先进的文化共性。只有这样,泗阳文化才能根正枝繁叶茂,才能让人产生独特感和具有认同感。(四)要坚持历史再现与创新体现相结合。一方面要注挖掘泗阳的重要历史名人、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进程的文化形象,另一方面要努力创新现代文化景观和当代文化形象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在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发现、挖掘、整理和再现在泗阳发展历史中的具有重要的积极的历史文化意义的重大过程、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要在坚持尊重历史、注重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城市规划布局、建筑风格、城市雕塑、旅游景点、主题公园、文化广场、人文景观、特色街巷、商号牌扁、店堂装饰等加以历史再现或创新体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集成,设置专门地点和机构行进行征集管理,记录、塑造、再现一批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让人们能从感觉泗阳文化形象和领悟泗阳文化精神。四、泗阳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概念设想根椐上述分析,找准泗阳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城市文化特色打造。不仅要城市物质财富积累,而且要形成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城市文化特色就是城市文化的个性体现。在泗阳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从广义文化角度作一个概念规划。(一)继续加强文化场馆建设,围绕文化大县建设目标,加大了文化载体建设力度。”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小雨告诉笔者:“全县先后投资近3亿元,建设图书馆、城市展览馆、革命历史博物馆、农耕教育博物馆、中国杨树博物馆、体育馆、棉花博物馆、科技馆、游泳馆。打造出泗阳“文化纪念碑”。(二)建设“新城文化景观”。新城区泗阳城市的重要组织成部分,是城市扩张发展的重点,是泗阳现代城市的代表,在文化载体、人文景观、文化标识、建筑风格、城市风貌等方面已有很好的基础。因此,在新城区的建设发展中,要结合建设发展进程,更加应注意规划和建设好城市特色文化项目,在新城区进一步呈现具有泗阳文化特点和现代文化特征的城市文化特色。(三)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在形成文化娱乐街、文化用品街、饮食文化街等文化街巷建设。泗阳文化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将泗阳文化发展与商贸经营结合起来,将泗阳文化发展与街容巷貌建设结合起来,将泗阳文化发展与店堂装饰结合起来。从而多方面展现泗阳文化,让人们从多角度感受泗阳文化。(四)修建“泗阳文化新载体”。泗阳会展中心。在会展中心中,同时内设立泗阳历史博物馆,泗阳文物展览馆、泗阳历史名人馆、泗阳区情展览馆,泗阳规划展览馆,集中展示泗阳的文物博物、泗阳发展历史、泗阳历史名人、泗阳建设成就,泗阳发展前景,形成泗阳的城市发展“泗阳文化综合展览馆”。同时要根据城市发展的城要,抓好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新的载体工程建设 。(五)抓好文化标识工程。要在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新区扩张中,在城区特别是在新城区要注意规划和建设体现泗阳的文化特点和现代特色的文化标志。如建设体现泗阳文化主题的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城市雕塑等,打造出泗阳城区特色文化景观,彰显泗阳的文化特色,增强人们对泗阳的识别度,强化泗阳的文化影响力。(六)抓好文化交流工程。要扩大泗阳城市文化的知名度,又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对泗阳的积极影响,必须加强文化交流。要组织文化部门和文化组织,运用多种方式,拓宽多种渠道,进行文化互动、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合作、增进文化融合、推进文化发展。从而扩大泗阳文化影响力和泗阳对外知名度。五、泗阳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主要措施(一)完善文化发展规划,强化公共文化设施。要以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基层基础设施、发挥基础设施作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加强文化建设投入,做到硬件软件并重。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要加大对软建设的投入。在资金投入上,要实行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加大政府对公益文化设施投入,引导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入,引导社会单位加大对文化活动投入。(三)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发挥文化人才作用。加强管理者队伍建设。深化机关改革,加强领导班子、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工作者队伍建设,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事业人员管理,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引进、培养、文艺创作人才,壮大创作队伍,提高创作水平。加强经营者队伍建设,结合产业发展的需要,健全文化产业行业协会组织。大力开展文化企业经营者培训。(四)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产业支持文化建设。坚持以国有和民营多种所有制共同以展,坚持以产业发展促进事业繁荣的要求。重点抓好国有文化资产经营业、广播电视网络传输经营业、电影放映服务业、文化娱乐市场经营业、体育赛事市场经营业、图书音像制品营销业、新闻出版印刷包装业、广告和影视音象制作业、文化艺术体育培训业、文化艺术中介经营业。(五)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更新管理理念,深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革新管理办法。在管理方式上,管理机关要由管办结合向管办分离转变,要由管理文化单位向管理辖区文化转变,要由重视城区发展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在经费管理上,重大公益文化需要实行政府采购制、专项活动实行政府补贴制、社会文化活动实行社会单位资助,商业文化活动实行市场运作。在人事管理上,事业单位要改革,在用人机制上要搞活。在分配方式上,多种社会分配形式。在激励机制上要搞活。建立完善考核制度、评估制度和奖励制度。
‘玖’ 如何塑造城镇特色,突出文化内涵,实现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
如何在城镇化建设中塑造城镇特色,突出文化内涵,实现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建设特色城镇,是城镇化进程中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首先要坚持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和景观特色有机融合的理念,依托关键资源禀赋,确立比较优势,走个性化城镇发展之路。全省应通过十大产业调整振兴和“品牌兴省”、“品牌兴市”、“品牌兴县”战略,引导各城镇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山西文化与旅游资源丰富,要走“精”、“新”、“体系化”的道路,深入挖掘山西丰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宝藏,打造独具文化魅力和生命力的文化旅游品牌。还要通过园林、广场、市区道路、建筑的特色,来营造城镇的风貌特色,确立和展现个性化的景观文化。
‘拾’ 如何在你的家乡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内容放到家乡的休闲农
提升农村居民文化自觉与主体意识,增强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的主体应当是农民,乡风文明是当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民不断增收,一些传统的优秀农耕文化也在不断流失,新一代青年难以真正扎根农村,在精神文化方面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农村不文明现象逐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