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八三年文化厅对剧团发过什么文件

八三年文化厅对剧团发过什么文件

发布时间:2023-01-02 04:32:39

‘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申报制度从哪一年开始,原始文件是什么

啥也不说了

‘贰’ 乔司街道的乔司大屠杀

正月十九的大屠杀,乔司街上,房前屋后,保庆桥畔,屠桥庙前,河里沟里,到处是被日寇屠戮的尸体,到处是斑斑血痕。
亲人的尸体横陈于废墟荒郊,怎会不让死难者的亲人牵肠挂肚?
为亲人收尸,入土为安,这是人之常性。这,是连杀人如麻的日本鬼子也懂得的——不是吗,日本鬼子在对乔司人民实行血腥的大屠杀前,不是先把他们在平家桥据点里“阵亡”的日军尸体运回了笕桥机场日军大相营了吗?
正月二十清晨,逃难在外的亲人们,不顾危险,纷纷回乔司探望,有的急于要探望亲人的下落,有的要替死难的亲人收尸安葬。在已经烧成废墟的乔司街上,保庆桥畔,在屠桥庙前,到处可以看到哭着叫着的寻找亲人尸体的人群。那悲惨的哭声,此起彼伏,声震旷野!
七时许,鬼子又乘着卡车,从笕桥机场到来了乔司!鬼子在保庆桥畔,屠桥庙前,平家桥旁,架起机枪,见人就扫射,把回来探家的、寻找亲人尸体的无辜百姓,又射杀了好几百!
请大家在读这份材料时要特别注意这样一个字眼:“七时”。“七时”,比昨天正月十九日寇血洗乔司,整整提早了一个小时!
可见,日本鬼子是完全懂得,并完全掌握了“人性”规律的。他知道,失去了亲人的人伤痛,人们是一定会回来探望亲人,收殓亲人的尸体的!
于是他们紧紧地把握了这个时机,实施他们残酷的烧光、杀光、枪光“三光”政策中的又一场血腥的大屠杀!
这一史实,当年仅17岁的学生冯信发是这场大屠杀中的一个幸存者,他的回忆,可以佐证。
冯信发说:“(正月二九日)我挑了两条棉被匆匆忙忙逃命,走过保庆桥(原名麻家寺桥)后,只见桥东崇善寺后面有许多日军正在用火枪放火,只要放几枪房子就烧起来。日军见中国人就开枪。那时我家有5口人,祖父、父亲、母亲、双目失明的外祖母和我。父亲叫我先走,嘱我到镇北永仁庙前等候。”冯信发在《乔司大屠杀目击记》中这样描述道。
“这时候,只见乔司镇上一片火海,东西两头更是烧得通红,枪声密集。不久,祖父、父亲和邻居们也都逃到永仁庙来,只是不见母亲和外祖母。我母亲要先安顿好留在家中的外祖母,慢了一步,落在后边了。我们3人在庙后等了很久,还不见母亲到来。”
冯信发还告诉我们说:第二天(正月二十日)一早,天还没有亮,他就起了床,和父亲商量回去看他的母亲。走了约一里路,碰到一个熟人,叫汪凤珍,她是住在乔司城隍弄里的。父亲问她,有没有看到冯信发的母亲。汪仍说看到过,正月十九日在保庆桥边被日军打死了,当时汪凤珍正在离保庆桥稍远的船上。走过保庆桥,冯信发找到了母亲的尸体。只见母亲的颈部被日军打了一枪,一件棉袄成了血衣。冯信发的父亲说先到家里去看看,再回来料理。他便同父亲一同到家里。幸好他外婆还活着,房子也还在(后来过了3天也被日军烧掉了)。冯信发不敢久留,连忙回到保庆桥,想把母亲的尸体搬到乡下去安葬,不料这时日军又来了,坐着汽车开到乔司镇,一下车见人就开枪,一时步枪、机关枪声大作。他们父子俩无奈,只好急忙离开那里。
据张宝法老先生(已去世)的回忆,也可以佐证日寇在正月二十日的这一暴行:正月二十日的早晨七点左右,鬼子又乘汽车来到乔司,架起机枪,扫射群众。把回乔司街上探家的人又杀掉了好几百。马祖宝兄弟俩虽然昨天逃出,刚回来探家,又被打死了。日寇烧房的范围,扩大到了附近的农村,连续烧杀了三天。乔司街上尸横遍野,血污涂地。
也能证明这一史实的还有:
俞凤根,是日寇血洗乔司的幸存者。当年他母亲抱着他躲在荒坟窟里逃过了劫难。第二天,俞凤根的母亲听到消息,丈夫和另一双儿女被日寇杀害了,她哭着要乡亲们带她去把尸体找回来。可乡亲们告诉她,帮她去抬尸体是应该的,可要她千万别哭,否则被鬼子发现了,大家都会没命的。于是,俞凤根的母亲只得含着热泪,到了旁晚,进了乔司西街——可是,大火已经把尸体所有的尸体烧得面目全非,根本分不清是谁了!
日寇在乔司街上,乡下农村,附近的大大小小的村庄,连续烧杀了三天!——谁还敢回乔司探亲,谁还敢回乔司收殓自己的亲人的尸体?而且,大部分尸体已经被日寇烧得面目全非了,也没有办法认清自己亲人的尸体!人们只能远远地对着烟雾弥漫着的乔司家乡,遥望着祭奠死难同胞亲人。
据史料记载,日寇在乔司的据点,直到1938年秋,才撤回笕桥日本大本营。以后,日军仍不时地派出兵车,到乔司扫荡。乔司虽然早已荒无人烟了,杀人的日本鬼子还把守着乔司,唯恐剩下一个乔司的“支那人”!这些日本野兽,忠实地执行着日本军国主义在战争伊始下达的对中国境内“一切危害帝国利益之目标进行打击”的命令。乔司小镇,小镇上每一位手无寸铁的平民,不能老幼妇孺,自然成了他们打击的目标了。
这,为我们解开了这样一个谜团:为什么这么多的人被日本鬼子杀害后,一千三百六十名尸体,三年横尸废墟荒野,亲人们不敢回来收尸安葬?为什么1938年被日寇大屠杀后,乔司一直荒无人烟?为什么乔司人对日本鬼子的暴行,经久不忘? 日寇在乔司的大屠杀,给乔司人民带来的灾难是沉重的,造成的惨痛是久长的。
乔司镇,位于杭州市东郊。东南有沪杭公路,西是笕桥机场,由杭州笕桥出发,经临平通往海宁、桐乡、嘉兴等地的杭海公路穿越全镇,北面紧靠沪杭铁路干线。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乔司小镇成为钱塘江北岸的咽喉重镇。
全镇人口约有一万三千余人,镇上居民两千余人,房屋2500余间,其中大厅房73幢。镇上还设有相当规模的学校、文艺社、足球场、公园等公共设施。新兴企业有电气公司及三家茧行,丝绸业已相当发达。全镇还有“九厂”(如俞家车,葛家车等油厂——“车”即是厂意思)“十三当(当铺)”。自东而西,有一条石板路横贯全镇。路两边是两排店面,约有大小店铺三百余家。每天,海宁、桐乡及本县(杭县)四乡民众,车载船摇,肩挑手提,熙熙攘攘,云集乔司,市面非常繁荣。
镇东乔司港畔的乔庵庙,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观音菩萨生日庙会,香客商户纷纷云集乔司,中西广货,南北食品,山珍海味,丝绸布匹,风味小吃,应有尽有;各种文娱活动,唱戏的剧团、大马戏团、耍杂技的班子,还有挑书担子的,耍洋片的,玩西洋镜的,比上海的大世界还热闹三分。人称为杭县的“小上海”。
1938年之前,乔司已经是当时中国诸多城镇中一颗璀灿明珠了。
一场日寇的大屠杀,乔司成了一片绝了人烟的荒芜焦土!
据后来调查证实,在场大屠杀中,全乔司镇(包括附近农村)被日寇杀害的同胞达一千三百多人,烧毁房屋七千余间(镇上二千多间),七十多间高墙大院的厅屋也全部化为灰烬。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无数同胞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为复兴乔司做了很大贡献的方春僧老人在临终前不久,写给乔司文化站站长丁有福的书面回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逃难到塘栖泉庄的)难民稍定喘息,皆倚所盼望亲属归(出)来,有失其亲,有失其丁,有失其爱,此种乱离情景,无不痛心疾首,泣不成声,欲归不得,欲活难能。难群之众,不无仗义之士,自顾家乡一走。逞着月光,绕着小道,迫近乔境,偷偷模模,进入乔司西街,逐渐推进,一望余烟未尽,火光闪闪,只见焦木横陈,断砖残墙,塞满街衢,焦尸断墙,满目皆是,乔司形成一片焦土,高楼大厦,悉化灰烬。(乔司全镇)人影杳无,莫此为甚,一无所询,只得徒手而归,告知难友。如此劫运,杨州七日,加定之屠,仅出其后!”
此后的三年,乔司荒凉得绝了人烟。据当年大胆回乡探望或寻找亲人尸体下落的居民说,数里长街,焦木断垣狼籍,白骨遍地,焚烧后残物破衣碎片随风飞扬,茅草长得比人高。只有枯树残垣上,偶尔有几只乌鸦,发出几声凄怆的长叫。阴森、凄惨、荒凉得真是惨不忍睹!
有人这样描述凄凉情景:“七十年前倭寇侵,民弱国脆遭蹂躏。日寇淫火焚小镇,东庵西殿成火林;恶火烧得中天红,黑烟薰得大地昏。保庆桥畔尸野横,河水殷红白骨沉。千家亲人亡魂冤,万户财产化灰烬。残垣塌墙孤鸟啼,荒坟断径野狗奔。每逢夏日天色暗,星耀荧闪神鬼惊。”
遍野的一堆堆白骨,满街的一根根焦木,漫野的一垛垛断垣残壁,就是一户户乔司居民家毁人亡、妻离子散的真实写照!
现年78岁的老人葛婉春,回忆她二叔惨遭日寇杀害的经过,不禁潜然泪下。
“那年,二叔葛金荣二十多岁,长得十分健壮,在一家酒店帮工做伙计。”她说,“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老祖母描述的二叔那英俊的模样:高高的个子,平顶的短发,显得十分精神;鸭蛋形的脸,端正的鼻子,常常露出和善的微笑;大大的眼睛里,透露出办事精干灵秀的神采;平时总穿着一件青布的长衫,很有点大店帐房堂倌的风度:他是镇上有名的美男子。二婶娘沈美英,原是葛家族门中一富户老太太的丫环。人长得漂亮俊秀,聪明、勤劳、能干,不管什么样的饭菜,在她手里,都能做得让人十分可口称心。对老婆婆和丈夫叔十分体贴,妯娌和睦,可称得上是一位心灵手巧的贤妻良母。二叔的小女儿婉茹已经二岁,长得也十分聪明伶俐。虽然家境清贫,但夫勤妻俭,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前些天,风声已经很紧了,老板早早地带领全家逃难去了,留下葛金荣守店。他一向为人本分,对主人更是忠心耿耿,深受老板的赏识。二叔安排妻子女儿跟随老母亲到泰山柴介坞一带逃难去后,仍坚守在店里。尽管前一天(正月十八日)晚上在平家桥一带响过一阵阵密集的枪声,他一点也不惊慌,照旧为主人守店。
“正月十九这天,二叔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落了酒店的排门,正在整理店里的杂务。听到外面枪声大作,人声嘈杂,出门一看,是日本鬼子来了,赶紧进屋想上排门,日本鬼子已经到了门口,火枪口喷出的烈焰,一下子点燃了那木结构的房屋。这样,他与其他的居民一起,也被鬼子用枪押着来到保庆桥边的汽车路上,一排儿坐下。鬼子不让人说话,不准交头接耳,不准东张西望。一会儿,被日本佬用刺刀押来的人越来越多了,黑压压的一片。
“据目击者陈叔诚回忆说:当时,人群中的葛金荣预感到情况不妙,趁鬼子忙于对付刚押来的人,突然跑出人群往荒野逃奔。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引起了日本鬼子的一阵骚动,鬼子们边追边喊边开枪射击。没跑出200米,就被鬼子的枪击中了,应声倒在地下。日本鬼子把葛金荣的尸体拖回来,并把头割下来,放在路边,警告别人不准行动。”
“谁知二叔第二天就这样身首异处,残酷地被日寇枪杀了!”葛婉春老人含着泪说,“二婶娘美英,一个妇道人家,对她的打击是够大的了:生不能见丈夫最后一面,死后不能让丈夫的尸骨安然入土。悔恨交加,茶饭不思。后来,终因贫病交加,生计又没了着落,不得不改嫁走了。留下的孤女婉茹,先由祖母管着,后来,生病无钱医治,不到五岁,小婉茹也离开了人世!”
像葛金荣这样,被日寇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在乔司镇上又何止一家!
现在区工商局工作的干部周永泉告诉人们说:他的祖父是当年乔司西街大仁堂药店老板,叫周桔香,全家被日寇杀害,仅留下他这个孤儿……
现在已经退休的乔司粮站老站长徐仁元说,他的父亲被日寇杀害时,他还是个嗷嗷待哺的婴儿!
李厚耕老先生的叔父,当年是乔司裕和米行老板,乔司电灯公司、乔司运输公司、杭海汽车公司的董事。戊寅惨案这一天,也被日寇屠杀在保庆桥畔。
……
是的,堆堆白骨,垛垛残垣,根根焦木——这就是历史的见证哪! 到1940年后,人们才敢回荒芜了三年的乔司。
1941年,民间人士方寿僧(俗名方小和尚)老先生贴出告示,呼请逃难在外地的乔司人回乡,清理废墟,在废墟上造房开店,复兴乔司街道,重振家园。开始兴建的大多是草房。一年多时间,逐渐店铺林立,乔司又热闹起来了。外地客商也接踵而来。那个时候,人们在街头脑巷尾,田边地角,只要随便一挖下去,就能挖出一块块一根根白骨来。面对死难亲人的白骨,大伙觉得不能让同胞的尸骨,就这样暴露在荒野里、街面上、田畈中。这些白骨,可能是自己的亲人,或者是邻居,或者是到乔司做生意的外乡人。
于是,方寿僧等人又发动大家把这些白骨收集起来。有的是乡民们自动收拾的,有是方寿僧老先生出资收买的。这些尸骨,一寸一寸、一节一节收起来,最后汇总时,整整装满了两口大七石缸(一“石”重120斤)。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遗骨仍然散落在各地,有的被野狗吞食了,有的深埋在河底了,也许有的已经成了灰烬了:收集起来的,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
1942年后,日军派遣日伪汉奸“杭建大队”及“自卫大队”(均系中国人)驻扎乔司。人心稍有稳定。
方寿僧、李厚耕、高怀孙、唐志钝四人,又自己出钱,为这些尸骨建了一座公墓。因1938年系农历“戊寅”年,遂起名为“戊寅公墓”。就建在保庆桥畔的当年的汽车站附近,俗称“千人坑”。
方寿僧在他晚年的回忆中这样说:“春去夏来,秋过冬尽,乔司零落荒垢,在此期间,街道荆棘丛生,零星残骨,遍地皆有,予不忍之心,收集头颅残骨,化去铜元一千六百个,整顿安葬,树碑立传,亲书戊寅公墓四字(戊寅公 墓),留此血腥痕踪,永垂不朽。”——这里特别要着重说明的一点是:当年的墓碑,按照民间习俗,是直书的。为了避嫌,方老先生特地把墓碑写成“戊寅公 墓”的式样,即在直书的“公”和“墓”之间空开几个字的位置,使人初一看,前三个字似乎是一个人名字,仿佛是普通墓地,以掩日寇耳目,免遭祸殃。方老先生的一番深意,令人感叹!
日军无条件投降后的1946年农历正月十九,乔司人第一次自发举行“悼念乔司遇难同胞八周年追悼大会”。参加追悼大会的有乔司的机关团体、学校师生和大批死难者的家属子孙。还让和尚颂经念佛,道士拜忏放焰口(一种道教的祭奠仪式),以示超度亡魂。是日,墓地周围,哀乐四起,白烛熊熊,香烟缭绕,银锭飘飘,人群绰绰,甚为悲壮。来祭悼的人群,站满了墓地,连四周的路口,附近的桑树地里,也挤满了手持香烛的祭悼人群。悼念活动由早上一直延续到深夜。
以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九,人们都来此千人坑前,自发地进行悼念活动。年年如此,从不间断。解放以后,千人坑经过几次修缮,墓碑“戊寅公墓”由直书改为横书。现墓高一点八米,直径四米。并修筑石碑墓亭,刻碑题字,让人们永远吊唁,铭记历史教训。
1994年,在乔司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在惨案中劫后余生的老人发起,再度筹资修复公墓,重新树碑,以余杭市人民政府的名义重撰碑文。
碑前正文为:“戊寅惨案纪念碑”。
碑后撰文是:
“一九三八年二月十七日(戊寅后正月十八),日军遭国民党六十二师爱国将士袭击后,于次日八时许,突增兵包围乔司,封锁路口,放火烧房,对无辜的群众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延续三天,乔司被烧成灰烬,遇难同胞达一千三百六十余人。保庆桥畔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造成了历史上着名的‘乔司大屠杀惨案’。
“一九四一年,当地医师方寿僧等人,筹资收殓无主遗骨,筑坟树碑,碑书‘戊寅公墓’四字。
“一九八三年,余杭县人民政府发文公布为县级重点(纪念地)保护单位。一九九四年,在乔司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当地热心人士发起,再度筹资修复公墓,并重新撰文立碑,供人凭吊,以示后人。”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为了保存这一日寇暴虐的罪证,让年轻的一代永远铭记这最可怕最黑暗的历史一页,牢记他们的父辈、祖辈所遭受的耻辱和残杀,从而奋发图强,半个多世纪以来,乔司镇上的老人们十几次地自发筹款维修公墓。从土坟到水泥坟,建碑筑亭,直至加了围墙。例如终生靠打铁为生的褚祖福老人,一辈子省吃俭用,把节余的一万元钱投到了这里!
这些老人是:方春僧、李厚耕、褚祖福、高怀荪、唐志纯、陈季实、董祖兴、王美凤……
还有,一生为公墓奔走呼号的已经退休的乔司文化站老站长丁有福,他为修缮墓地、修建碑亭围墙,收集戊寅惨案资料,采访流散到各地的戊寅惨案的目击者,汇编戊寅惨案的资料,组建与戊寅惨案有关的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团(现在报告团的成员已经大多去世)……做了大量工作。今天,有关乔司戊寅惨案的部分原始资料能比较完整地保留,得归功于丁有福先生!
1983年,戊寅公墓”被列为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余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余杭撤市设区后列为杭州市第77序列文物保护单位),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原戊寅公墓纪念堂(后因乔司统一规划时拆毁)的墙上,有李厚耕老先生在1940年写的这样一首诗:“八年幽恨溢山河,满眼乔司劫后灰,妻离子散震天嚎,家破人亡动地哀。”它将时刻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惨痛的历史!
正月十九这个日子,是乔司人民祭扫“戊寅公墓”的日子。这个日子将牢牢地铭刻在乔司人的记忆里!
铭记这个日子的,不仅仅是乔司人,也不仅仅是中国人,还有日本人,还有当年在这里虐杀乔司人的日军士兵!——本文开头,在“戊寅公墓”前拍忏悔照的那个日本老兵就是!
为了说明这一点,下面再摘录一封信件。这封信是一位多次到过中国,三次到乔司采访戊寅惨案史实,并在祭悼“戊寅公墓”的挽联上题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日本《朝日新闻》社资深记者本多胜一写给乔司镇文化站站长丁有福的。信件的全文如下: 此次我来华采访,受到了各地方先生们的多方关照,在诸位的大力协助下,我的采访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对此,我由衷地表示感谢。
关于今后的计划,我准备这次回国后,采访一些1937年当时作为侵略军到过中国的老士兵,让他们坦白地讲出自己当年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另外,收集一些阵亡士兵的日记,然后,同这次采访的内容一并,发表报告文学。这项工作需要一些时间,文章见报后,一定赠送给各位。
我从事的这项工作的目的,首先是要向日本人民揭露侵略的真相。在西德、意大利,是人民站起来自己揭露侵略战争,惩办战犯。但是,在日本,战犯并没有受到人民的审判。一些主要的战犯至今还活着,安然无恙(东京审判不是日本人民的审判)。我认为这是全世界的一大耻辱。所以,我要尽自己的力量,来减少这种耻辱,并将这项工作坚持到底。
但是,由于这项工作记录了历史的真相,就其结果而言,我坚信将对日中友好做出相当大的贡献。因为,只有在了解历史真相基础之上的友好,才是真正的友好。在日本,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为了击退这股势力,有必要将这项工作进行到底。
《朝日新闻》社 本多胜一 1985年元旦
为了铭记历史,不忘耻辱,减少耻辱,真诚的日本人在这样做了,许多当年遭受耻辱的乔司老人们坚持着这样做了,像丁有福这样的基层干部这样做了。
我们,当然也应该坚持着这样做下去! (1)在这次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阅了有关人士提供的大量原始资料。因时间久远,记录的版本不同,事实略有出入,特进行了甄别考证,取其精华,弃其相悖,进行了适当的修正。
(2)览于本文的重点在于揭示戊寅惨案的史实与给乔司人民带来的灾难以警示后人,许多资料没有收入本文。
(3)感谢丁有福先生及提供资料的所有人士,并对你们所做的工作,表示崇高的敬意!。
(4)有的资料不幸已经失落,例如丁有福先生等人收集的乔司大屠杀中1360多人的遇难者名单。深表惋惜。
(5)收集整理本文的主要参考材料是:
1、《古镇血泪》 作者 沈群美
2、《乔司大屠杀——关于1938年戊寅惨案的历史性透视》 作者 胡建伟 夏莲 袁明华
3、《千人坑——日本侵略军屠杀乔司人民纪实》1985年6月24日中共余杭县委党史办公室整理
4、《乔司血泪仇》 作者 张长工
5、《乔司大屠杀——“戊寅惨案”五十七年祭》 作者 钱翔莲
6、《戊寅记忆——乔司大屠杀67周年祭》 作者 金戈 周锋
7、 方春僧老先生临终前写给丁有福先生的回忆笔录
8、《用我的纪录片讲述“乔司大屠杀”》 作者 朱黎晶
9、《戊寅惨案》(手工书写的原始笔录本) 作者 李厚耕
10、日本《朝日新闻》社资深记者本多胜一给丁有福先生的两封亲笔信
11、葛婉春老人对葛金荣遇难的回忆(口述)

‘叁’ 文化部关于全国剧场管理工作试行条例

第一条剧场是国家文化主管部门领导下的文化事业单位。第二条剧场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各种艺术表演团体的演出安排,贯彻执行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第三条剧场是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的场所,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向广大观众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也是人民在紧张劳动和工作后休息、欣赏艺术的娱乐场所。在组织安排上演剧目的工作中,要注意贯彻现代戏、新编历史戏、优秀传统剧目三并举的方针。对于儿童剧目的演出,尤应给予重视和支持。第四条剧场要做好上演剧目的宣传和组织观众的工作,促进剧团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帮助观众提高艺术鉴别能力和欣赏水平。注意了解演出节目的社会效果,为繁荣社会主义的表演艺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第五条剧场要不断完善各种演出设备和生活设施,如吊杆、幕布、台毯、灯光、音响以及演员宿舍、食堂等,为剧团的演出、生活、学习提供方便条件,把剧场办成“剧团之家”。第六条剧场应切实搞好卫生,认真维持秩序,做好安全工作,努力为观众创造一个安全、整洁、卫生、舒适的良好环境。
剧场职工对观众要讲文明、讲礼貌,服务工作要热情、周到,努力把剧场办成“观众之家”。第七条剧场在经营管理上,可以参照企业管理的办法,实行单独核算,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剧场业务安排上,要努力提高场地使用率,注意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完成文化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第八条根据剧场的建筑结构、座席、设备以及座落地点等不同情况,剧场可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
剧场等级由各省、市、自治区文化局(厅)参照“全国剧场分级参考标准”(见附件)核定。对于积极添置剧场设备、改善演出条件的剧场,在条件改善后,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应及时报省(市、自治区)文化局(厅)调整升级。第九条剧场和剧团的演出收入分成,可按剧场的不同等级及演出票价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但各级剧场与剧团的分成比例最高不得超过如下标准。
甲级剧场与剧团为3∶7分成
乙级剧场与剧团为2.5∶7.5分成
丙级剧场与剧团为2∶8分成
在场、团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剧团也可以按标准向剧场交纳场租。
剧团的单程旅、运费(路程200公里)、广告费用,应从售票的总收入中由场、团双方按拆帐比例公提。第十条剧场根据上演剧目装置工作的繁简程度,应免费给剧团安排一至四节(每节四小时)的装台、走台时间。如剧团超出工时,剧场可按规定收费。
兼放电影的影剧场,要给剧团安排足够的演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时间,保证剧团的正常演出。第十一条剧场在搞好本职业务的前提下,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为观众和剧团服务的项目。经营这些服务项目所得的收入,应一律入帐,纳入剧场总收入。今后剧场除大型修缮和大型设备添置外,原则上应做到自收自支、自给有余。剧场收支相抵后的结余部分,经商得当地财政部门同意后,可作如下处理:一部分上交文化主管部门,集中用于维修剧场或更新设备;一部分作为剧场留成,用于改善剧场条件;一部分用于兴办和改善集体福利设施和对职工的奖励。具体提留比例由当地文化部门商财政部门确定。第十二条剧场人员的编制由当地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剧场的等级、演出场次以及设备的繁简确定。第十三条剧场领导要熟悉文艺方针政策,精通经营管理业务,作风民主,关心职工生活。剧场职工要努力学习,提高思想觉悟,热爱本职工作,精通本行业务,克尽职守。
剧场要认真执行财务制度,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制定考勤、学习、评比、奖惩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职工岗位责任制,使剧场的各项工作不断前进。第十四条本条例自一九八三年五月一日起试行。各省、市、自治区文化局(厅)制定的剧场管理办法凡与本条例有抵触者均按本条例执行。
本条例适用于县以上的国营剧场(院)和以演戏为主的影剧院。
对外开放的内部礼堂、俱乐部以及集体所有制的剧场和其他对外营业演出的场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肆’ 如何办理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文网文是什么?

文网文全称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互联网文化活动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经营性互联网文化活动是指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向上网用户收费或者以电子商务、广告、赞助等方式获取利益,提供互联网文化产品及其服务的活动企业,都称为互联网文化。

哪些企业网站需要办理文网文资质许可证?

企业凡是通过互联网文化产品是指通过互联网生产、传播和流通的文化产品都需要办理文网文资质许可证,主要包括:

一、专门为互联网而生产的网络音乐娱乐、网络游戏、网络演出剧(节)目、网络表演、网络艺术品、网络动漫等互联网文化产品;

二、将音乐娱乐、游戏、演出剧(节)目、表演、艺术品、动漫等文化产品以一定的技术手段制作、复制到互联网上传播的互联网文化产品。

企业凡是通过联网文化活动是指提供互联网文化产品及其服务的活动都需要办理文网文资质许可证,主要包括:

一、互联网文化产品的制作、复制、进口、发行、播放等活动;

二、将文化产品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发送到计算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电视机、游戏机等用户端以及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供用户浏览、欣赏、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

三、互联网文化产品的展览、比赛等活动。

没有文网文资质许可证开展互联网文化活动会有什么处罚?

根据《无照经营管理办法》进行处罚,没收企业从事相关活动的所有设备,根据企业从事互联网文化的进度处以一定金额的罚款。

申请办理文网文资质许可证的条件:

一、单位的名称、住所、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确定的互联网文化活动范围;

三、适应互联网文化活动需要并取得相应从业资格的8名以上业务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四、适应互联网文化活动需要的设备、工作场所以及相应的经营管理技术措施;

五、不低于100万元的注册资金,其中申请从事网络游戏经营活动的应当具备不低于1000万元的注册资金;

申请办理文网文资质许可证提交的资料:

一、申请书(详见文章下方推荐);

二、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或者营业执照和章程;

三、资金来源、数额及其信用证明文件;

四、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及主要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证明和身份证明文件;

五、工作场所使用权证明文件;

六、业务发展报告(详见文章下方推荐);

七、依法需要提交的其他文件。

申请办理文网文资质许可证的周期:

一般游戏文网文办理时间是30个工作日,但是各省审批时间会有所差异,快的省份30个工作日可以下来,慢的省份60个工作日左右。详细情况需要咨询文化厅。北京地区可加急办理,加急办理需20个工作日左右。

‘伍’ 京剧能否继续生存

戏曲危机是20世纪80年代中叶出现的,到现在已经有20年的时间。在这20年里,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在提高物质文活水平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亦有了空前的丰富和变化。随着我国表演艺术出现多元化态势,戏曲统领城乡文化娱乐的盟主地位,己经不复存在。传统戏曲艺术不仅逐步退出城市舞台,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日益缩小,一些剧种己经消失和正在消失。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保护各地各民族的戏曲剧种,已成为摆在我国政府和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把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作为“文化遗产日”。这对于开展戏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加强戏曲剧种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结合戏曲剧种的保护发展工作,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剧种和剧团面临的生存困难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从2002年到2004年承担了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我们先后到浙江、陕西、广西、福建、安徽、河南、青海、贵州的部分地区和山西全省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向十几个省市的戏曲剧团、研究单位发放了100多份调查表,了解到进入新时期以来,各地戏曲剧种剧团存在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国营剧团负担重,生存艰难
国营戏曲剧团大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几十年来一直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和非盈利性质的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福利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拨款。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家出台了文艺演出团体差额拨款的政策。以闽南为例,政府给国营剧团的工资,梨园戏、木偶戏、歌舞团是百分之八十,高甲戏、莆仙戏是百分之六十。1998年以来,财政拨款主要用于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医疗费,在职职工的社会保险。在职人员的工资仅能发百分之二十到四十,其余靠演出收入来支付。以仙游县鲤声剧团为例:一年的工资和各项费用需要开支140万元。财政拨款60万元,演出收入30万元,缺口50万元。如此拮据的经济状况,让剧团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善艺术生产和演职人员的生活条件,专心致志地从事艺术精品的生产。目前,闽南国营戏曲剧团的平均工资约700元,远远低于当地的平均工资。因此,多数演员为生活所迫,从事第二职业,以此维持生活。最近,原莆田县莆仙戏一团和二团还陷入更大的困境,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一团的团部被退还给基督教使用,二团的团部也因道路扩建被拆除,两个剧团办公无地点,演职人员住房无着落,排练无场所,又正逢莆田市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后,原来的莆田县改为荔城区,剧团的归属一时未定,更使得演职人员人心浮动。二团还勉强维持演出;一团的队伍已基本溃散,相当一部分艺术骨干为生计只好到民间职业剧团去演出了。由于经费方面的困难,剧团除演出人员外,已无力负担编剧、导演、舞美设计、音乐设计等艺术创作人员的工资。莆田县莆仙戏一团的编剧郑文金,是一个很有成就的老编剧。剧团无力排演他创作的新戏,他变成了剧团的“包袱”,三年没有领到工资,后在莆田市文化局的关怀下,调进市艺术研究所,从事莆仙戏研究,才解决了工资问题。该团的音乐设计陈承恩,已经5年没有领到工资了,靠给民营剧团排戏作曲为生,生活没有保障。南安县高甲戏剧团的原团长张芳颂,是一个很有成就的编剧和经营管理人才,他创作的《大汉魂》曾荣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剧团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艺术表演团体。不料,剧团被个人承包,他成为失业下岗人员,已经3年没有领到工资了。山西临猗眉户剧团是一个以现代戏见长,闻名全国的剧团,因是集体所有制。剧团的一切开支都要靠演出收入,无力排演新戏,该团的一级编剧已经数年领不到工资。山西晋城襄垣秧歌剧团是一个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成立的剧团。也因是集体所有制,发不出工资。该团有3个在1946年参加工作的乐师,有三年时间领不到退休金,到农贸市场上以贩卖蔬菜为生,后几经向省、市反映,才领到一个月500元的退休金。山西、河南、陕西是戏曲大省,群众爱看戏,戏曲剧种多,但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给剧团的拨款非常少,如山西忻州市级剧团只有百分之二十,县级剧团几乎是分文没有,剧团全靠演出收入维持。经营好的剧团还能勉强维持演员的基本生活,经营差的剧团已经解散。县级剧团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剧团已经解散,能维持到现在的,也困难重重。如山西临县晋剧团在晋西是一个条件比较好的剧团,有自己的剧场和演员宿舍。近年由于演出市场不景气,县财政无力投入,剧团卖掉了剧场和房产来添置必要的演出设备,勉强维持演出。
2、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
由于剧团经济状况的拮据,在职人员的基本工资都不能保证,常年下乡演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使得不少演职员难安其业,有的出国去做劳工,有的下海经商或改行做其它工作,造成严重的人才流失。甚至连目前莆仙戏最优秀的旦角演员、第十七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原福建省仙游县鲤声剧团团长王少媛都辞去团长职务,欲调离剧团工作。她在谈到她离团的原因时难过地说:“做一个表演艺术家是我从小的理想,后来我抱着对莆仙戏的热爱到艺校学戏,毕业后在老师们的培养下,我成为莆仙戏第一个荣获全国戏剧‘梅花奖’的演员。当团长这几年来,为了剧团的建设,我没黑没夜地干,不辞辛苦,绞尽脑汁,但还是不能将剧团带出困境。过去领导和老师教育我们,说演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一个演员,特别是名角,是令人羡慕的。但我们现在和旧社会的戏子一样,为生存常年在草台演出,排演不了新戏,展现不了自己的艺术才华。现在我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不能适应长年累月下乡演出,后半辈子生活没有保障,所以不得不离开剧团,另谋生路。”山西省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副团长刘晋苗有同感,她说:“现在剧团的生活很艰难。为了增加演出收入赶台口,从一个台口赶到另一个台口晚上10点钟也得演出,有时一天顾不上吃一顿饭,但还挣不出基本工资。呼吁上级重视艺术人才,关怀他们的生活。和我一起毕业到剧团工作的有40多人,因为剧团生活太苦,现在只剩下我和吴国华、张宝平、李秀芸4个人了。我耽心退休以后没有生活保障。”
莆田市艺校是培养莆仙戏后备力量的重要阵地,曾经为莆仙戏培养了一批演员和演奏员。过去招生,每年报名者有数千人。家长为了送自己的孩子到艺校学戏,千方百计找关系,走后门。艺校的学生,经常是百里挑一。但目前由于国营剧团要“断奶”的传闻影响和艺校实行每个学生每年四千多元的学费,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生源。学戏历来是一个比较苦的行业,一是学的时间长,学员从娃娃学起,没有五六年时间,难以成才;二是艰苦,起早贪黑,夏练三伏,冬练数九;三是没有人身自由,常挨打受骂。过去学戏的多是穷人家的子弟,一是不用交学费,管吃、管穿、管住,出科后有一技之长、谋生的手段。解放后,演员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戏者大部分仍然是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农家子弟。艺校实行高额学费制度后,农家子女负担不起高昂的学费,来报名学戏者大大减少。今年招生,三天只有十几个报名的。厦门市艺校、安溪县艺校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艺校培养不出剧团需要的人才,加上老艺人有的离世,有的退休,已造成人才断层的危机,严重影响了闽南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山西的戏曲教育,晋城市艺校已经连续几年招不到戏曲专业的学生。我们去调研时,正是招生时候,三天仅有几个报名的,成不了一个班,无法开课,只好让学生转其它专业。笔者2004年4月在常州参加现代戏年会时听上海的同志讲,上海戏曲学校也是连续三年招不到学生了。去年我们在太原调研时,恰好山西省戏校招生。山西戏剧研究所的副所长阎玉庭是研究表演的,他应邀参加戏校招生复试,我问他今年的学生质量如何,他说参加复试的学生没有一个是好演员的料。戏曲演员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不仅身材、嗓音要好,还要有艺术的悟性。如果我们所招的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如何能培养出优秀的演员呢?戏曲教育的不景气是戏曲危机最深层的爆发,这将会对我国的民族民间戏曲产生深远的、严重的不良后果。
3、戏曲遗产有失传的危险
我国戏曲文化积淀深厚、遗产丰富。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仅福建一省发掘的传统剧目就有15600多种,曲牌100多种,其中莆仙戏剧本达5000多种。这些剧目和曲牌,只有少数整理、编印出来,有一部分收藏在剧团,有相当部分或存放于老艺人的箱子里被虫蛀,或存留在老艺人的脑袋里,或流散在社会上。但因缺乏经费而无法征集、收购,进行妥善保护。一些老艺人掌握的传统剧目和表演技巧也未能复排与传承,随时有因老艺人去世而失传的危险。
还有一些剧种已经消亡或濒临灭绝。如戏曲大省山西,1983年编纂《中国戏曲志》时调查统计,有49个戏曲剧种,20年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和山西戏剧研究所联合调查组经过调查统计,目前存活在戏曲舞台上的剧种仅存28个,有21个已经消亡。在消亡的21个剧种中,不乏历史悠久、有文化价值的剧种,如形成于宋金时期,流传于山西、河北、内蒙、陕西的赛戏,形成于宋代,流传于山西上党地区的队戏、流传于晋南的锣鼓杂剧;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的罗戏、卷戏等等。陕西的第二大剧种汉调二簧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遗产丰富的古老剧种,而且对京剧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20世纪60年代,汉调二簧的专业剧团还有20多个。文化大革命中,汉调二簧剧种遭到挫折,但时至1982年仍然有6个专业团。改革开放以后,汉调二簧陷入更加严重的危机。由于观众的锐减和经济的困难,剧团纷纷解散。2002年4月我们到安康采访时,仅剩下一个安康汉剧团。而且就是这样一个唯一的汉调二簧剧团,现在仍然处于濒临解散的危机中。再如打城戏是闽南戏曲中很有艺术特色的一个剧种,目前处境非常困难。不仅没有专业剧团, 而且有一个能传承打城戏传统艺术的民间职业剧团-泉州市打城戏剧团,也由于观众少,已经连续几年亏损,濒临解体。类似的情况还有汉中地区的汉调桄桄剧种。
4、民间职业剧团过多和演出的随意性对国营剧团的演出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了伤害
福建、河南、山西农村戏曲演出市场比较活跃,是民间职业戏曲剧团较多的省份。如泉州市有民间职业剧团168个,莆田县有民间职业剧团99个,每年演出80000多场。这些民间职业剧团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起了重要作用。对于搞的比较好的民间职业剧团,如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河南临颖南街村剧团、河南开封蜂宝豫剧团等,要总结和推广他们立足乡村,为农民服务的经验。但民间职业剧团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由于大多数民间职业剧团从艺人员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缺少编剧、导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等创作人才,演出较粗糙,缺少规范。如皇帝出场,没有太监;元帅出场,没有中军;小姐出场,没有丫鬟。有的民营剧团甚至为取得某种剧场效果,很随意地把京剧、黄梅戏和流行歌舞的东西加进莆仙戏等古老剧种中,造成了对传统艺术的破坏。有的民营剧团,为了获得营业执照,抢占演出市场,打着这个剧种的旗号,唱别的剧种,甚至冒充别的剧团。如打城戏,除吴天乙为团长的泉州打城戏剧团坚持演出打城戏外,其他几个打城戏民间职业剧团都在演高甲戏。由于管理上的无序,一些民间职业剧团仗着自己人员少,投资小,成本低的优势,压低戏价,与专业剧团争夺演出市场;还有的以高薪为诱饵来“挖角”,把专业剧团的艺术骨干拉走;还有一些人,钻我们管理上的漏洞,利用社会上的恶势力,做“戏老虎”。他们通过行贿等非法手段,以高价将台口定下,然后以低价转让给剧团,从中牟取暴利,控制演出市场,对专业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盘剥。莆田有一个“戏老虎”,3年赚了几百万,买了住房和铺面房。由于无法可依,文化管理部门无法对这类“戏老虎”实行有效的打击。经纪人通过贿赂基层干部控制戏曲演出市场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山西晋城市文化局艺术科科长魏广麟在座谈会上说:“为了高额回扣,经记人引进演出质量很差的外地剧团和本地剧团竞争,造成了本地剧团经营困难,戏价走低。现在经营好的剧团,仅能糊口,谈不上发展。要打击不法戏曲经纪人,整顿戏曲演出市场。”
5、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得奖剧目得不到普及推广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促进和繁荣祖国的戏曲创作,中国戏剧家协会设立了“梅花奖”,文化部设立了“文华奖”,中宣部设立了“五个一工程奖”,各省也设有相应的奖项,这些评奖确实推动了戏剧创作,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局面。有的得奖剧目,既受到专家的好评,又受到观众的喜爱,久演不衰,如眉户《迟开的玫瑰》、豫剧《铡刀下的红梅》等,但有不少剧目叫好不叫座。福建戏曲近年来在文化部“文华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剧协“曹禺戏剧奖”以及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等全国性会演中连连得奖,如莆仙戏《新亭泪》、《秋风辞》、《状元与乞丐》、《鸭子丑小传》,梨园戏《节妇吟》,高甲戏《凤冠梦》、《玉珠串》,歌仔戏《白鹭女神》等等,这些戏在北京等地演出,受到戏剧界专家的高度评价,为福建戏剧赢得声誉。但是,这些投资几十万、上百万的获奖剧目,却没有一出能在现在的演出市场上流行的。经我们调查,其原因有三点:一、乡镇戏曲观众的历史文化知识有限,喜欢看他们熟悉的故事、人物,如以“东周列国”、“三国”、“水浒”、“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小说改编的传统戏,而这些得奖剧目的内容观众不熟悉,吸引不了人;二、乡镇演出往往与民俗结合在一起,如过年过节,为菩萨过生日,为老人祝寿等,观众喜欢看轻松愉快的喜剧,不爱看悲剧;爱看故事性强、场面热闹的连台本戏,不爱看没有完整故事情节、哲理性强的剧目。而这些得奖剧目以悲剧为多,以思辨哲理见长。三、现在的得奖剧目常常以华丽的布景和大的歌舞场面吸引观众,而乡镇的草台舞台设备简陋,根本无法上演这些剧目。
毛泽东主席早在延安时期就批评了文艺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不良倾向,这一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出现了。在一些地方,高投资、大制作有越演越烈的趋向。闽南戏曲还没有形成这样的风气,但应该警惕。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形式脱离多数群众的审美意识和戏曲的艺术规律,这是元杂剧和昆曲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目前一些戏曲剧种产生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
6、剧场、排练场等设施破旧,剧团的生存环境恶劣
陕西安康地区经济基础差,安康市仅有的一个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剧场,因没有维修资金,已多年不能使用。而闽南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但除在厦门、泉州有少数综合性的文艺演出场所外,县城和乡镇、农村都没有像样的剧场。调查组在福建泉州街道、郊区,晋江农村、莆田市郊区;山西、河南、陕西、安徽等地乡镇所看到的演出,有少数固定的露天剧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修建的,陈旧狭小;大部分是临时搭建的戏棚,非常简陋,只能上演传统戏、小戏,无法上演新编的大型剧目。新剧目难以在乡镇演出,除了内容上的问题外,舞台简陋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除泉州高甲戏剧团、泉州木偶戏剧团、安溪高甲戏剧团等少数剧团有较好的排练场外,多数剧团没有排练场,或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所建、现已破旧不堪、透风漏雨的排练场,很少有自己的剧场。厦门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晋江市高甲戏剧团虽然地处繁华的市区,但排练场像一个简易的工棚。他们没有自己的剧场,在市区演出要租场,场租贵,得不偿失,只好退出城市演出市场,常年在乡镇演出。仙游县鲤声剧团在王少媛任团长时,多方呼吁奔走,争取来一些经费,建起了一个剧场。但因资金不足,剧场只建起了一个外壳,无钱装修内部、购置舞台设备,无法投入使用。
二、戏曲生存危机产生的原因
戏曲的生存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外部的原因,即社会和时代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农耕时代形成的、千百年来作为我国城乡群众主要的文化娱乐形式的戏曲受到了外来文化和现代传媒的巨大挑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种危机外在的表现是从城市到乡村,观众越来越少,演出市场越来越小。20世纪80年代以前,外地人到北京想看京剧,到西安看秦腔,到成都看川剧不会有太多困难。现在平常的日子,想到西安看秦腔,到北京看京剧,到成都看川剧就不容易了。20岁以下的青年,没有进过戏曲剧场的占95%以上。陕西安康有一个汉调二黄剧种,我们到当地调查,中小学生大部分不知道当地有这样一个剧种。戏曲观众,不仅城市极少,农村也大幅度下降。我们到福建、河南、山西调查农村演戏的情况,在农村的演出剧场,也很少看到过去人山人海的观剧场面,在剧场中看戏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学龄前儿童,很少有青年和中年观众。按照一般规律,青年人是最爱热闹的,那么农村里的中青年戏曲观众到那里去了?我们在福建闽南调查时,采访过一户农家。三层楼房的大院里,只有老头、老太太两个老人。儿子带着儿媳和孙子到北京打工去了,每年春节时才回来住几天。江浙沿海一带的农村,地少人多,在外地打工的青壮年很多。这种情况已经发展到内地一些偏僻的农村。如我们今年春节期间到贵州黎平采集侗戏资料,据当地干部介绍,现在农村的业余侗戏很难开展,原因是喜爱演戏的青年都到广州、深圳打工去了,春节才回来住几天,没有时间排练节目。这可能是农村青年戏曲观众减少的重要原因。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特别是青壮年到城市谋生,反映了20时间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城市到农村的深刻变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带动了人民娱乐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化,这是戏曲观众巨减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是戏曲内在的原因。在农耕时代形成的戏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落后于时代的变革。旧有的传统剧目引不起现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戏曲原有的表现手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艺术技巧不能满足反映现代生活的需要。戏曲的传统剧目,从夏商以前三皇五帝开天辟地到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无不展现其中,许多大戏剧种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国戏”之说。仅收入《京剧剧目大辞典》中的就有五千多种,收入《中国梆子戏剧目大辞典》的也有三千多种,福建一个省在20世纪60年代初搜集到的传统剧目多达15600多种。在清末民国初年,一个大戏剧种的挑班演员,至少能演出百出以上的剧目,艺术大家如京剧演员谭鑫培、梆子演员郭宝臣能戏都在三百出以上。他们不仅传承了本剧种本行当传统剧目的精华,而且不断有新剧目的推出;不仅演出剧目丰富,在一个剧场连演数月剧目不重复,而且技艺全面,“文武昆乱不挡”。但现在的戏曲演员,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休说能演百出,能演二三十出的已经非常优秀了。加工整理传统剧目,排演新戏,以获奖为目的,不从观众出发,这些年调演、汇演频繁,获奖的剧目不少,但能成为保留剧目,在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寥寥无几。于是“老戏老演,老演老戏”,演出质量下降,观众锐减,成为各个剧团、各个剧种的普遍现象和走不出去的怪圈。
戏曲艺术要保持长盛不衰和焕发艺术青春,一是艺术手段的更新,二是剧目思想内容与人民群众心灵的息息相通。中国戏曲之所以能延续到现在,就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吸收民族的、民间的、甚至外来的艺术营养,推陈出新。戏曲形成到现在已经有多次在艺术形式上的变革,从清乾嘉年间板式变化体戏曲的形成到现在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的社会已经结束了农耕时代,进入了工业化、信息化的时期。戏曲的形式是否还会有一次变革?按照时代的要求和戏曲发展的规律来分析,这样一次变革是必然的。因此,在社会的转型期,我们要鼓励各种形式的戏曲革新实践,只要在艺术形式上符合“歌舞演故事”这一戏曲的基本特征,能得到观众的认可、特别是受到青年观众喜爱的,都应该热情支持,并使之逐步完善。
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发展非常不平衡的国家,各地戏曲艺术的发展也非常不平衡。新的戏曲形式的出现,并不意味旧的戏曲形式的迅速灭绝。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呼唤新的戏曲表现形式,但旧的戏曲形态依然有它自己的一部分观众,但是决定戏曲前途和命运的是青年观众。一个剧种,如果不能贴近现实生活,不能反映占多数人的感情,难免要衰落,甚至会消亡。京剧、秦腔、豫剧、评剧等作为我国戏曲的主要剧种,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创作上演了《血泪仇》、《白毛女》、《小女婿》、《朝阳沟》等一大批反映现代生活、揭示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群众心声,塑造当代青年形象的新戏。而现在的剧目创作,远离现实生活,回避社会矛盾,在历史题材上做文章,在灯光布景上翻花样,怎么能吸引观众?戏曲的危机,固然有艺术形式上的原因,但主要的是内容上的陈腐和脱离现实生活。
第三是剧团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我国现存县级以上政府管理的剧团,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多数戏曲职业班社的管理机制是灵活的、动态的。戏班没有固定在某一个地方,演员没有固定在某一个班社。那里有演出市场就到那里演出,那一个戏班给的戏价高就到那个戏班演出。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公私合营和社会主义改造,私人戏班和集体所有制剧团都成为国营或地方国营剧团。将演员固定在一个剧团,将一个剧团固定在一个地方,由某一级政府管理。剧团的经费由政府财政提供,艺术创作由政府主管部门指导、演出剧目由政府主管部门审定。这种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戏曲剧种的保护和戏曲遗产的抢救起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如新中国成立之初,对河北梆子、山西北路梆子、昆曲等许多濒危剧种的抢救,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各地发掘传统剧目,80年代至90年代编纂出版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等。这些重大的项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很难做到的,当时参与这些项目的文化部门的领导和戏曲工作者都作出了无私的奉献,这是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人不应该忘记他们的功绩的,更不应该否定他们的成绩的。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剧团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实有其弊端。如将剧团和演员固定在一个地方和一个单位,不利于剧团的发展和演员的成长。剧团现在的工资分配制度没有打破吃大锅饭和论资排辈的弊端,不符合艺术生产的规律。行政部门对剧团艺术生产的干涉,使剧目创作和演出市场脱轨,制约了新戏的产生和普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剧团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的矛盾,加剧了剧团生存的困难、加速了剧种的消失等等。

三、对戏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对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传承和发展我国各地各民族的戏曲剧种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谈谈我对戏曲剧种保护发展的几点具体意见。
1、要把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时期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政府保护和发展戏曲文化的自觉性
国务院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通知指出: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者。但是,中国戏曲发展到现在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保护并发展中国戏曲文化不仅是单纯地保护一种文化遗产的工作,而是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不受外来侵害的大事,是摆在全党和各级政府面前迫在眉睫的大事。各地各民族的戏曲剧种,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本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貌。因此,保护戏曲文化遗产不仅要成为一个口号、一种共识,而且要落实在保护每一个具体的剧种上。
2、根据各地、各个剧种的发展历史、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给予恰当的定位,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政策,为包括戏曲在内的优秀文化遗产保护立法
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存戏曲剧种基本有三种情况,一是具有悠久历史、丰富艺术遗产,有很高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剧种,比如象昆曲、京剧,闽南的梨园戏、莆仙戏、木偶戏,西北地区的秦腔,西南地区的川剧,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作为重点剧种来保护,建立舞台演出、培养人才、搜集整理研究为一体的剧院,使之成为继承和发展本剧种艺术的主要阵地。在经费上要实行全额拨款,所需经费主要由当地从财政上支出,国家和省里要予以重点资助。二是历史虽然悠久,有一定的艺术特点,但演出剧目不多,观众很少的剧种,如打城戏。这些剧种的内容和演出形式很难被现在的观众接受,被自然淘汰已在所难免。但其中有一些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东西,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尽快拨出专款,将这些剧种有特点的剧目、音乐、表演用现代化的手段记录下来。三是观众较多,演出比较繁荣,处于发展中或新兴的剧种,如闽南的高甲戏、歌仔戏,河南的豫剧,山西的晋剧等,国家和当地政府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他们走进演出市场,经费主要靠演出收入,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但要选择条件较好的院团作为艺术实验和示范单位。这些实验剧团的主要任务是创作上演精品剧目和进行艺术上探索实验,推广优秀的剧目,为民

‘陆’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怎么办理

网络文化许可证需要准备的材料:

1、申办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申请表;

2、申办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或者营业执照和章程;

3、申办企业经营范围需要有从事互联网文化活动;

4、申办企业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以及简历;

5、业务发展报告(包括公司简历、人员配备、如涉及游戏请简述游戏来源、游戏运营、游戏开展技术、包括网站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自审人员要求,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服务器配置等、如涉及虚拟货币需要阐述虚拟货币兑换方案以及退币流程等);

6、证明公司信誉的有关材料;

7、依法需要提交的其他文件。

网络文化许可证办理必备条件:

1、有确定的单位的名称、住所、组织机构和章程、注册资本要100万元;(内资企业不得含有任何外资成分)

2、有确定的互联网文化活动范围;

3、有适应互联网文化活动需要的人员、设备、工作场所以及相应的管理技术管理;

4、公司注册资金不低于100万;

5、适应互联网文化活动需要的设备、工作场所以及相应的经营管理技术措施;

6、拟申请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公司的业务发展报告;

7、拟计划开展业务需符合《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

8、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条件。

‘柒’ 对于工农兵大学学历国家是否有下发正式文件属于大学普通班学历

有过,93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发过这样一个文件。 1993年人事部、国家教委联合下发教学厅字[1993]4号文件做出了规定,对于1970-1976年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他们的学制当时规定:普通班暂为2至3年,学习期满毕业时已由学校颁发了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为大学普通班毕业。该时期进入高等专科学校的,自然为专科毕业。

‘捌’ 文网文办理需要什么资质

根据《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第七条申请从事经营性互联网文化活动,应当符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并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单位的名称、住所、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确定的互联网文化活动范围;

三、有适应互联网文化活动需要的专业人员、设备、工作场所以及相应的经营管理技术措施;

四、有确定的域名;

五、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条件。

(8)八三年文化厅对剧团发过什么文件扩展阅读:

应当提交的文件及相关事项:

一、文件包括:申请表;营业执照和章程;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文件;业务范围说明;专业人员、工作场所以及相应经营管理技术措施的说明材料;域名登记证明;依法需要提交的其他文件。

二、对申请从事经营性互联网文化活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批准的,核发《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并向社会公告;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三、《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届满,需继续从事经营的,应当于有效期届满30日前申请续办。

阅读全文

与八三年文化厅对剧团发过什么文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4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24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6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9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