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历史名人文化的景区如何运营

历史名人文化的景区如何运营

发布时间:2023-01-02 16:48:50

⑴ 如何开发历史文化旅游地资源

(1)历史遗址类资源开发的原则
①依法保护的原则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利用首先应该是建立在遗址得到充分保护的基础之上的,任何不利于保护而损害遗址的利用措施都是不允许的。在开发过程中,应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文物保护法规,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切实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完善各项保护措施,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②系统规划、科学开发的原则
总揽全局,统筹兼顾,适度超前,服从于省、市、区的总体规划,与邻近地区相呼应,兼顾社会效益与民生工程。实行遗址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全面保护与局部开发相结合、遗址开发管理措施与旅游景观建设技术措施相结合、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组合与遗址区整体经济发展相结合、近期开发与远期开发相结合。重点突出近期实施项目,合理规划中远期项目。搞好重点景区景点的配套,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对历史遗址的系统开发、科学开发和动态连续性开发,促进区域旅游开发建设的滚动发展。
③恢复原有人文环境的原则
依据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将遗址本体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融为一体。在不干涉遗址遗迹本体的前提下,保证原真性及完整性,要尽可能减少对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本体的干预,保护文物本体的真实性,保护文物及其环境的完整性。营建改善与遗址类旅游资源相协调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景观,保存和恢复遗址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风貌,充分发掘历史遗址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展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所蕴藏着的历史人文价值,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④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类型各异,既有居住遗址、工业遗址、军事商贸遗址,又有水利工程及近代革命遗址。从发展来看也很不平衡,有的发展得比较早,有的仍处于起步甚至完全的保护阶段。类型不一样,开发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外在表现就不尽相同;所处的阶段不同,开发的目标和任务也不同。开发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各类遗址及遗迹的分布、保存现状及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对于起步阶段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吸引更多的游人来观光消费;对发展较早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提高展示效果完善形象品牌塑造宣传及管理措施。
⑤体验旅游开发原则
体验旅游是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人们学识层次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应仅仅停留在建博物馆、导游解说的层次上,而应通过发掘遗址文化内涵,使游客融入遗址,增加游客参与的程度,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如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在新的保护规划方案中,将建成以展示地道战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综合参观、体验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综合活动区。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看展览,了解地道战的历史;钻地道,参观抗战民居,吃抗战饭,看抗战电影,甚至可以亲自打一场“地道战”,真实体验抗战时期的战斗生活。而在工业遗址或作坊遗址开发中,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制作产品的过程。
(2)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
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观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观是当前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应遵从的主要观念之一。其含义不仅仅是要在利用时保护历史遗址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利用中如何实现一种可持续的、动态的保护模式。其动态保护就是将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纳入当地的生态保护系统、文化旅游开发系统以及文物保护系统;把历史、现实、自然、人文等多种因素进行整合,从全局的观念去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而不是孤立静止地看待历史遗产。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保护的可持续性包含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历史遗址本体及其载体的可持续性保护;一是历史遗址所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实体的可持续保护,也包括价值观的再认识。
②“生态博物馆”理论
生态博物馆是指在原来的地理和社会、文化条件下保存人类群体遗存及生存状态的博物馆。即历史遗址应原状地、动态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环境中,某种意义上讲,遗产环境等同于“博物馆”的建筑面积。换言之,在生态博物馆中,人们将不再从博物架上看结果,而是在房前屋后观过程———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建筑、可移动实物、传统风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生态博物馆的观念是法国人雷佛首先在 70 年代提出的观念,他主张将一个完整地域以博物馆的观念来思考,将自然生态与历史古迹统合在现代人的生活整体环境中,整体的展现出来达到自然环境、历史古迹保存与增进现代人生活整体环境的目的。它的诞生是人类社会现代环境意识和现代生态意识不断觉醒的反映。在生态博物馆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区域保护的原则,以及将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在同一环境中保存的基本理念,这完全符合《西安宣言》的要求。对于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我们可以通过采用“生态博物馆”的模式对其加以开发利用。将遗址所处的环境、自然景观、遗存等动态的保护与展示给公众,用全局的观念去开发和保护[1]。
(3)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目前,国内关于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的模式,主要有四种:
①遗址公园
就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这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一种方式,不仅使遗址得到了较好保护,也通过公园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展示优秀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我国现阶段的遗址公园有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类在公园内是有所保留的遗址,成为公园景观的一部分,如西湖公园的雷锋塔、成都望江公园的崇丽阁等;第二类是遗址本身可以成为公园,如圆明园遗址公园;第三类是考古型的遗址公园,它强调的是对文物遗存有所展示,并强调文物的真实性展示,如大明宫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
②旅游景区
许多遗址处在风景名胜区之中,在风景区开发的过程中,将遗址作为旅游景区的一个景点,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展示性开发。如乐山大佛旅游区内的苏轼故居,张良庙-紫柏山旅游区内的张良庙、青岛的琅琊台遗址,重庆的合川钓鱼城等,拥有丰富的古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利用自然、人文资源综合开发旅游产品,形成集历史文化、山水风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
③遗址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是指在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的原因形成的遗存的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馆,包括具有博物馆功能的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源远流长,无论地上或地下都保存着大量的遗址、遗迹和遗物。为了在保护历史遗址的同时传播历史文化我国对历史遗址采取通过兴建博物馆的模式来保护展示宣传其文化内涵。遗址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建立在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形成的原址上,它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等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自然或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通过展示遗址本身的形成和变迁遗址博物馆使公众了解过去,成为链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环节。如1925年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1958年建立了第一座在考古发掘原址上的遗址博物馆——陕西半坡博物馆。再到今天遍布全国各地数百家遗址博物馆,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我国遗址博物馆经历了一个迅猛的发展过程,并因为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及外在表现成为重要的参观游览地。
④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
中国有许多遗址面积大,遗址区内居民众多,国家目前难以像发达国家那样,拨出大量资金,清空区内人口,对遗址资源实施保护。因此在遗址区建设历史文化农业园区是一种比较现实的做法。比如汉长安城面积巨大,居民5万多人,主要以农业经营为主,为了有效保护遗址,可在遗址区内发展都市农业,建设观光农园、市民休闲体验农园、现代高科技农业园区等。

⑵ 景区如何运营

景区运营是景区后续发展的根基保障,运营管理也就是景区的一个大服务概念,好的服务可以提升游客满意度,坚实景区正面形象的口碑效应,从而带来景区源源不断的客源市场;不好的服务,则会带来负面消息的口碑效应,加速景区形象的陨落,严重可导致景区夭折。
景区运营主要工作包括景区环卫、景区安保、内部经营管理、票务管理、游客服务中心管理、地方关系处理等。
(一)景区环卫:景区环卫是景区给游客留下良好印象的重要工作之一,现在各地景区的垃圾桶大多数都是根据景区环境定制的生态垃圾桶,为了方便清理也都是套筒,景区环卫不仅要保证景区的整洁卫生,还要肩负起景区环境的保护宣传职责,提醒游客文明旅游,景区内的垃圾要保证日清日毕,垃圾收集场尽量隐蔽切要在景区外部。
(二)景区安保:景区内的安保不仅要保证景区内旅游秩序的正常,还要承担游客意外的应急处理,景区内部安全隐患的排查与上报,尽量保证景区内部安全保障无死角,保证游客旅游的顺畅性与安全性。
(三)内部经营管理:内部经营管理包含车船运营,旅游商品售卖等,在这方面要保证游客的有序乘车,对于特殊人群要特殊处理,如老、幼、孕、残人群,尽可能提供方便,这也是景区服务水平的一个展现,可以有效提升景区美誉度。旅游商品的经营要保证产品的地方特色与纪念价值,商铺的定位要定在景区的出入口和人流聚集区,同时要保证游客游览过程中购物需求,在旅游线路上设立小型商铺。
(四)票务管理:票务是景区管理中的财务重地,也是掌控市场的重要介质,完善的票务管理体系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票务流失带来的经济损失,提升游客购票的便捷度,还可掌控市场渠道,灵活变通。
(五)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是景区对外服务的第一窗口,直接影响着游客对景区的第一印象,完善的设施设备不仅可以为景区运营提供保障,还能提升游客旅游过程中的满意度。充电、寄存、医务、轮椅、导览、资讯、投诉、纠纷处理等都是游客服务中心必备的保障功能。
(六)地方关系处理:这也是很多景区面临的最长久、最棘手的问题,主要问题包括老百姓为获得利益破坏景区设施、聚众闹事、倒票倒人,地方主管部门为获得利益各种检查、安排接待等。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的解决模式,还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灵活解决。

⑶ 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地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21世纪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其内在吸引力,文化产业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进和价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宁洱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要发展,以下几个因素不容忽视。

依托资源,“创意为王”。

魅力源于实力,实力展现魅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发挥地方优势,打造文化品牌的意义十分重要,我认为要本着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特色文化产业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呼应时代,贴近大众,适应市场,把文化资源提升为文化产品,创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有了好的资源如果没有创意、包装与整合,也难于形成产业基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以战略的思维和眼光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丽江、凤凰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能把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效果发挥到了较高水平,且在不断提升创意,体现和贴合群众性和大众消费的特点,较为吸引人。

努力创造市场的聚集效应。

文化产业除了有好产品,还要有市场的聚集效应,必须把旅游、文化、科技、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要彰显人气,只有把人吸引进来,才能有效应。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综合考虑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务、配套设施,健全功能,使游客既得到精神层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质方面的满足,使之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文化资源。我县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控和支配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把市场运作交给企业,既要培养当地的文化企业人才,更要吸引省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文化企业和经营人才到我县投资文化产业,通过打造会展、传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务和旅游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强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学规划,保证投入。

规划是做好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点,即先做什么项目,后做什么项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和市场的目标。文化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要不断的研讨,不断的创作,形成产品,还要进行市场运作,整个过程都与投入分不开,可以说,没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因此,要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产品、管理、服务和营销之中。我们要依托我县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实际,科学发展。

做好文化产业必须结合实际,把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交通基础等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突显亮点。享受文化成果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必然。借助云南旅游文化市场比较热的机遇,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市场。但作为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做好这项工作也不宜过急,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干下去,做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逐步繁荣壮大。

几条建议

当前,如何充分发挥宁洱文化优势,打造宁洱旅游文化品牌,是长期以来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整合宁洱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档次,赋予新意。

如红色旅游方面,把民族团结文化展示从屋内移至公园,着力建设民族团结之圣地;招商引资规划建设普洱茶文化城,着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观园;磨黑古镇建设中,把杨丽坤故居与盐文化、磨中的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做大做强;还要把以银饰品加工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壮大起来;把以那柯里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做大起来,做精做强文化产品,使游客到宁洱后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环境支持。

借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亚铁路重点建设工程,极力改善宁洱的交通条件,使之真正成为大通道上的旅游文化重镇。同时,做好景区景点的软硬件建设,提升宾馆档次和服务质量,着力打造县城和特色街区,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提高人文素质,服务文化产业发展。

传统农耕文化观念仍在束缚着宁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少干部和群众中还比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还是生产力,还能创收的理念与实践都不足,所以,落实“旅游文化活县”的战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大力培养文化经营人才,使文化产业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觉的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

出台鼓励政策,使文化企业有所获、有所乐。

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积极出台对现有文化企业经营户如银饰厂、奇石场的扶持政策,鼓励其他产业的企业家投资文化产业,给他们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对前来投资的文化企业,在用地、办理手续等方面给予倾斜协调,使他们有所得、有所乐,我们有发展、有市场。并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宁洱资源、区位、交通之优势,极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县城经济。只有县城经济的综合发展,才能带动和促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县城经济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环。在推动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宁洱要彰显特色、展示独特魅力,通过大家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使之打造成为有活力、有竞争力、有浓厚文化底蕴、有国际化风格的特色产业。

⑷ 如何利用绵阳的历史名人遗迹发展旅游业

绵阳市文物旅游业发展
绵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文物古迹十分丰富,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9处,文物保护点3500多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4座(江油市、绵阳市、三台县、三台县郪江古镇),博物馆4座,馆藏文物33733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5256件。绵阳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拥有三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窦圌山风景区、七曲山风景区、剑门蜀道风景区,两处森林公园--盐亭高山森林公园、七曲山森林公园,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王朗自然保护区;有以王朗自然保护区和千佛山、罗浮山、窦圌山、小寨子沟、猿王洞、仙海风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有以富乐山和梓潼大庙山为代表的“三国遗迹”名胜,有以中物院科技展览馆、亚洲最大的风洞群、长虹商贸中心和正在建设的“两弹一星”科技博物馆为代表的工科旅游。除已开发的文物旅游资源外,绵阳还拥有如三台郪江、江油青林口古城镇建筑,神秘的白马藏族、羌族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 嫘祖故里,大禹故里,红军长征路,古金牛道和江油老君山古硝洞遗址群等可供文物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和利用的大量后备文物旅游资源。
一、绵阳文物旅游资源的优势
旅游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包括考古、历史与文化遗址、民俗文物、民族风情、博物馆、文物古建筑、工艺美术品及主题公园等。
据统计,全市共有景区、景点56处,旅游线路有“高科技旅游线”、“生态旅游线”、“九寨环线过境旅游线”、“三国文化观光旅游线”、“会议商务度假旅游线”,四条精品线路是:一是绵阳科技城科技文化旅游;二是绵阳-太白故里-猿王洞-报恩寺-白马藏族山寨-国家自然保护区王朗-虎牙风景名胜民族风情生态旅游线;三是绵阳-李白故里-武都水库-窦团山-乾元山文化旅游线;四是绵阳-国家海绵生物礁地质公园-白水湖-千佛山-罗佛山温泉-羌王城休闲度假和沐浴健身旅游线;五是绵阳-三台琴泉寺-云台观-郪江汉墓群-郪江古镇文物旅游线。在这些旅游线路中,与文物有直接关系的景区景点有26处,占46.43%。从以上旅游线路看,文物古建筑在我市文物旅游中占具了重要位置。
在我市250处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建筑有127处,占总数的50.8%。在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4 处都是古建筑,这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全部对外开放,在我市的文物旅游事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地拉动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1、政策环境和历史发展机遇。
(1)国家已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重点发展。中西部省区是本世纪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基地,国家旅游局确定把四川作为自然生态旅游的重点地区,同时,国家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向中西部倾斜的政策的实施,为我省加快文物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和难得的机遇。
(2)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使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已得到巩固和加强。“发展旅游,文化是灵魂。生态与文化相结合,是四川旅游的一大特色。要把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风情等相结合,建成一批享誉国内外、具有较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旅游文化精品。一要抓好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二要丰富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三要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品味”。把绵阳旅游业打造成绵阳的支柱产业,形成全省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中心”,按照“整合资源,分出梯队,整体运作,一致对外”的思路,积极发展城市工科旅游、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自然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要重点打造科技城城市景观、“两弹一星”科技博物馆、李白故里、七曲山、温泉之都、西羌猿王洞等精品旅游景区”。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十一五”期间文化旅游的发展作了总体的部署,市委、市政府对我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我市文物旅游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政策环境。
2、基础设施的改善,对文物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市旅游业的接待能力提高很快,这期间,全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发展,切实加强领导,投入了大量资金。特别是文化单位、旅游单位及有关部门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作了大量的工作,把文物旅游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加强培训,使以服务质量为中心的旅游接待工作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如我市先后建成了绵(阳)盐(亭)路、绵(阳)安(县)北(川)路、三(台)盐(亭)路、三(台)射(洪)路、盐(亭)南(部)路、平(武)松(潘)路、九寨环线平(武)江(油)段和千佛山旅游公路,市到县高等级公路全面通车,市境内等级公路由2527公里增加到4201公里。全市现有开展国际国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42家,星级宾馆(酒店)60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3家;二星级22家。),全市共有旅游住宿床位1万余张。相关服务性行业的逐步配套和完善,极大地方便了游客的出行,提高了接待能力,为文物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文物部门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环境整治工作,促进了文物旅游事业的发展。
1999年以来,我市利用国家、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先后完成了平武报恩寺、梓潼大庙、江油云岩寺和三台郪江崖墓群等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工程,投入经费达1000多万元。如平武报恩寺搬迁了灯光球场,改造了报恩寺基础配套设施;梓潼七曲山大庙投入数百万元,对七曲山大庙进行了道路、绿化、网管等改造工程,使景区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得到了极大地改善,让游客在宁静、优美的环境中观赏、游览。对文物的保护维修和环境整治,不仅使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而且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随着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我市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也将迈上新的台阶,为促进绵阳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4、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有力地支撑旅游业较快的发展。
2004年,绵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708元,年均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902元,年均增长6.8%。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逐年大幅度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使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新一轮消费需求的悄然发动,使得旅游市场十分火爆,旅游收入呈现出逐年大幅度增长的态势。近年来,我市文物旅游总体发展势头一年好过一年。
5、人们追求健康时尚的生活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为文物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旅游消费实际上是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消费,闲暇时间特别是连续性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是旅游需求得以实现的条件。我国在1995年5月1日开始实行双休制, 200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一年有3个黄金周,以及现在实行的工薪阶层带薪休假制度,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休闲时间。以平均20年工龄(可带薪休假14天)计算,全年365天,就有130天是休息日(包括三个黄金周),占到全年天数的三分之一;特别是黄金周制度的出台,为人们揽胜寻幽、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旅游,崇尚健康时尚的旅游。双休日和黄金周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追求健康时尚生活的需求,满足了人民群众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文物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6、红色旅游受到重视。
2004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月下旬,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组织召开了“全国发展红色旅游工作会议”,就相关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目的是在全面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文化娱乐、观光游览之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推动革命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西路军在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带领下,挥师北上抗日,途经江油、北川、安县,并在此浴血奋战,写下了光辉诗篇。红军在江油、北川、安县期间,相继组建了苏维埃政权和党、团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遗留下大量革命文物。这些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珍贵物证,亦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教材,对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教育,振奋民族精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展红色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文物旅游业在旅游经济中的作用
旅游经济包含了食宿、交通、购物、邮电通信、资源开发、旅游区文化教育等多个层次与环节,构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高度开放,具有经济与社会双重影响,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巨大综合效益开始显现。文物作为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在发展文物旅游业的同时也将有力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1、文物旅游促进了绵阳经济的发展,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恢复和重建了数十个文化遗址和人文景观,文物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得到进一步重视,软环境逐步优化,全省初步形成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相得益彰的文化旅游格局。据统计,在2005 年"十一"黄金周里,仅梓潼七曲山大庙和平武报恩寺就收入107万元,显示了文物旅游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文物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不仅为绵阳增加了收入,也给绵阳的交通、通信、宾馆等相关产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
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旅游业直接收入1 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13 元; 旅游业每增加1 个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 个就业机会。同时,狭义旅游业1 万元增加值,可增加GDP414 万元。从这点看,文物旅游产业对于拉动绵阳GDP 的增长,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文物旅游景区的发掘和开发为绵阳旅游业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在我市推出的4条精品旅游线路中,有2 条线路直接与文物旅游资源有关,它们是:绵阳-太白故里-猿王洞-报恩寺-白马藏族山寨-国家自然保护区王朗-虎牙民族风情生态旅游线和绵阳-李白故里-武都水库-窦团山-乾元山文物旅游线 。根据调查,入境旅游者对中国旅游资源最感兴趣的是三个大部分,其中两部分就是文化旅游资源,即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其比例高达44 %和34.4 %。由此可以看出,文化旅游资源在整过旅游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绵阳文物旅游的各种优势和大力发展文物旅游带动了我市经济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绵阳向旅游强市迈进、为旅游业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为绵阳整体经济发展都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
2 、文化旅游推动了人文坏境的改善和社会全面进步。
近年来,绵阳在文物旅游项目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大力改善环境,不仅使一批有代表性的文物旅游景区(点) 得到了修缮改造,而且还新辟了一批文物旅游景区,使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在新兴发展的旅游产业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梓潼七曲山大庙投资数百万元整治环境,每年投入100万元对大庙进行富有成效的立体宣传,先后开发出“文昌祭祀”、“洞经音乐表演”等具有民间观赏价值的文化表演活动,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华文昌文化民俗艺术节暨旅游商贸会”、“梓潼县七曲山大庙第1060届庙会暨‘文昌出巡’民俗文化表演”等大型活动。平武报恩寺搬迁了灯光球场,改造了报恩寺基础配套设施,改扩建了报恩寺周围的消防通道和周围的环境卫生,以及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县姊妹桥 、江油老君山古硝洞遗址等。各县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知名度,树立了地区形象,促进了招商引资,提高了群众文明素质和商品经济观念,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文物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形成了有机的整体,为绵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文物旅游保护和发展了民族特色文化。
文物旅游活动的开展使一些地区一些已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得以开发、恢复和宏扬,传统的手工艺品、音乐、舞蹈、戏剧、体育等得以重视和发掘,长期濒临湮灭的历史建筑得到维护和管理等等。这些文化遗产重获新生,作为当地独有的文化资源,不仅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旅游,增加了收入,同时也弘扬了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如梓潼县举办了全国性文昌文化研究会,对由表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形成的文昌洞经音乐进行积极的挖掘、整理,全力打造洞经音乐“根”的形象;北川县修建的禹羌博物馆,既对禹羌族文化进行了研究、宣传和保护,又是北川文物和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亮点。
4、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绵阳文物旅游事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至2000 年,四川省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 处,而我市就有5处,占四川总数的13.15%。这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全部作为文物旅游风景区对外开放,他们是绵阳汉阙、梓潼的七曲山大庙、平武的报恩寺、江油的窦圌山和三台郪江崖墓群。这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绵阳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独特的推动作用。“九五”以来,文物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不断加大文物维修力度、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对文物的合理利用进行了认真探索,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开放了十多处文物风景旅游区,全市文物风景旅游区门票收入超过1500万元,吸引游客300多万人,成为我市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支柱。如梓潼县依托大庙建设旅游经济开发区,通过发掘文昌文化,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等有效途径,使大庙的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既充分发挥了文物的社会效益,又带动了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形成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3、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文物的特点所决定的。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作为漫长历史文物长河中同类物品中的幸存者,可以说是万劫余生。文物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资源,他具有脆弱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文物大多经历了一定的历史岁月,经历了长时间的自然侵蚀和人为损坏,是一种脆弱的极易损坏的物质,要想其长久保存下去,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经不起人为的折腾和自然的侵蚀。文物都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不同程度地蕴涵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习俗等诸多方面的信息。正因为如此,我们说文物是一种历史信息的载体,具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今人和后人来说,它是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供人研究、教育和鉴赏上,比较而言,作为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则是其次的。文物的历史性又决定了文物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文物是历史文物遗产,每处古迹、每件文物都有自身产生的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都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惟其如此,文物的损失是绝对的损失,损坏一件就永远失去一件,就永远少了一份承载历史信息的实物资料,就会造成文化遗产不可逆转的损失,所以,文物更显其珍贵。
因此,在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上,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要以保护为主,合理地开发利用;以长期利益为重,发挥文物的永续作用,绝对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以国家和全民族利益为重,而不能只顾地方利益和集团利益;以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为重,而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利益。
文物作为旅游的主要载体,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饱含着过去岁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为历史的见证。其价值和作用是其他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它既不能再生、也不可能复制。发展文物旅游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可以使一个地方充满神奇与魅力,可以使旅游事业得到发展。通过旅游发展,使人们加深对当地文物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发挥文物的现实社会教育作用,更加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提高人们保护文物的积极性。所以,应当采取积极保护的态度,科学地规划,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文物旅游事业。

阅读全文

与历史名人文化的景区如何运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1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2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