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宗祠文化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宗祠文化

发布时间:2023-01-03 16:16:37

㈠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宗伺文化

国学易经坤卦厚德载物,以宽厚的德行负载万物,像大地一样“有容乃大”。对待不同文化,以人为本,如果这个信仰能让人民生活积极,就值得尊重。

㈡ 祠堂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一,大家认为祠堂应不应该恢复起来呢

祠堂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而现在大家会发现,很少人会再去办一个祠堂。其实相比较来说,这个文化的名声并不是特别的好,因为重男轻女的现象非常的严重,比如说女性不能够随意的去到祠堂,而且很多的女性在犯了错之后,就会让女性跪在祠堂面前,对着列祖列宗进行磕头认错,这种行为也是对女性的不尊重,所以大家也是可以根据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来决定祠堂应不应该被恢复。小编本人会觉得祠堂文化不应该再恢复起来,虽然说是对列祖列宗的尊重,但却是对活着的女性不尊重。

三、总结。

其实像现在大家会发现寸土寸金,很多的人在去世之后根本就没有办法去买墓地,都选择用火化,更别说在花钱去盖一个祠堂了,这也是很异想天开的一件事情。每个地区的风俗习惯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也可以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来选择祠堂。

㈢ 谈谈对祠堂文化的理解

谈谈对祠堂文化的理解

谈谈对祠堂文化的理解,对于祠堂大家都不陌生,几乎每一个大家族都是有一个祠堂的,祠堂是后代祭祀先辈,悼念先祖的地方,也是家族传承优良精神的场所。下面来看看谈谈对祠堂文化的理解。

谈谈对祠堂文化的理解1

中国的文化很是博大精深,祠堂作为中国很特殊的文化,在历史的扉页上,写着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看电视的时候,也会看到一些家族在举行重大的事情,商议重大的家族事务的时候,会在祠堂里举行。

祠堂,总给人一种肃穆幽深的印象,但是,祠堂也有很多的忌讳,制定了一定的章法,甚至规定了有些人是不能进入祠堂的。

究竟是哪些人不能进出祠堂呢?

第一是小孩子和年轻人如果死在了外面,是不能入祠堂的,因为小孩子和年轻人的煞气很重,死的时候是很不甘心的,所以,会有很大不详的东西跟着。

祠堂是处理家族内的人婚丧,寿喜的地方,如果这些人是在自己的家乡正常死亡,办理丧事的时候,同一个宗族的人,都会帮着在祠堂里给这个人办理丧事,这也是我们中国 民族的古老传统。

今天的我们,谁家有了红事白事,第一个通知的也是自己家族的亲戚,因为这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一个古老观念,自己宗族的人,就跟自己的家人一样,即使平时很少来往,有了大事也得让家族人知道,其他的同事,同学,不通知也不是很紧要的。

一个宗族的人,即使多么繁忙,也会来到办事的人家里进行帮忙,如果两个兄弟关系不和,准备不来往了,首先表现在表面上的就是,有了红白喜丧事情,决不通知这个亲戚,这就算是断了所有的联系。

小孩子和年轻人的阴气比较重,所以,祠堂是不愿意接受的,也就有了小孩子和年轻人死在外面,不入祠堂的说法,而且小孩子和年轻人如果死在了外面,一定要赶紧运回来,当天晚上埋了,而不是像老人死亡一样,需要在祠堂停放几天,召开盛大的丧事礼节才下葬。

年轻人和小孩子,都是当天入土为安,如果当天没有运到老家,会认为是很不吉祥的一件事,埋的时候,还不能挨着祖坟埋,这样也是为了小孩和年轻人的阴气不妨碍自己家族利益的缘故。

还有就是古代的女人,是不能入祠堂的,祠堂是男权社会施展自己权威的'场所,只有男人才能进入祠堂,进行各种家族的活动。女人出入祠堂,除非是是犯了宗族的禁忌,进祠堂接受家族人的惩罚,比如一些有了丈夫的女人,和其他男人发生了不好的关系,被人抓住,就得进祠堂接受家族长辈的惩罚,严重的绑在笼子里,和男人一起沉在水里淹死,也就是俗话说的“浸猪笼”。

另外,就是入赘的男人是不能进自己祖先的祠堂的,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就连女方的祠堂特也是不能进去的,除非是这个男人改姓,才可以进女方的祠堂。试想一个男人姓自己的姓二十多年,入赘让儿子姓女方的姓还罢了还把自己的姓改了,相信很多人感觉很难接受,于是也就不能入祠堂。

因为祠堂代表的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只能有一个姓氏,这个男人倒插门进了女人家里,如果依然姓自己之前的姓,异性之人是不能进祠堂的,他们生的儿子,姓母亲的姓氏,是可以进祠堂的,相当于是家族的一员了。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祠堂文化里,祠堂代表着家族的兴衰,大的家族还会找专门的人看护祠堂,如果有女人不小心在祠堂门口望了一眼,也会接受处罚的,严重的还会处死。

虽然祠堂文化对于女性是如此的苛刻严谨,也总有例外发生,在安徽省的省歙县棠樾村西,有一座专让女人进入的女祠堂,它建成于清朝的1805年,是棠樾村的盐商鲍启运所建立,这个女祠堂的名称为“清懿堂”,当时这位大盐商为女性发了慈悲,为了表彰在徽商做出贡献的女性所建立,据说明清两代棠樾村出了很多贞洁烈女,她们遵守福德,出现了很多恪守礼教的名女子

“催乳哺弟”、“送夫经商”、“养老恤孤”这些美好的事迹,是这些女子们作出的榜样,被雕刻成蜡像,成为棠樾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她们的牌位,历代在清懿堂安放着,叙说着她们贞良清白的品格。

虽然祠堂文化在我们国家成了礼教的代名词,可是毕竟还是有些封建糟粕的,1927年在衡山县的白果,当地的妇女受到先进思潮的影响,进入了祠堂,成群结队在祠堂里大口吃酒,祠堂的家族长辈眼看着她们在祠堂里耍威风,也不敢说什么

这些妇女以后勇敢地进行了新时代的改革,她们解放了自己的小脚,要求婆婆不能再苛刻自己,要求打破封建的余孽,要求丈夫不能随意打骂妻子,我们现在的眼光,很难说这些女人做的对还是不对,但是,在打破旧的习俗,建立新的制度的时候,只有破釜沉舟,勇敢地进行改革,才能让新社会展现新的面貌,

祠堂文化,也许随着它的衰落,成为我们历史组成的一部分,现代的女人不再被祠堂文化束缚,已走出了世界,走向了未来。

谈谈对祠堂文化的理解2

一、祠堂是什么呢?

祠堂是举行祭祀的建筑场所,是我们追慕先祖的地方。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根深才能叶茂,祠堂浇灌着家族的根,浇灌祖宗,礼敬天地。这就是祠堂最深层次的意义。

二、祠堂的出现

在宋以前,华夏守礼延续的是礼经。宋代的时候,因为时间相去久远,三代之礼的延续有很多已经不适合那时候的要求了。所以朱子根据当时情况重新制礼。这就是《朱子家礼》中提到的:“三代之际,礼经备矣,然其存于今者,宫庐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节,皆已不宜于世,世之君子虽或酌以古今之变,更为一时之法

然亦或详或略,无所折中,至或遗其本而务其末,缓于实而急于文,自有志好礼之士,犹或不能举其要而因,于贫窭者,尤患其终不能有以及于礼也。”意思是,随着时代变化,礼也应该随之而变。三代之礼虽然完备,但是很多节文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时代了。当时的饱学之士虽然根据三代之礼以及现实情况进行了酌情的变化,但是详略不一

没有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案进行普及推广,甚至有的舍本而逐末,或者不重视内在之实而只重视外在节文。从而导致有志好礼之士,不能列出要点而遵从。“是以尝独究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于其间,以为一家之书。大抵谨名分、崇爱敬,以为之本。

至其施行之际则又略浮文务本实,以窃自附于孔子从先进之遗意。诚愿得与同志之士熟讲而勉行之。庶几古人所以修身齐家之道,谨终追远之心,犹可以复见,而于国家所以崇化导民之意,亦或有小补云。”

于是朱子遍览古籍,遵循大原则这些不能变得。而进行损益。大体以诚敬,忠恕之道的原则,以为礼之本。在实行的时候既能体现礼之文而又能重本务实。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慎终追远,以及教化民众的意义。

在三代以前,庶人(普通老百姓)是无庙的,而朱子于此时明确提出了“祠堂法”。这就是祠堂正式的起源了,从此祠堂开始正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其重要意义一直影响至今。“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实有家名分之首,所以开业传世之本也”。这是发明人朱子为祠堂下的定义。

祠堂承担祭祀活动的职能,在朔望日以及俗节要祭祀不辍。同时,祠堂家族各项重要活动的场所,比如封官,主人生嫡长子,等等,都要到祠堂举办活动。现在有些朋友们所居的地方如果有名门望族,应该还可以见得到这些民俗景象。从朱子开始,祠堂成为了华夏人民尊祖敬宗的重要场所,并且延续至今已有接近千年历史。

三、继承宗庙制度

而朱子所倡导开创的祠堂法,其实是宗庙制度的延续。在三皇时代甚至更远的时代,是没有祠堂的,那会只有宗庙。《尚书·舜典》记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意思就是在宗庙里舜接受了尧帝的禅让。在古代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宗庙之祭。所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宗庙是什么?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礼记?祭义》曰:“右社稷,左宗庙。”在三代之时,宗庙的地位是远大于其余的建筑的。《礼记.曲礼》云:“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为后。“在古代的礼乐制度下,整个社会礼别尊卑。别的是什么尊卑?是德行。德行高者自然根深,所以就有了不同序列,其庙也有不同的制度。

《王制》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三代之时,庶人是不得建庙来祭祖的,只能祭于寝。而且在当时,建庙祭祀是一件非常耗费财力的事情,同时有着诸多的规矩。庶人也承担不起。对于天子以及诸侯来说,都会有专门的籍田,用来提供祭祀所用。

四、祠堂风水的作用

据考察,现在存世的祠堂大部分分布在南方地区,祠堂的出现和南方盛行的风水便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三僚风水先生曾庆华(牧之)发现,南方地区,非常重视祠堂的风水,祠堂的风水对后人的影响巨大,历史证明:祠堂风水不仅对后代子孙的兴旺发达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风水也有操控房份的作用。

窃以为,祠堂往往是建在这个村子风水最好的地方,客家民族还有聚族而居的习惯,甚至在在祠堂周围建围屋和半围屋结构,如福建的土楼和粤赣地区的客家围屋。其实这些都是风水上的作法。

祠堂往往是从民房演变而来的,老百姓的阳宅,因为风水好,人丁众多,必定要迁到外面去发展,那么这个祖屋慢慢的就变成了一个祖厅,祖厅其实还是可以住人的,祖厅由于香火旺盛,祭祀不断,就演变成祠堂了,祠堂是供奉灵牌位的地方,虽是阳宅的结构,其实是阴人所居之所。

另外,祠堂占据村子风水最好的宝地,其实也是为了锁住龙气,如果一旦将祖屋或者祠堂拆掉,分给子孙,每人其实得到的都只是一部分,如果大家都各自为政,各建各的房子,岂不浪费风水宝地,而反致凶祸耶?

最后,祠堂是人类灵魂的居住地,古人言:叶落归根,慎终追远。祠堂不仅仅是一个古代建筑,而是寄托了万千游子乡愁的地方,无论身处何方,有多大的建树,到老了,最后还是希望回到这个故土,因为它是我们灵魂的港湾!

谈谈对祠堂文化的理解3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是乡土文化的根,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也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

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

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当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祠堂的主要功能 祠堂既然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那么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祠堂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谱、纂修宗谱。 祠堂还是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也是教书育才之地,亦是家庭法庭,每当风俗年节或族内重大的喜庆活动,祠堂又是全族欢庆或娱乐的场所.

祠堂的文化意义 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力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国家统治集团起着核心作用,宗族地域集团及家族血缘组织也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它们在对封建法制的辅助和补充,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也长期起到所谓治国安邦的社会作用,所以它仍然是历代统治者确认的保障的一种辅助统治。

㈣ 如何加强对农村宗族文化引导工作

农村的文化建设是当前我们正处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由于城乡差距大,文化基础设施的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才能为农村文化建设走出瓶颈,也才能满足村民对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需求。而现实的农村文化供给机制却难以有效地提供足够有质量的文化产品。如何挖掘、提升农村的传统文化和利用现有的设施以及群众追求文化的热情,在资金投入和综合设施软硬环境达不到要时,我们不妨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宗族传统文化作用切实结合,利用好现有的宗祠、家庙等硬性设施,以旧祠堂,新文化,新理念,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宗族文化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宗族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独特现象,宗族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形态,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长久发展,成为汉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便在现代,仍留有难以割舍的宗族情结和宗族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的延续,宗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宗族就是由若干具有亲近的血缘关系的家庭结成的亲缘集团或社会群体组织。《尔雅·释亲》就是把同一高祖父传下的四代子孙称为宗族。在特定的条件下,家族和宗族是同义的,但宗族显然比家族更为宽泛。
宗族文化从制度文化层面上看,是指为了同宗家族的生产、生活、生存和发展,宗族成员所形成的族规、家法、礼仪、风俗、习惯,以此成为宗族成员的日常生活、生产、教育、交往等行为规范的总和。根据制度文化的结构要素特征,在我们现有的制度文化背景下,这种宗族文化是属于非正式约束的范畴,它与正式约束以及实施机制共同构成了社会制度文化的内容。血缘关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 宗族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本质,汉文化圈里呈现的“寻根问祖”现象正是这种宗族文化本质的体现。
在历史上宗族文化曾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之一,因为它的背后由中国特有的宗法制度支撑着,而宗法制度是维系中国皇权政治的根本制度。正是如此,宗族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极为繁荣。“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文革时期的破“四旧”,使传统的宗族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以至于几乎灭亡。但经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全面推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宗族文化得到了重新恢复,并且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社会史室主任钱杭博士在《当代农村宗族的发展现状和前途选择》一文中研究所得,对现有的宗族活动现象,从表现功能上区分,大致可以把这些宗族活动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对现存社会秩序具有破坏作用的;第二类则是通过有目标的系统重建,表现出对现存秩序的积极维护和主动参与;还有一类在功能表现上处于中性位置的宗族活动。
从我们李姓的宗族活动情况看,大部分可以划归“处于中性位置”这类。当然,第一类也偶尔有发生,例如由于对农村征地没有妥善解决好相关的具体问题,导致群体性的上访情况出现,严重的时候危及到党政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第二类是少数的在特定领域产生,如对修宗庙、造桥铺路、建俱乐部等村里的公益事业上。如何利用宗族文化的有利方面,因势利导,进一步推进农村的文化建设,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宗族文化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利用
由上可知,我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自觉考虑到宗族文化的影响力,采取指导、引导、辅导等方式,把群文工作融入到村民乐于接受的宗族文化活动之中。这样农村文化工作更能取得积极的绩效。
一是积极参与指导宗族文化活动。在宗族文化中传统节日的舞龙舞狮、庙会等农村民俗和家族传统表演形式,是宗族活动充分利用集会来彰显本族的重要方式,引导注入新的时代内容,摒除庸俗的内容,提升活动文化品位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建设新农村文化的尝试。如有些族群活动有万人参与,整个活动不仅是娱乐的过程,更是凝聚宗族人心的过程,其中的宗族感召力彰显无遗。其意义已超出了原有的宗族文化范畴,只是以宗族文化为背景,而通过民间艺术活动的载体,来表现农村文化的和谐景象。
我们首先在认知大型宗族文化活动所折射出的“社会和谐、吉祥安宁”的文化信息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地加以规范、引导;再是派出专业人员在传统道具的工艺制作及表演上加以指导;同时组织专业剧团参与其中,特别是组织文化馆为庙会上演传统折子戏、反映新农村现建设的现代戏、小品和曲艺等,使我们的主流文化和宗族文化有机的结合,使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是树立旧宗祠,新文化的理念。宗祠作为宗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宗族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传统意义上看,宗祠习惯上多被称为祠堂,它是地方性的家庙。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被视为族权的象征。宗祠还是处理宗族事务,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其意义在于:一方面彰显了本宗族的血缘关系和宗族的基本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也客观上对本族子弟起到了一定教化作用。所以宗祠是一个宗族的中心,象征着祖先,象征着宗族的团结。宗族成员通过祭祀祖先, 通过父系血缘关系把族人凝集在一起。通过处理宗族事务、执行族规家法,彰显本族伦理。
第一要把宗祠的功能与时代元素接轨。把传统意义上的祭祀祖先和现今村民集聚休闲、文化娱乐、集合议事溶入此特定的场所。把村中的一些重大活动,如婚嫁喜事、庆典仪式等,也放到宗祠里来进行。或将宗祠作为教育、培训、演艺的基地。
第二要保护好宗祠文化古迹,彰显传统宗族文化和当代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化魅力。对年久失修的宗祠要动员家族的力量进行修复,尽量保持原有风格。特别要对悬字牌匾额,碑记雕塑要做好登记和保护,能修复的尽量修复。
第三要对宗祠进行全面的普查,并加强对这一文化遗产的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目前,我国农村有些地方经济还相对落后,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山区的村庄无力专门建造新房子供村民开展文化活动,但是大部分村庄都有宗祠。所以我们应该在做好宗祠的文化元素挖掘和保护工作的同时,利用宗祠现有的资源,因地制宜建立俱乐部之类的文化活动场所,使古宗祠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焕发青春,使传统的宗族文化和现代文化娱乐有机结合起来。政府在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力度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加图书资料,特别是农村实用的科技书籍,增添必要的文化、健身休闲器材。我们只要合理利用古宗祠,这样就很容易解决文化活动场地资金的瓶颈制约和农村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使农村文化得到很好的发展。
总之,在当今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利用宗族文化的有利方面,因势利导,从而进一步推进农村的文化建设。宗族文化能体现凝聚人心的作用和表现无私奉献的精神,特别是在重大的文化、宗教活动及公共的事业上能齐心协力、义无反顾,有很强的战斗力。使得他们在从事的生产活动中必然的要和这些有害于自身生存的环境作斗争,以至他们必然选择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以增强宗族的凝聚力。以宗族血缘共同体作为文化传递的载体,产生的宗教、文化、族规、家法、礼仪、风俗、习惯等一系列生活方式和生活规范。这些方式和规范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淡化,但由于历史的连贯性,其宗族活动仍是农村民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农民对宗族这一血缘组织形式的认同,其最基本的理由就是宗族文化所具有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农民对自身历史感、归属感的深刻需求的文化品性。这也是我们从事农村群文工作所思考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具体工作的切入点,只有我们找准了这个切入点,农村群文工作才会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才能在保持宗族文化的本体性需求的同时,将其功能目标尽可能充分地纳入与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相适应的轨道中,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必然会做出成效。

㈤ 祠堂文化传承的意义与展望

祠堂文化传承的意义与展望

祠堂文化传承的意义与展望,在现实生活中,祠堂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它庄严肃穆,而祠堂的存在在风水中也有一些说法,为大家分享祠堂文化传承的意义与展望。

祠堂文化传承的意义与展望1

宗祠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高峰。

宗祠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尊崇祖先的反映,也是服从服务于多数历史朝代“孝道治国”的大政方略。盛世修志,盛世建祠。宗祠文化的繁荣也是侧面反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现实。

宗祠,俗称家庙、祠堂。它是儒家礼制的产物,是崇孝敬祖的场所,是民间建筑的瑰宝。旧时祠堂又称“家庙”、“祠庙”。按礼记规定,宗庙为帝王专有,继之诸侯、大夫才能设宗庙祭祖 。

后来宋代朱熹始提倡建立家庭祠堂。每个家族可建立一个祭祀高、曾、祖、考四世神立的祠堂神龛。直到明代,朝庭才允许民间百姓亦可建家庙。宗祠多建于家族聚居地中心位置,随着族丁的繁衍兴旺,大家族便分宗专门建起了宗祠或支祠。

祠庙大多建筑宏丽、工艺精美,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承载体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远的传统风俗,千百年来为民众所重视。可以说,宗祠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经典。

古时各姓氏都不惜重金聘请风水师,反复勘察,一般都择前有泾,“前水为镜”,人工开凿或引水成池,后有峰,“后树为屏”,若无峰,就堆土成丘,植树造林;左狮右象为对称,正面视野开阔,出入方便,前山层叠绵延,为祠址之地。

现在的宗祠,大多保留延用明代以来的建筑风格。有些宗祠虽建筑规模不一定大,但结构精巧端庄、古朴凝重,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基本保持明清建筑的基本特征。

祠堂一般分为二大类:一是姓氏家族祠堂,即宗祠;二是历史名人祠堂,即历史名人纪念专祠。

姓氏祠堂最大的特征是:内部设有神主堂,供奉的是家族祖先的神主牌位,而且龛前都有香炉、烛台等祭皿,四周墙上有绘画、浮雕,柱上有楹联,横梁上、壁上悬挂匾额,内容或是歌颂祖先功德,或是宣传忠孝德善。祠堂中大多有戏台、厢房,以供娱乐教化之用。正门外绘制门神。

而历史名人堂是则官方或民间建立的纪念性祠堂,堂中有名人塑像或画像供后人瞻仰、陈列名人有关生平、资料、着述和文物等。历史名人专祠,现在大多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宗祠的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宗祠是有血缘认同,和宗睦族;缅怀祖德,传承文明;弘扬正气,激励子孙;奖优助学,排忧解难等等作用。如果说寻根敬祖是“继往”,那么激励子孙则是“开来”,也就可以说,宗祠即是继往开来的一处“心灵圣地”。

众所周知,我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人人皆有的姓氏,以血缘文化形式记录着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并以不断的连续性,强大的凝聚力,对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发挥着特殊作用。

以姓氏为徽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共祖炎黄,百姓一家的观念和血浓于水,分裂不开的情感,也同时传载了以“和谐”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而传载这些精神的表现形式,诸如谱牒、格言、家规、家训 及家庙、宗庙、祠堂等,即是传承的重要有形载体,为世代留传下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今,大众普遍对挖掘上述文化形式表现出深厚兴趣,充分说明了社会发展和人文精神的需要,这理所当然的应引起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重视。

宗祠文化的现代价值

宗祠文化是一个姓氏道德情操、精神风貌、文化底蕴和生产、生活素质的反映,说到底是一种民俗文化,应该抱有历史责任感全面考量宗祠文化的现象和本质,科学、辩证地认识宗祠文化的积极作用,提炼其实质精华,挖掘其现代价值,积极运用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宗祠文化的现代价值是值得探讨的。

宗祠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弘扬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基于宗祠特定空间的民俗活动,是群众千百年来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认知的结晶。节律性的群体活动,寄托人的信仰、调节人的心态、释放人的情感、抒发人的情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保护和传承宗祠活动有利于弘扬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

宗祠文化的传承有利于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改革开放30多以来,在精神层面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公平、正义”观念淡化,传统的优秀伦理道德加速流失,虽然法制有所进步,但远没有达到有效规范个体行动的程度。当人们感到“道德失灵”而导致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时,发现宗祠文化恰在这时可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每个宗祠都有族训家规家风等,其中有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这是族群共同的精神空间,也成了族群内道德约束的天然资源。此外通过宗祠活动,展示、推广本地区、本族姓辉煌历史和杰出人物,有利于群众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彰显本族对社会的贡献,并以这种方式激励族内后人堂堂正正做人,刻苦求学。

宗祠文化的传承依托中华“和谐”文化可以形成朴素的乡约文化,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从1982年我国开始把村民自治写入宪法以来,中央政府就一直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目标来推进乡村治理。

但在实际操作中,村级组织自然成了政府的代言人,而农民处于失语状态。当两个群体利益产生矛盾多了,就会出现“政府失灵”的尴尬。宗祠文化在这样的真空状态下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基层人民的和谐共进。

祠堂文化传承的意义与展望2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是乡土文化的根,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也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

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当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祠堂的主要功能

祠堂既然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那么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祠堂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谱、纂修宗谱。

祠堂还是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也是教书育才之地,亦是家庭法庭,每当风俗年节或族内重大的喜庆活动,祠堂又是全族欢庆或娱乐的场所.

祠堂的文化意义

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力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国家统治集团起着核心作用,宗族地域集团及家族血缘组织也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它们在对封建法制的辅助和补充,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也长期起到所谓治国安邦的社会作用,所以它仍然是历代统治者确认的保障的一种辅助统治。

祠堂文化传承的意义与展望3

一、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与始祖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特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也有人祠堂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凡祀帝王先师的祠宗庙,而祀公侯、先贤的称为祠,这些宗祠均为官庙公祠。只有宗族为先祖所建的祠庙,才是通常真正意义上的祠堂。

每姓必建祠堂,必安显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祠堂。如:杨、顾、朱、王等姓氏,又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别。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们的祠田、祠产。

二、祠堂的构成和分布

(一)祠堂建筑:它是全族祭祀的场所,是用来对族众进行尊祖敬宗为主题的礼仪宣教的所在,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

(二)祠田族产,是全族的公产,大多由族内各界人士募捐义赠,也有的是族内某人的遗产或贤达受封爵、赏赐田产的一部分,祠田多寡不一,无锡地区有些宗族富甲一方,祠田广达数千亩之多,它主要用途之一是用来赈灾恤族、救济本族贫苦族人,它是古代社会福利保障的一种初级形式,重在从物质经济上团聚族人。

(三)宗谱、家谱、家乘等谱牒文献的编修。宗谱最直接反映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它是通过对该宗族的祠堂组织、职能机构、血缘、世系、祭祀活动、宗规家训、宗族田产、恤义学等基本内容,作多方面的完整历史记载,使同族人明根论辈.重在维系族众的血缘联系。

㈥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祠堂是在历史上顺应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因为我们中国自古有尊宗敬祖的优良传统,而祠堂里面传承的文化非常重要的,下面是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1

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当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祠堂的主要功能

祠堂既然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那么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祠堂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谱、纂修宗谱。

祠堂还是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也是教书育才之地,亦是家庭法庭,每当风俗年节或族内重大的喜庆活动,祠堂又是全族欢庆或娱乐的场所.

祠堂的文化意义

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力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国家统治集团起着核心作用,宗族地域集团及家族血缘组织也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它们在对封建法制的辅助和补充,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也长期起到所谓治国安邦的社会作用,所以它仍然是历代统治者确认的保障的一种辅助统治。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2

祠堂的主要功能

(一)祠堂既然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那么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桐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

(二)祠堂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谱、纂修宗谱。宗谱是一种通过记传、论志、图表等形式,将宗族的血缘亲疏、辈分、家规、家法等情况和谱系等记载下来,以为本姓宗亲们掌握、遵照的特殊史籍。

(三)祠堂的助学育才功能。祠堂里.在族人所捐赠的公田中,有助学的作用.专门用作对本族子弟助学、奖学或开设义学、义塾之用,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也是光耀门庭、荣宗耀祖,提高整个家族声望的大喜事。

(四)祠堂又是宣讲学教礼法的课堂。祠堂在祭祀仪式开始之前,专人向族众进行“读谱”,讲述祖宗艰难创业的历史,定时读家法族规,宣讲劝戒训勉之辞和先贤语录。

(五)祠堂还是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族中遇订重大兴革事宜,关系全族之厉害者,如推选族长、兴建柯堂、维修家变、购置大片族产、同邻族打官司等等,都由族长召集全体成年人在祠堂开会讨论。

(六)祠堂又是家族的法庭,如果说家法族规是家族的法律。那么家法也是封建国法的补充。族长就是家族法官,可以在祠堂执行家族的法律。在柯堂里判族中违反家法或族长认定违反家法的民刑案件,从公处分惩治。

(七)其他,祠堂里每当风俗年节或族内重大的喜庆活动,祠堂又是全族欢庆或娱乐的场所.大一些的祠堂,通常有戏台建筑.好戏连台,既是唱给先祖们听的,更是演给宗族内男女老少们看的。

农忙收获季节,大大小小的祠堂,都成了丰收的库房或临时堆栈。还有在战乱或应急突然事件时,祠堂里也就成了本族应急指挥的中心。

由此可见,裥堂是一个地域里家族的活动中心.通过捌堂祭祖和封建宗法等其他活动,用血缘关系作纽带,把族众牢固地扭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严密的家族组织。

一、教化意义:

祠堂,以宗族血缘为基础,建构的目的是通过对先祖的祭祀供奉收宗睦族,增强本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以求宗族的兴旺发达,通过祠堂之筑、堂号堂联、仪式活动、配以宗谱家谱的修订和族规民约的制定严格地梳理了本宗族的血脉源流关系,

达到明彝伦、序昭穆、正名份、辩尊卑的目的,向后人宣传了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提倡了子女对父母、子孙对祖先的孝道。这样家族的儿童成员从幼年起,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礼仪就在其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为后人树立起效法的楷模,以激励后人奋发努力,耀祖光宗。

(二)规范意义:

指祠堂文化对族众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起的约束作用。其作用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或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

有祖先对子孙的审视,族长在这里代祖宗立言,对犯错子孙进行惩罚,同时也对其他子孙有警示告诫的作用。祠堂是传统伦理道德的载体,对社会越轨行为起控制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是一种“规训和惩罚”的空间。

(三)维系亲情意义:

指祠堂文化起着统一族众的行为与思想的作用,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族众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祠堂就这样把不同地域的有血缘的族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祠堂祭祖有季祭、节祭、生辰忌日祭等。一般来说,无论巨族或寒族,对祠祭都十分郑重。

如精心安排日期,定有庄严司祭仪式,一般要读族谱,使族众了解家族的光荣历史,讲述先祖的“光辉业绩”,以励族人;还要宣读族规、家训,以教育族众;参加祭祀的人要思念祖宗遗训及其遗范,以教育自己下一代,祭毕,族人间还要行礼,后辈向前辈行礼。

可见,祠堂祭祀是一个精神联系的韧带。通过祠堂祭祖活动,加强了血缘关系,联系了族属感情,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把祠堂文化建设作为引领家文化的发展重要内容,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补充,祠堂文化也被赋于了新的'内涵。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3

古代的祠堂,既是纪念列祖列宗的纪念馆和家族历史博物馆,也是社会治安和民事纠纷的调节机构、家族扶危济困的慈善机构。

“崇宗祀祖,敦睦族谊”,这是祠堂作为纪念列祖列宗的纪念馆和家族历史博物馆承载的重要功能。祠堂,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是确立宗族源脉、守护子孙的根本,从精神上团聚了宗族。祠堂和族谱一起用以尊祖敬宗,增强血缘联系,维系着家族制度。透过承载着乡土文化的祠堂,我们往往能够辨识出地方习俗、社会纽带、个人感情等原生接续的元素。

“教训子孙,各安生理”,这是祠堂作为社会治安和民事纠纷调节机构发挥的重要作用。明太祖“圣谕六言”有云:“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做非为。”祠堂作为本族的礼仪实践空间,是处理家庭内部事务、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化解纠纷、处理矛盾的地方。

祠堂承载着“上奠祖先之灵,下规后嗣之则”的重要功能,是族人的道德法庭。违反族规之人在祠堂接受教育、受到处罚,死不悔改者甚至会被驱逐。

“互助族里,扶危济困”,这是祠堂作为家族经济互助的慈善机构承担的重要角色。“祠堂者,敬宗也;义田者,收族也。”义田、族田作为公产,为祠堂提供了独立的经济来源。清道光《增城县志》记载:“祭田所入,蒸尝之外,子孙应试者给其斧资,余则贩凶饥,恤孤寡。”无论读书应举、还是外出就贾、抑或经营田土,宗族组织往往都是族人奋斗背后的精神支撑和经济后盾。

传统社会的祠堂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思想和不合时宜的落后成分,如规定妇女和儿童不得入内等。但总的来说,随着祠堂功能的变迁,祠堂以及祠堂文化在现代文明建设中仍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在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洪流中,祠堂文化依然以其独特的存在演绎着现代文明。

就实践而言,祠堂文化支持良好家风的培育。家有家的记忆,族有族的传承,祠堂是祭祖的场所,是找寻并发扬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质朴品德的场所,是游子们回家寻根访祖和释放乡愁的场所。族人在春节、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或平日休憩之余来祠堂祭祖,在重温家训、祈求和顺、传承良好家风家训的同时,也在近距离触摸历史肌理、感受历史心跳。

人们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被这种天然的亲近感熏陶,时代新风尚由此激荡并生发,正能量由此凝聚,而激活这些文化基因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家风,连着民风,连着党风,连着国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千千万万个家庭就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小祠堂里有着大文化,老树发新芽,祠堂不应是旧物,而是历史传统赋予我们的文化信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能否将祠堂变成农村基层的文化宣传阵地,变成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场所,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据媒体报道,现今有些地区的祠堂设立了诸如理事会、监事会、老人会等民间管理机构,为拓宽文化内涵、调解邻里纠纷、灌输新鲜血液、宣传思想道德和科普知识作出了积极贡献。有些地区的祠堂变身为农村文化室、老人之家、农家书屋等,祠堂文化以其独特的“以德育人”功能融入并滋养着现代文明。

我们应充分重视祠堂这个文化空间,发挥祠堂文化“以德育人”功能,培育时代道德风尚,让祠堂成为乡村的文化礼堂,成为传播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阵地。

㈦ 宗祠文化是如何调节宗族关系、宗族矛盾和族群自治的

宗祠文化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提炼和整理约定俗成的文化,也是指一个家族在构筑、重建和修缮本族宗祠,以及在宗祠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原始信仰、宗法伦理、价值取向等精神文化现象。宗祠文化有其合理内核,应该选择性挖掘、弘扬和传承,以便不断丰富中华文化宝库。

池州地处皖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先辈们在漫长的迁徙、繁衍、避战、创业历史进程中,感恩报本,积淀文化,建造了许多家族宗祠。贵池的山丘地区,历来聚族而居,沿袭下来,渐成茅坦杜氏、祠堂包氏、大路孙氏、元四章氏、峡川柯氏,刘街、姚街、曹村等宗姓村庄,形成比较典型的宗祠和宗祠文化。而圩区村民,大都散居,他们家里供奉已故直系祖宗牌位。在杂姓居住的乡村,还就地组织同乡会,推选德高望重的人当会长,负责处理同乡中的重大问题。

宗祠的主要功能:一是祭祖敬祖,举行祭祖安魂的大典。二是聚会议事,作为宗族内部事务管理的场所。三是宗族救济,利用宗祠资金救济贫困,或为本族无家可归者提供住处。四是宗族联谊活动,如喝祠堂酒、唱祠堂戏,加强宗族团结,丰富族人生活。五是宗族教化,在宗族内进行族规教育,或进行公开奖惩,如对忠孝节义模范、读书优异者给予挂匾、挂联表彰,对有违反族规族法、伤风化者予以谴责、处罚等。

宗族关系各姓均立有祠堂,供奉祖宗牌位,纂修宗谱,以叙人伦组需,规定以高、曾、祖、考、已、子、孙、曾、玄为九族,九族之内尊卑不得同名,否则忌讳。各姓祠堂供奉第一代开户祖宗。支祠,又名享堂,供奉第二代或第三代祖宗。在同姓当中,又分为几公或几股、几房。每幢祠堂、享堂都置公田,交人耕种,其收入作为清明、冬至祭扫经费。还推选年长辈尊、德高望重的人,管理全族事务,执掌族规族法,称为户长;下面支祠的领头人称为房宗。

族规族法每姓都制定一套严格的族规族法,以约束本姓子孙后代。如有违反族规族法的,轻者逮到祠堂拘留、打板子,重者送官法办。如有畏罪潜逃者,由户长宣布取消犯罪者户籍,从此不准回家,并向政府备案或者请政府通缉。

家族矛盾异姓之间一旦发生冲突,各族都集合本族子弟,与对方刀棍相见大动干戈,代代结仇。各族的户长、房宗坐镇指挥,承担责任。在家族内部,也有亲疏之分,东股、西股,大房与二房发生纠纷,也是各股帮助各股,各房帮助各房。最大限度的维护本族、本支、本房权益。这也显示了宗祠文化的局限性,最终必须依靠法律调整。

参阅《安徽文史资料全书池州卷》

为了拯救即将消失民风民俗风情,传承弘扬家族家规家训宗祠文化,欢迎联系,联系邮箱:。

㈧ 宗族文化是怎么样传承的放在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做

宗族文化是我国从古代传承下来一种家庭式文化,是在文化传承里很特殊一种分支。

宗族是一个以一对夫妻为开始,一条血脉上子嗣延续下去,不会超过50人左右组成。

一开始形成是因为在原始社会里,大家还没有开始群居生活,都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搭伴出行。

这个就是一个宗族文化,而宗族传承是要子嗣来传承,很多历史上大宗族到后期都因为子嗣凋零而没落。

家族里文化没有来继承,家族文化也失去。所以一个宗族最重要还是子嗣,不论正统,还是旁系,只要有子嗣,才能让这个宗族活着。

而到现在社会里开始出现计划生育理念,家族文化就出现控制,现在还能拥有宗族文化家庭真的没有几个。

其实我们现在社会理念应该改变,不然我们就没有办法继续去维持家族文化传承,我们应该把家族文化从正统,改成包含一切旁系血亲来传承。

阅读全文

与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宗祠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1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2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