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龙舟的起源与发展
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也是汉族龙图腾文化的代表之一。扒龙舟流行于中国及世界上一些国家与地区。龙舟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扒龙舟分为起龙、游龙、竞赛、收龙等几个环节。扒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是一种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
❷ 请问龙舟的来历
1、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据此可以推测,端午的习俗最初可能只在长江下游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
2、简介
端午节龙舟赛、元宵节舞龙(也称舞龙灯、耍龙灯)及二月二龙头节是大东亚龙文化区重要的民间活动。龙舟就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赛龙舟最早兴起于汉代。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我国传统的悠久历史文化继承性和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3、历史发展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旧唐书》中记穆宗、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东京梦华录》卷七,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即描绘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舟,看御射监勇士跑马射箭。清代则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干隆、嘉庆帝等均往观看。
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鹢首,浮吹以娱”,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
❸ 龙舟是多少年就有,龙舟的起源地
神州大地,龙的故乡。中华民族,龙的传人。龙,以其独特的形态渗透在人们生活中。不论是宫殿、房屋、庙字,还是衣物。用具或是故事、传说,乃至民间竞技、游戏。节日习俗等,无不留下龙的痕迹。 古文献中最早有龙舟记载的是公元前318一296年,相当于战国中期的《穆天子传》。关于龙舟竟渡的起源,传说纷坛,流传最广的是源于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因政治主张不被采纳,反遭小人诬陷,含恨抱石自沉泪罗江。楚人怜之,纷纷驾船争逐江上相救。以后这种说法越来越多,为各种传说中影响最大者。随着历史推移,龙舟竞渡逐渐从民间地方习俗演变成具有官方色彩的专业竞技活动,形成有章法、有规范的龙舟体育文化,并蔓延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在浩瀚的世界体育大观园中占有一席地位。
南宋时,广东已有民间的大型龙舟竟渡,明清时,广东官方和民间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更普遍。解放后,省内各地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龙舟赛事,水平不断提高。
❹ 端午节赛龙舟文化风俗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盛行。各地各民族之间风俗文化的差异,端午节赛龙舟文化风俗,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
在很早以前,陕西安康有赛龙舟。龙舟竞渡就是安康的一种民间民俗活动,长期演绎在汉水流域。
相传以龙为图腾的汉水一带氏族,对以龙形的器物有崇拜之意。秦头楚尾的安康,时而隶属于楚、时而隶蜀隶秦,更变频繁。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归荆州,时而归汉中。
传说在东汉时期,安康第一任郡令就是湖北荆州人氏刘龙。因为荆州地带有划龙舟习俗,这一习俗也因刘龙的到来和倡导而传至安康地域。安康南北朝时期就有关于龙舟的记载。龙舟竞渡自唐代兴盛形成风俗,唐代诗人元稹在《竞渡》诗写道:
吾观竞舟子,因测大竟源。
天地昔将竞,蓬勃昼夜昏。
龙蛇相嗔薄,海岱俱崩奔。群动皆搅挠,化作流浑浑。壮哉龙竞渡,一竞身独尊。拾此皆蚁斗,龙舟何足论。
同时,唐代的刘禹锡、白居易和张建封等,均留下龙舟竞渡的诗词。这种习俗自北宋逐渐成为民间水上竞技游乐活动。
安康的龙舟竞赛,由于地域和文化方面的联系,尤其与楚境接壤,共饮一江汉水的缘故,很当地人相传,1869年,安康贡生刘应秋被人诬陷参加了反清复明的“复社”组织被捕入狱,后查无实证,才赦还归里,在贫穷潦倒中迎来端午节。那里的男女老少都去观看龙舟赛,刘应秋不愿出门,一个人在家喝闷酒,于是写了《五日》一诗:
烦营情思懒,好意转多违。乘静闲开卷,闻声似款扉。无钱忘渡节,有酒不谋饥。儿伴欢相唤,龙舟已过矶。
从这个故事可以真切地反映出,龙舟竞渡早已成为安康百姓广泛参与和热爱的活动。随着时代的演变,龙舟竞渡便开始定形制、定人数,而且还出现由龙舟竞渡引发增设的其他游乐竞标项目。
在古代,安康城区每年农历五月初三至初六举办龙舟赛,连划4日,数十千米内的男女老幼观龙舟,有时形成举火夜赛的盛况。
当时,安康城区一带的龙舟就有真龙和假龙之分。真龙即专门制作供龙舟竞赛的船只,形似黄瓜,雕有龙头龙尾及鳞甲,每年只在端午节赛龙舟时使用,真龙共6条。
假龙是用航运木船筏子临时用彩布装饰而成,固定的有8条,不固定的有13条,总计真假龙舟27条。小假龙,即混江龙若干,不在计算之列。
除安康城区及旬阳、紫阳、岚皋、白河、石泉县城每年举办龙舟赛外,沿汉江的如大道河、流水镇、岚河口、月河口、石梯铺、青套湾、吕河口、蜀河、瓦房店等地,也间有赛龙舟的习俗。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它集祭祀、祈福、竞技、斗志、争荣誉为一体,具有一整套的程式和比赛的办法。传说古代安康祭龙舟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有老龙头的先放在龙头的庙里祭祀。凡祭祀的前3日,都要要求所有的划手先净身。
祭祀程序一般为先开锣鼓道场,然后由龙头儿敬3炷香,众划手依次敬香完毕,行三叩九拜礼。龙头儿或乡绅念祭文。祭念完后,要唱一些花鼓词,然后由划手护龙头游街、下江。
另一种是龙头安装好进行祭龙,除要求程序与第一种一样,所不同的是头一年胜出的龙舟要由输家的划手敬拜。敬拜后,本龙舟的划手要绕船三六九圈,然后带上艾蒲头圈,再抬上龙舟游街下江。龙舟下水仪式相当的隆重,从场面上摆有香几,上面有猪头、羊头、苍蒲、粽子和时令瓜果。从程序上先是鼓乐钟鸣,然后是礼炮。
下水仪式开始,先宰杀一只大公鸡,让鸡血在香案前滴过后,把鸡血顺到江水中,叫“鸡祭江”取意吉祥。有讲究的还要请和尚或道士来诵经。龙舟下水前,龙头儿要喊,划手要和:
龙舟下水划呀划,划得鬼神天地怕;龙舟下水拼命划,划得对手喊干达。划呀划,划得江水开银花;划呀划,划得地上结金瓜……喊完下水号子,众划手把龙舟推下水。龙舟竞赛正式开始。竞赛分上水赛、下水赛、对岸赛、环绕赛、夺标赛、抢鸭赛赛等。
夺标赛分两种,一种是在江中插一竹标旗,先抢到为胜;一种是在江中投一浮标,比较滑,谁先抱上船为胜。另外还有抢鸭子和猪尿泡的。
抢鸭子,就是把鸭子头顶的毛拔掉,再撒上盐粉,把鸭子投入江中,鸭子遇盐疼痛就朝水里钻。所有选手下水抢鸭子,谁抢得多谁为勇士,哪个船抢得多哪个船为胜。
抢猪尿泡,就是用新鲜猪尿泡若干,里面放上银子钱币等,众选手下水抢,获胜办法与抢鸭子相同。
安康龙舟竞渡,是我国历史上北纬线最高的大江大河的龙舟竞渡。安康与荆楚的龙舟有血缘关系,尤其是屈原曾一度流放汉水流域,使安康汉江龙舟竞渡更具有纪念屈原的文化特征。
苏州也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之一。农历五月初五,在古老胥门城墙下,苏州人为纪念伍子胥而命名的胥江河上,彩旗飘扬,龙舟待发,吸引众多苏州百姓摇旗呐喊,为健儿们加油鼓劲。
这里每年一度的龙舟赛船,大都是隔年留下来的,但不放置水中,因为这样船身容易腐烂,而是有专门的房间存放。
在端午的前两周,龙船出屋,露天倒放,在阴湿天气刷上油漆。还要准备用猪皮做鼓面的传统鼓,在比赛时使用。
在端午节当天,胥江两岸人潮涌动,家家户户扶老携幼看龙舟竞渡。苏州人把龙舟下水称为出龙,事先要迎神演戏,称为“下水”。
他们在江边搭建5米高的彩台,用作举行舞龙祭龙仪式,拜过涛神伍子胥,比赛就正式开始了。
苏州自古是丝绸棉布的重要产地,机户密布,形成了产业链,有专门的染坊。这些社会底层的手工业者在平时是低调的,可这一天的龙舟赛会,他们团结一心,争标夺魁。
历史悠久的温州孕育了独特的龙舟竞渡文化。端午节划龙舟,在温州民间流行甚广,代代相传。《温州古风民俗》一书中记载:
在温州各地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香官神传说是专管划龙船的神。
据说,每逢端午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
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香官神。
在划龙船地区内,各家各户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
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
过去温州南郊南塘河的古老风俗是,蓝色旗,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黄色的叫黄龙。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
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红龙”。龙船中没有黑龙,俗说乌龙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胜,因此,温州没有黑龙船。
赛龙舟开始,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有大龙地、小龙地的名目。每条龙舟一般包括舵手一人、划手20人,配有一面大鼓,一支唢呐,一把铜锣。鼓手、锣手、唢呐手各一人,专为龙舟擂鼓呐喊。
鼓声一响,众人齐出桨,龙舟歌起,和着鼓声、唢呐声,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粗犷富有韵律的民族风情。
温州龙船人数,额定36人为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如果是小龙,船身13档,划船的26人,船面管旗的一人,后梢两人,唱神一人,司鼓两人,掌锣两人,托香斗两人,正合36人。大龙有18档,两旁划船的36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6种执事12人,就需48人。
划船者穿的衣服一般都是依照旗色。在苍南等地,定为白衣白帽子是悼念屈原。船面上,鼓在最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梢桨,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俗语说:
鼓是令,梢是命。
锣是听鼓声的,也有鼓动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观众能够辨认。执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为了奉香官神,在竞渡中没有作用。
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带的龙船最为出名。斗龙一般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进行,5千米长途,往返10千米。
如果顺潮而下,中途潮涨,或者顺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终点,不能停止。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要一划到底,它的尾端设置梢桨,把梢两人,船头也有两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
把梢的两个人立在龙尾,与36把桨一齐行动,有加强速度的极大作用,途中水长逆流,风紧浪急,锣鼓声喧,喊声震天,场面异常壮观。
在历史上,温州龙舟竞渡时还要建一种水上台阁,是温州独有的供观赏用的龙舟,叫“划台阁”,“台阁”又称“彩舫”,是龙舟的一种。舟长数丈,阔一丈多,龙头龙尾用木头雕刻,须角、眼睛、鳞片等,用彩色油漆或贴金,外面挂红彩,在阳光映照下,真有“日照龙鳞万点金”之美。
全船划手33人,都穿着锦衣,还雇人在岸上用绳缆牵行。船中乐声悠扬,旌旗飞舞。“划台阁”以梧诞、花柳塘、蝉街等地最着名。
龙舟上搭设亭台楼阁,并有装扮人物和秋千乐队,儿童扮演的《蝉禅拜月》《八仙过海》等戏剧人物。每临端午佳节,装饰一新的台阁,在河面上缓缓游动,非常壮观。
划台阁风俗在清朝同治年间流行,20世纪初期盛行。由于划台阁耗资巨大,地方财力有限,并非年年都办。一般为隔年划,也看收成的好坏而定。
龙舟竞渡具有鼓舞人心、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得到了人民的喜爱,被广泛流传,历久不衰。
阳江的龙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每艘龙舟都归属当地神庙或姓氏宗祠,拥有各自的旌旗和称谓,每艘龙舟所属地都设有自己的龙舟协会,负责人被称为“龙种”,“种”为传承的意思。由龙种来负责组织和安排每年的竞渡活动。
到了农历五月初一早,各龙舟协会举行庄重的“祭龙”仪式,给龙头点睛、梳髻、梳须,然后划到附近河端口竹林中采青,接着外出参加竞渡。
阳江的传统龙舟长30.6米,中部宽1.2米,用柚木或梢木建造,龙头高大威猛,舟身油亮乌黑,首尾鳞甲色彩斑斓,长须飘逸,极为威武,全舟共54人。
他们与各地龙舟竞渡习俗不同的是,这里的龙舟一直都沿袭着“逆水赛舟”的竞渡方式,旨在体现一种不畏艰难和奋发争先的龙舟精神,世人称之为“划的是龙舟,赛的是精神”。
龙舟竞渡时,双龙并排逆水而上,锣鼓喧天,水花飞溅,宛如猛龙腾江,十分壮观!
每年的端午节前后,东莞水乡都有赛龙舟的习俗,其中又以万江区、道滘镇、麻涌镇等最有规模。赛龙夺锦,热闹非凡。
东莞的龙船制作十分讲究,多选择坚韧轻便的坤甸木作为龙骨。每年龙舟比赛之后,便将它埋于村边河底处,直至来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才由村中父老主持,由青壮农民下水将龙船挖出,肩托上岸,打整涂油,这一仪式叫“起龙船”。
各镇区龙船景的日期和地点,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早已形成了习惯。
❺ 划龙舟的由来
划龙舟,又称扒龙舟,是端午节一项重要习俗活动,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扒桨竞赛。春秋战国时期,划龙舟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 ,后来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也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扒龙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划龙船,叫做“趁景”。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轮流在各乡举行,从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几乎天天有“景”(龙船景);另一种形式是斗龙船,比赛夺标,又叫“斗标”。龙舟不仅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团结、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和理念。目前,划龙舟的起源有江浙地区的吴越民系和湖南西北部沅陵两种说法。
【历史渊源】
划龙舟,是端午节传统的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明代万历《温州府志》记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南宋叶适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可见温州一带的竞渡,渊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 。目前,划龙舟的起源有江浙地区的吴越民系和湖南西北部沅陵两种说法。
江浙地区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事实上,我国南方吴越一带直到东汉时才开发,端午的习俗最初只在长江下游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 。《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至今专家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
端午节早期源头是对龙图腾的崇拜,这主要源自原始部族的信仰。因此,原始先民在端午节,以划龙舟敬神而自娱,舞龙灯祭拜而自乐。因而古代又称端午节为“龙日”。端午节标志性食俗是吃粽子,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稻米和竹叶、竹壳、茭白叶等,稻米与竹主要产区在南方地区。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指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他们不仅有“断发纹身”的风俗,而且每年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抛竹筒食物,划龙舟祭龙,其中便有类似今日竞渡的游戏,这便是端午习俗的由来。
湖南沅陵
划龙舟源于湖南西北部沅陵之说,在反映中华龙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沅陵龙船历史渊源的《沅陵千年龙船》一书里,收编了104篇作家、学者对沅陵龙船的精辟论述。这些文章科学、系统地论证了沅陵传统龙舟的起源,记录了沅陵龙舟活动的参赛规模、船建等情况。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沅陵龙船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生下6儿6 女,儿女互相婚配,繁衍为苗、瑶、侗、土、畲、黎6个民族。盘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请神,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林密,巫师不知他魂在何处,就让各族人打造一 条龙船,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沅陵龙舟起源于5000年前,所以比纪念屈原的说法要早3000 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