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张三娘戏狮是什么文化

张三娘戏狮是什么文化

发布时间:2023-01-06 17:34:39

‘壹’ 谁能给我介绍一下中国传统的节日节目

在传统的文娱节目中,“龙灯”、“舞狮”最为精彩。 玩龙灯 龙灯的扎制颇见精巧,龙灯的舞动则需要10多个青年男女配合进行。在紧锣密鼓声中,巨龙左右翻卷,腾空飞舞,狂热奔放,显现出翻江倒海磅礴之势,并有“打折”、“退皮”及“龙打滚”等惊险动作。有时,各路龙灯恰聚一处,数条巨龙汇集表演“抢龙珠”。只见五彩缤纷,玲踔奋舞,大有雷霆万钧、暴风骤雨之势。龙舞象征该年定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据说清康熙至干隆年间聊城龙湾的龙灯舞曾多次进京表演,受到康熙和干隆皇帝的高度赞赏。 玩狮子 亦称“舞狮”。其外貌和真狮相似,全身用染为深绿或金黄色的苎麻,缝缀于双层厚布之上,梳成毵毵浓密的狮身,头部庞大狰狞,猛厉可畏,血盆大口,可张可合,项挂一串铜铃,摇摆得响声震耳。舞时,由两人配合,一人执头,一人做尾,在后边的人跟着狮头动作,亦步亦趋,行动迅捷,尾巴不停地摇晃。狮子大嘴片刻不息地一张一合。另一个引狮人,武士打扮,身穿密钮扣的唐代灯笼裤衫,红条束腰,青帕裹头,足登快靴,手拿绣球,在狮前引导,并先开拳踢打,蹦蹦跳跳,以诱狮子起舞,引得狮子张牙舞爪,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卧地匍匐,忽而摇头摆尾,既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跌扑等,模仿动作上也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等技巧,其动作活泼逼真、维妙维肖。

耍狮子
耍狮子。据传系唐代元稹做通州司马时引入,传统的耍狮和耍龙一并在春节进行。由“引狮者”和“耍狮者”组成。引狮者头戴用硬纸等做成的“大头和尚”面具,手执拂尘在狮子前抖肩,迈开“大八字步”或“开胯半蹲”,或走“丁字步”以及其他诙谐、风趣、滑稽的动作,更逗引狮子。

耍狮,一般由两人配合:一个在前面耍狮头,一个在后面耍狮尾(也有由一个人表演的)。身披狮皮,随狮人的动作,不停地抖动狮皮,并根据当时情况作即时兴舞、跳跃舞、扒搔洒脱,憨态可掬,打击乐器烘托气氛。

耍狮可分为“滚地狮子”和“高台狮子”两种形式。“滚地狮子”即在地面上表演狮舞,“高台狮子”是一种杂耍性的表演,把武术与狮舞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较高的艺术造诣。表演时,把数张(多者可达十余张)方桌重叠成高台,最上面的一张方桌要让放“四脚朝天”。表演者在四只桌子脚上表演,极为壮观惊险。

和高台狮子同时表演的还有地台子、跳为圈、轿杠等杂耍节目。

藏族耍狮子

耍狮,藏语叫“桑给”,玩法一如内地,是作为庆典的一项活动。藏文古籍《拔协》一书记载:在桑耶寺举办的季节性贡奉仪式上,“围墙外面四周,全体吐蕃百姓盛装佩饰,携带贡品,载歌载舞。舞者表演狮子舞、射箭等技艺。”古时在西藏寺庙、村寨皆有耍狮人。二人扮狮,一人戴面具扮狮童。狮童都为久经训练、技艺高超的少年,其戏狮跃扑翻纵,其中多有前后手翻、侧手翻、侧空翻、鲤鱼打挺、鱼跃前滚翻等杂耍动作。《清史稿·乐志》也记有:“阿尔萨兰司乐三人,为戏狮。身长七尺,披五色毛。番民僧格乙。引狮者衣杂,手执绳,系腰球一,五色,番民僧格乙阿拉喀。”“‘阿尔萨兰’即指藏族的狮子舞,民间又精于耍,拉卜楞、德格诸地小沙弥传统精于此,名闻遐迩。”

元宵节黄龙溪的保留节目之一“南狮表演”

南狮亦称醒狮,在桩阵上比赛,在我国岭南一带开展十分普及,近几年随着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的大力推广,在北方也得到开展(如辽宁、天津、山东等地)。南狮也是随着华人的迁移,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十分广泛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现代竟技舞狮源起于80年代,由狮头、狮尾组成的单狮,在长10-14米,最高不超逾3米,最低不低逾0.8米的桩阵上,运用各种步形步法,通过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来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在表演过程中,其舒缓婉转之处,令人忍俊不禁,拍手称绝;其飞腾、跳跃之时,让人胆颤心惊而又昂然振奋。

南狮造型夸张,颜色亮丽,而南狮鼓擂动起来也更是振聋发聩,使人警醒。可以说,南狮是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的具有强烈吉祥、喜庆色彩和气氛渲染能力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耍狮子在黄龙溪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和火龙一样起源于南宋时期。现在黄龙溪所耍狮子属于南狮,即在桩上进行表演。整个南狮队伍由10多人组成,除两人表演狮头、狮尾外,其它的分别负责乐器和护桩。梅花桩是南狮表演的重要器材,共12根,从1米到2.7米高不等,狮子在乐队的伴奏下经过前期的准备后开始上桩进行表演,分别在这12根桩上进行跳跃、做动作。因其动作相当逼真,很受人们喜爱。

玩龙灯
明嘉靖年间,周村境内西马庄玩龙灯就已闻名,用竹子扎成龙的头、身、尾三节,以小布彩绘,后改为龙头、龙尾各一节,龙身九节,节节用布相连,伸屈自如。
现今龙眼由原来的蜡烛改为电光,更显目光炯炯。龙头贴金镶银,龙身用纱绸裱糊,以釉彩描绘,五光十色,腾云驾雾,蔚为壮观,玩龙灯都是双龙,一为红色(火龙),一为绿色(后改蓝色,即青龙),配有云彩灯,均用竹子扎成,纱糊彩绘。
玩龙灯,表演花样颇多。一般有“大车轮”、“羊角环”、“猛虎跳涧”、“二龙戏珠”、“双龙穿档”、“二龙戏水”等,表演时鼓乐齐鸣,后又配以各种名曲,如“庆太平”、“朝天子”等。

玩龙灯
更新时间:2005-10-15 专题专刊来源:本站原创
□川 翁
鄂州的民俗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玩龙灯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它集“灯采”、“纸马”、“武术”、“吹打”、“法事”等为一身,是一种综合型的民俗活动。
龙灯在汉代就已出现。鄂州的龙灯据史料记载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就形式而言有盘龙、滚龙、火龙、板凳龙、百节龙;就不同的节日而言,有龙舟、旱龙舟和茅船等。这些神态各异的龙灯、龙船,在浓烈的民俗氛围中有许多有趣的民俗事象。
三年一届。民间有句俗语:“龙灯狮子采莲船,三年一转代代传。”城乡所有的龙灯队,无论是哪一个姓氏、哪一个村庄,要玩龙灯必须是三年,不得间断,这在民间已是约定俗成的。比如旭光的陆谢村,六十年前,上辈人玩龙灯,因为抗日战争只玩了两年便间断了,六十年后,村民们为圆上辈人的“香愿”,自愿集资、捐款,请师傅扎龙灯、学吹打,不到一年的时间,龙灯队就组织了有一条高大的盘龙、三条滚龙、两套锣鼓加上其他的一些灯采等,整个队伍几百人上阵,一路上昂扬威武锣鼓喧天,热闹异常,乡亲们赞不绝口:“陆谢的灯玩出了神,六十年前闻名乡里,六十年后连长港的水也搅得欢腾起来……”可见,村民们的龙灯情结非同一般。几年来,陆谢的龙灯还参加了鄂黄大桥通车,及凤凰广场竣工等大型庆典活动。
节数成单。龙灯由龙头龙尾和一节一节的龙节组成,一般的十几节、二十几节,各地龙灯节数均不相同,但每条龙灯包括龙头龙尾,不管多少节都不能成双数。早年燕矶的百节龙进城时,蜿蜒了长长的一条街还转个弯,名噪一时,其实只有九十九节。为什么不能成双数呢?民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好汉只打九九,不打十足。”过了头会适得其反;一说:“百节龙是天上的神龙,民间纸糊篾扎,随意玩弄是冒犯龙威,亵渎神灵!”所以不能玩整整的一百节龙;还有一种说法与古人的“阴阳观”有关,古人认为单数属阳,双数属阴。作为古代四大神灵之首的龙,即使是纸糊篾扎的龙灯,也要尽显“阳刚之气,日月之精”!才能呈祥瑞,降吉祥。
有接有送。按老规矩,龙灯一定要在年前扎好,并搭高台予以供奉且香火不断,任何人不得随意触摸。城区东门的龙灯队从解放前到现在一直是这样,直到吉日吉时请来道士“开光”(俗称接龙仪式)、正月十三试灯后,龙灯才能出游拜年和参加各种集会活动。接龙仪式虔诚肃穆。要给龙灯进行“点睛”、“开喉”、“通耳鼻”、“活龙爪”、“燃灯请神”和卜卦、杀鸡取血(显威镇邪)等繁琐程序。这样,纸糊篾扎的龙灯才具有“活性”和“灵气”。月半过后,依然要请道士进行“送神”仪式。各个地方的龙灯,不管有多少条,都得将龙头龙尾取下来,选择湖江或傍水之处,经过道士“送神”后,将龙头龙尾一并燃化,(俗称“送龙神上”)留下来的“龙衣”、“龙节”要妥善保存,来年只扎龙头龙尾便可以连接继续使用。
眼下,年关已近,城郊附近一些村组,如旭光、月河、将军、五里墩、泽林、燕矶等纷纷赶扎龙灯,准备欢天喜地闹新春。

玩龙灯民俗流行于唐代,为的是喜庆新春佳节,预祝来年丰收。俺家乡筲山村(片)过年玩龙灯,新春将多了一道热闹风景。
玩龙灯俺村又叫兴灯和穿灯。龙灯的样式各不相同,一村一香喷。在俺家乡这一带,龙灯有拱子灯,果子灯,滚龙灯等,最好看最复杂的是花灯。俺村今年兴花灯。
玩龙灯的规矩也不少,比如砍灯板(往岁时),瞥见人家村口好树木,半夜三更的人去放倒了,点挂长炮竹,大鸣大放地抬了走,树主知道不会喊贼的;玩龙灯也有个不成规矩的规矩,就是老龙灯灯板子一落地就要“玩”——玩龙灯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一般自然村都是三、五年甚至头十年才玩一次,有时小青年哄得快活,吆喝一声玩,撬下灯板子,全村人都要忙乎起来,忙归忙,念归念,骂是断然无人敢的;玩灯的人员早起来到“灯堂”,除了要净手洗蔌好,还要从燃起的草烟上跨过,为的是去人腥。这其实是人们龙文化的一种虔诚。
玩龙灯玩在“龙头”(扛头板的人),技跟“二拱”,累在‘吊马尾’。有道“龙头摆一摆,‘马尾’跑断腿”。玩灯的花样也不少,如龙盘道场、龙啸青天、龙下绣、龙点珠等。玩龙灯不仅在自己村玩,还要送灯到相邻的村去,那叫报社。灯到谁家门口谁要接灯,接灯要挂红,老人挂寿红,小孩挂子孙红。一根红绸献龙冠,许的是善愿,讨的是吉利。
玩龙灯属民间传统文化,渊源于道家,故其玩闹中又伴随着道学灵验色彩。如初一起灯时先由道士来开关,再去朝山,十五(或二十二)圆灯时再由道士诵经“散灯福”,大概是送神归位、家家有福的意思吧。散灯福是激动人心的时刻,道士念毕神龙归位经,一声“散”,各灯板板主扛了灯板向自家飞跑。据说谁第一个跑到家,谁先生儿子,只是从来没人裁判过。
龙是中华民族吉祥的象征。它威灵,它神气,它超自然,它具有凝聚力亲和力。赋于龙之形象的龙灯,表现了中国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庆典和企愿。俺村玩龙灯,也凝聚了全村人美好的愿望,近两年村里不够太平,愿龙灯给俺村带来吉祥。
愿每年正月龙灯给天下人带来吉利,带来祥瑞。
谢谢您选用.

‘贰’ 什么是杂技

杂技 [ zá jì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zá jì ]
旧称把戏。由各种技艺表演组合而成的一种表演艺术。包括耍(耍弄器物)、变(变魔术)、练(人体技巧动作)等基本形式。广义的杂技也包括马戏。

‘叁’ 关于四川遂宁春节的民俗的论文

遂宁市自古流传着“观音菩萨三姐妹,同锅吃饭各修行,大姐修在灵泉寺,二姐修行在广德寺,唯有三姐修得远,修在南海普陀山”的传说,广德寺、灵泉寺作为观音的道场,香火兴旺,声名远播。广德寺曾主领川、滇、黔三百余山,获唐、宋、明朝皇帝十一次敕封,被誉为“西来第一禅林”,有全国罕见、全川唯一的珍贵文物“圣旨坊”和北宋真宗皇帝所赐“敕赐广利禅寺观音珠宝印”一颗及明朝皇帝所赐的“敕赐广德禅寺”玉印。每年观音菩萨的生日(2月19日)、得道日(6月19日)、出家日(9月19日),在遂宁的民俗活动中,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生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涅磐日),民间均要在灵泉寺和广德寺举办盛大的观音香会节,自明代起即形成当地的传统节庆,至今不衰。特别是二月香会,自正月初一至三月初三,历时两月余, 香会节期间,近至川内各都、道、府、县,远至云贵、两广及南洋各国,信众都抬着圣驾,打起旗幡,扎好屏台,耍龙舞狮,敲锣打鼓,前来朝圣,此时的遂宁香客遍城,热闹非凡。除四川各地的善男信女外,还有从云南、贵州、陕西、甘肃、湖南、湖北等地远道而来的香客,年逾百万人次。朝山晋香、物资交流、商贸洽谈、文艺演出等,隆重而热闹。

川中大乐:民间大型打击乐。原名“蓬莱大乐”。流行于遂宁市及边沿地带。相传,此乐由我国周朝时宫庭乐师发明,流传到唐代开元年间,唐明皇听到此乐高昂悦耳,演奏队型壮观,气势磅礴,特命为“大乐”,专供皇帝登基和帝王出巡时使用。明末,有一青年乐师因战乱出宫,后到中江定居,用他的技艺建起了一支乐队,于是世代相袭,光绪年间传入蓬溪。20世纪初,四川的中江、金堂、蓬溪、射洪、南充诸县十分兴盛。川中大乐由两组组成:主乐组有脚盆鼓、大钹、大马锣、饶钵、钗子、苏钵、苏钗、铛铛、铙铙等。辅乐组演奏时,两组乐队重迭交替,阵容庞大,场面壮观,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曲牌有“云顶翻”、“凤点头”、“扑灯蛾”、“牵藤藤”等十多种。原蓬莱大乐的节奏欢快,气势热烈喜庆,融北方锣鼓阳刚之气和四川民间打击乐柔媚秀丽风格于一体,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地方文化特色。后经蓬溪县文体局组织专人发掘整理,依据传统模式,结合巴蜀文化特点将“蓬溪大乐”更名为“川中大乐”,重新制作乐器,创制新曲牌“五洲庆瑞”,改进乐器组合,调整鼓乐队形,使得“川中大乐”演奏时场面更加恢宏,节奏更加激越,高潮迭出,豪气勃发。人们盛赞“川中大乐”为四川的“威风锣鼓”

桃子龙: 遂宁民间舞蹈,俗称“脱节龙”,因其龙躯为脱节的桃子形而得名。相传川北一带的“娘娘”会,各家各户均要上庙献桃,以求得送子娘娘的保佑,后来在观音会和元宵灯节活动时,人们将竹编扎彩饰的桃子组合成一条龙,舞时,一人持宝戏龙,一人持龙头,五人持龙身,一人持龙尾,八女孩各拿两朵彩云在龙身伴舞。由于桃子龙为脱节龙,表演者可任意往来穿梭,此起彼伏,似龙在云海里翻腾、沉浮。正如民间俗语:“桃子龙各耍各,穿来穿去嵴连着。”遂宁桃子龙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80年代,遂宁县文化馆组织民间艺人彭科税等制作的桃子龙,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受好评,并由中国博物馆收藏。

杂技:中国遂宁杂技团成立于1974年,原名童家班杂技团。现有演职人员80多人,团内分设演员队和学员队。演员平均年龄19.5岁,是一支精干而极富朝气的年轻杂技队伍。该团在继承中华传统杂技技艺的基础上,广收博采姐妹艺术之所长,创造性的创作、排练,演出了近三十个民族特色浓郁、充满时代神韵、形式多样、技精艺美的杂技节目。《顶碗》、《顶技爬梯》、《大武术》、《蹬圈》、《转碟》、《扛竿》等节目先后在国内外各类杂技比赛中获奖,其中《顶碗》获全国少儿杂技比赛“铜狮奖”。该团长期以来,除坚持在国内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外,还先后应邀赴法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友人赞誉。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1999年应庆祝澳门回归组委会邀请,杂技团赴澳演出,获得海内外观众一致好评。

龙灯舞:民间传统舞蹈,又称“龙舞”、“龙灯”、“耍龙”等。据说始于汉代。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舞龙灯。龙形品种多样,有“彩龙”、“火龙”等。彩龙龙头五彩缤纷,龙身以各色软段制成,约9制10余节,造型精美。舞时常配以鱼虾蚌壳等彩灯同行。舞龙者不分男女,皆着对襟彩服,系红腰带,手持一节把竿,随逗宝人曲身翻舞,绵延不停。有打击乐器相伴。火龙多用彩龙头,龙身着彩绘龙鳞的粗麻布,每节内有竹笼,内置燃烛或捻子,舞时点亮。火龙较彩龙长、大,一般10余节,把竿也较长,龙把竿长约2米。 因多在元夜宵举行烧龙仪式,故名“火龙”。火龙一般有双龙双宝。元宵烧龙,象征新年庆祝活动圆满,借以祈求“清吉平安”。舞火龙者头戴草帽、穿小裤衩、赤脚光背、持龙游舞,四周燃灯者手持鞭炮、拌以铁花、炭圆,向火龙喷射。只见火花飞溅,火龙翻滚,火光冲天,五彩缤纷。待至龙体被焰火燃烧正旺时,舞龙者举起龙架跑至江水,意为送龙归海。遂宁市中区船山乡把龙舞作为特色文化项目,继承传统,壮大规模,使龙舞更加丰富多彩。2000年,国家文化部授予船山乡“中国龙舞之乡”的称号。

彩莲船:亦称“划旱船”、“花船”,大都在春节期间和大型文艺活动中表演。由么姑、艄翁两人表演。随着锣鼓,艄翁随后划船上场,两人边歌边舞,配合默契,组成轻松欢乐的双人歌舞。彩莲船的表演主要是模彷水上行船的动作。么姑的舞蹈动作可概括为四句话:“手腕摇,腿下颤,腰要勤,身拔高”,艄公的舞蹈动作如“划船步”、“吸腿划船”等,贯以川剧中矮子的身法,与么姑的行舟飘游相呼应。舞蹈形象地表演船在水上,时而平水泛舟,潇洒飘逸;时而破浪行船,起伏浮沉。舞蹈以悠荡开始,又以悠荡结束。有浓郁的民间特色。

车车灯:又称“逗么妹”、“跑旱船”。主要在春节前后演出。表演者3人,1人饰么妹,1人饰小花脸,1人饰车夫或艄翁。也有7人表演的,除上述3人外,增加4个手执灯笼的“报子”(打场人)。灯班均由乡村表演技艺较高的老艺人领头,串联一些爱玩灯的人,临时组成“车车灯”队,春节期间四处玩灯,春节一过即行解散。“车车灯”的表演,先由小花脸手执花折扇跑场,逗出坐“彩车”、戴墨镜,手舞彩巾的么妹(多为男扮),然后即兴编唱各种与节庆、农事、民俗有关谐趣之词,以幽默逗乐为主。么妹在车船内手把车沿,随唱词作出前后仰俯摇摆动作,面露娇羞忸怩状。车夫或艄翁按曲调节拍作推车划船状。小花脸领唱后,其他人帮腔伴唱。每唱完一段后,在锣鼓声中走“转元宝”、“挽蚂蚁”、“筛莲花”等传统套路变换队形。其表演技巧概括为“么妹要稳,花脸要逗”八字,唱段有超腔、数腔两部分。唱词多属上下结构,句句押韵,以7字句居多,常附加衬字、嵌词,唱腔为微式调,曲调重复演唱。伴奏乐器有二胡、月琴、三月、四胡、锣、鼓、四面板等。

狮舞:又称“耍狮子”,是融武功、杂技和民间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据传始于汉代,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为狮舞高潮。此舞一般为3人组成,2人藏于狮腹,饰以狮形道具,配合表演狮头狮尾舞蹈动作,1人扮演笑脸和尚或孙悟空,戴面具,持拂尘,逗引狮子做各种动作。孙悟空持金箍棒顽皮活泼。舞狮时有打击乐器伴奏,随行有提灯笼者数人。狮子舞有文阵七十二,武阵三十六。表演路数分“文狮”、“武狮”。文狮主要是与猜谜续对联等相关的表演,显得活泼风趣,也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主要是擅长跳跃、踩球、跌扑、登高、腾转等武功,显得勇勐刚健。在形式上,有“高台狮”、“平台狮”、“高脚狮”、“地狮子”等。平台狮是在一个由四方桌拼成的平台上表演;高台狮是把两张方桌贴面重迭,舞狮者在4只桌脚上表演,也有重迭十多张方桌的高台,表演难度更大。狮子在戏狮人的逗引下,通过翻、腾、蹦、跳等动作,一层层登上桌顶,在四只桌脚上表演“观音坐莲台”、“海底捞月”等动作;高脚狮表演时即兴加入杂耍等滑稽动作;地狮子偏于打滚、扑跳等动作。狮舞还可分为“单狮舞”、“双狮舞”、“群狮舞”。表演节目有“杀狮过年”、“盗灵芝”、“翻铁门槛”、“钻火圈”、“开关四门”、“钻刀圈”、“红灯进宝”、“摆莲花牌坊”、“大舜耕田”、“猴子啃萝卜”、“猜哑谜”等。

腰鼓舞:俗称打腰鼓。其鼓以木制成鼓框,长形,两端小中间大,双面蒙皮。击鼓时,以绸带系鼓于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随舞蹈动作。其打法可分为“大花流派”、“小花流派”、“战鼓流派”、“综合流派”等,队前还常有盆鼓和大钹助势,击鼓节拍明显,节奏鲜明,舞姿多样,气氛热烈。

打莲箫:又名“打铁棍”。表演者手拿一根三尺长并装有铜钱的竹棍,用两端均匀而有节奏地敲打身体的脚、腿、手、肩、臂等部位,还可蹲、跑、滚着敲打,也可几人互打,节奏鲜明、悦耳动听,边打边唱,边讲边唱,中间帮腔衬词,唱词内容通俗易懂。节假日期间,多随着其他表演队伍同行,多姿多彩,很受欢迎。

打围鼓:有称“玩友”。工余饭后或红白喜事,邀约或邀请“玩友”四五人围坐一起清唱。不用舞台、化妆和服装,一般在玩坝或茶馆举行。玩友各自坐在座位上,手执板鼓、堂鼓、川鼓、马锣、川胡、钹之类乐器,自吹自打自唱。打板鼓者是鼓师,其他乐器以鼓师手势、鼓签、鼓点指挥行事。打围鼓花钱不多,费事不大,因而深入民间,广泛流传,满足了川剧爱好者爱唱、爱听的要求。

平台戏:民间传统表演形式。平台以木板拼合绑扎而成,有8人抬起游演。平台上由众人扮演一出戏站立造型,人物多系明戏中的脚色。后来,人们将平台戏放置于大型运载车辆上表演。

阅读全文

与张三娘戏狮是什么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1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2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