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一)体育文化的继承
体育文化的继承是指体育文化经过不同时代仍然保留原有某些特质的属性。体育文化具有语言、文字、图像等媒体在人们的意识领域和社会价值体系中传承的特性。当然,体育文化是以身体动作为基本表现形式,因此身体是其主要传承形式,但依附于体育文化之上的独特的语言和文字也具有强大的传承功能。体育文化的创新是指体育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生内容、结构甚至模式变化的属性。当然,体育文化的创新并非总是积极的。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就表现在体育文化创新发展的方向是进步的,但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要经历挫折的。中国的文化自殷商以来,代代相传,不断地创新,向前发展,虽多有曲折,却从未中断。世界体育文化如此,我国的体育文化也是如此。
西方体育文化与东方体育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在西方体育文化中,主要是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欧文化,是以竞技运动项目的竞赛为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到了近现代,由于资本主义的扩张,殖民主义的侵略,这种体育文化逐渐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在奥林匹克运动重新蓬勃发展后,这种体育文化便具有了世界意义,成为当代世界体育文化的主干。而东方体育文化,“在东方大多数民族的体育中,卫生保健术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于大河流域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息在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已习惯了和谐、宁静、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因此素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颜绍泸.东方体育:世界体育史研究的误区)。东方体育文化,特别是中国体育文化,具有较强的仿生性。其体育动作多采用简练准确、生动鲜明、便于理解和流传的仿生性名字命名。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近代以来,东方体育文化由于社会发展迟缓而呈相对停滞状态,与西方体育文化相比,确已处于较为次要的地位,特别是除我国以外的其他东方体育,更是处于衰落的境地。
(二)体育文化的创新
当然,体育文化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外来体育文化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我国长期以民族传统导引养生、武术技击为主的体育文化模式,在近代欧洲竞技运动影响下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几乎在世界的各个民族、每个历史阶段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不同时期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的记载。而在那些总体文化相对发达的民族和历史时期中,体育更使其焕发奇异的光彩。东方的两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各自产生了神秘的健身术。中国的气功、印度的瑜珈的奇异效果令当代自然科学家们大惑不解,要解开这些古典健身术之谜将是自然科学的划时代突破。这些都说明了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人类健身术中的最高成就与这些民族发达的古代文明有关。由于西方人在近代走在了世界发展的前面,他们的体育活动方式也占据了支配地位,现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虽产生于西方国家,可这一名称和传统却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文化、科学、哲学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独步一时,而那绚丽的体育之花恰与其他成果相匹配。“掷铁饼者”的塑像不仅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也令我们想象到奥林匹克山下当年的体育盛况。当代世界也是如此,体育文化总是首先繁荣于文化发达的地域,特别是那些当代人发明的非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赛艇、皮划艇、冲浪、滑雪等。经济贫困、文化发展滞后的地域,往往体育文化的发展也落后于其他地域。体育作为文化的功能总是随着社会总体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着,在古代,体育是一种自卫的手段,甚至在今天的体育竞赛项目中,我们仍可看到许多历史的影子——射箭、掷标枪、击剑、拳击、柔道、摔跤等。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界手段的提高,文明的进步,体育的功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成了健全和美化自身的一种文化手段。人类大多数的文化手段是向自然界挑战的,而惟独体育却指向人类自己,挑战自我,冲击极限。当人类美化了自己周围的环境--建起了一幢幢高楼,架起了一座座立交桥,铺盖了一块块草坪,栽种了一排排树木后,再也没有什么比美化自己的体魄更受当代人青睐的了。
综上所述,我们在有选择地继承和发展历史的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文化的同时,要对已有的体育文化做出创新的发展,没有创新就等于倒退。
㈡ 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一、球类运动
蹴鞠
蹴鞠,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
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
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蹴鞠起源: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约十万年前的丁村文化遗址首先出土,四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遗址大量出现。石球最早是狩猎工具,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用脚踢的石球及镂空的陶球。
蹴鞠传说为黄帝所作:“蹴鞠,传言黄帝所作(刘向《别录》)”。明《太平清话》也记载:“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元囊,实以毛发”。是说蹴鞠始于黄帝,开始用于军事训练。鞠是用皮子做成圆形,里面装满毛发。战国帛书有黄帝杀死蚩尤以后,“充其胃以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的记载。
捶丸
“捶”即击打,“丸”即小球。捶丸,即是我国古代以球杖击球入穴的一种运动项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当时的步打球类似现代的曲棍球,有较强的对抗性。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球门改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捶丸”。
据《丸经》记载,捶丸最显着的特点是:场地要有地形变化、凹凸不平,设球穴,球穴旁要插上彩旗作为标记;捶丸所用杖(棒)有不同的类形,分“撺棒”“杓棒”“朴棒”“单手”等,供人在不同条件下选用,打出不同的球;捶丸之球,一般用赘木制成,这种赘木即树身上结成绞瘤的部分,此类木质生长不规则,树纤维绞结紧密,十分牢固,久击而不坏。
捶丸最显着的特点是场上设球穴,以杖击球。场上设窝,又叫“家”,即小洞;窝边插小旗。捶丸时,以球入窝为胜,胜则得筹。所谓“基”,就是画定的击球点。球基和球窝的距离,远的可以相隔50至60步,最远的不得超过100步,近的至少宽于一丈。
捶丸和高尔夫:
从技术上讲,捶丸和高尔夫球运动有三大基本特征是相同的。第一,两者都有球洞。第二,两者都用球杖击球,所用的球杖基本相同;第三,场地选择极为相似。
捶丸很可能是在元代传入欧洲,法国一位着名的东方学者莱麦撒根据大量的史料,考证出中国古代文化由蒙古人西征传入欧洲的种种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