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辫子文化指什么

辫子文化指什么

发布时间:2023-01-08 03:05:30

Ⅰ 古代辫子指什么指人头么

您好哦 望采纳
外国人
自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大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们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中国男子脑后拖着的那根长长的发辫,感觉令人费解。一位亲身参加过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英国人伶俐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许多年里,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1〕以至于在历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漫长时间之后,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欧洲国家的人还把梳辫子、穿古怪服装当成中国人的固有形象,到处张贴,作为去中国旅游的广告。
历史
其实,说起剃发蓄辫,只是十七世纪中叶满洲人入主中原以后所形成的习俗,而在此之前,中国人是不剃发蓄辫的。《韩非子》说:“古者披发文身。”这说的是上古时代先民未开化之时的事。进入文明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祖先便有了美的概念,头饰也就发展起来,而且,慢慢演绎出一套套较为繁缛的礼节。自从孔夫子发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圣训以后,捍卫头顶上的青丝,则不仅仅只是一种审美的需求,而且具有了伦理的意义。于是,绾发结缨戴冠,郑重其事,丝毫也马虎不得。不但要求中原人如此,而且对于偏处四边的少数民族也是如此要求,如《汉书》曰:“终军上书,请受大冠长缨,以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乃使越王,越王请举国内属。”此风愈炽,削发也就演变成一种处罚的方式,只有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才执行削发示惩。三国时的曹操,因为马踏麦田触犯了自己所定的军纪,于是剑削青丝以谢军中。自秦汉至于明清,头发不可毁伤的祖训更是深入骨髓,不可更改。

Ⅱ 清朝人为什么留辫子那时候辫子代表什么

因为辫子是满人的传统,留辫子是因为宗教信仰,而且还有利于打仗。

三、宗教信仰

并且留辫子主要还是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像我们汉人是比较崇尚佛教的,而满族人信仰的则是萨满。而萨满的画像则是非常的与众不同,将头发编织在头的正顶部那里,被人看作接近天的地方,认为人的灵魂就是在那里栖息的。所以满人的辫子也是这么来,不过后来受汉文化的影响,满人在死后也会把辫子剪下来送回家

Ⅲ 为什么清朝的人全部必须要留辫子

清朝人为什么流辫子呢?这就要追溯清朝的历史了,清朝的统治阶级和大部分官员都是满族人。其实满族人是非常想要得到汉人的文化认同的,满汉全席就是一个好例子。当然满族人为了更好的统治,所以就创造了辫子文化。

这样留辫子慢慢就变成了约定俗成的事,看到以后清朝覆灭之后要剪辫子的时候很多人是不舍得自己的辫子的。这就表明清朝的辫子文化是很成功的,使用了一种非暴力的手段成功的加强了自己的统治

Ⅳ 清朝人的辫子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根据史料记载,清军在入住中原以后,下令上至官员下至百姓一律都要留辫子,甚至出现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由此可见当时的政策对于留辫子的要求极为严格。当然,在这其中,清朝人的辫子也有特殊的含义。

1.代表了满人对于汉人的征服。由上至下推行的留辫子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对于留辫子的重视,其实在另外一层含义也是代表了其征服了汉人,来体现出自己的欲望和征服的心态。

Ⅳ 中国历史上男人为什么会开始留辫子这个辫子代表了什么

留长辫子是从满清入关后强制推行“剃发令”才形成的。

清军于西元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1645年6月15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满族男人头[发剃去前额和四周,留存头发编]成辫子垂之脑后。清在关外时,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投降归顺或被掳去的,都要以剃发作为标志。顺治元年五月多尔衮进入北京后,即宣布京城内外军民人等尽行剃发以示归顺,但遭到北京人民的强烈反对,不久被迫停止。

二年五月清兵进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清廷乃于六月再次颁布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以10日为限,各省地方在接到命令后也以此为限,所有文武官民都要剃发,衣冠服饰也要遵从清制,违抗者杀无赦。

剃发令的颁布及强制执行加剧了清初的民族矛盾,遭到广大汉族人民的反对,触发了江南地区江阴、嘉定、苏州等地的抗清斗争。

此起彼伏的斗争历经37年之久,最终结果是满族封建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5)辫子文化指什么扩展阅读:

清朝男人的辫子,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样子。

1、顺治是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那一时期,是对辫子要求最明确、最严格的时候。那一时期的辫子样式,有个专门的叫法:“金钱鼠尾”,“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

也有人说,留的辫子细长,要能从铜钱孔中穿出,所以才那么叫。总之就是脑门心留一小撮头发,然后梳一条小辫儿。

2、到了清朝干隆年间,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国人对辫子做些改良,头顶留的头发有了一巴掌大,辫子也粗了许多。那时期外国人大量来华,对这种发型亲切地称为“猪尾巴”,甚至成为外国人对中国男人的主要印象。

3、到了清朝晚期——就是苏乞儿生活的时代——发型又有变化,留的头发更多了,男人们都以拖一根又粗又长的大辫子为荣,很多人形容为“牛尾巴”,如同一般“辫子戏”中表现的那样。到那时候,经过两三百年的熏陶,已经以辫子为美了。

Ⅵ 从不肯蓄辫到不肯剪辫,辫子对于汉人意味着什么

很多人在清朝末期结束的时候,也不愿意剪掉辫子,这其实算是他们对于文化的一种守护,还是对祖宗的一种崇拜。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清朝末年做到了民族融合,当时满清入住中原之后,两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做得非常的成功,朝中的很多重要大臣其实都是汉人,他们没有排外的想法,汉人和满人两者在一起相处的非常融洽,所以说对于当时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并没有文化入侵这种想法。只认为,既然对方是留着辫子的,那我们作为一体的,我也理应留辫子。

Ⅶ 北方风俗中的圆辫是什么意思

剃辫子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稳定的社会风俗习惯。阜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传统习俗更是丰富多彩,成为阜阳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剃辫子”,又称“剃龙头”,是针对小男孩而言的一种习俗仪式。
小男孩留辫子,在我国已有数百年历史,很多文学作品中均有描述,这一习俗至今在广大的淮北地区流行着。 旧俗中,小男孩在下面的情况下要留辫子:一是夫妇俩结婚多年未孕,中年得子;二是夫妇连续生育女婴,喜得贵子;三是父辈以上几代单传;四是生育多胎均流产或婴儿夭折,再生男婴,这四种情况下留辫子,都是希望通过举行剃辫子仪式,来祈求河 神保佑孩子一生平安,祝愿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还有一种情况是男孩舅舅家香火不旺,舅舅希望外甥留小辫子为其引子旺家。
现在男孩留辫子除了还有一点保佑平安的目的外,更多的是男孩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对孩子疼爱娇惯的表现,正面教育的意识越来越淡,功利思想越来越浓,有的已经演变成孩子父母姑舅老表之间的竞争与攀比,可以说“剃辫子”的习俗已经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甚至还会扭曲孩子朦胧的人生价值观,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种大有流行趋势的习俗绝对不应该提倡。
留辫子,一般是在男孩头顶上留一撮桃形的头发,在脑后巴子上留一撮头发辫小辫子, 俗称“鸭尾(yí)巴”,鸭尾巴载着家人的美好希望、伴着孩子天真的笑声,一长就是六年或 十二年。以前,举行“剃辫子”仪式都选在男孩十二岁这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人们认为二月初 二“龙抬头”,所以又称为“剃龙头”。现在一般都在男孩六岁上,时间也不一定非得定在“二月 初二”这一天了。

Ⅷ 中国传统剪小辫是什么意思

剪小辫儿是汉人传统习俗,旧时代,汉人有留胎发习俗,生下男孩儿后,胎发一直留着,编成辫,俗称“百岁辫儿”“八十辫儿”,寓意长寿、长命百岁。表示“小辫儿”栓住,抢不去,保佑孩子平安长大。

男孩儿十二岁生日时,父母要下帖邀请亲朋好友为孩子举行“成人”仪式(也称成人礼)。一般由舅舅主剪,剪下小辫儿,也可由家中长辈代表剪下小辫儿。

(8)辫子文化指什么扩展阅读

其实早在周代便已经存在。《礼记·内则》: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鬌,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根据郑玄的注解,周代贵族婴儿在出生三个月后,就要择日给孩子剃头。剃头时,注意要留出一块头发不剪。男孩子在头囱两旁各留一块,叫做角。女孩子则在当中留一块,叫做羁。

孔夫子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圣训以后,捍卫头顶的青丝,则不仅仅只是一种审美的需求,而且具有了伦理的意义。而在清朝,政府强制性的留辫子,男人留辫子成了历史中的政治问题。因此,男子蓄发留辫子的历史,从美学到伦理学,最后具有政治性,辫子也完成了历史的变革,成了历史文化中,具有典型意象的产物和人文范畴。

Ⅸ 留辫子是满族人的民族文化为什么不继续保留

LZ您好
留辫子是女真人的传统.所以譬如和宋朝对打的金朝,是两个辫子,而后来满清是背后一个辫子.
故在回答您问题前我必须先纠正你这个基本错误:留辫子是女真人(乃至女真人前身唐朝靺鞨人)民族文化,不是满族自身的民族文化.
现代东北传统满族人依旧可以看到留辫子的.但留的很可能就不是满清的辫子样式了.可能是三条,四条,或者是其他的辫子样式,不是满清的了.毕竟女真人辫子是有文化内涵的:在渔猎游牧时代,是区别不同部落的标志.
而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特别是融入汉族家庭,汉化比较彻底的满族而言,那就没有保留这个传统的必要了.所以当初辛亥革命后,满清人纷纷剪掉辫子,直接就以示对新政府效忠投诚(反而是汉人遗老哭着不剪辫子...)

Ⅹ 中国的辫子史

清朝之前,汉族男子是不留辫子的。剃发留辫原本是满族人的风俗。1621年,努尔哈赤攻下辽沈后,即大规模的强迫汉人剃发留辫。1644年,清兵入关,在攻占北京,尤其是在攻占南京之后,厉行剃发令,“叫官民尽皆剃头”,违令者“杀无赦”。当时不仅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令,而且还有“一个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之令。[1]因为中国古代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祖训,所以,剃法留辫实质违背了汉族的历史传统和思想感情,于是,在清朝初期有许多人宁愿掉了脑袋也不愿理发,比如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等民族悲剧。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剃发留辫凭借政权的力量由满族的风俗变成了满汉民族共同的风气。从此,中国男人在脑后就多了一条长长的发辫。

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的不断发展,有许多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学习西方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他们同时也耳濡目染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当时,由于中国的落后,中国人脑后的辫子被西方人蔑称为“pigtail”(猪尾巴)。为了改变这种受歧视的状况,有些留学生把辫子盘起来;胆大的比如陈独秀、邹容和张继,把辫子剪掉了。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子不利于打仗、不便用于机器、不利于卫生,且为外人耻笑,主张剪辫断发。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民主思想的勃兴,留辫成了效忠清朝的标志之一,剪辫子就成了革命党人的标志,表示要与清政府彻底决裂。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剪去辫子成为一种时尚,它象征着人们告别旧时代,迎接新社会的到来。但是,当时敢于剪除辫子的是一些年轻人,许多人特别是老人害怕清朝会卷土重来,于是就把辫子盘起来,戴上帽子。辫子在中国社会不仅是一束头发,“它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之间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断发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选择了”。[2]但是,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大总统令中规定中华国民的公民必须剪除辫子。在此之后,剪辫不再是一种新风尚,而是一种正当的必须执行的命令。在这些被剪除中,最值钱的是两江总督瑞方的儿子的辫子花去了8000元。可笑的是,不是说剪去辫子用了这笔钱,而是他和在英国读书的儿子为剪鞭子与否的争论花去了8000元的电报费。后来,儿子仍然剪去了辫子。1919年,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外国老师的劝说下,也剪除了象征大清国的辫子。虽然剪辫与否本身并不能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是,在中国近代历史特定的环境下,它反映了人们观念的变革。

与辫子文化指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1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2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