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应怎样向国外学习和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学习他人
中国向外国学习,也无非是向外国学习他们的文化,以及语言,信仰。
不可盲目照搬外国的模式。很多国人觉得外国的一切都好,比如美国,反而对自己国家信心不足。这是很片面的一种能够看法。外国的资本主义模式也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中国不可能照搬资本主义模式,所以要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在政治上会学到。外国的风俗文化,我国可以适当的学习,但是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要保留我过主要的风俗文化,当然,存在问题的地方也必须及时改正。
中学生向他人学习,学习什么?主要是学习别人身上的闪光点。看到别人的有点,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从细微的地方就可以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就像,当我们看到一个平时不怎么主动的人,却在大家都沉默不言的时候,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就很值得我们学习。看人不能光看到别人的缺点,需要花些心思,去找到别人身上的优势优点。当然,万事开头难,但是只要自己能够下定决心去改变自己,学习别人,一切皆有可能。
⑵ 中国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和特点 1、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部曲(阶段特征) ①第一阶段:自雅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20多年 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②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7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军事技术,70年代以后开始超出军事技术的范围。其主要原因是洋务派为了制器不得不翻译西学,近代着名的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的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 ③第三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以后 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此后革命派也主张如此,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 2、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时代特点 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中国人看世界的开端。 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③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③早期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④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⑤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以此为指导发起了辛亥革命运动。 ⑥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彻底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⑦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 ③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 ④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⑶ 近代中国如何向西方学习 (科学 政治 文化 方面)
随着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选择历程,中国人的观念也得到了不断更新:“师夷长技”观念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的观念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的观念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的务实观念更新了偏颇的尚虚观念;男女平等的观念更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魏源是近代中国最先睁眼看世界的代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这个口号所反映的,首先是看到并承认西方有长处,其次是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归结是为了抵御西方侵略者,这里明确表述了选择对象和目的,只是因为主观认识和客观条件所限,选择的是“坚船利炮”一类的军事“长技”。
冯桂芳的《校bīn@⑧庐抗议》。它明确标明“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宗旨,主张“采西学”、“制洋器”。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从理论上确定了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暂时解决了引进西方文化后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的问题。它有力地推动了一个以引进西方科技、管理方法,创办近代企业的社会运动。问题是这个选择不是使固有的文化适应“近代”的变革,使之具有“近代”的功能,并正确吸收西方近代文化有益的东西,而是在于维护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统治秩序,这就充分表明了这种文化选择的保守性和狭隘性。 接下来是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他们对鸦征战争以后几十年中国人对待西方文化各种态度进行了反思,总结了经验教训。他们批评“中体西用”论的失误,并超越了“中体西用”的局限,在中西文化的选择上跨出了一大步。对于西方文化,他们主要选择吸收了进化论和民权、自由、平等的思想,以及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康有为是一个典型的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的人。他将资产阶级进化论学说,与中国古老的“公羊三世说”揉合在一起,“欲以构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⑤〕,形成了改良运动中具有中国特色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内涵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体系。但是,维新人士在文化选择上也表现出明显的缺陷,他们尊崇今文经学,以孔子为旗帜,鼓吹儒家思想,维护君主地位。
20世纪初年,以孙中山为领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也从西方文化中选择吸收了进化论和民权、自由、平等思想,但在政治制度方面和维新人士不同,他们采取的是民主共和国方案,摒弃了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曾游学欧美,旅居香港、日本,他比同时期的康有为等人对西方有更多的了解和体验,更透彻地掌握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他既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同时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消极性一面,在主观上并不认为西方政治制度一切都好,因此,他不是把西方文化照搬到中国,而是作了很好的选择,他的“民主主义”就是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与中国的“大同”理想有机结合的产物;他的“五权分立说”,则是把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中国化的一个大胆创造。
⑷ 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外来文化,保持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名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视翻拍中国名着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者“断章取义”。
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传统文化是我们五千年来经过无数先辈的鲜血和智慧所凝结成的!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一个有着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就理应讲学习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我们口中谈吐不凡的汉语,经过了几千的不断完善才有今天让其他各国的人民望而莫及!作为一个生长在中国这样不平凡的龙的土地,我们作为一个家人,我要学习要自己家的传统文化去接待来自远方的客人,去感悟我们几千年中国这位母亲的成长历程!传统文化是基础,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宽容,也因此我们不反对外来文化的进入,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学习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去学习外来的西方文化,就简单的举一个例子,试想一下,一个连中国话都说不好的中国人,怎么又能力去走出国门去跟一个已经掌喔好自家的西方文化的外国人去交流学习呢? 所以人不能没有脸,树不能没有根,传统文化是一种基础,外来文化更多的只是种新的学问!所以基础才是最重要的!
外来文化是植根于别的国家或民族土壤的异域文化,它是别的国家或民族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表征。因此,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我们的态度应是既不盲目崇拜,也不一概排斥,而是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加以分析和判断,从而做出合理的取舍。在对待外来文化问题上,国粹主义和崇洋媚外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方法来对待外来文化,这是我们今天开放的中国对待外来文化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⑸ 如何学习西方文化别忘中国文化
1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学习。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来丰富自身的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最终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
3自身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的发展有能动作用。只有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跟上时代的发展,保持先进性和优越性,才能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有效地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
⑹ 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格局中,中国文化应该向西方文化学习什么
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格局中,中国文化应该向西方文化学习平等,自由,民主的现代价值观。实证主义,逻辑思维的思维方式。尊崇法冶,重视公共空间的社会观念。
从当前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在借鉴一切可以借鉴的,学习一切可以学习的,可以说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世界的文化格局特点:
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以致形成了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沟通和融合,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对于这样的全球化,人们的看法固然不同,但它毕竟是一种无可置疑的客观事实。
⑺ 如何理解毛浑东提出的学习外国经验的方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非常注重学习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新中国的对外开放策略:“我们必须尽可能得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愿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与任何外国政府发展对外关系。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侵略、封锁和禁运,使中国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的政策难以实现。党和毛泽东在制定“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主要学习苏联的政策。1953年2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闭幕会上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的。在封建时代,唐三藏法师不远万里到印度去取经;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兴起了一个学习西方文化、民主和科学的高潮,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大一批自然科学工作者,一批宝贵的遗产。他说,古代和近代这两次学习外国,比起学习苏联的规模和效应,那是差得很远。我们不但学习苏联的马列主义,而且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切我们用得着的,统统应该虚心地学习。就是说,应该在全国掀起一个学习苏联的高潮,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1954年9月,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号召:要“努力学习苏联和各兄弟国家的先进经验,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互勉互助,力戒任何的虚夸和骄傲,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
评论
⑻ 近代现先进的中国人是怎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和文化,进行救国救民探索的。
(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强国御侮而寻求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
(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
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
http://wenku..com/view/388304254b35eefdc8d33357.html
⑼ 为什么弘扬传统文化,还要学习外国先进思想
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历史悠久而深厚的,讲仁德、重信义、孝长者、尊老者、护幼者、要爱国……这些优秀的传统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优良培养是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的。但是在传统文化却是经历了上千年的封建社会,这些传统文化必然有着封建社会的烙印,就像保守、专制、迷信、歧视女性等一些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已经阻碍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正常发展,必须得给予革新!
学习外国先进思想,正好可以弥补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之处--开放、民主、尊重女性等,正因为一批批有革新思想的人领导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等革新运动,使中国的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出现了新局面,使中国适应了世界的发展,促进了自己的进步。
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本国传统文化和外国先进文化,不要一味自信,也不要一味崇外,使自己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使自己的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使自己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好。
所以,i学习外国先进思想是十分有必要的!
⑽ 高分求:中国如何从文化层面向西方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之风的过程
背景: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特别是鸦片战争的刺激,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先进的中国人,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在阶级和民族危亡的形势下而萌生的救亡图存之道。就是说,从一开始,学习西方的思潮就与救亡图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向西方学习的内容,随着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和与之相应的认识的深化,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经济到政治,从器物到体制的发展变化过程。
清代初年,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断了明清之际已经开始兴起的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到十九世纪中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产业革命并逐渐向海外大肆扩张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却还处于腐朽的封建统治之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是最主要的经济形式,政治和思想的禁锢更是远远落伍于时代。这种情况下,地主阶级中开明的士大夫已经察觉到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即日趋尖锐的阶级矛盾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威胁。从维护封建统治的愿望出发,他们开始抨击朝政,主张改革。鸦片战争前后的封建士大夫与知识分子龚自珍、林则徐和魏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危机,这是向西方学习的前提。这一点上,龚自珍走在前列。龚自珍思想的最大特色是对清王朝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抨击。他认为十九世纪的中国已是“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社会,由此发出了“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的变革呼吁。正如梁启超是《清代学术概论》中所指:“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有功焉”,龚自珍的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以后的维新派,为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一般认为,林则徐是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在禁烟的同时,组织人力翻译英国人莫瑞(Murray)的《世界地理大全》,定名为《四洲志》,并注意研究各国情况,翻译了许多外国报刊作为资料。这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人打开了眼界。在《四洲志》的基础上,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的关于世界史地的名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反侵略思想。他主张清迁增设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能驾驶飓涛,能熟风云沙线,能枪炮有准者为行伍出身”,从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早期先驱者的功绩不仅仅在于他们打开了透视西方的文化窗口,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到了当时的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开启了学习西方之风。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但是也可以看出,这些先驱者在鸦片战争中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因此他们从直观的印象出发,把挽救封建统治危机与学习西方结合起来,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武器设备,这也是最初学习西方的最主要的内容。
五十年代后期[太平天国己未九年(1859年)],总理后期太平天国农民政权朝政的洪仁秆向天王洪秀全提出《资政新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在政治上,强调集中统一,重视“上下情通”,主张设立不受一般官员节制的新闻馆,仿效西方民主制度;经济上,他提倡建立以机器工业为主的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交通,开发矿山,创办金融邮政,鼓励发明创造,同时准许雇工。如果说四十年代的“师夷长技”仅仅着眼于外国的坚船利炮的话,洪仁干则是在重视外国军事技术的同时还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和生产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政治制度。这一思想在当时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封建性很浓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没有条件也不可能实行这一资产阶级色彩很浓的方案。
把西学真正大规模付诸社会经济和文化实践的是六十年代以后的洋务运动。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分化,出现了奕讠、李鸿章等人在自强与新政标榜下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由军事工业开始,波及科技、民族工业、文化教育等领域,它把求强与求富结合起来,成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同治元年设同文馆,重又揭开了西学输入中国的序幕,也重新开始了中国人系统地向西方学习的历史。但是洋务运动三十年的发展,作为运动宗旨的“中体西用”却逐渐为人所疑,洋务派官僚张树声即认为西方“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的“体”,清廷也必须学习。这场运动最终由于自身浓厚的封建买办性而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走向破产。
不难看出,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这一时期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上,他们认为,西方国家的强大,只是经济、技术的原因,中国与西方相比,也只是诸般杂艺的落后,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学问、制度、文章则出于万国之上。这是其认识上的局限性,也对学习西方什么的问题产生直接的影响。
西方教给了近代中国崭新的意识形态
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这一时期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上,他们认为,西方国家的强大,只是经济、技术的原因,中国与西方相比,也只是诸般杂艺的落后,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学问、制度、文章则出于万国之上。这是其认识上的局限性,也对学习西方什么的问题产生直接的影响。
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步形成,反映新阶级意志的政治思潮也应运而生。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他们比较多地接触了资本主义世界,因而批判洋务派只学西方“皮毛”而不袭其体,力主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来改观中国面貌:(1)他们继承了先驱者的爱国主义传统,表现出抵御外侮、捍卫主权的强烈愿望。(2)要求发展发展工商业,以此作为谋求富国之路。郑观应提出“商战”,“论商务之原,以制造为急,而制造之法,以机器为先”。他抨击清政府“官不能护商,而反能病商”,要求提高工商业者的地位,与西方进行竞争。(3)主张革新政治。他们认为中国政敝不可收拾,是上下不通的制度造成的,而西方诸国小而强,就在于有议会为国本,因此学习西方应以此为首位,实行君主立宪,君民共主。这种思想冲击了封建专政的传统观念,涉及中国政体的变更,成为学习西方的突破点。(4)主张文教改革,发展近代文化教育,培养科技人才。他们批评洋务派只注意学习西方技术,不重视人才培养,以至“有器无人”,未能真正学到西方之长。
与前人比较,早期维新思想家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进一步触及了西学,但是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和洋务派划清界限,且一般都以洋务派为靠山,尤其是“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主张,与洋务派如出一辙。
甲午战争的失败,有力地证明了仅仅是兴办实业,并不能得以自强。随着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思想家们首先认识到,“西人之前所强者兵,所以强者不在兵”。中国之弱也不仅仅在军事力量和工商实业,更为重要的是政治方面的原因。这时他们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已抓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他们以实现君主立宪为中心,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诸领域都提出了学习西方改良中国的主张:(1)以进化论驳斥顽固派宣称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宣传变法革新的必要与合理性。(2)在政治上,进一步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要求一定的民主政治,实行君主立宪。谭嗣同提出“冲决君主之罗网”,从根本上否定了忠君的观念。(3)在经济上,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系统纲领,要求政府提倡和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康有为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快,“其源则在农以出之,工以作之”,因此中国要富强起来,就应学习西方,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尽快发展工商业,国家应“纵民为之,并加保护”。(4)在思想文化方面,他们发展了废八股、改科举的思想,主张推行新的教育制度。严复主张“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他的《天演论》等译着使中国人第一次直接接触了西方文化思潮的内容,他所鼓吹的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梁启超则力主新学,认为“新学之风既倡,民智渐开”。
十九世纪末期的这些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革新,以此来挽救民族危亡,使国家富强,而变法的目标则是实现君主立宪,倡导民权和发展资本主义。他们从各个方面广泛地宣传新学,使维新思想覆盖了统治阶级的中下层乃至某些上层人士和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同早期提出学习西方命题的先驱者相比,康梁等维新派猛烈地抨击了顽固派,毫不隐讳地倡导西学。他们没有仅停留在文字的宣传上,而是上书、请愿、办刊物、建学会,奔走呼号,不断扩大着影响。由于光绪皇帝的支持,他们终于在1898年对自己设计的一系列改革方案进行了试演。这样就使中国学习西方的风气,从最初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发展到效西国以变法,这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于西方文化认识上的巨大进步。
与百日维新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几乎同时,兴起了以三民主义为内容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它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主张武力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依照西方资本主义主权在民为原则的共和国家。戊戌变法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革命思潮的澎湃,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并迅速推翻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失败了。中国社会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大变化,北洋军阀政府的腐朽统治较之于清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的思想文化界以极大的阵痛,他们对学习西方的命题作出深刻的反思,这就是“五四”前后的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一方面,是“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和改造国民性的讨论,以培养全体国民科学与民主的群体意识为目标,甚至鼓吹反传统,提倡全盘西化,认为不如此就不能造成真正的共和国民,不能有共和革命的胜利与巩固。另一方面,有人认为,中国到底不是西方国家,中国人毕竟不是西方人,历史已经证明了学习西方非但不能挽救中国社会,反而生出无穷内乱,以至国势日下。于是他们又收回眼光来挖掘“国粹”,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出路。反传统学西方及回归传统的国粹主义,成为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的两大主要思想潮流。与反传统的思潮相应,这一时期,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包括马克思主义。而历史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思想和理论武器,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把中国革命引向了最后的胜利。这是西方带给近代中国意识形态质的改变,由此,中国告别了以儒教治国的方式,走上向世界强国发展的快车道。
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